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500字作文 策划书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高校如何让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产生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清香如梦 时间:2024-08-08 06:56:29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高校如何让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产生

    今天,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等和过去有天壤之别,在一定程度上讲,我们不缺科研经费,不缺高端仪器设备,但严重缺乏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的科技体制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年轻优秀科学家的成长,也使许多海外高端人才不愿或不敢全职回来。

    我认为,我国从高层次创新人才政策措施方面实现突破,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流人才一流待遇http://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对科研投入力度,确保科研人员每年都有稳定的经费支持,使每个科研人员不用为科研经费跑关系,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二是,要较大幅度地增加科研人员的收入,使科研人员过上体面生活。据了解,国外研究与开发经费70%投入到人身上,我们仅30%左右。实际上,知识性劳动与生产性劳动相差很大,在投入的机制和结构上应根据尊重人才的要求进行大的改革,如在重大科研专项实施中,应该提高人员费用的比例。也可以采取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标准较高的年薪制(助研、副研、正研每年的年薪,分别是30万、40万和50万;研究生是2500元。所长年薪是100万)。我认为,给一流人才几十万的年薪,实属不高,现在人才是全世界流动,如果年薪定得更低,就引不进、留不住世界一流人才。

    科研要有自主权

    统计资料显示,自2024年起,我国的科技经费开始超过日本;2024年,我国的研究人员总量达到196.5万人,是日本(93.5万人)的两倍多。但是,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实用技术研发,我国目前的整体科研实力,却与日本差距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国的科研管理机制不同。据了解,在日本,除少数科技工程(比如探月等)是采取计划模式外,绝大多数科研课题是根据研究人员提出的项目建议,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确定。在我国,除了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面上课题是自下而上、由研究人员自己做主外,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课题还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靠少数人“计划”出来的。

    因此,必须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真正解决科技管理的过度行政化、科技活动的过度利益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逆市场化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让科研人员拥有绝对的研究自主权。科研人员可以自由选择课题,进行自由探索。但另一方面,科研单位要实行严格的同行评估(包括国际同行)制度,经过几年后(一般为5年左右),由同行进行考核,通不过的一律走人,实行优胜劣汰。调整科研人才结构http://

    现在,我国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十分突出。5100万科技人员,和世界科学家对话的有几个?大学生一年毕业的有600多万人,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有多少?目前人才观中,还有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人才在为某种“称号、证书”而存在,许多人才追求的是这个,而不是为了工作需要。因此,加快调整人才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

    首先,大学应该先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大学带来许多新的机遇,但现在的大学,根本谈不上创新型大学。我们急需一个大教育范畴下的革命性变革,而不是教育行政部门在原有模式下的修修补补。必须改革培养学生的模式,解决创新人才培养中“三个不适应”问题(观念、制度、师资),使教育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其次,促进科研人才流动。人才流动是人才成长、发展、壮大的核心内容,现在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都是人才流动的障碍。国外一流大学的老师经历都非常丰富,我们的大学却很少有这样的。面向2024年,人才一定要流动起来,目的是带来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再次,我国的整个人才观需要调整,淡化“称号”、“证书”,强调“真才实学”,真正做到以用为本。改变学术“官本位”倾向

    改变学术行政化、“官本位”倾向,虽然中央文件已明确提出要“克服”,但实际情况是“面貌依旧”,各方面反映越来越大,这是束缚中国学术发展的严重问题。比如,2024年教师节,教育部评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统计发现,在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九成,不带任何“长”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又如,在2024年新增选的院士名单中,中国科学院新增的35名院士,80%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任领导;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85%以上是现任官员。有人说,现在高校、科研院所的“官本位”比官府还强,这是非常大的失误,必须下决心推进这项改革。

    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是我国到2024年的发展目标,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充分珍惜本世纪前20年的战略机遇期,从战略高度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迎接中国人才发展的新高潮。

    第二篇: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校园环境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高校(培养)环境的营造和探索(大纲)

    摘要:随着全球高科技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这着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首要课题之一。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需要研究教学环境、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等。本文通过对当前创新人才高校培养环境现状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分别从文化环境、课堂环境、实践环境、管理环境四个方面来探索怎样营造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高校环境。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校园环境,课堂环境,实践环境,管理环境。

    当今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创新人才更是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自然成为我国教育的核心任务。那么,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是我国教育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之一。首先,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各国有不同的理解,仅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不够,作为基础的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个性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是前提,再加上完整的个性品格和进取开拓的精神,而如果是工具化、模式化的人,被套以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则是不易成长为一个充满创新细胞的人的。有了这样高品质人才的需求,就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尤其是高等院校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推动知识原始创新的主体,更应加紧对教育环境、教育机制、教育内容等的改革与探索,而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可通过四周氛围的长期感染,对学生及其学习产生潜移默化乃至根深蒂固的重大影响。

    一. 重视校园文化环境营造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升其文化内蕴和气节的特殊形式,是学校创校宗旨的精髓。它体现了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艺术,使人们意识到学校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校舍媒介等要素,更需要校风、班风、学风作为精神建设的支柱。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学习氛围,才更有利于促进现代教育理念的实施,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1.明确教育目的,清晰培养目标。

