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教学资源 入党材料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栏目:十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梦醉花间 时间:2024-07-16 06:47:29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形象出处

    1.《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刘世吾(官僚主义的典型代表)林震(主人公,快乐、单纯、富于青春和朝气,正在成长的共产党党员的形象)韩常新(新生官僚主义者)王清泉赵慧文

    2.《红豆》 :江玫齐虹 萧素

    3.《茶馆》 :王利发(裕泰茶馆的老板)常四爷(爱国旗人)秦二爷(主张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

    4.《林海雪原》 :五虎将之首忠诚勇毅双全的少剑波,依次骁勇威猛、谋略不足的刘勋苍,胆识过人、百战百胜的杨子荣,身怀绝技、粗俗诙谐的栾超家,忠厚老实、刻苦耐劳的“长腿”孙达得。

    5.《我们夫妇之间》 :李克张同志 6.《艳阳天》 :萧长春

    7.《红岩》 :许云峰江竹筠 徐鹏飞8.《红旗谱》 :朱老忠 江涛 大贵

    9.《铁道游击队》 :刘洪 芳林嫂李正 10.《保卫延安》 :周大勇 王老虎

    11.《红日》 :刘胜 石东根陈坚 张灵 12.《三家巷》 :周炳 区桃 陈文婷13.《青春之歌》 :林道静卢嘉川

    14.《山乡巨变》 :盛佑亭王句生盛淑君二.作品属于流派

    革命历史题材——《小城春秋》1.民主革命《青春之歌》《三家巷》革命历史题材——《风云初记》 2.抗日战争《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革命历史题材——《保卫延安》 3.解放战争《红日》《红岩》《百合花》4.抗美援朝 《三千里江山》(杨朔)《上甘岭》5.其他历史《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李自成(第一卷)三.作品的作者

    1.《红日》——吴强《林海雪原》——曲波——梁斌《青春之歌》——杨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三家巷》和《苦斗》——欧阳山《红岩》——罗广斌和杨益《将军三部曲》《大波》——李?人《红豆》——宗璞新来的青年人》——王蒙《望星空》——郭小川郭沫若《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周立波《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成公主》《白蛇传》——田汉《李双双》——李准《红日》——吴强《艳阳天》——浩然四.名词解释

    1.荷花淀派:开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中、延安,形成于新中国建立初的天津、北京、保定三角地带,代表人物有刘绍棠、竺维熙、韩映山,主要创造小说、散文,作品主要反映冀

    《红旗谱》 《党费》《七根火柴》《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 《党费》《黎明的河边》(陆柱国)《洼地上的“战役”》(路翎)》(姚雪垠)《百合花》——茹志娟《红旗谱》《野火

    《火种》——艾明之《死水波澜》和《暴风雨前》《茶馆》《龙须沟》——老舍《组织部《蔡文姬》和《武则天》——《山乡巨变》——曹禺《关汉卿》《谢瑶环》《文《保卫延安》——杜鹏程 1

    甫志高《苦菜花》和《迎春花》——冯德英——郭小川《洼地上的站皮》——路翎

    中平原农村生活的独特乡土气息,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

    2.山药蛋派:陕西省以赵树理为代表,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作品朴实无华,代表人物有马烽、西戎、赵树理。现实派:

    3.三突出:①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②在所有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③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三突出为主的,衍生出所谓散配或以及多侧面等突出人物的文学游戏般的荒诞论谈。这种脱离实际,主观杜撰的标准,对文学创造危害极大。一方面扼杀了真正的文学创造的生机,一方面深受三突出影响的作品,落入了概念化,公式化的空白,没有什么艺术感染力,更有甚者,则图解概念,粗制滥造,这在客观上助长了唯心主义创造的思想的泛滥。15.二结合的创造方法: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前者强调要深入生活,雄主义,理论主义教育人,鼓舞人;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并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如《红男作战史》16.红色经典:这本是一个后文革词汇,却蕴涵着与现实相连的文革回忆。最初(被用来指标文革中出现的样板戏;后来(到用它指标在毛泽东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生活的典范性作品。者在其基本理念,17.双百方针: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18.中间人物:19.现实主义: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结合起来,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五.阐述题

    1.评价当代文学前三十年,①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赶任务”境要求作家强化自身的政治意识,宣传历次政治运动。②设置了描写内容的禁区,地对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小说家的任务只是赋之以图像,的思想深度。

    1958年《牛田洋》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价值取向社会理想道德继承、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50.限制了题材的多样化,急功近利,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文艺的创作方法,即革命的现实主义反映现实,1990年以后)被怀旧情绪驱使着人们,泛化推广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同时期的作品被冠以相同的称呼,创作范式,美学风格上存在某种内在同一性。有辩论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 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特有特60年代小说缺失

    1958年以后的“写中心”的表现“尖端题材”过多地考虑迅速及时地配合现实斗争,影响了作家的创造精神,把关于历史和现实的现成的政治结论论奉为创作宗旨,2

    1980年)说明两 “百花齐有发表自,外部环不同程度宣传了错误观点,背离了生活规律,或深浅不同的 大胆的揭示矛盾,后者强调英,在1956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历史具体的去描写现实,、,到阐释党的具体政策,使他们不能独立许多作品来自于生活的独到发现,缺乏经得起时间严格检验

    ③从抽象的政治结论出发,一些小说不是采用文学的构思方法,而是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方法,或者停留在生活表现的描述,注重事件的铺叙,纠缠生产方案,最素材提炼不够,演绎政治运动的过程,设置人为的冲突,用人物的言行去证明先验的思想,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④对现实的理解的狭隘,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够多样,本时期小说由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潮,使它们几乎变成了包含一切的唯一的创作观念,同时又片面地理解现实主义的含义,只承认肯定性的歌颂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客观的反映,对社会本质规律的揭示,而排斥敢于正视生活矛盾,揭示生活阴暗面的作品。

    ⑤在塑造人物方面,把典型化仅仅归结为塑造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指责“中间人物”,非难人性,人情,使作家不能真正重视人,写人的心灵,人的情感,不能按照人物的命运的线索,构成以人物性格为中心的艺术整体,杂的精神世界,因而不少人物形象类型化,模式化,尤其是英雄人物,化的超人,虽然在他们身上倾注了作家的感情与寄托,较高的审美价值。

    ⑥在表现手法上,片面追求民族化,大众化,注意故事的完整,情节的生动和语言的通俗,注重通过人物的言行,方法,作家的创作个性,风格特色也因此没能得到广泛,更充分的表现。①+②:题材内容作品举例:①+②,柳青《创业史》在反映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路的斗争,简化地用阶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配置人物,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般贫苦农民劳动致富的要求,农的描写,过分强调他们自私,的一面。

    2.对红色经典文学的评价:产生的时代的背景,不同的内容题材,不同的艺术特色等。(1).红色经典的认识,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红色经典自身存在着题材和性格简单化、情节和叙事公式化等艺术缺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运动背景下,隘化、主观化、教条化了的阶级斗争哲学观念和定义规范。实到现实关系中的人上时,仅定位在政治(阶级)属性上,将具有无限丰富性的色经典中,作家也往往以阶级差异来塑造人物,是革命形象还是反动形象,是正面形象还是反面形象,看一看他的阶级属性就能一目了然。先进与落后也并不在于个人对事实和真理的认识深刻与否,具体政策的态度差异来规定。自己的个性特征,人物的话语表达刻板地体现出也只能是附属于人物的阶级属性。会阶级基础,也都“合乎所以马老

    四、刘雨生、梁生宝们能吃苦耐劳、大公无私、境界崇高;因为出身中农,所以弯弯绕、菊咬筋、糊涂涂等,注定要带着自私、顽固、盲目等特征;施展阴谋诡计的则肯定是富农出身;至于为非作歹、疯狂破坏、穷凶极恶的则肯定是地主阶级了。而且,在对历史进程和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20世纪五六十年代某些热情反映农业合作化过程和农村现实斗争生活图景的正是“红色经典”所代表的这种机械反映、用环境气氛的烘托来塑造形象,+④:创作方法,主要是以社会政治运动的全过程作为小说的描写线索,强调了社会主义方向时,落后的一面;

    这种缺憾便迅即导致一种思维和操作的简化倾向。在这种人物阶级出身论的标准与操作原则下,语言与思想的表达,自身阶级属性的规定,”和“现实反映”方面,盲目追随的现象,强化了读者对其刻画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揭示了人物复常常被拔高问哦理想但终因缺失坚实的生活基础,而缺少忽视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技巧与 过分夸大了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处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矛盾冲突,把一概当代资本主义倾向加以批判;对富裕中对富农的描写,在批判的同时忽视他们能改造 文学创作实践所遵循的,是被狭“尤其是当作家们思维的焦点落即往往将人仅„人‟机械地简化为阶级的符号”。在红人物形象因阶级出身而泾渭分明。判断人物而是由其与社会政治的距离、对小说中的人鲜有“什么阶级说什么话”的先验规定,性格刻画性格与行动的刻画,都基于自身的社人物成了阶级的代表和化身。因为出身贫农,也表现出一种历史盲目性。这突出地表现在“红色经典”中。“反面认识价值”

    外貌,③”的阅读感受。

    (2).《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青》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题,展现了她以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活意义的艰难旅程。《青》的成就,在于富有层次地描写了林的成长道路,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主人公告别旧“我”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华民族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艺术特点:①以林伟中心,组织情节结构,贯穿众多人物,复杂的事件与纷繁的生活场景,从而概括大内容。②浓郁的抒情笔调。

    (3)《红旗谱》在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结构上虽不是章回体,但有意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没部分相对独立,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刻画人物形象,主要采用古典小说常见的通过人物行动,特别是通过对生活,又对人物行动,特别是通过静态的叙述,言方面,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来自农民群众,又进行了必要的提炼加工,通俗易懂,充满乡土气息。此外,还注意指导了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风景画,是作品神话扎根于厚实的民族土壤中。《红》不足,主要是革命者形象的描写显薄弱,其思想感情心理行动,“质”所规定,性格随之平面化单一起来,不再具有坚实丰富性复杂性。(4).《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将宏大的结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格。以梁生宝为主体与梁三老汉,???及郭振山等“三大能人”形成对比,同时,这些人物相互之间,每个人的前后变化又形式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人物立体感

