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半年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中国人才发展论坛优秀论文奖和组织奖名单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寂静之音 时间:2024-09-14 03:52:16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中国人才发展论坛优秀论文奖和组织奖名单

    中国人才发展论坛

    优秀论文奖和组织奖名单

    一等奖(5篇)

    1、人才贡献率引导人才事业科学发展(桂昭明,武汉工程大学)

    2、中国海归创业的贡献、成功要素和需要克服的困难(王辉耀,欧美同学会)

    3、首都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的影响因素及量化指标研究(杨河清,唐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4、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杭州城市的实证分析(罗传银,杭州市就业管理局)

    5、市场化改革与中国企业家成长(李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

    二等奖(20篇)

    1、中国人才发展之路(1949-2024)(胡鞍钢,清华大学)

    2、高技能人才开发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证研究及对策建议(陈锐彬,彭衍惠,黄贵平,广东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3、产业转型升级中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路径研究——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王庆华,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4、构建推动南疆三地州优势资源转换效率的人才管理机制(柴林,新疆社会科学院)

    5、知识员工个人-组织匹配、绩效公平感知与其敬业度的关系研究(伍喆,关培兰,湘潭大学商学院)

    6、后金融危机时代浙江省人才战略研究(乐益民,夏春胜,应建民,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公共行政与人事人才科学研究所)

    7、引入“双梯制”机制,促进专业人才自由而全面发展(程明,叶双慧,武汉科技大学)

    8、我国博士发展质量调查(范巍,蔡学军,赵世奎,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9、以高端为引领的核工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践与思考(张昌明,张和平,肖赞,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10、长三角区域高技能人才发展比较研究(陈诗达,廖忠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

    11、上海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政策研究室)

    12、建设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几点战略思考(余祖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13、关于健全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思考(岳颖,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14、我国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唐志敏,李志更,许铭桂等,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15、围绕世界城市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宋丰景,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16、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管理体制机制探讨(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

    17、论人才管理法制化(莫纪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18、优化四川人才发展环境的实践与思考(叶壮,黄晓东,唐甲军,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19、人才评价及其问题思考(萧鸣政,李冷,北京大学)

    20、打造我国人力资源新优势:“双高”驱动、机制创新(曾湘泉,周禹,中国人民大学)

    三等奖(40篇)

    1、四川藏区人才发展战略思考(曹文君,四川省阿坝州人事局)

    2、无锡新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发展路径选择(周谦,冼薇,江苏省无锡新区管委会)

    3、辽宁省战略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现状与思考(林国军,李安财,赵长文,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4、完善政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做好人才储备工作(赵世亮,内蒙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5、抢抓机遇、扎实工作,推动新疆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田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6、确立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引领中心城市科学发展——新时期广州人才发展报告(崔仁泉,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7、论以用为本与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王金根,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8、浙江省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紧缺高层次人才需求分析(袁中伟,夏春胜,应建民,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公共行政与人事人才科学研究所)

    9、创新观念、开发人才,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庞波,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10、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现状分析和对策(伍梅,广西教育学院)

    11、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情况为例(刘开君,广东省茂名市人事局)

    12、我国工伤职业康复技术人才现况及对策(唐丹,罗筱媛,卢讯文,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

    13、与广西科学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李国君,谭泽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人才资源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务员局)

    14、浅谈重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戴昕桐,重庆市涪陵区委组织部)

    15、贵州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施长冬,陈鹏,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16、海南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若干问题探讨(王焕明,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17、人才队伍建设导向机制的基本框架及其运行机理(张健,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18、浅析山东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许明道,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19、高端带动、整体推进、努力构筑山东技能人才高地(张民,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思考(袁希远,四川省凉山州人事局)

    21、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谷峰,河北省鹿泉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2、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陈星元,中共云南省永胜县委)

    23、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高技能人才瓶颈问题研究(陆海深,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

    24、我国积极延揽外国专家和智力的对策研究(徐坚成,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25、高技能人才综合能力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庄建源,河南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26、政府主导下加强广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杨小平,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27、山东省省管企业人才工作机制创新课题研究报告(山东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8、高等学校贯彻党管人才原则的主要任务(郭海,高慧芳,北京大学)

    29、关于完善公务员考核体系促进公务员激励机制建设的探讨(山东省公务员局)

    30、服务型政府人才需求和管理体制创新(杨燕绥,胡乃军,清华大学)

    31、创业型经济、人力资本与创业型人才培养(姚裕群,童汝根,中国人民大学)

    32、人才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与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赵永乐,河海大学文天人力资源研究院)

    33、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制度变迁与技能人才培养(孔令峰,上海理工大学)

    34、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特区”:实践、定位与路径(戴锡生,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35、关于地方建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思考(苗月霞,袁娟,于欣,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36、产业转移承接地区高技能人才开发问题研究(朱国成,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37、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研究——以山东省某市首批大学生村官为例(战斌,山东省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38、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田秀萍,河北省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39、高技能人才“N+Y”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丁新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人事部)

    40、配置能力、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田永坡,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组织奖(12个)

    1、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

    2、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3、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4、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5、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6、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

    7、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

    8、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

    9、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1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

    11、欧美同学会

    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第二篇:2024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优秀论文

    2024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优秀论文(2)

    南部工业城区的战略调整构想

    徐晓勇大渡口区统计局局长

    近年,市委市政府调整重庆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在核心城区加强CBD和五大商圈的建设,并推动主城北移、西拓、东进,加快了北部新区、西永、茶园三个新区的开发,整个城市“中、东、西、北”的发展如火如荼。而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南部地区,却投入较少,交通不畅、污染严重、后劲不足。最近,市委市政府加快1小时经济圈打造、并决定在2024年启动小南海水利枢纽建设和重钢环保搬迁,这在南部地区引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布局一个大项目、搬迁一个大企业,让我们对整个主城的空间布局和南部工业城区的战略调整产生了一些新的遐想和思考。

    一、南部工业城区的基本情况

    (一)范围:这里所说的南部工业区是指: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以为朝天门为中心,向南的长江上游城区。它涉及九龙坡、大渡口、巴南三区,主要由大杨石(部分)、大渡口(含中梁山地区)、李家沱-渔洞三大规划组团构成,是重庆老工业的主要集聚区,整个区域大多在主城600平方公里核心区的规划范围内。可开发面积约28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工业和物流用地面积约80平方公里(含乡建用地),国有大中型企业分散零乱地布局在铁路和长江沿线,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中重钢约8平方公里;大量的乡镇民营企业自发无序聚集在华岩、双山、公民、花溪等城郊地区,占地面积达约30平方公里;部分优质企业进入了总共约20平方公里的九龙、建桥、花溪三个特色工业园。

    (二)概况:南部工业城区的发展是由1937年汉冶萍铁厂(重钢前身)搬迁至大渡口而开启,解放后成渝铁路、九龙港和一些中央仓储设施相继建设,并先后在长江两岸的布局了冶金、机械、汽车、军工、食品等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70余家(中央企业10余家),遂形成了重庆工业的主要聚集区。直辖后随着高新区、特色工业园区、新城区的建设,南部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2024年该片区三大组团人口约120万,从业人员40万,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约10万;存量工业总资产约1300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0余家,增加值近200亿,约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地区生产总值约350亿,约占全市的10%,主城的20%。

    二、南部工业城区总体调整的必要性

    (一)重庆都市圈整体发展的需要。南部地区是重庆工业存量最

    1集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存有两山两江之间仅有的80平方公里发展空间。由于新一轮的城市规划把发展的方向聚焦到中央商务区、北部新区和西永、茶园。南部地区获取的资源相对较少,规划没有统一,发展起点较低,后劲日益弱化。在中央深化宏观调控,紧缩房地产用地,推动工业用地招拍挂的情况下,如何科学有序地引导重庆城市的扩张,确保主城每年上万亩土地需求的持续供应,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山水园林城市,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因此,重新审视南部工业城区的发展,盘活沿江土地和工业存量资源,推动该片区战略转型,推进都市圈总体协调发展,已刻不容缓。

