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入党材料 劳务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加快产业集聚对策措施

    栏目:三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岁月静好 时间:2024-09-05 21:56:37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加快产业集聚对策措施

    加快产业集聚对策措施

    一、开发区基本情况

    1、XXX开发区。截止2024年,已累计开发面积2.3万亩,入驻工业企业136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2.44亿元,比增21%;规上工业企业用电量占全县的46.9%,外贸出口6285万美元。

    2、XX机电高新产业园。截止2024年8月,已累计开发面积4500亩,引进XXXX、XXXX机械制造、XXX电子科技等项目26个,总投资15.6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4个,目前已有9个项目建成投产,17个项目正在建设。

    3、XX新材料产业园。截止2024年9月,已累计开发面积850亩,完成项目供地780亩,共引进XXX、XX化工等项目5个,总投资8.5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有XX环保、XXXX。目前,XX环保、XX兴化工已完成一期建设并投产,XX涂料项目已部分投产,XX生物科技和XX涂料 2个项目正在开工建设。

    二、对策措施

    1、先行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立足当前我县产业现状、各园区区位及功能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区域布局重点,引导产业持续发展。一是做好轻纺高新产业城、高端装备机械产业城、光电高新产业城、百强企业和央企对接城、现代生活配套生态节能示范

    城以及XX机电产业园、XX新材料产业园和XX现代物流园相关规划的衔接与协调,规划制定各具特色的产业板块,引导各区块产业有序发展。二是加强规划的评估与监督,根据规划具体实施情况和产业经济发展态势,对规划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实行动态调整、滚动发展,更好的发挥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有效避免只顾眼前利益、盲目引进一些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缺乏竞争力项目的短期行为。

    2、精心谋划项目,提高对接实效。一是从各园区资源、区位及产业现状出发,结合区块规划提出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及产业空间布局,面向央企、面向国内重要民企及行业龙头企业,做好带动我县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生成工作,争取建成一批有规模、能形成产业聚集、发展潜力大的终端产品项目,引领产业发展。二是紧紧抓住国家支持XX省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的机遇,策划生成一批对接XXX等沿海经济产业配套协作、产业梯度转移的项目,加快推进产业发展。

    3、持续产业对接,加快聚集发展。一是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拓宽领域,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对有关央企进行走访、沟通、衔接,将央企拓展市场、完善布局的发展项目吸引到XX园央企对接城落户建设。二是积极对国内重要民营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进行认真梳理、分析,研究其发展战略和投资方向,结合规划,有针对性的筛选3~5家国内重要民企或行业龙头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对接。三是充分利用我县在XX建设中的地域优势,抓住XX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引

    进现有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促进现有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增强竞争力。同时,积极融入XXX等沿海城市产业链的生产配套,建立产业配套协作体系,形成以沿海为龙头、我县发展配套企业的产业格局,努力打造服务于XX经济发展配套协作产业基地。

    4、构建物流体系,推进工贸协同发展。在XX园、XX园等产业聚集地规划建设一批与XXXX现代物流城相衔接的物流枢纽和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信息共享、协作互动的物流体系。发挥物流在拓展市场、带动先进制造业基地及产业集群建设方面的先导作用,发展一批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打造高速、便捷、通畅的物流通道,提高货物集散能力和中转能力,推进商贸物流与工业经济协同发展。

    5、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纺织产业,坚持高端项目引进和企业技改提升同步推进,在引进XX、XX、XX等高端纺织项目建设的同时,鼓励支持本土企业技改提升,提高产业用布档次和水平。林产工业,鼓励支持XX木业、XX家居等企业,依托品牌、市场优势,通过收购、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形成龙头企业。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锲机,对低效益、高耗材“五小”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引导林产工业向精深加工业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快推进XX文化创意园、万亩银杏基地等项目建设,引导林产工业向林产文化创意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转型。矿产工业,积极推进XX矿产资源整合,努力促成与XX集团合作,积极做好XX水泥、XX煤矿项目的前期工作,促进矿产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机电产业,充分发挥XX、XX、XX等总装机电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引进相关配套产业、梯度转移产业聚集发展。

    6、构建研发体系,推进技术创新。一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相关产业定位,加快建立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公共研发平台,重点推进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县校企合作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为产业研发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支持企业通过科技合作、技术要素入股等方式,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开展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的研发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建立校企实训、实践基地。鼓励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高新技术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促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队伍的发展壮大。

