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劳务合同 企业文化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2024年谈美书简读书心得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体会(优质9篇)

    栏目:十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梦里寻梅 时间:2024-07-29 09:04:57 下载.docx文档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一

    朱老说过,美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更小的说便是唯物主义。也就是说一切的艺术品与美都是从现实中出发而高于现实,引领人类进步的。唯物主义论倾向于一切源自于劳动生产,劳动使人进步,产生理想,从而有经济要求,有美的需求,我想这句话是适用的:经济基础决定上次建筑——美的精神生活。而劳动生产和现实条件又决定着经济情况,而唯心主义恰恰颠覆了劳动生产与理想的位置。

    对于美感是一种倾向,还有更精确的解释。人是一个整体,他是有听觉、视觉、嗅觉、意志、思想等感官组成的。从前西方人分割开来看,以黑格尔等为首的美学大家们只注重听、嗅、视三感,认为美是客观的,与人的主观感觉无关。可正如上文所说,没有美感何来美?而美感便是人的意志与思想的一种倾向。可总结为:人是一个整体;美与美感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文中有一处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解释,我颇为喜欢。人是审美过程的主体,自然为客体,当然,主体也属于客体,人也是审美对象之一嘛。主体与客体并不是互相对立的两面,客体产生美,主体应而产生美感,二者为一整体。同时,人类的劳动生产便是不断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自然,让它符合自身的美的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日益受到人的改造,就日益丰富化,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人发挥了他的本质力量,就是肯定了自己,他的本质力量就在改造中自然对象化了,因而也日益加强和提高了。”这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而又相对独立,而自然中有人类,人类中又有自然。马克思说过:“自然中所含的人性本质只对于社会的`人才存在;因为在社会里,自然对于人才作为任何人的联系纽带而存在——他为旁人而存在,旁人也为他而存在——这是人类世界的人生活要素。只有这样,自然才作为人的自己的人性存在的基础而存在。只有这样,对人原是自然的存在才变成他的人性的存在,自然对与他就成了人。因此,社会就是人和自然的完善化的统一体——自然的真正复活——人得彻底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彻底的人道主义。”多么好的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啊!这不正是我们应该追求和向往的么?我想那应该是最高境界的美了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五一”期间逛新华书店,应女儿的要求,买了一本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篇目《谈美书简》。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105页的小书。女儿学习忙无暇阅读,我便拿来品读,了有收获。

    很难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二

    高尔基曾说过:我扑在书上,如同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也像高尔基一样爱书籍。

    我刚健的书柜上陈列这许多大大小小的书籍,基本都读过了。比如:《简爱》《老人与海》都看过了。还觉得意犹未尽,又把妈妈的书胡乱的`看了一遍。

    我喜欢在网上看书。因为网上的书不尽全,还可以评价。我隔半个小时就在网上买了七八本书。这不,因为爸爸没有按时将书送回家,我任性了一次。由此可见,我非常爱书。

    我像许多文学家一样热爱书籍,还把读书视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三

    《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小书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提出,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详尽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奇特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创作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需要体现社会具有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历史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中所典型人物应生活在众所周知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会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文学作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奇特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的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心血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读者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嬉笑怒骂,无论是对于想要或者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扩展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大力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说:“我们栽的是科学工作,是第二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嘲弄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品性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外界影响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习,做管理工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四

    我的房间有一个很大的书柜,妈妈给我买了很多书,有《木偶奇遇记》、《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

    我每天都会看一两篇故事,虽然有很多句子我不懂是什么意思,但爸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最喜欢的书是《安徒生童话》,它让我在品读一个个精彩故事的同时,也让我懂了许多道理。特别是《丑小鸭》这篇故事让我很感动,丑小鸭面对别人的.嘲笑,不放弃自已,最后实现了愿望。我要向她学习做一个自信、自强的人。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五

    “五一”期间逛新华书店,应女儿的要求,买了一本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篇目《谈美书简》。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105页的小书。女儿学习忙无暇阅读,我便拿来品读,了有收获。

    很难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

    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习,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记得刚上高一的时候,老师就推荐我们去看朱光潜的《谈美书简》,那时的我还未摆脱初中生的稚气,翻了几页,觉得不好看,就把书放下了。现在,当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时,才发现书中有很多智慧的闪光点。

    尽管现在的我还只算“后辈”,但朱先生在这本小书中所传授的美学理论,却是字字珠玑,堪称“诤言”。一遍遍的反复阅读让我受益匪浅,不但在理论认识方面有所长进,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启发了我的思维和思想,让他们向着更深、更广的空间拓展。

    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中,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我想这是朱先生人格与思想的共同魅力使然。也许处看上面所引用的那一段话,你心里可能不会产生什么感触,但如果你专注投入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折服!

