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运输合同 法律论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5篇范例)

    栏目:十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烟雨迷离 时间:2024-06-09 19:18:19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摘要: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党派,若脱离了群众,她就不是共产党,而是变质成了“独裁”党;人民脱离了共产党,就没有了政治上的领导,国家就会陷入动荡之中。中国共产党的命运是与人民联系在一起的,党员来源于人民,人民需要党来树立国家和民族形象,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和稳定,而当党不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时,人民就会推翻党。所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意义十分深远重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1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继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讲话精神,是摆在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大意义,并指出“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对党走过的90年辉煌历程的经验总结。”

    1.1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90年来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巩固执政地位、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法宝

    伟大的历程表明,任何时间,任何阶段,任何人,都要把保持党同群众血肉联系的嘱托放在心上,落在行动上,体现在实践中;历史的教训也表明,做决策,办事情,谋发展,一旦离开了群众观点,违背了群众意愿,损害了群众利益,就会削弱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就要受到损失,甚至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捍卫血肉联系,夯实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纽带,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党的组织,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波澜壮阔的历程中一路走来,党对人民群众工作和人民群众的作用的认识和理解,是那么透彻和坚定: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党内同志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1957年,他强调到,“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1980年,邓小平同志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1994年,江泽民同志说,“各级干部一定要牢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力量和优势所在,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取胜之道。”2024年,胡锦涛同志说,“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从建党到建立新政权,从建设社会主义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工作,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党的干部,推着送粮的车子直奔战场,带着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大生产中,无怨无悔地跟着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等等。无数个历史的瞬间至今感动着、感染着党员、干部。党也始终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审视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以来,党高瞻远瞩地看到了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条件发生的深刻变化,提出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理论,拓宽了党联系群众的基础,而“三个先锋队”的重大判断更加把党与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坚持科学发展道路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了中国人民建设国家、建设美好生活的积极性。

    2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

    2.1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是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现实需要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党对国家政权、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进行领导的体制、机制、途径和方式,亦即用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来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是否科学,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方式方法对路、得当,执政水平相对就高,反之,就会遇到种种麻烦和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同时,依据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总结党的执政实践,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结论是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显然,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特别是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就离不开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从科学执政方面看,科学执政最本质的规定是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按照认识论的要求,只有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思广益,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从民主执政方面看,民主执政就是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因此,完全可以说,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民主执政的题中应有之义。

    2.2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是落实党的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

    执政理念,亦即执政的宗旨、目的、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能否正确认识和自觉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能否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是决定一个政党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本色的基本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本质是为了人民。从党章关于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规定,党长期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和“执政为民”,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等,都清楚地表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为了人民。因此,执政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党掌握政权的情况下,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核心,是党受人民的委托,按人民的意愿执好政,掌好权。党的一切执政活动,都要从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出发,把为人民谋利益当作最根本的目的。这样,就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高价值,就真正坚持了党的先进性,体现了党的利益与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党的先进性与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致性。

    2.3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条件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执政党的经验和教训,有一个深刻的启示: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固本强基,夯实基础。只有基础巩固,执政党的根基才能坚如磐石。党执政的基础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经济基础、人民基础、组织基础和法律基础等等。其中,人民

    基础是首要的。只有人民的拥护、人民的授权、人民的支持,我们党才可以执政,也才可以执好政。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其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也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方面,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如何妥善处理不同群体间的具体利益关系,成为保持党和人民群体血肉联系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由于拥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资源的支配权,且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又不够完善,党脱离群众的物质、政治可能性增强,这就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只有始终坚持和实践党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坚持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党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不断加强和巩固执政的群众基础。

    2.4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执政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涉及到党的执政制度和体制、方式方法以及执政主体,即党员领导干部、领导机关、基层组织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完善党的执政制度和体制以及方式方法,固然要依靠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提高执政主体的素质,特别是解决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更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惩治腐败,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5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是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基本保障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就肩负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进入新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坚定不移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力量去推动。应该看到,当今国际局势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前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只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把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凝聚起来,才能形成浩浩荡荡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的大军,才能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完成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历史反复证明,得民之心者胜,得民之誉者荣。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民心向背,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只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就可以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修订版。

    [2]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邓小平:《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8]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二篇: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

    摘要:应对新形势下党密切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面临的新挑战,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深远。关键词:党的作风建设

