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辞职报告 初中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从高考命题看高三历史复习的要求与对策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倾听心灵 时间:2024-07-26 18:56:4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从高考命题看高三历史复习的要求与对策

    从高考命题看高三历史复习的要求

    与对策

    高考的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高等学校选拔出优秀学生,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高考试题作为人材选拔的一种手段,又具有知识面覆盖广、层次深、能力标准要求高的特点。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即要注意全面教授历史基础知识,又要加强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

    就以年高考历史试卷的试题来看,它的突出特点是,测试目标明确、导向正确。总体上看多数试题难、中、易比例合理,创意新颖,表述比较规范、准确。题目有较好的区分度,测试目标已形成明显层次。年高考历史试题稳中有

    变,但在考查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其学科能力没有变,并有所加强。

    纵观年高考历史试题变化,大约有以下几点:

    ⒈题目的整体难度比年略有提高,一些题的答案并非很难,但考生是要有一定的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水平才能写出正确的答案。如选择题,除了继续加强考查考生的重要史实记忆、理解外,大大增加了对《考试说明》中⒍⒎⒏能力的考查。选择题的干扰项出得也非常成功,其间大多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出错误的地方。填空题灵活新颖,把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巧妙地结合起来。

    ⒉古今历史出题的比例有变化,中国近现代史的题目比例增大,中国古代史的题目比例减少。并体现出“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寓于知识能力的考查之中。”

    ⒊材料解析题目有变化。如第题,让考生根据所列出的中国古代史有关南唐的三段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南

    唐烈祖李昪的治国方针,措施和后果,要求考生写出字左右的短文。这道材料题,既检验了考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又考综合、归纳、分析能力,同时也考出了考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箭三雕。材料题要求学生要有历史感,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去归纳提炼材料的有效信息,抓事物的本质,深化历史思维,做到论从史出。此外,还要有把历史材料与科学的历史概念相联系的能力,有把历史材料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特征相联系的能力,有把握历史材料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联系的能力,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⒋问答题显示出历史学科的系列化和阶段性的特点。要求考生把握历史问题的系列化和阶段化的变化,使答案得到宏观的控制,又从微观上掌握具体史实加以阐述。

    基于以上变化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尤其在高三年级,如何适应改革势头如此迅猛的高考,除夯实基础知识,注重各种能力训练之外,研究高考试题,“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而改进教学复习环节,不失为提高历史成绩的一条路径。

    年高考历史复习的对策:

    ⒈要突破思维的定势。这主要是“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高考要求学生突破因教材的“超稳定”而形成的某些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思路、观察思考问题和解析问题,如年的题、年的题、年的题、年的题、年的题,都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教材并非“绝对权威”,突破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已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提示和示范。

    ⒉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近两年的高考历史试题,较大地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考察的层次,着力加强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力度,降低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和分值,于是一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掌握历史

    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只是提高能力这是错误的。这里有个对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的认识问题,也有个对历史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问题。就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不能分割开来。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一座沙丘之塔;忽视能力片面强调知识,知识只能是一堆待工之料。事实上,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必须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作基础,即使是解答那些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理论分析性的历史问答题,如果没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的历史知识,其答案充其量也只是一副没有血肉的骨骼。就历史基础知识的内涵而言,我们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时间、地点、人名、数据等只需记忆的“死知识”。历史基础知识,还应包括教材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在内。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才能

    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在高三历史第一轮的复习中,首先强调学生读目录、读课文、读地图、插图、读年表、读习题,然后教师重点讲线索、讲阶段特征、讲结构、讲历史概念,并以近年高考题中的典型试题做示范、让学生学着去分析、去挖掘、去整理;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⒊要大力加强学科能力的训练。

    ①选择题

    年、年、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幅度提高了选择题的难度,强化了它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测试功能,并在题干和题枝的考查上,摆脱了教材原文的束缚,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如出现了历史材料题,要求准确理解或表述历史概念题、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目的和结果题、归纳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相同点的题等。