    小小册子,总共不过七、八万字,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渗透着老人躬亲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由你不为之动容。人曰:“一斑窥豹”、“一叶知秋”,相信只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让你我了解进而钦佩起这位美学老人治学为人的态度吧。

    从本质上讲,我喜欢读书,喜欢与文字有关的一切,但是我却是一个懒于思考的人,更多的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已经开始读研了,不论现在的研究生有多水,扩招有多么厉害,我想我都应该做一些该做的事情,认真踏实的尽自己所能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开学了,没有以往的兴奋和新奇,心里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只希望不辜负所有人的热切期盼,不辜负自己心中的信仰。开始认真的读书思考。

    最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惊叹于先生那融贯中西的学识和过人的思考能力,对自己颇有启发。朱光潜先生在研究文艺美学之时,将西方的文艺美学思想和中国古典的美学思想融会贯通,并提出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美学思想,对我国现代当的美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思维方式,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深受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影响。但是不同于克罗齐的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朱光潜先生更是把视野放在了文艺活动这个大框架来进行文艺美学的研究,其中朱光潜先生提到文艺活动不仅仅是心灵的瞬间感受,是形象的直觉,文艺活动过程从直觉到传达才是一个阶段的完成,而文艺的传达活动更是艺术家区别于普通人,优秀艺术家区别于一般艺术家的不同之处。文艺的传达有赖于艺术家的匠心独运,更和日常的学习密不可分。

    艺术家除了要有不同于常人的形象的直觉之外,还需掌握以下知识:一是掌握有关媒介的知识,二是模仿传达的技巧,三是作品的锤炼。艺术家所进行的模仿传达,实际就是艺术家的勤学苦练的过程,艺术家勤于练习才会形成相关的模仿习惯,下笔时才会水到渠成。而这模仿习惯,在朱光潜先生看来主要是模仿筋肉技巧,每种艺术都有其特殊的筋肉技巧,如写字、绘画、雕刻、图画、弹琴都要有手腕上的技巧;唱歌、演戏、吹箫、说话都要有喉舌上的技巧,跳舞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诗文的创作也需练习筋肉的技巧,古人所言的“文以气为主”,这气就是一种肌肉的技巧。

    这是我颇为关注的地方,文艺活动中的传达过程竟和人体的筋肉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联系是如何发生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可解释的地方,我还需要进一步的拜读作品,才能了解朱先生的文艺思想,读书之少,导致所思之浅,现在弥补也许为时不晚。加油吧!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著。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通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是朱先生知识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得极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

    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谷。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美?

    什么是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

    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

    对于读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读起来非常费力。要来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在以过自己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昇”。在这里不是想说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惰的情绪时常在缠绕着我。每当一看到《谈美书简》摆在我面前时,自不觉汗流夹背。

    大概快有十天的样子没有读《美学书简》,我认为读这样的书是要有一种心境的,至少要能感受到其文字之美和思想之美。

    朱光潜先生用了好多篇文字来说明他所说的“美”到底是什么“美”,实用的、科学的不是美,快感不是美感,联想也不是美感,考证、批评都不是美感的态度,自然也需和情趣结合起来才谈的上美。

    朱光潜先生在《依样画葫芦》这篇文章里,又谈了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一般人大半以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对象和成因虽不同,而其为美则一。自然丑和艺术丑也是如此。这个普遍的误解酿成艺术史上两种表面相反而实在都是错误的主张,一是写实主义,一是理想主义。

    朱光潜先生认为,两种主义看起来相反,实则主张类似,“都承认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美,它们都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模仿得来的。”

    在他看来,自然主义和理想主义都是在“依样画葫芦”,只不过写实主义以为只要是葫芦,都可以拿来模仿;而理想主义认为“美在类型”,应该选一个富有代表性的葫芦来模仿。他把理想主义称为“精炼的写实主义”。

    我们说“艺术美”时,“美”字只有一个意义,就是事物现形象于直觉的一个特点。事物如果要能现形象于直觉,它的外形和实质必须融化成一气,它的姿态必可以和人的情趣交感共鸣。这种“美”都是创造出来的。

    朱光潜先生再次强调了他认为的美是“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并引用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的话:“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就像现在人人都可以有“度娘”,但是真正能写出好文章来,还是要“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

