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供货合同 工作总结范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海棠云影 时间:2024-07-25 18:57:59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近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据着基础性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稳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虽然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从经济发展总体状况上看,发展仍然不足。目前,制约和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最根本的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国有9亿农民,要将我国农村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变为人才资源优势,提高其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就离不开农村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

    教育是一种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的复杂的社会活动。农村教育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农村教育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先导性产业、决定性产业。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农村教育无疑就成为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 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教育无论在教育规模方面,还是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方面,都有了极大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据教育部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92年,全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不足20%,2024年底基本实现了在85%的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初中入学率达到88%以上,青壮年文盲下降到5%以下;农村教育经费有较大幅度提高,农村小学、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从1993年的224元、409元增加到2024年的536元、815元,增幅分别达140%和199%:农村小学和中学的校舍面积分别从1990年37450万平方米、19709万平方米增加到2024年的50538万平方米、35359万平方米,增幅分别达35%和79%;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我国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合格率分别从1980年的50%,13%,36%上升到2024年的96%,87%,68%,小学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20%,初中教育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14%。一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基本做到了县有重点高中、职业高中(职教中心)或农民中专;乡镇有普通初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科教中心)、中心完小;较大的村有完小、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比例适当、规模适度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和网络,适应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还有约15%的人口地区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盲和巩固扫盲成果的任务仍很艰巨。一些地方农村教育结构还不尽合理。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全国约一半的行政村没有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劳动者的年培训率只有20%左右。

    就多数地区的农村教育自身而言,教育内容不同程度地脱离经济、社会及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大多数受教育者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主要是希望通过接受教育,以升学的方式向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移民”,升学意识占主导地位。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长期是教育部门一家管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考虑较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造成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办学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较早的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如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流失生或毕业生。农村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贫困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弊端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农村人口质量和农村地区生产力的提高。

    应当认识到,我国农村教育已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其超前指导作用,农村教育改革落后于农村经济改革。尤其是在贫困地区,教育与经济处于一种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收入低→教育投入低→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低→人口素质低→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足→经济发展落后。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难以满足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实际需要,更不能适应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 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教育是一个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为了解决目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更好更快的使其发展,必须采取深入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发展农村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参与,单靠教育部门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必须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树立“综合”的观念,才能使教育内部和外部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为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服务。

    其次,农村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观念,由主要为升学服务转到主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兼顾到升学上来。农村教育部门要主动关心当地经济的发展,始终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办学方向,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参与社会生活的变革,使教育在农村 “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否则,农村教育自身不能健康发展,也不能发挥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再次,协调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 “三教统筹”。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一定要面向农村,为农村地区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最后,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减轻农民负担,更大程度上普及义务教育。“再穷不能穷教育”为了增强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长期竞争力、调节收入差距过大的城乡经济关系,根据我国国清,应当通过较大行政区范围内转移支付手段来筹措基础教育经费。

    第二篇: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促进农村教育是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农村教育的落后不仅关系着我国教育的水平,还关系到农村今后的发展。我们要以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契机,加强我国农村教育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村