    人民群众

    血肉联系

    制度建设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目标来建设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自我发展壮大,走向新境界的豪迈宣言。它不仅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也是党面对新时代世界大势所做出的一个重大时代性抉择,是坚持党的宗旨所做出的又一次庄严的历史承诺。三个代表的核心和归宿,是最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忠实地贯彻体现人民的意志,使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获得无往不胜的力量源泉。应对新形势下党密切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面临的新挑战,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深远。

    1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将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给予了党群关系明确而深刻的表述:血肉联系。《决议》明确指出,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胡锦涛总书记也反复强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当年,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泽东曾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这是进京赶考,希望会考个好成绩,我们决不当李自成!50余年的考试,我们党考得怎么样?应该说,是合格的。但,这场考试并没有结束,而是还在继续。如何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我们在这场考试中必须继续思考和警醒的重大课题。什么时候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鱼水相依,我们党什么时候就坚如磐石,兴旺发达;什么时候脱离群众,甚至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我们党就会基础动摇,遇到危险。江泽民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所以,他一再告诫全党研究历史发展和社会兴亡的规律,充分认识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思考,是对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2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价值所归

    2.1要通过党的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来谋取、发展、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利益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它既可以是柴米油盐之类的实际生活问题,也可以是整个国家建设的宏观问题。国泰民安,国强民富。作为执政者,只有首先把国家治理好,保证国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迅速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人民群众才能得到最大的实惠,实现最大的利益。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条,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前两条,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三个代表”作为一个整体,进一步指明了我们党建党治国的战略思路。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大力推动两个文明的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党的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

    2.2要坚持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人民利益的大与小,是辩证的统一。抓住大的,也不能丢了小的。从国家整体看来是小的事情,对于具体的每一个老百姓来说,很可能就是一件大事。所以,我们在注意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来实现人民利益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这些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问题。仅有好的政策,不能真正付诸实施,或者在实施中走了样,那同样达不到代表人民利益的目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在不同的领域、岗位、层次上参与治党治国的。忠于职守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和纲领,善于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不能中途截留、偷工减料,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广大干部直接面对着广大群众。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主要是通过我们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来实现的。所以,广大领导干部,必须牢牢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记在心头,坚持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认真切实地关心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想得细一点,做得实一点。不要把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当作一个空洞的口号。对于人民群众反映比较集中和强烈的问题,更要认真对待,切不可麻木不仁,熟视无睹,或者互相推诿,拖延不决。2.3要不断提高贯彻群众路线的水平,保证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性

    领导工作的很多决策,都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近些年来,我们发现,有些地方的干部由于作风飘浮,主观武断,作出了不少错误的决策,结果不仅直接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严重的还引起各种社会问题,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针对这类现象,必须大力倡导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的群众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按照群众路线的要求,制定政策措施,决定重大事项,务必充分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反复进行比较、鉴别和论证。要拓宽民主渠道,实行民主决策,根据法律和制度的规定,严格按程序办事,使多数人的意见得到充分的表达和体现。领导者和决策者要总揽全局,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使决策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

    2.4要善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节好新形势下的利益关系

    人民是个整体概念。人民内部也有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利益要求,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发生矛盾。特别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如何通过这样的调整,既激发动力和活力,又保持平衡、稳定和有序,是一个需要有很强的艺术性来进行的工作。所以,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要不断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水平和能力。要善于统筹兼顾,顾全大局,维护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要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立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高度的责任感,帮助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反对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主义和违背党的政策的行为;增强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善于发现矛盾,及时把矛盾控制和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用妥善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努力化解矛盾,防止矛盾的扩大。

    国民是珠宝,国家是珠宝盒,意味着国家若不以国民价值为第一价值,则国家毫无价值,国家崛起若不以国民崛起为前提和保证,就会闹买椟还珠的笑话。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视群众利益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使然。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内容

    党的作风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和不同的重点任务,但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条不变的原则。党的优良作风实际上就是一个以密切党群关系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虽各有不同,但都把密切党群关系作为贯穿其中的主线,其共同点都是使党的一切活动都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所谓作风,是党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的风格、特点,是党的内在精神、整体素质、政治倾向和纪律规范的体现和反映。作风如何,可以清楚显示出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实行的情况,人民也往往据以对党作出评价和鉴定。在执政的情况下,如果作风不正,就会使党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导致人亡政息的后果。所以,邓小平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个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

    我们党的作风从总体上来说,是健康的,积极的,但不能否认也存在一些问题。人民群众对此很不满意。这也是当前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要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下大决心,解决作风建设上的突出问题。

