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历史论文 保险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新型工业化道路具体实践总结

    栏目:十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心旷神怡 时间:2024-08-16 12:59:08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新型工业化道路具体实践总结

    新型工业化道路具体实践总结

    ****区位于****市城区西部,面积162平方公里,辖3个农业办事处、7个城区办事处,总人口12万人。近年来,我们紧抓****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科学求进、加快转型”的基调,突出项目支撑,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集聚,积极推进资源型工业向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积极探索工业转型之路。201*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2.1亿元,是2024年的1.6倍,年均增长16.1%,增长率分别高于全省、全市0.9个百分点、2.4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完成108亿元,是2024年的4.1倍,年均增长达49.5%,增长率分别高于全省、全市24个百分点、27个百分点。

    一、突出思想转型,增强发展意识。****区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煤炭工业曾是****区重要支柱产业,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和枯竭,如何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攻克发展难题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更新观念,推动思想转型,引领工业转型发展。经过科学论证,大家认为****过去是以工业起家,现在是工业当家,将来还要靠工业发家,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基于这种认识,****确立了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大力实施工业提升行动计划,打造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结构优化、效益显着的西部工业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针对各级干部中存在的消极思想,在全区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面推行“三个干什么”工作法,使每一名干部都“清楚应该干什么、思考能够干什么、看看工作干成什么”,着力树立主动发展、加快发展的观念,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精力统一到“建设西部工业城、打造北部后花园、构建和谐新****”的工作目标上来,把“投资到****,事事都好办”的理念落实到工作的细枝末节处。科学的发展思路,强大的执行力,为推进全区经济转型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突出产业集聚,打造发展平台。坚持把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集聚区承载力和竞争力。一是高标准规划。按照“三规合一”(集聚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精准对接)的原则,修订完善集聚区总体规划,邀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规划院,对化工园区进行高水平规划设计,率先通过了省级总体环评、安评,“六大园区”空间布局更合理,集聚区特色更明显、功能更完善、承载能力更强。二是高水平建设。按照“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筹措资金7.5亿元,开工建设经三路等7条道路,形成“六纵十一横”的道路框架;积极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建设了综合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物流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全面提升集聚区综合承载能力;累计投资亿4.28亿元,完成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完备的入驻条件。三是高质量推进。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相结合,高质量推进整村搬迁,加快新型社区建设,探索出了以“村委会为业主,群众集资,政府扶持,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自筹自建新模式。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建成安置房21万平方米,搬迁安置群众7000余人。新型社区的顺利推进,加快了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适龄农民变工人的步伐,使群众过上美好新生活的愿望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得以实现,为工业集聚区和园区产业发展腾出了足够的空间。