    谈美和写作还是有区别,写作之初,“依样画葫芦”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记得刚上高一的时候,老师就推荐我们去看朱光潜的《谈美书简》,那时的我还未摆脱初中生的稚气,翻了几页,觉得不好看,就把书放下了。现在,当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时,才发现书中有很多智慧的闪光点。

    尽管现在的我还只算“后辈”,但朱先生在这本小书中所传授的美学理论,却是字字珠玑,堪称“诤言”。一遍遍的反复阅读让我受益匪浅,不但在理论认识方面有所长进,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启发了我的思维和思想,让他们向着更深、更广的空间拓展。

    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中,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我想这是朱先生人格与思想的共同魅力使然。也许处看上面所引用的那一段话,你心里可能不会产生什么感触,但如果你专注投入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折服!

    小小册子,总共不过七、八万字,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渗透着老人躬亲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由你不为之动容。人曰:“一斑窥豹”、“一叶知秋”,相信只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让你我了解进而钦佩起这位美学老人治学为人的态度吧。

    这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高龄写给青年的美学入门读物《谈美书简》。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

    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一定正确,但至少比毫无头绪要高明许多。

    许多人都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所有的这些都比较浅显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尘莫及的事了。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也有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是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我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六

    读完朱光潜的《谈美书简》,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画家提笔作画,一展丹青,他们用水墨雕砌的琼楼玉宇,是人们口中的艺术品;隐士不问名利,在绝境桃花源里,在后院梅花香中,淡泊宁静,致远,这本身就是极富美感的生活。不朽的人向阳而活,向死而生,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他的一生也是美好的。

    我们谈美,谈雕像画卷的一笔一画,那每一分景象,又折射出作者的品性,而作者的作品集又展露了他们的一生。

    美,是可以给予人精神支持的。若不是那五颜六色的召唤,穷困潦倒的凡高怎会毕其一生献于艺术?无论是斑斓胜于光影的星空,还是满面太阳的笑靥的向日葵,都是美的代名词。凡高为着它们,穷尽了一生的苦痛,依然无惧风雨。我相信美是灵魂的解药,在深陷泥潭时,它将披荆斩棘,为低处的泥沼种下花草。

    疫情期间,很多的艺术家、歌唱家为白衣天使们献出自己的作品。奋战一线,生死间忙碌,他们得到的慰藉不再是一粥一宿,而是直击内心的美。这一种美用最精致的形态给予世间安宁幸福。

    在向往高洁清廉之士时,我们其实是在向往一种真善美的世界。“决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晨起耕耘、带月而归的闲适,“明朝散发弄偏舟”的浪漫,“九万里风鹏正举”的一种无畏与大气磅礴。这一种对生活春暖花开始终抱有爱的真挚。我们推崇的风流风骨,是对生活的苛刻,也是对美的砥砺。全由一种“无所为而为”的心态,才能将臃冗的一生待尽,“慢慢走,欣赏啊!”

    像用52hz的歌唱的鲸鱼,一生的诉说只给懂它的人听,像高山流水遇知音,像所谓鲍叔牙管仲之交……人一生不过须臾之间,只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好像也是值得的。这一种真心,比起所谓功名利禄,在某个不朽的人心中,要珍贵的多。

    美,是对人生的选择。

    在艺术、生命中,不吝惜时间一两分,由心而生的前程似锦,将自己托付于一切美;于深夜中创造星子,去辨析“无所为而为”的真实,感受慢处的凉意,传播处世的美好。

    这一生,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七

    谈美书简是一个晚年老人写的书,谁能想到这么一本书竟然是出自老人之手,果然学无止境啊!今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谈美书简读书心范文,欢迎借阅学习,一起来看看吧!

    寻美,撑一根心篙,向人流深处漫溯、漫溯,去探索并宣告美的真谛。

    美是什么,我不知,也未曾有人可以给他下个定义,她看的见,摸得着,但你却道不出,言不明——她为何物。

    于是我带着探知的心,翻开了朱光潜老师的《谈美书简》——这部在他82岁所写的着作包含着他许许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对美的独特见解,而我也开始了对美细细品读。

    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形式,展开了对美的见解,或许是我所学的知识太过匮乏,我并没能够全部理解,但有很多都让我受益颇深,在这我就只谈谈其中的几封信吧。

    前两封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如何学美学,而第三章却是谈人,把这一封放在了所有的主题之首,我想这应该也是作者的一个思想吧,无论学习什么都应该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其他,如果一个人连做人都不会,那也更不用谈其他了。而单对于美学来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的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先有了人,然后才有了美学之说。