    3.1要煞住官僚主义的歪风

    官僚主义是一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我们党与官僚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963年,周恩来曾经列举了官僚主义的20种表现。如:高高在上,孤陋寡闻;主观片面,粗枝大叶;官气熏天,不可相迩;唯我独尊,颐指气使;不学无术,耻于下问;遇事推诿,怕负责任;上捧下拉,老于世故;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机构庞杂,人浮于事;等等。他把20种官僚主义一一列名为:脱离领导、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强迫命令式的官僚主义,无头脑的、迷失方向的、事务主义的官僚主义,老爷式的官僚主义,不老实的官僚主义,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做官混饭吃的官僚主义,颟顸无能的官僚主义,糊涂无用的官僚主义,懒汉式的官僚主义,争名夺利的官僚主义等等。官僚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过去痛斥的官僚主义,很多在今天仍然存在,当然也有现在发展起来的。官僚主义作风的要害,是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它的存在和蔓延,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行,损坏党的形象和威信,对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起着严重的 破坏作用。

    3.2要煞住形式主义的歪风

    办事,做工作,总要有一定的形式。但形式只能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形式而形式。现在,一些地方,不恰当地滥用形式以装潢门面,导致形式主义成风。如不去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也不去了解下情,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喊口号;沉湎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不能深入基层;热衷于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搞各种名目的所谓“达标”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只说空话套话,不干实事;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致酿成恶果;等等。形式主义本身不能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反而加重群众的负担。形式主义的目的主要是哗众取宠,应付上级,捞取不真实的所谓政绩,因此必然引起老百姓的反感。形式主义还往往掩盖了现实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延和贻误问题的解决,一旦矛盾爆发,就很容易出大乱子。所以,形式主义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同样起着破坏的作用,不能轻视。针对形式主义的歪风,一定要大力倡导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扎扎实实地解决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问题,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3.3要煞住弄虚作假的歪风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也是我们党根本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使认识和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制定任何战略、政策、措施,都要符合国情,符合实际,尤其是人民群众的实际,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实事求是”四个字,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老百姓时时都会用实事求是原则来观察和要求我们的党员和干部,如果不实事求是,他们就必然反感,不满意。从目前情况看,党内外、特别是干部队伍中,不实事求是的情况还比较严重。有的干部,不愿意调查研究,不了解实际情况,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有的干部,主观武断,颐指气使,到处指手划脚,盲目拍板决策;更严重的是,说假话、说空话的风气和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现象屡禁不止。这类问题,不仅严重损害党的事业,而且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如果不加杜绝,后果不堪设想。要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坚决反对弄虚作假的作风,大力倡导说真话、办实事、求真务实的好风气。必须始终不渝地把实事求是作为每个党员、每个干部基本的行为准则。3.4要煞住腐败滋长的歪风

    抓好廉政建设,坚决煞住腐败歪风,是全党全国人民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加强党的建设、密切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一个重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提醒全党,要注意腐败现象的严重危害,强调:“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反腐败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既靠教育、又靠法制的思路,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先后查处了一大批重大经济犯罪案件,对其他各种不正之风也逐项进行了治理,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目前,一些地方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党和人民群众很不满意。腐败,是党和国家肌体中的一个毒瘤,是党风和社会风气的一种腐蚀剂,也是破坏党群关系的一个极其有害的因素。腐败现象不制止,腐败歪风不煞住,就会从根本上动摇我们党执政的基础,破坏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把反腐败斗争长期不懈地开展下去。从领导干部抓起,坚决清除腐败现象,坚决惩治腐败分子。把反腐败斗争同纯洁党的组织结合起来,决不允许在党内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既抓惩治,又抓防范。从源头和制度上建立健全防范、制约和监督机制,不断铲除滋生消极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依靠人民群众,把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抓紧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体系,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4制度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保证

    早在1956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对错误必须采取分析的态度》一文中,就明确提出,我们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从而避免脱离群众的个人突出和个人英雄主义,减少工作中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在实践中建立了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对于密切联系群众是行之有效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正朝着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参考文献:

    [1] 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3] 邓小平,《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4]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24年

    [5]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4年

    [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94年 [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24年

    第三篇: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范文)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摘要: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虽然发生了重大转变,但人民群众作为时代主体的地位、推动时代发展的历史作用并没有改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历史的、唯物的群众观,是关于正确认识群众、对待群众的根本观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内容。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 关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党群关系全心全意人民群众