    三、突出培大育强,推动转型升级。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突出龙头带动、链式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壮大企业规模,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优化结构。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成长产业提质加速“三大工程”,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佰利联公司投资6亿元,对硫酸法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强化节能减排,推动企业生产技术升级,实现了成本下降,产能翻番,出口量稳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多氟多公司以氟为媒介,开发了全循环、高质量的氟硅酸钠法制硅烷、电子级多晶硅技术,建设了磷肥行业低品位含氟硅废渣高效综合利用项目,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实施了年产1亿安时动力锂电池、千吨级六氟磷酸锂、电子级氢氟酸等项目,企业进入全省“百强百高”企业。二是壮大集群。围绕氟、钛、硅、锆、汽车零部件“五大产业链条”延伸,规划建设了光伏产业园、佰利联产业园、氟化学产业园、风神轮胎产业园、高新技术创业园、食品工业园等六个特色产业园区,入驻企业116家,项目总投资达322.68亿元。201*年,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5亿元,税收5.54亿元,税收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 28.48 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84.64%以上。三是循环发展。围绕现有园区,加快产业链延伸,大力引进相关联配套企业,通过循环扩张和链条拉长,推动产业向精深化、规模化发展,推动产业链和产业园区形成纵向闭合、横向耦合的产业循环。围绕佰利联产业园区的主打产品钛白粉,谋划实施了投资30亿元的三木表层处理材料和投资10亿元的年产30万吨富钛料等项目;围绕氟化学产业园区,谋划实施了投资28亿元的多氟多磷肥行业含氟硅废渣高效利用等项目;围绕风神轮胎,谋划实施的龙星化工投资10亿元年产 4×3.5万吨炭黑项目,为风神提供炭黑和蒸汽产品,并利用炭黑尾气做燃料发电、供热,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新材料工业园构建了一个集约化、集群化、高效化的煤化工产业体系:开元化工年产20万吨离子膜烧碱、年产15万吨环氧氯丙烷和年产8万吨环氧树脂项目,可为合晶科技的多晶硅生产装置提供优质充足的生产原料,两企业间互相循环利用氢气、四氯化硅、氯化氢等副产品,形成了从基础化工产品到高科技化工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四、突出创新引领,增强发展动力。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打造科技品牌,增强产业发展原动力。一是完善创新体系。出台了《扶持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发展的意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意见》和名牌产品驰(着)名商标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区财政筹集资金1200余万元设立科技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设立科技进步奖,扶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实现了每个企业都有一个研发机构、一支研发队伍、一个技术战略联盟科研院所。二是构建创新平台。成立全省第一家县区知识产权局,帮助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加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力度,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国家认可实验室1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1家,博士后研发基地3家,6家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申请专利220项。多氟多公司六氟磷酸锂项目被列为国家“863”计划,建成我国无机氟化工行业第一家国家级注册认可实验室,主持修订冰晶石国家标准,研制的冰晶石国家标准样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加快成果转化。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化合作,佰利联、多氟多等8家企业与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11家高等院校开展项目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企业研究开发项目鉴定11项,****省科技成果鉴定3项。201*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完成6.9亿元,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9%。四是强化人才保障。注重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全区先后邀请德、法、俄等国专家16人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650多名,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才2300多名,为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区连续六次12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

    五、突出资本运作,破解融资瓶颈。大力实施金融诚信行动计划,全面打造诚信****,荣获“****省优秀金融生态区”称号。一是加快企业上市。按照“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引导推动、优势企业带动、梯次推进互动”的方针,大力推动企业多渠道、多形式上市融资,形成了“储备一批、推荐一批、上市一批”的上市工作格局。在3公里长的经三路两侧集中了4家上市公司,辖区还有3家股权交易企业,3家省上市后备企业。通过首发上市募集资金共计 23.9亿元,私募股权融资1.3亿元,破解了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推动了地方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二是强化银政企对接。定期不定期开展为企业送服务活动,通过金融机构对辖区企业考察调研、与企业“面对面”对接、举办金融知识培训班、召开银政企洽谈会等多种措施,搭建银政、银企合作平台,沟通银企双方信贷需求,积极为企业发展筹集资金。201*年,金融机构为辖区企业融资24.2亿元,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三是探索新型融资模式。建立服务和协调金融行业的专门机构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BT、BOT建设模式,与市投资集团成功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了中财投资公司,仅201*年就引进建设资金14亿元,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篇: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八大报告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方向

    ——十八大代表畅谈学习十八大报告体会

    2024年11月15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八大代表纷纷表示,党的十八大报告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四化同步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到2024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达到了51.27%。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从“三化”同步到“四化”同步发展,比以往增加了一个“信息化”,非常好地契合了时代特征,这表明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信息化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同其他“三化”之间互相促进。关于如何以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改善农民生活。“坚持‘四化’同步,必将促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大幅上升,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使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更显著。”四川达州市委书记焦伟侠代表说。

    当前,中国现代化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后半程,“四化”同步既符合现代化客观规律,也符合时代特征。“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可以提高效率,也是提高工业经济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有的地方把信息化理解偏了,以为信息化就是买设备。”新疆克拉玛依市市长陈新发代表说,“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最重要的是管理,第二是标准,第三是数据,第四是软件,相对而言,硬件恰恰是最简单的。”

