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IT行业合同 证券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学校代表团出访以色列、西班牙总结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夜幕降临 时间:2024-07-01 00:56:30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学校代表团出访以色列、西班牙总结

    出访以色列、西班牙交流学习总结

    出访学校: 出访人员: 出访时间: 所访单位: 出访目的:

    1.进一步加强双方在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交流,建立长期互访互利的双边合作关系。为加强两国青少年学生及文化教育交流方面的合作进行良好的铺垫。

    2.针对中国和西班牙小学课程设置的不同理念、教育评价体系、政府在督查评价方面的指导作用进行深入探讨,对教学课程实际操作经验进行交流,探讨两国教育体系的共同点及各自的优势。认识、了解彼此的特有文化,打开国际化视野,建立国际友谊。

    汇报总结:

    一、两国基本国情及教育体制:

    (一)以色列

    以色列国,是一个位于西亚黎凡特地区的国家,地处地中海的东南方向,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1948年宣布独立,2024年以色列总人口850万人,其中犹太人口共637.7万人,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

    犹太人是最重视教育的民族,“尊师如敬上帝,教师重于父亲”。以色列建国后,把教育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开国总理古里安说,犹太历史经验就一条:质量胜过数量,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以色列建国第二天爆发战争,战火中古里安也没忘把只有两个人的教育部留在后方起草义务教育法。总理梅厄夫人说,教育投资是最有远见的投资。纳冯总统说,教育投资就是经济投资,他甚至在卸任后甘当教育部长。以色列重基础教育,突出犹太传统、宽容精神,鼓励科技创新人才。

    以色列教育预算仅次于国防预算,约为10%,即使战争年代也至少占7%。这仅是教育开支的2/3,此外还有社会、企业、海外等资助。有着130年历史的犹

    太人学院是全球最庞大的非盈利教育机构,在60多个国家有800多个院校,从事职业培训和大学预科教育。以色列全国200万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为4000美元,其预算、设施和人才等均居世界前列。据统计,以色列年人均读书64本,远高于其他国家,韩国仅为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

    以色列有着中东地区以及西亚最高的平均受教育年数,与日本并列为整个亚洲平均受教育年数最高的国家,而在全世界上则排名22名。根据联合国的数据,以色列也有中东地区最高的识字率。

    以色列的教育制度,在中等教育的层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等教育(1~6年级)、初级中学(7~9年级)、接着是高级中学(10~12年级),义务教育则是从1年级至11年级。中等教育通常包括了协助准备以色列大学的入学考试。大学入学考试是由数个题材组成,一些是必考的(希伯来语、英语、数学、圣经教育、公民学、以及文学),有一些则是选考的(如化学、音乐、法语)。在2024年,有56.4%的12年级以色列学生获得大学入学许可:希伯来语学生有57.4%、而阿拉伯语学生有50.7%。

    以色列有八所大学、以及数十所学院。依据Webometrics在2024年的调查,中东地区最好的10所大学里,有7所位于以色列,其中前四名都是以色列大学。不过到了2024年1月,Webometrics已经将以色列(以及土耳其)大学与欧洲大学并列计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HebrewUniversityofJerusalem)是中东地区唯一一所在Webometrics统计里排名前200的大学,以色列也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有大学名列SJTU前100名大学排名的国家(希伯来大学第60名)。另外,在所有中东和西亚国家中,以色列也拥有最多的耶鲁大学校友。

    (二)西班牙

    西班牙,欧洲一个古老的国家,位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多山之国,境内几乎都是高山和高原,但也有着欧洲国家中最长的海岸线,仅本土部份就达3904公里;北部和西北部属海洋性气候,南部和东南部为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全国人口3921万,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西班牙语是其官方语言,也为国际通用语言和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其国家政制为“议会君主制”;首都马德里是全国政治、经济、交通中心。

    西班牙是西欧国家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国家,属于欧洲高福利国家。西班牙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欧盟和北约成员国,还是欧元区第五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欧洲国家第6名,世界排名第13。中国与该国在1973年建交后,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双方的经贸往来也连年递增。

    西班牙教育制度西班牙政府对教育十分重视,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实行10年义务教育(小学6年,中学4年);无论公立或私立学校一律免费。全国有高等院校300多所,除几所天主教、私立大学外,其余为公立大学;经费的87%来自国家的直接拨款,学制4-5年。现有大学教师6.3万人,在校学生144.5万,按比例平均计算,每1名教师负责18个学生,最著名的大学有马德里康普鲁腾塞大学、萨拉曼卡大学、巴塞罗那中央大学等。许多大学同时担负着重要的科研任务,据统计,西班牙目前大约50%的生产科研成果来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西班牙的奖学金制度,主要是为了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就读,名额分配以在校大学生为主,每年还向国外学生提供一定比例的奖学金。西班牙政府用于奖学金的经费占全部教育经费的3%。

    二、出访收获

    (一)全民重视教育

    以色列800 万人口,将近80%是犹太人。犹太人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仅为0.3%,但却掌握着世界经济的命脉,获得了l7%的诺贝尔奖,赚取了世界上30%以上的财富。这个1948 年才刚刚宣告独立的国家,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光学、工程学以及其他技术领域的贡献都相当杰出。在研发产业中最知名的是军事科技产业,在农业、物理学和医学上的研发成果也相当惊人。

    为什么犹太人那么强?究其根源就在于对教育的重视。是的,一个国家,越相信自己的未来,才会越重视教育。

    这次与以色列马根小学的交流学习更是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这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已经渗透到了每个国民的心里。他们对我校这次到访的重视恰恰表现出他们对教育的重视。

    马根小学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市的一所公立小学,在当地享有盛名。拥有学生600多人,教师50多人。府学胡同小学作为第一个与马根小学建立深厚友好关

