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经营合同 满分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一片槐树叶教学反思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花开彼岸 时间:2024-07-03 01:11:54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一片槐树叶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科教学反思类论文

    《一片槐树叶》教学反思

    内容摘要 《一片槐树叶》的成功之处:

    一、导入别致新颖,充分激发学生情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诵读,让学生读中感悟诗歌情感。

    三、师作下水文,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师生间的情感。

    四、师进行示范,感染学生。不足: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好好地训练;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应该更有针对性。关键词 导入 诵读 情感 背诵

    《一片槐树叶》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6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一次偶然翻阅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作者借夹在书中的这一片槐树叶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诗中浓郁的乡愁、拳拳爱国之情,对学生无疑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上完《一片槐树叶》后,想想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过程,教学效果,颇有感慨。先说说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吧。

    一、导入别致新颖,充分激发学生情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而在语文课堂上采取音乐导入的方式更有优势。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而为可能。”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方式:先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师说:“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不再四处漂泊。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在向我们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游子思乡)再引导学生回忆过去有关乡情的作品(如《静夜思》《乡愁》《泊船瓜洲》等)然后边让屏幕上播放图片边说:“是的,乡思一直都是文人骚客久唱不衰的主题,当离家万里的时候,一片枯黄的树叶,一幅旧画,一首老歌,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却很容易触动我们的思乡情怀。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同样表达思乡情感的现代诗《一片槐树叶》”如此导入,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既营造了良好课堂气氛,又能充分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重视诵读,让学生读中感悟诗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 1 / 3

    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有指导的读书活动,把课本的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同时全面提高学生自己的语文素质的过程。而且,本文是现代诗,语言朴素易懂,更适合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掌握。所以结合课文特点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适当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鼓励学生挑战背诵.2、品读诗歌,体悟诗情。引导学生品词品句,进一步感悟诗歌情感。

    3、熟读诗歌,升华情感。诗贵言情,阅读抒情诗的重点在于读懂诗中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而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处境顺,很难有“乡愁”这种生活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挖掘这种感受,以使在学习中达到这种情感共鸣,考虑到农村中学住校生占绝大多数,所以这里我设计了让住校生寻找意象,表达想家的感情,以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升华情感。如此一来,整节课学生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蕴含着的深深的情感。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反馈结果来看,教学效果是很不错。

    三、师作下水文,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师生间的情感。

    所谓“下水作文”,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出了题目,不光让学生做,自己也做,自己亲自尝尝‘梨子’的滋味,便于指导学生。”教师写下水文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又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在最后的写作训练里,考虑到本班的写作水平,我安排了两个主题:一个是课后练习里——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象,具体描写诗人归故里的情景。二是想象诗人面对那一片槐树叶的外貌和神态,要体现诗人细微的情感变化,进行片段描写。很多学生选择了第二个主题的写作练习,于是我就“随波逐流”在黑板上写起同样主题的“片段作文”,“诗人正在翻阅一本尘封已久的诗集,翻着翻着,突然停了下来,眼睛睁大了——一片叶子从书里悄然滑落,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这片槐树叶——薄薄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他小心翼翼地捡起,托在手中,仿佛擎着一个稀世珍宝,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叶片上,也照射到诗人那爬上皱纹的额头和缕缕银丝,还有凝在眼中的满汪思乡泪,在那泪珠欲滴落的时刻,他仰起头,长长叹了口气,把那片槐树叶紧紧地贴在自己的心上。”

    四、师进行示范背诵,感染学生。

    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一个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规定,初中三年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所以优秀的作品我们都要求学生背诵,而对老师有没有要求呢?刚入行的那一年,上完课我说出背诵要求时,就有几个学生开玩笑地说:“老师,要我们

    / 3

    背,你背过了吗?”当时我只能含糊应对。后来细想: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却不背或背不过,学生怎么会信服我呢?如果我能够在课堂上流畅,富有感情地朗诵,那学生自然就会认为,背诵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深入文本,读出自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教师背诵经典文本对提高教学设计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从那以后,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我自己也要背诵,而且要比学生背得更好。《一片槐树叶》也不例外,当我拿着从校园树下捡来的枯黄的树叶,在《秘密花园》钢琴曲的背景音乐下,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钦佩的神色。

    有成功,也有很多不足。印象最深的就是“下水作文”,“实践出真知”说得真有道理,对于写作,我一直对学生强调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动笔。而真正一写,才知道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好好地训练,在写下水文的时候,发现很多文字的表达都不够到位。满脑子的情感,下笔的时候老是找不到准确的语句表达,真可谓“眼高手低”。看来,要想做一个合格的“教练”,我自己也不能疏于练习。另外,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也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

