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主持词 购销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5篇材料)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七色彩虹 时间:2024-07-30 03:13:10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在地理这门学科上,你想要学好就要学会总结知识点,总结的知识点在考前其实就是最好的复习提纲,那么你知道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②生产力水平。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

    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城市土地租金高。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①环境污染,②交通堵塞,③住房紧张,④就业困难,⑤社会治安混乱。

    3、解决措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

    ①小农经营。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3、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阿根廷、美国——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羊。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②植被:植被稀疏,不适合种植业,只能放牧牲畜。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生产。③距海港近。

    (4)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发展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5)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专业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4、乳畜业:

    (1)分布:欧美发达国家、大城市附近。

    (2)区位条件:(以西欧为例)

    ①气候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牧草生长。②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③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广阔。

    (3)特点:①商品率高;②机械化程度高;③集约化程度高。

    5、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闲时。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6、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1)迁移农业:包括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和游牧业,分布在某些较原始的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有所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恶化。

    (2)种植园业:种植单一的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橡胶等。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工业布局中的环境因素:

    ①风向,分为三种情况: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位于居民区主导风的下风向、季风对吹风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②水源:有水污染应的位于居民区的下游,生产中对水质要求高的应位于居民区的上游。

    ③离城市距离: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区内,有大气污染的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以外。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1)原料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原料产地。③主要工业部门: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2)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需消耗大量能源。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能源基地。③主要工业部门:有色金属冶炼厂。

    (3)市场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③主要工业部门: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4)劳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需投入大量劳动力。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5)技术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技术要求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集成电路(微电子)、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①生产上的联系。②空间上的联系。③信息上的联系。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两种类型:①产品轻、小、价格贵,②产品极其复杂,如飞机。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主要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

    (1)概况:①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②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③工业部门: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④兴盛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到二战结束。⑤特点:生产规模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2)德国鲁尔区的区位条件: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充沛的水源。③便捷的交通。④广阔的市场。

    (3)鲁尔区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⑤环境污染严重。

    (4)鲁尔区整治措施: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③拓展交通。④发展科技。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2、新兴工业区——意大利工业小区

    (1)生产特点:①以中小型企业、轻工业为主。②生产过程分散。③资本集中程度低。④分散在农村或小城镇。

    (2)生产模式: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模式,形成了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3、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高新技术工业区)

    (1)高新技术工业的特点:①从业人员知识技能水平高。②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③研究开发费用高。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2)“硅谷”区位条件:①位置优越。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③有高等院校。④交通便利。⑤军事订货(美国特有)。

    七、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爱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但造价高,占地广,耗费金属材料多。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2、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范围广,周转快,装卸方便,但运量小,成本较高,运费较贵。适宜小量、近距离运输。

    3、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运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最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4、航空运输:速度最快,但投资大,运量小,运费最高。适宜运输急需,贵重且运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运输:损耗小,连续性好,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活性差。适宜气态和液态运输。

    八、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②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③要避开低湿地区;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铁路建设:①区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稳定繁荣;先进科技是保障。②意义:促进工业生产;加速区域开发;加强工农业城乡联系;促进文化科技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政治统一、国家安全,巩固边防等。

    6、公路的选线原则: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北方以陆路交通为主,聚落多靠近大路等交通要道。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处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大型超市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人口压力、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由大量燃烧矿物性燃料引起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由大量燃烧矿物性燃料引起,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由制冷剂氯氟烃化合物引起。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①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

    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

    ②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

    ③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措施:

    Ⅰ.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Ⅱ.生态恢复和建设: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

    ◇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

    ★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

    (5)土壤次生盐渍化

    ①分布(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②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内涵——生态(基础)、经济(条件)、社会(目的)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措施:发展循环经济

    ①工业方面发展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农业方面发展生态农业,如混合农业,基塘农业,立体农业等。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3、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①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②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

    ③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利用——原料来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

    第二篇:政治必修二复习提纲【精品】(范文模版)

    民主

    民主选举:方式:直接、间接、等额和差额

    民主决策:决策形式:间接;直接【4个制度:1.社情民意反映(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2.专家咨询(提高决策科学性)3.社会公示(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