    第二篇:2024加快产业集聚区推进意见

    濮阳市统计局

    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的实 施 意 见

    (讨论稿)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区”统计工作的意见》(豫统文„2024‟64号),《河南省“十二五”时期统计基础建设发展规划》(豫统文(2024)183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加强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三个提高”,结合“四大工程”建设,按照“五项基础”建设工作要求,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统计业务规范化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水平,推动全市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二、工作目标

    2024年,我市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建立健全统计组织;加快统计业务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规范化水平;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报表联网报送;加大统计业务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统计队伍整体素质。争取通过一年的努力,形成机构 1

    人员到位、制度健全、工作规范、职能完备的统计工作机制。具体目标为:

    1、统计机构人员落实到位。产业集聚区要设立能够独立承担统计工作的机构,配备统计人员3-5人,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配套设施,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2024年底,8个产业集聚区机构人员全部到位,落实好办公条件。

    2、统计业务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区要按照

    《河南省“三区”统计工作规范》文件要求,制订产业集聚区统计规章,建立健全统计工作制度,规范数据采集、处理、审核、上报等工作流程,建立健全统计台帐,分类整理统计资料。产业集聚区根据《河南省“三区”统计业务规范化建设测评标准》,对照测评内容逐项进行打分,定期通过统计数据采集处理业务平台进行网上自评,2024年底8个产业集聚区规范化建设全部达到合格以上标准,其中30%以上达到示范单位标准。

    3、统计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要保持与省市县网络畅通。产业集聚区内的“三上”企业”要积极开展联网直报工作,2024年6月底实现全覆盖,在企业一套表推进中发挥带动作用。实行联网直报的单位都要通过网络直接向省数据中心报送原始数据,各级统计部门不得代替调查单位上报数据。

    4、统计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三区”应配备与统计

    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统计人员,确定统计负责人,保持统计人

    员的相对稳定。年内,要对“三区”统计人员队伍培训,逐步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

    5、统计部门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根据“三区”统计

    制度,市统计局工业、投资、贸易、能源、普查中心、服务业及核算等专业科室要负责做好“三区”“三上”法人单位名录库管理、主要经济指标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源消费等统计工作;县区统计局负责传达部署上级统计部门有关开展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的任务、要求和制度,对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统计工作进行指导,开展业务培训;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具体承担产业集聚区基层报表的收集、整理、审核与上报工作,对本区的数据质量负责。形成各负其责又密切协同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统计工作顺利进行。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抓好任务落实。根据全市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领导小组的分工,继续实行市局领导包县区的工作制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2、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2024年继续加强对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市统计局联合相关部门成立督导组,每季度对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产业集聚区的各项建设情况进行排序,并对排序情况进行全市通报。

    3、强化考核评比,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统计水平。今年年底,全市要对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开展情况进行评

    比表彰。同时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将继续作为各县区规范化考核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各县区年底综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凡是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没有完成目标的,不得评为统计工作先进单位。

    4、建立产业集聚区抽查巡查制度,努力提高数据质量。2024年对产业集聚区数据波动幅度较大,增长速度过高等异常现象,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数据质量抽查,市统计局组织核算、工业、投资、贸易、能源、普查中心、服务业等有关专业对集聚区中每个企业的主要统计数据和全部单位数进行抽查核对,并形成一种经常性的抽查制度,确保数据质量的提高。

    5、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发展。年内,在产业集聚区

    统计基础建设方面树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召开经验交流会,交流先进经验。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促进统计基础建设,加快统计发展。

    6、强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年内,市局要

    举办1期培训班,对产业集聚区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逐步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

    第三篇:如何加快吉林省民营经济产业集聚

    如何加快言林省民营经济产业集聚 ._吴冬吉林工商学院

    [摘要】吉林省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较快,但产业集聚度不高,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吉林 省民营经济发展。本文就如何加快吉林省民营经济产业集聚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对策

