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500字作文 历史论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一路家访一路歌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寂静之音 时间:2024-06-14 10:12:1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一路家访一路歌

    一路家访一路歌

    ——大冶市罗家桥小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工作总结

    大冶市罗家桥小学现有教职工56人,在校学生615人,目前,该校家访率已达100%,撰写家访手记615篇,家访征集意见或建议36条。在普遍家访的基础上,罗家桥小学重点回访了生活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单亲儿童、留守儿童、思想和学业上有重大变化的学生、进城务工子女以及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并推行‚代理家长‛制度,充分弥补这些学生在情感交流、生活抚育、教育管护方面的缺失,通过行为引导、心灵抚慰、亲情交流,建立关怀抚育的长效机制。

    一、领导带头,骨干引领,教师广泛参与

    教师们采用了错时工作法,利用晚上、双休日和节假日时间来到各自班级学生的家庭中,热心地与‚六类学生‛接对子,有的‚代理家长‛主动进家入户为留守学生送去学习用品,进行学习辅导,帮助留守学生做家务,让学生感受到亲情般的温暖。该校女教师吴翠萍副校长主动担当了孤儿秀萍(化名)同学的‚代理母亲‛,不仅替她垫付了生活费,还经常为她送去学习、生活用品,只要一来到秀萍同学家,吴校长就亲自下厨洗菜、煮饭、炒菜、洗碗、扫地、洗衣服,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母亲,学习上更是给她‚开小灶‛。在吴校长的带动与影响下,该校许多教师都找到了‚临时子女‛。该校女教师舒丹成了一个组合家庭学生强强(化名)的‚代理母亲‛。舒丹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强强成了我的‘孩子’,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于是,舒丹老师经常找强强的妈妈谈心,成了强强家中的常客,幸福的强强同学就有了两个母亲。全校56名教师中,目前有46名教师成为了‚代理家长‛,48名‚六类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代理家长‛。该校吴翠萍校长成了孤儿秀萍(化名)同学‚代理母亲‛,如今又添了个留守孩子小轩(化名)同学。每天她要忙于学校里教学管理工作,空余时间又要忙于秀萍与小轩两个孩子的学习、生活与教育工作,自已的孩子硬是交给了爱人。吴校长在工作手记中写道:‚我成为两个孩子的代理母亲不是我逞能,更不是想得到什么回报,是出于一位老师、一位母亲的本性才这样做的‛。学校李朝强校长率先担负起了单亲家庭学生晓聪(化名)的代理父亲的重任,曹中雨主任毅然地担起了单亲家庭学生晓晶(化名)的代理母亲,青年教师陈超主动承担了残疾学生晓龙(化名)的代理父亲重担。许多教师真心地成为多个子女的父母,许多学生幸福地拥有了一位共同的父母。

    二、结合实际,分类指导,切实履责求实效

    ‚代理家长‛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为每一类特殊的孩子带去特别的关爱。

    对于留守儿童,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帮助留守孩子能够经常与父母通话,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亲情联系,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情感创造条件。对于贫困学生,‚代理家长‛要做到‚四个一‛:每天一次为学生学习辅导,每周一次与学生谈心,每月一次家访,与家长通一次电话。学校通过实施‚两免一补‛对贫困学生进行重点救助

    对于学困生首先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树立学习自信心,由包保教师为其‚开小灶‛,排除学习上的困难。

    对于‚问题学生‛,建立联动帮扶机制,‚代理家长‛主动与辖区内村委会,有关部门及‚五老人员‛取得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力量为他们排忧解难,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阴影,解除其精神上的枷锁,为‚问题学生‛营造了爱的氛围,拓展了爱的空间,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孩子们重新感受到了久违的爱的氛围,‚父子母女‛之间、师生之间、孩子与社会之间的鸿沟慢慢缩小,对生活的感悟充满积极性,思想上有了较大的进步。更为令人欣喜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转。