    4.社会听证(决策利民)】

    民主管理:城市、农村 意义: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重点推进

    民主监督:3个制度(主要渠道):信访举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舆论监督;3个形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公民

    权利:1.选举和被选举权2.政治自由3.监督权

    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原则: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权利义务相统一3.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政府

    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宗旨(为人民服务)+原则(对人民负责)+职能(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内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依法行政【意义: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本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重要意义: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2.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政府权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含义: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地位“我国政体、根本政治制度

    第三篇:地理必修二试题_参考

    地理必修二试题篇一:

    卷I(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列各题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选出,填在答题卡内)

    读“台湾省人口金字塔图组”图1,完成1-2题。

    11.图示过程能够明显反映台湾省()

    A.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B.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

    C.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D.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

    2.预测到2024年台湾省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增长速度快B.人口老龄化程度高

    C.就业压力太大D.性别结构严重失衡

    2024年12月23日,广州市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270.19万人:预计到2024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500万内,这“1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读图2“广东省部分地区人口分布表”和“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及变化条形图”,回答3题。

    23.广州提出的“1500万”被称为“临界点”,“1500万”是指()

    A.环境人口容量B.人口合理容量C.环境承载力D.土地承载力

    4.下图(图3)为“甲、乙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若甲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a,乙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

    甲乙

    3A.a>b

    B.a<bC.a=bD.a≈b

    图4为“我国2024年某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状况图”,图5为“我国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图”,读图回答5~7题。

    图4图

    55.关于图4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C.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D.人口数量增长较缓

    6.图4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最接近图5中的:

    A.Ⅰ阶段B.Ⅱ阶段C.Ⅲ阶段D.Ⅳ阶段

    7.今后该城市在人口工作中应:

    ①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②大力鼓励生育提高少年儿童比例

    ③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④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水平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8.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化进程,“世界城市化水平趋势图(图6)”表明21世纪:

    100城发达国家市80化水60世界平均平40(发展中国家)20

    ***20

    A.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进程更快图6)世界城市化水平趋势图(B.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C.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D.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更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更快

    图7种植期出苗、分枝期开花期灌浆期收割期9.该作物:

    A.种植期的早晚取决于气候条件B.灌浆期的早晚取决于成土母质

    C.收割期的早晚取决于农业政策D.一个生产周期至少为8个月

    10.该作物处于开花期时,正值:

    A.赤道正午太阳高度最大B.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C.中国东北平原昼长夜短D.潘帕斯草原草木茂盛

    读图8,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完成14~15题。

    11.甲、乙、丙、丁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

    A.茶叶、咖啡、棉花、橡胶B.甘蔗、棉花、柑橘、葡萄

    C.棉花、黄麻、香蕉、可可D.花生、大豆、茶叶、棉花

    12.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

    A.自给型农业B.混合型农业C.热带种植园农业D.集约型农业

    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24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图9)。完成13~14题。

    费城华盛顿0纽约

    巴尔的摩波士顿城市带人口增长率发展阶段图9

    13.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14.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状况B.产业结构C.人口政策D.自然环境

    房价问题一直是城市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读“我国某城市住宅小区平均房价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图10中数字为平均房价(单位:元/平方米),回答15题。

    15.图中P处房价明显偏低,其原因可能是

    A.邻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B.附近公路干线交会处,交通便捷

    C.接近高等院校,文化氛围浓郁

    D.地势平坦,工厂林立图10

    随着商品房价格上升,城市中住宅区的付租能力也在提高,图11中住宅区的付租能力由实线变为虚线。

    16.若只考虑这一种因素,住宅区的界线A、B将图1

    1A.A、B点都向C方向移

    B.A点向O方向移、B点向C方向移

    C.A、B点都向O方向移D.A点不动,仅B点向C方向移

    下图1

    2为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图12

    17.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正确的是

    A.甲—商业区乙—工业区丙—住宅区B.甲—住宅区乙—工业区丙—商业区

    C.甲—商业区乙—住宅区丙—工业区D.甲—工业区乙—商业区丙—住宅区

    18.关于该城市规划及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适宜规划建设高级住宅区——地价较低