    近年来,吉林省民营经济产业集群虽然发展较快.但产业集

    聚度并不高.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吉林

    省民营经济发展。

    一.吉林省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现状

    “十五”以来,吉林省加快中小企业暨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

    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目前已涌现出--ttl:初具产业集

    群特征的产业集聚区.并形成了1 o个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力.产

    业特色突出.支撑带动作用较为明显的重点产业集群。即通化医

    药产业.长春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产业.吉林石油化工产品生产

    工业区、四平换热器设备生产聚集区.辽源袜业企业聚集区.蛟

    河石材.梅河1:3果仁加工,德惠食品加工.磐石冶金建材、长春

    君子兰花卉养植聚集区。年销售收入在1 O亿元一50亿元的集群

    有3家,年销售收入在6亿元~1 0亿元的集群有3家。

    目前的产业集群多数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集群的行业覆盖面相对较窄.对区域

    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有限,二.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一是要素禀赋短缺制约集群形成与发展。目前.全省民营企

    业普遍资金短缺.“融资难“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企业高

    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奇缺.熟练工人数量不足,难

    以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需要.导致企业扩张乏力。除长春.

    吉林两市的开发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外.全省大部分工业集中区

    和工业园区还处于建设的起步阶段,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

    施不配套.难以有效集聚企业。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制约集群竞争力。吉林省现有的产业集

    群以传统产业居多.技术上以实用.简单技术的应用为主.大部

    分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由于缺少有效的区

    域创新网络.企业研发力量薄弱.多数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

    三是企业规模小制约集群龙头带动作用。以大型制造企业为

    核心.经过专业化细分推动企业集聚.是中小企业集群的主要形

    成方式之一。吉林省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在全省000户威长型民营企业中.注册资金在亿元以上的仅有9家。从

    产业结构看.群内企业主要从事普通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多数

    产品档次不高集群对企业规模、技术.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都不

    高.产业进入门槛低。由于群内企业大多数起点低.规模偏小.

    使集群中很难产生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引导产业方向的龙头企业。

    四是企业无序竞争制约集群扩张。产业集群发展的理想市场

    环境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而在吉林省现有的产业集群中.同类产

    品的市场化细分特征不明显.区域问的产业结构及各企业问的产

    品结构严重趋同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三,加快吉林省民营经济产业集聚的对策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在重点培育全省民营经济十大产业集群.各县(市.区)培育壮大

    *商场现代化*2024年5月(中旬刊)总第575期239

    1个~2个产业集群的同时,相关优惠政策要向具有行业示范引领

    作用的龙头企业倾斜,以夯实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是加强对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引导和扶持。坚持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培育一批东北地区

    乃至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专业园区.实行更

    加积极的金融扶持政策.政府技改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等扶持资

    金要向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倾斜。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群发展硬件条件。要以铁路.

    高速公路和主要公路干线为重点.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

    各工业园区与主要交通要道的衔接。同时要加快企业集聚区内快

    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为全省的产业集群

    发展提供一流的载体,四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完

    善支持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培训体系.为企业发展培养

    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五是搞好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助推产业集

    群发展。充分发挥信息传播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步伐.抓紧制定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

    体规划和产业政策.集中力量在交通便利.企业集聚程度高.物

    资集散能力强的地区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基地:大力培育物流市场

    主体.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节点建设。

    六是坚持品牌发展战略.打造品牌簇群.运用品牌效应壮大

    产业集群:企业的竞争最终要靠产品之争、质量之争和品牌之争。

    抓紧制定并实施有效激励机制.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开发

    潜力大.市场信誉好的知名品牌和企业对获得“中国品牌“.”中

    国驰名商标”及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奖励、并优先列入技术

    改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计划.享受各项优惠政策。

    七是加快民营经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

    业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鼓励大学.科研机构进入集聚区与企业

    结威紧密联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开

    发或联合开发的技术创新机制。

    八是把培育产业集群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农业

    产业化步伐.把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

    收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吉林省农畜产品的资源优势,全面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战略.大力发展适合本地特

    点的专业乡镇村屯.变农民的分散经营为集约化经营,把产业集

    群打造成为建设和谐乡村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l】李华刚:《对策中国民营企业》.时事出版社,2024年1月

    [2】潘镇:《基于价值链之上的企业竞争力》.管理世界,2024年3期

    [5】《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分析报告》.延边大学出版枉,2024年1 0月

    [4】李元财:《吉林省千户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吉

    林人民出版社,2 006年i月

    n运

    万方数据 巾戤矽僦

    如何加快吉林省民营经济产业集聚

    作者: 吴冬

    作者单位: 吉林工商学院

    刊名:

    商场现代化

    英文刊名: MARKET MODERNIZATION

    年,卷(期): 2024,“"(14)

    引用次数: 0次

    1.李华刚对策中国民营企业 2024

    2.潘镇基于价值链之上的企业竞争力[期刊论文]-管理世界 2024(03)

    3.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200

    54.李元财吉林省千户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2024

    1.期刊论文陆辉.陈晓峰.LU Hui.CHEN Xiao-feng 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创新特征与持续竞争优势培育——基于产 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乡镇经济2024,24(10)

    章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在对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及阶段性创新特征判断的基础上,剖析了其创新困境及其成因,并从宏观、中观及微 观多角度,系统地提出了培育民营经济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相关途径与策略.2.学位论文黄文伟 我国民营经济产业集群持续发展探讨 2024

    以乡镇企业为基础的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在我国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且日益呈现出较强的生命力,这种集群经济有效地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我国已 进入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密切相关的时代,各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长期繁荣,相继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促进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但结果却 大相径庭。这促使人们思考:是什么因素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持续性?产业集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应如何作为才能成长壮大,保持竞争优势? 根据这些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功能,明确研究对象的主体是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其次,文章对产业集群形成演进过程和规律进行 探讨,剖析集群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与产业集群成长机理。市场竞争中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表明,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群都能保持长期的竞争力,有些产业集群会由于内部的力量和外部条件的改变而丧失其竞争地位,走向衰退。而避免其走向衰退,实现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 不断创新,这种创新依赖于竞争与合作机制,产业集群的学习能力等内在机制;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还依赖于市场服务体系、技术开发体系、政府支持 体系等外在支持体系,这些内在要素与外在支持体系相互联系、作用,构成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竞争基础。再次,阐述我国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现 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我国民营经济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其成因。为了有效地确保我国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本文还总 结国外意大利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最后,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就我国民营经济产业集群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选 择和对策措施。

    3.期刊论文龚晓菊.GONG Xiao-ju 推进县域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当代经济管理2024,27(4)

    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壮大县域经济,就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而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独具特色的民营经济产业集群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着

    力点,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推进县域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应该做到政府推动型和民间发动型产业集群的结合、产业集群和特色经济的结合、产业集群和城镇化的结合、产业集群和劳动力转移的结合.4.期刊论文朱艳丽.Zhu Yan-li 吉林省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与对策-行政与法2024,”“(3)

    促进吉林省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越须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打造吉林省民营经济优势产业集群,强化与引导产业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 ,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产业集群的整体实力,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克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本文运用产业集群的理论,分析了吉林省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吉林省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与对策.5.学位论文马冰 我国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研究 202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力军。然而,在民营经济整体快

    速发展的现象背后,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中西部、尤其是西部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和东部的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另外一个事实则是,东西部的 产业集群发展同样业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而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我们都不难发现产业集群和民营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东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正是由 于东西部产业集群发展的差距造成的。

    另外,民营经济毕竟是新生事物,民营经济中99%以上是中小民营企业,而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属于“弱势群体”。如何发挥中

    小民营企业的重要作用,变弱势为强势,是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使中小民营企业变弱势为强势,发挥规模经济的 优势,节约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

    基于以上分析,本论文着重分析产业集群与民营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对产业集群理论从国外学者的研究和国内学者的研究两个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的综述和回顾。

    第三章是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进程考察,使我们对民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第四章是对产业集群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主要先从理论上解释了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而简要阐释了产业集群和我国民营经 济的关系。

    第五章分析了产业集群对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的贡献。本章首先说明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方式,由于其自身优势,特别是集聚效应,对民营

    企业发展的巨大贡献。然后,从六个方面就产业集群对民营企业生命模型的改进进行深入的分析,充分展现了产业集群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第六章主要是对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改善措施。

    6.期刊论文谷永芬.洪娟培育民营经济产业集群促进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商业研究2024,”“(16)

    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是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针对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困境,县域经济民营化、培育

    民营经济产业集群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通过透析影响黑龙江省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借鉴江、浙培育县域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对 推进黑龙江省县域民营经济产业集群提出了政策建议.7.期刊论文陈晓峰 基于生命周期的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创新特征与持续竞争优势培育-生产力研究2024,”“(21)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表明,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群都能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要实现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不断创新,这种创新依