    (二)重庆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南部工业城区经营较好的企业受地理条件和城市化的影响,无法扩大再生产,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发展困难的企业设备老化、工艺落后,难以筹集资金进行改造;城乡结合部,乡镇企业无序聚集,乱搭乱建现象突出。现在该地区房地产用地均价突破100万/亩,而整个地区工业土地增加值不到3亿/平方公里,总体较低,企业总体搬迁改造时机已经成熟。如果实施腾笼换鸟,调整出50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级差地租可筹集资金约500亿,用于企业再造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这对推动地区大中型的企业持续发展,引导中小企业有序壮大也十分有利,并会从总体上推动重庆工业的结构调整和跨越式发展。

    (三)改善主城人居环境的需要。南部工业企业以重化工业为主,除重钢以外还有一大批电力、水泥、化工企业,因环保投入不足,排放大量烟尘、污水、废气和噪声。该地区月降尘量约17吨/平方公里,二氧化硫年排放量10万吨以上,空气二级以上天数平均65%左右。流经该地的桃花溪、伏牛溪和跳磴河沿线约有300多个排水口,年流入污水约3000万吨,并严重影响长江水质和丰收坝、和尚山水厂的取水安全。南部城区作为上风上水之地,其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重庆“蓝天碧水”行动成效,是造成重庆位列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主要污染源。重钢搬迁解决了主要问题,但九龙电力和腾辉水泥、前进化工厂等企业污染依然严重。现在重庆的发展条件相对较好,既已痛下决心搬迁重钢,就应乘机进行整体搬迁改造,彻底改善主城区的环境和形象。

    (四)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随着内环、轻轨、快速干道等通道相继建设,杨家坪商圈、西南新城(大渡口)和南部新城(巴南)的开发,整个南部城区正在联成一片,并成为新一轮城市规划的主要居住地之一,现在该片区的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已达1000万平米。但是,由于以前是按工业基地规划,并按计划经济的思路建立起来的,“企业办社会”的结构割裂了厂区与社区的有机联系,阻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卫生、教育科研等配套相对滞后,城市形象给人以“偏、远、脏、旧”的印象。因此,南部工业区企业的调整改造是完善城市功能、调整城市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的必经之路,调整越早,成本越低。

    三、南部工业区企业整体调整搬迁思路

    (一)基本原则。一是企业为主的原则。由企业制定搬迁改造方案和做好内部职工分流,在搬迁中实现企业的转机建制,并通过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和技术升级。同时,要强化政府的推动和主导作用,制定南部区域发展规划,并辅之以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实现南部地区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二是市场经济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和南部工业企业的比较优势,通过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重新组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三是成片开发的原则。通过整体规划,成片开发,加大宣传,扩大影响,提高土地的商用价值,充分利用土地级差优势带来的收入,实现企业顺利搬迁。四是升级换代的原则。搬迁不是简单的“挪窝”,不是企业的异地“克隆”,搬迁必须结合企业转机建制、高起点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来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做到成熟一家,搬迁一家,改造提高一家。

    (二)调整范围:建议将该地区三大组团需要搬迁的企业都划入范围,分两期进行,一期先将内环路以内的石坪桥、杨家坪、黄角坪、新山村、九宫庙、李家沱、道角等成熟地区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着重迁至特色工业园;将盘龙、双山、八公里等地规划居住区的中小型企业着重搬迁至楼宇工业园。在这个范围内又优先搬迁污染较重的钢铁、电力和水泥企业。二期再将内环至二环的中梁山、茄子溪、渔洞等企业分类进行搬迁。

    (三)调整方式:一是就地发展。如以国际复合为中心,在建桥园建设玻纤产业创新基地;以庆龄和隆鑫为中心,在中梁山建设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汽摩基地。二是部份外迁。如重钢生产车间外迁,而总部、研发中心和非钢产业等留在市区;二是整体置换。对电厂、前进化工厂等那些污染扰民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四是就地淘汰。对有机化工厂等那些产品无市场,长期亏损,无发展后劲的企业实施破产,退二进三。总之通过退城进园,就地发展一批都市型企业、搬迁改造一批污染企业、淘汰退出一批劣势企业。

    (四)资金渠道:民营和股份制企业主要由开发商与企业直接合作。难度较大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市里为主,小型企业以区里为主,中央企业用优惠政策推动引导,市属企业由渝富公司或地产集团总体托盘承接,区属企业由区属融资平台或工业园区承接。通过土地抵押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用于企业搬迁和土地开发,待土地开发后再将资金收回滚动使用。同时,在搬迁过程中引进社会资金,如出售部分

    国有大中企业的股权,或合资合作,企业也可银行贷款和自筹部分。

    (五)配套政策:对南区工业企业的结构调整,应根据搬迁改造中将会遇到的带有共性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应包括土地出让、企业发展、税收分成、职工分流、产业替代、土地开发等企业、开发商及区县政府普遍关注的相关内容。通过政策的导向作用,调动企业愿意搬迁改造的积极性;老厂区政府支持搬迁改造的积极性,远郊区县政府吸纳搬迁企业的积极性;地产商进行土地开发的积极性,真正起到政府的导向作用。

    (六)时间进度:工业结构调整既不要影响我市工业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又要考虑土地开发市场的需求,还要考虑职工分流过度集中可能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既要积极推进又不能操之过急,先期可在总结建设厂等企业搬迁改造经验的基础上,以重钢的调整和土地开发作为示范,由大到小,逐步推进。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对搬迁企业和开发商的示范作用,同时也可以在运作中摸索经验,为以后的大面积调整奠定基础,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力争3-6年完成南区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南部工业城区调整后的发展建议

    (一)定位渝南新城,统筹规划设计。通过调整,南部工业区污染将大幅降低,同时,工业用地将由现在占全部用地的40%降为15%,甚至更低,宜居环境将会有明显改善。根据新一轮城市规划,该地区以居住为主,整个地区在2024年左右会完全城市化,届时,居住人口将达到250万,将会成为重庆主城区人口较多的一个片区。对这样一个上风上水的峡江地带、人口众多的城市空间,科学合理的规划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对该片区部分区域功能作适当调整,按照集约、生态和人文的原则进行规划协调和功能定位,把该地区作为主城的改造拓展区,统称渝南新城,主要以生活居住为主体,以新型工业、物流商贸为支撑,以旅游休闲为特色。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用10-15年左右时间,把该地区建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新型工业聚集区、现代物流拓展区、文化娱乐休闲区、生态宜居新城区。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城市功能开发。渝南新城的开发首先要把基础设施作为先导,打通进出该区域主要交通干线,建议抓紧进行渝泸高速公路北段的建设,并与中环线相连;启动轻轨二号线延长段和支线的建设;对菜园坝火车站、成渝铁路城区段作改造或迁移规划,启动长江上游滨江路的建设;加强区域路网建设,推进中环线、三纵线和白居寺大桥的建设,加强三大组团之的联系。同时,积极推进城市的功能开发,将该地区核心区域列为重庆的都市副中心,全力推进特色工业园、楼宇工业园以及物流基地、区域商圈的建设,结合地产开发推进创意产业园、职业教育园、体育公园、影视基地等建设。通过基础建设和功能开发,提升工业用地的价值,为企业搬迁企业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地区发展营造环境、增加动力。

    (三)大力培育新兴载体,发展替代产业。企业调整特别是重钢搬迁,在短期内造成区域经济总量减少,经济增量流失,财政收入下降,还将带来职工分流、就业等问题。因此,原有产业调整后必须发展替代产业,才能确保渝南新城的持续发展。结合重庆实际和该地区的特点,建议:一是整合特色工业园,做大做强都市工业。扩大九龙B区和建桥C区两个特色工业园的用地范围,并复制九龙高新园的政策,与二郎科技城联成一片,在中梁山东侧形成新的都市工业基地。以园区为载体,做大做强无污染的现有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建材产品、机械加工、食品医药、玻璃纤维等产业,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数码模具、风力发电等新型装备制造业。二是建设休闲产业园区,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工业企业搬迁调整后,特别是小南海水利枢纽的建设,使滨江岸线资源优势突现,而且土地完整,适宜结合新型地产开发,策划布局大型休闲项目,建设CRD。可在重钢原址和黄角坪建设工业主题公园、工业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发展创意产业。在钓鱼嘴半岛及附近建设影视中心、动漫基地、奥体副中心、职业教育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小南海水利枢纽坝区以及中梁山和铜锣山交汇地区建设森林公园,迁建动物园,开发温泉资源,建设游艇码头,发展生态旅游业。三是利用港口铁路,发展现代物流业。如果菜园坝火车站暂不调整,长江和成渝铁路沿线大量的物流设施存量短期内搬迁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在中短期可充分利用这些设施,在九龙港和新港周边加快流园区开发,推动金属材料加工配送中心、危化品物流中心和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发展铁路、公路、水路多式联运和第三方物流。