    B.②处适宜规划建设化工厂——交通便利

    C.③处适宜规划建设绿化带——减少污染

    D.④处适宜规划建设食品加工厂——靠近水

    下图13为“甲、乙、丙三个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图1

    319.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服务中心甲、乙、丙的服务职能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A.汽车销售、珠宝商行、星级宾馆B.高档电器、早点铺、星级宾馆

    C.星级宾馆,家用电器、早点铺D.早点铺、星级宾馆、家用电器

    20.对图中甲、乙、丙三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租水平:乙>甲>丙

    B.在该区域范围内,类似甲的城市数量最多

    C.乙处最可能布局居民区

    D.据图中显示的条件,乙地服务范围和功能有增大的趋势

    2024年3月31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正式对外发布公告,公布《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关于

    修改〈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并于当日开始施行。这也意味着福建省正式施行“单独两孩”政策。读“1980—2024年福建省人口自然变动曲线图14”回答21-22题。

    图1

    421.2024年该省人口增长模式为()。

    A.原始型B.传统型C.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D.现代型

    22.该省“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不会造成的影响是()。

    A.未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加

    B.未人口老龄化趋势有所缓解

    C.未对医院、幼儿园、学校等公共资造成一定压力D.未人口规模迅速增加

    201x年4月9日《京华时报》报道:今年年底前,北京市中心城区车辆使用政策将出台,同时研究电子车牌技术,为收取交通拥堵费提供技术支撑。据此完成23题。

    23.市中心收取交通拥堵费有助于()。

    A.消除城区大气污染B.扩大居民出行范围C.缓解城市交通问题D.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201X年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读“京津冀地区城市分布图”图15,回答24--25题。

    图1

    524.北京周边的唐山、廊坊、保定等十余个区县快速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有()。①紧邻北京②交通便利③人口稠密④经济发达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5.该京津冀地区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①北京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其它城市的服务范围

    ②等级低的城市数量多、相距较远

    ③河北唐山市比北京市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

    ④各级城市间相互独立、互不联系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地理必修二试题篇二: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6页。第一卷4页,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单选共60题,占60分;第二卷2页,综合题共5题,占40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共60分)

    (本大题共60小题,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选对得1分,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人口金字塔结构图是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示意图。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中间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年龄分组,左边表示男性人口,右边表示女性人口。图1是X、Y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回答1~3题。

    1.Y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造成X、Y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差异是

    A.经济水平B.教育水平C.历史条件D.自然条件

    3.属于Y类型的国家有

    A.尼日利亚B.印度C.泰国D.日本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24年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2和图3并回答4~5题。

    4.2024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B.从城市流向农村

    C.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D.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5.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

    A.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B.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

    C.大城市人口老化问题严重D.影响我国近年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指引

    2024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现场实测结果表明:稻谷结实率达95%以上,每亩高产847公斤,并筛选出适合华南地区种植的两个中国新型香米新品种。这一结果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继续领跑世界。回答6~7题。

    6.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最主要的是

    A.地形B.气候C.

    壤D.农业技术

    7.从材料的分析可知,我国推广超级高产杂交水稻的重要意义是A.提高粮食总产量B.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C.发展农业技术D.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

    读右图4回答8~10题。

    8.如果图示曲线表示城市化速度,则A.A曲线可表示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B.A曲线所代表的国家城市化速度快C.B曲线所代表的国家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B曲线所代表的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9.如果图示曲线表示传统工业和新工业发展速度,则

    A.曲线A代表新工业的发展过程B.曲线A所代表的工业往往要求分散分布

    C.曲线B所代表的工业产品特点是“轻、薄、短、小”D.曲线B所代表的工业多是接近原料产地或动力基地10.下列工业地域中,可作为曲线B所示工业的典型代表的是

    A.德国鲁尔区B.日本神户、C.中国攀枝花D.美国“硅谷”

    右图是铁路、水运、公路、管道四种运输方式的示意图,回答11~

    12题。

    11.表示水运运输方式的是

    A.XB.YC.ZD.W

    12.宜采用铁路运输的距离区间是

    A.①B.②C.③D.④

    20xx年12月30日,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营,结合下图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A.地形类型B.人口分布C.城市分布D.交通线路

    14.“西气东输”管道的开通,对西部地区的好处有

    A.变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B.拉动相关产业,激活沿途钢铁、水泥土建、机械、电子等工业的发展