    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温情助推成长

    罗家桥小学通过教师‚代理家长‛活动的实施,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有了明显提升。由于集体生活和活动增多,学生‚有人管,有人疼‛,学生的自闭心理逐渐放开,与同学之间交流比以前频繁了,与老师之间沟通比以前亲和了,一些学生孤僻、任性、自卑、暴躁、自控能力差等不良性格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参加文艺、体育活动和义务劳动的兴趣不再提不起劲头,厌学心理得到有效控制,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六年级留守学生晓明(化名),因父母在外打工,平时的管教扔给了奶奶,可奶奶年事已高,教育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染上了很多恶习,性格孤僻,学习不认真,成绩也一落千丈。实行代理家长制度后,代理家长罗重慰老师在物质、精神两方面帮助他,不断鼓励他好好学习,课余时间坚持给他补课。在代理家长的帮助下,晓明从最初认为自己是个多余人的自卑心理中走了出来,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性格也开朗自信了很多。六年级学生晓宇(化名),因学习习惯极差,产生了学习障碍,已严重掉队了,平时学习中遇到问题从不向老师和同学们询问,作业基本不能独立完成,已是‚破罐子破摔‛。代理家长陈晓老师经常找他谈心,为他加油、鼓劲,课外耐心地为他辅导基础知识,深入到他家庭中,督导晓宇完成家庭作业,课堂中特意关注他,给予他答对问题的机会。在班级感恩主题班会上,晓宇噙着泪水深情地对同学们说:‚是陈老师帮我找回了自信,让我与可爱的同学们一样能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成长,这里让我向陈老师深深一鞠躬,感谢我的恩师、感谢我的‚代理母亲‛。四年级学生晓强(化名),因轻度残疾障碍,语言表达能力极差,几乎不能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学习更是一塌糊涂,看到如此棘手的学生,代理家长陈雪萍老师可动了不少心思,于是发到全班同学做晓强的知心朋友,手把手地教他说话,一句一句地教他朗读课文,课外经常来到晓强家与他父母沟通,教家长如何引导晓强学会说话、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代理家长陈老师与大家的帮助下,晓强慢慢地改变了,和同学们能一起快乐地玩耍、学习,虽然他的成绩还是班级倒几名,但学习有了主动性,也能与别人对话交流了。晓强终于开口对陈老师说了第一句完整的话语:‚感谢陈老师‛。看到此情此景,晓强的母亲深情感慨:‚这个孩子我刚开始真的想放弃,不是做母亲的狠心,我确实也没办法改变他,是陈老师改变了晓强的人生,陈老师是我们全家的恩人,是晓强的再生父母‛。

    四、建章立制,‚代理家长‛构建关爱长效机制

    学校成立‚代理家长‛工作领导小组,挑选一批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安排‚代理家长‛,让每个需要帮扶的‚六类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代理父亲‛或‚代理母亲‛,形成‚一帮一、一帮多‛的关爱帮扶机制。

    为了保障‚代理家长‛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建立运行管理机制。明确了代理家长的工作职责,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学习制度、培训制度、工作汇报制度等,强化对代理家长的学习培训与家访课题研究工作,为把六类学生的转化工作落到实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立了帮扶保障机制。学校针对六类学生的不同情况,建立了帮扶保障机制。对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了专项救助资金,并充分利用政策扶持关爱贫困学生;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成立了学习帮扶爱心组,为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排忧解难;对心理与生理上有障碍的学生,设立了爱心咨询中心,由爱心姐姐为学生消除成长中的烦恼与孤独。建立督促检查评比机制。学校将对师生的结对情况过程跟踪和回访结果进行评比考核,每期召开‚六类学生‛工作研讨会、班主任工作研讨会评选‚先进代理家长‛。并将其作为职称晋级、评模评先的重要依据。建立家访常态化机制。学校将家访工作进行公开,让全校教师、学生和家庭了解家访的目的、要求和任务。通过建立家访手记、个案跟踪回访手册,收集家长意见反馈,掌握教师走访的进度和任务完成情况,是否做到全面覆盖、一个不少,并对走访效果及时进行评价、小结,表彰先进找差距,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实现家访制度化、经常化和常态化。

    第二篇:一路搀扶一路歌

    一路搀扶一路歌

    ——写在确立“真远行知”主题建设两周年之际

    创建特色学校,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质的重要举措。我们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大力支持下,在“真远行知”主题建设的过程中,收获了成绩,也享受到了成长的快乐。