    以粗线条勾勒了人物性格。同时

    便为抽象的革命者的 《创》艺术特色:①②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不同性 4

    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发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语

    第二篇: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第十三章

    《纪要》:江青提出“文艺黑线专政论”的“黑八论”。提出争创样板戏,重新组织文艺队伍的任务,反映了毛泽东对文艺领域阶级斗争的严重估计和他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的决心,是“文艺革命”的纲领和策略。

    三突出:1.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2.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3.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被称为“文艺创作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两结合:指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第十四章

    八个样板戏: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

    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音乐:《沙家浜》

    革命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意味着这一派别对对文艺“经典”的创造权和阐释权的绝对垄断。

    浩然之《艳阳天》(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在那个时代和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十五章

    地下文学:不同程度具有“异端”因素,写作和“发表”处于秘密或半秘密状态中,作品常见的传播方式,是以手抄本形式在一定范围传播。代表作家白洋淀诗群(芒克、多多)食指,原名郭路生,代表作《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手抄本小说:是“文革”时期特有的文学类别,是与主流文学相疏离甚至对立的文学样式。一般先由某人匿名写作,然后由喜好它的人抄写传抄。代表:张扬之《第二次握手》最出名。

    老诗人群:曾卓《悬崖边的树》、牛汉《半棵树》、绿原《重读<圣经>》。

    天安门诗歌:1976年4月5日前后,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了一场纪念周恩来的群众性诗歌运动。这是当代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文学自身,拉开了新时期文学复苏的序幕。

    第十六章

    80年代的作家构成: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在50年代因政治或艺术原因的受挫者,称为“归来作家”,有艾青、汪曾祺、蔡其矫、牛汉、绿原;另一重要构成是“知青”的一群,有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梁晓声、阿城、铁凝。

    第十七章

    文学历史的重写:1980年代流行“纯文学”、“真实的文学史”等观念,提出文学回归本身,强调文学史学科的独立性和科学性,文学史写作的审美思维,并据此进行了文学史的重写,重新建构文学史书写的理论依据和评价标准,是历史重写的重要工作。

    探索戏剧:一是对戏剧功能的再认识,以调整那种戏剧是回答社会问题,进行宣传教育最好的工具的流行看法,改变当代创作上抢题材、赶任务、说教等弊端。另一是“戏剧观”和艺术方法的多样化,改变当代创造上的“易卜生”模式和演剧体系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模式”的一统地位,达到对多种戏剧观和戏剧模式的开放。即不仅肯定“写实”,也承认“写意”、“象征”的戏剧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布莱希特、梅特林克的经验和中国传统戏曲的经验。

    探索剧不满足于既有的一套戏剧模式,而大胆地引入新的戏剧表现手法,进行新的尝试和实验的戏剧,使话剧的“散文化”和“叙事成分”有所增加,并将象征、隐喻、荒诞变形等手法广泛运用,把传统的戏剧冲突表现为人物内在心灵的较量,加强了舞台的综合性。代表作家高行健《车站》、《绝对信号》、《野人》。

    80年代文学三个特征:①有关“历史”清算和记忆的书写,几乎是80年代作家有意无意的选择(讲述被压抑的情感和故事)②探索、创新的强烈意识。(意识流、零度叙述、开放性结构、多种叙述人称)③持续的超越、创新的压力,给80年代文学带来“潮流化”的特征(组织派别、写评论、发宣言、命名文学现象,潮流:朦胧诗、伤痕文学、反思小说、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第三代诗„„)

    第十八章

    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之后一些因政治原因辍笔的诗人复出。1980年,艾青把他恢复创造之后的第一本诗集名为《归来的歌》,由此得名。还有作品《鱼化石》

    七月诗派:牛汉、绿原、曾卓。九叶诗派:辛笛、陈敬容、杜运燮,命名于1981年《九叶集》出版。

    女性诗人翟永明:组诗《女人》,新一代女性的代言人,古典气质的增强

    第十九章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曾经喧嚣一时的朦胧诗已经渐渐沉淀,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逐渐趋于成熟定型,即其创作风格如跳跃的结构、新奇的意象及关注现实的精神内核等,已经渐渐成为一种新的传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朦胧诗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开始不满于它的停滞及局限,于是决定自行探索,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方式,他们带有强烈实验味道的诗歌,的确具有迥异于前辈诗人的特征,于是按照这一群体出现的时间,评论界称他们为“第三代诗人”。第三代诗人采用象征主义、黑色幽默、意象派等手法把物像进行机械化的组装,使诗变得扑朔迷离,波谲云诡,让人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想象。代表人物是: 韩东、于坚、徐敬亚、多多等。这支庞大的队伍“流派”林立,表现为南京“他们”,上海“海上诗群”,四川“莽汉主义”、“非非主义”等等诗歌派别。

    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拒绝隐喻。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是,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第三代诗歌被看作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

    建国后第一代带有强烈政治意识形态意味的诗人如公刘、白桦;第二代张扬个性但又关注社会的朦胧诗人如舒婷、北岛。

    朦胧诗: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三个崛起: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现的三篇为朦胧诗辩护的文章,具体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主要思想有:第一、朦胧诗代表了由非我向自我、非人向人的回归的趋势。第二、朦胧诗代表了回归艺术本身的趋势。第三、提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呼声,公开亮出了现代主义的旗帜。

    几篇反对的文章:公刘《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朦胧诗的得名)

    新诗潮刊物:1978年12月创刊于北京,由北岛、芒克等主编的《今天》,是朦胧诗派另一自己接受的名称,即“今天诗人群”。

    表现时代和民族历史的“史诗”杨炼:组诗《土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大雁塔》、《礼魂》。江河:《祖国啊,祖国》、《纪念碑》、《葬礼》。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顾城:“童话诗人”,《一代人》、《远和近》 北岛:《回答》 舒婷:《致橡树》、《双桅船》。海子:《亚洲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二十章

    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心灵伤痕。十年**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开篇之作),卢新华《伤痕》(得名)。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有明显的局限性: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较幼稚。

    寻根文学:从寻根文学作品和理论中可以发现,文化寻根有两种指向:一是寻中国文学历史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找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释道。而寻根意识大致包括三方面:一是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肯定性的文化价值(如阿城的《棋王》);二是发掘当代社会心理中存在的传统文化积淀,批判其否定性的传统文化因素(韩少功《爸爸爸》);三是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想象历史或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力的精神源泉(郑万隆《老棒子酒馆》)。

    韩少功《文学的“根”》、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

    贾平凹“商州系列”,阿城写西部。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被称为寻根思潮的源头 寻根三部有名的《爸爸爸》、《小鲍庄》、《棋王》。

    风俗乡土小说:邓友梅《那五》、《烟壶》,京味小说:奠基者老舍。发生地是北京,对“北京”的文化阐释 重要特点是幽默和大家气派,以及北京人一些根深蒂固的心理质素,“京味儿”就是北京特有的传统文化对北京人心理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

    .,这种北京人的“集体无意识”。另有冯骥才“津门系列”,《义和拳》《神鞭》《市井人物》,写市井奇人、奇事。陆文夫:《美食家》展示社会变迁。刘心武:《钟鼓楼》、《风过耳》。

    知青文学:两种说法①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②作品的内容,主要有关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他们后来的生活道路,如返城以后的情况。

    第一阶段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带“伤痕”性质的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

    主要作品:叶辛《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孔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第二阶段

    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

    主要作品: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张承志《黑骏马》,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

    第三阶段

    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

    主要作品:朱晓平《桑树坪纪事》,张抗抗《隐形伴侣》,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老鬼《血色黄昏》,李锐《合坟》。

    几个知青小说家的创作:韩少功、阿城、史铁生《我与地坛》、张炜《古船》

    第二十一章

    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张一弓创作的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一个为了群众生命而不惜触犯党纪国法的大队支书的形象,树立了新时期第一个成熟而完整的悲剧英雄形象。高晓声的《李大顺造屋》则以看似幽默的笔法,揭示了中国农民自身的性格弱点,指出这些“民族劣根性”

    反思小说的内容及代表作品

    (一)政治反思:王蒙《蝴蝶》、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二)人性反思:古华《芙蓉镇》

    (三)民族性反思: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四)苦难反思: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启示录》《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五)现实社会反思:理想主义者的困惑《人到中年》;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开拓之作《西线轶事》。

    (六)人生反思

    知青小说: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

    (七)文化反思:张炜《古船》、陈忠实《白鹿原》等。

    改革文学:以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为先声,一般文学史上称之为“改革文学”的写作拉开了序幕。之后,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张洁《沉重的翅膀》、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

    (与改革开放有关)

    第二十二章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反崇高的意识,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原始活泼的生命力。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没有戏剧性冲突、没英雄人物,通常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者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零度叙述)。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凑而成。代表作家及作品:①池莉人生三部曲《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烦恼人生》(又名新写实三部曲)②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③方方《风景》、刘恒《狗日的粮食》

    先锋文学: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中国文坛上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代表作家作品:马原《拉萨河的女神》(叙述圈套)是当代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和《冈底斯的诱惑》。洪峰《奔丧》、残雪《山上的小屋》、格非《迷舟》(叙述怪圈)

    现代派文学:以西方20世纪现代文学作为主要参照系,并将之转化为艺术经验的主要来源。对于特定时空的社会政治的“超越”,摆脱经典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追求“本性意味”的形式和“永恒”的生存命题,是当时的探索趋向。在一定程度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创作手法,对民族文化作全方位的反思,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消极的批判,对愚昧落后的痛惜,更注重表现人的个性,注重人的潜意识以及心理历程,对现代不合理的事以讽刺。在手法上,有些作品在模式的意义上摆脱了传统的情节而建立新的情节观念模式。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被称为“真正的”现代派小说、徐星《无主题变奏》,被称为80年代文学的分水岭。