    赖于内在机制和外部支撑体系的互动与耦合.文章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在对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及阶段性创新特征判断的基础上,剖析了 其创新困境及其成因,并从宏观、中观及微观多角度.系统地提出了培育民营经济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相关途径与策略.8.期刊论文陆辉.陈晓峰.姜荣.LU Hui.CHEN Xiao-feng.JIANG Rong 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创新研究——以 江苏省南通市为例的分析-乡镇经济2024,”“(9)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产业集群,是新时期做大、做强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阐述了产业集群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关系 ,分析了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及其运行特点,并结合南通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南通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相关改革举措和对策建议.9.期刊论文李冀平泉州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路-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3)培育产业集群是泉州民营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泉州民营企业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应有之义,是泉州民营经济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中凸显作用的必然选择,是解决泉州民营经济存在问题的关键环节.培育产业集群对泉州民营经济发展意义重大.10.学位论文马军 西安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2024

    近年来,关于民营经济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总结和比较东部发达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形成了诸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民

    营经济发展模式。西安是一个国有企业比重较大的城市,民营经济由于历史、体制、观念等原因,发展相对落后,必须把民营经济的发展提到一个重要 的位置,才能促进西安经济合理、快速地发展。

    本文首先进行理论研究。详细介绍了民营经济及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理论,深入分析了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内源化与外源化发展、跨越式发展、产

    业集群等经济发展理论。并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对国内公认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基于制度变迁方式的分析,包括自上而下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苏南

    模式、三城模式、沪郊模式;自下而上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温州模式:诱致性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中关村模式。

    其次,结合西安民营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按照“路径依赖”理论对西安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得出西安民营经济的发展特点:高

    科技企业发展迅速,成为西安民营经济的支撑点;某些行业已具有规模,具备了发展产业集群的能力;民营经济在以国有经济为基础的环境下生存发展。由此提出了适合西安民营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即以高科技为先导的跨越式发展模式;民营经济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互动的发 展模式。同时分别提出了西安民营经济实施三种发展模式的不足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归结为创新力、资金、技术、环境、人力资源以及文化氛围六个方 面。

    最后,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首先,提高专业集群区的创新网络,提升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力,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动力;其次,加强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为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地域载体和发展环境;再次,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强化高技术企业的发展能量;最后,一种 充满开拓精神、诚信、合作的文化氛围也会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为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此外,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和融资的保障解决了民营经济的瓶颈性问题。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cxdh200914153.aspx

    下载时间:2024年6月12日__

    第四篇:青岛招商引资加快提升工业产业集聚

    青岛招商引资加快提升工业产业集聚

    日前发布的《2024年全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要点》提出,青岛市今年将加快提升工业产业集聚度,集聚区工业产值今年计划完成8000亿元以上,增速达到15%以上,集聚度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青岛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青岛市今年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将分别完成投资 25亿元、280亿元。在资源配置和政策扶持上,向去年确定的52个产业集聚区倾斜,促其快速发展。同时,在产业集聚区大力开展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建设,引导园区内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对符合规定的企业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发挥集聚区骨干企业的品牌效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共赢。

    本文由安全阀超市()提供上传,转载需注明出处.

    第五篇: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

    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举措。现就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1、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加快产业集聚是优化资源配

    置、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的工作平台。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地域内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培育产业集群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要求,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进工业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过程。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抓实抓好。

    2、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扩大开放、服务全局”的发展态势,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创造良好环境,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化产业布局,使我省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的集聚力明显增强,产业的核心技术、品牌效应与营销网络优势更加明显,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有力,临海工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3、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目标任务是:初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域和产业集群。到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2024年翻两番;形成6—8个能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30个能参与国内产业分工并处领先地位、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大批能参与国内竞争、对中心城市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起带动作用的地方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功能较为完善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产业综合配套功能,建立若干个国际性、全国性的专业市场及一批研发中心、检测中心、标准中心和信息中心。