    (四)加强协调配合,实施市区联动。南部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和渝南新城的开发涉及中央企业、市属企业和三区政府,市地产集团和城投集团在该地区也储备土地20000亩以上,在推进过程需要多方协调配合,因此,必须要市区联动、周密计划、稳步推进。建议由市政府出面设立议事机构,有关部门、企业和三区政府参加,统筹南部工业区整体规划、结构调整和大型项目建设,形成“一个机构,三架马车”模式,推动地区协调发展。同时,加大对结构调整体宣传以及渝南新城的形象塑造,以争取市民支持和吸引社会投资。

    沈阳实施铁西老企业退城进园,让老工业基地变成了全国环保模范城;成都推进东郊结构调,让西部省会成为中国最佳宜居城市。两个城市对老工业区整体调整改造,搬活了企业,盘活了城市,对我们在实施重钢搬迁的基础上,推进南部工业结构调整和渝南新城开发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实施渝南新城整体调整与开发,将使重庆都市圈形

    成一个中心城区(五大商圈间的区域)和四大拓展新区(北部新区、东部茶园、西部西永、渝南新城)的发展模式,五大功能区错位竞争、协调发展,将更加强劲地推动重庆加快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第三篇:2024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优秀论文(9)

    2024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优秀论文(9)

    渝东南民族地区休闲产业载体建设策划

    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文化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休闲产业一般涉及到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项目、设施、设备、维修等)、影视、交通、旅行社、导游、纪念品、餐饮业、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休闲产业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也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

    休闲产业是一种全新的创意产业,它不仅体现在内容策划上,而且还体现在服务意识和服务细节上。休闲是个体释放自我的满足过程,释放自我就需要创意。休闲是一种生活态度,作为人类的一种存在状态,不是简单机械的放松,而代表一种文化和品位。

    本文主要围绕渝东南民族地区(黔江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休闲产业如何加强载体建设,前瞻性地提出了渝东南民族地区休闲产业需要精心实施的几大创意,以期为渝东南民族地区休闲产业搭建更多的平台,进一步提高可进入性和休闲品位,聚合人气、商气和财气,改变这里的产业结构单一和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的状况。

    一、渝东南民族地区休闲产业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在欧美国家,休闲产业十分发达,据有关数据表明,美国的休闲产业目前已处于国民生产总值龙头老大的位臵,其就业人口占全部劳动力的四分之一。在我国,虽然一些强势媒体把2024年称为中国的“休闲元年”,认为中国已经跨入了休闲经济时代的门槛,但目前我国的休闲产业总体上还处于成长期,在休闲观念、休闲产业和休闲文化上还需要花大力气长期培育。有关专家指出,至少有五大问题困扰中国的休闲产业,一是休闲观念落后,表现为“主动工作,被动休闲”;二是休闲时间增多,但休闲质量较差;三是休闲支出不太平衡,城乡差别大;四是休闲方式单调,选择睡觉、打麻将、无事发呆的消极休闲人群仍然过大;五是对个人休闲状态,多数人不满意。

    如果说中国休闲产业总体上还处于成长期,那么渝东南民族地区的休闲产业还只是处于萌芽起步阶段。以与休闲产业关系最为密切的旅游产业为例,资源的同构性导致景区开发趋同性明显;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差,建设滞后,可进入性差;旅游配套设施有待完善,服务水平亟待提高;旅游市场培育与开拓的意识薄弱;各区县各自为阵,缺乏协作;旅游管理及其它旅游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这些问题造成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很小。其它休闲产业如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更是微不足道。因此,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休闲产业任重道远。

    目前,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休闲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首先,重庆市委、市政府针对渝东南民族地区的不平衡发展提出了 2 一系列战略性决策,正在实实在在解决一批突出的问题。重庆直辖后,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民族工作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市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决议》,为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并在总体战略规划、战略目标和发展产业等方面,对渝东南民族地区进行了定位,明晰了发展路子。

    其次,各区县都把以旅游为主的休闲产业纳入了“十一五”总体规划,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植,发展意识强烈,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如黔江区按照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在政府的主导下,以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完善配套、形成规模为中心任务,以保护为前提,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以重庆、三峡、张家界、凤凰城等著名旅游线为依托,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指导思想,力争把黔江建成渝东南旅游服务中心、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全市旅游强区和全国旅游名区,把旅游产业建成全区重要的支柱产业。

    第三,随着渝怀铁路、黔江舟白机场、渝湘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和涪利铁路等交通项目的完工,构筑成“铁公机”三位一体的渝东南交通枢纽,将根本改变渝东南民族地区的落后交通面貌,使今后渝东南民族地区的休闲产业的可进入性得以增强。

    第四,休闲产业是朝阳产业,它有着深刻的内涵和长远的发展前景,3 休闲产业将是各种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新一轮的关注方向和投资热点。渝东南民族地区由于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瑰丽的自然风光、较好的区位优势,投资发展各种体验性较强的休闲产业,将为大小商家带来滚滚财源。

    二、东南民族地区休闲产业载体建设策划

    渝东南民族地区休闲产业载体建设的理念是:“神秘渝东南,心灵栖息地”或“绿色渝东南,休闲后花园”。通过以下载体的策划实施,从而实现这一目标。

    (一)以“一海(小南海)一山(武陵仙山)一江(乌江)一源(桃花源)一灯(花灯)一将(秦良玉)”为重点旅游文化元素加以整合提升,建立渝东南旅游共荣圈。

    1、以小南海为主景,打好“地震牌”,建立“小南海——汪大海地震遗址科考观光园区”,打造渝东南“科考之旅”。

    小南海地震是在冰川后期新生代地质构造变化中逐步孕育而成的,主要表现在地层大面积不断隆起和局部的格架渐进抬升,导致与本地区基底断裂,形成了面积广泛、波及渝鄂边区8县的惊心动魄的地震。因此,具有地震遗址、冰川遗迹的双重开发和科考价值。小南海地震遗址湖属一级旅游资源,其在国内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是黔江区现有旅游资源中的王牌。2024年已经进行了规划,其主题是打造“地震遗址牌”。应该说现在旅游形象宣传、景区开发建设和保护、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已初见成效。但小南海虽是重庆市第一大高山湖泊,湖面面积却只有 4 2〃87平方公里,旅游单体气势偏小,决定了小南海吸引和接纳游客的能力有限,因此在发展小南海景区旅游的同时,有必要把小南海景区延伸到汪大海。

    汪大海地震峡湖在湖北咸丰县大路坝西北,距大路坝集镇约6里,离小南海地震遗址湖不足10公里,全长15公里,最宽处200米,最窄处不足1米。据史料记载,当时地震岩石淤塞了蛇盘溪与盖上溪,形成极其壮观的15公里“蛇盘溪峡湖”与“汪大海”。可惜,在地震后50年内,“蛇盘溪峡湖”被洪水冲溃消失了,而汪大海还保留至今。汪大海具有峡湖特色,两岸奇峰交错,各种景致层出不穷,“神峡峰”、“巨猿峡”、“劈山救母峡”、“观音峡”、“鸳鸯峡”、“龟怪峡”与“蛟龙峡”等景色,原始古朴,可以是小南海湖岛特色的补充和丰富。可以说小南海是“大家闺秀”,汪大海是“小家碧玉”。如果将这对“地震姊妹湖”融为一体,互为补充,建立“小南海——汪大海地震遗址观光科考旅游园区”,同时加快湖区附近的“铁血英雄”温朝钟故居、禹王宫、土司“女儿寨”和桥梁民族村等人文景的恢复建设,进一步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在这里品土家咂酒、喝土家油茶汤、听土家民歌,在酒寨歌乡体验“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做梦也风流”的意境,是何等的神仙逍遥!