    人是一个感性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感悟,在我看来虽然美是客观的,但她依然可以说是一个唯心主义的产物,美没有任何要求,美有很多方面,比如作者在文中举得例子在《巴黎圣母院》这不巨作中,雨果便对美字诠释的淋漓尽致,文中那位既聋哑而又奇丑的敲钟人再见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赛女郎是,结结巴巴地使劲连身叫“美!美、美…”我想这位敲钟人一定没有研究过什么是美,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对于美的事物表象的赞叹,而后来他因为犯了错而遭到毒打,是这位吉卜赛女郎给了她水喝。他依然对着这女郎赞着美、美、美,不过这不在是外表的艳丽之美,而是心灵的美,敲钟人看清了灵魂的丑恶与美丽,所以后来每个紧要关头他都成了这位女郎的救护人,最后他们死在了一块,他们都是美的,敲钟人外表长得奇丑无比,但那美的心灵,粉饰了他并不美丽的面容。所以朱老先生也惊赞“雨果毕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伟大作家”,他对美的叙述十分的到位,现实与想象的结合,让美变得立体,有了人的味道。

    这些算是对美的一个认知,后来朱光潜先生说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这一点我也是非常认同的,美不一定是画,不一定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对我来说语言就是一个很美的东西,你可以运用语言来描述任何一种东西,可以从语言中体会出意境,想象出景物的模样,语言的运用也充满着各种艺术手法,对于人物美的雕刻,景色美的赞叹。所以我认为若想钻研美学,文学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朱光潜所说“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美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她可以说是一个体系,而在这之中融合着许多门的学问,若你都有所涉及,那么我相信你对美学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分,因此我希望凭着对美学的喜爱,求知的精神,我也将会慢慢理解一些曾经生涩难懂的内容,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充实。

    谈美书简,三星 猝不及防读了半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可见政治/运动和思想奴役对个人的影响之大,无论他的本职工作和兴趣范围是什么,都会跳进马哲的圈子往里套。警惕,对各种思想有自己的判断、有扬弃,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并表达出来,修正完善。 后半段还不错,不乏有启发的片段。 赖经常坚持锻炼,身体健康保持得长久。 各人资禀、环境、工作任务的性质不同,难免要走不同的道路。 人生态度:敷衍蝇苟,端正认清。 为写而学,认真透彻,系统表达,一种方式。

    资料见闻,外文书籍。 体验现实生活,加强文艺修养。接触和感受。

    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 兽性,原始人习性。 古代社会不仅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 艺术和美起源于平凡卑微的事物。食,个体;色,种族。最初有实用目的。

    一个活人时时刻刻要和外界事物(自然和社会)打交道。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主体和客体。 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既体现了自己,也改造了自己。 审美,不涉及欲念利害、功利道德、概念逻辑、明确目的。对象的形式和主体的认识功能的内外契合。 审美与情感和意志,原始性欲本能的升华,个人的自我扩张欲。 机械观,拆散研究,合拢还原。有机观,分割消灭,整体统一。 时代不同,要解决的问题,凭借的物质基础,思想资料不同。工人是主宰世界的力量,文艺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劳动人民,文艺媒介发展到电影电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实践。劳动生产和社会革命斗争。反映,改造和推进。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和政法上层建筑。决定和反作用。主客观统一。 专靠吃现成饭过活的人生活就不会过得好,亲自采集原料、烹调,才易消化、受用。 自给自足被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科学资料工作我们实在太落后了,科学研究工作怎么能搞得上去呢? 人在改造自然之中也改造了自己。

    人通过劳动实践对自然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对象世界。 人是根据人类的深远需要全面地自由地生产,文艺的广阔题材和社会功用。 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的表现。 目的,法则,意志。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手不仅是劳动的工具,它还是劳动的产物。通过劳动更完善更灵巧。 劳动,语言,意识,抽象和推理,社会。 艺术摹仿自然,这个自然主要就指人性。 人道主义,文艺复兴 ,代替神道,自由平等博爱是人道主义的具体政治内容。尊重人的尊严,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人本主义,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 人情味的反面是呆板乏味。最富于人情味的母题莫过于爱情。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的两大基本政策:对传统的批判继承,对各文化的交流借鉴。 封建,英雄人物;喜剧,卑鄙可笑的人物;资产阶级,社会下层人物,中层人物;俄国现实主义,小人物或多余的人物。 刻画英雄的老办法:没有瑕疵和始终一致。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是空洞呆板的符号。 节奏感,心理预期。不限于声音,建筑,文艺作品布局,起伏的节奏。 移情作用,物我两忘,体物入微,物我同一。由我及物,由物及我。内募仿。气势,神韵。