    我想,只有认真思考,发挥所长,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进步才会越来越大。

    刘国正

    《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 3

    第二篇:《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

    《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学习诗歌借物抒怀的写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国家故乡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首现代抒情诗,指导朗读,与诗人情感达到共鸣是本文的学习重点。而本诗借物抒怀的写法,对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不难,学以致用是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1、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用谈话的方式切入课题,激发情感,拉近师生距离。

    2、作者简介(学生自由介绍)

    纪弦,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他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极有建树,他的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

    3、写作背景:(师介绍)

    《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一次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的一根弦。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思乡之情。﹙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本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描写对象是“一片槐树叶”

    3、体会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本诗抒发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赏析诗歌

    1,明确诗歌的线索

    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

    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

    双线合并 :

    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2,欣赏第一节。

    (1)第一节写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在“一片槐树叶”前加上非常繁复的修饰性词语?

    第一节点明描写对象是一片槐树叶 “全世界”指出范围;

    “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

    “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

    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从具体的修饰语中品味细腻的情感;从长短错杂的句子中体会变化的形式。

    (2)为什么如此普通的一片槐树叶,在诗人心目,中却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应呢?(小组讨论)

    3,欣赏第二节。(男生齐读,思考上面问题。)第二节写什么内容?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写槐树叶的来历,回忆过去,揭示槐树叶的历史内涵。

    槐树叶的作用:这片小小的槐树叶来自故国,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深刻的记忆,于是浓浓的乡悉汹涌而出.4,欣赏第三节。(全班齐读,讨论)

    第三节写什么内容?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表达了诗人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这节诗人应用了联想的手法。作者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国的泥土,进而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这一节诗人直抒胸臆,声声含泪,字字泣血,盼归之情,难以抑制.﹙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象,具体描述一下我们和诗人共享这一时刻的美好情景。小 结 此诗借故乡的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全诗以发现槐树叶而起情,以企盼重回槐花季节而收尾,首尾呼应,情思贯通,构思完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作业:从小学至今我们学过不少有关“游子思乡”、“乡愁”为主题的诗歌,请同学们回忆写出来。板书设计

    一片槐树叶

    纪弦

    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

    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

    双线合并 : 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一片槐树叶》教学反思

    《一片槐树叶》是一首小诗,是台湾诗人纪弦的。在解读这首小诗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知识的有限:作者,我并不了解,我是在看了教参以后才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及写作风格的。课堂上,很想告诉同学关于表达台湾游子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的诗歌,可是我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我读的书真的是少了。台湾诗人的诗,想当堂背诵朗读一首也不能完全想起来,只记得只言片语。

    结合我校的教学模式“创学探练”,我首先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然后让学生了解背景继而听,接着让学生读,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对于语文课本上的文章,不读或只读一遍就学透,是不可能的。通过读疏通文句,通过读领悟主题,通过读产生问题,通过读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有共同探究作者的感情,做到合作探究。最后以一个题延伸。通过本文教学我认为大量阅读好的课外书有益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人便是写书人,写书人更是读书人。作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大量的文学精品,是与他们博览群书分不开的。好的语文老师是更要博览群书了。知识渊博的老师总是优秀的教师,我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就是读书。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做一名知识渊博的语文教师!

    第三篇:《一片槐树叶》教案

    《一片槐树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3、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深沉优美的歌曲《故乡的云》,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 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2、一首老歌、一幅旧画、一片枯黄的树叶,一朵含苞的小花、一棵稚嫩的小草,这些事物司空见惯,很平常很不起眼,但它们有时却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那个角落,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现代诗《一片槐树叶》。看看诗人纪弦是怎样通过一片槐树叶,寄托了他深厚的情感的。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的读音和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槐(huái)弦(xián)薄(báo)夹(jiā)蝉(chán)

    2、从朗读录音来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啊? 明确:深情舒缓,略带着一点感伤。

    3、诗歌是通过一个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明确:一片槐树叶

    四、赏析诗歌:

    (一)赏析第一节:

    1、诗歌第一节主要写什么内容?请用一个最简单的陈述句来表达。(一片槐树叶 这是一片槐树叶。)

    2、作者为什么要在“一片槐树叶”前加上非常繁复的修饰性定语?(说明诗人当时睹物伤情,伤感之情极为复杂矛盾。)

    3、为什么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 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呢?