    教育

    农民发展农村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城市和农村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次,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体现,对于构建学习型和创新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农村、农民和农村问题,增加农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水平,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一、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与城市教育相比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的农村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较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结构功能不健全,布局不合理,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1、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短缺现象严重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有些县级政府没有财政能力承担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责任,造成了农村教育面临着经费不足的严重困难。2024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但是,由于县级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当,有些县级政府教育资金投入较少,使得校舍面积小,教育设施少,对于学生必须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文体器材等,也远远达不到现代化的教育要求。而且,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有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和特殊人群(流动人口子女、残疾儿童等)的基础教育就成为了困难,或者负着债务接受教育的情况也不少存在。2、农村教育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农村教育中还存在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薄弱,有些教育观念落后、知识能力不高,方法落后的教师还活跃在农村教育课堂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农村的教师选拨、任用和培训机制不完善,造成教师逐渐向城市学校流动,农村与城市的教育差距逐渐拉大。近年来,农村增加大量的任课教师,却又不给任课教师及时编制,打击了教师的敬业精神,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责任心,造成农村教育质量不高。3、农村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不完善在农村教育结构上,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只有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对缺乏。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对于成人和职业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于成人和职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农村的教育结构严重向义务教育偏离,忽视了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这种现象使得农村的教育结构单一,农村教育越来越满足不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另外,我国农村教育的功能仅限于向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只是希望通过一级级地升学离开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也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通过简单的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认为只要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行,品德和其他方面都不行,因此不再关心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不仅忽视了成绩较好学生的全面教育,还忽视了成绩较差学生的基础教育,严重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二、分析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对策1、在政策中突出农村教育的重要地位政策要突出农村教育在国家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力争体现农村教育政策的可行性。第一,政府要关心农村的教育问题,将农村教育问题看作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教育问题中突出农村教育的重要地位,并在政策中对农村教育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农村的教育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关系,一方面,只有建立以中央政府为主体,地方政府及学校自身为补充的教育资金支持,才能让农村教育免受教育资金缺乏的危机,另一方面,只有以中央政府的科学决策为指导,才能在农村教育中稳步前进,少走弯路。第二,政府要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并在法律和制度中体现可操作性,以确保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特殊而复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实行宏观调控,还要注重侧重群体和区域的教育现状,只有根据具体区域的农村教育问题,才能使农村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与此同时,政府要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确保政策得以很好实施和农村教育问题得以解决。2、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农村教育的根源问题是生产发展落后。农村生产发展落后,农民的经济水平不高,农村教育事业就没有资金保障,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不理想,农民孩子也上不了学。俗话说,正本清源,要想解决好农村教育的主要问题,就要解决好农村生产发展落后的根源问题。首先,我们要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通过拓宽增产渠道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地方政府收入,让地方政府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教育保障,让农民孩子有充足的资金储备去接受教育。其次,不仅政府要加大教育投资,农民也要重视孩子教育,政府要加强农民的教育投资观念,引导农民摈弃原生态的生活观念,重视孩子的学校教育投资,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3、调整农村教育结构,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农村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要重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在农村经济快速且多元发展的今天,农村教育结构失调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还影响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首先,政府要根据当地资源、人文、地理等实际情况,积极发展适合本地区的农村教育结构,打造健全的职业技术教育网络,以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效率。从城市方面来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从农村方面来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其次,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中农业科技知识教育的重视,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和科技素质,增强农民对科技的接受和运用能力,使得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这不仅为职业技术教育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宽了就业渠道,也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最后,政府和学校要重视义务教育工作,及时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农村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元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4、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农村教育的水平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就要加强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首先,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取消城乡教师工资水平差距,健全薪资和职称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其次,推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健全农村教师的在职进修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素质。最后,加强农村和城市教育合作,促进城乡资源的共享的同时,吸引大学生和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总之,解决好当前的农村教育的主要问题,我们要实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的联动,加大政策支持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农村教育结构的同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同时,加强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教育健康发展,才能减少城市和农村的教育差距,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受制于理念、体制和条件等因素,当前农村教育仍面临相当多的问题。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首先,投入严重不足,城乡教育差距越拉越大。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投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人均投入居于世界后列,二是教育投入极不公平,重城市轻农村,重重点校轻非重点校,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就受教育的人数来说,农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大头,但农村教育从教育投入这块蛋糕上切得的份额实在太少,导致农村教育长期贫血。

    农村教育投入不足,造成农村教师待遇普遍偏低。特别是西部农村的教师工资实在太低了,如工作一二十年的教师月薪只有一千元左右,月薪几百元的教师也为数不少,部分民办教师、临聘教师工资更是低得可怜。而且农村教师除了工资,一般没有课时津贴和其他收入来源,班主任津贴也多数实行的80年代的旧标准,如四川农村初中是每月12元,小学是每月10元。可想而知,在现在的物价形势下,在农村教师仍要负担住房、医疗、生活、养老、供子女上学的情况下,这点微薄的工资及少得可怜的班主任津贴,怎不让农村教师过得紧巴巴的?当然,随着教师绩效工资的落实,农村教师待遇偏低的境况可能会有所改善,但随着所有事业单位职工绩效工资的发放,农村教师的收入在全国职工的收入格局中也不会处于让人羡慕的地位。