    2、进一步加快武陵仙山寺院景观建设,打好“宗教牌”,挖掘和丰富武陵仙山的文化内涵,把佛教圣山向四周扩展,打造渝东南“朝拜之旅”。

    武陵仙山旅游区是以武陵山为中心,方圆面积60平方公里的地区,5 主要以奇特山峦和宗教寺庙遗迹为主。是中国西部三大著名佛山,曾与四川峨眉山、贵州梵净山齐名。武陵仙山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景致太单一,曾有的香山寺、真武观、天子殿等48座寺庙过去破坏太多而现在恢复得太少,悠久的宗教文化难觅踪迹。因此,要以弘扬佛教文化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景区内宗教建筑的修复与游路及其它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生态景观应准确定位在“石峰、林海、云雾、猕猴”四大元素上,文化内涵应定位在“中国西部著名佛山”上,打好“宗教牌”,唱响“西部佛国,武陵仙山”的主旋律。同时,可以考虑在景区的适当位臵建立一个规格较高、功能齐全的度假区和会议中心,开办垂钓场、射击场、猎狩场、网球场等娱乐设施,让人游得高兴、住得舒服、玩得痛快。

    3、以乌江画廊为主线,依托乌江彭水电站建成后形成的高峡平湖奇观、彭水独特的苗族文化和彭水现代水电城,打好“乌江牌”,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在电站库区适当位臵建造“中国乌江画廊影视城”,发展影视旅游业,打造渝东南“艺术之旅”。

    我国的影视旅游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1987年,中央电视台在江苏无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影视拍摄基地,并由此兴起影视旅游热,“羊群效应”随之出现。大大小小的影视基地,形形色色的人造景观,在华东,在全国,已是遍地开花。仅《西游记艺术宫》,全国就达460个之多。目前中国著名的影视拍摄基地(影视城)除央视无锡影视基地外,主要还有:横店影视城(浙江东阳横店镇)、涿洲央视影视基地(河北省涿州市)、上海影视乐园(上海松江车墩)、中山影视基地(广东中山)、镇北 6 堡西部影视城(宁夏银川)等。

    乌江画廊是一级旅游资源,是渝东南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主线,具有投资建设影视城的自然风光优势。彭水百里乌江画廊,起于高谷镇,止于善感乡,全长132里,是公认的千里乌江最精彩的部分。突出表现为山高谷深,绝壁连绵、江水深幽,有剑门之雄,三峡之壮,峨嵋之秀,畅游百里乌江画廊,常生“船在画中行,人在画幅中”之感。乌江彭水电站成库后,大坝上可通行车辆,连接两岸,尾水回至贵州沿河县境内,将形成长约100余公里,水库库容为2〃32亿立方米的高峡平湖景观,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乌江画廊影视城的设计理念要以湖峡景色为元素,以乌江文化为灵魂,兼备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这里既是影视拍摄基地,又是旅游胜地。作为对乌江画廊文化和彭水苗族文化的进一步挖掘,还可以在乌江画廊影视城分别建造“乌江画廊诗词碑林”和“乌江苗族风情园”。乌江画廊诗词碑林精选历代文人墨客游历乌江的题咏,聘请全国著名书法家分别题写。乌江苗族风情园主要包括三部分功能建筑:一是展示苗族历史与民俗风情的标志性建筑苗王府与祭祖坛,二是休闲度假服务(苗寨度假村、苗家餐饮、温泉浴场等),三是苗族歌舞表演场以及相关的配套工程,为展示苗族文化提供载体。

    4、以酉阳桃花源民俗旅游体验区为核心,深化景区文化内涵,以陶渊明的故事为题材编排旅游情景歌舞《梦幻桃源》,整理挖掘渝东南800年土司文化,大打“土司牌”,在酉阳建立全国第一个“中国土司文化博 7 物馆”,打造渝东南“隔世之旅”。

    桃花源到底在哪里,几十年来争论不休。其实历史上有无桃花源,并不重要,重要是有这样一个梦幻之所、心灵栖息之地。桃花源也许就是陶渊明老先生设计的一个文字陷阱,一个中国古代文化人的梦幻。对我们后人来说,归属之地更无争论的必要,重要的是你如何把陶渊明老先生创造的这个著名“商标”经营好、打造好。编排一台旅游情景歌舞《梦幻桃源》来诠释桃花源的内涵、诠释陶渊明的生活,契合现代人返璞归真的休闲追求,既丰富游客的文化生活,也是对陶渊明老先生的谢忱。

    酉阳曾是渝东南民族地区800余年土司文化的中心。中国土司文化博物馆除了各类文物要齐全外,还要复原土司地区的民族建筑和民族风俗,尽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举行“当一天土司”等活动,使游客参与民俗体验。同时建设舒适豪华的星级宾馆及大型游乐园、是具有吃、住、行、游、购、娱多种高雅消费的旅游胜地。

    5、以秀山花灯为根脉,在秀山建造“中国花灯艺术城”,举办中国花灯艺术节,大打“花灯牌”,全面展示秀山花灯的艺术特点和魅力,着力将秀山花灯剧打造成舞台精品,使秀山花灯有新的突破并走向全国,让花灯剧成为渝东南的文化名片,打造渝东南“花灯之旅”。

    秀山以花灯著称,是全国著名的“花灯歌舞之乡”,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灯是流行于云、贵、渝、湘等地的土家、布依、8 侗、苗、汉等民族中的民间歌舞。因地区和民族不同,形成时间、表演的形式与内容也不太相同。一般表演者手拿折扇和花帕巾,上下挥动,边歌边舞,歌舞交错。上场人数一般为一旦一丑,或二旦二丑,也有多人表演的集体舞。戏中以旦角为主。曲调丰富,表演时用胡琴、笛子、月琴、三弦、锣、鼓、钹伴奏。花灯因流行地区较广,名称也有所不同,如湖南城步称为“阳花小调”、贵州称“地灯”、“红灯”,也有的地方根据演唱的时间和内容称为“元宵灯”。秀山把跳花灯俚称为“跳团团”,他们的脚下始终离不开八卦图案。这不但显出秀山花灯的原始性、宗教性和神秘性,还体现了土家、苗、汉等各民族的平稳、中庸、和谐的等文化意识。秀山花灯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明清,其表演形式、舞蹈、音乐、唱词、服饰、道具以及演出习俗自成一家,独具风格,群众普及性强,与云南花灯、贵州花灯和湖南花灯都有本质的区别,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秀山花灯也面临着挑战:一是现代先进文化对传统花灯文化的冲击;二是花灯后继乏人;三是花灯在农村,失去了基层组织依托。现在应充分利用花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日益提高的声誉,以花灯为载体发展旅游文化,从而促进秀山花灯的振兴。

    中国花灯艺术城的整体建筑风格要体现“先天八卦图”的设计创意,以代表天(乾)、地(坤)、风(震)、雷(艮)、山(离)、泽(坎)、水(兑)、火(巽)作为各建设内容的命名和功能区分标识,建设内容包括:花灯广场(目前已建成)、花灯堂、花灯表演厅、花灯艺术展厅、花灯培 9 训中心、花灯酒吧、花灯宾馆、花灯购物中心等,使之成为渝东南民俗风情游的一个亮点和渝湘黔边区文化旅游的胜地。与此有关,每年在秀山举办一次国际花灯艺术节,开展花灯观摩、采风、论坛等活动,带动秀山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

    6、以土家历史名将秦良玉为根基,以建设良玉文化工程为载体,大打“良玉牌”,把复建良玉古战场遗址万寿寨、良玉陵园三教寺、良玉都督府太保祠和拍摄《秦良玉》电视剧结合起来,在石柱建设“中国土家民俗村”和“中国土家名人蜡像馆”,打造渝东南“追忆之旅”。