    1.从时代高度深化对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认识。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先要从思想理论上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尤其要从时代高度深化我们对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确认: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从这样的基本观点出发,我们党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根扎在人民群众之中。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8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战胜许多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江泽民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所以,他一再告诫全党研究历史发展和社会兴亡的规律,充分认识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思考,是对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2.解决作风建设上的突出问题.我们党的作风从总体上来说,是健康的,积极的,但不能否认也存在一些问 1

    题。人民群众对此很不满意。这也是当前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要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下大决心,解决作风建设上的突出问题。

    2.1高高在上,脱离群众。

    一些领导干部官气十足,以“统治者”身份自居,以“父母官”自封,完全忘记了“人民公仆”的身份。他们不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主人,而是当作自己的“统治对象”,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不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漠视群众的呼声与意见,对群众冷暖安危置若罔闻。有的领导干部同群众的关系不再是“鱼水关系”,而是“油水关系”,甚至发展成为“水火关系”。

    2.2形式主义,弄虚作假。

    办事,做工作,总要有一定的形式。但形式只能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形式而形式。现在,一些地方,不恰当地滥用形式以装潢门面,导致形式主义成风。如不去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也不去了解下情,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喊口号;沉湎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不能深入基层;热衷于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搞各种名目的所谓“达标”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只说空话套话,不干实事;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致酿成恶果;等等。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也是我们党根本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使认识和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制定任何战略、政策、措施,都要符合国情,符合实际,尤其是人民群众的实际,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实事求是”四个字,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老百姓时时都会用实事求是原则来观察和要求我们的党员和干部,如果不实事求是,他们就必然反感,不满意。从目前情况看,党内外、特别是干部队伍中,不实事求是的情况还比较严重。

    2.3作风粗暴,积压矛盾。

    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对群众的感情,与群众的联系不紧密,把握不了群众的思想动态,不做有说服力的教育工作,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是以理服人,而是强迫命令,对群众轻则发号施令,重则训斥。“通不通,三分钟,时间一到龙卷风”;处理矛盾纠纷不及时,不善于疏导民怨、化解矛盾,致使一些本来可以妥善处理的矛盾激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4贪污腐败,不得民心。

    抓好廉政建设,坚决煞住腐败歪风,是全党全国人民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加强党的建设、密切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一个重点。腐败现象不制止,腐败歪风不煞住,就会从根本上动摇我们党执政的基础,破坏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把反腐败斗争长期不懈地开

    展下去。从领导干部抓起,坚决清除腐败现象,坚决惩治腐败分子。依靠人民群众,把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抓紧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体系,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三、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策建议。

    构建和谐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必须从执政的高度来重视这个问题,努力搞好新时期的党群、干群关系。“三个代表”的核心和关键,是当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重要的,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3.1通过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在于能够为解决党群干群矛盾提供必要而坚实的物质和社会基础,而且在于能够使人们看到希望,增强对党的信任和信心,起到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重要经验。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2坚持关心人民疾苦。

    人民利益的大与小,是辩证的统一。抓住大的,也不能丢了小的。从国家整体看来是小的事情,对于具体的每一个老百姓来说,很可能就是一件大事。所以,我们在注意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来实现人民利益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这些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问题。仅有好的政策,不能真正付诸实施,或者在实施中走了样,那同样达不到代表人民利益的目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在不同的领域、岗位、层次上参与治党治国的。忠于职守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和纲领,善于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不能中途截留、偷工减料,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3.3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制度。

    在执政条件下,要保持党群干群关系的长期和谐,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的群众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一是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严格的执行程序;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对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进行必要的监督制约,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

    人民谋利益;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参考文献:

    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

    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第四篇: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这个重要的论断深刻揭示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突出强调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正确理解这一科学判断的深刻含义,对于我们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加强执政能力核心血肉联系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 为什么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因为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关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党发展进步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取得一个又一个巨大胜利,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每一次战争成功背后,无不包含着人民群众给与我党最无私,最深情的帮助和支持。

    1、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所从事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作用。毛泽东认为,共产党人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不可脱离群众的多数。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提出,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着党执政的全局,始终关系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始终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稳定的全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更进一步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真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重要的标志,强调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初建时期的共产主义小组,发展到星火燎原,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执政党,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从江西兴国一个县,可以动员几万人当红军,处处出现妻子送郎当红军的动人情景,到淮海战役,仅山东就动员民工几十万,自己带着干粮上前线的动人场面。小米加步枪能够打败飞机加大炮,这个国民党始终悟不出来的道理,其实十分简单,就是我们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因而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我们党已经执政66年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我们面临着各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而这些考验集中到一点,就是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一个关系我们党能不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和解放全人类并最终解放自己为崇高理想,坚持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问题。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党必须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核心的首要考虑。