    年高考历史试题在选择题上的这一显著特点,向我们展示了高考命题改

    革的又一思路——尽可能地发掘占试卷总分的选择题的测试功能。为适应这一变化,我们的备考复习在抓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强化选择题的历史学科能力的训练。具体做法:一是深化教材的重点知识。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起因、性质、特点、实质、意义和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深入发展,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表述。二是强化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要精心编写和选择一批能力要求高的训练题,并通过这些训练题的检验和评讲,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准确表述历史概念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三是加强解题技巧的探索和总结。尤其是要加强解答多项选择题的技巧研究,初步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解答选择题的思路和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②历史材料题

    自年,高考历史试卷第一次推出了

    史料分析题至今有年,历史材料题的多测试功能,正在波及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发掘,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要想充分发掘历史材料题测试功能,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训练:第一,透彻理解史料。要密切结合史料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或史料所涉及的重大事件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全面准确地把握史料的内容和主旨,力求在读懂史料这个关键性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过关,从而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第二,变换题型提问。精选若干有训练价值的重要史料,采取史料相同而题型设计不同或设问角度不同的方式,进行同材异问的训练。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比较,力求掌握住不同题型的材料试题的特点和解答不同题型的材料试题的思维方法与技巧。第三,获取和处理信息。由于高考历史的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技巧日益成熟,其设问已彻底摆脱教材,考查的完全是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在加强材料试题尤其是材料

    解析题训练时,必须大力加强从提供的历史材料中获取信息、发掘信息、提炼信息归纳信息、辨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训练,尤其要注意加强提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运用有效信息解答高难度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是一种十分艰难的训练,它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③问答题

    问答题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更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它注重对学生历史材料、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答案源于教材,但又高出教材,即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观点概括分析和说明。这就要求:第一,教师的教学思想要与高考的要求相适应。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高考的要求相适应。备课时,主要备易产生思维活动突破之处,备重点、难点的理解,通过对教材重点、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比较、论证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和引导,逐步形成这些能力。

    课堂上,尽量增加学生的活动量,特别是拿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分析,当堂评讲,使学生受到启发。第三,注重讲、练、评结合。即在讲的基础之上,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讲评时,先让学生分析,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情况,讲思路、方法以及技巧和能力。当然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鼓励,要求答案是开放型的)。

    ⒋学习要注意借助相关学科知识。虽然各学科自成体系,但却又彼此相连。近年来,历史考察向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渗透,成为高考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将文史哲地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为此,关于地理方面,我国历代疆域、重要古城,著名古战场、重大工程和当今各省区划分及简称,世界各国位置及首都等应存有活地图。关于政治方面,阶级、国家、国体、政体等概念,法律常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创造历

    史、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原因和基本观点,必须熟知,并善于结合具体事例加以阐释运用。关于语文方面,要具备语法、古汉语、小论文写作等基础。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⒌结合教学和测试讲评,加强审题和解题指导。高考的各类题型,都有一个审题问题。学生在审题中的失误,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消灭或减少审题上的失误,是比较常见的训练。因此,在平时讲课、训练和测试讲评中,有意识地加强审题指导养成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非常重要。历史评讲首先要遵循及时性原则、普遍性原则、鼓励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及启发性原则。然后,应做到:第一,将本次考试测验的试卷及答案发给学生,使学生查找、分析自己出错的地方及原因,以解决一般知识性的问题。第二,教师及时对本次考试作简单概述,对试题的评价,答题中存在的

    问题,得分情况等作一些介绍,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自己在这次考试中所处的位置。第三,重点讲评,这是讲评课的重点所在。主要讲共同存在的问题,考查知识的范围,考查的能力层次,讲理论与知识的欠缺处、答题的思路、解题的方法;评出错的原因、出题者的意图;评一题多问、多题一思。帮助、启发学生找差距,培养他们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重点讲评后进行小结,指出应注意掌握的方法和技巧,以指导今后的学习同时,针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和知识缺陷,布置适量的练习,进行校正、补遗,巩固讲评的效果。第五,针对个别学生还要进行面评和学法指导。