    系的中国学校,马根小学安排了热烈的欢迎仪式。在学校小而简陋的礼堂里,坐满了学校的老师们,孩子们。还特地邀请了特拉维夫市的副市长到场欢迎,以此表达特拉维夫市对府学小学这一次的友好交流的重视。

    欢迎仪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学校合唱团分别演唱中国传统曲目《茉莉花》及以色列传统歌曲欢迎到场嘉宾。第二部分:马根小学校长、副市长、我校马丁一校长分别发言,互赠礼物,欣喜欢迎之情溢于言表。第三部分:英语戏剧及杂技表演,展示学校特色,展现学生个性。

    欢迎仪式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马根小学对这次到访的重视,从一进校门就映入眼帘的用中国汉字书写的“欢迎您”,以及周围孩子们回话并制作的熊猫、龙的画作和剪纸;以及在节目的选择上,表演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歌曲《茉莉花》,引得我们纷纷和孩子们一齐同唱,仿佛没有了语言的障碍,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还有英语戏剧表演中,小小演员们纷纷装扮上中国的传统服饰:旗袍、汉服、扇子等;再看操场上,孩子们拿着彩笔认真的画着具有中国元素的书签。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动和欣喜。

    马根小学对这次交流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欢迎仪式的安排上,他们最大的重视更是从校长到老师到学生都花了大量的时间来陪同我们一行人,无论是听课、讲解、参观校园,校长、副校长都全程陪同,耐心细心的一一讲解,语言的障碍也不能成为两个学校、两个国家建立深厚友谊的阻隔。

    犹太人的聪颖智慧和教育思想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们久久难以忘怀。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是伟大而古老的民族,只要相互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一定能激发出智慧的光芒。

    (二)重视读书。

    犹太谚语讲,知识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财富。犹太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有智力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阅读能力的差距,因此特别强调阅读。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使人随时、更多地掌握知识,同时从阅读的知识里面挖掘出新的知识,读书是弥补信息不对称最好的办法。因此,阅读课在犹太人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马根小学的校园里,学生们自己动手做的玩偶都是来自绘本书里的有趣的人物或者小动物;走廊里放着的环保袋上面写满了孩子们所看书籍的读后感或者摘抄下来的好段落;窗台上陈列的是孩子们从报纸上读来的各国领导人的肖像和

    介绍;墙上张贴的是孩子们阅读后脑海中所思考的问题及解答„„总而言之学校的各种陈列都与孩子们的阅读息息相关。

    学校的图书馆更是每个课间都对孩子们开放,每节课借书还书的孩子都络绎不绝,井然有序,仔细观察,每个孩子手中的书都干净整洁,即使旧的泛黄的书也没有出现折角、掉页、残破的现象,可见学校平时特别重视对孩子们的借阅图书的习惯的培养,也看得出孩子们是打心眼里真心喜爱和珍惜他们所借阅到的每一本图书。

    据说在犹太人的家族中,当一个小孩稍微懂事的时候,妈妈会把蜂蜜滴在《圣经》上,让孩子去亲吻,意思是知识是甜的,对书要爱不释手。这样对书籍、对阅读的重视和喜爱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重视汉语教育。

    这次的出访尤其让我们觉得无论是以色列还是西班牙,中文在他们的教育体系中已有部分学校专门开设了中文课程。仅次于本国语言和英语的第三语言。

    以色列教育部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即将到来的下个学年中,将有3200多名学生学习汉语,这比过去4年间以色列中小学学习汉语的人数增长了5倍。2024年只有约600人学习汉语。数据还表明,提供汉语课程的学校数量也大幅增加。从下个学年开始,将有110所学校开设汉语课程,而4年前只有30所学校有汉语课。

    西班牙的一些大城市例如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开始进入学习汉语的黄金时期时,西班牙的一些小地方甚至是偏远的小城镇也开设了汉语班,让人感觉整个汉语热潮已渗透到了西班牙的每个角落。“汉语热”已经刮向了世界。

    在到访的两所小学里,孩子们都会用汉语打招呼,有的孩子甚至能进行简单的交谈。通过了解,这两所小学均有开设专门的汉语教育课程,教师都是外聘的中国老师。两国校长们在谈到汉语教学和两国学生交流学习时,都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和称赞。

    (四)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

    访问马根小学期间,其校长非常郑重的向我们介绍了以色列教育部项目“G to G”。即“代代传承”(generation to generation)。希望能与我校合作开展此项目。

    希什·凯佩尔校长介绍,在这个项目中邀请10-15个孩子及其一位祖父母结对参加,如果没有祖父母,可邀请孩子所在社区的老人参加。孩子和祖父母之间将每周有固定的交流时间,每次交流前,学校会提前交给孩子任务,例如:教会老人使用某项新科技;了解老师过去的工作、经历、生活等。通过这样老一代和新一代的互相学习,年轻一代将自己了解的新技术、新观点交给年老的一代;而年老的一代也将自己的丰富的人生经验交给年轻一代。在项目中,老人也是学生,孩子也是老师,他们互相分享经验和故事,一起毕业。隔代交流从情感上往往具有更多的沟通优势,这样的学习方式充满魔力。

    该项目所有的过程,孩子们都需要一一记下来,记录下老人的故事,不正是记录下一段历史、一段文化吗。这是文献资料的保存,充满了丰富的内容和历史的厚重感,具有深厚的传承作用,难能可贵。