    书法,人格。 旁观型,分明意识到我是我,物是物,理想范本。分享型,化成那个角色。 画,形态,颜色线条,空间,静态。诗,语言,动作情节,时间,动态。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化静为动,美人的姿态神情。

    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否则味同嚼蜡。 思维:原始的感性认识,据目的整理安排,形象思维,分析综合得规律,抽象/逻辑思维。 把某些自己中意而且也可使旁人中意的映像挑选出来加以重新组合安排,第二自然,形象思维。 规划北海,不仅要考虑艺术名胜如何才能美观,也要考虑工程科学如何实施。 形象思维,就是想象。情感和想象是西方浪漫运动的两大法宝。 原始社会处在人类的童年,人在童年尚在复演人类童年的历史。婴儿开始只会形象思维,经训练教育才会抽象思维。儿童心理学著作,对儿童观察和测验。 文艺的思想性主要表现于倾向性,是一种总的趋向。应具体地形象地隐喻于故事情节发展中。 作者只要把时代的真实面貌忠实地生动地描绘出来。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人饮水,尝到咸味,但见不到盐。 不是几句抽象的口号教条,具体的一言一行,思想和情感的交融,人格的核心。 生动具体的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性格,强烈的情感。 art,人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 劳动生产是为着适应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艺术,创造的主体和对象。人的自然资禀、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物的社会类型、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社会实况和问题,再加上用来加工改造的工具媒介。 艺术和美感一样,都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诗歌、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戏剧、文学、影视。 空间艺术,状物,视觉。时间艺术,叙事抒情,涉及感官较多。文学用语言为媒介,通过符号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 各种艺术都要有诗意。 语言本身就是艺术,美学实际上就是语言学。 语言和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两大杠杆。 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 文学的范围很广,哲、史、科学、随笔小品都成了文学典范。 语文 就是文学的基本功,用字,行文。不仅文言文,语体文也要字斟句酌。 把好诗文熟读成诵,每字每句确切含义,到全篇气势脉络,声音节奏,沉浸到自己心胸肌肉,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气势。 朗诵会。 到处留心皆学问,勤学苦练(勤写) 留心各样事情,多看看,不要一看到就写。写不出时不要硬写。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现实生活应该有表现的权利,多做短篇速写,才不会失去生活本身的乐趣。 古典主义,从客观世界出发,现实主义。用主观的方法,浪漫主义。 历史上,浪漫运动是个人自由和自我扩张的反映。启蒙运动,大革命,唯心主义哲学互相促进。 现实主义流派,社会弊病日益显露,唯物主义,实证主义起了作用。