    一、理念与目标

    作为通州区“学陶促进社”七所成员学校之一,我们认为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依托乡村,接轨城市,挖掘自身,根据乡村孩子生命成长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各项具体的教育活动”应是一条可行之路。

    我们高举“真远行知”主题建设的旗帜,追求“活的教育、真的教育和远的教育”,梦想把学校办成通州东部最美乡村学校,让乡村的孩子享受到不比城里差的教育。“活的教育”就是要摒弃“死读书、读死书”,追求“活读书,读活书”,在教育过程中努力做到“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生长”。“真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师生认识世界、探索规律的能力,崇尚科学、坚持真理的精神,简而言之就是“求真知,做真人”。“远”的教育,意在引领师生“立远志,能致远”,强调要树立远大抱负,炼就刚强毅力,为实现理想矢志不渝,坚韧不拔。东社是三位共和国将军的故里,学校把培养师生的“将军品质,天下情怀”为作为“远”的一种追求。这里的“将军”,是指敢于承担责任、富有梦想、勇于创新的人,一个像将军那样思考和要求自己的人。

    二、制度与机制

    为推动“真远行知”主题建设,我们进一步细化了德育、教学和艺体分工,明确了“真远行知”建设的行动纲领,完善了绩效考核方案,并尽一切可能确保活动经费的投入。

    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依托“事件策略”。“事件”本意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已经发生的大事情,这里专指在“活的教育、真的教育和远的教育”三个维度上,能够帮助师生增长知识、获得能力、改变理念的各种教育活动。事件策略就是根据“真远行知”主题建设的要求,精心设计或巧妙转化各种“事件”,让广大老师和学生具体参与其中,进而获得生命成长的策略。东社学校“活的教育、真的教育和远的教育”就是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依托“事件策略”,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力求实现“真远行知”的“活、真、远”。

    三、资源与课程

    农村儿童,是农村教育服务的主要对象,更是农村教育的人本起点。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农村教育有许多亟需破解的难题,但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文化遗存,又是农村学校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农村教育,不仅要培养农村儿童适应现代社会的种种能力,还要培养农村儿童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农村的意识。杜威认为,“课程即活动”,强调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杜威思想的指引下,东社学校“乡”系列课程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

    “乡”系列校本课程可初略地分为“知、行、情”三个分系列:“知(视界)”系列,主要包括暑期“快乐英语”夏令营(外籍志愿者任教)、国学“微”课程(古琴、书画、茶艺)等,预达到打开农村儿童视野的目的;“行(实践)”系列,主要包括春节•元宵系列活动、科技节、传统游戏开发等,预达到培养农村儿童手能力的目的;“情(情感)”系列,主要包括乡土阅读、忠孝文化(依托通州忠孝文化园)、乡土旅行等,预达到培养农村儿童对农村的认同感和建设农村的责任感的目的。到目前为止,“乡”系列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实施,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受到了学生和家长欢迎,学校将在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

    课程需要师资的支持,在充分发挥本校教师作用的同时,学校还与一些志愿者团队建立了常态化的合作关系,比如陈鹏刚(国家美术师)、李夏荣(西泠印社)、昝锤炼(梅庵派古琴传人)、季红军(通州福裕文化社区)、何平(茶艺)等文化志愿者团队,葛丁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领导的留学生志愿者团队,通州监狱的李鑫烽(法律)、顾卫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领导的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团队。这些志愿者每学期都到学校开展活动,为“乡”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强力的支持。

    四、平台与途径

    学校以活动开展为抓手,辅以项目管理的办法逐步形成了“活动引领、项目管理”的模式,成功打开了“真远行知”主题建设的局面,实现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系列化和课程化。

    2024年8月以来,每学年都开展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春节〃元宵”系列活动、科技节、儿童节和暑期“快乐英语”夏令营(英语节)。以今年为例,上半年科技节中的“高空坠蛋”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动脑、动手和创新能力;下半年读书节中的“图书跳蚤市场”,就指向学生的合作能力(如书摊设立、活动分工等)、交往能力(如买卖中的讨价还价)、批判能力(如旧书选择)和创新能力(如广告宣传)等核心素养。