    秦良玉是中国正史上唯一登录的土家族著名巾帼英雄。她26岁时开始带兵打仗,一生多次率师远征,历经44年戎马生涯,足迹遍及贵州高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秦良玉文化内含丰富,是巴渝文化的精品,是石柱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但由于良玉古战场遗址万寿寨、良玉陵园三教寺、良玉都督府太保祠等建筑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年久失修,已成残迹,如不及时修复加以保护,不久将荡然无存,成为历史空白。开发秦良玉文化遗迹,一方面有利于保护祖国珍贵的历史文物,另一方面可使方兴未艾的石柱旅游业插上腾翅膀。建设目标是将秦良玉的传奇经历和石柱秦良玉遗踪有机联系起来,打造以秦良玉文化为核心内涵的旅游系列产品。在做好科学的整体策划的前提下,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是先修复秦良玉遗迹还是先拍摄《秦良玉》电视剧的次序问题,也就是“以建带剧”还是“以剧带建”的问题。乔家大院等国内比较成功的案例表明,“以剧带建”并把外景拍摄基地作为旅游景点,更符合市场规律。

    另外,可以考虑在秦良玉所葬之地、县城3公里处龙河北岸的回龙寨一带,建立“中国土家民俗村”和“中国土家名人蜡像馆”两个人文新景观,以增加游客的体验乐趣和历史知识。两个人文景观可以用“回龙寨”为总标识。中国土家民俗村的建筑设施要以吊脚楼为风格样式,以民俗体验为核心,让游客融于土家民俗之中,住土家楼,学土家话,着土家衣,吃土家饭,唱土家歌,跳土家舞,过上一天富有地方风情的土家人的生活。同时,在这里建立一个名特产品、民族服饰、花卉、盆景、奇石以及小水车等纪念品的销售网络,可使游客满意而来,满载而归。中国土家名人蜡像馆,可以用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中国土家族历史人物》辑录的320多位土家人物为蓝本,从中选择100名土家名人,为他们塑造蜡像,以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经过努力完善,使中国土家名人蜡像馆成为中国土家人荣耀的象征。

    (二)引入民营资本,整合渝东南的文艺资源,组建重庆市民族歌舞团,团部设黔江。并规划建设黔江影剧院,作为歌舞团排练厅和专业表演场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多样性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和博大精深。据统计,目前全国40多个州盟地市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歌舞团,而民族大省(区、市)如新疆、西藏、内蒙、青海、宁夏、海南、广西、四川、贵州、湖北、甘肃、吉林等都有自己的省级民族歌舞团。这些歌舞团作为文化使者,多次出访国外演出,延续着民族文化的血脉,提升了当地的形象。从渝东南毗邻地区来看,湖南湘西州歌舞 11 团和湖北恩施州民族歌舞团由于成绩斐然,都已升格为省民族歌舞团(正处级单位)。

    但令人遗憾的是,同样是作为土家族、苗族聚居地区的渝东南,建国50多年来,一直未能成立一个正规的地市级民族歌舞团,使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无法变成文化注意力和文化影响力。同样地,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直辖市和全国民族工作重点地区之一,重庆市在全国是唯一一个有民族聚居区而没有民族歌舞团的省级行政单元,这对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对重庆形象的艺术展示,无疑是一个断层。因此,成立重庆市民族歌舞团,十分必要。

    重庆市民族歌舞团作为一个正处级事业单位,团部应设在黔江。这是因为渝东南是重庆市的民族聚居区,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而黔江又是重庆市6大在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文艺人才汇聚,财力相对雄厚,具有建立省级民族歌舞团的人才力量和物质基础。重庆市民族歌舞团是一个由政府批准、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经营性的新型艺术表演团体事业单位,必须按照国家和重庆市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全新的机制加以市场化运作,起点一定要高,功能一定要全,作品一定要精。如引进大型民营企业资本共同组建,通过市场机制推出艺术精品,服务中外游客、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承担政府部署的重大演出、外事活动和出访进行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的任务。要以演出为中心,可设舞蹈、声乐、器乐表演专业编制,形成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功能体系,依托设计先进、设施一流的团属艺术剧场,聘请国家级著名艺术家担纲艺术创 12 作和业务建设。要充分利用本国、本地区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侧重渝东南民间特色文化、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挖掘与传播,打造重庆市特有的文化品牌。

    以一台独特的旅游歌舞横空出世,一炮走红,是重庆市民族歌舞团能否成功的关键。目前,总部设在湘西的湖南省民族歌舞团和总部设在恩施的湖北民族歌舞团以及湖南张家界民族歌舞团、贵州铜仁地区民族歌舞团,都在对土家、苗族等民族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挖掘包装,重大题材的原生态资源已经所剩无几。如湖北民族歌舞团正在打造大型土家风情歌舞《毕兹卡》,并提出要在2024年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奖;张家界土苗风情园正与湖南民族歌舞团强强联手,推出大型民俗旅游歌舞《土风苗韵》,矢志打造成湖南旅游文化演艺业航母。重庆市民族歌舞团可以考虑以土家族著名的手工制品西兰卡普为题材,打造风俗旅游歌舞《西兰卡普》,将土家工艺、爱情故事、农事生活、摆手舞蹈、梯玛神歌等融为一体,不仅可以作为一张文化名片,还可以作为民族工艺的艺术宣传剧。

    重庆市民族歌舞团成立后,要有一流的排练场所与表演场所,但目前黔江作为在建的重庆市区域性中心城市,连一个正规的电影院也没有,市民几乎不看电影,仅有的一个放映场所是一家企业的会议楼。因此,必须要规划建设一座高规格的影剧院,既可以满足市民文化生活需要,又可以作为重庆市民族歌舞团的排练厅和演出厅。

    (三)依托武陵都市报社现有资产和企业,组建“武陵文化传媒产 13 业集团”,集团下设武陵传媒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公司不但要为休闲产业策划包装、造势营销外,更重要的是还要积极招商引资,与电信等其它企业联合,参与休闲产业的投资经营,使武陵都市报既是渝东南休闲产业的宣传平台,更是渝东南休闲产业的投资主体。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传媒集团改革创新的具体途径和发展模式已初显端倪,取得了一些共性的趋势性的经验:一是在发展战略目标定位方面,力求打破条块分割,探索跨媒体、跨区域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构造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利润来源;二是在管理体制转型方面,大多都将经营性业务与非经营性业务分离,实行“分别核算,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三是在所有制结构方面,一般都以股份制的形式在经营务中吸收相关社会资本,探索以国有资本为主体、多元资本结构的产权体制;四是积极探索党委和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领导决策体制,具体做法则有所不同。

    武陵文化传媒产业集团可以采取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的模式。这一模式是把牡丹江广电集团以国有资产划拨的方式,吸收合并牡丹江报业集团,组建企业性质的区域性、跨行业的新闻传媒集团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得到业界许多专家的首肯,被誉为“牡丹江模式”。其主要特点:一是通过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有限公司,注销事业法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从“事业体制、企业化运营”的双轨制向企业体制的并轨;二是通过国有资本授权经营,派出监事会,市政府与集团公司之间建立起规范的委托代理关系,实现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成为真正的市场微观主 14 体;三是在建立党委和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决策体制、创新管理经营机制以及推进跨行业经营方面迈出了积极步伐。

    武陵文化传媒产业集团近期投资方向,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丰富和拓展印刷业态。将报社现有的印刷厂改制为印务股份有限公司,吸纳民营企业和个人资本,建立渝东南彩印中心,发展彩色印刷和包装印刷。二是发展网络媒体。进一步做好“武陵传媒网”,向受众提供武陵地区时政新闻报道、娱乐内容的文本与图片转载、财经新闻及财经资讯、在线影视节目、在线出版(博客)等传媒内容的服务。并与电信企业联合,开发手机铃声、短信服务、网络地产、网上银行、网络广告、网络游戏等新型服务,把“武陵传媒网”打造成具有商业性质的门户网站。三是进一步壮大渝怀假日旅行社。努力向周边拓展市场和业务,引进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和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建立一支业务精湛的导游翻译队伍,与酒店、宾馆、民航、铁路、景区等相关部门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成立自己的旅游车队,使该旅行社成为渝东南旅游龙头企业。经过滚动发展,在条件成熟时成立渝怀假日旅业投资公司。