    (这是来自故乡的一片树叶,诗人见到它仿佛回 到了故土,赞叹欣喜之 情溢于言表。)

    4、诗人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 “最珍奇” “最可宝贵的”,为什么 又说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

    (作者回到现实,欣喜的心情转瞬即逝,由故乡的槐树叶忆起故乡的人和事,伤感弥漫心头。)

    (二)赏析第二节:

    1、诗歌第二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槐树叶的来历)

    2、“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捡来的了”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两句写槐树叶的来历,诗人行迹遍及大江南北,虽然记忆已老,但可以 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这正是诗人为之欣喜的原因。)

    3、“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一册古老的诗集”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是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是指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

    (三)赏析第三节:

    1、诗歌第三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之情。)

    2、这一节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运用了联想写作手法。)

    3、诗人是如何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

    (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国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4、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全诗以槐树叶作为意象,槐树叶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诗人用作诗集的书签;

    二是它是诗人思乡之情的寄托。)

    (四)品味诗歌结构:

    1、作者是按照什么线索给我们讲述这一片槐树叶的故事的?

    2、从诗歌的开头和结尾来看,作者是以什么起情,又是以什么来收尾的呢?(开头以槐树叶起情,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4、从表现手法上看,全诗借槐树叶来抒发诗人思乡盼归之情,这种写作 手法叫什么?(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总结:

    本诗以(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之情),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它和《长城谣》一样,都使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六、板书设计:

    一片槐树叶

    纪弦 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

    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

    双线合并: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第四篇:《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

    《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

    邵阳市第十中学 朱 萍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通过练习,掌握朗诵诗歌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的内容,并运用象征手法,说说由图片产生的联想。这些事物司空见惯,很平常很不起眼,但它们有时却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现代诗《一片槐树叶》。看看诗人纪弦是怎样通过一片槐树叶,寄托他深厚的情感的。

    二、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读完这首诗的第一感觉。明确主题:思乡

    2、指名朗读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明确朗读感情基调:深沉深感舒缓

    3、齐读,教师指出不足之处。

    4、播放配乐诗朗诵。

    提示:注意怎样把握重点词语的语气语调。

    三、精读分析

    1、作者为什么要在“一片槐树叶”前加上非常复杂的修饰成分?

    明确: “全世界”指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重视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伤感之情;“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思国,心情矛盾复杂。

    2、教师范读第二节,故意省去重点词语,由学生体味原诗的情感。示例:忘了是在哪儿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损坏。

    明确:“江南”、“江北”,作者行遍大江南北,不管这片叶子是从哪里捡来,都是来自国故,是祖国的象征。

    “古老的诗集”,也许指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或民族精神。

    “些微的损坏”,表现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少一分一毫。(言之有理的观点均可给予肯定)

    3、指名朗读第三节,其他同学用第三人称描述诗人手捧槐树叶时的神情和动作。(学生讨论、评改,教师巡视指导)

    4、根据刚才各位同学的描述,邀请学生上台表演读,手持道具“叶子”,深情朗诵全诗。(配乐)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总结。

    5、听名家示范朗读,加深理解。全体同学起立,手持自制道具“叶子”,配乐朗读全诗。

    6、结尾处的省略号有何含义?

    省略了回到故乡后的情景,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四、拓展训练

    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象,假如诗人回到了故国的怀抱,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请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散文的语言描述一下。教师示例:

    原诗: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改:不经意间,我打开那本尘封已久的诗集,一片叶子悄然滑落。哦,这是故园的槐树叶呀,薄薄的、浅灰黄色的,在阳光的穿透下,薄如蝉翼。我小心翼翼地捧起叶片,泪眼朦胧中,依稀可见叶片上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五、作业

    一棵孤独的树,一朵含苞的花,一地枯黄的叶,一轮凄清的月,是否也曾触动过你心底最柔软的一部分呢?