    大学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独立的个人,在排除民族的使命感外,进入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是最需要明确的第一个问题。在当代,从小学到中学越来越沉重的应试教育和整齐划一的教材课程使得学生正逐步丧失自主选择兴趣的权力,每个学生每天的课程及学习时间大多相同,求学的道路也不经相同,但要满足社会多种人才的需求并

    匹配到与自己兴趣相结合的工作岗位,就需要通过大学阶段的过滤,塑造出能满足不同工作结构的人才。所以大学的首要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不断地实践尝试中发现其所擅长的方向,挖掘出其潜在的天赋,发展其兴趣爱好,逐步找到社会定位实现个人的价值。

    2.激发学生主动性,突出“学生主位”,形成师生互动的校园文化。

    教学的三要素有教师、学生及教学媒介。传统的教学观总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导,突出教师的主教地位,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二位。而教育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对人的全面理解和全面培养,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只是在各个疑问处给学生以提示和引导的火把而已。因而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尊重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识不仅来源于生理学、心理学的一般概念,更应深入到学生们的心底情感和处境角色。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汲取,帮助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到知识的创造者转变,也是教学观要转变的重要内容。

    提倡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观,并不是要抹杀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相反,是给了教师更为宽松的施教环境和更多的表达自己自由观点的机会。从学生的创新思维中也让教师和学生都理智地认识到:老师本人也不是真理的化身,在曲折的求知探索人生道路上,他(她)们同样有七情六欲和缺点,需要与社会各界沟通交流时刻更新自己的思想。在与学生共同教与学的过程中激起探索人类及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便是最成功的教育。

    3.鼓励尝试,允许失败,形成校园创新文化。

    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理念的今天,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何入手,如何创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课题。长久以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弘扬集体主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主旋律,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政治氛围,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一就是文化内容不够丰富且多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其二就是形式较为单一多以文体活动为主急需创新。

    鼓励创新,允许失败,是在当今时代进一步搞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自古以来,成功的人做成功的事都是从失败之路上走过。越俎代庖的教育会使孩子失去了尝试的机会也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在家长和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孩子又将失去什么?只有亲力亲为的不断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献身探索,在尝试和失败中磨练出来的才是具体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

    创新的校园文化不仅局限于课堂理念,从专业的分流、科目的设置、评价标准的开放化到课外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渗透着创新的精神。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创新空间,为教师构筑“人尽其才”的讲台,也为个院系宣传独特的专业文化。创建创新文化论坛,开展创新精神人文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家讲述其创新之路。创新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创新文化的塑造更是一种沉淀,弥漫在校园每处的花香墙角。有了创新的精神,校园文化的建设将更加深入,育人环境将更加优化。

    二.深化课堂创新环境改革。

    课堂仍然是高校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能力提升的主要方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通过改善和深化课堂教学环境,灌注创新的成分滋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养成知识底蕴深厚、实践能力强、善于迁移变通、思维与形象思想相统一的拔尖创新人才。

    1.创新教学目的,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高校课堂教学首先要改变教学指导思想,转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树立以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即通过教学最重要的不是使学生掌握大量知识,而是要获得独立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教学目标上,要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为主,促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到知识的探索追求者。只有这样,才是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教授了最无限的知识,善于学习,学会学习,才能学习的真正开始。

    2.创新课程内容。

    (1)创新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他表明学校的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同时又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园不是世外桃源而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这就启示我们现代的课程内容更应与社会需求想结合,“以用为本”而非盲目的“学术官本位”,从学校中学会生活,培养出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各类人才,才是应选择的课程内容。

    (2)更新基础学科课程内容,紧跟科技发展步伐。

    目前国内课程的相对稳定性特点,使得课程内容滞后于科技发展,基础学科内容与现代科技发展距离不断扩大。解决的办法就是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为此,西方许多发达国家都把课程内容的更新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来抓,甚至日本和印度等国都纷纷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和更新。而观我国,高校课程的更新速度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尤其是基础课程内容基本没有变动,新科技知识比重小,新成果、新理论、新思想没有体现,内容陈旧急需补充更新。

    3.创新科目设置。

    (1)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

    我国的选修课比重从80年代初的10%发展到90年代初的25%左右,趋势是好的,但比重仍然偏低。而必修课则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一直高到70%—80%。选修课作为能促进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科目课程,非常有利于培养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它能弥补因文理分科而导致的知识结构缺陷,拓展与本专业学科相关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多角度的思维能力,满足学生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在保证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开设可供学生们自主选择的选修科目,对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都是有利的。

    (2)调整课程科目,以社会需求动态为风向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国家所用,尤其是高等院校作为向社会输出人才的直接出口,更应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以社会需求动态为风向标,及时调整课程科目的设置,培养符合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规格要求的各类人才。这样的毕业生才是与企业对口的专业人才,符合市场经济的特点,有利

    于维护市场的稳定性及个人职业的长久发展。而当高等教育的发展单纯追求所谓的高层次,教育目标单一化,就必然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从而造成人、财、物的浪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总是随着一定社会的发展而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没有一种适应所有社会发展阶段的固定不变的课程模式。因此课程科目的调账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它既是高校发展的象征,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

    (3)推动课程科目与国际接轨。(向国外学习)??