    农村教育投入不足,造成农村办学条件难以望城市项背。农村学校普遍缺乏开展素质教育的软件和硬件,很多学校没有优质的师资,没有足够的教室,没有健全的实验室、图书室、艺体类专用教室和其它功能教室,没有标准化操场、食堂和宿舍。尤其是一些村校的条件相当简陋。由此造成小班化教学无从进行,很多课程无法上,很多活动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农村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农村教育投入不足,给学校日常运转和管理带来极大压力。农村学校经费普遍紧张,有限的办公经费,还要应付各类繁杂的检查、考核和迎来送往,以至保运转都相当困难,也就难以腾出钱来改善教师福利,或者设臵奖金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很多教育教学活动囿于经费也根本无法开展。

    其次,师资结构老化,优秀教师稳不住。

    农村学校普遍师资老化,优秀师资严重不足,特别缺乏艺术课、信息课等专业课教师。然而,很多师范生和优秀教师却不愿到农村任教,就是在农村任教的教师,也要想方设法调到条件更好的城市学校去。农村学校人才进不来、流失大、结构老化,除了编制限制外,根本原因是:

    农村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差。除了收入低,在评职晋级方面的机会也比城市教师少得多。另外,很多农村学校位于小镇或偏远乡村,交通条件差,生活出行非常不便。农村教师一般负担很重,尤其是村校,多数是教师包班教学,甚至一名教师教多个年级的课程。

    农村教师培训提高难。农村教师培训长期存在“一少两多”现象,即平常培训少,考级培训多,考级收费多。农村学校受制于经济、交通条件,无法安排更多教师外出参加教学教研培训,只能组织少数教师培训后回来转训,这样的培训效果显然易打折扣。同时,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培训与考级名目繁多,但这类培训考级多数都要收费,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名目繁多的培训考级收费项目,对收入微薄的农村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负担。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难。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落在留守老人肩上,很多老人既无精力也无能力过问小孩的思想及行为。为此,农村教师在思想、学习、物质和精神上要花费很多精力来帮助留守学生。留守学生的安全更让农村教师神经紧绷,稍有不慎,学生的安全问题就会让教师背上沉重的精神甚至物质负担。

    其三,优生难以稳定,差生辍学严重。

    农村学校生源极不稳定,变动频繁且流失严重,同一地区的农村学校生源巩固率远低于城市,流失率远高于城市。究其原因,一方面,农民携子女外出打工,造成学生来来去去。另一方面,由于难以享受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许多农村家长千方百计把子女弄到城市学校就读。再一方面,农村中小学不同程度存在辍学现象,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为数不少,有的学校从初一到初三要流失学生至少三分之一,多的甚至超过了一半,所谓“普九”,很多地方不过是体现在纸上而已。

    农村学生辍学严重,既与农村教育条件差、素质教育不到位、校园活动缺失、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有关,也与近年来的就业难有关。鉴于很多大学毕业生也就业无门,不少农民对子女受教育的前景不再乐观,“读书无用论”已在某种程度呈泛起之势,加上经济状况的不济,就更不愿冒险投资供孩子读书了。

    其四,教育质量堪忧,服务农村特色不够。

    近年来,农村教育的整体质量与城市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除了教育体制、考试制度、评价体系等的约束外,也与投入不足、硬件条件差、师资薄弱、优生流失大、生源不稳定等因素密切相关。与城市相比,农村更没有条件开展素质教育,即便搞应试教育,农村也很难搞过城市。由于信息闭塞,加上师资和办学条件等的限制,很多农村学校不能及时了解把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也不能或很少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教学往往流于粗放,造成教学质量与城市学校有不小的差距。

    同时,农村教育在体现农村特色上也做得不够。大部分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一样,使用人教版的统一教材,在教材内容上体现不出乡土特色,体现不出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特色。而且,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很多学校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抓考试和升学上,忽视了乡土课程的构建,忽视了实践活动的开展,忽视了对农村生产生活技能的培养,这对于农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是不利的。毕竟考上大学跳出农门的是少数,多数学生要回到农村,农村的开发也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

