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读后感 演讲稿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一个创业家的意外人生读后感

    栏目:十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明月清风 时间:2024-06-09 00:12:56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一个创业家的意外人生读后感

    一個創業家的意外人生讀後感97.03.07黃淑貞 壹、本書重點與省思:

    一、約翰.伍德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取得MBA學位後,曾在銀行工作多

    年,1991年進入微軟工作,五年後放棄高薪,從事幫助弱勢族群建立學校及圖書館,曾言「幫助一個女孩教育,等於幫助一個家庭」,高瞻遠矚,令人敬佩。靠著先前的儲蓄,無給職的展開前所未有的『閱讀空間』計畫,所向披靡。至今四十歲了,雖未成家,其不平凡的經歷,已經讓他和世界『閱讀空間』成為永恆的一家人了。

    二、約翰.伍德一方面在職場上力爭上游,一方面不停的掙扎於內心的呼

    喚。在決定轉換人生角色時,仔細盤算往後可能面對的可能情況;甚至在未知可能比現在生活更差的情形下,他勇敢的忠於內心的渴望,憑著意志與善念,及對教育能幫助人建立更好的生活價值下,一頭栽進去,勇往直前,勢如破竹。其成功因素:貴人左右逢源。他是很多人內心心靈的代言人與心願的實踐者,宛如心靈的鎖鏈,幫助捐助者與被捐助者,走出精神食糧的康莊大道!

    三、當我們在物質匱乏的國度,看到人們不貪婪、有尊嚴的不輕易接受施

    捨、並視友誼遠超過金錢時,那股人性光輝、生命尊嚴,讓我們看到了希望與生命的永生。讓人驚嘆、讚嘆生命的,絕非身外之物(金錢)。但我們卻也為身外之物能成就那麼多偉大之事,而肯定其非凡價值。在 1

    人生中,天堂與地獄,原來只是一線之隔啊!

    四、約翰.伍德具備科技與人文素養,卻在科技快活的步調下,失去了人文的影子,直至聽到內心的呼喚,正視它,才有機會找到自己,創造不一樣的一生。老天有眼,給了他無價之寶『快樂』,適才適所!

    五、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未來的生活比她們更好,而不管實際如何,眼前能

    肯定的是:接受教育,將能讓孩子擁有她們所沒有的人生,天下父母心啊!

    六、和七十三歲的父親一起參與募書活動,讓我看到父親對兒子從小教育價

    值的延伸,而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普世狹隘價值觀。『做你自己心中認為對的,不要為父母而做』,換句話說跳脫了世俗價值,做你自己,而不是做父母要的或別人要的。多少父母能夠這樣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成就他自己,而非大人的價值至上?平凡中的不平凡,只在一念之間。

    七、「今天我們所能擁有的機會,多少都勝過昨日」,應該吧!只要我們走

    正路,每天累積的經驗、能力或資源,一定勝過昨日,這將是我們面對後天更大的生命能量,一個人自然成長的喜悅也就恆生。

    八、職業只是人的一部份而已,藉由閱讀更能整合人生的真、善、美。拋開

    小我的自私,可以看到更寬廣的人生視野,發現生命的奧秘!

    九、我們常常被教導要符合社會的期待,而不敢突破既有價值的窠臼,甚至

    忽略自我,找不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常常為五斗米折腰,不敢面對內心的自我,終至平淡無奇,度過一生。但如何抉擇,端看自己。若人生本是多叉路,而我們又只能選擇一條時,除了睿智的判斷外,還要勇氣相伴隨。請問:你選擇平凡,還是驚奇一生?在人生中,可以看開一些事物,但勿看破,自在度日,氣定神閑,輕鬆多,說它是奢侈品,也不為過,絕對值得追求。

    十、約翰.伍德充滿大愛的人性,與比爾蓋茲微軟的獲利本位觀,是大相逕

    庭的。除了一股傻勁,換個思想,轉個彎,人生又有無限的可能,誰說不是呢?當人生碰到起伏時,都要正向思考,才對得起自己與他人。也只有對自己內心真實的靈魂負責,才能釋出生命中最大的能量。有錢非罪惡,端看把錢用在哪裡最有意義。