    听了希什·凯佩尔校长的介绍,校长表示非常赞同,并深入了解了这个的具体实施办法。

    (五)玩中学。

    犹太人认为对年轻人最大的伤害不是惩罚而是对其天性的忽视,所以在以色列,不管是小学、中学,都强调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参与感,培养自我表现的能力。寓教于乐是犹太人教育的基本理念。游戏式的课程安排可以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了解和制定规则。游戏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一节小学二年级英语课程的教学中,英语老师围绕着四个英文字母A、B、C、D制定了一系列的拼读游戏、找单词游戏、编故事游戏。孩子们在玩耍中一边唱着歌,一边做着游戏就将这四个字母的发音,相关单词、句子及用法扎扎实实的都掌握了。孩子是天性爱玩的,这样用游戏的方式学调动了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和参与感,知识一个都不落下,孩子每个都有收获。

    (六)带着问题学。

    犹太人特别注重鼓励学生提问题。提出好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提出的问题代表着提问者的思考,隐含着可能进行发挥创造的新机会。以色列教育课程设计大多以“解决问题方案”为主,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导,让学生提出他们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组成团队,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犹太人善于整合各类知识,形成广泛的知识结构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一节五年级的科学课上,老师并不是用以色列的母语希伯来语上课,而是用了作

    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来上科学课,很好的将科学与英语整合,极具挑战和创新性。课上,老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中的野生动物时,并不是直接给学生每个动物的习性和特征,而是和学生一起商量我们要从那几个方面去了解动物,有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例如动物的大小、喜欢的食物、有哪些其他动物没有的本领等等。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只负责列出问题提纲,接下来就由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画下来。这个安排又将科学与绘画两个学科很好的整合在一起。最后学生各自认识完后,老师又安排了你问我说的猜谜游戏将更多孩子了解的不同动物的知识进行了分享和互动。

    (七)互动学习。

    犹太人提倡通过互相讨论来丰富个体知识。犹太人生活区里,教堂和会馆很多。犹太人习惯于周末聚在会馆讨论、争论问题,会馆被犹太人称为“无界定的思想库”。会馆研讨的互动式学习方式为创造思想、营销思想和把创意转化为现实提供了许多机会。会馆式读书实现了知识共享,会馆的辩论会为社区各类公共事务找到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在马根小学的课堂上,老师和孩子是平等的,老师并不代表权威,老师更多的只是一位引路人,知识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学习的,当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随时向老师发问,然后一起探讨和共享。

    三、出访期间的其他收获

    犹太人把人才分成三类。第一类人才是精英,他们引领潮流,这1%的人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第二类人才属“操盘手”,这些人能够把事情做成,他们善于整合和管理资源,容易达成目标,是重要的管理者,这类人才不到10%。第三类人才是“工匠”,这些人可以按照要求去操作,他们是主要的社会劳力,占社会总人数的90%,供应量非常充足,且有很强的替补性。

    判断一个国家的强大,主要是看它在教育方面是否强大。对教育的投入就是对未来的投入。一个国家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劳动力,更重要的是打造一批担当重要角色的引领者。

    第一,公平不总是均等,均等并不见得公平。每个人都有他的适合性,都需要有独立性。

    第二,年轻人上大学前的社会锻炼对其一生都是很重要的。通过社会实践与磨练,有利于新生代去了解社会、融入发展、学会潜能发挥与担当。

    第三,创新竞争力在于国家的体制和制度。教育和创新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是实现创新型大国的当务之急。

    第四,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培养新的领军人物应该成为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在我国实现转型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之际,世界竞争格局和市场格局将发生很大变化。现在需要为年轻人未来的成功做准备。

    最后以一首以色列国歌《希望之歌》来结束这次出访的总结,美好的希望在,美好的中国教育未来就会到来:

    As long as deep in the heart, The soul of a Jew yearns, And towards the East,An eye looks to Zion, Our hope is not yet lost, The hope of two thousand years, To be a free people in our land, The land of Zion and Jerusalem.只要我们心中,还藏着犹太人的灵魂,朝着东方的眼睛,还注视着熙雍山顶,两千年的希望,不会化为泡影,我们将成为自由的人民,立足在熙雍和耶路撒冷。

    在路上的学习是短暂的,将所见所得如何更好的应用和实践是需要无限探索的。

    有所感动,有所感悟,而后带着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身边的一切。总结完,感谢。

    年 月 日

    第二篇:西班牙总结

    德国村讲解总结

    一、组员:谢巧玲、王嘉

    一、惠美娇

    二、分工:

    惠美娇:⑴西班牙的发展史⑵足球

    谢巧玲:⑴斗牛(2)传统文物和典型风景(3)斗牛和斗牛舞视频

    王嘉一:⑴西班牙概况⑵风车和书《堂·吉诃德》⑶讲西语的国家和名人

    三、经验与教训:

    我们组是在15周周五讲解的西班牙村。相比于其它组,我们组的趣味性不是太强,大家的积极性也不高,但是该讲的地方我们都讲到了。总体就准备阶段、讲解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与成功之处;

    (一)不足:(1)我们对西班牙都不太熟悉,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搜索资料上,真正演

    练的时间很少,导致讲解质量不太令人满意。

    (2)临时改变讲解顺序,开始没有调节起大家气氛,尤其开始没用好麦克,声

    音很小。

    (3)准备的内容不太吸引人,没有考虑到受众的兴趣。

    (二)优点:(1)分工比较明确,各自负责自己的讲解内容。

    (2)无论是在与村长还是组员间沟通比较顺利。

    (3)创新:借鉴其他组的讲解情况,我们组问答这一环节采用抽条方式,只

    要说出点就可以,避免现场混乱。

    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来描述我们组这次讲解应该比较恰当,在这次讲解中,我们组犯的失误可能比较多。同时,我们可能比其它同学会获得更多的经验与教训,在这次讲解中,我们还是得到锻炼的。比如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等。另外这次讲解让我们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讲解风格,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完善自己,可以称得上是实习前的实战训练。