    二、积极拓展加快产业集聚的有效途径

    4、培育要素市场,加快产业集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规范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消除不利于市场培育完善的各种障碍,大力培育要素市场。健全以市场为基础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市场化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增强要素活力,激活要素潜力,促进生产要素有效地流动、集聚和优化配置。充分利用现有城镇基础设施加快生产要素集聚。积极引导、合理规划土地投入方向,使土地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中,鼓励企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技术要素以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5、创新项目机制,增强产业集聚。加强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研究,高度重视大型产业项目的储备,积极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充分利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大型产业项目落地,引导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拓展产业集聚的空间。结合我省实际,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行业的环保、安全、技术、质量标准,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加强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向社会发布投资调控政策、投资信息和产业发展趋势,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资浪费。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着眼于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把招商引资政策和促进产业集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集聚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业性投入资金,集中扶持产业发展的关键项目。广泛利用民间资本,形成民间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鼓励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以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加快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促进产业集聚。

    6、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产品标准、质量检测、财务结算等中心,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帮助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龙头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省内配套率。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7、创造区域品牌,引导产业集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对评选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各地应根据财力给予奖励。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名市、名镇,共创区域品牌。以政府引导、中介促进、企业自主结盟为原则,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整合和利用各类会展资源,创立会展品牌,鼓励行业协会统一有序地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交易会。积极推行现代营销管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高闽货的市场占有率。推动跨国公司采购本地化,鼓励国内外大公司在闽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分销中心。

    8、提升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做好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按照功能区分,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完善工业园区的道路、通讯、水、电、气、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园区开发经营实体,推动园区建设投融资的市场化。进一步完善“飞地政策”或采取“保存量、分增量”的分配办法,鼓励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工业园区集中,鼓励县乡到市县工业园区开发项目。建立项目投资密度(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地面积)和用地控制指标、土地出让价挂钩制度,按照产业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用地控制指标和土地最低出让价。

    9、努力扩大开放,拓展产业集聚。进一步打破所有制限制,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大力推行以股份制为主的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引导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改进对民营经济的管理和服务。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推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区域协调,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开展产业链招商,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著名企业,更多地把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省。继续办好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一批重大经贸活动,引导采用股权并购方式加大招商力度。

    10、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产业集聚。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着力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促进资源消耗小、经济效益高的高新企业实现规模化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产业,促进清洁生产。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建立污染集中控制区,倡导以多家联合、共同投资方式,建设污染设施,完善治污价格机制。建设行业性清洁生产示范基地,组织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开发与节约利用,实现废水减量化和资源化。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中油、煤、气比重。促进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标志认证,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能耗产品,鼓励企业推广应用节能技术。

    三、加快形成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

    11、围绕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围绕龙头企业、名优产品和大型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配套能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品牌培育,加快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增强产业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要积极推动优势企业增强集聚能力,着力发展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和网络软件、数字视听及家用电器、通讯终端设备、手机及配件、显示器及新型元器件等产业集群,把我省沿海建设成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机械制造业要不断提高产业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重点发展福州轿车轻型汽车及零部件、厦门客车及其零部件、工程机械、船舶修造、输变电设备、福安电机电器等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智能化仪器和自动化仪器仪表、厦门航空工业和飞机维修产业集群,加快农业机械、建筑机械、建材设备、食品与包装机械、纺织机械、石化项目配套设备等装备工业发展,把我省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机械装备工业产业基地。石油化工业要加快“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湄洲湾和海沧石化工业基地。要以泉港石化基地为先导,加快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其后加工项目的建设,以上游带动中下游,以中下游促进上游,形成湄洲湾石化产业集群;要以涤纶纤维、精对苯二甲酸(PTA)为基础,不断向对二甲苯(PX)等上游原料延伸,扩展现有产业链,发展省内外市场紧缺、附加值高的有机化工、精细化工产品,形成海沧石化产业集群。同时,积极推进福州江阴精细化工园区建设,使其逐步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12、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发展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鞋业及其它轻工业、建材和林产等传统产业,发挥我省民营经济优势,突出抓好一批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纺织服装业要发展具有我省特色的服装、家用纺织、工业纺织用布产品,以面料研发为中心,建立跟踪世界领先水平的质量检测中心和研究开发机构,发展泉州、厦门、福州及辐射闽西北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鞋业要加快建立符合国际环保要求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国际性鞋业市场交易中心,强化技工培训,加大品牌创新,做大做强晋江及辐射莆田、福州等地的鞋业产业集群。轻工业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品牌经营,着重发展休闲食品、德化工艺陶瓷、福州及安溪藤铁工艺、泉州树脂工艺、漳州家具等产业集群,培育福清塑料管材产业集群。建材业要发展以龙岩、三明、南平一线的水泥产业集群;以南安、晋江、惠安为龙头的闽南石材产业集群和以罗源、福鼎、古田为主的闽东石材产业集群;以泉州、闽清为主的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和南安水暖器材产业集群。林产工业要发展闽北林纸板一体化及竹木加工产业集群;通过着力在沿海引进大型造纸制浆企业,进一步提升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纸制品印刷包装产业集群。钢铁产业要充分发挥我省地处东南沿海、深水良港多、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具备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比较优势,加快大型钢铁项目的推进工作,推动我省钢铁工业与跨国公司的全面合作和现有钢铁企业的技术进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下游相关产业向集群化发展。