    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经济质量,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信息化不是简单地买设备。要提高工业经济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还是要自主创新。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研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王江平代表说,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这给了贵州巨大信心。“今后,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努力在改革开放、结构调整、优化要素、人才建设4个方面求得突破。”王江平说。创新驱动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围绕创新驱动,十八大代表们纷纷表示,创新必将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之源。“不创新就没有出路。”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代表说,“十八大报告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 1

    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为我们企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创新是企业求发展、求生存的关键,现在时代发展非常快,没有长盛不衰的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否则就没有出路。

    张瑞敏说,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消费者的“需求表达平台”,这为企业准确把握差异化的消费需求提供了平台。

    科技创新是我们应对新时期新挑战的战略选择。“上世纪60年代的航天、70年代的电子、80年代的软件、90年代的互联网、新世纪的云计算„„一些发达国家能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他们始终引领科技创新不无关系。在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建设现代化、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充分依靠科学技术支撑发展、引领发展。”

    江苏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代表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等表述,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近年来,江苏扬州加快科学发展步伐,5年内打造“新兴软件之城”。扬州产业结构正实现由“重”转“轻”、从“轻”变“绿”。

    第三篇:新型工业化道路

    怎样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认为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郑重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今年开始使用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第一册在工业一节中增加了“新型工业化”这部分内容。“工业化”是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之一,我们并不陌生。那么,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否有新的内涵呢?

    一、什么是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从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就特定意义说,是指以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为开端,大机器工业逐步取代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而处于统治地位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工业化的内涵和道路有所不同。

    (一)新型工业化首先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普及、以此为基础的产业不断发展、使生产方式发生新的变革的过程,是一个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广泛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信息产业蓬勃兴起,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的强大动力。信息化正在引起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许多发达国家正在通过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及其产业,抢占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信息化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传统工业化的内涵,信息化为我国高起点加速推进工业化提供了可能。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纵观世界发展史,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都与时代紧密相关,成功的工业化都是吸收和应用当时最先进技术的结果。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信息化在工业化发

    展中产生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积极推进信息化。

    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的成果为基础。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对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应用需求,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加速。因此,离开了信息化的工业化,不是现代化的工业化,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道路行不通;忽视工业化,离开了工业化的信息化,将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片面发展信息化的道路也走不通。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

    代化的进程。

    (二)新型工业化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

    充分发挥的道路

    科技含量高是指要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特别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广

    泛应用,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的迅速发展。

    经济效益好是指要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

    成本。

    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占用与消耗。

    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

    保护,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提高经济竞

    争力,并妥善处理好工业化过程中提高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增加就业。

    总之,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二、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历史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工业化是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转向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在我国“四个现代化”中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传统的工业化模式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却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同时,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自动化,出现过严重的失业问题。

    我国要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来的,从一五计划算起,我们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一大批工业企业和工业部门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我国一直探索走符

    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我国一段时间内所走的基本上是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所依靠的主要是物质和人力资源的高投入,造成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落后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这条道路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由于历史条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等原因,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加速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既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的道路,也必须认真总结和吸取我国以往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走一条具有时代发展特点、符

    合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顺应时代趋势的必然选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出现了巨大变化。一方面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使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开始进入信息化和智能自动化时代。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经济贸易发展和资金技术流动加快,各国经济和市场进一步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特别是信息化以世界为舞台,导致了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型工业化实际上是我国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与时俱

    进,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必然选择。

    (三)适应我国国情的正确决策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工业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突出的表现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在全社会劳动力和总人口中分别占了50%和62%左右;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工业化的任务不完成,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因此,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而当今中国,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突出,是一个基本国情。在这样的国家,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推进工业化,不仅资源难以支撑,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而且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妨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的作用,着力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公平和政治稳定,必须在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十分注意广辟就业岗位,努力扩大就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

    保护,有利于就业和劳动者福利的增加,符合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三、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块,渗透力和带动力强,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为了实现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一是要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普及应用的程度;二是加快现代信息基础实施建设,实现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的融合统一;三是加速发展信息产业,重点实现一系列核心技术的信息化。