    第三篇:出访日本总结

    中国青年代表团访日活动记

    9月6日到9月13日,我随共青团中央派出的中国青年代表团赴日本进行了为期8天的友好交流访问。此次中国青年代表团出访日本是根据中日两国政府2024年12月签订的《关于“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动的备忘录》而执行的。从2024年开始的4年间,两国每年将实施4千名青少年的交流。此次中国青年代表团访日是2024年我国派出的第二批规模为500人的访日代表团。代表团根据行业领域分为青年工作者、大学生、青年企业家、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教育工作者、青年公务员、青年旅游工作者和青年医疗工作者共8个分团。我作为北京市唯一一名大学生村官代表分在青年公务员分团,每个分团在日本的活动行程不同。

    访问期间,我们聆听了各方人士有关日本及教育体制的各种讲座,参观了自治大学、东京市北区防灾中心、和地方公务员研讨交流,相互得到启迪;拜会了日本外务省、国会等行政部门;参观了Panasonic东京中心;听取了日本专家有关环保知识的讲座;参观了东京永旺湖城等地的环保设施;体验了阿波舞等日本文化,领略了日本的风土人情;并与日本青年进行了交流。在日本8天的短暂行程,我们走马观花地了解了日本政治、经济、教育、社会和生活的一些侧面。虽然时间短暂,行程密集,但是我在所见所闻中所思所感着,收获很多。

    1、感受责任

    访问前在北京参加培训学习的两天,身着各分团团服的团员们在一起,五颜六色,仿佛五彩花瓣聚合成了一朵朵美丽的奇葩。作为其中一分子,我感受着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青年们的风采,觉得能作为其中一个分子,是多么的光荣,出访前密集的培训,是那么震撼。总团长倪健(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部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席助理)为我们讲解了中日青年交流的历程、重要意义及作用,总秘书长张国来介绍了出访活动方针:我们这次出访是政治任务,代表了中国四亿青年的形象,我们访问的目的有三,一是友好的使者,二是学习日本先进之处,三是展示中国青年的风采,让日本客观、深入了解中国青年。一种从未有过的强烈责任感油然而生,我更加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

    2、感受礼仪

    日本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国家,不管是正式场合还是生活当中,无处不体现出日本人习惯性的礼节。尽管之前我对日本的讲究礼仪有所耳闻,但亲身体验让我感受很深。

    日本人对穿着有很多讲究,一般上班族在上班时间都会穿着正装。在东京,我们入住的东京都文京区的品川王子饭店饭店周围是办公区,早上我们出发时坐在汽车上看到,不管多热的天气,街边人行道上,日本男人穿或长袖或短袖的白衬衣,或还罩上深色西装,手提公文包,脚步匆匆,到公司上班。女人也是很正式的套装或套裙,一律是脚步匆匆。人们都非常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即使在没有警察和车流量稀少的情况下。遇见红灯,人们都会自觉等候,绿灯后才会通过。无论干什么人们都会自觉地排队等待,乘坐扶梯或在路上行走时,人们排队站在电梯或的马路左边,而右边没有人去站或走。他们是“靠左原则”,右边空出来给那些有急事的人行走。

    在这样讲究礼仪的氛围,我们也渐渐自觉遵守起礼仪来,见到人就用中文或英文或日文“你好”、“谢谢”、“再见”地说个不停,在楼梯自觉靠左行,在电梯口及电梯里不出声或小声交谈••••••看来氛围真的很重要,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决定人的态度嘛!

    3、感受环保

    9月9日下午,我们公务员分团的团员们听取了德岛县上胜町町长像我们介绍他们在保护环境方面做出的努力。在日本,时时处处可感受它强烈的环保意识。9月10日,我们考察“永旺湖城”商业设施的环保举措。那是日本国内最大的环保型购物中心,与一般购物中心相比,可减少20%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它设置了国内最大的总面积为4000平方米的太阳能发光板以及用于电动汽车的高速充电站等设施,最让人意外的是它的会议室居然没有音响话筒,原因是这些设备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把它们取消了。

    刚到东京的车上,日方接待老师就悉心叮咛我们在日期间扔垃圾一定分类扔,不要扔错,出门要拿个袋子,把随手产生的垃圾带回处理,因为街上垃圾桶并不多(可以节省人力物力,省得回头还要处理筒里的垃圾,所以要自己带回处理);为了节约能源,人们下班后6点多人们就会全部关掉空调,哪怕加班也不开;垃圾处理厂产生的热能提供了附近人们的取暖;在东京看到,街道窄,车小,楼不高,人

    大多瘦而不高,有的地方的电梯居然是只有60厘米宽。

    4、难忘第一次

    这次随中国青年代表团出访日本,是我第一次参加正式的交流访问,我经历了那么多的第一次,充满了好奇和激动,使我难以忘怀。难忘在北京我参加日本驻华大使馆举办的访日说明会和“二十一世纪亚洲青少年大交流计划中国青年访日团欢送会”;难忘到东京的第一个晚上,我参加了日方为中国青年代表团举办的欢迎宴会;难忘在日本自己成了外国人,听所有的讲座、发言,要有翻译,一段中文,一段日文,第一次用同声翻译的耳机,第一次感受异国文化、风土人情,要问询时,你不懂我,我不懂你,无奈中又觉十分有趣。难忘与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优秀青年们同行同活动,感受年轻人的优秀、自信、蓬勃、阳光、活力。