    东社学校的学生主体是留守、流动儿童,这些孩子在艺体方面得到的教育与城区的孩子相比有一定差距。在上级的关心下,今年我校获得了国家体育彩票公益基金的资助,学校“小红榉”少年宫各项筹建工作已经基本完毕。学校将原有的“点典”文学社、书法、素描、毽球、排笛、合唱团、植物水培等社团与少年宫项目有机整合,丰富了校园生活、拓宽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创新精神,增强了实践能力,提升办学品位。

    五、成果与影响

    我们始终关注学校发展中的“本色”和“特色”。作为南通市课改建设样板学校之一,老师们努力探索“疑趣课堂”,力争在一节节“家常课”上给孩子们以“活、真、远”的滋养。我们坚守“教育是栽培,而不是选择”的教育立场,善待一个个“小红榉”(寓意孩子,榉树是我们的校树);我们关注儿童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我们大力推广阅读教学,让每一个孩子沉浸在校园的书香当中;我们关注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

    自确定“真远行知”主题建设以来,学校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办学特色日益彰显,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铜牌)、南通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南通市关爱流动留守儿童活动基地……2024年7月22日《南通日报》以《“真远行知”道路上的追梦人》为题整版报道了我校努力创新、勇于开拓的事迹。《教育家》、《江苏科技报》以及《通州教育》等报刊杂志也对我校做了以《乡村教育,改变靠我们自己》、《不是创新,是良心》《主题建设:乡村学校的文化发展》的专题介绍。

    (朱建,2024年11月3日上午,于静思苑)

    第三篇:一路书香一路歌

    一路书香一路歌

    “茶能醉我不需酒,书能香我何需花”,喜欢读书,喜欢在书香中呼吸;喜欢读书,在书中体验自我,感悟人生!喜欢读书,喜欢在书中享受那种如歌的美妙感觉。

    夜深人静,陪伴儿子入睡后,回到书房或者直接半卧在床上,手捧自己喜欢的书籍,在书中漫步,与书中的人物悄悄对话,与书的作者一起翱翔。正是那无数个宁静的夜晚,在《平凡的世界》里,我识了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孙少平,喜欢上了美丽大方、乐观开朗的田晓霞,知道了他们所经历的生活的艰辛,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阅读《穆斯林的葬礼》,见证了楚雁潮、韩新月坚贞唯美、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让我相信那种日月可鉴的爱情是存在的;阅读《读者》《特别关注》等杂志,让我懂得了一个又一个充满哲理的故事,从而学会了更深刻的认识生活,紧跟时代的快节奏,……一个个与书相伴的日子,生活是如此的充实,心灵是如此的宁静,书香相伴的日子,一路如歌走来……

    如今,已经踏上三尺讲台十余载,身处网络盛行的时代,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信息化快节奏的时代,似乎离书本越来越远。每天要做的事情几乎就是按部就班的上班、下班,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身心越来越疲惫。为了理想、目标,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家庭,疲于奔波。好像与书为伴的时间在忙碌中被悄悄地吞噬了许多。然而忙碌的帷幕落下之后,心灵似乎少了一些依托。于是,在一个个宁静的夜晚,我会选择告别网络,再次轻启书籍,浓浓墨香扑鼻而来,那一个个灵动的字符随之扑面而来,散发出迷人的光芒。尽情的享受书香,享受如歌的日子。

    作为一名教师,我知道需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以及教育理论水平,所以每天我给自己规定一定的时间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张仁贤的《感动教师的119个教育故事》、宋运来的《影响教师的100个好习惯》、陶行知的《陶行知文集》等。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文集》,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思考;《感动教师的119个教育故事》里那一个个发生在师生之间真实的故事,无数次让我热泪盈眶,也再次点燃了我的激情!《影响教师的100个好习惯》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生活中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从而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饭后茶余,我也喜欢阅读一些儿童作品,通过这些作品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读书真的很好,我们从书中可以读出茶的甘甜,咖啡的香醇,也可以读出酒的醉人……于是,我们开始有了一种憧憬,一种希望,一种来自生命的感动。

    感谢书籍,人生的旅途,有他们相伴,我的精神世界不再孤单。感谢书籍,读书让我了解社会,感知生活。感谢书籍,读书让我的生命永远激情四溢。与书相伴的日子,我充实,我快乐!