    十一、任何重大的決定,有親人的支持與肯定,將是心靈平靜的要素。我們應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疼惜自己。

    十二、書中這句話的確是真理:「沒有人曾經洗過租來的車子」,它告訴我們凡事要共同參與,才會珍惜成果,維護它,珍藏它。只有讓彼此在參與中共同擁有,才能互利共生。

    十三、生命像燈塔,照亮有需要的人,透過教育,人人將有機會成為燈塔。

    十四、我們經常視一切為理所當然,不知感恩珍惜,其實很多東西都不是

    天空自然掉下來的。在我們提供任何資源的過程中,「過與不及」都不

    好。值得普天下所有父母及師長深思!

    十五、理念可以不同,人身卻不可以攻擊。對世界若充滿感恩與平等之

    心,則種族之間存在的差異,也只剩下彼此努力的程度不同而已罷了!世界共存共榮是崇高的理想,也是指日可待的。

    十六、當良善因子感動周邊大眾時,人性的昇華將帶領我們再次沐浴在和

    諧與溫馨,幸福與快樂的氛圍中,人生的無價至寶-快樂,就在你身邊,垂手可得。你心動了嗎?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吧!

    貳、讀後心得

    一、讀完350頁這本書,我已經在閱讀的中途與尾聲中,不由自主的紅眶了眼睛二次,不想強附愁,裝心軟,可也不想硬心腸,冷酷無情。

    二、我們接受了完善教育,進入了主流文化,朝人生理想目標前進、追

    求時,幾乎馬不停蹄,少有喘息、回顧、省思的時刻。直到人生在偶然際遇下,才讓我們窺見了世界的繽紛與人生彩繪的另一扇窗。世界真是奇妙啊!

    三、有趣的是很多人都在繞著地球跑,卻汲汲營營於各自不同的人生價

    值追求,而這些價值的產生,是本能的或個人的特質形塑出來的?亦或是教育良善下教出來的個人自我選擇?還是人生因緣際會下,時空交錯,迸出的火花?當捨去嚴謹的層層學術理論印證下的自我了解,而選擇內心的感覺,對了就勇往直前,一路欲罷不能,既是人生的賭注,也

    是人生未知的無限可能的開創。而幸運的是當人們越來越接近自己的心靈,終至發現快樂的泉源,就在執尺之間時,那種反璞歸真,找到真正自己的喜悅,應該是人生每個人的功課。坦白說『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其實真的很難!或許誠如古之聖賢所言『助人為快樂之本』,其快樂感滋養出心靈的甘泉,讓生命力源源不絕呢!

    四、不管如何,約翰.伍德邁向價值理想目標追求之旺盛企圖心,終能

    結合其微軟經營管理的技巧,讓美事一樁樁疊床架屋出人生的金字塔天堂。原因無他,『利他主義』,讓良善『閱讀空間』的思維計畫,在世界各地連鎖開張。一股正義之氣瀰漫人間,溫暖千萬人心,再度點燃人們內心對溫暖、希望、關懷、扶持的人性渴望。

    五、我突然內心湧出這樣一句話:「行有餘力,則以行仁」。仁不是示弱、仁不是好欺負、仁更不是取笑的標籤,它是內心至高無上的情操,人生的每個人一刻不可須臾離。但曾幾何時,我們快不認識這個朋友了,因為我們的眼睛已經被這個世界矇蔽很久了,大家已經快淡忘它了,甚至還不知它身在何處。可惜它的精神富貴,卻鮮少人追求、品嚐,當然「快樂之泉」也就不易喝到囉!

    六、如果說人生「有捨才有得」,那我們就勇敢的去追求「心中的得」,也大方的揮手再見「無法兼得的捨」。但若捨得、捨得能夠相互交錯,相得益彰,那真是人間幸運兒,心領神受,大方佈施吧!因為你的人生

    一百分,希世珍品,少之又少。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口中長說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也端看你怎麼定義「不如意」。

    七、除了內心自我對話,我們在行動上還能做些什麼呢?可能才是更具

    積極行動力的思維-那就是對教育更無私的奉獻與寬廣的包容及對孩子永無止盡的教育愛。身為教育人,面對約翰.伍德,你是握手歡迎他呢?還是自形慚檅,無言以對?