           现实——妥协,逃避,反抗。 创作方法,在伟大的艺术家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好像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 募仿事物,按照:本来的样子,为人所说所想的样子,应当有的样子。现实主义,神话传说,理想主义/浪漫主义。 艺术功用:抒情,状物,叙事,说理。 文学长在叙事,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艺术需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是于事已然,而是于理当然,前者是个别的,后者有普遍性。在个别人物事迹中见出必然性与普遍性。不在已发生,而是可能发生。 类型,常态,公式化,概念化,不顾具体环境,不顾人物个性。 定型,借用古人对某人性格的描写。 使典型庸俗化和固定化,为一般而牺牲特殊,为传统而牺牲现实。 统治阶级,文艺规范化,稳定化。政治原因的主角和英雄。统治阶级的文化,倾向保守。 重点由共性转向个性,人物行动的动因,转向重视环境。 为一般而找特殊,寓意诗,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诗的本质。谁如果生动地掌握住特殊,他就会同时获得一般。 环境,情境,特定时代的人生理想,冲突斗争时的抉择。 一个这个,典型与个性的统一。 环境是环绕着书中人物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既不是典型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是典型的。 马克思看出他不可救药,便不再回他的信。 对立相生,丑虽不是美,却仍是审美范畴。讨论美时往往要联系到丑或不美。 美丑,互转,反衬。 一个人多受崇高事物的鼓舞可以消除鄙俗气,在人格上有所提高。 刚柔相济,是人生应有的节奏,崇高,秀美都不可少。 戏剧,募仿,动物,儿童,模仿游戏中得到很大快乐。 生命力有用武之地。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刺激和消遣都是让生命力畅通无阻,从不断活动中得到乐趣。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 劳动改造罪犯。 正常人往往有专责的单调劳动,片面生命力得到发挥,其他大部分生命力遭到囚禁,难以得到全面发展。 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的余地,且置身广大群众中,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 亚里士多德,《诗学》。 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到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这样才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的打击。 文艺是原始欲望的升华,柏拉图的幸灾乐祸说。 喜剧所摹仿的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较差并不是坏或恶,而是丑的一种形式。可笑的对象对旁人无害,是一种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例如喜剧的面具既怪且丑,但不至引起痛感。 谑而不虐。 笑,旁人的弱点,或自己过去的弱点,引起的优越感。可笑的东西必然是新奇的,不期然而然的。 笑和喜剧,外界变化,本身僵化刻板带来的冲突。 笑是惩罚,是警告。 戏剧是文艺发展的高峰,是大众喜闻乐见的综合性艺术,电影电视一般曲艺的大发展。 主角的阶级划分,上层领导人物,悲剧主角,下层人物,喜剧。资产阶级日渐登上政治舞台,也要求登上文艺舞台。民众力量日强,市民剧。家庭纠纷。科学和理智占上风,不再纠缠命运或正义,而要解决现实世界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世界对爱动感情的人是个悲剧,对爱思考的人是个喜剧。 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我对丑恶的事物笑,说明我可以不被邪恶势力压倒,我比它更强力,可以和它开玩笑。 我们,爱好大团圆结局,看重善恶报应。 社会有悲剧性和喜剧性的人和事,就会有悲剧和喜剧。悲喜交错正是世界矛盾对立斗争在文艺领域的反映,不但在戏剧,在其他一切艺术也是如此。 和青年人接触多,思想情感活跃。 人愈老愈感到时间可贵,不要再打游击战,像猴子掰苞谷,随掰随丢,要集中精力打歼灭战,要敢于攻坚。不过歼灭战或攻坚战还是要一仗接着一仗打,不要囫囵吞枣。 还没掌握一种外语到能自由阅读的程度,就要抓紧补课。今天任何科学都要先掌握国际最新资料,闭关自守决没有出路。 有余力最好学一门性之所近的艺术:文学、绘画或音乐。 上层建筑中,政权机构是社会存在,意识形态只是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 机缘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要想达到丰富,只消去研究机缘。 必然要通过偶然而起作用。 中国志怪传奇,奇怪也,偶然机缘也,不期然而然也。 偶然机缘,引人入胜,惊奇感正是美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偶然事件有内部联系,不过人对联系还没有认识清楚。人不能安于无知,于是幻想出偶然事件的创造者都是神。命运,未知的必然。 灵感,下意识中长久酝酿而偶然机缘突然爆发到意识里。 文字游戏不应被鄙视,因为它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 谐最忌直率,直率不但失去谐趣,而且容易触讳招尤。 谐是雅俗共赏的,所以它最富于社会性。 尝喜小中能见大,还须弦外有余音。

    “谈美”本就高深,此书又是零散的书信形式。恕我直言这书一点儿都不好看——

    首先,估计我这辈子也不可能搞清楚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这些乱七八糟的概念,其次,我也没从这些无聊的理论分析中寻找到任何美感。我感觉有人在掰我的脑袋,使得我头疼欲裂。这叫什么的来着?哦对,紧箍咒。

    所以,我想本次阅读唯一的成功之处恐怕在于:玉米糊糊搅得是很匀。

    但是从小我就知道要学会尊重别人啊。

    首先,书中关于“节奏感”的论述我十分喜欢:

    “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出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

    可是书中另一处摘录恩格斯老先生说:“人手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通过劳动愈来愈完善,愈灵巧。在这个基础上人手才仿佛凭着魔力似的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朱老先生认为“这个实例就足能生动地说明艺术起源与劳动了”。的确,我承认帕格尼尼的曲子不是常人之手能随意拉的,雕刻和绘画对手上功夫要求也很高。但是我绝不认为有了灵巧的双手就等于能创作,美妙的艺术绝不是只来自于勤奋的“劳动”。相比之前,这里的论述就不那么确切而有说服力,相反像是为了支持辩证唯物而刻意牵强的。

    在书中朱光潜老先生反对故弄玄虚牵强附会,而要求“下定决心,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坚持“研究美学如果不弄通马克思主义,那就会走入死胡同”。我尊敬这种认真的态度,但是有限的我并没有看出其中对我“有益”之处,倒是和政治书的内容完全一样一句不差。而且我绝没有兴趣去弄通马克思主义,虽然我将被迫必修它。在这里大胆地表达一下我的观点: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极其枯燥乏味(估计也就因此才需要强迫学生修习)。我不赞同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无聊的东西,我主观地认为对我的人生没多大意义。