    任何一个国家学校课程的改革都必须建立在其民族文化传统及本国政治、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单纯照搬他国的课程改革经验和模式,不顾本国国情,不可能使课程改革成功。课程改革必须兼顾制约课程发展的所有因素,只考虑一种因素,必然使课程发展顾此失彼,使改革陷入恶性循环,更不可能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4.创建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

    宽松适宜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在适宜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人格才能得以自由和舒展,个性才能得以释放,才会有活跃的思维,进而才有创新火花的迸发。

    创建宽松的课堂环境,首先要创建平等的心里环境,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地位,没有尊卑只有尊重。同时生生之间也是平等的,每个学生都有公平的发言权和全面展示自己的机会。其次还需要创设融洽的情感环境,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师生沟通习惯,共创一个自然、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

    三.加强课外实践环境塑造(福禄培尔的“游戏”教学)

    1.重视科学研究实验,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我国高校自创始以来就有着“重理论,轻动手”的传统教育思想,科学研究总是没有提升到首要地位,即使重视,也只是口头或形式上的重视,实践的科研比重和深度并没有提高,学生仍处于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的阶段,实际动手能力没有得到锻炼。科学实验的研究,作为一切理论的奠基石,应成为独立的设置体系,与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应与学生成绩的高低相联系。在拥有了较好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后,我们更需要的是一批有较高实践创新能力的专家、教授、学生,从基础实验到创造性实验,完成真正的飞跃。

    2,与民族企业加强联系,增进校企合作

    为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校企合作可以不仅限于大中专职业院校中,高等综合院校也应加强与企业合作的联系。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习更应深入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讨论和调研,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相渗透,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企业活力、培养拔尖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3.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利用世界资源。

    随着日益增强的经济全球化与对外交流的加深,中国经济必定要融入国际经

    济的大环境,而且将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也使得国家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北京大学前任校长许智宏教授曾指出:“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不管学生们将来怎么样,在中国读书还是到国外读书,他们都必须有国际视野。”何为“国际视野”?除了善于接受一切有利资源,抓住每一次飞跃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国际的胸怀,可包容不同的文化,接受差异的胸襟。这就需要高等院校作为重要的培养基地,提供国际化的平台,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往来活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营造校园的国际化环境,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完善管理环境体制改革

    1.向完全学分管理体制转变,提高学习效率。

    学分制又称为学分累积制,不管学习时间长短,只要修够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也可因其他原因暂停学业,分阶段完成。从现实意义上说,是以选课和学分积累为核心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对课程设置僵死、修业年限统一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其目的在于倡导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非常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育成果。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仍实行学年制或者学分与学年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这与也我国高校具体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学进度的掌控、毕业工作的导向分配都是决定我国暂不实行完全学分制的重要原因。但纵观我国教育发展的路程,还有西方国家的成功教学经验,施行完全的学分管理体制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元化、关联性强、形成系统的课程整体不但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也能有效地、因人异地的分配受教育时间,降低培养的成本,对个人和社会都是双赢。

    2.(软环境)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吸引外海优秀学员,也留住校内创新人才。

    在2024年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有记者提问称: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的事业高峰都是在海外获得的,我们培养的拔尖人才很多是给他打好了基础,在海外成就他的事业,最终为别的国家服务。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确,这是我国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目前,国内的许多硬件培养条件已逐步达到国际标准,有些高校的校舍设备甚至已超过了国际水平,但在师资队伍、软件方面和国外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但也在逐步改变。只有软环境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学生就会留在国内接受我们的培养。

    立足中国国情:开展国情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要想成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前提条件是要了解中国,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只有立足中国看世界,学生的“国际视野”才不是空洞的,这样的学生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为中国未来发展作出适时适当的贡献。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是全方位多维度的,会涉及到政治、历史、文化等各领域,其中不乏一些被外界所误解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如何理解至关重要。如果学生自身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就有偏差,那么这种国际交流只能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因此,高校在推进国际交流的同时,要做好学生的国

    3.激励竞争机制(高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

    面对社会经济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面对高校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对大学扩招后学生就业困难的严峻形势,成长为解决21世纪新问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此所讲的国际视

    一.营造适合创新的家庭环境

    1.发觉儿童兴趣,挖掘内在天赋,从小培养创新意识。(差异化培养、激发创造力和发展潜力)

    2.使民主思想贯穿于家庭教育始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二.优化校园创新环境

    1.深化创新课程改革,与国际课程接轨。(人的个性发展,个性化教学,“多元性”的理念和模式,规范性和一元性,选修课,老子“因材施教”)

    三.市场环境

    1.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竞争

    2.工资机制,拔尖创新人才与同等劳动工资持平。

    四.社会环境

    1.改变社会思潮,转变求学观。(以用为本,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社会评价)

    2.促进科研体制改革,消除“学术官本位”,减少学术行政化。

    3.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多种途径:报刊、影视)

    第三篇:拔尖创新人才修改 5

    本科生“导师制”视野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丁秀梅,郭贵英,408100)