    1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围绕闽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依托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5个省级高新区的建设,推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基地的发展,落实一批重点项目,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和先进环保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医药产业要突出比较优势,坚持特色发展,研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着力发展现代中药、天然药物、优势化学原料药、生物工程新药和药物新剂型,加快中药GAP基地建设,培育形成医药产业集群。环保产业要充分发挥烟气除尘、脱硫、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等环保技术优势,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先进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培育形成环保设备制造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要注重发挥我省人工晶体材料、半导体照明、以铝、钨等为主的金属及其合金新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的研发及生产优势,培育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旅游业要整合旅游资源,不断扩大武夷山、厦门鼓浪屿、湄洲妈祖文化、泉州海丝文化、福建土楼、上杭古田会址红色之旅、福州昙石山文化遗址和船政文化、宁德白水洋、泰宁大金湖、漳州火山地质公园等品牌的影响,抓好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规范旅游服务,不断开发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拓展旅游产业空间,促进我省旅游业走集群化道路。

    14、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闽台农业合作优势,建立标准化的专用优质原料种植基地,形成原料、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一体化。强化食品工业科技开发,加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食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积极应对绿色壁垒。在积极发展“公司 基地”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基础上,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要着重提高深加工水平,降低药物残留,更新品种,发展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加强合作,开拓市场,发展以闽南为主的果蔬加工、蘑菇罐头产业集群,以闽西北为主的笋加工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培育品牌,发展食用菌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集聚广大农户,发展以闽北、闽西为主的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挥我省茶叶生产量大,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的优势,发展以乌龙茶、绿茶、花茶为代表的茶业产业集群。

    四、全面落实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保障措施

    15、强化规划引导。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我省实际,加快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衔接。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行政区划,在全省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沿海一线要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港口、中心城市、沿海交通大干线及对外开放优势,加强闽港澳台经贸合作,把握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机遇,有效吸引台湾产业向我省转移集聚,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扩大专业市场辐射范围,实现纵深推进,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山区要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强化沿海意识,充分利用高速路网及先进通讯网络,主动接受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结合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要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增强集聚效应,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主动与沿海产业对接,缩小发展差距。

    16、创新工作机制。创新领导机制。加强统一领导,建立厅际联席会议制度,打破区域、部门、行业的界限,加强沟通与协调,集聚各部门力量,形成发展合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密切关注产业发展动态,主动协调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的良好社会氛围。创新协作机制。省直有关部门要围绕建立健全全省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一批对全省经济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对未来产业发展具有积极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集群;各设区的市要围绕全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强化产业配套,做大做强一批对当地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各县(市)要主动与全省产业集群规划布局、中心城市发展相衔接,充分挖掘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走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道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创新财政投入机制。产业集群应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和鼓励社会各方面的投资。2024年前,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省科技三项费用应优先用于产业集群内能促进产业集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省产学研资金重点安排用于产业集群内产学研项目开发。

