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高中作文 银行信托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期末试卷分析(最终定稿)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醉人清风 时间:2024-09-08 00:51:5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期末试卷分析

    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期末试卷分析

    实验中学

    叶群挺

    一、试卷基本情况:

    1、试卷结构

    本次试卷的出题范围是《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出题的原则为知识覆盖面大,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本次试卷选择题17题,共34分,绝大部分是基础题,难度适中,结构比较合理,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学生对常识性内容的识记能力与掌握。

    非选择题有2大题,共26分,第35题是读图分析题,考察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和地形区的知识,并结合西部开发战略分析东西部的优势互补;第36题是材料分析题,以第16届亚运会为切入口贯穿全题,并做到了与书本知识的有效结合。

    总体来看,题型全面,试卷比较灵活,内容与时事结合紧密,具有时代感,侧重考察学生的阅读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审题和解题的能力,非选择题大多是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运用,能够达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各种能力的目的。

    2、试卷特点

    试题遵循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加强能力考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注重基础,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能力。本次试卷重基础知识,面向全体学生,但突出能力。基础题约占绝大部分,基本上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学生熟练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

    (2)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教材的主干知识,难易适中,重点突出。考察的是书本的重点知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试题考查的知识来看,考查的知识面非常广,涉及了全书四个单元的内容,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过高。

    (3)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大都联系现实生活实际,鲜明地反映了当前的时代特征。纵观全卷,无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遵循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选取了很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材料和符合时代气息的典型事例。例如选择题,第9题、第10题、第11题、第17题;非选择题,第36题。均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4)试题灵活,紧扣教材

    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以情景材料为中心命制试题,例如第36题,问题的引出和解决紧扣住教材知识,着力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并且试卷所考查的知识点中,不少是学生易错易混的。

    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是题量有点大,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时间有点仓促。总之,本次试卷面向大多数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更为我们教师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考生答卷情况数据分析:

    1、选择题典型错误分析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从选择题答题情况看,学生得分率普遍较高,说明基础知识的课堂落实比较好。选择题17小题,共34分,由于难度不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拿了满分,学生基本得分率是76﹪。其中第9、14、15题正确率在90%以上;第6、8、10、16、17题正确率在80%以上;第4、7题正确率在70%以上;第1、2、5、11、12、13题正确率在60%以上;还有第3题正确率最低,仅为54.7%。

    其中错误率最高的是第3题,正确率仅为54.7%。第3题根据题干要求,让学生选择选项中比例尺最小的,正确答案是B,其中选A的人数占到24.9%,选D的占15%,选C的占4.3%。其中,选A、C的学生没有掌握比例尺的比值大小知识(即比例尺的分子为1,分母越大,比值越小,即比例尺越小),而A选项却是比例尺最大的,说明这部分学生对比例尺大小还是模糊不清的;选D的学生还是有点粗心,因为对于比例尺不同表示方法的大小比较,通常是统一化成数字式,而且要注意比例尺的单位是厘米(1千米=100000厘米),可见这部分学生化简出现了疏漏。此题是基础题,出现正确率低的原因还是教学时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特别是对于错误的学生没有及时发现、及时解疑答惑,问题的堆积是很可怕的,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11题的错误率也比较高,正确率仅为60.3%,正确答案是D,12.4%的学生是错选了A,13%的学生是错选了B,13.4%的学生是错选了C。这道题其实是时事和行政区划知识的结合,要学生选出发射“嫦娥二号”成功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所在的省区轮廓,该题内容类似的在期中考试中曾出现过,但还是错误较多。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时事了解较少,关注度不够;二是对错题没有及时总结,导致做过的题目印象不深。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指导学生能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教师的主要职责。

    第13题的正确率也不高,仅为61%,正确答案是D,11.7%的学生选了A,19.7%选了B,6.6%选了C。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读懂题干要求,粗心、马虎、2 想当然,即没有抓住题眼“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这也告诉我们师生:审题是第一要义。本题只要审题仔细了,不应该错选的。

    2、非选择题典型错误分析

    从非选择题答题情况看,学生得分率不是很高,说明学生的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满分26分的学生没有,24分-25分的学生有4%,22分-23分的有12.2%,20分-21分的有16.3%,15分-20分的有33.7%,10分-15分的有25%,10分以下的还有8.8%,平均分为14.6分。