    第二十三章

    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在这一界说之下,女性文学的视野是开放的、发展的系统,而不是封闭静止的,应该是女作家基于性别主体意识、生别视角表现的关注女性命运、女性情感、女性生命的文学,或者是基于超性别意识(隐含性别主体意识)、超性别视角(隐含性别视角)表现的包括女性生存在内的、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文本。

    陈染、林白之“个人化写作”(又称“私人写作”)林白:《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私人生活》(女性成长主题)

    第二十四章

    杨绛:《干校六记》,收《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的劳动生活。

    巴金《随想录》,分为《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集。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名篇《怀念萧姗》、《小狗包弟》。

    第二十五章

    文化散文: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代表作家余秋雨《文化苦旅》、史铁生《我与地坛》。

    90年代散文创作繁盛。

    大众文学:社会的商品化、市场化,意识形态和垄断权转到大众手中,知识界弥漫这“心理失落”、“焦虑”,俗文化兴起,是工业化社会中大众文化的直接产物,具有鲜明的都市性、现代性特征,具有娱乐功能和消遣的性质。(“明星”作家和作品排行榜)

    90年代散文代表作家:余秋雨、史铁生《我与地坛》、张中行《负喧琐话》

    补充:

    余华:他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早年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着于描写的对象,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震撼。

    《十八岁出门远行》,《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古典爱情》

    然而他在90年代后创作的长篇小说与80年代中后期的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

    高晓声之陈焕生系列: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新时期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

    王蒙:首开新时期国内意识流小说创作先河,从愤青到回归。季节系列:《狂欢的季节》、《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和《踌躇的季节》

    六部意识流小说:布礼、夜的眼、春之声、风筝飘带、蝴蝶、海的梦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风泪眼》、《第十个弹孔》,大墙文学。张贤亮:《灵与肉》(灵芝)、《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绿化树》(马缨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黄香久),写知识分子受难,女性━━生理和心理的救赎。贾平凹:《废都》、《商周》 莫言:《红高粱》

    第二十六章 大致了解 第二十七章 90年代长篇小说热:竞写

    二月河“历史小说”

    阿来《尘埃落定》

    王朔:《动物凶猛》、《过把瘾就死》

    王小波《白银时代》

    贾平凹:《废都》

    韩少功《马桥词典》 陈忠实《白鹿原》

    《芙蓉镇》艺术特征:①寓政治风云与风俗民情图画②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力求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情调

    一、大胆地绘真写实

    二、新奇的艺术结构,用几个母题去表达一个主题的情节

    三、独特的叙述语言

    古华小说《芙蓉镇》的艺术特征在于:(1)融合了湘西地区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好山、好水、一方净土、地杰人灵的美丽背景,使作品具有一种诗意的美。(2)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样的背景下粉墨登场,他们的思想水平尽管并不相同,但语言很有个性化特点。(3)作者巧妙选择了中国历史上几个具有转折性的代表时期,描写上述人物的言行和地方风貌的变迁,深化了作品的中心思想,而且很精辟入里。(4)作者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说教来揭示“左”的思想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但却用带有道德思考的笔触,让人们在阅读中领悟人性的“真、善、美”(如秦书田的苦中作乐、谷燕山的凛然正气)以及“假、恶、仇”(如李国香的丑陋关系、王秋赦的投机污蔑)。(5)人道主义思想贯穿全书,而且略带开放性质的结尾具有警世意义。

    第三篇: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1、中国当代文学:指的是1949年以后发展存在于中国大陆的文学创作、思潮、现象。

    2、三红一歌一史:《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

    3、“文革十年”文学的法典是样板戏原则。样板戏是无产阶级文学的榜样。革命样板戏具有权威性、模仿性。主要作品: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样板戏原则共有三条:其一为“根本任务论”,明确规定社会主义文学的根本任务是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其二为“三突出论”,在一切人物中必须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必须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必须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其三为“高、大、全论”。

    4、离开的作家:胡适、梁实秋、张爱玲、徐訏等 归来的作家:老舍、曹禺、卞之琳等

    5、五六十年代,由于政治对文学控制过严,大多数情况下文学批评已不是对作品的欣赏和解读,而是体现政治意图的一种手段。当某一作家、作品不符合政治的要求时,对他们的批评就会成为大规模的文艺批判运动,这集中体现在五十年代文艺界三大批判运动上: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对胡适的批判;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

    6、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借历史题材曲折表达自己内心的“个人话语”,表明知识分子的精神立场对于权力中心的疏离。精神权力中心:庐山法会上的慧远和尚;现实政治权力:慕名而来的刺史

    7、王安忆的小说创作都市与女性的题材上受到张爱玲的影响,二者都关注都市生活,都将视域放诸于都市女性的生存境遇,显示出鲜明的市民立场和女性关怀意识。不同的是,面对世俗人生,张爱玲是以俯视的眼光冷静地审视女性的脆弱与暗淡,体现了一种否定与批判;王安忆则以平视的目光热切地关注女性的成长与变化,表现出一种赞赏和祝福。张爱玲看女性,更多地是从悲剧角度来看的,为人们描绘了一幅怵目惊心的民国时期女奴群像。王安忆写女性则更多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但王安忆更侧重于展示她们作为人、作为女性的美。8、80年代小说七大基本思潮:

    • 伤痕小说:刘心武《班主任》、《钟鼓楼》最高成就、《如意》、卢新华《伤痕》 • 反思文学: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谌容《万年青》、《人到中年》 • 改革文学: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 寻根小说:韩少功《文学的根》、《爸爸爸》、阿城《棋王》、冯骥才《神鞭》 • 现代派小说: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残雪《山上的小屋》《饲养毒蛇的小孩》《阿娥》《苍老的浮云》。

    • 先锋小说:马原开启,代表作家有洪峰、格非、残雪、余华、孙甘露、莫言、苏童、扎西达娃等。

    • 新写实小说: 1987年,池莉的《烦恼人生》和方方的《风景》问世,标志着新写实小说诞生。它是80年代文学的终点,同时也是90年代文学的起点。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官场》,池莉的《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桃花灿烂》等

    其他思潮:文化风情小说、知青小说(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张承志《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黑骏马》、叶辛《蹉跎岁月》、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新历史小说。

    9、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代表人物: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0、王朔:《阳光灿烂的日子》即根据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来。

    11、马原:马原的小说创作以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以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从事小说创作,1982年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海边也是一个世界》。从《拉萨河女神》开始,马原发表了一系列以西藏为并且在叙事上极具先锋性的小说,它们主要是《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游神》、《大师》等。

    Ⅰ艺术特色:⑴ “元叙事”手法的运用。马原的“元叙事”手法就是让作家在作品中直接出现,并以此向读者揭露小说的虚构性的手法,常常把构思与写作过程也一起写进小说里。如《虚构》开头:“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点耸人听闻。我用汉语讲故事„„”⑵马原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片断,这些片断只是因为马原的叙述“强制性”地拼合在一个小说中。《冈底斯的诱惑》: 三个不相关联的故事各自独立却又被交错叙述,故事既不完整,也无明确的线索,往往是突如其来,又倏忽而去,显得莫名其妙。⑶马原小说中的故事丧失了传统小说所具备的意义,更关心故事形式。(即重视“怎么写”而轻视“写什么”。)

    12、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39年进入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文学系学习。当时,沈从文在该校任教授,对汪曾祺后来的创作有很大影响,40年代出版了《邂逅集》(1948)。1958年汪曾祺成为右派分子。60年代初任北京京剧团编剧,发表《羊舍一夕》等小说,编写京剧剧本《范进中举》、《芦荡火种》(后改名《沙家浜》)。80年代以后进入他的小说创作高潮期。代表作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

    Ⅰ艺术特色 ⑴内容上多具“回忆性”特点。⑵文体上,大多选择短篇小说形式。⑶汪曾祺的小说散文化与诗化特征。这主要是由“小说的结构”来体现的,常常是先写环境,再写人,而且是写“事”重于写“人”。不刻意追求故事性情节性,而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写作。⑷浓郁的乡土风俗的描写中渗透作者的富于民族特色的哲学意识与审美态度。⑸汪曾祺语言上呈现出诗化特征。总体风格上,汪曾祺的小说具有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

    Ⅱ分析《受戒》的艺术特色:⑴对人性善和人性美的讴歌与赞美;⑵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用散文化的手法;⑶大量的风物人情、习俗民风的描绘。⑷清淡优雅而富含内蕴的语言,具有古典的气质。

    Ⅲ《大淖纪事》:小说叙述的是民国时期发生在作者故乡高邮大淖的“故事”:大淖东面住着一些做小生意的外来户;西面则住着本地人,大都以挑担为生。小锡匠十一子与挑夫女儿巧云就是这分属大淖东西两边“不同的人”,但他们一个生得一表人才,一个长得一朵花似的,互相倾慕,有了好感。偏偏出现了恶人刘号长,他倚仗水上保安队的势力,这天深夜拨开了巧云的门,奸污了巧云。屡遭恶人的羞辱,巧云却并不想死,她舍不下十一子和半瘫的父亲。而十一子勇敢地接受了她的爱,以一种无声的行动对抗刘号长的暴力。刘号长不肯善罢甘休,纠集同伙把十一子痛打了一顿。锡匠们在老锡匠的带领下,尽力帮助十一子与巧云。最后,刘号长被驱逐出境。而巧云,也终于变成了一个地道的“挑夫”,勇敢地用自己的肩膀承担着养活她所爱的两个男人的责任。

    13、余华:余华小说创作以《在细雨中呼喊》为标志可分为两个时期:

    一、80年代的先锋创作:《十八岁出门远行》《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世事如烟》《一九八六年》《死亡叙述》《鲜血梅花》

    二、90年代转型后的创作:《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1、80年代小说主要写世界的非理性和荒诞性,基本主题是“暴力”与“死亡”。(1)关于人的暴力欲望。如《死亡叙述》《古典爱情。(2)对于世界非理性的荒诞性的揭示。如《河边的错误》

    90年代以后,余华小说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消解了创作与日常生活紧张对立的关系。

    创作前期:外部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是不真实的,只有内心感受和体验才是真实的。余华不否定外部日常生活的真实性