    2、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我国的传统产业已有相当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很大,今后相当时期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增强我国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举措。

    3、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

    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4、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既要完成传统工业化,又要赶上世界新的产业革命,一方面要积极适应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发展那些对国民经济成长具有全局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仍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必须做好二者结合的大文章。传统产业的改造一定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发展的起点,发挥后发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要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中,开辟自身发展的广阔空间。

    5、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处理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在可以替代的范围内生产要素的组合要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在注重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兼顾劳动密集型产业,尽量把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结合起来,使我国的人力资源

    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二)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技和创新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更多地依靠高新技术和人力资本,尽量增加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低级的传统工业品提升到更高

    级的创新工业品。

    (三)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整个社会都要持之以恒地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强化环境污染治理,发展环保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健全环境、气象、防灾减灾监测体系,完善法制建设,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坚持运用国家宏观调

    控与市场相结合的机制,特别要高度重视发挥政府依法保护资源和环境的作用。总之,改变工业化的老思路,充实工业化的新内涵,提高工业化的水平和质量,使负面的外部效应最小化,做到生态破坏小、环境

    污染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入世新形势的重大举措,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通过境外投资,积极参与全球资源分配,获取或直接利用当地资源,缓解我国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拓宽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和优

    化资源配置的空间,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篇: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一、从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变。

    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组成的集聚体,它作为一种新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地区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珠江三角洲、江苏的环太湖地区、浙江宁波、温州和福建闽东地区比较普遍。同类产业或同类产品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越是集中,越是形成群体,其市场、信息、技术、科研、人才、工艺、设备等方面就越能形成规模优势和集群优势。产业集群的优势,就是规模经济的优势,就是延伸配套的优势,就是服务体系完善的优势。

    樟树市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经济体系,产业集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医药、机械五金、盐化工等产业集群已具雏形。随着世界制造业产业集群正加速从国外向国内、从沿海向内地转移,作为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的樟树市,正面临着加快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对此要全面对接“长珠闽”和“泛珠三角”,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引导和服务,强力助推产业集群的形成:一是进一步营造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环境,在征地、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进一步改善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条件,重点推进胡家坊至城区的高速公路连接线、汽车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电子商贸城的建设;三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重点扶持仁和集团、四特酒公司、蓝恒达“双十”项目、富达盐化、江西盐矿等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发挥这些企业的核心作用,并着力引大引名引强引优,以项目的引进促使产业加速聚集;四是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依托南昌理工学院樟树校区、江西农业工程学院的教育优势,加大对企业管理者、科技队伍和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并创造条件选送管理者出国培训,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二、从劳动增值向技术创新增值转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目标,关键是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轨道上来。离开科技进步和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就失去了动力和支撑。技术是生产革命之母,技术创新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技术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更日益突出,注重抓科技创新,原本落后的地区完全能够迎头赶上,甚至后来居上;忽视抓科技创新,原本发达的地区也可能丧失优势,甚至陷入低谷。只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高起点应用科技成果,就完全能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20xx年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为此,我们应从体制、机制、政策等多方面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建立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和机制,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要破除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把激励和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通过投资、信贷、税收政策优惠,运用财政补贴、政府技术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政策措施,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形成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二是改革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使企业成为研发活动的主体。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牵头实施国家科技项目。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要支持其开展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对大型骨干企业,要支持其建立研发中心,增强研究开发能力;三是建立促进科技成果扩散、流动的新机制,使企业成为成果应用和受益的主体。

    要让企业走科技路,尝到吃科技饭的甜头。要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特别是要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大力培育和建立科技创业服务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和创业板块市场,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樟树市要凭借全省“科技工作试点县市”的优势,全力推进国家“863”计划--健心胶囊的研制和生产,加快“中药科技城”建设,办好“江西省中药生产力促进中心”,深化白酒的研制,力争四特酒研发中心成为省级酒业技术开发中心。盐化工是樟树市的优势资源产业,岩盐储量居江西第一、全国第四,抓住樟树盐化工基地列为江西省“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的机遇,通过科技创新,从生产原盐转向生产盐化工产品,开发pvc、纯碱以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 含钾、镁、锂离子的产业链下游化工产品,发展精细化工、医药化工、无机化工,瞄准世界最先进的跨国公司、最具科研实力的院所,生产出世界领先的化工产品。