    总之,高三历史教学要在认真贯彻教学大纲抓好素质教育的同时,认真研究高考历史命题(特别是近几年的),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达到以令人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高三历史教学与高考复习方案

    2024.8---2024.6高三历史教学与高考复习方案

    备课组长:杨卫丽

    一、高考题的特点及命题趋势:

    (一)历史学科的高考要求,(《考试大纲》对历史学科考查的能力要求

    历史高考题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历年的历史试题,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知识点的考核,都是以教材知识为依托,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使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整套试卷侧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充分的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的集中思维,非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

    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论证和探讨问题(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

    (二)考查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伴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深入展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已进入当前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视野,成为当前历史教学中最炙手可热的研究主题。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课程的奠基石,也是学科教学和高考改革推进与深化的重要“风向标”。随着课改的推进,历史高考也有了新的命题思路,基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引导,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到“能力主导,素养立意”已成为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卷命题的导向。而高考历史第41题开放性试题作为历史学科高考改革的“试验田”,则是最能体现高考考查学生核心素养趋势的题型,值得深入研究。

    1、命题从基于“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的考查侧重点转变。考纲明确“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调考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近年实测情况看,命题者多在非选择题上强化了对考生“问题意识”的考查;而在选择题上则多考查基于对历史事实与现象的历史理解与解释。
      2、坚持学术性、专业性引领的方向不变。以对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考查为落点,注重历史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的运用。考查指向更为直接、明确。可见,市面流行的所谓“高考必考点”作为知识立意的产物,已严重滞后于高考现实。
      3、强调了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素养。不完全依托考纲考点,而以隐形考点或与考点有所关联的学术焦点、现实热点,以及党史、中国现代史为重要的题材,蕴含和强化德育的导向功能。

    二、应对与落实复习

    1.把握命题特点和方向,突出重点考点,落实能力要求

    要吃透把握近三年高考命题的新思路、新考点、新题型、新样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复习和练习,突出重点考点和高考的能力要求,通过月考和随堂练习,反复做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把能力要求落实到练习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着重解构历史概念,强化历史理解与解释等历史学科能力、方法的训练。

    3、关注并整理与考点有所关联的学术焦点、现实热点,以及党史、中国现代史的相关题材,强调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在问题发现、讨论与解决中的体现。(如: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国关系及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反腐倡廉从严治党;民生问题:救灾、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保障;中国生态文明)
    4、把提高教与学的成效有效转化率,作为提升历史学科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突破点。改换以教代学、以考代学的陈旧教学范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精讲与指导方式,总结有关知识框架、重要概念、常用方法等,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多想、多说、多做,使之在不断“试错”中理解、掌握知识、能力和方法。

    5、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升华认识

    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重要概念,重要史学理论,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对现实的启示等历史学科体系构建特别重要的知识,必须做到讲授透彻准确,理解深刻全面,认识升华到位,打牢双基。

    6、以基于史料的问题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打破原有的教材知识结构,以教材与课外材料为载体,以若干问题为纲重建知识结构,着眼于应用所学知识在问题解决中重构知识结构。

    7、重视历史知识体系的交叉和综合近三年的高考试题,考查历史知识的交叉和综合的特点已十分明显,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整体上、宏观上、长时段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做到专题基础上的通史,通史基础上的专题,专题史和通史交叉综合,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交叉综合,会总结一个历史发展时段内历史发展的主体线索和阶段特征,学会从多角度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

    8、运用新的史学观点和史学理论阐释历史

    结合教材教学内容,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把一些新的史学成果和史学观,如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了新认识、新观点;如对历史研究中产生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引入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9、重视书写的规范性和文字表达的准确性

    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尽量做到审题准确,观点明确,书写整洁,语言规范,层次清楚,简明扼要;按分值设计答案要点,不重复啰嗦;答案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对于选做题上,如果学生做了,但不明确是做哪一题,没涂题号的,我们改卷时都是按零分为记。