    17、改善集聚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港口、铁路、高速公路、进出省公路通道建设为重点,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工业园区联接中心城市、海港、空港、铁路或高速公路的集疏运通道,建立工业园区内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数字福建”建设,推进信息网络宽带化和高速互联,提高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积极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加快一批重要电源点的合理布点和建设,加快推进福建核电站项目前期工作。优先保证工业园区的输配电工程建设,省级工业园区用电经批准可实行省网直供,有条件的园区可自行建设或与电力部门合资建设11万千伏变电站。鼓励在蒸汽动力和供热需求大的工业园区集中建设热电联产装置,凡热电比和总热效率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热电联产装置,多余电量允许上网,电价由省物价部门给予合理确定。完善经济运行分析调度制度。确定一批重点企业、新增长点项目,实现滚动发展。建立省级能源储备制度,做好油、煤重要能源的储备,加大运输协调力度,确保重点企业、重点物资运输需求。落实省电力需求侧管理资金,出台《福建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办法》,加强负荷管理,建立可中断负荷补偿机制,利用价格杠杆,优化用电配置。

    18、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商品市场建设。引导和鼓励多元化投资,加快省重点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重点培育形成一批国际性、全国性的产品市场中心,合理发展相关卫星市场。鼓励和推进现有的批发市场向专业市场转变,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增强市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现代物流平台建设。根据我省产业集群规划布局,围绕省重点产业集群建立区域性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构建不同能级的现代物流圈。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培育专业物流市场。推广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鼓励企业采用“联合采购、集中管理、统一配送、分散经营生产”的物流管理模式。打造高速、便捷、通畅的物流通道,推动海关、检验检疫、货代、港务等口岸系统与物流配送系统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提高通关速度与货物集散能力。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其在工业化中的倍增和催化作用,提升制造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以企业信息化为重点,推进产业集群信息化建设。重点扶持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企业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和产品检测检验中心,依法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果共享。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加快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法律服务机构,联络司法机关、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公职律师、社会律师及企业法律顾问,组成强有力的法律事务顾问服务团,加强对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服务,为我省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法律环境。进一步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推动企业设立法律顾问室,发挥企业法律顾问作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加强合同管理,积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生产经营做好法律服务。加快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区域金融资源,畅通各种融资渠道。建立银企会商制度,鼓励商业银行创新培育产业集群的信贷品种和服务手段。推动建立银行与担保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作关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国家对担保公司的优惠政策。积极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等多种业务方式,支持产业集群的项目建设。积极稳妥地发展典当业,鼓励其为中小企业服务。探索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在省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孵化器,吸引各类风险资本,为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潜力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服务。

    19、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继续建立和完善资产评估、涉外律师、信息咨询、物业管理、仓储物流、报关报检等中介服务机构。筛选和鼓励一批服务意识强、服务水平高、管理运作规范的商业化中介机构及推动和引导一批公益性中介机构为产业集群服务,推动企业与中介机构的有机融合。积极推进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重点的创业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坚持民间性、自律性原则,大力培育发展行业协会,以行业自律、反倾销诉讼、产业信息、技术交流、对外协作、招商引资、职工技能培训和营销联盟为重点,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开展统计、培训、会展、招标、名牌认定、行业质量标准制定、价格协调和公信证明等工作。加快信息咨询服务建设,依托行业协会、同业公会或商会,培育和引进有实力的信息服务机构(ICP)和应用服务提供商(A),通过有形和无形的信息交流渠道,依法定期发布企业、产品、技术、市场等统计信息,建立起规范的市场信息引导机制。20、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强化劳动保障。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人才,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各种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推广开放式、委托式研发,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国际、国内优秀科研技术人才。促进人才创业,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代理制,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加强产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完善适应全省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等、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技术培训基地,调整学科结构,加强专业建设,加快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加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规范企业用工和裁员行为,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报酬。加快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各种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优化用工环境,做好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消除限制农民工就业的各项不合理规定与收费,促进就业服务组织、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多层次、跨地域的合作,切实加强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l、注重人文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厚爱企业、支持企业、保护企业的和谐社会氛围,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加强产业文化建设,培植诚信文化、协作文化、创新文化、人本文化。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企业交流,加快信息、知识等转移扩散,促进产业融合。以企业征信为突破点,以强化约束监督、促进诚信经营为目标,将企业征信列入全省统一的社会征信体系,建立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制度,建立完善行业信用档案,开展服务联合征信和企业信用评估(评级),依法披露企业信用信息,加强企业信用自律,建立失信惩戒制度。



    推荐阅读:
    加快产业集聚对策措施
    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范文模版]
    2024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小结
    人力资源调查报告
    论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相关文章:

    上一篇:服装销售企划书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