    其五,办学格局调整难,山区孩子上学难。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农村人口日益减少,于是越来越强调办学集中化,高中不断向城市集中,初中小学不断向场镇集中,以至如今农村的高中学校相当少了,主要是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同时,分布在各村的校点也很少了,大部分学校都集中在了场镇。这样做当然有利于集中办学资源,突显集聚效应。但也有一些弊端,让村校硬件资源闲臵、场镇硬件资源吃紧不说,主要是造成了偏远地区的学生上学难,尤其是年纪偏小的学生上学极不方便,也不安全。虽然部分场镇学校搞了寄宿制,但没搞寄宿制或食宿条件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的场镇学校仍然不少。一些乡镇结合部的学生,因为村校撤了,到任何一个场镇学校上学都很远,加上又不能住校,于是干脆辍学了。另外,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过早脱离家庭过集体生活,不仅在生活上难以自理,在心智发育上也可能因长期疏离亲人造成些问题。

    有鉴于此,很多农村乡镇在进行办学格局调整时,顾虑重重左右为难。不集中办学吧,一些村校一二十个学生,条件简陋,教学设施奇缺,教师又不愿到村校任教;集中办学吧,小孩们到镇上上学很麻烦,在生活开支上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在安全上家长也有诸多不放心。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一些什么样的对策呢?笔者认为:

    首先,全力抓好经济和就业工作,增强农民教育消费的信心和能力。

    国家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提高对农民的补贴,不断完善全民社保体系,让萧条的农村重现生机,让失业农民工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要加强就业指导,不断创造就业岗位,全力降低大中专毕业生的失业率。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的教育消费信心和能力提高起来,让“读书无用论”丧失市场,让农民子女能坚持在学校多读一点书。

    其次,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广开社会投资渠道。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最重要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必须认识到作为全国教育大头和基础的农村教育,在投入上已经多年欠帐,因此以后的投入必须大手笔,否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收入水平,这是促进农村教育迎头赶上的根本之道。

    一是必须保障国家财政投入。全国人大可制定一部《农村教育促进法》,把农村教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划,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优先保障。在确保教育经费尽快达到GDP的4%并不断增长的同时,要大幅提高农村教育经费在总教育经费中的比例。教育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各级财政必须每年公布教育投入的详细情况,接受公众监督。同时,党政官员的政绩考核,要加大对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发展政绩的考核。二是广纳社会资金,鼓励捐资办学和投资办学。对捐资和投资办学者,要在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育发展,更好的满足社会的受教育需求。如果这方面的政策到位,极大的调动了人们捐资、投资办学的积极性,则公益的民办教育和营利的民办教育都会发展起来,中国就会如发达国家一样,渐次进入一个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时代。三可考虑成立农村教育发展基金,试行教育彩票,将接受捐赠和发行彩票募集的社会资金充实到农村教育发展基金中,这笔钱可用于每年对农村学校的补助,或者设立各类农村教育奖项,或者用于偏远农村或薄弱学校的建设。要强调的是,上述三种渠道的投入是并行不悖的,尤其不能因为有了后两者而削弱国家财政的教育投入,因为在任何情况下,国家财政投入都是教育投入的主体,都只能增长不能降低。

    其三,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师人事机制。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力图构建起两个机制。一是构建起教师愿意来、留得住的用人机制,二是构建起教师进得来、出得去的的流动机制。在用人机制建设上,主要做到三点。一是为农村教师创造尽可能好的经济待遇,让他们尽快过上较为体面的生活,在全社会拥有较高的经济地位。为此,要确保农村教师工资优先增长,尽快达到与本地区城市教师待遇相当或者更高的水平。要在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地区和行业差别逐渐缩小的同时,早日实现全国所有地区相同类别和级别的公办学校教师同工同酬,避免差别过大。绩效工资也要尽快不折不扣的到位,不要干打雷不下雨。另外,可建立农村教育津贴和偏远山区教育津贴,以鼓励教师到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学校任教。二是加强农村学校内部民主化管理,提高教师主人翁地位。三是为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继续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可联合出台政策,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对农村教师的进修提高给予适当补助奖励,对他们的培训考级给予费用减免。同时不断完善校本培训的软硬件条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帮助所有农村学校完善电脑网络设施,在学校图书馆建设、教育类报章杂志订阅上给予补助,让农村教师足不出校,就能了解和学习到外面的教育信息,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在流动机制建设上,要加大教师人才资源的市场化分配改革,逐渐改变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包办教师人事,教师进来容易出去难,或者只能往高处走、不能往低处流的格局,实现学校教师的良性新陈代谢。要逐渐把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包括人事权让渡给学校,通过强化镇村(社区)监督和学校内部约束的方式,保证学校在师资配备上的公平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灵活性。要实行农村和城市教师的定期交流,并规定教师一定年限内必须在不同学校流动,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要通过不太长的时间,让主要靠关系和潜规则的教师资源配臵方式逐渐淡出,最终建立起公平的统一的教师人才市场,让学校与教师凭契约约定各自的权力和义务。只有这样,农村学校才能最终实现教师的来去自入,才能及时更换新鲜血液,凭待遇、事业和感情吸纳到需要的优秀师资,才能避免优秀者和有关系者逐渐走光,剩下的就是没有关系、职业倦怠程度高、怨气大的一帮子“老人”教师。