    其中第35题共3小题,得分率较低,平均分为6.4分。第(1)小题满分3分的学生有26.7%,2分的有33.3%,1分的有16.7%,0分的也有23.3%;第(2)小题满分7分,5-7分的学生有56.7%, 1-3分的有40.8%,0分的有2.5%;第(3)小题满分4分的学生几乎没有,0分的将近73.3%。主要失分情况如下:第(1)小题的前半题“在中国四大地理分区中”,好多学生审题不仔细,没有抓住题中的关键,1/3的学生写成了省区。第(2)小题得分3分以下的学生依然犯了第(1)小题审题马虎的毛病,没有发现所答的内容是“地形区”非“地形”,这部分学生没按要求作答直接想当然的变成了填图题,且对于A、B两地所发展的农业产业不会答;至于“告诉我们怎样的科学道理”,在平时上课、作业和复习时都提到过的,部分学生也没有拿到这应得的分数。第(3)小题觉得题目有点绕,既然是“西部开发战略”,而回答的却是东部B地的发展,但只要抓住“从A、B两地的角度”,得分应该不低的,而事实上将近73.3%的学生既没有这样去做,也没有答到要点。这些错误之处,时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教师,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是需要平时一点一滴去积累的,只有让学生懂得“怎样做”才能放手学生去做。

    第36题共3小题,得分率较35题高,平均分为8.2分。第(1)小题满分6分,3-6分的学生有78.8%,1-2分的有15%,0分的有6.2%;第(2)小题得分率较高,满分3分的学生有72.5%,0分的有22.5%;第(3)小题满分3分的学生有36.25%,2分的有21.25%,1分的有23.75%,0分的有18.75%。主要失分情况如下:第(1)小题有1/3的学生判断“从北京到广州的火车是向什么方向行驶的”为正南方向,正确答案是西南方向,究其原因是北京位于广州接近正南的方向,学生一不小心就易错;还有“京广线还经过哪些省区”,少数同学错答了山东、安徽、江西等,这在书本P15页或者P66页图中很清楚的都可以找到的。第(2)小题只要翻到书本P44页《中国的行政区划》图都可以找到。第(3)小题,少数同学没注意“亚运会”,把亚洲的发达国家—日本错答成了大洋洲的澳大利亚,而对于“它与中国的海陆位置有何不同?”这一问,必须做到两者区分开回答。

    三、对今后教与学的建议:

    1、考后反思

    很多考生都认为《历史与社会》学科很好应对,因此“平时根本就不需要多花时间、考试前只需看看课本、考试时能多抄点内容”即可。然而这样的看法是绝对错误的。

    《历史与社会》学科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进行综合归纳的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对考生能力上的要求很高而且试题灵活,有一定难度,涉及知识面又广。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地全面地进行学习,提醒学生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建议学生们必须走出这一认识上的误区。

    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材料分析的能力,课堂教学当中更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答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课后更应注重对个别学生的辅导,尤其是个别因不认真而不会的差生,可以经常性地进行不定的抽查和辅导,使他们起码能够通过查找书本尽量多地找到一些最基础的知识。

    2、对教的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由于开卷考试,基础知识往往容易被忽视,而事实上这是能力培养的前提。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概念不清,因而造成失分较多。因此要严把知识基础关。

    (2)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放任自流,很少主动学习,除了教师指定的作业外,不想再看书,这是开卷考试考不出好成绩的根本原因。因此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有效性,精讲多练,把每一节课都当作提升成绩的重要机会和重要时间,努力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不要寄希望于课外。

    (3)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历史与社会的知识条理比较清晰,虽然开卷考试,学起来也不容易,需要老师帮助学生梳理:将知识点串成线,连线成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

    (4)强化主干知识的教学。对重点知识,要讲清来笼去脉,浓墨重彩,同时要形成板书,让学生做下笔记。因为我们学生的耳朵不好使,听过就忘。

    (5)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材料题怎么做,问答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掌握有一定的答题技巧,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4 应试能力。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3、对学的建议

    (1)提高听课效率,重视基础知识。有些学生认为历史与社会是开卷考试,平时上课不认真,考试前读读提纲或书本就可以了,实际不然,现在考试大多是考你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假如上课不听懂,基本概念不搞清楚,是很难考好的,因此功夫应化在课内。

    (2)认真对待作业,尤其是非选择题。有些学生做作业极不认真,尤其是非选择题,平时不养成认真读材料和分析材料的习惯,乱做一通,考试时,一看要通过阅读材料回答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所以平时就要养成多思,认真作业的好习惯。

    (3)学会梳理知识,对教材的重点知识要熟悉。有些学生对书上的原句或重点句子往往考不好,说明对教材还不够熟悉,因此,平时在学习中,重点的句子务必记住,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4)启发引导学生懂得如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从而掌握把所学的各种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期末复习试卷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总计40分。)