    摘要: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十八大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后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然而,我国目前的传统教育模式严重抹杀了人的个性,因此,我们培养人才的时候,应该着重培养的是人才的创新激情、创新素养、创新实践。鉴于导师制在我国某些高校中已取得初步成效,本文将从本科生导师制运用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以及有效的培养模式来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当前本科生拔尖人才培养的现状

    现代社会急需拔尖创新人才,这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拔尖创新人才已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条件,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想更好的提升经济文化水平,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为此我国应加强创新拔尖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对本科生的培养普遍采取学分制和班建制。在学分制影响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灵活地选择所修课程,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然而,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扩招,高校老师难以与学生进行互动,教与学严重脱离,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低,接受到的知识浅薄,缺乏深层次的研究。这导致2024年以来,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超过了六百万,人才数量多但人才素质却未达标: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许多工作单位缺乏人才,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本科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而导师在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将本科生导师制运用于高校人才培养,改变我国拔尖人才缺乏的现状是极其有必要的。

    二、利用导师制进行拔尖人才培养的优势及意义

    导师制是采取导师一人指导一个或者多个学生(不超过5个)进行学习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最早产生于十九世纪的牛津大学,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导师制的应用比较普遍,而在我国,导师制主要应用于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的培养,许多本科高校对这种模式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将导师制运用于本科人才培养的好处有:

    一)、有利于本科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1、新生阶段

    对于习惯了中学阶段的忙碌生活、习惯了填鸭式教育以及上课只懂埋头做笔记和习惯核对参考答案的学生来说,上大学是他们中学阶段最大的梦想,然而对刚上大学的新生来说,生活环境的改变、水土不服、方言差异、饮食习惯差异、离开父母以及要面对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这诸多的不习惯,许多内向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此时,根据我国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合理有效的本科生导师制,让老师对有不适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良好而有效的导师制不仅能为新生缩短升学的适应周期,还能帮助他们完善学习规划,克服升学后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带来的迷茫感、失落感和孤独感。帮助学生尽快地新一轮的学习和工作中去,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

    2、学习阶段

    许多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由于迷茫和不自信,导致在大学二三年级面临就业压力的时候更加不知所措。也有的而学生由于个人情感或家庭问题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此时,若导师对其进行开导,作为学生的情感倾诉对象,不仅能为学生解决一些琐碎但却重要的小事,还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便于导师与学生更好地合作。基于导师与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建立的感情和对彼此的了解,导师还能有征对性地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开发智力,更好更快地向着拔尖创新人才靠近。

    3、就业或考研阶段

    在此阶段,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特长指导学生就业或考研。给就业的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就业网站和信息,帮助他们根据不同企业的要求写简历,或者及时关注各地的公务员考试信息,给学生提供可靠的招考信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对于想考研的学生,则要给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帮助他们选择报考的学校或提供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二)、有利于完善本科生的知识体系

    1、基础知识(稳固扎实)

    合理利用导师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够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强化记忆,从而打好基础,让所学的知识不容易遗忘,也为学习新的知识奠定基础。将新旧知识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2、专业知识(精湛前沿)

    目前,很多学者反映,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等到大学毕业时早就过时了,等到学生大学毕业后又要重新学习相关的新知识。利用专业的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学生更能掌握知识,并有机会接触学科前沿的知识,与国际接轨。及时掌握新的知识,能有效地解决现在本科教育知识落后的现状,能很好地帮助本科生尽快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先进的领军人物。

    三)、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1、创新激情

    导师制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它不同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而是启发学生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和经历去探讨导师提出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导师、课程和专业,还能决定问题的答案,这就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观察力、质疑力、想象力。这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

    2、创新素养

    因为导师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倡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更多可以支配的权利,有了更多自己动手的机会,这不仅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提高本科生的领导力、沟通力、协调力。

    3、创新实践

    由于导师制下的学生人数比较少,导师能给与学生更多的关注与温暖,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的机会,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这对提高学生的关注力、动手力、拓展力是有极大帮助的。

    充分利用导师制的优点来培养创新拔尖人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有广度和深度,使他们普遍地了解各个学科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他们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合理的综合体系,从而使他们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对自己专业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究。创新拔尖人才需要具备完整的能力结构,其中包括开拓创新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自学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各个方面能力的完善才能对知识进行良好的运用,利用新知识,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构建导师制培养拔尖人才的有效模式

    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基础,还要具备先进的完整的体系。大学是一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大学具有完备的教学资源和雄厚师资力量,更容易在这里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但我国现阶段大学教育方式有一定的纰漏,不利于

    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

    随着大学生逐年地增加,大学生人数太多,大学管理是一种“放羊式”的管理,教师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往往一个辅导员要管理几个班级,其余任课老师只是教授课程,并且许多课程采取大班授课。师生之间互动少,老师不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任其学生自由发展。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的自由发展往往有限,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开发与利用,最终只能作为一名平庸的大学毕业生,没有思想、没有活力也没有一技之长。根据这些弊端,根据“导师制”来探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1,改变课程结构和教学理念