    后记: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直到现在才写下了这篇中国青年代表团访日活动总结。作为发达国家,日本又很多先进的方面值得我们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但是,由于国情和历史的原因,两国之间以及两国民众之间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相互沟通和包容,因此,促进两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依然任重道远。我和很多人一样,对中日友好充满信心,这次随中国青年代表团出访日本,是一个新的起点,它会让我带着沉甸甸的收获继续走进自己的工作生活,为我的工作生活增添新的光彩。

    第四篇:南京代表团赴以色列瑞士爱尔兰学习考察报告

    开阔国际视野 聚焦高端要素 创新驱动发展

    ——南京代表团赴以色列瑞士爱尔兰学习考察报告

    在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闭幕,确立了“办好青奥盛事、创成率先大业、建设人文绿都”目标任务的背景下,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率领南京市经贸科技代表团,于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访问考察以色列、瑞士和爱尔兰。重点宣传推介“南京321计划”,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软件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人才培养、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向国际奥委会通报南京2024年青奥会筹备工作的进展情况并交换相关意见。访问期间,南京代表团分别在三个国家组织召开大型推介交流会,安排拜访、会见、洽谈和考察活动共48场,签约合作项目9个,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圆满完成出访活动计划和任务。

    【启示与思考】

    这次出访考察的三个国家都是国际化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发达国家,虽然国土面积都不大、资源禀赋也不富足,但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人才培养等多方面都极具特色和竞争力、居世界领先地位。南京代表团边看边议、边学习边思考,对方强烈的创业激情、先进的发展理念、创新的思路举措,令人震撼、促人深思、催人奋进,紧迫感、危机感扑面而来,新思路、新动力油然而生。

    启示之一:不同的原始动力,同样强烈的创新精神

    以色列是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人均专利、风险企业人均占有数列世界第一,总资本超过10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业在全球规模仅次于美国,赢得了创业的国度之美誉。如果说以色列是为了生存发展而创新,那么瑞士和爱尔兰则是为了改变面貌而创新。代表团考察了三个国家最顶尖的大学、科研院所和大企业集团,拜会了当地政府部门、开发区和技术转移中心,所到之处,强烈感受到他们推动创新、致力创业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歇,他们谈得最多的不是欧债危机的困难,而是阶段性困难中所孕育的发展新机;谈得最多的不是被动应对,而是以新一轮科技创业创新规划为代表的主动突破。无论是每年约占GDP贡献度达12%的以色列国家贴现银行等巨型企业,还是瑞士和爱尔兰的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他们在危机中自信乐观的把握机遇意识、充满激情的创业创新精神着实令人钦佩、使人警醒。这种精神不仅成为三个国家跻身世界重要经济体的强大动力,也必将成为他们应对危机、转机成势的核心元素。南京和他们相比,不缺创新要素,缺的是创业激情,迫切需要学习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的创业精神,让这座蓄势待发的城市焕发出独特的精气神,重新激发起巨大的创业活力与创新动力。

    启示之二:不同的资源禀赋,同样先进的发展理念

    以色列接近一半的国土是沙漠,从建国之初工业几乎为零、农业基础薄弱,到以IT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助推进入世界发达国家前列。瑞士多山少地,可耕地仅为28%,实际耕地仅为6%,生产生活所需能源和工业原料主要依赖进口,而金融业、高档钟表、医药等产业领域都在国际市场处于领先水平。爱尔兰腹地狭小,却以软件、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为支撑,一举完成由农牧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跨越。不同的资源禀赋、不同的经济形态,共同的裂变过程、共同的水平地位,成就这种深刻转型的内在动力,源于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源于政产学研金高效结合,源于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成为发展自觉。

    魏茨曼科学院早在1959年就成立了推动技术转化的耶达研究发展公司,目前成为世界上赢利最多的技术转移公司之一,学院的科学家们直接推动了以色列技术孵化器体系的诞生。有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以色列理工学院于1991年建立理工学科科学园,被誉为理工学院企业家孵化器,是以色列最成功的大学科学园,也是以色列最大的孵化器之一。都柏林大学创新和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于2024年,已成为爱尔兰技术成果转化的一个典范。代表团考察的所有大学和科研院所都建有技术转移中心或孵化器,当地政府建立科技创业创新特别社区,出台扶持政策,吸引企业和资本等进入,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到孵化器、再到特别社区或加速器,最终做强做大。这种先进的发展理念、成熟的创新链条设计,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学习。

    启示之三:不同的产业定位,同样科学的运作模式

    代表团考察的三个国家历史不同、地缘相异,经济发展也有差别,但发展的现实趋势和长期走向却殊途同归,都标定了以创新型经济与服务型经济为主攻方向。这些新的动向给代表团以新的启示和思考。三个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培育、高新技术转化、科技成果孵化和创业人才培养。他们善于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无论是爱尔兰企业发展局和投资发展局,还是香农开发区和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虽是国有性质,但运作模式完全商业化,管理模式都是公司化。政府注重政策服务引导,不是按照政府意志简单地行政驱动,而是突出政府服务专业化、精细化,按照企业和大学需要什么、市场要求什么来提供服务。大学不再单纯追求发表了多少论文,都有技术转移中心或创新中心,中心70%以上的股权来自各种基金和私人投入,其余来自政府部门和大学投入。政府扶持资金投入一般不超过创业公司股权的10%,基金和私人资本控股保证了技术转移和公司创业的商业化操作。

    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全按照市场机制也难以实现,政府提供制度设计、公共服务和前期支持非常必要。政府服务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心放在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而不是大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相比较而言,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创业氛围不浓等依然是困扰我市的重要课题,我们要认真研究发达国家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和二次开发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恰到好处、充分有效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组合效应,加快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启示之四:不同的国情市情,同样智慧的发展追求