    1.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

    A.黄河中游 B.江下游

    C.珠江三角洲

    D.辽河流域

    2.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奴隶制国家,这里的“他”是指()A.黄帝

    B.舜

    C.禹

    D.启 3.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4.春秋时期的政治据是“永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的出现与西周什么政治制度有关?()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5.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下列成语中源自长平之战的是()A.问鼎中原

    B.纸上谈兵

    C.卧薪尝胆

    D.三顾茅庐

    7.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写到:“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好处”包括()

    ①统一六国 ②焚书坑儒 ③推行郡县制 ④统一货币、度量衡 ⑤修建陵墓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⑤

    D.①③④⑤

    8.“马到成功”蕴含着人们对事情成功的美好祝愿。下列“马”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书中的是()A.B.C.D.9.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很重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 ④秦朝的刑法残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10.班固《汉书》中“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记载的是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哪一措施?()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统一文字 11.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史实

    推论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B 丝绸之路通达欧洲

    C 西域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内地

    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 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

    D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标志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A.A

    B.B

    C.C

    D.D 1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A.B.C.D.13.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

    15.小明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素材可以被入选的有()

    ① 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② 颁布均田

    ③ 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④ 颁布“推恩令” ⑤ 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16.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古代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的是()A.人面鱼纹盆

    B.司母戊鼎 C.毛公鼎

    D.兵马俑 17.秦汉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科技发展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下列属于秦汉时期科技成就的有()

    ①《九章算术》 ②《齐民要术》 ③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④全身麻醉手术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当代科学家利用巨型电子计算机已计算到小数点后约100万兆位。而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A.阿基米德

    B.张衡 C.祖冲之

    D.宋应星 19.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以下对诸子百家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A.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移”B.孔子主张“仁政”,认为“苛政猛于虎”

    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20.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创了“论从史出”的治史方法,第一次以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这部史学名著是()

    A.《汉书》

    B.《后汉书》

    C.《三国志》

    D.《史记》

    二、填空题(每空1分,总计10分)

    21.尧、舜、禹之间的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方式,被古人称为“__________”。为了巩固对辽阔土地和殷商遗民的统治,西周推行了_________制。22.________、______首倡的秦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23.汉武帝时,派遣_______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4.西汉历史学家_________编写《史记》,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_通史。

    25.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一书,奠定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北魏贾思勰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表述中的错误并改正(每小题2分,总计10分)26.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汤把都城迁到殷,商的都城稳定下来。()改正:

    27.秦始皇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司法。()改正:

    28.三国时期,在江南的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造船业。()

    改正:

    29.从西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改正:

    30.四川出土的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改正:

    四、材料解析题(总计40分)

    31.《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请回答“

    1)“江南”地区得到发展是有哪些因素?

    (3)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32.“他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

    ——翦伯赞(1)材料中的“他”是谁?他曾几次出使西域?

    (2)他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当时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来管理西域?

    (3)他在出使西域的路途中历尽坎坷,你认为他的哪些优秀品质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的?

    33.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讲经图》,所说的“经”是指“六经”,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最早兴办太学的皇帝是谁?当时太学设置在何处?

    (2)这位皇帝采纳哪位学者的什么建议,使儒家学说从此成为中国封建朝代的正统思想

    (3)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谁?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作为教育家,他对古代教育有哪些杰出贡献?请列举你所知道的他的教育名言2条。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谈谈这句话对你处理同学关系有何启示?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

    (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张三这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田产的?

    (3)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4)材料二反映了历史上的什么历史事件?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什么改革内容?

    (5)材料二的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请你谈谈你对我国推广普通话意义的认识。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一、总体评价

    今年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的命题,涵盖知识面广,重视基础,命题形式富于变化,既有常见的选择、填空题,又有材料题,还有图中学史,及问答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考查了学生的识图、分析材料等能力,难易适中,兼顾到了全体学生,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理念,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二、具体分析

    全卷分两种题型,即:选择题、非选择题。两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15小题,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图表、问答题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两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知识点,如选择题3、8、11等题,不仅涉及面宽,且命题形式新颖,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

    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均是七年级上册后半册书的重点内容,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图中学史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如果学生平时基础扎实,此题根本不用死记硬背,一看就能很容易答出来,否则,不能把知识系统化,只知一味死学的孩子是不可能做出来的。

    三、今后教学措施

    1、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重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在历史学习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因此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对于课本一些重点知识一定要反复落实,要使学生能正确书写下来,避免书写错别字,要使课标要求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学生掌握准确无误。

    3、对课本上涉及到的文言文要加以讲解。

    由于七年级是中国古代史,所涉及的一些资料大多是文言文,所以对于课本出现的一些文言资料要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到位进而掌握相关知识点。