    C.提供大量劳动力和资金,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D.解决西部能源紧张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据此回答15~17题。

    15.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能够

    A.降低燃油消费B.提高交通效率C.扩大居民出行D.节省城市用地

    16.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

    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B.提高道路运行能力

    C.城市连片发展D.降低中心常住人口密度

    17.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层空洞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

    C规模的酸雨危害D.城市大气质量下降

    图7为某地生态园的生产体系示意图,读图7回答18~20题。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产体系的主导企业污染大气严重B.该生产体系的主导企业靠近消费市场

    C.该图中的农业地域类型属混合农业D.图中的农业按投入的多少属于密集型农业

    19.该生态园

    A.实现了生产的完全无污染物排放B.促进了甘蔗种植的企业化进程

    C.摆脱了生产季节性和地域性D.生产重点

    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20.循环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新亮点,该生态园的生产方式是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实践。”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解决的两大难题是

    ①庞大的人口数量②生态恶化③资源超常规利用④经济超常规增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下图为世界人口增长转变图,据图回答21~23题。

    人口转变曲线示意图

    21.在①②③④四点中,能代表工业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期间世界人口增长状况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2.“十五”计划中要求我国人口控制在13.3亿,我国应采取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A.①B.②C.③D.④23.为了缓和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下列人口增长模式中的24.下列属于人口超过1亿且政府仍然大力推广鼓励生育政策的国家是

    A.日本B.中国C.印度D.英国

    25.二战后,下列地区为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的是

    A.欧洲B.拉丁美洲C.西亚和北非D.北美

    26.下列各组国家中,都属于典型移民国家的是:

    A.美国、德国B.南非、埃及C.日本、澳大利亚D.加拿大、新西兰

    地理必修二试题篇三: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项指标是

    A.出生率、死亡率、生育率B.出生率、生育率、自然增长率C.死亡率、生育率、自然增长率D.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下列关于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容量是指目前地球上所有的人口总数B.人口容量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无限扩大

    C.正确估计人口容量,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D.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一定大于发达国家

    3.下图是我国20世纪50~70年代的人口迁移示意图,当时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和年龄构成是

    ①城市迁往农村②农村迁往城市

    ③人口稠密地区迁往人口稀疏地区④人口稀疏地区迁往人口稠密地区⑤主要迁出人口是中青年⑥主要迁出人口是老年人

    A.②③⑥B.①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

    4.2024年,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户籍总人数为24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8万人,按户籍人数计算,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约为

    A.27.7%B.57.6%C.67.5%D.72.3%

    珠江三角洲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桑蚕和蔗糖基地,但这些已成为历史。传统的“桑基鱼塘”变成“杂基鱼塘”,基面改种蔬菜、花卉、水果,大量的农田变成了果园、花卉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特种禽畜渔业养殖场。据此回答5~6题:5.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属于:

    A.混合农业B.乳畜业C.水果园艺业D.商品谷物农业

    6.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桑基鱼塘”转向“杂基鱼塘”,这种变化主要是:

    A.农业技术改进C.市场需求的变化

    B.劳动力的转移D.自然条件改变

    读“伦敦的城市规划和布局”示意图,回答7~8题:

    7.伦敦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属于A.同心圆模式B.扇形模式C.多核心模式D.块状模式

    8.为改善伦敦的城市环境质量,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A.增加伦敦的城市职能B.在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C.禁止使用私人小汽车D.选择新址,建新首都

    9.下图为工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各选项中所列工业部门依次与模式

    一、模式

    二、模式

    三、模式四对应正确的是

    A.精密仪表、电子装配、水果罐头、家具

    B.集成电路、甘蔗制糖、粮食加工、印刷

    C.普通服装、水产加工、炼铝厂、纺织D.飞机制造、面包食品、啤酒厂、制鞋10.鞍钢和宝钢区位选择的不同,说明了()

    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②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③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正逐渐加强④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正逐渐减弱A.①④

    B.①③C.②③D.②④

    2024年,世界第一条磁悬浮列车商业运行线在上海开通,该线自上海龙阳路至浦东国际机场,全长30千米。我国计划新建上海至杭州磁悬浮列车专线业已提上议事日程,2024年中、德就磁悬浮列车技术转让合作问题进行了艰苦谈判。据此回答11-12题:11.磁悬浮列车的商业运行说明了现代交通的特点是