    八、最後誠摯衷心的希望約翰.伍德,早日有緣,擄獲佳人心,陪伴其

    『閱讀空間』走一生!將是人類另一個精神資產。

    第二篇:《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读后感

    《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读后感

    检验111 秦华磊

    人生这个话题太大了,只有历经岁月沧桑的智者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品头论足,才敢对他人的生活予以点拨,这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的呕心沥血之作,我读它,仿佛在聆听长辈的谆谆教诲,周士渊老师在书中的娓娓而谈让人受益匪浅……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成功的典范。

    读了不少有关励志类的书,可书中的人事物就是那不可复制的成功和无法重现的传奇,我读后也就是心头那么一激,那一丝涟漪也在现实生活中给荡平了,追求幸福,渴望成功,我这平凡之人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属?这本书解了我迷惘,给了我答案。

    自嘲是清华园里败得最惨的周老师,身心一度是一片废墟,25岁的他不幸患上了重度抑郁症,一天夜里在重伤自己之后,又灌下了98%浓硫酸,自杀未遂,又先后累计病休了四五年、住院了两三年、身上开了三刀,可谓九死一生,败至尽头仍回首,这让读者从满满的震撼到由衷的赞叹!在周老师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情况下,他却意外地发现了撬起整个人生的神奇支点,发现了普普通通的“习惯”二字中,竟蕴藏着使人“知必行、行必恒、恒必达”的秘密。

    一切都从一个个真实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意外开始……

    意外,奇迹,不敢相信,这是我读到周老师现在的收获和成就的真实感受,他在身心曾经的废墟上建起了一座美丽的城堡!作为“过来人”,他愿意与我们分享这一切,愿意让他的事迹感染更多的人,并

    为我们设计了一条美妙的幸福之路,他就是要告诉我们:奇迹在平凡中创造,梦想在现实中实现,我们离幸福只有一个习惯的距离!

    周老师谈习惯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言传身教,他把他这些年的心得体会、方式方法毫无保留的献给了读者,让你看到,他的点滴成功和收获都是一步一步做出来的,都是有章可循的,就是这些极有效,极简捷的方法人人可以复制。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也是习惯。周老师强调人生要养成三大习惯:一是选择阳光,其本质是如何善待自己、关爱自己、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洒满阳光;二是目中有人,其本质是如何善待他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成为心中有爱的人;三是自动自发,其本质是如何善待我们的学业和事业,如何使我们学习优异、职场成功。

    谈习惯免不了说毅力,周老师给毅力定位为我们每个人最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毅力也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可以后天逐步培养的习惯。我欣赏那些有毅力之人,更是敬佩那些凭着毅力与困难抗争,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之人。周老师告诉我们毅力不是天分,它恰是平凡之人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门,我们都值得拥有!

    习惯造就毅力,毅力成就人生。好习惯可以让人终生受益,坏习惯也能让人遗憾一生,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让习惯使你变得更加优秀!

    第三篇: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读后感

    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读后感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对人生际遇的一个浓缩。那为什么有的人平凡人无钱无势却很幸福,而有的物质世界丰硕却觉得不幸福呢?读了《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一书,答案就在其中。

    《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的作者周士渊先生,是位有着传奇经历的老人,他曾经是一个天之骄子,学习优秀,性格斯文。清华毕业留校却患上了重度抑郁症,是什么挽救了这个一心求死的患者,是积极的心理和阳光的心态。他是一名智者,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要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去看待问题。你会了解事物更美好的一面。

    这时想起了一个有关天堂和地狱的故事:说有一个人在天使的带领下参观了天堂和地狱。结果他发现天堂的人生得白白胖胖,而地狱的人却瘦骨嶙峋。其实,天堂和地狱的人都是在同样的一张大桌子上吃饭,用的都是很长的筷子。由于筷子太长,人们无法将筷子上夹的食物送进自己的嘴里,地狱的人永远都在做一个事情,就是想尽办法将食物夹进嘴里,而天堂的人去用筷子将食物夹进别人的嘴里,他们相互关心,互相帮助,所以生活动得很好。这就是天堂。