    发达国家在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和老城保护等方面都给代表团留下了深刻印象。爱尔兰都柏林市两大鲜明特色是智慧和开放,依托大学科研优势,大力引进世界一流企业,积极发展软件产业,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和创新城市。都柏林着力发展智慧经济、集聚智慧人才、实现智慧管理、加强智慧服务、提供智能生活等,通过全方位开放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创新能力及融合各种资源的能力,为南京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尤其要学习都柏林政府部门的服务与管理创新,使我们的服务更加智能化,管理更加高效化。三个国家对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理念先进、方式多样,以智慧的理念、创新的手法、科技的手段,把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融合,最大程度保护和发展了城市特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对策与建议】

    在考察中大家深刻认识到,以科技创业和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深刻影响着城市未来发展。南京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道路,自觉聚焦“四个第一”,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是顺应时代、把握规律、势在必行的科学决策,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结合学习考察,建议在发挥南京优势、聚焦“四个第一”上“突出四个转变、实现四个突破”。

    加速发展理念之变,实现专业化推动的突破

    通过学习考察,大家一致认为要坚定不移地聚焦“四个第一”,不遗余力地落实“南京321计划”和系列配套政策,通过建设科技创业创新特别社区等举措,最大限度发挥南京科技教育人才优势,以新理念新思路引领推动新发展。相比较欧美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我们并不具备先发优势,在发展软件产业、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引进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等很多方面都要加强学习、奋起直追。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加快转变传统的资源观和人才观,进一步强化先进理念、尽快形成共识,切实提高响应力、执行力和创造力,不争论、不耽搁,看得更远、抓得更实。目前市级层面战略决策的顶层设计已经形成,关键是要纵向建立一体化、纵深化、专业化的体系设计,更善于把握创业创新规律,更善于响应创业创新需求,更善于提升创业创新整合转化能力,特别是要有国际化视野、专业化水准的优秀团队来推进落实“321计划”,研究制定创业特别社区规划、政策设计和园区建设,设置创新公共空间、共享信息网络、建立风险基金等,着力把先进的理念和思路化作行动,把目标变为现实。

    加速运作模式之变,实现商业化运作的突破

    南京科技成果转化不充分,最大的问题是商业模式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不够、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效率不高。考察发达国家及大学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中心、开发区等,他们都是采用商业化模式、企业化运作,大学科研院所研发阶段的目的是“生产”专利技术,必须经过转化形成产品、走向市场,才能最终实现赢利。转化的过程都是公司化运作,每个转化中心都是公司性质。我们正在建设的各类孵化器和加速器,必须实行公司化管理,把土地作为资本,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变过去的一卖了之为滚动开发、可持续发展。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要重点抓好两件事:一是激励,主要是精神激励和导向激励,考核导向是关键,引导大家必须向创新创业这个方向走。二是政策,主要是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在政策体系创新上要有根本性突破,比如把政府投资基金及银行的融资变成种子基金,试行虚拟股权等。

    加速招商引资之变,实现精准化细分的突破

    人口仅450万的爱尔兰,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高于金砖四国的总和,他们最成功的经验就是精准化、专业化细分招商。各区县、开发园区包括各类孵化器,要改变过去大规模招商为专业细分招商,变过去的招商引资为招才引智。培育专业化招商团队,深入到世界各个角落,尽快掌握科技趋势、产业转移和大企业人事变动情况,投入更多精力到爱尔兰、以色列等国的科技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和美国硅谷之类的产业基地,发现新的创业公司和创业人才,盯住有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在他们没有形成体系、作出布局之前,与之建立良好关系,以让这些公司在扩张时将南京作为首选目标。国外企业非常看好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发展前景,这对南京招才引智带来两大机遇:引进来,国外中小企业在人才和技术上占有绝对优势,需要资金和市场,想进入中国市场,过去我们以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为主,现在要抓住机遇引进人才和技术;走出去,鼓励雨润、苏宁、三胞等大企业抓住机遇走出去,利用国外低价创新资源做强做大。

    加速政府管理之变,实现标准化服务的突破

    无论是以色列、爱尔兰的政府部门,还是开发园区和技术转移中心,都非常重视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服务。爱尔兰企业局在全世界设立了32个办公室,帮助本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各级政府部门的服务理念和方式要加快转型转变,变过去一般性、被动式服务为专业性、主动式服务,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市场要求来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根据企业和人才的需求定制服务内容,建立一套严格、规范、专业的服务标准和体系,使服务更加具体化、专业化、智能化和高效化,有标准、可考核。比如服务中小企业政府职能部门或开发园区的单位,建立咨询师服务制度,每个人联系20—30家中小企业,进行一对一交流指导,量化提供政策咨询、市场信息等。

    通过这次赴以色列、瑞士、爱尔兰学习考察,我们既看到了差距、开阔了眼界,又学到了经验、转换了脑筋,更重要的是提振了精神、增强了信心。要把类似国家和城市作为南京今后比学赶超的标兵,深刻把握、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新潮流,深入挖掘、全面放大自身的科技教育人才创新和文化资源优势,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为打造“三都市、三名城”,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

    第五篇:中国质量代表团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报告

    中国质量代表团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报告

    2024年6月5日至20日,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华同志为团长的中国质量代表团,赴澳大利亚悉尼访问了新南威尔士州大学、西悉尼地区开发部,之后赴新西兰奥克兰访问了奥克兰理工大学和联合理工学院。代表团访澳新期间,充分利用了澳大利亚质量组织和新西兰质量组织安排的难得机会与各企业、政府和高校就质量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并了解了2024新西兰国际质量会议的有关情况。通过交流,代表团进一步了解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近年来在质量领域的发展状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4新西兰国际质量会议