    其四、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留守学生教育水平。为减少学生流失,增强农村教育公信力,必须改进和加强农村学校的内部管理,提升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当前条件下,要让农村教育尽快改变面貌,一个重要措施是通过遴选或招聘,为每个农村学校配备一名好的校长,让有先进理念、现代知识和开拓精神的领头人来带动学校的发展。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帮助农村教师尽快成长提高。一方面通过网上自学、讨论交流、外出参训等多种方式,让教师尽可能多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借助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组织,构建起城市和农村学校结队帮扶和相互交流的机制,让城市教师能定期不定期到农村学校上示范课,帮助农村教师析课备课,同时让农村教师能有机会多到城市学校学习取经。另外,要加强校本课程建设,适当增加一些有农村特色的教学内容,尽量多开展一些为农村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构建起富有个性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和学校文化体系,从而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让每个学生乐学好学,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流失率。

    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中国农村教育一大特色和一大难题。各农村学校应在实践中探索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规律,不断增进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关教育科研部门也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为农村学校推荐更系统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留守学生教育仅靠学校和教师是不行的,镇村(社区)有关部门、干部和群众,也要协同学校加强此项工作。有必要成立一个由相关部门干部、学校周边贤达、家长代表、学校领导教师参与的协调教育机制,共同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其五、从学生需要出发,优化校点布局和办学格局。校点布局和办学格局,应从农村教育的整体效益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和适时调整。为确保农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到适合的教育,在校点布局上,应以场镇集中办学为主,初中班主要办在场镇上,同时保留适当的村校教学点,主要用于小学低年级教育。各教学点应设臵在离场镇相对较远的村,特别是几个乡镇的结合部应保留适当的校点,这样才方便年纪小的学生就近入学。场镇集中办学点,应加强学生食宿设施的建设,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住校学习需求。

    鼓励支持民间人士捐资投资办学,特别是支持他们利用可用的原村校房舍或新建校舍办学,以满足偏远山区孩子上学的需要,以此构建起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为主体、公民办教育互补的农村办学格局,构建起场镇学校为主、村级学校为辅的合理的农村校点布局。

    总之,解决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政府与民间互动,加大投入,锐意改革,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来解决农村教育多年的欠帐和积弊。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农村教育尽快赶上城市教育,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漠沙镇明诚小学

    周海龙

    【摘要】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之一。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占有比较大的数量。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农村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不管从硬件建设还是师资配备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学校发展还远远不足,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许多矛盾仍然制约着农村小学的发展。“均衡发展“这一目标似乎离我们还是很远。

    【关键词】制约;教育;因素;对策

    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之一。农村小学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学、大学乃至整个国民的教育。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从根本上还没有得到扭转,在办学方向、师资队伍、学生管理、家长重视等方面仍然还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制约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

    1、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发展需要。

    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地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投资,大大地改善了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基本上实现了学校“楼房化”,但学校却没有与之配备的教育教学设备。由于当地政府的经济落后和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有限,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影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时值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热潮,教师在没有现代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下,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电脑室和语音室,边 远、小型的学校没有电脑,即使有电脑的学校,部分上不了网,教学得不到新信息,这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特别是“形象工程”更加加大了偏远地区与公路沿线学校的差距。