    一路书香一路歌!

    第四篇:一路相伴一路歌

    一路相伴一路歌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澧浦初中林蕾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不仅给我排解烦恼,为我指点迷津,还给我教育教学的好方法,受益颇丰。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历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

    二、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怎样从‚三人‛中学习他们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条建议里为新教师提出了几点经验,这些经验同样值得我这个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师借鉴。怎么确定该向哪位老教师学习?苏氏的方法实在出乎我的意

    料,却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学生的练习本‛。原来学习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幸好平时我改作业还算认真,但以后还得得加倍认真了。明确了学习对象后,就要走进他们的课堂去听课。因为一个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从课堂上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表现思考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再和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别人的经验,不能把名师的经验当作‚放之四海‛的标准,我们要学的应该是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这样你就不会为自己明明按照名师课堂实录上课却达不到人家的课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学习别人的经验的同时,我们就会越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种认识必将推动我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时,你也许就会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实不光是老教师的经验值得学习,年轻教师一样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的.三、怎样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同时他还提出:‚直观性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来说,具有广泛的含义。但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作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这不仅仅对教学,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栓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此 资 料 转 贴 于 贵 州 学习网 HtTp://www.feisuxs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

    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亲切、和谐、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四、读了这本书,让我对学习困难儿童有了新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在第6条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对这段话的记忆非常深刻,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明显比普通学生差。我总认为对这些‚学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把他们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认为这些学生连教材上的内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读其他的书籍,就是增加他们的负担,也会浪费时间。在数学教学中我仅仅希望‚学困生‛先能够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如:把书中的几个公式记住,把几个概念背熟,把一些计算过程搞清楚,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我也发现了——这些‚学困生‛对于一些需要动脑分析的题目就变得束手无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这一点想法确实新颖,我们以前做的方法也确实值得思考:把学习仅仅局限于必修的基础这种做法是否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看来我们数学教学同样值得考虑——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不断增加信息量,提高分析能力。看来我们到了不妨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用‚阅读、阅读、再阅读‛的方式来补补差的时候了。它可能难收立竿见影般的急功近利,可一年,三年,五年后,你说不定就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啦!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让自己的思想与灵性飞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

    第五篇:一路耕耘一路歌

    一路耕耘一路歌

    ——鄞州|电视台建台十周年回眸

    文/王秀珠

    在喜迎鄞州电视台建台十周年之际,作为曾任十个年头台长、现退居二线的我,回眸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不禁感慨万千,欣喜不己„„十载耕春犁夏,一路风雨兼程,鄞州广电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奏时代强音,记沧桑巨变,传政令于万家,绘蓝图之千幅,获得了累累硕果,在铸造辉煌的同时,也奉献了如歌大年华,虽经创业之艰辛,犹感成功之自豪。

    1993年3月,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建立鄞县电视台(2024年4月囚撤县建区改为鄞州电视台),也是国家最后一批下的台。经过紧张的一年筹备,鄞县电视台于1994年4月16日揭开了试播序幕,从此向世人展示了她的音容笑貌。