    2、执政为民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其总体目标在于,要通过全党的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是要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起种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所要建设的执政党与其他执政党既有着作为一般执政党的共同要求,更有着作为无产阶级的执政党所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本质要求。

    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它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除了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的政治立场,反映了我们党所做的全部工作,都必须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人民性要求。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十分自然地成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核心所在。作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它要求我们党要很好地贯彻执政党的科学性要求,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上来。作为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科学性与人民性是完全统一的,因为科学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在本质上必然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一致性。我们党要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一定要避免执政的主观性、随意性,而要切实注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尤其是要结合中国实际,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更是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人民群众意志的表现。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真正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使民主不仅仅作为一种执政的手段,而且内化为共产党执政的必然要求。作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更需要通过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反对任何形式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反对一切腐败行为才能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任何腐败行为,以及与任何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是水火不容的,对任何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腐败现象,必须依靠群众,开展坚决的斗争,更好地体现共产党执政的务实性、廉洁性要求。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的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3、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党发展进步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取得一个又一个巨大胜利,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每一次战争成功背后,无不包含着人民群众给与我党最无私,最深情的帮助和支持。淮海战役是因为,60万人民军队的背后,有数百万的人民大众的坚强支持。

    今天推动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国家的繁荣昌盛,也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正因为如此,中央一直强调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党顺应从夺取政权的党到长期执政的党的历史方位的重大转变,以及对党的宗旨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根本保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做得人心、暖民心、稳人心的事,切实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始终赢得民心,筑牢执政的基础,也才能从容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钱淦荣 罗正楷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年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第五篇: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文章标题: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目标来建设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自我发展壮大,走向新境界的豪迈宣言。它不仅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也是党面对新时代世界大势所做出的一个重大时代性抉择,是坚持党的宗旨所做出的又一次庄严的历史承诺。

    “三个代表”的核心和归宿,是最忠实地代表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忠实地贯彻体现人民的意志,使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获得无往不胜的力量源泉。对于这一点,特别需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性和现实敏感性,才能充分地理解和贯彻执行。

    一、党的宗旨是确定党的性质的价值导向

    毛泽东曾多次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政权、党所领导的全部事业的唯一的最高宗旨。所谓“宗旨”,就是根本的、最高的、统率一切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原则。“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凝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实质的价值取向,它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一般说来,奉行什么样的根本价值观,则表明政党、团体和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性质、政治面貌和历史地位。党的宗旨的内容是“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并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quot;(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这是从价值与评价、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高度,明确而完整地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导向。这一价值观所特有的价值取向,它所包含的全部信念、信仰和理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自觉无条件地站在历史的主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忠实地贯彻人民的意志,去争取实现人类自身的彻底解放和美好前途。

    这一人民主体论价值观的科学基础,在于以先进的世界观方法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趋势。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彻底的科学的实践观和社会发展动力的辩证法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同上)党的宗旨即最高价值观的一大理论特色,是对历史规律、客观真理与人民价值的深刻理解。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真理与人民利益一致“这个具有高度理论创造性和实践指导性的命题。他说:”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同上)一般说来,真理与价值之间是彼此存在差异和对立的。真理不是价值,价值不是真理;真理不一定对任何人都用,对人有用也并不一定符合真理。但是,站在人类历史进步发展的高度,以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以符合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需要为价值标准,那么这种价值就与社会发展的客观真理之间有着内在的、无可否认的高度一致性,”不一定“就可以变成”一定“。这是因为,社会历史的客观真理,归根到底是社会历史主体及其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显现,它必然存在于、表现于社会历史主体--人民大众自身存在、活动及其条件和过程的深处,必然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条件的变化互为表里。社会历史的客观真理就是人类和人民的存在、利益、活动及其条件运动变化的逻辑;人类、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变化所遵循、所体现的逻辑,就是社会历史的客观真理。因此应该说,”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高度自觉的历史主体意识,是一种达到了与科学历史观相统一的先进价值观。

    党的宗旨决定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这种联系对于党本身说来,是根本性的、普遍性的和决定性的要求,它必须通过党的全部纲领、路线、战略、方针、政策和策略、乃至工作作风等得到全面的贯彻体现,并保持始终。如果没有了这种联系,就意味着党改变了性质,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党的思想理论的先进性,不仅在于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先进性,也在于价值观上代表人民利益的先进性,在于科学世界观与先进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性。没有这二者之间的高度统一性,就不能始终体现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就不是一个高度成熟、自觉和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党的先进性的这一要求:”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quot;我们要把这些号召提升到党的宗旨高度来理解和执行,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践中贯彻体现。