    2、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与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的教师两极分化严重。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由于种种原因而相当薄弱,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和文化素质偏低,教师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地处偏避、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从而出现了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的现象。白天只有上课的时间,还要抢时间改作业,晚上才有时间备课。没有机会进行研讨,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只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加之,学校教师少,管理制度不健全,使部分教师因此而工作作风散漫,得过且过。新分配教师因条件原因,一般最多两年就调离。同时,体育、英语、音乐等专业教师缺乏严重,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3、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 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

    4、家长思想观念陈旧。

    如今农村的独生子女较多,而不少家长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视子女如宝贝,纵容子女犯错,而“留守儿童”的出现和家长的不配合更增加了学校教育的负担。偏远山区农村的家长思想认识滞后现象严重,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如对女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闻不问,对男孩子的学习任其发展,并且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者根本不支持学校的教育,如家长因法律知识的缺乏为一点小事而到学校大吵大闹或者越级上访之类的事件时有发生,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而滋生了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这些都使学校管理难度与日俱增,增添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难度。以上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了现在的教师出现了“不家访”和“怕家访”情况,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很高,而留守学生、隔代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较大。特别是对学生安全管理学校是“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因此,很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致使单方面的学校教育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二.突破发展困境,确保发展的对策

    1、加强班子建设,规范管理制度。

    农村小学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相对滞后,因为大部分的班子成员都是本校提拔上来的,除了本身的管理水平不高之外,各种利益集团的纠缠不清也直接影响了班子的团结。农村学校在本身管理制度建设上有先天的缺陷性,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大多办学时间很长,教师间大多是本地人,互相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相对来说管理的实行牵涉到的因素更多,往往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流于形式。所以引进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很容易,但如何让它生根发芽,在实际学校管理中发挥效能,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多了。而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头羊”,领导班子的能力和作风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管理质量。为此,首先要建设一支团结务实、高效进取、敢抓敢干的领导班子。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在当今社会复杂的发展形势下,农村学校的教师的思想容易发现波动,由此要加强对教师思想道德的引导和教育,宣扬“正气”,消灭“邪风”。通过学先进、立榜样等方法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不良思潮并及时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当今教师有近80%的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和生活压力大而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这是值得注重的。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如何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所以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心理方面的疏导,解放思想,让教师拥有一颗良好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同时,努 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新信息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3、积极争取资助,加大办学投入。

    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思想素质等“软件”具备了,需要良好的“硬件”来运行。虽然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但学校可每学期从有限的资金中有计划地加大对办学条件的投入,逐年添置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争取外来资金的资助,用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确保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4、健全农村小学人事管理制度,激活管理机制,落实农村教师优惠政策。

    以解决低龄儿童集中就读为突破口,加强农村小学建设,重组、利用、整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强化农村小学质量管理,促进农村小学以优质教育吸引学生,逐步缓解中心学校“人满为患”的压力。一是加强对农村学校的帮扶,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尽快实现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二是以教师流动和培训为切入点,积极培养和造就大批的热爱农村教育、懂得农村教育并且善于管理的干部队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养,均衡城乡教师队伍素质,落实对口帮扶。从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鼓励教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三是强化农村教育的制度管理,制定农村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 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以“示范性学校”建设为契机,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做靓教育形象。四是减负松绑,从多种渠道减轻农村教师心理和工作负担,关心贫困教师,关爱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五是强化农村教育宣传,广泛宣扬农村教育的新成绩,宣传农村教育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真正的让更多的对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同志个性得以张扬,品德受到传颂,从而达到“彰显农村教育勃勃生机,增强农村教育人本活力”之目的。

    5、创建家长学校,关注“留守儿童”。

    农村大约40%的“留守儿童”及隔代教育管理的出现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这需要教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学校应要求教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随时跟踪调查,关注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困难的“留守儿童”要实实在在的进行帮扶。同时,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够和存在误区,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教育的好坏影响到学生人格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为此,学校在扮演教育学生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扮演好引导家长教育孩子的角色。学校工作要把创建好家长学校作为重点,不可忽视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家长的培训工作,使家长懂得党的教育方针和各种教育政策,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理解学校的治校策略,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实现家庭、社会与学校合力育人。特别是在农 村,家长们更需要学校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农村小学的教育具有特殊性和长远性,保持农村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也是复杂多样,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作,只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农村小学的教育得到改善则指日可待。