    10、历史试题测试

    在进行一轮专题复习及二轮通史复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教师自己命题进行月考,(按通史复习及高考考纲、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题型、结构、考点命题)。认真讲解试卷,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不仅仅靠课堂上去培养,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通过讲解试卷,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然后再组织答案。针对学生所考的每一套试题,历史备课组的每一位教师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具体说来,对只是部分学生做错的选择题,只做个性化处理;而对大部分学生都做错的选择题,教师会仔细引导学生如何读懂材料,然后将备选项与材料靠拢,从而找出正确的答案,对学生错选的答案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及时纠正学生的思维误区。非选择题着重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粗读、细读和精读,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最后再来组织答案。

    三、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和高考复习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1.以《历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把握新课程特点,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材料、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转述和概括材料及文字表达的能力。

    2.整合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成通史体例,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以便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和理解知识,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3.讲练结合,精讲精练,通过练习和考试培养学生答题的准备率和思考问题的思路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稳步扎实有效地推进高三历史教学和复习备考工作。

    (二)教学进度安排1、2024年8月---2024年9月前,完成一轮复习工作。

    一轮复习按课本编排的内容进行专题史的复习(外加通史),是从纵向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古今中外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发展状况。这一轮复习花费的时间较多,做到认真过每一个知识点,对核心主干知识讲清、讲透,该提升的内容一定进行提升,因为光靠二轮和三轮复习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时间太短,也太过仓促。由于此前的一轮复习是和州上组织考的内容相挂钩,到2024年6月份复习过于仓促,所以在开学后利用半个月的时间来进行整体的、框架性的复习。

    2、2024年9月中旬---2024年1月底,进行二轮复习,构建起立体的学科知识网络。

    二轮复习主要是进行通史复习(外加专题史),是从横向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主要抓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完成学科内知识体系的构建,帮助学生掌握某一阶段的发展状况、阶段特征。通过接触综合学科命题,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3、2024年3--5月,进行三轮复习、主要是查缺补漏、强化训练及对热点问题的关注。

    (1)强化练习主要是选用全国各地的历年高考题,强化学生对每一类题的做题方法,目的是让学生逐步适应高考的难度。

    (2)“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关注人类的命运,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其核心的价值。历年高考都不回避热点问题,直接或间接地考查一些重要热点问题,充分体现“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现实问题的历史借鉴”的特点,所以要加强历史与现实问题的链接。

    第三篇:2024届 高三数学高考复习数学1.3 充要条件与四种命题

    第3讲 充要条件与四种命题

    1.命题“若f(x)是奇函数,则f(-x)是奇函数”的否命题是()

    A.若f(x)是偶函数,则f(-x)是偶函数

    B.若f(x)不是奇函数,则f(-x)不是奇函数 C.若f(-x)是奇函数,则f(x)是奇函数 D.若f(-x)不是奇函数,则f(x)不是奇函数

    【答案】B 【解析】原命题的否命题是既否定条件,又否定结论.应选B.2.设a,b是向量,命题“若a=-b,则|a|=|b|”的逆命题是()A.若a≠-b,则|a|≠|b| B.若a=-b,则|a|≠|b| C.若|a|≠|b|,则a≠-b D.若|a|=|b|,则a=-b 【答案】D 【解析】∵逆命题是以原命题的结论为条件,条件为结论的命题, ∴这个命题的逆命题为:若|a|=|b|,则a=-b.3.(2024·天津卷,5)设x∈R,则“x>”是“2x2+x-1>0”的()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由2x2+x-1>0,可得x<-1或x>, 故“x>”是“2x2+x-1>0”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4.(2024届·山东临沂月考)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A.命题“若x>y,则x>|y|”的逆命题 B.命题“若x>1,则x2>1”的否命题 C.命题“若x=1,则x2+x-2=0”的否命题 D.命题“若x2>0,则x>1”的逆否命题