    二、”人民“范畴的现实定位

    贯彻党的宗旨的观念前提和决定性

    环节之一,是正确理解和掌握”人民“这个历史范畴。要为人民服务,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准确、深入、完整一贯地理解人民,心中真正地有”人民“。

    有人认为”人民“这个概念过于抽象的、空泛,实际上往往流于感情化和随意化。实际并非如此。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的”人民“的确是一个既具体又广泛,既有很强历史普遍性、又有很强政治性和

    政策性的概念,需要用一套科学、积极、清醒的观念和方法去理解和把握它。

    一般说来,马克思主义确认”人民“的具体范围有两条基本的标准:一是”质“的标准,即依据现实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历史任务和趋势,针对人们同这一历史任务的关系,来划分人民和敌人:作为人类现实的的”健康肌体“部分,站在历史前进方向一边,对完成历史任务起推动和辅助作用的人们,他们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他们就是人民;而站在对立面,成为革命对象和历史进步障碍的人,则是人类肌体上的”病变“部分,他们才不属于人民范畴。这一标准可以叫作”历史进步原则“。二是”量“的标准,即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由多种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构成的一个最大复合体,是人民。量的规定来自质的规定,由于社会生活必然是由绝大多数人来共同承担的,所以人民永远是人口中绝大多数。这条可以叫作”绝大多数原则“。在质的标准上坚持”历史进步原则“,在量的标准上坚持”绝大多数原则“,并通过具体的历史分析、阶级分析和政策策略分析,使两个标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念的精髓。

    ”人民“范畴所具有的一般涵义,总是指承担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任务的所有个人的总和,是对实实在在地承担各种社会正常职能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其成员的统称。简言之,人民永远是指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的绝大多数人。显然?quot;人民”范畴的内涵要比阶级、阶层、政党、集团的内涵更简单、单纯许多;因此它的外延则比其他范畴的外延更宽泛、灵活许多。理解“人民”既要以对个人、团体、阶层和阶级等的分析和综合为根据,又要超越个人、团体、阶层和阶级等特定范畴。唯其如此,“人民”才能全面地复盖社会历史主体的现实形态,才能真正符合社会发展动力因素的客观现实。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毛泽东曾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级阶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文中黑体字为笔者所标)在这些具体的分析和判断中,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质和量两个标准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在实践中是否做到真正地站在最大多数人民的一边,并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是直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事业成败的根本因素。因此党在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都把确立清醒的、准确的“人民”即党所服务和依靠的对象范畴,作为首要的问题提出来,给以科学的回答,并作为制定具体的路线、战略、政策和策略的依据。?quot;人民“是个广泛的、复杂的、动态变化着的历史范畴,即使主观上十分尊重人民,如果实际上不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态度去把握现实,也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在我们党已往的经验教训中,确实出现过人民即服务对象错位――”想为人民却或伤害了人民“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极其复杂和隐蔽的:

    例如,正确地判断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历史任务、方向和目标,是运用质的标准正确把握人民范畴的前提。这需要与时俱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透彻地分析并抓住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现实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任务之所在。离开了主要矛盾,或者不能正确地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意味着不能真正地认识人民和依靠人民。在这方面,我们已往最大的教训是?quot;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路下,依旧沿用阶级对抗时期的思维方式,把阶级对立看作是主要的社会形势,用狭隘、极端化的阶级观念取代了人民观念,用阶级斗争冲淡了为人民服务,而把人民群众切身的物质文化需要放在一边。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要求去判断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同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主要矛盾去划分人民与敌人的界限,结果是一样的,都必然会损害人民的利益,并导致失败。“文革”的教训就是如此。

    再如,正确处理社会上人们的客观地位和主观态度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地把握为人民服务大方向的一个试金石。根据人们的立场同当前历史任务的关系来判断社会上的人们是否属于人民范畴时,所谓立场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客观利益和作用,还是指人们具体的主观态度?依据马克思主义“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原理,应该是用人们的客观地位来说明主观态度的根源和实质,进而把握客观地位和主观态度的统一。正因为如此,我们党能够始终毫不动摇地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一边,坚信不管群众目前的觉悟如何,他们本质上都是社会进步的主力军;也正因为如此,能够透过一定时期内某些非基本群众(某些中间阶级、阶层)动摇不定、犹豫反复的政治态度,从其客观利益和地位中,看到他们属于人民的本质方面,看到使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转向革命一边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是在思想和行动上,使党所领导的人民队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quot;绝大多数“规模的一个基础。相反,如果不能客观地全面地看待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或者仅仅根据人们一时的主观态度(是否拥护某项措施,是否积极、先进)来划分人民与敌人的界限,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例如在知识分子问题上,过去曾较多地从阶级出身方面来考察,而很少从更深的一个层次--知识、科学、技术、文化在社会进步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理解知识分子,并且把他们的某些独立个性当作是离心离德的表现,以主观态度划线,就一度出现了把知识分子排除于”人民“之外的倾向。这些都导致了对人民观念的偏离和实际上脱离人民群众的行为。