    很多学校由于“爱生如子”,巴不得每个学生都成为达芬奇那样的全才和通才,不管学生的要求和个性,进行填鸭式授课,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唯唯诺诺,没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想法。学校开设的课程也是五花八门的什么都有,导致很多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狂补劣势学科而忽视了发展优势学科,从而变成了一个个的庸才。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选课,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聪明与否的唯一标准,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向具有专业知识的拔尖创新人才转化,改变我国的人才结构,促进多元化和专门化人才的发展。

    2,在本科高校中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激励模式。

    这种人才激励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本科生导师的激励。因为只有有创新思维的老师才能教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了避免某些导师怠慢自己的学生,必须建立导师考核机制。一方面,不能给与导师太大的压力,以免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倾注到学生身上,另外一方面,又要加强对导师的监督管理。因为在这种体制下,导师的引导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我们不能保证每个倒是都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建立导师的监督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导师的考核,分为导师出勤率、教学质量考核、学生的成绩、以及学生对导师的评价四个部分。其中,导师出勤率考察的是导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是否有怠工等现象;教学质量考核,即导师在课堂上与同学们的互动,引导方式、以及是否灌输新知识等;而学生的成绩如何,也要作为导师的考核内容,因为我们不仅要注重过程,也要注重结果,不然,导师的教导方式显得太过形式化,学生一无所获,这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毁灭性的打击。学生对导师的评价,必须采取匿名的的方式,而且,投票情况最好不要让导师知道,只是作为考核的其中一个重要指标。考核最好每学期一次,以此来提高导师的积极性,对考核成绩好的导师,适当的给与相应的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则对其进行培训,培训期满后再进行考核,若还不及格,则劝其辞职。

    另外一种则是对学生的激励,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展一系列的特色活动,增长学生的见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并对敢做敢想、表现优异的人适当的奖励,口头奖励、奖励小物品也行。学期期末,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的科目不能是简单的文字科目,还包括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考核结束后嘉奖表现优异者,鼓励没取得优异成绩者,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在拔尖创新人才的路上走的更好更远。

    3、鼓励导师引领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在本科高校里。导师不仅要承担教学的任务,还要在教学的同时搞科学研究。这加重了导师的负担,分散了他们的精力。然而,鼓励导师引领学生参加科学研究,不仅能减轻导师的负担,还有利于学生接受学科前沿知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早点接受学术思想的熏陶,培养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以便于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4、“一对三”方式。采取导师一人指导一个或者多个(不超过5个)学生的方式,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导师针对其教育的学生采取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方式,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每个学生的特点与不足之处,具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着重培养这几个学生,可以形成一个

    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不定期的讨论以及合作,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交流以及知识的创新。不断加强学生的沟通与自主创新能力。首先,导师要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培育出具有深厚专业知识技能的学生,其次,导师还应注重拓宽其它学科知识,做到全面教学,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泛。最后,导师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各个方面,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保证学生的思想品德端正,生活习惯良好,心理健康,各方面素质质量较好,培养出全面的专业的身心健康的创新拔尖人才。

    6、导师制需对创新拔尖人才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社会经济的日益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大,生活节奏逐渐增快,压力加大,操劳过度,身心容易疲惫。社会心理问题越来越广泛,其危害性也在不断加大。现代社会里心理健康显得十分重要,新时代人才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知识结构,还要具备完整的能力结构与健康的心理状态。其中,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可或缺,好的心理素质决定人才拥有好的内心,才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满足国家与社会不断增长的对人才的需求,做到为人民服务,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良好的心理状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需求之一,端正人才的态度,提升人才的幸福感与使命感,加强人才心理素质的培养,为社会发展提供有责任感得创新拔尖人才。导师制要求导师在思想以及生活上对学生加以关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予帮助,正确引领学生的思想,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培育出各方面都高素质的创新拔尖人才。

    目前,我国对这方面的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搞好学术研究,本科生导师制视野下的拔尖创新人才模式会更加地完善,并能真正运用到本科阶段的学生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张建林 廖文武 樊智强 包晓明《大众化时期拔尖创新人才的高校培养之道》

    2、郝嘉利,康永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3、齐敏菊,孙淮宁 《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措施》 淮南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

    4、许星鸿《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 005)

    5、李曰芹.《如何实施人才培养“导师制”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马延奇.《试析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7、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

    第四篇:让更多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范文]

    让更多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梁绿琦

    (2024年3月30日)

    各位系部主任、研究所长、学术骨干:

    大家下午好!我们大家今天这里开会,是对本人才素质提高工程做出部署。刚才楚国清书记已就本人才素质提高工程培训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作了简要的说明,并对本人才素质提高工程提出了具体要求,希望全院各个部门要同力合作,共同完成好教师和干部的培训工作,努力建设起一支具有较高政治水平、学术素养、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教师、干部队伍,保证学院在未来的一个时期,能够应接各种各样的挑战,使学院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老师们!我们的国家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学院也在持续深入地向前发展,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志——系部主任、研究所长、学术骨干也都面临着发展的问题——只是大家发展的问题各不相同而已。那么,那么,我们怎样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这块土地上发展自己呢?下面,我想就学术发展和事业发展问题,代表学院谈几点意见。