    恐怕是“节奏”和我不很合拍吧。

    写文章应从模仿入手,再写生,先练描写和记叙,最后练议论。

    但凡大手笔,只选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意境便呈现在眼前,栩栩如生了。

    绘画优于摄影。

    口开则灵魂之门闭,口闭则灵魂之门开。

    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

    美术是帮助我们超越现实而求安慰于理想境界的。

    现实中遇到挫折不能消极的让现实战胜自己,而要超越到理想界,超现实当中去积蓄力量来日再战。

    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超现实的程度大小,就看它创造的理想世界是宽阔还是狭小,美术作品借用现实越少,所创造的理想世界就越大。

    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所以是完美的,因为有缺陷所以才奋斗,所以才有成功的快乐。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我自己不幸而为奴隶,所以我要努力打破这个制度,为他人争自由,即绝我而不绝世。

    把自己的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做,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而不计较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所谓有意义就是有用。

    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原因是,持实用的态度看待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和障碍,都只能引起欲望和嫌恶,而当我们以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它们时,就有了超现实的意境,就只看到美了,其实就一句,距离才能产生美。

    聪明的人会把美的事物同实际的人生维持一段距离。

    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同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

    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或神的距离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色彩,而神秘主义是在寻常事物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也是移情。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美感产生的两要素:目前意象与实际人生有一段适当的距离,在观察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无意之中以我的情移诸物,以物的形移诸我。

    要区分开美感与快感,美感与实际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需要的满足。

    美感不是快感、联想、考据或批评。

    说法不一致就只有都错的可能而没有都对的可能。

    自然美就是正常,就是大多数,单个的部件可能是正常的,但当所有部件都组合起来后形成自然美的概率就低了,所以自然美才变得珍贵。

    艺术的美和自然美是两回事,艺术的美不是从自然得来的。

    艺术和游戏的原理相同,都是臆造空中楼阁来慰藉不安的心,不同点是,艺术有社会性、有作品、需要传达。

    思想家往往不是艺术家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把抽象的概念翻译成具体的意象。

    创作的想象力分为两种:分想和联想。分想即提炼出某一意象,联想即综合各种意象。

    凡是艺术家都不该仅仅在自己本行的小范围内用功,须处处留心才能有深厚的修养。

    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惟大英雄能真本色,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

    什么是美?这又是一个基本的问题,而又一次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答案。

    朱光潜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一定正确,但至少比毫无头绪要高明许多。

    不用着急说朱老的答案是什么,先说说前两天我的一个经验。

    无意之中,坐在一个喷泉旁边,身前是一池子水,身后是一片草坪,美吗?初看之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会觉得美,包括我。

    不知如何的,我就进入了物我两忘的状态(后来才知道这个词),风行水上,波光粼粼,我发现自己从未这样细致地检查过水波,有的波长大,有的波长小,有的往东,有的往西,我试着追踪一束波,却发现所有的波都是在一瞬间出现,又在一瞬间消失,而看着看着,我都不知道是波在动,还是我在动。

    我又转身看那片草坪,意识不由自主地就进入到草坪的内部,站在小草的身边,体会那片绿色世界的神奇,感受那片生机勃勃的伟大。

    这应该就是朱老所谓的美吧,我在无意之中感受了一下美的境界。

    我们的生活可以用不同的眼光来反映,我们的世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一切的学问,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当我们进入美学,这个大多数人都不熟悉的领域,领略美学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美学对生活的真知灼见,我们发现,世界是可以经由我们的努力,而变得美好的。

    为什么东西总是别人的好,老婆总是别人的美,孩子总是别人的出色,领导总是别人的英明,美学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山望着那山高是普遍的现象,而原因就是那句人尽皆知的话——距离产生美,把这句话添上两个字就更好理解了——距离一定产生美,因为距离,让你产生了超现实的判断,你把那些与你有距离的事物都理想化了,他们当然会变得更好一些了。

    所以,聪明的人,总是刻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美好的事物保持距离,从而营造出自己的理想国,然后在旁边静静地欣赏它。

    玩游戏和念经其实是一回事,至少美学这样认为。因为游戏和宗教都同艺术的原理相同,它们都是臆造一个空中楼阁来慰藉不安的心。通俗一点儿讲,游戏和宗教都是创造出一个虚幻的世界,来满足你在现实当中无法达成的愿望,当然,艺术也是这个作用。(但愿家长和媒体们能明白这个道理)