    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上述历史经验,在正确认识世界形势和国内外历史条件的基础上,确立了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使我们党实现了工作中心的转移,同时也就意味着重新团结和依靠全体人民,把全面地贯彻为人民服的宗旨务摆在了中心地位。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整套思想,其中特别包?quot;三个有利于标准”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和措施在内,自始至终都明显地饱含着对全体人民群众的深刻理解、深切关怀和充分尊重。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的阶级和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的具体形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江泽民的“七一讲话”敏锐而准确地抓住了这一新的时代特征,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其中关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精辟论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在内,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一道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之中的先进分子也可以加入党的组织,成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成员。这就是说,他们不仅理所当然地是人民中的一部分,是我们党的宗旨中规定的服务对象一部分,而且可以经过努力而成人民之中的先进分子。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可以看到这些重要论述实际上也是对于新时代人民定位问题的科学回答,使我们对新时?quot;人民“范畴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更具体了。

    江泽民的”七一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告诉我们:全体人民正是党的广大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而全体人民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着新的历史。不论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变化,不论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精神生活条件等出现了如何多样化的情况,都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人民的权力和力量之所在,看作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显示。因此要使我们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使我们眼中?quot;人民”更具有活生生的时代的形象,就要始终关注社会生活实践本身的发展,始终关注绝大多数乃至全体人民的自身动向,并使自己的观念与之相适应,决不能用陈旧的、脱离实际的教条束缚住头脑。必须彻底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方式,才能充分理解“人民”范畴新的定位及其意义,才能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变成切实的行动。

    三、代表人民与服务人民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和中华民族振兴事业的核心力量。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地位,同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宗旨,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保持党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分不开。在革命年代是如此,才有了革命的胜利;在执政的建设年代更要如此,才能有政权的巩固和事业的兴旺。

    而党的宗旨的贯彻、党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归根到底表现为党在思想上和行动中,都要成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坚定维护者、真诚服务者。党的事业,归根到底也就是为了人民,发动人民,依靠人民,实现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事业?quot;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因此,党”代表人民“与”服务人民“是统一的:”代表“的根本是”服务“;”领导“也是服务,是在服务基础上的”代表“。

    ”代表人民“与”服务人民“之间的统一,是党得到人民群众衷心信任和拥护的基本条件;始终体现和保持这种统一,则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在要求。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就如何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了深刻的阐述。其中包括:

    1、要从党的根本性质和存在根基方面理解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自觉地以中国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代表者、执行者为己任,它同中国人民大众的关系,并不能用古代帝王的”舟水关系“说来理解,而是一种更加密切一致的关系。毛泽东曾用”鱼和水“、”种子和土地“、”愚公和上帝“等来作比喻,邓小平则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并且用”船长与水手“的关系来比喻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之间共命运的关系。他们都反复地强调了党在根本上来自人民群众,生存于人民群众之中,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道理。如果离开了这一根本关系,把党看作是在人民群众之外或之上某种神秘的、宗派式的团体,就必然会歪曲党的性质,割断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要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方面理解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的利益也就是党的利益。党的事业本质上是、也只能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事业。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党没有任何私利可图。党领导的革命是人民革命,军队是人民军队,政权是人民民主政权。若偏离了这些,党的性质就会改变,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就会丧失。因此防止党在人民利益之外形成特殊利益,是防止党变质的根本保证。其中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最为重要的,?quot;所有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而腐败现象的严重性,也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3、要从总体上把握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标志,“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quot;就是说,”代表人民“并不是仅仅取得一次性的授权,”服务人民“也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愿望和响亮口号,而是要通过党的全部思想、言论和行动来实现的原则,并且这项原则最终要依靠人民来实践和监督,通过人民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效果来加以检验。依照这个总体的标志,达到它的要求,我们党就将拥有无限的力量源泉,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领导者。