    几年来,武陵都市报社已为组建武陵文化传媒产业集团这一总体目标作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其基本思路是:一是坚持以办好报纸为前提,坚持责任意识和精品意识,以办好报纸为主业,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各种优势,通过优化资源配臵,扩大市场覆盖率,着力将以报纸为龙头的报业品牌做大做强。二是面向市场,创新体制,将广告、印刷、发行从报社中分离出来,转制为企业,分别组建广告公司、印务公司、发行公 15 司3个实体,作为武陵文化传媒总公司的二级法人。三是按照“以项目为中心,以资产为纽带”的思路,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采取独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组建旅游、物业、广告策划设计、广告制作、人才培训等经济实体。目前,在办报经费特别紧张、市场压力空前巨大的情况下,武陵都市报在办报质量、广告发行、三产经营等方面都作了大量艰苦努力,正按照“打造全国一流的民族类都市报”和建立武陵文化传媒产业集团的目标艰难前进。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武陵都市报社还存在着硬件设施老化落后、报业人才特别是经营人才缺乏、三产项目启动资金困难、历史债务包袱沉重等诸多问题,光靠报社的力量根本无法一一解决,需要黔江区政府和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加以研究解决。目前,黔江区政府和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应着手解决武陵都市报社的印刷厂体制不顺、老债务包袱沉重、采编平台建设、彩印厂建设等问题。

    (四)调整黔江综合中专的办学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将该校改建为“重庆市民族艺术体育学校”,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体育、旅游、美容、厨艺等中等专业人才,为渝东南休闲产业搭建人才平台。

    “生源匮乏、师资薄弱、专业落伍、就业率低。”这是目前中国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普遍困境。同全国一样,黔江区职业教育中心尽管目前已跻身于省市级重点职高的行列,但内部生源不足、外部竞争压力大、学生就业难等困境仍然十分突出。办学就要有学生。然而,在就业改革、大学扩招、普高升温、连大学生就业都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中职教育如果没有良好的就业机制,哪来旺盛的生源?没有旺盛的生源,又谈何发展? 16 特别是生源急剧萎缩的严峻现实,不得不让我们认真思考:如何真正坚持“以市场引导办学、以办学服务社会;以就业带动招生、以招生促进发展”不动摇,千方百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使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从而形成“出口畅、入口旺”的喜人景象?答案是只有改革创新才是唯一出路。

    渝东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人才也十分匮乏。从这里飞出去的大学生大都不愿意回来,而仅有的一所市级重点职业学校,又由于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都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不改变职业教育方向的前提下,必须调整黔江综合中专的办学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将该校改建为重庆市民族艺术体育学校,将“大而全”的所谓综合专业结构进行市场细分,主要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体育、旅游、美容、厨艺等中等专业人才,为渝东南休闲产业建立人才基地,搭建人才平台。在条件成熟以后,逐渐把该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具体运作上,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借鉴上海的经验,可以与民营大型企业联合,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上海为了加快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把全市各行业和区县教育局捆绑在一起,规定每个区县或控股(集团)公司要重点建设1至2所中等职业学校,或强强联建,或资源重组,或产教结合,或重点调整,逐步形成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建后的重庆市民族艺术体育学校,可以与重庆市民族歌舞团、各区县旅游企业、服务行业实体进行联合办学,17 实行“订单教育”。

    (五)以黔江西山文体中心为依托,以举办重庆市农民运动会为起点,以申办全国农民运动会为动力,发展体育产业,启动“西山文体产业园”建设,进一步提升黔江作为渝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文化魅力及休闲品位。

    体育产业既包括体育竞赛表演、体育设施建设、体育设施经营、体育中介信息等行业,也包括和体育运动相关的体育器材、设备的生产、销售等。现代社会,体育产业已成为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目前,“花钱买健康”已在黔江市民中渐成时尚。黔江通过对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向社会开放更多的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增加健身娱乐项目,有效促进了大众体育消费,推动了健身娱乐市场的蓬勃发展。这些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项目以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网球和足球居多,大部分单位实行了分时段收费和月票、年票及会员制等多种收费形式,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并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

    利用西山文体中心的现有设施,融入休闲产业元素,打造黔江西山文体产业园,目前已具备了基础条件。一是这里基础条件良好。“十五”时期,西山地区基础设施和区域环境已经有了较大改善,区内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规模不断扩大,体育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二是这里文体资源比较丰厚。这里集中了黔江区文广局、体育局、全区体育协会等行政机关和行业组织,拥有黔江体育场、黔江体育馆、黔江新华书店、重庆市民族博物馆、黔江文化宫、黔江西山公园等水平较为先进的文体 18 场馆资源和游乐设施,提供了丰富的文体场地资源和大众体育项目的场地,为园区建设预留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是进一步规划建设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三是这里文体活动氛围浓重。黔江西山地区不仅是全区文体育赛事和庆典活动的举办地,也是城市居民参与文体活动的最佳场地,也是购书购物的理想去处。鲜明的文娱体育主题特色,有利于产业的集聚和品牌效应的形成。

    启动黔江西山文体产业园建设,可以考虑以举办重庆市农民运动会为起点,以申办全国农民运动会为动力,在园区内规划建设增加一部分设施,形成五大功能区:一是文体表演区(以体育场和体育馆和规划的跳水馆为依托);二是文体体验区(以广场、室外篮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为依托);三是酒吧夜市区(以体育场和体育馆门面为依托);四是文体用品购物中心(规划建设);五是文体公园区(将正在建设的西山公园改建为西山体育主题公园,开展惊险、刺激的室外攀岩,引进蹦极、卡丁车、射箭、过山车、生存拓展训练等项目,使体育主题表现得更加鲜明)。

    三、政策保障机制及拓宽投融资渠道建议

    现代休闲产业是一项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综合性集成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和依附性。为实现渝东南民族地区休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休闲产业的档次,必须对现有的休闲产业宏观管理体制及有关政策作必要的调整。

    (一)进一步强化市政府对渝东南民族地区休闲产业发展的宏观调 19 控。在重庆市区域内,渝东南民族地区是休闲产业发展的落后地区,然而它又是重庆市休闲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市上宏观调控的内容包括:出台渝东南民族地区休闲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方针及配套政策措施的纲领性文件;统一制定渝东南民族地区休闲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设立渝东南民族地区休闲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并列入财政预算。

    (二)市上要制定特殊措施,积极支持渝东南民族地区休闲产业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渝东南民族地区休闲产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载体缺乏,平台较少。因此,市上应制定特殊措施,支持渝东南民族地区立项申报“重庆市民族歌舞团”、黔江“武陵传媒产业集团”、黔江“小南海——汪大海地震遗址科考观光园区”、彭水“中国乌江画廊影视城”、酉阳“中国土司文化博物馆”、秀山“中国花灯艺术城”、石柱“中国土家民俗村”和“中国土家名人蜡像馆”、“重庆市民族体育艺术学校”、黔江“西山文体产业园”等项目,分期分批加以建设。

    (三)以市场为导向,加速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拓宽促进渝东南休闲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渠道。按国家和市上相关规定,实行政企分开,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不再直接经营休闲产业。指导渝东南民族地区进行有效融资,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休闲产业。在条件成熟时组建渝东南民族地区休闲产业集团,通过上市募集社会资本与海外资本。学习四川“碧峰峡模式”,组织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区县,将最具开发潜力的十大旅游景点的经营权打捆营销,拍卖给国内外企业经营,经营时间可限 20 制在50年以内。四、一点说明

    台湾作家罗兰说过,人在框框内久了,就成了“囚”,人有时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不能离开框框,可是心可以,人在框框外就是“思”,人虽在框内,可以想象着窗外的蓝天,只要思想不受到有形框框的限制,仍然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以上几大创意的构想,力争把现实可能性和前瞻性结合起来。但有些创意不一定有现实可能性,甚至有点异想天开。“人类没有联想,世界将变得怎样?”这虽是企业的一句广告词,但道出了一个真理:凡事按部就班,那将一事无成,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渝东南人民如果没有超前的想象,何来舟白机场银鹰翱翔?何来渝怀线上铁龙呼啸?何来乌江电站截断云雨?因此,想象也是一种生产力,想象作为人的心灵动力,能将人类引向理想、科学、和谐与艺术的王国,这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境界吗?