    《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一书中,一共有六个篇章,以多个小故事来充实。读完了这本书,对于现在的我的心态有了一个很积极的作用。现在的我,较一年前的自己比较,每天繁琐忙碌,事情一桩接一桩,仿佛天天赶着事情做却永远做不完,每天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与女儿相处时间越来越短,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发现自己的能力越是不足,心里的落差也越来越大……抱怨时,十一岁的女儿会说:“ 老妈,你说的我们不懂,你应该和与你有同样经历的人说。”脸上却满是不爽。是的,我生活在得不高兴,为什么还要把这种烦恼转嫁给他人,特别是未成年的女儿呢?烦躁的心只有自己来整理。通过《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一书的阅读,似品了一碗心灵鸡汤。

    人生的起起落落,要以阳光的心态去积极面对。凡事都有两面性,古有“塞翁失马”,要心中充满爱,看到事物的美丽阳光的一面,用有阳光的心态才能越过越美好。对待学业和事业,有能养成持久的好习惯,充满毅力去做,相信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结果。学习周士渊老先生,以满怀感恩的心,以阳光积极的心态,对待自己,对待家人,对待同事及朋友。用阳光却感染他人,用阳光去照耀他人,相信,我的人生也会精彩。

    第四篇:意外读后感

    《意外》中的现实问题

    ——读《意外》有感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

    首先小说中的五个人来到阿拉斯加淘金,这五个人先是砍下了几棵云杉树,一起建造了小木屋。男人们负责到外面找金矿,女人负责在家打理。这几个人他们其实这个时候都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他们淘来的金沙每个人都有份,因为他们都为淘金这个任务在自己的职责内做出了贡献,他们理应有得到自己应该得的报酬。在这个问题上,他们选择了平均分配,在这里他们的分配是公平的也是合法的。他们都是依靠自己的劳动合法所得的。

    接着,意外发生了。在这种看似和谐的氛围下,有一天,这群合作关系很好的团体中的一个人丹宁冲进木屋开枪杀死了两个曾有过合作关系的同伴,并且试图杀死纳尔逊夫妇。纳尔逊夫妇把丹宁制服了。他们夫妇两个人对如何处置丹宁的看法发生了分歧。汉斯想要把丹宁立刻杀死,但伊迪丝出于自己遵守法律的原则对丈夫的行为极力劝阻。最终,伊迪丝还是劝服了丈夫。他们把丹宁捆起来然后把他关在一个房间里。虽然他们有非法拘禁他人的嫌疑。但是此时他们正处于一个孤立的岛上。这个岛上没有警察局或者其他司法机构,也没有行政机构。如果不拘禁丹宁,他还会再胡作非为,纳尔逊夫妇的人生安全也会受到威胁。因此他们对丹宁的拘禁在那种特殊情况下在法律的范围内的。在看守丹宁的过程中,纳尔逊夫妇有许多的内心争斗。在看守丹宁的过程中,由于精神的紧张及种种原因。纳尔逊夫妇的精神饱受折磨,身体上也因为疲倦、紧张而受到损害,身心健康状况下降。特别是伊迪丝,她的精神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她无法休息,甚至有了舞蹈症的症状。渐渐的,丹宁也从刚开始被拘禁的暴躁到驯服。由于长期被拘禁,他已经身心疲惫了。现在对他来说继续被拘禁带来的痛苦比死亡还大。如果等到他们离开这个岛,找到一个可以审判丹宁的正式法庭,好要好几个月后,他们的粮食越来越少。此时,继续拘禁丹宁已经渐渐威胁到纳尔逊夫妇基本的生存权利了。