    第五篇: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学校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小学基础设施大部分都是80年代村村办教育时建设,虽经过后期建设,但与学生家长的愿望和社会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村学校没有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目前很少农村学校有计算机教室和班班通设备。很多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手段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二、农村师资水平滞后

    当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9岁,30岁以下教师只占9%,46岁以上教师占45%,特别是村小46岁以上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60%以上。所以我学区教师老龄化严重。根据安徽省规定的师生比例核编,农村小学教师超编,但由于农村小学教学点分散,因此,按班师比实际教师缺编严重。为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特别是偏远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严重。二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农村学校中专生、高中毕业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科研能力差,农村大部分教师由原来的民师转正,没有受到正规师范教育。

    三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工作量过大。按省里规定的“开齐课程,开足课”的要求,各个年级必须开齐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小学三年级以上必须开设英语、计算机课,这些学科都需要专业对口的教师执教。由于教师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以及一人代多科的现象不同程度上存在。

    四是教师职称福利待遇较低。一是专业技术职务不合理:中级职称大多是老教师,中青年教师几乎都是初级职称,使长期工作在艰苦环境下的教师们很难接受。二是教师工资福利低。近几年随着物价飞涨,而教师工资,特别是年轻教师工资仅在2024元左右,只能解决温饱,这给教师队伍的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五是教师缺编严重。农村学校编制不能满员,造成学校难以正常开课,如后圩小学虽有13个编制,但只有7名在职教师,2024年9月招考1人,因条件艰苦,其主动放弃后圩小学教师岗位。近年来教师退休较多,但教师补充困难,比如2024年以来潘集学区退休31人,仅补充9人,到2024年潘集学区将退休24位教师,到时又能补充多少新教师。

    六是难以留住优秀人才,潘集学区本身教师严重缺编,仅2024年9月就有1名教师通过招考到淮师附小,2名教师通过招考到潘集实验小学。

    三、农村学校经费严重不足

    农村小学生源较少,相当一部分学校只有几十名学生,有的班级只有不到10名学生,义保经费按学生数拨发,导致部分学校经费紧张,难以维持正常教学和办公需要,很难抽出资金购置教学设备。

    四、学校管理水平不高

    在农村学校,校长及其班子成员的管理水平与学校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些落后的学校,由于校长管理能力太差,学校照搬照套制定一些管理办法、措施、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在激励机制上不舍得花钱,在评价制度上不切实际。凡事一刀切,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同享受。结果,把学校弄的一片混乱。

    五、教育资源力量涣散,学校教育孤军奋战。

    教育按照实施主体的归属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农村学校目前的现状是: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社会教育真空状态,学校教育形同孤岛。家庭和社会不仅不能为学校教育推波助澜,反而常常起到相反作用。

    比如: 留守孩子的问题很长时间以来成为社会关心的热点。办法想了不少,可是收效甚微,原因是无论什么样的人,即使他再有爱心,也不可能取代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不可能取代家长对孩子实施的家庭教育。

    当前农村家庭已有不少独生子女,一般家庭最多两个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的“隔代亲”非常严重,长期在外的父母很难对孩子的行为有全面的了解,一年中一两次相聚显得弥足珍贵,惟恐伤害了孩子。这些可能的娇生惯养极容易养成学生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不良思想性格。加上农村社会中老百姓潜藏的恨师心理,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解决方法的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力度。

    当前全面改薄正在进行,应优先考虑农村学校,农村学校基础差,底子薄,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尤其是对农村学校急需解决的现代教育设备进行配置。

    二、解决农村学校教师师资缺乏问题

    1、建立正常的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确保农村学校教师足编。

    2、健全农村学校教师在职进修制。将教师在职进修与提高学历、职称评定三者挂钩,促进教师自觉参加脱产学习、函授、自考等进修。

    3、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轮训,使培训和教师实际教学结合起来。

    4、强化城乡教师交流。即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小学定期任教,尤其是派往偏僻地区支教。

    5、从短期着眼,提倡农村小学中条件好的与薄弱的学校之间,相互异地兼课或代课,以达到以强扶弱,共同提高。

    6、尽快落实农村艰苦地区教师补贴,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推荐阅读:
    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研制度
    《新世纪教师素养》读书笔记[推荐五篇]
    2024福建省幼教综合真题
    文言文学习要善于归纳总结[五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