    作者简介:姚元和,男,中共党员,武陵都市报社编委,主任记者,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黔江区委讲师团成员。

    通讯地址:黔江区河滨路西段1170号 邮政编码:409000 联系电话:***(手机)(023)79310370(办电)E-mail:yuanhe4371@sina.com 21

    第四篇:2024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优秀论文(10)

    2024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优秀论文(10)

    加大政府统筹 深化职教改革 推动我市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 发展职业教育是承载和推动城市发展的一个轮子。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推进我市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本文分析了我市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只有政府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投入力度、管理力度和政策调控力度,才能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 政府统筹;职教改革;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一)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市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市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我市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落实“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就业和再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 切需要。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承担着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2024年9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标志着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力发展以培养技能型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任务,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重庆市委书记王洋、市长王鸿举也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培养大批高级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造就一批技能型人才。“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的商贸中心、金融科技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和长江上游现代产业基地。要实现市委、市政府制定的这一目标,除需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外,还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熟练工人。受种种原因的影响,我市高中技能人才在当前,乃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呈现总量不足、比例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据重庆市总工会对部分企业的调查 2 表明,重庆企业职工中,初级技工占27.2%,中级技工占45.6%,高级技工占19.6%,技师和高级技师占7.6%。再据《重庆市优化人才结构问题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市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为13.85万人,到2024年将短缺41.36万人。所以,职业教育大有所为。

    ——从就业的角度看,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城乡就业和再就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武器。日本和德国从60 年代开始经济起飞,曾借助发展职业教育这一“秘密武器”,他们对技术工人的培训是非常重视的。据统计,目前我市每年有41万人进入劳动年龄,有18.7%的初中毕业生和16.1%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没有升学机会,还有大量未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要向城镇转移,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6.76万人。到2024年我市GDP要达到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的经济发展目标,五年将新增城镇就业120万人,都需要加大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就业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职业教育的任务很重、空间很大。

    ——从解决“三农”问题看,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发展职业教育。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我市是一个农业比重和农业人口比重相对比较大的市,要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都需要通过职业教育的发展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城镇化率和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将分别提高到52% 3 和60%,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还很重。为了促进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和三峡库区移民及库区产业空虚的问题,每年将有40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需要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进入第二、三产业,三峡库区有15万人次的移民需要接受技能培训,没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支持,解决这些问题将存在困难。

    ——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来看,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一项重要的任务。在2024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温家宝总理也提出,中国的教育除农村教育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两大战略重点外,教育工作还有一个战略重点,这就是职业教育。教育部周济部长提出,从2024年起中等职业学校每年招生的规模要扩大100万,到2024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要大体相当,到2024年,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主要靠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把发展高中阶段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上。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加快我市教育结构调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均衡协调发展,才能不断满足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

    以上这些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旺盛的需求,也将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和最好机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上还存在“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和不良职教观。目前,4 社会上还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不少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缺乏了解,认为职业教育是成绩差、表现不好、升学无望者的收容所,学生只要跨入职业学校的大门,以后就只能从事一线生产工作,一辈子低学历、低地位、工作任务重、收入少。个别领导干部对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特别是由于近年高校扩招带来的普高热,导致社会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现象十分突出。再就是追求高学历的用人观,也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少用人单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人才高消费现象,不管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如何,不讲求人才使用的合理性,把学历作为用人的标准,直接助长了社会追求高学历之风而轻视职业技术教育。这些观念非常不利于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政府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职教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目前,我市职业教育重复管理、多头管理和分割管理、缺位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中专、成人高中、职业高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及有关职业培训;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主要管理技工学校、技能鉴定和有关职业培训;商委、建委、卫生局等职能部门管理自己所属的职业院校,比如卫生局管理的卫校等;加上农民工培训,又涉及到农业部门。这种多头管理体制形成政出多门、管理混乱、资源分散的弊端,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市有54.4%的职教教师对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满意,62%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认为目前管理体制不够顺畅。此外,就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得到严格有效地执行;中职招生制度和管理有待进 5 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与行业联系机制不够健全,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有待加强。据有关调查研究发现,我市33.3%的行业认为目前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沟通较差,平台少,制约了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职教学校办学条件需进一步改善。尽管我市在职业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投入,但与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相比就显得相当不足。根据《重庆市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显示,2024年,全市各级政府对普通中学的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为157061.4万元,对职业中学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仅为13893.5万元。再据我市有关职业教育调研报告显示,全市58.3%的行业代表、100%的职业学校、80%的区县教育部门要求政府加大职教经费投入。职教经费的投入不足,导致相当数量的职业学校办学场地不足,条件较差。重点实训基地、国家级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国家级、市级重点中职学校等优质职教资源发展总量不足。职教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够高,待遇较低,积极性不强。据调查显示,我市64.9%的教师对待遇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全市职教发展统筹力度不够,还需进一步优化资源整合和配臵。据2024年《重庆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24年底,全市有中等职业学校377所(其中教育系统管理的中等职业学校305所,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72所)。全市40个区县、11个行业,平均一个区县或一个行业拥有7—8所职业学校。足见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布局比较散、校点比较多,并且不少学校规模小、层次低、专业重复设臵、整体效益不高,有的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全 6 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类职业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

    ——职教学校办学的普教模式比较突出。职业教育学校文化课设臵比重过大,专业实作课时偏少。文化课教材选用不符合职中不同类别专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检测手段单一,采用单一的统考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专业重复设臵严重,并且与市场脱节,专业对口就业率不理想。以渝中区为例,区属3所职中都在开设计算机网络专业,旅游、金融财会、数控专业有2个学校涉足。此外,“双师型”教师缺乏,专业教师的行业能力不够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与普教差异不大,很不适应职业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以上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二、加大政府统筹力度,为职教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统筹。我们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加强宣传引导力度,树立新职业教育理念。

    ——加强舆论宣传。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积极参与。各级政府要站在“科教兴渝”、“富民强市”的高度,大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增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责任感与紧迫感。积极组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优秀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 7 劳动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大力宣传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有路、升学有望、致富有方、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引导社会、家长和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引导广大青少年走职教成才之路。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重大举措,自觉地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更新职教理念。一是“抓职业教育就是谋发展,抓人才就是抓经济”的新观念。目前,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缺乏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也缺少大量中等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劳动技术大军,是抓经济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抓经济工作的必要环节。二是职业教育就是人人教育的理念。传统职业教育理念中训练一种实用技术或技能,为一个人谋生服务的认识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在现阶段的定位应当是为“人人有业”、“人人创业”服务。正如 今年4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我市永川考察时指出的那样,“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面向各个阶层,面向人人的”教育。三是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企业行业双向互动的发展理念。职业教育从专业论证、培养方向、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提高质量、资金、设备、技术的支持到毕业生就业,都需要与我市的产业、行业状况紧密结合,与企业亲密合作,积极建立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

    (二)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创新职业教育体制。

    ——理顺政府管理体制。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有效地理顺和整合职业教育的管理体系,切实落实202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以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统一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的规定,并成立由计划、经济、教育、人事、劳动、财政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席会,定期召开例会,强化部门功能,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人事局重点研究职业学校专业型教师和“双师型”队伍建设政策;计划经济部门成立行业协调委员会,建立信息沟通平台,解决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脱节的问题;劳动局加大对企业用工情况的督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制定就业再就业培训计划和组织实施工作;教委要统筹职业教育资源配臵、精品专业设臵及制定相关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和标准。通过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加强规划统筹、政策统筹、资源统筹和经费统筹,形成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消除多头管理、重复管理、政出多门的格局。

    ——政府主导职教与行业企业结合。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最贴近,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一种教育,受市场制约并与劳动力市场变化密切相关的教育,是不可能完全在校园里完成的一种教育。纵观世界各国不同职业教育模式成功的经验,无一不是行业、企业的主导和参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成功的经验就是“行业主导、政府保障”;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经济拉动教育,企业以完全主动的姿态主导和参与职业教育的局面。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联系不够紧密,9 是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是影响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所以,政府要下定决心,加强政策协调与指导,从观念转变、建立有效机制到制定相应政策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比如建立职业教育行业协调委员会、建设职业教育与就业信息网络等,促进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市在较大范围内存在的职业教育校企分家,职业学校远离行业、产业的现象,使“双元制”、“订单式培养”、“企业集团办学”等模式能真正得到实施,从而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的办学新格局。