    此时,伊迪丝想到法律是一个群体决议与意志的体现。这个群体有大有小。他们认为3个人也是一个群体,群体的决议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他们两个人的意见自然是多数的。于是,他们决定要按法律程序绞死丹宁。他们对丹宁进行了控告,同时还询问了丹宁有什么辩词。虽然人数少,但是他们完全按照法律的程序规范地进行。他们还在丹宁招供时找

    来了两个证人,并且对他的口供做了笔录,并让两个证人在笔录上画了押。他们还让印第安族人在给丹宁执行死刑的当天再做一次见证。在执行死刑之前,纳尔逊夫妇还尽量的保证了丹宁的安全及身体的健康,伊迪丝为她拉下帽子,戴上护耳,怕他冻伤。纳尔逊夫妇为丹宁的绞刑准备的工具也非常齐全。同时,纳尔逊夫妇还给了丹宁基本的人格自尊。鉴于他们绞死丹宁的程序是合法的,丹宁也确实有罪。丹宁杀了两个无辜的人,而且显然他的目的是杀了他的全部同伴。他明显也是有预谋的。因为他杀人的那天,他明显是故意晚去吃饭。一个是他要去准备枪药,另一个是他想等其他人一起在吃饭的时候,他冲进去,在别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他人杀死,并且吃饭的时候大家都集中在一起,于是可以一次性解决掉。他这么做的动机在小说的后面也提到了,他是为了得到全部的财产,他起了贪念之心。虽然纳尔逊夫妇不是法官,他本来是没有资格宣判丹宁的,但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他们处于一个孤立的荒岛。条件不允许他们等到他们从荒岛逃离之后再宣判丹宁的罪,而且这种状态持续下去,纳尔逊夫妇的生存权利也会受到严重威胁。虽然在正常情况下,纳尔逊夫妇的这种做法肯定是不对的,不合法的。但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也是在法律范围内的,即使有违法的地方,也应该从轻处理。

    从小说中的人物品格来看

    当这五个人来到阿拉斯加淘金的起初阶段,虽然他们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不同,但他们在同一个屋檐下相互迁就和谐共处,体现了一种为完成共同目标团结合作的美德。

    但是接下来意外的事情却发生了,丹宁残忍地杀死了他的两个同伴,并试图杀死纳尔逊夫妇。丹宁不顾他们之间的手足之情杀死了自己的同伴,自然是罪大恶极的。这在道德上,无论是多么大的理由都是不可饶恕的。

    说到丹宁杀同伴的理由,小说在接近尾声的时候才终于道出来了。他想要全部的金子。他想要回到他的故乡,他想腰缠万贯地回去,他想让他的母亲安享晚年。这个理由听起来貌似是情有可原的。可是实现的方法有很多不止这一种,他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残忍的做法呢?他说一千六百美元不够。那他可以跟同伴谈一下,可以留下来继续淘金。可是,他都没选,他选择的是他眼前可以看到的既得财产,于是他只能杀死他的同伴。他那个看似情有可原的理由,实际上是他起了贪念之心。正是贪婪之心,一步一步指引着他去窥觑那些金子。正是贪婪之心,一步一步指引着他去杀死他的同伴,引导着他走向罪恶的深渊。很多犯罪,很多时候都是人一时的贪念酿成的结果。因此,我们要从小事就约束自己。中国有句古话叫小时偷针,长大偷金。不要以恶小而为之说的大概就是这个理吧。好在最后丹宁也忏悔了,也知

    道自己做错了。但是已经太晚了。不是什么事情都会有机会后悔的。因此,我们要珍惜人生当前的每一刻。

    再说一下纳尔逊夫妇。伊迪丝无疑是贤妻的典范,她为了辅助丈夫学会了很多技能。她的贤惠还体现在男人们出去淘金时,她把小木屋打理得井井有条。在男人们不去采矿的时候,她就帮男人们缝缝补补的。在发生了意外的事情后,伊迪丝的镇定及反应敏捷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惊讶之余,迅速地采取了正确的行动,阻止了丹宁进一步的行动,不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还保住了丈夫的性命。当丈夫极其冲动的想要杀死丹宁时,她又及时的制止了丈夫疯狂的行为。同时,从伊迪丝制止丈夫的行为以及她后来对丹宁的宣判,可以看出伊迪丝是一个很有法律意识的人。她有着对公平公正法律的追求。因此,她坚持不能杀了丹宁,而要让丹宁得到公正的宣判。虽然她到最后动摇了,但那时迫于生计,却是情有可原的。而汉斯虽然脾气有点火爆,但是从他要为死去的同伴报仇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夫妇两个人在拘禁丹宁之后,没有虐待丹宁。在丹宁要死之前,纳尔逊夫妇还怕丹宁冻到,为他准备保暖的衣物,为他做了祷告,可以说对待丹宁以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暴露的社会问题