    二、对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前期认为人性是动物性的,本能的,暴力的,而90年代以后,挖掘了人的善良、温情的一面。14、17年小说从题材角度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农村小说、历史小说、都市小说和工业题材小说以及非主流小说等多种题材。

    ⑴革命题材:长篇:吴强《红日》、杜鹏程《保卫延安》、梁斌《红旗谱》、曲波《林海雪原》;短篇:茹志娟《百合花》、王愿坚《党费》

    ⑵农村题材: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三里湾》、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 ⑶都市题材:

    ⑷工业题材:周立波《铁水奔流》、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艾芜《百炼成钢》 ⑸历史题材:郭沫若《蔡文姬》、曹禺《胆剑篇》、姚雪垠《李自成》

    15、老舍《茶馆》

    剧情:写旧北京一个名叫裕泰的老茶馆的变迁和茶馆掌柜王利发一生的遭遇,以及进出于这个茶馆的各种人物命运的浮沉,真切地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下层民众的苦痛,艺术地概括了从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到抗日战争胜利后50多年的社会变迁的历史。主题:“葬送三个时代”(老舍语)旧世界的葬歌,新时代的序曲 Ⅰ《茶馆》的人物与艺术:

    (1)鲜明生动、富有深刻主题内蕴的人物形象:王利发(一个善于经营、不断改良生意手段、为生存而苦苦掐扎的小商人、小业主的典型,他为人善良而又自私,对人热情而又有点“势利”,生动地再现了旧社会精明、干练、富有处世经验的小商人形象。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市民命运的真实写照)、常四爷(一个爱国的、富有正义感的旗人形象。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秦仲义(这一形象说明:在旧中国,想走所谓“实业救国”的道路也是此路不通。)(2)独特的构思和别开生面的戏剧结构

    (3)个性化的戏剧语言:精炼、简洁而又生动;含蓄、风趣、幽默(4)悲剧故事、喜剧样式和民族风格:带笑的葬歌、含泪的喜剧;富于中国特色的茶馆、数来宝。

    名词解释:

    1、先锋文学:又名“实验小说”或“新潮小说”,指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欣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其创作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创作理念上,都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学迥异的特征。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苏童、余华、扎西达娃、格非、叶兆言、孙甘露等。

    2、“潜在写作”意指建国后,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与创作的激情,写作了许多当时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沈从文在1949年后绝笔于小说创作,但他的家信却文情并茂地表达了他对时代、生活与文学的理解、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又如食指的诗等。

    3、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4、“样板戏” 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第四篇: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

    2.毛泽东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3.1954年文艺界先后开展了对俞平伯、胡风《红楼梦》研究中的错误观点的批判。4.在“双百方针”鼓舞下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文学创作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宗璞的《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文艺理论批评有何直(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周勃的《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巴人(王任叔)的《论人情》。

    5.毛泽东倡导的“两结合”是指:“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6.十七年反映革命战争和革命历史斗争的优秀长篇小说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7.十七年反映农村深刻变革的优秀长篇代表作有: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赵树理的《三里湾》、《锻炼锻炼》等。

    8.五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干预生活”的小说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李准的《灰色的帐篷》、李国文的《改选》等。

    9.五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大胆描写人性、人情和爱情生活的作品有: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陆文夫的《小巷深处》等。

    10.《青春之歌》三部曲是指:《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

    11.欧阳山的小说《一代风流》包括:《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圣地》、《万年春》。

    12.《红岩》塑造的主要英雄人物和反面文物有:许云峰、江姐、成岗、华子良、徐鹏飞等。13.华子良在狱中装疯卖傻三整年,为了党和革命事业,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14.《创业史》是反映农村题材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15.王愿坚创作的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的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三人行》、《七根火柴》、《妈妈》等。16.《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

    17.《红旗谱》描绘的蛤蟆滩上“三大能人”是:郭振山、郭世富和姚士杰。

    18.1960前后,郭小川发表了《将军三部曲》、李季发表了《杨高传》、闻捷发表了《复仇的火焰》。

    19.臧克家在建国后出版了《一颗新星》、《春风集》、《欢呼集》、《李大钊》、《凯歌》、《忆向阳》等诗集。

    20.闻捷的《吐鲁番情操》是一组以爱情为题的短诗,包括《苹果树下》、《夜莺飞去了》、《葡萄成熟了》、《舞会结束以后》、《金色的麦田》、《告诉我》、《种瓜姑娘》。* 21.《阿诗玛》是彝族的叙事长诗。

    22.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出现的有影响的反映古代历史题材的话剧有: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等的《胆剑篇》,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大》,老舍的《方珍珠》、《龙须沟》、《茶馆》等。

    23.60年代初,出现的有影响的杂文有:邓拓的《燕山夜话》、吴南星的《三家村札记》。24.60年代初,杨朔发表了《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刘白羽发表了《长江三日》、《冬日草》、《平明小记》,秦牧发表了《古战场春晓》、《土地》、《花城》,吴伯箫发表了《记一辆纺车》、《歌声》、《菜园小记》等抒情散文。

    25.杨朔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出版了《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亚洲日出》等散文集。

    26.秦牧出版的散文集有:《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艺海拾贝》等。

    27.刘白羽在建国后出版的散文集有:《火炬与太阳》、《万炮震金门》、《早晨的太阳》等。28.游记散文《长江三日》是刘白羽的散文代表作。

    29.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炮制了“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原则”、“主题先行论”等创作谬论。

    30.“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的比较好的小说有:克非的《春潮急》、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黎汝清的《万山红遍》、《海岛女民兵》、李心田的《闪闪的红星》、姚雪垠的《李自成》

    一、二卷等等。

    31.郭小川出版的抒情诗集有:《致青年公民》、《甘蔗林――青纱帐》及短诗《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

    32.第四文代会于1979年10月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作了《祝辞》。

    33.1980年1月由胡耀邦主持召开了剧本创作座谈会,会议围绕有争议的剧本《假如我是真的》、《在社会的档案里》、《女贼》进行了讨论。

    34.全国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的《东方》、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莫应丰的《将军吟》、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古华的《芙蓉镇》。35.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有:李准的《黄河东流去》、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刘心武的《钟鼓楼》。

    36.刘心武的《班主任》开启了“伤痕文学”的先河。《班主任》最早触及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这一重大主题。

    37.蒋子龙在新时期创作的反映工业战线生活的作品有:《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这些小说,塑造了一批锐意改革、具有一往无前精神的进攻型性格的新人形象,被称为“开拓者家族”,一般文学史上叫做《开拓者系列》。38.“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李顺大造屋》。

    39.《人到中年》中“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形象的塑造,是谌容对现实生活的独特发现,也是对当代文学带有创造性的贡献。

    40.王蒙在新时期的创新小说(意识流)是指:《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布礼》、《蝴蝶》。

    41.1981年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42.新时期缅怀与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歌有影响的诗篇有: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柯岩的《周总理,您在哪里?》、石祥的《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张志民的《你与大行同高》、刘真的《哭你,彭德怀副总司令》等。43.《一月的哀思》写于1976年1月12日。

    44.艾青在新时期获奖的诗歌集有:《归来的歌》和《雪莲》。

    45.“三个崛起”论文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的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亚的《崛起的诗群》。由此在诗坛上展开了关于“新的美学原则”的问题的争论。46.舒婷在新时期获奖的诗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集有《双桅船》。

    47.《致橡树》在艺术表现上,主要是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对爱情心理的具象作了深层次的刻画,求得一种不同凡响的审美效果。

    48.粉碎“四人帮后,出现的揭批“四人帮”反映“文革”生活的话剧作品有:金振家、王景愚的《枫叶红了的时候》、宗福先的《于无声处》、苏叔阳的《丹心谱》、《左邻右舍》等。

    49.新时期歌颂老一辈革命家的话剧有:邵冲飞的《报童》,赵寰的《秋收霹雳》、所云平、史超的《东进!东进》、丁一三的《陈毅出山》、沙叶新的《东家市长》、东生的《巍巍昆仑》等。50.新时期探索话剧有:瞿新华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绝对信号》、《车站》、《野人》。51.《屋外有热流》是一部带有探索性的哲理剧。

    52.粉碎“四人帮”后,出现的有影响的挽悼散文是:丁宁的《幽燕诗魂》、巴金的《怀念肖珊》、新凤霞的《怀念老舍先生》、张志民的《忆萧三》等。

    53.新时期初期有影响的歌颂知识分子的报告文学是: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陈祖芬的《祖国高于一切》等。

    54.黄宗英在新时期发表的有请使用注册版!义报告文学是:《星》、《美丽的眼睛》、《大雁情》、《天上人间》、《桔》和《小木屋》等。

    五、简答题

    1.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的意义。

    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大会确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及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出的“普及第一”的总方针。2.1956年以前文艺界开展了哪些文艺论争?

    1951年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中唯心论观点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3.简述《青春之歌》的主题

    《青春之歌》在当代文学史上,是第一部下面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优秀作品。小说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的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林道静在锻炼成长过程中的曲折与反复,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形象地提示了在附近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烈之际,知识分子的日益觉醒和分化,热情地歌颂了党领导的清洁工的青年革命运动,正确地回答了知识分子抄录出路的问题。4.简述《三家巷》中周炳的性格特征。

    具有一般劳动人民耿直憨厚、不畏强暴的使用说明品格和朴素的附近意识;又带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那种多愁善感、意志脆弱和爱幻想、易受骗等特点。5.简述《红岩》的主题思想

    长篇小说《红岩》以“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展开重庆城内的学生运动、地下斗争、集中营的狱中斗争,以及川北农村的武装斗争,反映了黎明前光明与黑暗,革命与反革命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再现了当时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云,深刻地揭露了敌人极端凶狠的行径和外强中干的本质,歌颂了革命者英勇顽强的斗志和视死如归的精神。6.简述《创业史》的主题心想

    《创业史》通过关中地区蛤蟆滩上新旧社会农民不同的“创业”道路的对比,并围绕着梁生宝领导的一个互助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全过程,形象地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农村发生、发展的历史,真实地表现了在“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的根本转变中,农民群众的思想、情绪,心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变化。

    7.《百合花》在构思上有何特色?