    2024年,经过全院教职员工的不断努力,我们取得了示范校建设的优异成绩,示范校建设验收获得优秀的评价。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回想我们学院示范校建设的历程,回顾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各项举措,我们终于可以说,学院已经跨入了高校发展的轨道。

    在兴奋之余,我们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通过了示范校建设验收之后,我们将怎样继续保持和推进学院的持续发展?通俗地说,就是未来的路我们怎样走?我相信,这也是在座的系部主任、研究所长、学术骨干们所思考的一个问题。

    经研究,学院决定在2024年期间,实施人才素质提高工程,以推进学院科学发展为目标,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较高学术素养和工作水平的人才队伍,通过持续不断地抓好干部和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干部和教师的理论水平、教书育人的基本素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

    本人才素质提高工程实施的主要目标是:搭建一个干部和教师发展的平台,激发推动干部和教师发展的动力,打造一个“和谐、快乐、奋进”的工作状态,团队精神、专业技能有所提高,人才队伍基本形成。

    人才素质提高工程的实施原则:

    1、全院覆盖,突出重点;

    2、长远规划,分步实施;

    3、部门负责,协同进行。

    本培训共计22大项,分别由组织部、宣传部、审计室、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国资处、信息办等部门组织实施。有些培训项目已经开始进行,比如审计的培训、教师技能培训等,我已经看到传播系从3月16日起已经开始录音技能的培训,到今天为止,已经培训了三次。

    我们学院现在正处于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人才更替的时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我们的一批骨干教师将退休,因此,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形成一支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学术队伍,促进和推动学院的大发展。我们实施的人才素质提高工程,就是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因此,全院各级部门都要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工作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尽心尽力地做好这项工作。下面,我想就人才培养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志存高远、淡泊名利,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人生应该有一个奋斗目标,我们希望在座各位的奋斗目标就是做一个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管理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好教师。什么是好教师的标准呢?

    概括起来说,就是:高校教师应当有社会责任感,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要有奉献精神;要不断地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的能力;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不断创新,富有创新精神;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从我们走入高校之时,“甘做人梯”,“蜡烛精神”就已经成为我们的座右铭。“甘做人梯”,“蜡烛精神”讲的就是奉献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高校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更大于个人的意义和个人的价值。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我们要尊重这个职业,我们也要在这个教师岗位上,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学术界经常讲“学术大家”,这些都是学术上的泰斗。我自己认为,所谓的“大家”气象,就是胸怀要宽广,志向要高远,学问要精深,诲人要不倦。我们中间的教师和干部,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也许距离学术大家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应具有大家气象,要有追求,要有理想。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要来的。只要有事业心,只要努力工作,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孜孜不倦做学问,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就,就一定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来!

    此外,我还希望在座的各位教师和干部能够在空暇的时间多读一些书,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虽然许多教师都是毕业于大校、名校,但时代在发展,学术研究也在进步,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学而不厌”,然后才能做到“诲人不倦”。我自己每年都有计划地读一些书。比如,每年我会让图书馆的同志统计一下学生图书借阅量最大的的前十本书,然后在假期里认真读,以此了解学生。比如我读了很多韩寒的书……我也希望大家多读书。

    二、制订符合国家发展趋势和学院发展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我希望在座的教师和干部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在某个阶段,达到什么目标,准备采取什么措施,都应做到“未雨绸缪”,早有规划。只有发展目标明确了,才有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我们学院的教师和干部群体,是一个优秀的团队,政治素质比较高,协调能力比较强,大多数干部都是从教学一线选拔上来的,有很多的优势,这是我们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将认真研究干部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拟定干部培训、培养方案,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在座的各位教师和干部必须明确,学院的发展,是教师和干部发展的一个广大的平台和空间,只有学院发展得更好、更快,教师和干部才会发展得更好、更快;只有学院持续不断地发展,教师和干部才能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学院的发展与我们各位老师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学院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呢?

    一是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学活动,优化教育过程,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简言之,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是建设良好的学术氛围,搭建科学、规范、创新的学术平台。构建生动活泼、百花齐放的学术环境,推动教师和干部的发展与成长。简言之,让教师和干部因为学院而自豪,因为学院是其成长的基点与平台;让教师和干部因为学院而受益,藉学院的平台,成为名师、名家、名管理大师。

    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必须明确,你们的发展与学院的发展相关联,因此,高校领导干部的个人发展规划应与学院学科规划、专业建设相结合,适时调整、不断进取、有所创新,取得学术研究、教学活动、学生培养等各方面的成就。

    三、开阔视野,搞好教学研究、学术研究和工作研究

    在座的各位教师都有着良好的教育教学管理的素质,希望大家开展更为广泛的学术交流、具有开阔的视野、刻苦钻研不断探索,并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方向与目标相一致,与学院的发展定位相吻合,不断做出成就。

    作为个人,应敏锐观察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捕捉各种信息,积累学术资料,建设各种学术平台。

    应该强调,研究工作,无论是教学研究、学术研究,还是工作研究,不是“一日之寒”,必须“十年磨一剑”,各位教师和干部必须有坐冷板凳的精神,要耐得住寂寞,要不断探索。作为高校教师,必须关注教学,关注人才培养,懂得和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全力以赴地做好教学工作。

    什么叫懂得教学?首先是要认识教学的基本工作内容,熟悉教学的基本工作程序,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我在这里想提问一下:我们学院现在有多少个专业?每个专业的名称是什么?招生就业情况如何?开设了一些什么课程?用的什么教材?我估计,在座的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和教师回答不上来。不熟悉学院教学的基本情况,怎么来宏观指导?