    (三)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切实保障职教发展需要。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性质。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除了受教育者本人外,最大的受益者是社会。如果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政府应当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投资方。事实上,世界各国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主要都是由政府加大投入,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比如,日本在19世纪末制定了《实业教育国库补助法》,有力地推动了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美国1862年颁布《莫雷尔法案》,通过赠地实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支持。1917年通过《史密斯—休斯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必须拨款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投入约占职业教育总经费的50%。而新西兰政府的投入则高达70%。从国内职业教育发达城市如上海、山东等地区来看,政府的重视与投入是职教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调整公共财政的教育投入结构,逐步增加对职业教育 10 的投入,用于支持紧缺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

    ——多渠道筹措经费。一是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精神,城市教育经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二是各类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费用,专项用于职工教育和培训。企业技术开发和项目引进,按照规定比例安排资金用于职工技术培训。三是可以调整农业、科技、扶贫、移民等有关经费支出结构,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并按一定机制从经费上支持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对农民的多样化培训。四是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按照规定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政府安排扶贫和三峡移民资金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的投入力度。五是利用积极的金融、税收以及社会捐助等手段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比如为职业学校和贫困学生分别提供建设贷款和助学贷款,为学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对职业学校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等。六是可以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和制定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当然,职业教育不能期望完全依赖政府的投入,还必须激活自身的产业属性,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教育资源。

    (四)合理调整全市职教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调整全市职教校点布局。政府应当根据全市产业发展的情况认 11 真分析研究我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依据规模经济的原理,加强统筹规划,改变各区市县“条块分割”的布局结构,在全市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合理格局。为加快实现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政府应当根据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引导各区市县根据产业特点和需要搞好职业教育的合理布局,制定好发展规划和调整好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以及符合区情实际的专业。比如,渝中区以第三产业为主,永川以二产制造业为主,万州以移民培训和农民培训为主等,从而减少重复设臵与资源浪费,推动全市职业教育发展一盘棋。其次,各级政府要按照“撤并、联办、共建、联合、扩建”的原则和方法,打破行业、部门、地区界限,将办学方向一致、专业设臵重复或相近相似的学校进行合并、重组,使全市职业学校上规模、上档次。同时建设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有特色的骨干示范性学校,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并且还要面向多行业和职业岗位群组建行业化、集团式学校,淡化隶属关系和学校间的差异,充分挖掘潜力,扩大规模,走集约化发展之路。

    ——加强实训基地和培训基地统筹规划布局,提升全市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各级政府应当把实训基地建设纳入职业教育重点建设内容,根据专业发展需要,按照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统筹协作、合理布局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建成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增强职业学校的办学能力。全市加大统筹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管理的力度,集中财力重点 12 扶持一批实训基地建设,并充分发挥市场在实训基地资源配臵中的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在建设资金上采取参股、合资、跨地区、跨行业、校企合作等多渠道筹集的方法,合力共建一批实训基地。从而形成以市级区域性、开放性、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为龙头,以高职院校、市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实训基地为支撑,以校外实训基地为延伸的遍布全市城乡的实训网络,不断满足我市职业学校学生实训和各类职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移民技能培训的需要。

    (五)加大就业招生制度调控力度,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在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之间起着导向的作用,就业准入制度不健全或得不到有效执行,将会导致劳动者接不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照样可以就业的非合理的就业现状,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和培训者的积极性,并致使一些企业招工无标准,在用人的学历上盲目攀高,造成人才盲目消费、超前消费。就业准入制度是实现合理就业的重要保证,也是制约就业者必须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从而抑制“普高热”,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措施。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要“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99年6月,劳动部、教育部、人事部等联合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意见》,提出从1999年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对新生劳动力(包括城镇失业人员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行就业前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并于2024年7月做出规定,对90个技术工种实行职业 13 资格准入制度,要求就业者必须经过职业资格鉴定合格者方能被录用。我市就业准入制度已经实施多年,问题的关键是严格执行、有效执行的力度不够。因此,政府应加大劳动准入制度推行力度,进一步完善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为职业教育和培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规范招生工作,为职教生搭建成才“立交桥”。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招生统筹,建立以政府统筹为主、学校自我调节为辅,依靠社会、面向市场的招生机制,形成科学规范的招生制度。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完善招生办法,建立规范中职招生的监管机制,加强招生各个环节的管理,简化招生程序,严防招生腐败的发生。要加强对初中毕业后生源分流的宏观调控,严格执行普通高中招生“三限”政策,切实抑制“普高热”、“职教冷”,确保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数占毕业生数的50%,积极促进我市普教和职教的协调发展。同时,要调整我市高职院校的招生政策,由以招收普高毕业生为主改为主要从“三校生”中进行招生,以招收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为主。这样不仅可以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级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而且还能利用中、高职衔接的政策优势,拓通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入高校的渠道,以此吸引、引导和制约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分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为他们继续接受更高的教育创造条件。

    当然,职业教育要有持久的生命力,除了政府给职业教育更多的政策支持以外,职业教育学校也必须加强自身建设,自觉地转变人才培养 14 目标、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主动加强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资料: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24]35号).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渝府发[2024]101号).3、重庆市渝中区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渝中区职业教育发展调研报告》,2024年4月.4、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课题组.《重庆市优化人才结构问题研究》,2024年6月.5、《贯彻职教会精神 实现职教大发展——2024职成教工作会议发言摘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Apr.1,2024 , 总第230期.6、《重庆市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24年.7、周念云,唐瑾.《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24年第2期.8、《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良好政策环境》.www.feisuxs.9、《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几个问题》.www.feisuxs.10、《重庆市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组.《重庆市 15 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调研报告,2024年.11、《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周济部长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重庆市职业教育网,2024年1月28日.陈 英

    作者单位: 地址及邮编:渝中区八一路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

    重庆市渝中区教委

    39号ttkl2003@sina.com 400010 16

    第五篇:优秀组织奖名单

    优秀组织奖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山西省委组织部

    吉林省委组织部

    福建省委组织部

    江西省委组织部

    山东省委组织部

    河南省委组织部

    湖北省委组织部

    湖南省委组织部

    海南省委组织部

    吉林省通化市委组织部

    湖南省娄底市委组织部

    山东省诸城市委组织部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委组织部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委组织部

    公安部直属机关党委

    国家烟草专卖局机关党委

    中航工 业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党委

    黑龙江大学党委

    安徽巢湖学院党委

    北京建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党支部

    优秀个人奖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一等奖(共5名)

    韩 浩 陈运祥 王 勇 徐 宝 刘玉林

    二等奖(共10名)

    李志收 张 岭 黄小波 鄢 丛 郭恒东 郭光富 郭金玉

    匡玉波 贺文霞 吴国祥

    三等奖(共20名)

    黄世绶 张文忠 沈银花 王 超 黄 英 李彦楼 田启良 高 雯 叶文韬 彭才力 朱玉婷 赵红军 贾高英 冯 涛 谢玉珍 王德义 梁德东 苏 颖 刘宗凡 陈志朋

    纪念奖(共50名)

    李 芳 邓宝英 马连霞 宋培峰 李 馨 钟丽丽 潘介满 康 庆 韩竞杰 刘树璋 白春芝 苏福祥 华彦阳 向 清 周笃湘 黄丽虹 何钦正 孙海舰 向成海 王 琼 田科成 殷长春 李小宁 雷秀菊 刘振杰 林 洋 吴亚平朱玉梅 浦长静 方 东 符金凯 王 克 李 硕 王 立 黄小文 鲁小青 王 储 彭宏军 刘 鹏 张卫平任元勋 谢金碎 王海兰 王文华 贾海燕 刘火华 蔡 鸿 张万财 刘小翠 王 菲



    推荐阅读:
    中国人才发展论坛优秀论文奖和组织奖名单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汇报
    人事档案转入转出办理程序(共五则范文)
    山西省加油站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精选5篇)
    大力推行三制改革
    上一篇:2024春教导工作计划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