    三、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创牌转变。

    品牌源于19世纪的工业化进程,是将物品和服务产业化、商业化并最终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必然选择。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种无形资产,是民族产业的核心财富,品牌经济是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品牌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迁紧密相连。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品牌的竞争力上,品牌是市场的灵魂,品牌的大小、多少、强弱、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未来发展。为洋品牌打工,做外国人的制造工厂,可谓省心省力,但绝不是一条扬眉吐气之路。目前,占世界市场10%的知名品牌占据着近60%的市场份额。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创牌,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升级的过程。

    实施品牌战略和品牌经营,是挑战市场的一个重要法宝,我们要把培育品牌、创立品牌作为战略措施来抓,一是科学制定实施名牌战略的规划,二是建立健全实施名牌战略的激励机制,减少对贴牌生产的优惠政策,推动名牌形成和成长,三是实行品牌扩张,发挥品牌价值倍增作用和行业带动效应,四是加大品牌引进力度,通过“草船借箭”,培育自己的品牌。20xx年樟树市争创品牌工作取得重大成效,荣获省著名商标个数占宜春市新增数的28.7%,荣获省名牌产品个数占宜春市新增数的50%,全市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2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11个。今后要集中力量对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和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对拿到省以上知名品牌的企业继续分层次给予重奖,通过三年的努力,再培育出3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产品。

    四、从资源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

    加快发展,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也绝不能走老路,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循环经济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先进的经济运行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一把金钥匙,它可以开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门。发展循环经济,既是我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樟树市有着发展循环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过去做了积极的探索,支持企业在园区内形成上下游产品有序链接、循环开发的关系,取得了初步进展,城北化工板块的4家企业之间实现了“排泄物”的相互利用,今后要更加注重资源的高效转换和利用,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既要在技术层面上推广循环经济,更要在制度层面上鼓励企业和社会自愿自觉地追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之路:一是抓好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工作,聘请知名研究机构和著名院校,科学制定樟树市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既要高起点,又要结合市情,具有可操作性;

    二是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运用法律、经济杠杆,引导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制定的激励措施要让所有的企业心动,约束的措施要使违反的企业被罚得心痛,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作为省级的樟树盐化工基地,更要瞄准世界最前沿的生产模式抓好循环经济,提高附加值。要坚持“六高”原则,坚决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三是建立健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融资体系,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循环经济项目,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以资源化处置项目为主的生态工业园区。

    第五篇: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报告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个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提出的。它高度概括了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和要求。本文仅就基本实现工业化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关于我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和目标

    到2024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十六大报告基于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客观分析和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的正确估量提出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我们已经为工业化奋斗了半个世纪,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但是,对照国际经验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突出表现在:我国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接近1 000美元;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2%;三次产业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同工业化国家相比明显不合理: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劳动力的50%,而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明显偏低。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国际上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指标: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按汇率法换算为1998年美元,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 200~2 400美元,中期为2 400~4 800美元,高级阶段为4 800~9 000美元。人均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富裕程度的综合指标,它和工业化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工业化水平越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GDP就越高,反之亦然。因此人均GDP作为划分工业化阶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合理的。当然,钱纳里提出的具体标准是否适合我国情况还可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我国目前人均GDP近1 000美元,说明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2.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主持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报告提出了划分工业化水平的一种方法:根据制造业增值额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把工业化水平分为非工业国(20%以下)、正在工业化的国家(20%~40%)、半工业化国家(40%~60%)和工业国(60%以上)等四类。其中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工业还包括采掘、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比重较小的行业),总商品生产增值额大体上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交通、通信、商业)等的增值额。按照这一方法计算,我国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约为51.5%,属于半工业化国家。