    作者从历史生活的激流中,选取一朵浪花、一片微澜,加以精心描绘和深入拓展,从而反映时代的风貌。作家选取战争生活的一个片断,既通过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纠葛,完成了拥军爱民这一重大主题的开拓,取得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在人物塑造上,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来提示人物的心灵奥秘。如新媳妇在借被子、护理伤员问题上的态度变化以及对通讯员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描写得十分深入。作者还十分注重细节描写,善于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去显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如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时,肩上的步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回团部时枪筒里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一细节描写,有力地突出了通讯员热爱生活、充满朝气,临近战斗仍从容不迫的性格特征。8.《有的人》表现什么主题?

    《有的人》是一首饮食深刻哲理的政治抒情诗。诗人用炽热的感情、鲜明的对比、凝炼的语言、铿锵的节奏、辛辣地鞭挞了那帮“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活死人”的罪恶;热情地讴歌了“给人民当牛马”、“学先进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的虽死犹生的革命志士;充分建表现了广大人民对鲁迅的崇敬与缅怀;深刻地启示着我们:“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记住诗句)9.《有的人》在艺术上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的人》在艺术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通篇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人把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鲜明的对比中,用反动统治者的丑恶灵魂、卑劣行动及其可耻下场,从反面衬托出鲁迅的高尚情操和伟大的共产主义胸襟。10.贺敬之建国后的诗歌,基本上可以分为几类? 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某种具体感受的抒情短诗,如《回延安》;另一类是描绘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的抒情诗,如《十月颂歌》。11.《回延安》表现什么主题?

    通过对延安所见到的动人情景和深切感受的叙写,抒发了诗人对延安人民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热烈赞颂党中央和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丰功伟绩,鼓舞人民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

    12.闻捷诗歌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往往注意截取一个个生活片断,一个个典型和细节,一种种心理状态,去展示人物心灵的秘密,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也善于借助一串葡萄、一个苹果、一只夜莺、一场舞会、一眼清泉、一渠小河、一丛桦林、一个牧场、一块麦地、一畦瓜田,写出人物活动的一幅幅动人的生活两面,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深邃的艺术境界。如《苹果树下》。13.《茶馆》表现了什么主题?

    《茶馆》通过对旧北京的一个小茶馆的境遇的描写,反映了三个令人诅咒的时代:戊戍变法失败后的晚清、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解放战争爆发前的国民党反动派时期,无情地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显示了人民公开的或隐蔽的反抗斗争,并且透射了斗争的光明前景。14.《关汉卿》的主题思想

    通过关汉卿创作与演出《窦娥冤》展开了与元代统治阶级的斗争,揭露了元朝统治者的残酷、腐朽,歌颂了关汉卿不畏权贵、为民请命的高尚情操。15.《霓虹灯下的哨兵》的主题心想

    16.《霓虹灯下的哨兵》通过描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英雄连队,在刚刚结束了解放上海的英勇战斗之后,奉命进驻南京路,在霓虹灯下站岗,打退无产阶级“香风”的侵袭,提示了革命胜利后,革命者仍需发扬革命传统,抵制无产阶级思想侵蚀,才能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深刻主题。17.杨朔写散文有什么特点?

    “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常常以一个诗人的心灵来感受生活。18.《雪浪花》表现什么主题?

    借浪花咬石、水滴石穿的精神,来表现平凡而伟大的普通劳动者团结战斗、改造旧河山、创造新世界的主题。19.“三突出原则”

    “三突出原则”是指:“在所有的人物中要突出下面人物;在下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20.天安门诗歌的战斗主题

    21.一是深情悼念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二是对坚持马列主义、破除现代迷信的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殷切呼唤。22.什么叫“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文学思潮,是社会生活的改革大潮在文学上的必然反映。蒋子龙发表的《乔厂长上任记》开了风气之先。“改革文学”的基本主题是肯定改革和讴歌改革。它分两类: 1)

    反映工厂改革现实的作品。如《乔厂长上任记》。

    2)写农村变革,反映传统和现代冲突的作品。这些改革文学是新时期的社会生活改革大潮在文学中的必然反映,这些作品必然面对变革的现实及时表现四化建设中的斗争、挫折、希望、成就和人们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的转变;但这种文学也存在小说的技术和思想提炼方面的一些不足。23.《人到中年》表现什么主题?

    《人到中年》通过眼科医生陆文婷在年复一年地“超负荷运转”中,心肌梗塞病发而身心“断裂”的悲剧,尖锐而深刻地提出了人才问题、中年知识分子问题以及知识分子政策等问题,热情地赞扬了知识分子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孺子”的忘“我”献身精神。24.王蒙的《蝴蝶》表现什么主题?

    通过张思远三十年来的地位、身份的变化,表现了张思远如何“丢了魂”,后来又“找到了魂”,从张思远丢魂和找魂的过程,深刻地提示了党的干部应该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才是社会的主人的基本主题。

    25.《沉重的翅膀》表现什么主题?

    《沉重的翅膀》以1979年冬到1980年冬国务院重工业部所属曙光汽车制造厂的工业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为叙事中心,全面而深刻地表现了改革大潮撞击下各色人物的不同心态,形象地再现和记录了中国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历程。26.艾青《光的赞歌》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1)

    把浓郁的抒情和深刻的哲理和谐而完美结合。2)

    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抒情释理。

    3)

    语言质朴、自然、清新、晓畅,不事雕琢,用一种“谈话体”的抒情方式,让诗人深沉的情思,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既有自然的节奏的韵律,又充满了诗化的散文美。27.《报春花》表现什么主题? 《报春花》围绕着如何对待于社会有突出贡献而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的青年女工白洁这一问题,展开矛盾冲突,提出了一个人们普遍关心而又需要迅速解决的社会问题:肃清“唯成份论”、“血统论”的极“左”流毒,彻底解放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人,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组成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大军。

    28.《大雁情》表现什么主题?

    《大雁情》通过秦官属这位非常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坎坷遭遇和献身科学的经历,真实地反映了与秦官属同一代的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命运,尖锐地批判了潜匿于现实生活中的那股怀疑和否定知识分子的极“左”思潮,深刻地表现了秦官属虽身处逆境、仍不屈不挠、坚定地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革命精神。

    六、论述题

    1.分析朱老忠的性格特征及其意义。*(P98-102页)

    朱老忠,是《红旗谱》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横跨新旧两个时代,在不断的斗争中找到了前进方向并为之奋斗的革命农民英雄形象。在他身上既有旧时代农民起义英雄的传统性格,又广泛接受了新时代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精神。在他的思想性格中,深刻地概括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劳动人民的英雄品质和历史命运。朱老忠具有不同于一般农民的性格特征。

    (一)

    嫉恶如仇,刚勇而坚韧。有着强烈的附近爱憎和过人的胆略及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详见教材)

    (二)

    豪爽正直,仗义而友爱(详见教材)

    (三)

    朱老忠的性格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作为一个农民英雄,在没有找到党找到新的斗争道路时,他痖困惑、苦恼和力量不足,而一旦找到了革命的真理,找到了共产党,他就有了勇气,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如“反割头税”斗争胜利后,他喊出:“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要想打倒冯老兰,取得斗争的胜利是万万不可能的。”这说明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已经在朱老忠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可见,朱老忠这个典型的艺术形象,有力地概括了中国农民革命运动从自发反抗到有组织斗争的发展过程。这个人物形象,既渗透着革命的现实主义精神,又闪耀着革命理想主义的光芒,因此,他是当代文学中无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2.结合作品论述《红旗谱》的民族风格(P104-105页)

    《红旗谱》是17年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史诗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具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作品无论在生活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描绘、艺术手法的采用、语言的运用地结构的安排等方面,都不仅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并且结合时代精神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加以创造和发展,使之具有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的亲切朴素的民族风格。

    (一)

    在题材的选择上,任抓住30年代中国农村革命的时代特点,准确选择并深刻反映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民族气魄的农民革命斗争。

    (二)

    在人物的描写上,任注意发扬中国古典小说的优良传统,把人物置于斗争的漩涡中心,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并运用白描、对比等多种手法来突出人物个性。

    (三)

    在斗争场景的描述上,作者善于把激烈的附近斗争与北方的农村生活习俗、自然风光结合起来描写,使一幅幅生活色彩浓郁的风俗画和风景画,者强烈地显露出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四)

    在结构方式上,作者有意采用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经形式,运用相对集中的短章节结构安排方法,六七千字一章。

    (五)

    在语言运用上,作者坚持用群众化、个性化的语言,富于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散发出泥土的甜味。

    从上述几方面可以看出:《红旗谱》的确是一部有着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正是因此,茅盾在第三次全国文代会上的发言对《红旗谱》和艺术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3.分析林道静的思想性格的发展经历及其这个形象的曲直意义。*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抗争走向革命道路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她是30年代在党和革命斗争的培育下不断成长的知识分子典型。她的思想性格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

    小说的第一部分着力刻画林道静投身革命初期所具有的民主革命要求和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弱点。她积极追求真理、富有正义感,但又较多地存在着小资产阶级的温情和对革命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

    小说第二部着重表现了工农群众革命斗争对她的锻炼与考验。党的教育、革命的实践,使她在斗争中实现了思想立场的转变。从个人奋斗走向集体主义的革命道路。

    (三)

    小说从二十四章到结束,着重描写她入党后所面临的考验。她肩负着党交给她的战斗任务,领导北京大学学生运动,在革命的征途上继续前进。

    林道静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经历了与封建家庭、与个人主义小家庭、与旧我等三次重大决裂。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共产党才是青年的保护者和革命引路人;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才能“永葆其美妙之青春”。这正是林道静这一典型所显示的深刻的社会意义。4.《青春之歌》在人物关系的安排和情节结构上有何特点?