    其次是要研究教学。教学有基本规律,也有其特殊性。比如我们提出的文科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我们为什么要提出“文科高职”的说法?它的内涵是什么?怎么来实现它?

    我们在很多场合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什么是基于工作规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应当是什么样?这样一些问题,我们正在探索,也就是说,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突出我们的特色。

    因此,我们在座的各位,不仅应具备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还应当关注学科前沿的理论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江泽民同志在与四所交通大学的领导谈话时,殷切希望高校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政治家、教育家。强调这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需要,是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其次,高校教师和干部应当具备较开阔的视野,居高临下,览群山而小天下。有了这样开阔的视野,把握全局才有可能,顺应变化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也才有实现的基础。

    再有,我们的教师和干部还需要有概括能力,学会总结。应当说,自从我们示范校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做了大量的事情,有许多需要总结的地方,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学会概括,学会提炼。山沟里也能够出马克思主义。这就需要我们第一不要妄自菲薄,第二是正视自己,提高自己。我们需要学一些逻辑,需要掌握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话,才能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切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撞钟也要撞响才对。

    四、要关注社会的热点

    一所公立大学,服务社会、传承文化是其最根本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将我们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工作与其密切相连。

    那么?什么是社会的热点呢?

    (提问)

    据新华网报道,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会议2024年3月24日在京举行。会议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重点资助体现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研究课题,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进创新社会管理以及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推出一批优秀成果,带动培养一批优秀人才,较好地发挥了社科界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可以看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进创新社会管理”以及“加强党的建设”四个方面应当是我们高校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努力的方向。

    从我们学院的人才结构来看,“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进创新社会管理”以及“加强党的建设”三个方面我们是大有可为的。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这种深刻的变革,既出现在城市,也发生在农村,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其身份、地位以及利益格局,都有迥然不同。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开始解体,市场经济的地位逐步确立,社会资源和机会的配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新型的社会组织随之产生。由此,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在社会功能上出现了此进彼退、此长彼消的变化。首先,政府职能“开始由全能型政府向公共服务职能回归”。其次,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原来的国有企业的生产功能被强化,非生产功能被剥离”。再次,“社会

    1组织开始发育,并发挥着国家和市场之外的社会整合的功能”。

    在座的各位老师可能已经注意到,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大量新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截至2024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各类社会组织43.1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3.87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9.04万个,基金会1843个。此外,在各级民政部门备案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4万多个,城市社区社会组织有20万多个。从1988年到2024年,我国社会组织数量增长了近100倍(1988年我国仅有社会团体4446个),近10年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另据一项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各类社会组织固定资产总值约1089亿元,收入1247亿元,增加值约500亿元。全国各类社会组织目前有专职工作人员540万人,兼职工作人员500多万人,还有注册的各类志愿者2500多万人,基本形成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种种数据与迹象表明,中国的社会组织正变得规范、成熟,在社会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宽泛。

    新经济组织是指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港澳台商、外商全部所有或绝对控制的新出现的经济组织形态。另从所有制特征上看,现行法律、法规把这类经济组织统称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大体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商经济控制企业、港澳台经济控制企业、非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非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等。2024年,私营企业有551.3万户,私营企业主1268万人,从业人员7253.1万人。私营企业已占国内企业总数的63.25%,注册资金93873亿元,当年上缴税金4771.5亿元。

    以北京为例,随着北京的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整个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北京市现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20多万个,已达全市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的87.8%;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近3万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新社会组织的从业人员已占到全部就业人口的75%;全市1249座商务楼宇中有6万多家法人单位,从业人员83万多人。

    新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这必然导致社会基本构成不断向多样化发展,并使社会各阶层内部关系日趋复杂,利益需求日益多样化。

    2024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新阶段各项工作的总要求“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部署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习近平则指出,创新社会管理,要同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中央和各级政府,都非常关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变化,“社会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关注的热点。应当指出,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领域,我们是大有可为的。这两年,我们在志愿者理论与实践、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服务和为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承接了国务院农民工办公室、北京市哲社办、北京市委统战部的多项研究课题,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我1 同上,第16页。

    希望,我们有更多的教师和干部,能够将研究的方向和视野扩展到这些方面,切实关注社会的发展热点,认真为服务社会做出贡献。比如,在社区的研究上,可以关注一下题目:

    1、北京市社区的政府管理模式研究

    2、北京市社区的社会工作研究

    3、北京市社区的社区经济学研究

    4、北京市社区的文化建设研究

    5、北京市社区的信息化建设研究

    6、北京市社区的组织架构研究

    7、北京市社区的NGO研究——志愿者组织

    8、北京市社区的社区服务研究

    9、北京市社区的社区援助研究

    10、北京市社区的社区养老研究

    根据目前的状况,可以争取每年出版北京市社区发展状况报告一本、构建北京市社区建设基本数据库,北京市社区建设基本指数(评价指标)。从长远来说,提供中国化社区建设模板,中国化社区建设手册和中国化社区建设的“三书一库”。