    3.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根据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对世界100个国家20多年中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人均GDP1 000美元以上(1964年美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生产结构为12.7%∶37.8%∶49.5%;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15.9%∶36.8%∶47.3%。2024年我国三次产业生产结构为15.2%∶51.1%∶33.6%;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50%∶22.3%∶27.7%。与上述研究提出相应阶段的指标比较,我国现在生产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略高,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高出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低1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近20个百分点。

    4.城市化水平。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根据对世界100个国家20多年中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人均GDP800~1 000美元以上(1964年美元),对应的城市化水平为60.1%~65.8%。因此,一般认为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应在60%以上。我国2024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7.6%。从这一项指标看,我国也属于正在工业化的国家。

    考虑到通货膨胀、美元贬值的因素,1964年1 000美元大约相当于目前的3 000美元。如果我们把上述国际上划分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作为对照系,那么可以认为,从总体上看我国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过努力到2024年可以基本实现工业化。

    按照上述几项指标分别作粗略分析:(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4年力争比2024年翻两番。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20年翻两番,要求年均增长7.2%左右。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新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这个速度是可能的。国内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意味着我国经济总量到2024年将达到4.3万亿美元(按2024年汇率计算)。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目前的水平,那么202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3 000美元(按2024年汇率计算)。(2)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我国1995年为47.1%,到2024年上升到51.5%,年均提高0.74个百分点,今后18年如按这个比率上升,到2024年可以提高到64.9%左右,达到工业化该项指标60%以上的要求。(3)从城镇化水平看。现在我国已进入了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如果今后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有可能达到55%左右。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日本在1947~1975年的工业化加速时期,城镇化水平由28%提高到75%,28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67个百分点。韩国1960~1981年城镇化水平从28%提高到56%,21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3个百分点。我国1990年城镇化率为26.4%,2024年为37.6%,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同时指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2024年全国共有2 053个县(含县级市),如果每个县平均有2个有条件的建制镇,加上县城约有6 000个,如果每个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到2024年各增加3万人,就将增加城镇人口1.8亿人。再加上大中小城市新增加的人口,到2024年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是可以达到的。(4)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198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68.7%,2024年降到50%,20年下降18.7个百分点。今后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加快,到2024年这个比重有可能从现在的50%降到35%以下。总之,我国到2024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是可以完成的。

    二、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新世纪头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是一个将载入史册、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决策。人类社会实行工业化自18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270多年,但据世界银行前几年的统计,全球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七国集团的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以及经合组织中的其他16个成员国,还有亚洲“四小龙”被称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上共27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合计9.265亿人,占全球人口15.3%。我国现在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到2024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时人口约有14亿多,将超过上述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此,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实现工业化,是一件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大事。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早在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就以“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作为第12个问题的标题,指出:“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40~241页)后来的实践证明,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如何处理农、轻、重的关系,确实是我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曾经走过弯路,有过不少教训,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今后推进工业化,仍然必须继续处理好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发展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看到,从1957年到现在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既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又面向世界,既从现实出发又面向未来发展提出的,是发展思路上的与时俱进和重大创新。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都有所不同。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当时工业革命的动力来自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带动了纺织、冶金、机器制造、交通运输、采矿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随后,美、法、德、俄、日等国也于19世纪先后开始并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这些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是,依赖从世界广大殖民地掠夺能源、原材料,并倾销其产品,结果造成全球范围贫富两极分化、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生态恶化。我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去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国际环境和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我国已经走不通。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又使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可能。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从这个论断中可以体会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概括说来,它有以下主要特征。

    1.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进入信息时代,不仅工业化的内容与传统工业化有所不同,而且在技术上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现实可能。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诸多新兴产业,同时以其极强的渗透力同传统产业广泛结合。不断进步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使传统产业迅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服务效率,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而且有效地改进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催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的业态。总而言之,信息化是带动工业化的强大动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可以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