    试播初期,鄞县电视台仅有300平方米左右的租用房和几套普通摄制设备及两辆“黄蜂”(天津大发)采访车,节目制作与播出两地相隔数公里,播出带每天要沿着泥泞的道路送往僻远的发射塔楼,可谓万事开头难。特别是在当时全省50余家县(市)级电视台已建台多年卓有成效之际,地处与宁波市区水乳交融、唇齿相依的鄞县电视台能否站稳脚跟、闯出一条成功之路是面临的严峻考验。为了在群雄逐鹿的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我们坚持“高起点、开放式、个性化”的办台思路,并在求才、务实、高效、创新上下功夫,确立了争创全国一流县级电视台的目标。十年来,我们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艰苦创业、风雨兼程、自我加压、开拓奋进,在宣传和事业上获得了双丰收,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电视事业是一项重装备、高投入、高消耗的系统工程,没有雄厚的物资基础,英雄亦难有用武之地。十年来,电视台历经起步、完善、发展三个阶段,我们依靠部县(区)政府特别是自身力量,在基础建设上己投入了七千多万元资金。首先,注重设备投入,不断提高电视设备档次,至今己拥有包括广播级数字机在内的专业摄像机22台,标准型编辑线和数字编辑线8条,并逐步形成了电视摄录编设备BETACAM-SP统一格式,从模拟向数字化过渡,为提高节目质量和制作能力提供了有力保证。1995年,建成了当时宁波市最高的建筑物145米的电视发射塔及办公用房;盖起了招“龙”引“凤”的五层职工宿舍楼,2024年又新建了36套约 3000平方米的职工住宅楼。在筹建鄞县有线电视台、完成全县光缆大联网的前提下,鄞县电视台的节目从原来靠无线发射的传输方式转变为有线传输方式,大大提高了图像信号质量,使我台节目成为覆盖区受众非常喜爱的节目。经过多年呼吁谈判和投入,1999年3月,在市广电局的关心支持下,鄞县电视台节目通过市有线电视网覆盖宁波市江东区,从根本上解决了居住在江东地区的部县人多年看不到鄞县电视台节目的难题,同时也为我台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目前,我台电视节目通过区、市二级有线电视网传输到户的已达28万户左右。2024年投入3000多万元的县广电中心胜利落成,电视台面貌焕然一新,该中心大楼新征土地14.6宙,建筑面积11100平方米,拥有4个演播厅,加上相连的电视台旧址,整个广电中心占地面积达32亩土地,成为鄞川新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节目是电视台的生命和灵魂。我们按照“主攻新闻、精办专题”的方针,致力于抓精品、促创优,努力提高节目品位和质量。十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县(区)委县(区)府的工作重点进行宣传,精心策划一个个战役性、系列性报道,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各类节目既立足本县(区),突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渗透市区、吸引都市群众,努力达到领导和群众“两头”满意。为使节目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我们每年要对整套节目进行适度改版,并在电视频道的外型包装、节目流程、节目框架的构造、自办栏目的品位等方面下功夫,涌现出《银视报道》、《银视经纬》、《阳光俱乐部》、《百姓家》、《银视聚焦》、《生活纪事》、《文化之旅》、《田野风》、《农村天地》、《周日在线》及政法、卫生、教育、经济类等等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其中《银视报道》这一新闻主干栏目,从试播3个月至2024年在全省县(市)级电视新闻节目抽评中,连续六年进入“十佳”行列,并两次获得全省第一名,成为浙江省唯一获得“六连冠”的县级台。电视整套节目播出时间从1994年的每晚6-7个小时到1995年以来的日夜播出达13个小时左右,其中新闻节目从1994年的每周三档、每档十 分钟到1996年以来的每周七档、每档约15分钟,从而大大增加了新闻容量,质量也逐年得以提高。