    【答案】A 【解析】对于A,其逆命题是:若x>|y|,则x>y,是真命题,这是因为x>|y|≥y,必有x>y;对于B,否命题是:若x≤1,则x2≤1,是假命题.如x=-5,x2=25>1;对于C,其否命题是:若x≠1,则x2+x-2≠0,由于x=-2时,x2+x-2=0,所以是假命题;对于D,若x2>0,则x>0或x<0,不一定有x>1,因此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是假命题.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命题“若am20”的否定是“∀x∈R,x2-x≤0” C.命题p∨q为真命题,则命题p和命题q均为真命题 D.已知x∈R,则“x>1”是“x>2”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答案】B 【解析】对于选项A,当a

    对于选项D,由“x>1”不能得到“x>2”,由“x>2”可得“x>1”,因此“x>1”是“x>2”的必要不充分条件,D是错误的.综上所述,选B.6.设集合M={x||x-1|<2},N={x|x(x-3)<0},那么“a∈M”是“a∈N”的()A.必要不充分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由|x-1|<2,得-20,则x2>0”的否命题是

    命题(填“真”或“假”).【答案】假

    【解析】其否命题为“若x≤0,则x2≤0”,它是假命题.8.已知p:x2-4x+3<0,q:<0,则p是q的 条件.【答案】充分不必要

    【解析】由x2-4x+3<0得11”是“x

    .【答案】-1 【解析】由x2>1,得x<-1或x>1, 又“x2>1”是“x1”,反之不成立,所以a≤-1,即a的最大值为-1.10.写出命题“已知a,b∈R,若关于x的不等式x2+ax+b≤0有非空解集,则a2≥4b”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解】(1)逆命题:已知a,b∈R,若a2≥4b,则关于x的不等式x2+ax+b≤0有非空解集,为真命题.(2)否命题:已知a,b∈R,若关于x的不等式x2+ax+b≤0没有非空解集,则a2<4b,为真命题.(3)逆否命题:已知a,b∈R,若a2<4b,则关于x的不等式x2+ax+b≤0没有非空解集,为真命题.11.写出命题“已知a,b∈R,若关于x的不等式x2+ax+b≤0有非空解集,则a2≥4b”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解】(1)逆命题:已知a,b∈R,若a2≥4b,则关于x的不等式x2+ax+b≤0有非空解集,为真命题.(2)否命题:已知a,b∈R,若关于x的不等式x2+ax+b≤0没有非空解集,则a2<4b,为真命题.(3)逆否命题:已知a,b∈R,若a2<4b,则关于x的不等式x2+ax+b≤0没有非空解集,为真命题.拓展延伸

    12.求证:关于x的方程x2+mx+1=0有两个负实根的充要条件是m≥2.【证明】(1)充分性:因为m≥2,所以Δ=m2-4≥0, 方程x2+mx+1=0有实根.设x2+mx+1=0的两个实根为x1,x2,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x1x2=1>0, 所以x1,x2同号.又因为x1+x2=-m≤-2,所以x1,x2同为负根.(2)必要性:因为x2+mx+1=0的两个实根x1,x2均为负数,且x1x2=1, 所以m-2=-(x1+x2)-2=--2=-=-≥0.所以m≥2.综合(1)(2)知命题得证.

    第四篇:高考历史复习-材料与结论

    《金》P18-3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罗马法规定,债务人无力还债时,债主有权将他卖为奴隶

    古罗马的高利贷者政治地位很高

    B

    1801—1844年,英国的伯明翰市人口从7.1万增加到20万

    19世纪初,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C

    1860年,俄国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占61.4%

    当时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方式已经在俄国

    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D

    1910年,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的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

    当时德国已经出现了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

    业组织

    16.(09广东)(14分)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东汉组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

    佛、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宋代组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晚清组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96年)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

    请回答:(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1分)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分)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8分)

    16、(1)晚清组。(1分)

    (2)①东汉组、宋代组。(1分)②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每组2分,共4分。

    如: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宋代组可增加其它朝代学生尊师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