    2.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因为工业化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但是,我国现在实现工业化,和英、美、德、日等国实现工业化的历史条件、国际环境有很大不同。当代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和产品大量过剩,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实现工业化,又不可能像发达国家当年那样依靠同广大殖民地的不平等交换,而必须依靠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以产品质量好、价格低的竞争力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打开销路,争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工业化,必须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着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也只有这样的工业化,才是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工业化。

    3.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虽然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在其本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自工业化以来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已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如果不改变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新世纪头20年要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资源和环境都难以承受。不仅实现经济技术快速增长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必须把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

    4.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工业化的进程,是发展工业并用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改造和装备农业等传统产业部门的过程。因此,工业化必然伴随大批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同时,随着工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同量资本将同更少的劳动力相结合。因此工业化和扩大就业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别是我国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而且在信息化时代,劳动生产率有可能比以往提高得更快,从而更加剧这一矛盾,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极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又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和巨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之所以持续不断地大量进入我国,我国制造业产品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人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因此,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妥善处理好工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矛盾,不仅是扩大内需、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发挥我国独特优势,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把一点提高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素来对待,也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

    以上四个方面主要特征,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在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不应当把它们割裂开来,而应当努力使它们相互结合,互相促进。

    三、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农民、农村问题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当前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而且情况、问题和过去有所不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农联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两个基础都有新的内涵。人们常讲的农业是基础,其涵义正如马克思所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85页)“社会为生产小麦、牲畜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所赢得的从事其他生产,物质的或精神的生产的时间就越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20页)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物质的、精神的生产的基础,这个道理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和一切国家。当然,在有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条件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除了本国农业也包括外国农业。马克思指出:“农业的一定发展阶段,不管是本国的还是外国,是资本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23页)在工业化的一定阶段,农业的基础作用常常表现为它对工业等现代经济部门发展的制约。这主要是因为一旦开始工业化,粮食需求会不断增长增加,虽然由于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对农业投资、农业技术进步等原因,土地的产出率会提高,但由于耕地特别是优等耕地有限,土地报酬将会递减,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粮食等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会出现停滞,导致粮食等农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工业等现代部门工资费用增加、利润减少,从而延缓工业化进程。这就是古典的“李嘉图的增长陷阱模型”所描述的现象。类似现象在我国前几十年出现过四次:即1958~1963年、1969~1975年、1978~1981年和1987~1989年。除了前两次还有政治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外,每次都是由于全社会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过高和农业生产停滞,导致粮食供给缺口扩大、价格上升。而走出“陷阱”的途径,都是降低投资率、进口粮食和加强农业,增加对农业投入。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述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等绝大多数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相对过剩,价格回落,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农业对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不表现为粮食等农产品短缺和价格上升,而表现为农民和农村的需求增长缓慢,拖住了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粮食、棉花等农产品虽然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很低。当今出现过剩,是一种低水平的相对过剩,其主要原因是占全国人口近2/3的农村人口,以及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比较低。2024年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全年主要食品消费量为:粮食238公斤,食油7公斤,猪牛羊肉14.5公斤,家禽、蛋及制品7.6公斤,水产品4.1公斤,食糖1.43公斤。可见,现在农产品的相对过剩是以农民的消费不足为条件的。它虽然抑制了农产品价格上升,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但是农民收入低不仅限制了对农产品的消费,也限制了对工业品的消费,因此也从市场需求方面抑制了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这是同一现象产生的互相矛盾的两个结果。农民和农村消费水平低,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低,并且增长缓慢。2024年,全国乡村的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32 451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合计的44.4%,而第一产业增加值只占GDP的15.2%,只相当于就业人员比例的1/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 366元,也只相当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 859元的1/3。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走出农业阻滞工业化的“陷阱”,核心问题是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开拓农产品和工业品在农村的市场。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从巩固工农联盟这个政权基础来看,也是这样。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工农联盟的经济基础,也必须从民主革命时期通过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改革初期通过联产承包使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指明了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内涵和重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好地统筹兼顾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兼顾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努力争取使两者协调发展,同步增长。这就要求全国用更大的力量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支持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正确处理顺利推进工业化的几个关系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也是今后20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1.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指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特点是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带动作用强。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是当今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以很高的速度持续发展,也已成为带动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新兴支柱产业。但是,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走在前头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仍然相当落后,尤其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从世界范围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方兴未艾,影响深远,是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我国市场十分广阔,拥有素质较高、成本较低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潜力巨大。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实现技术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传统产业包括农业和能源、原材料、轻工纺织、机械制造等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生活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很大,是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柱,不仅在满足国内投资、消费需求和创造就业岗位方面举足轻重,而且在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扩大商品和服务出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认为传统产业是“夕阳产业”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国要实现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和现代化,必须依托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优化升级,使传统产业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使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各自发挥优势,互相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关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是相对而言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是指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即在经济活动中单位劳动占用的资本(资金)较多(或在单位产出成本中资本消耗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产业,即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资金)较少(或在单位产出成本中劳动力费用比重较大)的产业。资本(资金)投入多少和技术装备程度成正比,资本(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往往就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因此资金密集型产业也称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说来,重化工业的资金密集程度较高,占用和投入资金较多,吸纳劳动力较少;农业、轻纺工业、建筑业的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占用和投入资金相对较少,吸纳劳动力较多。第三产业中零售商业、餐饮业、生活服务业等也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它们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都比较高。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看,所有产业的资金密集程度都在提高,因为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不仅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将会有大的发展,而且农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也会逐步提高。因此重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足轻重。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十分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2024年底,全国人口(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达127 627万人,未来十几年平均每年还将增加1 000万以上。据专家预测,从现在到2024年,是我国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一直在60%以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如一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在生产过程使用较多廉价劳动力,减少使用昂贵的资本,其产品成本相对较低从而具有竞争力,那么该国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调整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重视发展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了我国的比较优势,因此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这是一条宝贵的经验。因此今后仍然要十分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人力资本附着较多的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行业,并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