    由于我团签证的延迟,未能如期参加6月2至4日召开的2024新西兰国际质量会议。新西兰质量组织特意为我团介绍和提供的有关会议资料,使我们对会议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对会议中发表的主题演讲和论文发表进行了深刻的学习。

    本届会议是由新西兰质量组织主办,新西兰经营卓越基金会和新西兰皇家海军协办。会议主题为:探索我们的未来——质量与人、知识和体系共进。会议邀请许多著名质量专家发表主题演讲,具体如下:

    汤姆〃姆荷兰德博士的演讲题目为《释放您动人的个性: 挖掘潜能,向最终目标奋进》,他指出成功的人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总是充分地利用时间,并勤于思考。人们应该学会运用健康的思考模式,利用有效分析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丹尼斯〃奥姆总裁的《魅力领导是企业和质量成功的关键》给我们展现了领导者充满魅力的领导艺术可以为一个企业带来生机、通过业务分析、改进管理战略的开发与实施、使企业成为持续长期增长的组织。服务质量研究院的约翰〃茨卓院长的主题演讲为《与员工分享权力,探索共同的服务文化》,他指出在组织中开展服务文化的重要性,并致力建立提供卓越服务的员工团队,讲述如何在全球激烈竞争的变革时代如何保持自己的客户,重新创建公司的过程、政策、态度和经营理念,以提供无穷的价值和卓越的服务。

    通过对本次会议的主题演讲和其他发表的了解,我们可以感觉到:

    一、新西兰的企业注重安全、质量和环境的持续性发展,并通过专业的、系统化的战略、体系、政策和过程的解决方案,形成了有利于自我发展的良好模式和环境。

    二、新西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并为这些创业者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技术方面的支持,迎合了他们发挥自己的创业精神、体现自己独特气质的理念。

    三、新西兰通过利用网络、协会等资源将企业家、创业者和专家学者、咨询师、培训师联系起来,使他们能够资源共享,相互融洽的共同发展。

    最后,由于新西兰质量组织积极争取扩大国际交流的举措,以及近年来海内外质量组织对该会议的关注,新西兰质量组织会议已经成为了新西兰国际质量会议,成为亚太地区的最有影响力的质量盛会。据悉,明年的会议将在惠灵顿召开。

    二、悉尼访问活动

    6月7日上午,代表团应澳大利亚质量组织前主席马格利茨〃卢先生的安排访问了新南威尔士大学机械与制造工程学院。学院院长哈姆特〃凯伯尼克教授和航空工程系约翰〃佩奇教授为代表团作了致词和演讲。哈姆特教授介绍了学院的组织结构,以及学院与社会、企业相互合作的成功模式。约翰教授则就学院航空系的一些科研项目作了深入浅出的报告。机械与制造工程学院包括机械、制造、航空、航海和电子五个学科。各个学科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外,还注重产品和结构设计,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工具将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以及自己的新思维融入到设计中。并且兼顾制造过程和质量控制等领域,培养学生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学院还通过与国内外科研研所、生产厂商的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激发学生的潜力,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随后,代表团参观了学生科研和实习的实验室,以及有关教学仪器的演示。

    下午,代表团在马格利茨先生的陪同下来到了位于帕拉马塔的新南威尔士地区开发部。罗宾〃法蓓尔女士负责接待并介绍了西悉尼地区的经济开发的有关状况,以及新南威尔士地区开发部的职能。西悉尼地区人口175万,年国民生产总值达580亿澳元。全澳洲最优秀的500家公司,本地区占150家强。西悉尼地区开发部是帮助企业发展,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政府机构。具体职能包括吸引投资和开发、帮助中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刺激地区和行业经济的发展、为企业进行政策和经济现状的分析,以及提供有关信息服务。而帕拉马塔市人口14.5万,拥有企业5000家,雇员人数8.6万,工业产值却达到100亿澳元。该市位于悉尼中央商区西部,借助悉尼国际空港和交通枢纽的良好的交通优势,以及2024年悉尼奥运会为本地区的发展带来优越的商机。已经成为本州仅次于悉尼的第二大商业区。通过介绍我们了解到:西悉尼地区的竞争优势在于:拥有庞大的受过良好教育的较低成本的劳动力队伍;已经形成的澳大利亚行业分布最广的工业基地;具有优良的电讯和交通基础设施;自从悉尼奥运会申办成功之后,住宅、建筑、旅游、工业等产业相互促进,已经成为一个包括信息和通讯、旅游和娱乐、商业服务、能源、金属贸易、食品加工、纺织、国防和宇航工业在内的快速增长的经济热点地区。

    之后,澳大利亚工具制造中心的鲍波经理向代表团介绍了该中心工具制造、标准符合、出口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感受到西悉尼地区所创造的良好的创业环境,企业积极利用绩效管理工具和信息资源优势的确是经济腾飞的典型案例,值得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学习。

    最后,马格利茨先生为代表团作了关于中国和澳大利亚质量组织发展及其作用的报告。报告中,马格利茨大力赞扬了中国质量事业的卓越成绩和进步,并指

    出国家和政府领导的支持与关怀是中国质量事业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同时也可以看到澳大利亚质量组织完善的咨询和教育网络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高效便捷的进行咨询和教育活动体现了一个发达国家的应有素质。期间,我代表团团长杨保华先生代表中国质量协会马林秘书长向马格利茨先生颁发了“中国质量特聘外籍专家”的聘书。马格利茨先生为能与中国质量协会外籍顾问美国的克劳斯比、瑞典的费根鲍姆和日本的久米均共享此殊荣深感荣幸,并表示这将会更加激励澳大利亚的质量界朋友为中澳两国质量事业的共同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奥克兰访问活动