    《青春之歌》在人物关系的安排和情节结构的处理上,任是颇具匠心的。小说中所有人物在特写的情节中,者围绕表现“林道静的道路”这一中心而活动、都同突现林道静的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卢嘉川和江华,是林道静的引路人;林红是林道静的表率,暗示着林道静成长的目标;余永泽、白莉萍从走什么道路方面反衬出林道静的正确;王晓燕的幼稚、纯真,衬托出林道静的教练、沉着和富有原则性;戴愉的叛变又从反面衬托出林道静的坚定、忠诚和不屈不挠的斗志。5.论述王愿坚的小说的特色r 王愿坚是一位有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艺术个性的作家,他的作品反映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但他又不同于其他作家的革命题材小说。他的小说特色表现在:

    1)

    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老一辈的革命家、长征途中的红军指战员、深山密林中的游击队、白色恐怖下的地下工作者是作者描写的主要对象。他把描绘革命前辈的英雄形象、宣传他们的崇高壮美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作为自己的创作基本主题。

    2)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不着力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是全力捕捉性格发出耀眼的光辉的那一刹那,着力描写和开掘英雄人物的美的心灵和高尚情操。3)

    篇幅精悍,故事动人,构思别致,笔调朴实、深沉。

    6.结合作品具体分析《百合花》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性格特征* 作品取材于解放战争的生活,但作品没有去下面描写战争的宏伟场面,只是描写了革命战争中的一个小小的横断面,生动地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

    通讯员是个纯洁、朴实、憨厚、热爱生活、关心同志、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民战士。他原是个“帮人拖毛竹”的青年农民。在他身上,有着农民子弟兵那种憨厚朴实、天真纯洁的优秀品质。他的憨厚、朴实和他的稚气,是通过“我”同他到包扎所的路上表现出来的,在路上,由于男女同行,他痖不习惯,总不看“我”一眼;亲自时,他把背向着“我”,“我”挨他坐下,他“立即张惶起来”;当“我问他是哪里人?”“他脸涨得象个关公”;问他娶媳妇没有?他“更加忸怩起来”;后来,“我”帮助他向新媳妇借好了被子,他竟不去拿,“扬起脸”,“装着没看见”。到迫不得已,他“才绷了脸,垂着眼皮”去接被子。他接过棉被,抱起就走。由于慌张,衣服被挂破了;又由于害臊,他“高低不肯”让新媳妇给他缝上……从这些举动,使我们看到他的天真可爱,稚气十足,也可以反映出他那憨厚朴实的性格。

    通讯员非常热爱生活,他的枪筒上常常插着几根树枝作“装饰”,有机会还添上一枝野菊花。他的感情是那样细致,处处关心同志,为他人着一路上,当他送“我”到包扎所去,发现“我”走不动时,就“自动在路边站下”等着;情了解到借来的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牵头时,他痖很“不合适”,要“送回去”;情他离开“我”时,还拿出两个馍头,给“我”开饭……他处处为别人着想。

    在关键时刻,通讯员挺身而出,为保护同志,献出了年青的生命。在战斗中,当敌人撂下的手榴弹在人缝里冒烟乱转,严重地十月着同志们的生命时,在关键时刻,他毫不犹豫地叫别人快趴下,自己就一下扑在手榴弹上。通讯员这种临危不惧的自我牺牲精神,正是他晋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他的优秀品质的高度集中表现。

    新媳妇是勤劳、纯朴的劳动妇女,她对人民子弟兵有着深厚、真挚的感情。

    当通讯员向她借被子时,她没有答应,因为通讯员羞答的,没有把话讲清楚。当“我”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以后,她的态度猛的转变了,立即把她那唯一的嫁妆――百合花被子借出来。还积极参加包扎所的工作,由于她是一个刚过门的新媳妇,开始时,她“又羞又怕”,经“我”说服才红着脸同意,到后来她认真地护理伤员。

    新媳妇对通讯员的感情纯洁而又真挚,深厚而又浓烈。她为开始没有把被子借给他而深感不安,一到包扎所就打听通讯员的下落。当她发现半夜被抬来放在屋檐下那块门板上的重伤员,就是她要找的“那位同志弟”时,她十分震惊。当她听见了担架员说他为什么负伤以后,她又光彩地、短促地“啊”了一声。在她知道了这位“同志弟”已经牺牲以后,主动地、“庄严而虔诚地”地给小通讯员解衣服,拭罐子,流着眼泪为通讯员缝补衣肩上的破洞;当棺材抬来后,卫生员去揭掉通讯员向上的被子,她毅然劈手夺过那条她最心爱的、洒满白色百合花的枣红色的棉被,盖在通讯员向上,她扭过脸去,流出了晶莹的泪水。新媳妇的这些行动,写出了新媳妇高尚优美的品格,以及她对人民子弟兵的真挚感情。

    7.《百合花》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百合花》的细节描写不仅起到了塑造人物的作用,而且也起到了铺陈情节、表现主题的作用。例如,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时,肩上的步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回团部时枪筒里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一细节描写,有力地突出了通讯员热爱生活、充满朝气,临近战斗仍从容不迫的性格特征;又如通讯员借被子时衣服挂破了的口子,在作品中前后出现了四次,这个细节的巧妙安排,不仅为表现通讯员、新媳妇和“我”的内在情感的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对情节的发展、主题的表现起了重要的作用。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子弟兵的真挚热爱。

    作品中所有的这些细节,作者都选取得准确恰当,而又安排得巧妙自然,成了人物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读了后,对这些细节难以忘怀。使人物形象更加有立体感,有血有肉,个性更鲜明。8.分析《百合花》的心理描写

    作者不仅善于通过细节来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它在心理描写方面也是相当突出的。如小说的结尾,当通讯员受伤被抬到包扎所以后,关于新媳妇的一系列心理描写就相当细腻:发现伤员是通讯员时,发出“啊”的惊叹;她听了通讯员的英勇事迹后,又发出了一声“啊”,表现出了她对通讯员英雄行为发出内心的赞叹,充满了崇敬;当医生告诉大家通讯员已经牺牲了时,她仍然虔诚地给通讯员拭身子、补衣服,表现出她对人民子弟兵的满腔的爱;当卫生员要把盖在通讯员身上的被子拿开时,她狠狠地蹬了一眼,夺过被子小心地盖上。通过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把新媳妇高尚优美的品格描绘得非常真切感人。

    9.老舍的戏剧创作有哪些突出的艺术特色?

    老舍在建国后创作的剧本,是颇具特色的,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主要特色如下:(一)

    歌颂新的生活,歌颂党的伟大、社会主义的光明,是老舍剧作的基本主题。如《方珍珠》和代表作《龙须沟》。

    (二)

    他的剧作靠人物取胜而不靠“剧情”取胜,这是老舍戏剧创作的又一个艺术特色。(三)

    老舍的剧作还具有诙谐、幽默的风格。(四)

    语言生动、简洁、朴素。

    总之,老舍善于运用幽默和诙谐的笔调去反映生活和表达主题,既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又加强了喜剧气氛,让人在笑声中品味深刻的意蕴。10.王利发有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王利发是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他中厚、善良、守本分,作了一辈子的顺民。为了生存与温饱,他一直坚持顺民哲学,作了一辈子的顺民。为了生存与温饱,他一直坚持顺民哲学,对太监、资本家,对新旧军阀、洋人的狗腿子、特务、巡警、大兵、国民党棍,一直采取逆来顺受的态度。他“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虽然善于适应形势,顺应潮流作生意,苦心孤诣地改换经营方式,但还是境遇不佳,每况愈下。最后,他在绝望中发问:“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呢?我得罪了谁?”王利发的鸣人间不平,是对旧社会的有力控诉。王利发最终悲愤地上吊而死,他的悲剧,为实现作者“埋葬三个时代”的目的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他的悲剧,控诉了旧时代。

    1.《茶馆》有什么艺术特色?* 在结构方面,它打破了常见的故事因果联系,不追求情节内在的起承转合,而是采取横断面的办法,扩大社会观察面,用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反映复杂的社会和人生。三幕剧就是三个横断面,写了三个时代,贯穿了50年的历史。在人物处理上,采用的办法是: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将要人物父子相承;每个角色说自己的事又和时代结合起来;无关重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茶馆》的语言丰富多彩,集中地表现在:简洁、明快;含蓄、幽默和音乐美;性格化。《茶馆》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突出表现在对北京方言的运用和北京风俗人情的描绘上。剧中的人物都是地道的北京人,环境是典型的北京茶馆,茶馆的陈设,人物之间的对话,都是地道的北京味。2.《关汉卿》的结构艺术* 在情节结构上,作者采用了戏中戏的艺术手法。戏中戏就是《穹娥冤》。剧本紧紧围绕关汉卿写、演、看《穹娥冤》来展开情节,通过创作――演出――观看《穹娥冤》,把人民群众的冤、恨、反之情表现出来,把作者、演员、观众等各种人物的命运和遭遇表现出来,剧情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人物性格也在富有传奇性的剧情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3.分析陈喜、鲁大成、春妮的性格特征(见教材P264-265页)

    4.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扬朔散文创作的风格特色及其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他的散文创作尽管不能摆脱十年散文那种歌颂性明确的艺术主张,通过个人的散文创作实践,总结出一套经验,注重散文自身的艺术表现规律,逐渐形成建立了他的含蓄婉丽、清新俊逸的风格特色。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1)

    讲究艺术构思的巧妙,也善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抓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使作品思想得到愈大愈小、愈远愈近的艺术表现,因而具有诗的视觉和诗的容量。如《荔枝蜜》。2)

    善于创造意境。他的散文大多用诗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创造诗的象征、比拟的境界。如《雪浪花》。

    3)

    讲究艺术结构。他一般采用“苏州园林”式的结构。格局不大,但波澜起伏,曲径通幽,引人入胜。如《荔枝蜜》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达到一种从单纯中求复杂,从复杂中求简练,使艺术结构与创造意境抒写愉情结合起来。

    他在当代文学上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创作了全面诗化了的扬朔式散文,大大提高了散文的美学价值。5.秦牧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6.秦牧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丰富博大,以“寓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于闲谈趣味中”独具特色。具体表现如下四个方面:

    1)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的散文,古自神话传说,轶闻趣史,近迄时文时事,新人新貌,大至宏观宇宙,小至微观世界,远闻近睹,囊括万里。作品中有下面讴歌光明,鞭挞丑恶,也有知识筘、谈天说地、个人抒发。2)

    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结合(“三性结合”)。秦牧散文善于把鲜明的思想性同丰富的知识性、生动的趣味性结合起来。他无论写什么题材,都显示出作品的思想浓烈,把富于哲理性的思想融汇于丰富的知识和浓烈的趣味之中打动读者。

    3)

    联想深远,感情充沛。秦牧散文笔锋舒放,思绪活脱,联想深远。形散而神不散。4)

    语言朴素、亲切,绚丽多彩。7.分析乔光朴的思想性格

    乔光朴是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主人公,是新时期文学中最先出现的工业战线上为“四化”奋战的创业者形象。具有革命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乔党和政府朴具有实干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家的腕力与才干;乔光朴具有胸怀宽广、任人唯贤的思想品质和感情炽热、敢爱敢恨的复杂性格。(详见教材第438-439页)

    8.《乔厂长上任记》在人物塑造上有哪些特点? 1)

    通过对比的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

    2)善于从纷纭复杂的生活现象里,择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事件等组成尖锐的矛盾,把人物置于其中进行刻画。

    3)

    多方面、多色彩地展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性格。9.陈奂生有什么性格特征?