    请仿照《一片槐树叶》,学写一首诗歌。选择某个意象,运用象征手法,加以描绘渲染,表达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感。

    第五篇:《一片槐树叶》教案

    《一片槐树叶》

    纪弦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

    3.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过程与方法:

    按照倾听配乐诗、反复诵读、分析探讨艺术特色的程序进行,增加了两个诗歌欣赏,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2、诗歌的语言魅力。难点:

    诗歌的朗诵与欣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课堂教学分三部分进行,以课文的朗读为线索进行组织串联。第一部分:导入课文,激发情感,简介作者与背景。(5—6分钟)第二部分: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情感,了解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约25—30分钟)

    第三部分:拓展欣赏有关“乡愁”方面的资料。(5分钟)第四部分:情感渗透与作业巩固。(5分钟)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 用谈话的方式切入课题,激发情感,拉尽师生距离。

    二、整体感知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两遍,读准字音和停顿。

    2、请一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问题

    1、同学们,你能告诉大家读完这首诗后你的第一感觉——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或在头脑中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问题

    2、你的依据是什么?

    3、出示课件,简介作者与背景。

    二、品味诗歌情感。

    1、学生齐读。

    老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2、播放朗读录音。

    3、简析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师:从朗读录音来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啊? 明确:深情舒缓,略带着一点感伤。

    师:诗歌是通过一个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明确:一片槐树叶

    师:那这是怎么样一片槐树叶啊?作者是诗歌中是如何描述的? 明确:全世界最珍奇、最宝贵、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忘了是从哪里检来的、夹在古老的诗集里、沾着些故国的泥土。

    师;读到这些描述,你想到了些什么? 要求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诗人复杂的心情、树叶背后的故事、叶片承载着对故国的深情。师:那么,作者又是怎样通过一片槐树叶表达自己情感的呢? 要求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可适当启发提示并明确(看到什么,然后想到什么):他是因睹物而产生联想,从而借物抒情。

    师:全诗当中,比较之下,你认为哪一句最表达作者的感情? 你最喜欢、最欣赏哪一节或哪一句? 师:为什么?

    师:你能带着自己的体会为我们朗读吗?(朗读之后适当的让学生点评、再读。)

    以上环节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对课文每一节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自己最欣赏的地方加以补充,如:结尾的省略号。(也让学生自己来为老师解答)

    注意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的疑点:如,诗人强调的是故国而不是故乡,表达的是故国之思;古老的诗集的象征意义。教师小结,轮流对照朗读,教师下堂巡视。最后个别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三、品味诗歌结构。

    通过朗读,领悟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在结构上的特点。

    师:首先从时间上看,作者是按照一个什么序来讲这片槐树叶的故事的?

    明确:现在、过去、将来。

    师小结:这首诗歌中不仅贯穿着一条诗人的感情线索,还有一条时间线索,可谓是双线并举。这是诗歌的第一个特点。

    其次,从诗歌开头和结尾来看,作者又是以什么开头,又以什么来结尾的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以槐树叶开头,以槐树花香结尾,首尾呼应,余音袅袅。

    最后,从表现手法上看,全诗借槐树叶来抒发诗人的故国之思,这种手法叫什么?

    明确:借物抒情或托物抒怀。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出示PPT板书。

    教师总结:从同学们的总结来看,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念故国,盼望祖国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从刚才大家的对诗歌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欣赏一首诗,首先要联系作者,结合背景,也就是要学会“读人”。然后,要揣摩、品味语言,即咬文嚼字(词语、句式、修辞),并且加以联想想象,从而体味情感,也就是“读情”。其实“诗”就是“人”在特定“情”的境况中,从“心”里流淌出来的精华。(板书)让我们一起再来体味诗人纪弦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精华,齐读《一片槐树叶》。(生齐读)

    四、拓展移情。

    1、仿照《一片槐树叶》也来学着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话。先选好一个意象,然后加以描绘渲染,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学生写,教师巡视)学生读、老师评点

    2、教师总结

    3、联系《乡愁》

    4、出示PPT(中国古诗中的名句、现代诗歌的名句、海外华人归国的图片等等)

    五、结束全文,布置作业。“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这种骨肉同胞分离的痛苦,“怎生一个愁字了得这里”,在这里,让我们一起祈祷祖国统一,天下所有人团圆健康、幸福美满。最后让我们在课文的朗读中结束新课的教学,并完成课后作业。

    (播放朗读录音,调高背景音乐)(出示视频)板书设计:

    一片槐树叶

    (睹物)

    现在 过去 将来 伤感 回忆 企盼(思情)

    思念故乡盼望统一(寄情)教案

    《一 片 槐 树 叶》

    韩 静

    项城市第四初级中学

    2024年4月



    推荐阅读:
    一片槐树叶教学反思
    初中学期个人总结--
    九年级化学总结
    江西师大202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902中学思想政治学
    共荣乡2024年劳务输出半年工作总结(共五则范文)
    上一篇:初中学期个人总结--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