    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工作室、服务站、展示中心等模式,拓宽教师的发展空间,提高教师的发展能力,打造更多的名人、名师,建设我们独有的品牌。

    五、要组建一批学术团队

    我院建院已经25年,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社会声誉在逐年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总体看来,我们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学院缺少具有较高社会声望的学术大家,学术团队也比较薄弱,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亟待提高。因此,迫切的任务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逐步建立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学术团队。学术团队是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志组建而成,除了学术兴趣的相同之外,在学术方法和学科类别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比如,我们做一个社会调查,必须有社会学的成员,但文献资料收集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还需要方方面面的沟通和协作。因此团队成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实施的时候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到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建立学术团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可以采取重大攻关项目的方式组建,也可以以学术沙龙的方式组建,还可以系部重点发展方向为目标来组建。当然,我们现在采取比较多的,还是重大攻关项目的组建方式。(志愿者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等)

    组建学术团队,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具有一定策划、组织能力的带头人,并且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这都是需要我们努力实现的。

    谢谢各位!

    第五篇:-创新拔尖人才创新路径之我见

    创新拔尖人才创新路径之我见--调查问卷

    多年来,培养创新型人才一直与现有的应试教育制度有所冲

    突,虽然社会各界都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种种努力,但收效甚微。针对这一现状,希望通过这次的调查问卷研究如何在适应现有教育制度的前提下探讨和研究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1、你是否了解创新型人才? b

    (A)了解(B)听说过,但是不是很了解(C)不太清楚

    2、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和了解创新型人才的?(多选)ce

    (A)报纸和书籍(B)电视(C)网络(D)学校教育(E)社会教育(F)其他:____

    3、您觉得,大学生做课题的目的是什么?(可多选)(ad)

    (A)学习新知识;(B)完成毕业论文;(C)完成导师的任务;(D)提高科研实践能力;

    4、您如何评价大学课程内容的创新性(相对于您的需求而言):(d)

    (A)很强;(B)比较强;(C)一般;(D)比较弱;(E)很弱

    5、您的任课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或其它参与式的教学方式的情况是:(b)

    (A)充分;(B)比较充分;(C)一般;(D)较少;(E)从不

    6、你所在的学校是否组织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相关培训? c

    (A)有,并且很重视(B)有,但较少(C)有,但偏于形式(D)没有

    7、你是否参加过有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培训或活动等? b

    (A)有(B)没有

    8、您认为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吗?(a)

    (A)是;(B)不是;(C)不全是;

    9、您认为创新是大学生的责任吗?(c)

    (A)是;(B)不是;(C)现在不是,将来会是的;

    10、您觉得,目前大学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多选)(acefg)

    (A)学习环境差;(B)导师队伍薄弱;(C)国家投入太少;(D)大学生数量太多(E)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计划不合理;(F)教学方法单一;(G)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H)其他(如上述选项未能表达您的看法,请填写)

    11、您希望您的导师在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方面给您提供?(多选)(ad)

    (A)研究方向的引导;

    (B)具体研究方法的指导;

    (C)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

    (D)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

    (E)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

    12、您觉得大学生要创新,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abc)

    (A)氛围;(B)资金;(C)信息;(D)知识;(E)技能;(F)指导

    13、您认为激发人才创新激情最有效的手段是(d)

    (A)物质激励;(B)事业激励;(C)感情激励;(D)其它

    14、您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多选并排序)(acdeg)

    (A)独到的思维方式;(B)高科技素养;(C)团队精神;(D)探索精神;(E)勤奋;(F)良好的品德修养与责任感;(G)交流能力;(H)(如上述选项未能表达您的看法,请填写)

    15、您认为,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学方面需要做的是:(多选)acd

    (A)突出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

    (B)在教学中运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

    (C)改革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开放实验室

    (D)改革考试方法,鼓励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脱颖而出

    (E)(如上述选项未能表达您的看法,请填写)

    16、您认为,要提高创新型人才教育的质量,目前最需要做的是:(多选)(bf)

    (A)停止扩招,把创新能力列为各类院校招生的参考依据;,选拔高质量生源

    (B)改革教学理念,变机械灌输式教育为启发诱导式教育;

    (C)改变目前的学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案

    (D)完善评价体系,提高淘汰率,严格掌握培养目标

    (E)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F)建设教育创新工程,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G)(如上述选项未能表达您的看法,请填写)

    ————————————————————

    17、在现有教育政策下,在大学期间可实施的基础上,您认为可以以何种措施和方法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如:开设课程,请具体说明开设什么课程?)_____________实施项目教学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学校可以联系社会企业单位,带领同学参与前沿科技,开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您参与此次问卷!



    推荐阅读:
    高校如何让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产生
    艺龙电子商务案例分析
    工程质量追溯制度
    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大政协
    2024年上海市宝山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