    在“奂生系列小说”中,陈奂生活在新旧交错的历史转折时期。陈奂生虽然诚实而质朴,憨厚而勤劳,但在他坚韧的生活态度中,还包含着某种程度的麻木;在他务实精神的后面,还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在他乐观的情绪里,还隐藏着愚昧和奴性思想为核心的“阿Q精神”。他肩负着因袭的重负,身体里潜埋着旧时代的遗传因子。在陈奂生身上分明有着“阿Q”的种子,但他又是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经历了长期贫困生活的老实农民特有的形象,在他身上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身上至今仍存在着的愚昧、顺从、容易满足、不敢正视现实又爱吹嘘的国民性的弱点,从而引导人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深思并寻求疗救的办法。这正是这部作品在当时引起轰动的根本原因,也是陈奂生这个形象的意义所在。(详见P446页)

    10.《陈奂生上城》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详见P447页)△

    《陈奂生上城》无论在思想浑上还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和建国以来同类题材文学作品相比,都有明显的突破。在风格上: 1)

    “以小见大”、“浅中见深”。

    2)

    用白描手法对人物绘形写神,并融进细腻的心理描写。3)

    高晓声创造性地运用“自我解嘲”的手法塑造陈奂生形象。

    4)

    这篇小说的语言也体现了高晓声的朴实、流畅、诙谐、幽默、乡土气息很浓的语言风格。作家善于用幽默、诙谐的笔墨来描写一个带有悲剧性格的形象,使人产生含泪的笑,发人深思,引人思考。

    11.简析《陈奂生上城》心理刻画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小说《陈奂生上城》中,没有将最复杂的外在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细腻、逼真的心理刻画,展示人物的精神个性,从而使陈奂生这个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如,作品开篇对陈奂生上城来的心理描写,既写出了作为小生产者的容易满足的心态和愚昧可笑,也写出了他肩背着的因袭的重负和生活环境给他造成的精神上的萎缩。作者发挥他的心理刻画的才能,在展示主人公因为花钱住宿而失去心理平衡及由于精神胜利而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更是得到充分体现。其间陈奂生的心理变化被描写的生动逼真,惟妙惟肖,但《陈奂生上城》小说的心理描写和西方的心理描写是不同的,西方的心理描写纯粹是心理描写,高晓声小说的心理描写总是把心理和外套、行动结合起来,通过外在的行为变化来透视内心世界的变化,这就是高晓声在心理描写上的特征。12.《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社会化方面有什么创造性?

    《高山下的花环》虽然描写的是一个连队在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英雄业绩,但作者没有局限于对战争过程的描写,而是把战争、部队和整个社会联系起来,把部队生活战斗历程作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来加以表现,让读者通过战斗生活和部队生活,看到我们整个社会生活的掠影。作品突破了过去军事题材小说只追求“战壕真实”,把小说写成“战斗文学”的老框子。这是军事题材文学在现实主义道路上的新开拓。

    13.《高山下的花环》在塑造英雄形象时有何特色?

    《高山下的花环》在塑造英雄形象时,自觉地避免那种“神化、净化与非英雄化”的倾向,坚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以朴实的笔触塑造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作者注重写出英雄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不回避写他的缺点和弱点。作者还注重写出英雄人物丰富、真挚、美好的感情,以情感人。

    14.《人到中年》在结构艺术上有什么特色?*P.451页

    《人到中年》在结构艺术上,运用双重结构的方式:①(内在结构)先是按发病、守护、诊断、垂危、抢救、初愈等病情变化地治疗过程来安排情节结构,这属小说的外在结构;②(外在结构)接着侧重于对主人公半生经历的介绍和回顾,这才是小说的内在结构。通过部人公病中的幻觉,朦胧的忆念以及丈夫、好友、领导、病人等人的回想,把陆文婷的身世、学业、事业、爱情、家庭生活等并不连贯的生活图景,采用倒叙、补叙、追叙和插叙等手法加以描叙,形成纵横交错、穿插铺排的自由结构,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

    在艺术表现方法上,一方面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传统现实主义善于通过真实细节描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长处;另方面又借鉴和利用西方现代派经常采用的表现梦幻、潜意识的手法和类似电影剪辑的蒙太奇等手法。

    小说的这种独特的艺术结构方法,使这部作品富于艺术民魅力。15.王蒙《蝴蝶》的结构艺术有什么特色?△P.455-456页

    《蝴蝶》在艺术上有新的探索,他借鉴了“意识流”的手法来创作文艺作品。小说借助张思梦别的故事,以人物的意识流动的历程来结构作品。它通过张思远的心理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过去、现在、未来迭替出现,使得整个故事时断时续,起伏跳跃。这种结构方法,可以用有限的篇幅,反映时间跨度大,空间开阔的生活。《蝴蝶》只有四万余字,就写了张思远三十年的生活经历,并且一会儿城市,一会儿山村,一会儿路途中,一会儿部长楼,给人以空间的广阔感。另一方面,王蒙“干预灵魂”的创作观也促使他寻找新的表现手法。他开掘人的“内宇宙”,以人的心灵扬读者的心灵。王蒙的创新小说在文坛上引起过激烈的争论,褒贬不一。但它对艺术风格和手法的多样化局面的形成,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

    16.许茂思想性格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P.457-458 许茂思想性格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爱社如家,热情开朗──自私利己,独善其身──关心集体,明辨是非,这是一个复杂的、特殊的思想变化轨迹。17.分析许秀云悲剧性格的塑造有什么特色?P.458-460页

    在当代文学史上,许秀云是一个少见的成功的艺术典型,在她的身上,既有保持了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又闪耀着新时代的光彩。她的爱与恨,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对于许秀云悲剧性格的塑造,作者有着精辟的见解和独特的手法。其一,是着力于形象内在美的刻画,突出其“外柔内刚”的特征,表现其“像平静的大海,什么都容得下,爱和恨,悲哀和希望,什么都深深地藏在心底,表面看去,不起波澜”的内在美,特别是她那身遭厄运而心灵善美,身处戕害而仍把真挚的心和深切的爱献给别人的善美禀性。其二,着力于“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突出其“贤良敦厚的禀性”被毁灭,启迪人们深刻地认识这一形象更大的悲剧:不在于人物外在生命被损害而在于林彪、“四人帮”一伙及其思想流毒对于人物高尚道德和美好情操的严酷摧残。其三,竭力挖掘和表现蕴藏在形象身上惊人的生命力,突出其对幸福生活的执着的追求和对恶势力的顽强的抗争。18.《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色?P.460页 1)

    作者者善于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物此时此地的感触的感触三者交融在一起。2)

    小说采用“家庭纪事”性的结构形式,以许茂过生日和四姑娘许秀云的婚事为中心线索组织情节,交织着许茂、金东水、郑百如之间的矛盾冲突,中间穿插其他姐妹的故事,以一个人家的命运概括亿万农民的遭遇,以一个村庄的变化反映整个时代的风貌。19.《芙蓉镇》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P.468 古华的《芙蓉镇》,艺术构思巧妙,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之中,借人物仅次于演乡镇生活变迁,并采用新颖独特的结构,贯之以凝炼俏丽的语言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形成嘎嘎独造的艺术特色:

    1)

    透过小社会来写大社会,来写整个走动着的大时代。

    2)

    “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来”,“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之中。3)

    立人物小传的“链条式”结构艺术。4)

    “融多种色彩成分为一体”的小说语言。20.简析《致橡树》的思想内含。

    它是一首大胆的爱情宣言,它真挚的感情曾拔动了无关读者的心弦,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真诚坦率、个性鲜明的我,而“橡树”在这里代表我的爱人,诗人以凌霄花和橡树的关系比喻依附的关系,以痴情的鸟儿与像树比喻成熟的爱情,以泉源、险峰、春雨和像树的关系比喻陪衬的关系,这些都不能为我所接受,因为我所追求的是独立的个性,平等自主的爱情,所以诗人说:“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个前提决定着各自独立完整的个性和适用的空间。同时也决定了爱人之间同甘共苦的生活原则。由于各自独立的性格,使彼此仿佛永远分离,又由于共同的信仰、经历,使他们却又终生相依,这既是诗人的爱情理想,同时也包含着他对高尚人格自我价值的追求。

    总之,这是一首至爱的爱情诗。

    21.《报春花》中的白洁有什么思想性格?