    4、要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方面理解党的工作任务和领导责任。人民的利益并不是抽象的和一成不变的。这里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复杂的情况。党的领导责任就是要善于了解分析具体情况,处理好这些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保证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以不断实现。正如江泽民所说?quot;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

    5、要从党的作风和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理解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党的群众路线不仅仅是指思想感情、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问题,在方法和作风的背后联系着党的性质、宗旨和命运。改善党的作风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还在于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是个动态的历史范畴,人民的意识和要求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任何领导者“代表人民”的地位,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次性地、一劳永逸地获得的。任何“人民公仆”、领导者主观上要忠于人民、代表人民,还必须时时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健全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机制,才能深刻反映和正确集中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正意愿,避免把自己代表人民忠于人民的良好意愿当作唯一根据,用它代替了人民的客观要求。对于来自人民、忠于人民的人来说,保持这种自觉性极其重要。

    等等。总之,“三个代表”、特别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结合当代新的形势极大地深化了党的宗旨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为新世纪保持并深化党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开辟党的建设新局面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四、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从根本上保持和加强党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包含着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始终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

    “实践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哲学原理我们并不陌生。但世界上的具体实践各种各样,在现实中随意地抽取任何例子来证明任何一种观点都是不难的。归根到底“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唯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才始终是最普遍、最持久、最客观也最有效的基本实践。马克思主义把人民群众看作社会历史的主体,并坚信“真理与人民的利益相一致”,因此它必然承认,如同在科学上要充分尊重科学观察、实验和应用的实际,在社会生活中就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人民群众的实践反应。

    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的实践体现着人类实践的本质、特征和主流。确立实践标准的权威,就意味着要确立人民群众的权威。对于社会主义事业说来,一个理论、一项政策是否正确,其真理性只有依据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检验,其价值也只能看最终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什么才能确定。在此意义上应该说,总体上,人民群众的检验也就是实践的检验,在人民群众中是否行得通,也就是在实践中是否行得通。这一点对于解决我们思想和行动上的许多疑难问题也有普遍的意义。

    例如,关于判断政治上或政策上的倾向性,判断是“左”了还是右了的划分标准,过去曾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事情常常是由于论者自己所具有的倾向影响着他对形势的判断。特别是一度泛滥的极“左”思潮下,总是把党内外绝大多数群众看作是“右倾、保守、落后”的,有“自发资本主义倾向”的,等等。因此在他们那里,要革命就只能反右,不能反“左”,“左”永远比右正确。事实上他们总是以自己的片面意愿为标准去判断别人,从不知道要以人民群众的意愿为标准来检验自己。正因如此,这种思潮必然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前进的步伐所超越。

    在反倾向的问题上,一个真正贯彻唯物史观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严肃成熟的党所抱的基本态度,是以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立场为准。正如毛泽东所说:“当着群众还不觉悟和时候,我们要进攻,那是冒险主义。群众不愿干的事,我们硬要领导他们去干,其结果必然失败。当着群众要求前进的时候,我们不前进,那是右倾机会主义。”(《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讲话》)在此之前毛泽东还曾说过:“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quot;(《论联合政府》)把是否适合群众的具体要求,在群众现有的基础上(而不是脱离这个基础)再提高一步(而不是尾巴主义),作为党本身犯不犯错误的界限之所在。这种以人民群众为基准来自我检验的思考方式,同”左“右倾机会主义者惯于以自己为基准,动辄指责群众”过火“,或怪罪群众”落后“的思想作风,是截然相反的。只有以此为标准,”有右反右,有左反左“才是切实可行的,也才能切实有效。

    按照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一切思想、理论、政策、策略在人民群众中的反应,特别是在人民群众实践中的反应。因为这一切并不是为了说说好玩,而是最终为了人民的切实利益。既然如此,那么就必然要把最终检验和评判是非得失的权力,交给人民群众,寄托于人民群众的客观实践。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有一个自觉地、彻底地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立场和态度,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心为人民。其次要努力学会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检验发展一切正确的理论和政策。这就需要更深入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深入研究和建立相应的科学机制和组织方法。这本身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都极为重大的课题,当然不是简单的结论所能够代替的。但是我们完全应该明确这个方向,自觉地确立”尊重群众与尊重实践相统一"的观念,并致力于在实践中去不断地落实、发展、完善之。

    《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来源于feisuxs,欢迎阅读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推荐阅读: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5篇范例)
    2024年度蚌埠市城市发展报告(精选五篇)
    充满诗情画意的句子
    全县一季度工业商务运行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