    从小说中暴露出的最大的社会问题便是人对金钱的欲望。曾经看过这么个新闻,两个大学毕业生想筹钱办企业。可是怎么酬呢?他们选择了通过直接找有钱的老板下手。最终,这两个毕业生杀了两个人,当然他们也为他们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为什么他们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赚钱呢?他们觉得太慢了,他们想在三十岁钱就当上大老板,而且挣钱太辛苦了。在金钱诱惑的同时,他们的惰性也引领着他们走向深渊。他们看到了一夜暴富的神话,他们看到他们自己拥有的金钱跟那些富有的人拥有的金钱的差距。于是,他们就想去寻找一条捷径。他们习惯了寻找捷径的念头。这些东西完全是个人造成的么?其实,我们的社会也存在着问题。我们的社会上每个人都追求快。从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就告诉我们要抢在别人的前头,告诉我们在赢在起跑线上。我们要求出行的速度要快,于是飞机、地铁、高铁营运而生。我们要求吃饭要快,于是快餐遍布大街小巷。也许你会说是经济的发展催促了这些。没错,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社会问题。整个社会对物欲的追求,贫富差距的加大。人们的心已经越来越浮躁了,已经静不下心来考虑自己的道德修养了。这两个毕业生跟丹宁的想法真的很雷同,他们都受到了金钱的诱惑,都想寻找捷径。当然,最后的结局也是都得到应有的惩罚。有问题并不可怕,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并寻求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让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不要让这个社会越来越向畸形的方向发展。

    第五篇:《只有一个人生》小学生读后感

    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闪回着这样的画面:一个人,安静的一角,一段足够长的时间,把它摆放在一边,写一篇我的读后感,像以往一样,献给曾荡起心湖涟漪的每一本书。模糊的记忆,蹩脚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不及文字的力量。唯有,寂静的文字,才能清晰表达我的所感所悟。《只有一个人生》,书名就传达着哲理。女性,情感的载体,与理性的哲理,颇有水火不相容的感觉。读起来,便不忍丢下。丢下,也不想拿起。读它,需要凝神静气,从眼中进去的是文字,从心里流出的是感悟。书中第十一辑“未知死焉知生”回答了我所有关于生死的疑惑。庆幸觅得一个知音。为何我们避讳谈及这个话题?世上所有的苦难,都可以用逃避、忍耐、甚至用死来解脱。唯独死是既躲避不掉,又无解脱之路,除了接受,别无选择。也许,正是这种无奈,使得大多数人宁愿对死保持沉默。其二,我们对于自己活着这件事实在太习惯了,而对于死却感到非常陌生。陌生得不认识它了。为何我们惧怕死?我们死后不复存在,不能感觉到痛苦,不应感到可怕。但死的可怕,恰恰在于死后的虚无,在于我们将不复存在,一个独特自我的绝对寂灭,永远的寂灭。面对死亡,不是哲人的我们,不回避,也不用寻找它的理由。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我们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与限度。如此我们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我们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我们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此刻,邀请读字的你,轻拂去弥散周身消极情绪的薄雾,是否能和作者,还有我,一起清晰可见“向死而在”的场景?立足于死亡而珍惜生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独一无二的价值。对死的思考尽管徒劳,对于生的价值并非没有意义。



    推荐阅读:
    一个创业家的意外人生读后感
    2024年1-4月广西河池市经济运行情况
    会议类和人物类新闻稿写作方法
    主持词——翟
    建党伟业 观后感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