    3.关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虚拟资本一般指以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未来预期收益的资本化。虚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由于随着市场经

    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货币资本从物质生产、流通领域游离出来,采取虚拟资本的形态在金融市场上营利,而且形式日趋多样化。虚拟经济是以一定形式对实体经济的反映,对于实体经济发展总体上是有利的,但如果发展过度,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其积极作用是:可以为实体经济动员储蓄,提供融资支持;可以分散实体经济经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可以更好地揭示和传递实体经济的信息,提高实体经济运营效率;可以促使资本迅速从效益低的领域、企业转向效益高的领域、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实体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推动实体经济增长。但同时也要看到,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也会对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产生破坏性损害。例如,债券的过量发行和银行信贷呆坏账的大幅度增多,会动摇信用基础,扰乱实体经济正常运行的秩序;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减少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并增加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虚拟经济并不等于泡沫经济。但是,虚拟经济的过分扩张可能出现经济泡沫过度,引发泡沫经济的产生,导致对实体经济的破坏。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至今已十年有余,实体经济始终陷于低迷状态,就是一个例证。美国经济曾经十年持续增长,从2024年起盛极而衰,陷入衰退,其中股市泡沫过度便是重要原因。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50多个国家发生过100多次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这与虚拟经济的负面作用不无关系。至于虚拟经济的跨国大举扩张,则可能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甚至酿成金融、经济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阿根廷、乌拉圭等拉美国家正在经历的金融危机,都同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有密切关系。当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我国虚拟经济还不发展,随着金融的开放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虚拟经济将会有大的发展。但是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当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并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无论到什么时候,无论虚拟经济如何发展,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金融实力远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比,特别是现在我们的金融监管制度还不健全,监管能力比较弱,监管经验不足,更要注意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又要防范其过度膨胀而产生消极破坏作用。

    处理好以上三个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体现。



    推荐阅读:
    新型工业化道路具体实践总结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情况说明
    淘气包马小跳阅读交流课
    冯友兰追问人生读后感
    浙江省中小学教材版本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