    (3)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佛教、道教产生了较大影响。(3分)

    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它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3分)

    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第五篇:从2024年高考语文、数学命题看改革趋势

    从2024年高考语文、数学命题看改革趋势

    基础·实践·素质·创新

    新华网北京6月7日电(记者吴晶 刘奕湛)7日高考首日,语文、数学两科考试顺利举行。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相关部署,语文、数学两大主科将是高考改革的“重头戏”。而今年全国18张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特点和亮点,也从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的改革走向。

    针对此,记者来到教育部考试中心,邀请语文和数学学科的相关命题专家从今年的题型、立意和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梳理和分析。

    打牢基础:强调核心素质

    专家:作为两大基础性学科,语文和数学考试的基本功能是考查学生核心素质。语文着重考查审美修养和人文精神,而数学则是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语文题例】全国卷阅读题《爱国科学家邓叔群》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回答“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以及“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等问题。

    专家:命题凸显对试题内容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解读,贯彻了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要求。

    【数学题例】甲、乙、丙三位同学被问到是否去过A、B、C三个城市,甲说:我去过的城市比乙多,但没去过B城市;乙说:我没去过C城市;丙说:我们三人去过同一城市。由此判断乙去过的城市为哪里?

    专家点评:考生要从文字叙述中抽取有用信息,利用其中的逻辑关系,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最终作出正确判断,这是引导学生培养理性思维、敢做科学决策的改革方向。

    贴近现实:注重应用能力

    专家:“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贴近考生实际”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语文、数学都要着重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语文题例】全国卷阅读题《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梳理中国历代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法律和管理经验,引导考生关注我国当前社会热点中的食品安全问题。

    专家:这种命题让那些陷身于题海战术的考生无计可施,使那些能深入观察现实、思辨能力强的高素质考生在考试中获益。

    【数学题例】全国卷提出“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0.75,连续两天为优良的概率为0.6,如果知道今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则明天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多少?”

    专家:这种命题体现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巨大作用和应用价值,同时有利于考生更深领会统计与概率的应用价值。

    图文转换:助推素质教育

    专家:两大学科拓宽了试题材料的来源,体现对“信息的获取与加工、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事实的判断与推理、结果的阐释与交流等能力”的考查。

    【语文题例】全国及多地试卷出现大量的读图题和图文转换题。如:四川卷读图题要求根据《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广东、辽宁等省市试题中涉及统计数据、照片、漫画、流程图等读图、读表题。

    专家:图文转换题既考查了对图表的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又传达了中国优秀的汉字文化,展示出了语言、文化综合型试题的设计模式。此外,这种考查是对以往考试方式的有力补充,能够很好地考查考生阅读多种形式的信息,并运用语言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数学题例】江苏卷以古桥保护为题,考查考生的建模能力;全国卷试题涉及购买设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参加公益活动等内容。

    专家:这些命题有利于破除题海战术、死记硬背,让考生深深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在日常学习中就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创新:体现选拔功能

    专家:两大学科都加强了对创新能力的考查要求,引导考生以新颖独创的思维方式思考、解决问题,突破程式化的界限和束缚,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

    【语文题例】全国卷作文题“‘山羊’团体赛的新情况”:“山羊过独木桥”是某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以往的比赛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通过人数较多的一组获胜。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专家:材料极具开放性,解读的重点也不固定,可从“传统”“规则”“公平”“诚信”“荣誉”“共赢”“利益”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为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供非常广阔的思考平台。

    【数学题例】最后的大题采取“分步设问,梯次递进”的方式,设置两到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较容易,后面的问题则对考生能力要求逐步提高。

    专家:第一问为后面几问搭建台阶,入手容易深入难,后几问可为能力强的考生提供发挥空间,有利于合理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为高水平大学选拔新生提供有效依据。



    推荐阅读:
    从高考命题看高三历史复习的要求与对策
    2024年度分公司党支部工作总结
    党委意识形态工作汇报
    丁月红德育论文
    幼儿园春游安全应急预案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