    十年来,我台共有90余件电视作品在市级以上获奖,其中新闻《银视报道》、文艺《乡韵》、《蝶恋》、专题《领个父亲回家》、电视散文《门》、《心生的、社教《新型环保材料——竹炭》、外宣片《梁祝蝶恋民族花》等8件作品获省级政府奖,其中《门》获二等奖;有16件作品获全国系统奖,其中《部县润滑油厂发生爆炸》、《千枚硬币凝成的希望》、《蹊挠信封引爆的丑闻》、《雪舟与宁波》、《散文化手法在电视专题片中的运用》、《“五乡珍珠蚌事件”追踪》等6件作品在全国县(市)级电视台年会中获得一等奖。《全国首家蝴蝶公园在鄞县建成》、《一艘渔轮在梅墟港起火受损》、《鄞县中小企业走进网络》、《一架失事飞机在鄞县境内成功迫降》、《蹊跷信封引爆的丑闻》、《鄞县千余农民持证上岗》等8件新闻和《它山堪》、《寻找文明》、《方井》、《门》、《樟村革命烈士陵园》等5件电视专题片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有效地宣传了鄞县两个文明建设和人文景观,提高了鄞县知名度。1998年10月,我们还组织本台力量,首次独立完成了二集儿童电视剧《冰棍·螺蛳·哈巴狗》的摄制,受到了有关专家好评,1999年2月和 4月该剧分别在钱江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获省“牡丹奖”进取奖,并获市“五个一工程”提名奖。在办好节目的同时,我们还利用自身优势,积极组织及搞好大型演播活动,十年来,共举办了“百花映春”、“祖国颂”、“九月九庆中秋”、“血肉长城颂”、“鄞县首届青年艺术节”、“古堇春潮一一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及各类知识竞赛等50余次演播活动。1994-1995年期间,我台还大胆地尝试了“钱湖金秋文艺晚会”、“中朝乒乓球友谊赛”等数次台外电视现场直播活动,充分显示了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敢闯精神。同时还在台内进行了“有线电视联网首期工程信号开通仪式”、“庆祝教师节”、“农村工作会议”等数场电视现场直播,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以人为本,事在人为。我台建台初期电视专业人才凤毛麟角,为适应高起点、高质量办台要求,我们一开始就注重队伍素质,除了挖掘本地人才,加强在职培训外,还以优惠政策,通过省市人才交流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广招人才。特别是在1994年初,短短几个月内,从新疆、青海、陕西、辽丁、吉林到省内各地、从部队到地方,十几名学有所长的中青年专业人才,满怀激情来到了我台,他们和本地职工一起,满腔热情,克服困难,不分昼夜,默默奉献,为鄞县电视台的起步、巩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我们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不断对在职职工进行“充电”,在思想上、业务上加强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如开展“军营一日”、“升国旗仪式”、“有奖征文”等活动,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法,出台获奖作品和论文的奖励办法,召开电视作品分析研讨会等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十年来,求学习、求上进之风甚盛,全台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达90%,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占47%;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8%。有9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闻节目主持人姜琴95年荣获市“十佳”节目主持人,2024年又荣获全国(系统)百优节目主持人称号;有7人次获县十佳新闻工作者光荣称号;有1人获县十佳专业人才和县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还有不少同志被评为省技术维护、社会管理和市国防教育宣传、军民共建先进个人;还涌现出一批县(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十年来,许多干部、职工为了电视台的健 康发展,可以说是呕心泣血,辛勤耕耘,绞尽了脑汁,熬白了头发,扛驼了腰背,累坏了腿脚,病了不休息,夜了不归家,但他们无怨无悔,并从心底里喊出:“鄞州电视台,我爱你!”正是这种敬业奉献、爱台如家精神,铸就了鄞州电视台今天的辉煌。十年磨炼,我台己基本上具有一支政治上成熟、业务上精通、纪律上严明、作风上正派、拉得出、打得响的队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注重建章立制是我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稳步、健康发展的关键。本着高起点的要求,我们从建台开始就建立了一整套规章制度,书面成文的涉及到十几个方面一百多条,并逐年在“岗位目标考核”、“把关防错责任”、“职工学习培训”、“值机值班规定”、“环境卫生“、“车辆管理”、“广告创收”、“财务制度”等方面不断加以完善,使整个台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营造了良好的台风台貌,尤其是广告创收在没有自己的县城,与宁波市台分羹而食的劣势下,奋力开拓,稳步前进,电视广告从建台初期的200多万元逐年递增到目前的800万元,从而稳定了队伍,保证了节目的质量和安全播出,每年顺利通过省厅

    (局)组织的年鉴年审。1996年我台被评为市军民共建先进单位;1997年被国家体委、省体委评为“全民健身宣传周"”先进单位。1998年,按照中办、国办[1996]37号文件精神,鄞县电视台、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合并为一个播出实体,并于2024年3月与广播电视局合署办公,同年荣获浙江省广电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如果说,十年前创建鄞县电视台是鄞县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的话,那么,今天的鄞州电视台将以其更加矫健的身形和丰富的内涵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坚信,鄞州电视台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推荐阅读:
    一路家访一路歌
    离休老干报告总结
    谈谈如何做好教导主任工作
    春学期教导处工作总结
    b1“泡泡杯”全国少儿英语风采大赛简介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