    A.网络化B.高速化C.专业化D.科技化12.中、德就上海至杭州磁悬浮列车进行的技术合作谈判说明了

    A.中国是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B.中国与德国经济存在高度相互依赖性C.发达国家正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新技术D.世界主要的高端技术产品被发达国家所垄断

    下图是某城市1966~1996年发展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反映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A.城市人口比重减少B.公园绿地面积增加

    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D.城市道路网密集

    14.影响图中大型批发市场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最优B.交通最优

    C.服务最优D.环境最优

    15.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今后要进一步提高粮食总产量。目前,我国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A.大力开垦草原,扩大耕地面积B.缩小经济作物面积,改种粮食

    C.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D.增加机械设备的投入

    16.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A.附近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B.附近有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关C.附近有大型发电厂,电力稳定D.附近有颐和园和圆明园,环境优美

    17.下列有关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工业地域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②工业城市形成:橡胶厂→发动机厂→汽车制造厂③工业城市形成:面粉厂→糕点厂→糕点城④工业城市形成:钢铁厂→钢铁工业区→钢铁城市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传统经济是由图甲所示方式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而现在倡导的循环经济是如图乙所示的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回答18题。

    18.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可能产生下列哪种生产方式

    A.全球化生产B.信息化生产C.集聚生产D.清洁生产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很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回答19~20题。19.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物品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食品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20.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①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④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治虫害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60分)

    21.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表”,回答下列问题:(12分)

    (2)1949年—1957年,我国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1975年以后,我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化有何特点?

    (4)1965年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其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2.读下面的“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

    第四篇:地理必修二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人口的变化

    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

    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

    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

    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

    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

    10、自然增长率

    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

    12、原始型的特点 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 率、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阶段

    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

    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17、二战后,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

    18、我国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的特点,方向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方向,原因。

    19、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是人口迁出地的省份

    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是主要因素

    23、我国古代出现三次人口南迁,主要原因与

    24、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表示,重要指标是

    2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是

    26、“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的资源

    27、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形态的形成与是;重庆地处和交汇处,城市形态为

    2、城市内部因

    3、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分区是。中高级住宅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一般是住宅区的分布地。

    4、商业区多位于,主要为或

    5、中心商务区不但是中心还是

    6、工业区的布局原则

    7、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叫

    8、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中,9、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影响土地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10、一般情况下,由市中心到郊区的功能区分布

    11、城市等级通常是以

    12、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级别,服务范围级别,服务范围;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地国际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是。

    13、城市化的标志。

    14、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来表示。它体现了。

    15、城市化发展的推力有拉力有等。

    16、城市化进程可分出现郊区城市化的是出现逆城市化的是阶段。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的是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是阶段。

    17、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区别

    18、城市化带来的主要问题

    19、人们在城市化中引入了生态的概念,提出建设和发展的目标。

    一方面,另一方面。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二是

    2、农业区位选择就是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4、农业地域的形成,是、5、混合农业主要是和

    6、既是世界小麦主要供应国,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

    7、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类型

    8、分布在亚洲季风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9、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是

    10、亚洲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地形气候;人口

    11、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

    12、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

    13、国外的商品谷物农业的经营方式是;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商品谷物农业,但经营方式是

    14、商品谷物农业的作物以为主

    15、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是,这里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生产。

    1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17、美国农业的特点:化、化、化

    18、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19、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牧牛为主有,牧羊为主有

    20、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21、大牧场放牧业具有、2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23、乳畜业是随着的产品是。

    24、乳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25、乳畜业的饿分布地区,大多紧邻,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有奶牛农场分布在26、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27、有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国家是

    28、影响下列农业的主要因素:江南丘陵的茶树,海南的天然橡胶,横断山脉的立体农业,29、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共性是

    30、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和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共同发展条件

    31、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属于农业。

    1、与农业相比,工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

    2、工业区位选择的目的是

    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5、鞍钢区位;宝钢区位

    6、科技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交通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或减弱),原料、燃料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或减弱),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或减弱),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或减弱),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或减弱)。