    6月18日代表团应新西兰质量组织主席凯丽〃考娜女士的安排访问了奥克兰理工大学和奥克兰联合理工学院。由于凯莉女士正值在澳大利亚执行公务,特委托新西兰质量组织委员会成员凯文姆格里奇先生负责了代表团的接待。

    代表团首先来到奥克兰理工大学听取了新西兰信息技术部部长助理汉大维〃克利夫先生对新西兰《数字战略》(草案)的发布会。部长先生认为当今人们生活在技术变革快速增长的时代。数字战略的远景是使新西兰成为世界上使用信息技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目标的最领先的国家。所有的新西兰人可以利用信息通讯技术为经济和社会带来利益,这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和社会整体上的改进。为此政府应建立和实施关于信息通讯技术的一系列创新活动,包括电子政务、以及健康和教育。将它们统一成为一个体系,把握最新技术趋势,引导信息通讯技术有关的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数字战略的目的是使大家抱有相同的远景,并为民众构造一个数字科技打造的现实未来。具体措施包括五个部分:建立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和新西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树立战略、创造环境、实现社区、企业和政府的利益、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后,代表团来到奥克兰联合理工学院,霍华德福里德里克教授为代表团作了题为《新西兰和中国的创业者文化和创新精神》的报告。报告中讲述了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区别与联系,世界各主要民族的创新精神的对比。该课题组每年都对美国、新西兰、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创业者进行创业指数分析,并形成报告发布。我们稍感意外地了解到华夏儿女并不缺乏创造性,在新西兰很多优秀的创业者都是华人。数据显示华人和新西兰人中有33%都具有创造性,这一数据仅排在美国之后。数据还显示,社会越稳定,政策制定越合理越有利于创业者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自己的价值。

    通过访问我们了解到,新西兰是一个注重创造适宜创业空间的国度,政策制定者、创业者、企业家、研究人员、教育者和咨询师共同互相支持,互相创造价值形成了一个和谐、合理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值得我们学习。

    四、体会与建议

    通过本次出访交流,代表团对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国的质量管理状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广泛接触了质量组织、政府部门、高等院校、有关企业和专家学者。同时,也从质量的角度,对两国的环境、文化等领域有了直观的感受。结合我们各自的工作领域,本次出访的体会以及对今后我国质量管理工作的建议如下:

    1.树立创新的意识

    现代社会已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或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把握顾客的需求趋势是至关重要的。在加入WTO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基地,并希望成为全世界的创造基地。只有使本国企业研发的产品成为世界名牌产品,中国企业才真正具有了竞争力。否则,只不过是国外名牌的“代工”而已。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至关重要,而且所有经营理念及策略都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企业的创新,首先是文化的创新,要使独创、突破巅峰、超越极限成为企业员工的一种习性。新西兰、澳大利亚的许多企业都在这方面取的了卓越成绩。

    2.树立顾客满意的认识

    企业的一切工作,其最终目的都在于实现顾客满意。把握顾客需求趋势是关键的环节,而赢得顾客忠诚度的关键在于创造价值。向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主动调查顾客需求,企业才可能持续发展。目前质量管理的主要挑战是明确意识到企业必须依靠客户需求进行管理,管理层的作用是不断为客户增加产品和服务价值。如何做到顾客满意、员工满意是所有企业和组织面临的问题。澳新两国在顾客满意度研究方面起步比较早,而且有许多研究成果,希望中国质协今后组织这方面专题访问交流。

    3.协会应进一步加强为会员服务的意识

    澳新两国质量组织都是以向会员服务为根本举措的质量专业组织。它们都具备完善的会员服务网络,每都安排为会员服务的学术交流、培训、咨询、评奖等有助于会员企业和个人学习发展的机会。同时,他们充分利用包括网络的各种通讯资源、高效便捷地为会员提供各种服务,体现了发达国家的素质和实力。我国的质量协会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是相对于国外的一种优势,再加上行业齐整、企业众多、消费市场的良好前景,如能有效地建立为会员服务的网络,将企业家、创业者和专家学者、咨询师、培训师联系起来,使他们能够资源共享,相互融洽的共同发展,将会对企业、协会和国家大有帮助。

    4.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共同的特点之一是优美的自然环境,出色的环保措施。这些看似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其实也与澳新两国政府和企业的发展措施息息相关。新世纪的经济发展已经随着原先的对质量、环境、安全卫生标准的符合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更高目标上来。通过本次对新西兰年会的了解,以及与澳新两国质量组织、制造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访问,我们发现澳新两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研究,十分值得我们的借鉴和学习。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仅仅依托对标准的符合以完全不能满足世界潮流的步伐,需要我们有条件的企业和组织,将目光放长远些,实现与客户双赢的目标,创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操作模式,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收获。

    5.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

    本次交流与多所澳新的高等院校有所接触,通过他们的介绍和现场参观,我们深深体会到澳新的教育机构十分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接合。认识到这一点并不难,但是如何做却需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的积累。另外,通过交流我们发现澳新的教育除了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训、还擅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注重与企业、政府相互合作。他们将学生和企业都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与他们相互合作,实施有利于学生和企业的培养模式。如此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迎合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出访过程中,全体团员自觉地遵守外事纪律和应有的礼仪风范,认真学习交流,充分利用这次宝贵的机会,充分学习和感受了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在面临少数法轮功分子骚扰时,全体团员予以坚决的抵制。在出访期间,代表团及时进行团内的总结和交流,使全团形成一个积极、团结、友爱的团体,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出访任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

    中国质量协会

    二零零四年六月



    推荐阅读:
    学校代表团出访以色列、西班牙总结
    个人复备小结[推荐5篇]
    第2周升旗仪式
    2024“六五”普法计划、总结
    某区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总结
    上一篇:最好的自我介绍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