    4、复习时要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重视单元小结、同类知识的总结及比较,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有明确的历史知识体系。同时对于单元学习主题也要重视讲解,要让学生掌握单元主题。

    5、复习时要对学生进行审题、答题规范、答题技巧的训练。

    刘胡兰镇中学校

    霍爱珍

    2024.01

    七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刘胡兰镇中学校2024.01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通道一中2024年七年级下期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王汉霞

    期末考试是检验一个学期教学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其试卷质量的高低决定能否很好检验一学期的教学成绩很重要。下面对本学期的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试题满分为100分,实行闭卷考试,共六个大题。题型有选择题、对号入座、历史小诊断,填图题,材料分析题、综合探究分析题.可以说题型多样。

    从题量上看共六个大题,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全,能够检全面测出课标上中国学生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

    二、试题解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

    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

    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10小题:和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该题得分率不高,这是由于

    学生基础导致的。

    2、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

    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

    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

    或不完整。如第38小题第2问,材料三,四反应清朝统治者怎样思想?学生表达不全面,此题得分率只有25%,这是学生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而致。

    4、审题能力不强。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

    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

    答。如第38小题。有学生审题不仔细,唐太宗在位期间,采取了那些措施.....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此题就是学生审题出错,因此无从下手,导致失分。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要从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历史作为中考学科

    虽然只是第一年,但从重视的角度看还不够。生从思想

    上不够重视,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到位,古代史是中考考

    查的重点,占中考分值的0.35,所以学校一定要给初二年级充足的课时,保证教师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对

    于近代史的知识,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要求学生基本知识点掌握准确无误。

    2、要依据《课标》进行教学。《课标》是历史教

    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课标》对学生学习历史

    知识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什么以及学到何种

    程度,都一一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所以在历史教学

    中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

    3、固本强基,狠抓基础知识落实。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是历史

    最基本的知识点,必须牢固掌握,反复记忆是最重要的方法。

    4、加强训练,注重巩固。教师在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落实每一堂课后的作业练习,落实好练

    习册的习题,反复落实基本知识点,注重巩固。

    5、注意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对所学的历史

    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

    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

    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要重视读图、识图、填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首

    先要掌握好基本的课本图;以图读史,以图讲史,建立

    紧密的图文联系,进而挖掘课本图的隐性知识。对于课

    本的一些图片,一定要让学生识记、理解、掌握。

    7、加强对材料题的训练。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

    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

    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2024年6月27日

    第五篇:第一学期七年级生物期末试卷分析

    第一学期七年级生物期末试卷分析

    2024-2024学第一学期七年级生物期末考试卷是结合起始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测试学生基础知识为主,同时也兼顾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卷作答上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方面作了要求。整套试卷没有偏题,试卷难度适中。

    一、试题分析

    本套试卷作为期末考试卷,原则上应该是涵盖整册教材内容,但有所侧重。根据区教研室的要求,考查重点放在期中考试后的教学内容上,那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一方面学生可能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一些“主课”的复习上,另一方面生物学科的教学时间较紧,教师可能没有太多复习时间,因此本套试卷基本上将考查点放在教材的后半部。

    1、试卷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

    整份试卷基本涵盖了学科的主干知识,以教材为依托,以课程标标准为依据。以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点分布比较广,如种子的基本结构、根的生长,开花结果,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如大部分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同时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具有综合性,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让学生了解与我们朝夕与共的绿色植物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识。

    2、关注环境问题,突出情感态度目标

    由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在中学生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已迫在眉睫,试卷通过“绿色食品”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基础知识的考查,加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开发和运用自然资源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答卷分析

    1、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十分地牢固,有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分辨不清,差异较小处往往会迷惑;

    (2)分析理解能力欠缺,对问题理解得较为肤浅,审题能力较弱,简答题回答不全或“跑题”现象严重,说明这方面的能力训练不够;

    (3)实验技能和实验操作考查上失分较多,部分同学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不够理解;

    (4)语言组织混乱,文字表达不清。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必须扎实、全面地打好基础,同时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联系实际,强化实验,培养创新精神。完善实验教学,实验内容包括对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尤其要重视探究性实验和实验的设计和评价。

    3、关注身边的事,关注环境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健康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而全面发展。

    4、注重培养综合能力,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说明、判断、分析、评价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时事、热点的能力。这方面,要把握好三点,一是要培养发散思维,大范围调用知识的能力;二是学会迁移知识;三是会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时间:2024-1-15



    推荐阅读:
    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期末试卷分析(最终定稿)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过程指导手册填写说明(共五则范文)
    五年级下美术教学计划3篇
    部门留任申请书
    XX年度政教副主任述职报告[共5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