    7、钢铁工业区位的变化

    8、空气污染型工业的布局原则

    水污染工业的布局

    9、工业集聚、工业联系、工业地域、工业城市四者之间的关系

    10、工业联系的种类

    11、工业积聚的原因:

    12、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基础,以目的 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哪种工业联系)

    13、我国的钢城、石油城

    14、工业分散的原因

    15、传统工业区,例如,是在基础上,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16、传统工业目前普遍面临、17、德国鲁儿区兴起的条件:

    18、鲁儿区衰落的原因

    19、鲁儿区综合整治的措施(主要方面)、、、20、新兴工业区是以、、2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以

    22、美国硅谷兴起的区位因素

    24、美国硅谷是以工业为主导

    25、从环保角度看,水泥厂的布局原则化工厂的布局原则印染厂的布局原则钢铁厂的布局原则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2、交通运输方式正在向、、方向发展。

    3、集装箱运输的出现,标志交通运输向

    4、交通运输网中的是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

    5、对南昆铁路建设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有

    6、南昆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7、交通条件对聚落的影响很大,表现在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

    8、我国“火车拉来的城市”

    9、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10、山区的商业网点的密度平原商业网点密度。

    11、商业网点建在市区环路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是以为原则; 商业网点建在市中心,符合原则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

    2、历史上出现了以下一些人地关系思想,按时间顺序排列:改造自然、崇拜自然、征服自然、人地协调

    3、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的进行迁移,以逃避自然的惩罚,是

    4、人类对人地关系有了科学的萌芽,是时期

    5、玛雅文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6、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是时期

    7、当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8、资源短缺是社会发展的瓶颈,短缺的主要资源有等

    9、生态破坏的表现在等

    10、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

    11、环境污染的形成12、环境污染的发生,与]

    13、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14、全球性环境问题有、15、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乡村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16、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带来的环境问题

    17、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严重的原因

    18、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中产生,必须在19、可持续发展的定义20、可持续发展是在1987年《》报告中提出的,1992年6月的《》

    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

    21、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中,是基础,是条件,是目的2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2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4、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是(国家)制订的。

    25、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是、26、27、循环经济以为手段,以以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化

    28、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饿基本途径是

    29、在农业经济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以实现循环经济。

    30、清洁生产可以带来很好

    第五篇: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学工作计划

    本学期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一、指导思想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参加,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发展观。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所学内容为必修二,侧重于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经济、人口、聚落、旅游、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地理》(必修二)只选择了四个主题:人口、聚落中的城市、经济活动中的农业、工业与交通、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基本没有学习地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差,而初中地理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这也就是造成高一学生感觉地 1 理难学和高中地理教学困难比较大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以上具体问题,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适度补充与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充与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掌握教学重点。

    2、继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钻研教育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认真备课,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备教法和学法、备板书设计等。

    4、通过地理故事、地理趣闻、地理谜语、地理新闻以及与地理教学相关的课外知识等,增强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5、针对地理教学的特点,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实验、观察、测量、参观、制作教具、多媒体教学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6、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按学校教学思路,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时写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7、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监督与管理,提高作业的实效性。对课堂教学的例题、习题和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注重效率。

    8、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地理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研究性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9、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所学知识。

    10、加强对学困生的关心,对学困生做到心中有底,教学时要分层次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经常与学困生谈心,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教学进度

    教 学 进 度 课时安排 第1章 人口的变化

    第1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1课时)第2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1课时)第3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1课时)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1课时)第2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1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2课时)第2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课时)第3节 城市化(2课时)问题研究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1课时)中段考试及试卷分析

    第3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1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1课时)第2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课时)第3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课时)问题研究 龙游的农业区会是什么样(1课时)第4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1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1课时)第2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1课时)第3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2课时)问题研究 煤城城市出路何在(1课时)第5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1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1课时)第2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1课时)问题研究 中国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1课时)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发展

    第1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课时)第2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2课时)问题研究 绿色食品知多少(1课时)期末总复习(2课时)



    推荐阅读: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5篇材料)
    《生命重于泰山》安全专题节目有感20215篇
    2024年最新励志典故故事(合集)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五篇范例]
    简易装载机租赁合同范本最新(共五则)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