    白洁是剧中的主要人物,戏剧情节的发展,主要是围绕她来进行的。作品通过她的思想行为,突出她是一个纯洁、善良、勤劳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白洁具有高尚的品德,纯洁的心灵。在“血统论”的摧残下,她长期经受精神折磨,但她能默默无闻地忘我工作,“四年干了五年的活”,创造了连续5万米无次布的惊人纪录,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她心地善良,爱憎分明。在“文革”中,她敢于挺身而出,为被批斗,生命垂危的李键送药;在“四人帮”横行时,她毅然参加悼念周总理的活动;还冒着风险去监狱探望因悼念周总理而横遭迫害的吴晓峰。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她被树为标兵而产生诸多矛盾时,她故意造出“次布”,以维护厂内安定团结,维护厂长李键家庭的幸福生活。作者通过白洁的美的心灵与遭受歧视的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看到“血经论”如何压制人,如何严重地挫伤人的积极性。这一形象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的。P.534页 22.《陈毅市长》在题材主题的选择上的开拓意义体现在哪里?* 沙叶新的《陈毅市长》与同类题材的剧作相比,在思想艺术上都形成了自身显著的特色,特别是在取材和主题方面有着新的开拓性意义。陈毅“一生是戏剧,全身皆文章”,好多剧本都是写他的戎马生涯,着重歌颂他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丰功伟绩,表现他顽强坚毅、恢宏乐观的性格,即表现他“上马治军”的战斗风貌,而《陈毅市长》不履旧辙,独辟蹊径,紧紧扣住陈毅“市长”的身份,表现他下马治国的思想性格。在题材上是个新的开拓。23.《陈毅市长》在结构艺术上有什么特色?P.536页* 《东毅市长》在结构艺术上是颇具特色的。

    剧作者打破了以某一中心事件贯穿全剧的传统的结构方式。而采用了一种作者自己称之为“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方式。这在我国现代话剧创作中是少见的。全剧没有统一的中心事件,全剧十场写了东毅的十件事,每件事都是独立的,相互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穿引各场。通过他与解放上海的战士、与投诚的国民党官员、与资本家、与科学家、与店员、与亲人、与思想落后的战友等人物关系的描写,达到较为全面地反映那一历史时期众多的斗争和多侧面地表现陈毅的思想性格的目的。另外,剧作者为了不让观众产生零零碎碎、片片断断的感觉,在每一场的尾部或用几句台词或用一个细节来为下场的事件开展找个由头,埋下伏线。最后一场,除了自己独立开展的故事情节外,还将前面几场各自发生的事件都在这一场里有所充分体现,划上“句号”。这样的结构方式使得整个戏分开来可以像一出出折子戏,合拢来又有一定的整体感。

    24.《大雁情》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一是把小说化的表现手法用在报告文学的创作上。作品注重通过精选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典型的环境和典型细节来制造悬念和塑造人物形象。二是运用象征手法描写人物。作者选取了秦官属所喜爱的大雁、远志草和杨树等作为象征物,比拟她像大雁、像运志草、像高耸捋的杨树,展现了她高尚的理想、美好的情操、顽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第五篇:《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2.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3.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马烽的《一架弹花机》、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准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6.“山药蛋派”又称“山西派”和“火花派”。8.《三里湾》从马有翼、范灵芝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10.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周立波既是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11.《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12.《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14.“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15.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孙犁的《风云初记》、欧阳山的《三家巷》等。都梁的《亮剑》

    20.王蒙90年代的系列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和《狂欢的季节》集中体现了作家晚年的怀旧情结和对革命的深入思考。

    21.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22.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和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都是80年代“反思文学”的重要收获。

    23.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26.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 28.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31.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高行健、刘会远的《绝对信号》 37.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田间的《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等。41.《天安门诗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6人集体化名“童怀周”编辑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中的诗歌。42.1978年12月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今天》,是新诗潮运动的一面旗帜。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45.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间,从莫言的《红高粱》、贾平凹的《浮躁》、张炜《古船》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乡土文学作品,标志着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46.新时期初期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何士光的《乡场上》、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

    47.2024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贾平凹的《秦腔》、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作品。

    50.迟子建出生在东北边陲的漠河北极村,她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北极村童话》。

    51.莫言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而真正奠定他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的则是《红高粱》。

    52.莫言对小说艺术创新的惨淡经营,《檀香刑》以人间的酷刑作结,《生死疲劳》则以地狱的酷刑开场。53.五六十年代,女作家的主要作品有茹志鹃的《百合花》、杨沫的《青春之歌》、宗璞的《红豆》等。

    54.舒婷的成名作是1979年的《致橡树》。55.铁凝的成名作是1982年的《哦,香雪》。56.王安忆的“三恋”是《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57.陈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以女性视角,大胆表现了对自恋和同性恋的赞美。60.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右派的故事。62.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88年出版的《玫瑰门》。63.《与往事干杯》是陈染的成名作,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17岁的少女“我”(肖濛)的成长经历及与老巴父子两代人的恋情故事。

    64.在新时期初期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王蒙的“老六篇”即《蝴蝶》、《布礼》、《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最为典型。65.宗璞的《我是谁》、戴厚英的《人啊,人》、王蒙的《蝴蝶》、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都是有关存在主题的书写。

    66.汪曾祺在《受戒》和《大淖记事》等就以反戏剧化、非情节化和淡化人物典型性格的叙事技巧,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67.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原罪》和《宿命》等,流露出一种深重的人文精神与宗教情怀。68.从《黄泥街》到《突围表演》,再到《思想汇报》,残雪小说在描画人类突围困境和实现自我认识的艰辛历程上,完成了一个近似“人性三部曲”的作品系列。69.90年代后,余华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小说主题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70.“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王蒙的《蝴蝶》、古华的《芙蓉镇》等。71.“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72.1981—1984年间,张承志的《黑骏马》、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邓友梅的《烟壶》、冯骥才的《神鞭》、阿城的《棋王》等,这些作品共同汇成了“文化寻根”的浪潮。73.受“寻根文学”影响的作品主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韩少功的《马桥词典》、阎连科的《日光流年》等。

    74.新写实小说作为一面旗帜树立起来,始于《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

    75.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等。81.杨朔的《香山红叶》、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的相继发表,是当代散文第一次飞跃的标志。82.魏巍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创作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具有“通讯化”特点的散文。84.叶至诚的《假如我是一个作家》被散文界称作是新时期散文个性解放的宣言。85.巴金散文创作最高水平的代表是1978年底开始创作的五卷本《随想录》。86.杨绛的作品主要有散文《干校六记》、散文集《我们仨》和长篇小说《洗澡》等。89.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和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92.张中行的《负暄琐话》、《负暄续话》与《负暄三话》被誉为“负暄三书”。94.《山南水北》记录了韩少功离开城市来到他曾经插过队的湖南汨罗县八溪峒乡,过起农民生活的种种经历与见闻。

    95.长篇言情小说《海上花列传》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开山之作。

    97.旧派武侠小说可分为南北两派。时人有“北有赵焕亭,南有不肖生”之称誉。

    100.金庸武侠小说的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震惊文坛,也标志着金庸的出世。114.标志着余光中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双向改铸和融合的最高成就的则是他1974年出版的诗集《白玉苦瓜》。1.《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王金生)。2.《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B)。A.“糊涂涂”

    B.梁三老汉 C.“亭面糊”

    D.陈先晋 5.在《三里湾》中,范灵芝放弃了落后的马有翼,而嫁给了“爱社如家”的小发明家(A)。A.王玉生

    B.马有翼 C.王金生

    D.满喜 7.《山乡巨变》描写的先进农村干部是(B)等。A.陈先晋

    B.李月辉 C.盛佑亭

    D.龚子元

    11.李云龙的形象出自长篇小说(B)。A.《英雄无语》

    B.《亮剑》 C.《历史的天空》

    D.《激情燃烧的岁月》 12.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交响音乐是(C)。A.《白毛女》

    B.《红色娘子军》 C.《沙家浜》

    D.《智取威虎山》

    17.迟子建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她的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D)。A.《雾月牛栏》

    B.《岸上的美奴》 C.《亲亲土豆》

    D.《北极村童话》 18.莫言的成名作是(A)。A.《透明的红萝卜》

    B.《红高粱》 C.《白狗秋千架》

    D.《檀香刑》

    23.王安忆创作风格转变的标志之作,也是寻根文学的佼佼之作是(D)。A.《小城之恋》

    B.《长恨歌》 C.《荒山之恋》

    D.《小鲍庄》

    27.1984年,马原发表了一篇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开端的小说(C)。A.《冈底斯的诱惑》

    B.《虚构》 C.《拉萨河的女神》

    D.《西海无帆船》 29.曾引起广泛关注先锋小说还有格非的(D)等。A.《妻妾成群》

    B.《罂粟之家》 C.《访问梦境》

    D.《褐色鸟群》 30.最能体现“马原体”特征的作品是(C)。A.《拉萨河的女神》

    B.《上下都很平坦》 C.《冈底斯的诱惑》

    D.《西海无帆船》

    32.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1987年发表的(A)。A.《十八岁出门远行》

    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C.《四月三日事件》

    D.《一九八六年》 33.余华仿武侠小说的作品是(D)。A.《一九八六年》

    B.《难逃劫数》 C.《四月三日事件》

    D.《鲜血梅花》

    41.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A)。A.《秦腔》

    B.《月迹》 C.《商州》

    D.《丑石》

    43.被誉为鼻祖的武侠小说是由唐人杜光庭创作的传奇(D)。A.《红线传》

    B.《昆仑奴》 C.《聂隐娘》

    D.《虬髯客传》 44.以《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为代表,武侠小说第一个创作高潮期出现在(D)。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46.奠定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地位的小说是(D)。A.《倚天屠龙记》

    B.《天龙八部》 C.《书剑恩仇录》

    D.《射雕英雄传》

    D.洛夫

    三、多项选择题 9.“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ABC)等。

    A.古华的《芙蓉镇》

    B.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 C.张炜的《古船》

    D.黎汝清的《皖南事变》

    D.张默

    伤痕小说”因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而最早的“伤痕小说”是刘心武的 《 班主任》,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 宋宝琦和谢惠敏。在“文革”的地下文学中,影响最大的知青诗人是 食指,在他的影响下形成的诗歌组织是 白洋淀诗群,而传抄最为广泛的小说则是张扬的 《第二次握手》

    残雪的小说 《山上的小屋》 写出了生存中的噩梦般的恶与丑陋的景象。

    北岛的诗歌 《 回答 》 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新时期作家中,在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继承鲁迅遗风的是高晓声 被称为“城市的女高尔基”的女作家是铁凝 以下属于十七年时期三大文艺批判的是A、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 B、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D、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红岩》的 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



    推荐阅读: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
    完善市场机制 推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小文档推荐)
    经典诵读读后感
    怎样当好人大代表(五篇范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