    朱老这本书的内容很博大,文字却很精炼,说理一针见血,举例恰到好处,足见那一代文人学者的功力,不禁看看当今,所谓的名人大家们,真是初中生的水平啊,像我这种,大概属于刚刚过了文盲期呵呵。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八

    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其意白见。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再读已无多大意义。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脂”味。下有几条真(天真)知拙(笨拙)见,以供茶余饭后消遣。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今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有时间再细细思考此问题,作个中国的苏格拉低。

    第三,我以为程伟元、高鹗的续写不成功。虽基本符合上面的曲线原则,没有生搬硬套强加于前文之嫌,但终究是焊接产物。他俩根据原作的暗示,追踪前80回的情节,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安排了其他一系列人物的命运结局,使《红楼梦》成了一 部完整的书,从而推动了《红》在社会的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可是,后40回写了宝玉中举和家业复兴,违背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描写和情节构思方面有一些歪曲和庸俗的笔墨,和曹雪芹的原著有很大距离,近来又有人写了后40回,竭力鼓吹完美,但再怎么样也只能阿里基斯追乌龟,红楼梦的后40回将是一个永远的迷。

    第四,也就是《红楼梦》鲜明的人物形象。就拿王熙凤这个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来说,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目光四射,手腕灵活日理万机,指挥若定。宁国府秦可卿的丧事,特意邀请她去主持操办,她一去就看出宁国府的五大弊端,并提出一整套治理整顿措施。王熙凤威重令行,旁若无人,形成“脂粉须眉齐却步,更无一个是能人”的局面。这位王夫人的内侄女争强好胜、追慕虚荣,具有很强的权势欲。贾府这位年轻俊俏,素有“凤辣子”之称的女当家伶牙俐齿,处处讨贾母、王夫人的欢喜,曲意奉承,插科打浑,无所不至。总之,王熙凤是一个集漂亮、聪明。能干、贪婪、狠毒于一身的复杂形象。作者还按照生活的逻辑,表现人物,阐发主题的需要,对众多的辅助人物作了精心的安排,使每个辅助人物不但具有自身的意义,而且能体现出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刘姥姥的一进大观园安排在小说的第六回,当时情节尚未充分展开,作者借刘姥姥这一辅助人物,从社会最底层这样一个视角,来写贾府的显赫气派。通过刘姥姥这样一个乡下的穷老婆子的眼睛,写出了凤姐的虚骄、矜持。刘姥姥第二次进入大观园的时候,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正处在微妙的阶段,贾府在表面上正处于繁花似锦的时期。作者将刘姥姥和贾母这样两个地位悬殊的老太太作了巧妙的对比。贾母趁此机会极大的满足了自己的优越感;刘姥姥则为了讨得一些封赏,心甘情愿的出乖露丑,充当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的笑料。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时,贾府大势已去,刘姥姥救了巧姐。这样,刘姥姥无意中成了贾府盛极而衰的见证人。

    最后,还是说说它的艺术成就,鲁迅曾经指出:“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所谓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梦》没有把人物写某种思想或性格的化身,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作者以细腻的笔墨展现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为中心线索,同时展开贵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在紧紧抓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恋爱、婚姻悲剧的同时,展开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从而写出了产生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

    其实,关于红楼梦中可论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才刚究出些皮毛而已。譬如今年《读者》第七期的丫鬟问题,还值得再好好深挖,但碍于自己阅历浅薄,知识贫乏,无奈只得就此搁笔。再不赘述,还恭请学姐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循循善诱,多多指教,吴达自当感激不尽!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九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著作《谈美书简》。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书简》一书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美——是一种人生态度。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

    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有几句话写得很好:“种田的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话说:‘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仅仅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却把道理说得那么清楚,而且也用了几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很容易接受。朱先生用很朴实很精确的语言将一系列抽象的美学概念给我们描绘了出来。其实我们应该常常站在别人的角度多去思考问题,考虑人家是怎么看我的,了解人家对我的态度;有时,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适不适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决定。大部分人都会因为盲目而错失良机,总是会因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坚守自己的东西。

    13封信,行云流水,读来浑然天成,却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认识。每一封信都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每个人多应读一读这13封信。



    推荐阅读:
    2024年谈美书简读书心得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体会(优质9篇)
    2024年活动管理的内容 管理活动心得体会(优秀20篇)
    2024年电子商务求职简介 电子商务求职简历(模板18篇)
    惹女朋友生气的检讨书 女朋友生气检讨书(精选9篇)
    毕业生写给母校的感谢信(实用8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