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租赁合同 入职转正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全力推动产业集聚促进新型工业跨越式发展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月落乌啼 时间:2024-09-04 22:02:00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全力推动产业集聚促进新型工业跨越式发展

    全力推动产业集聚促进新型工业跨越式发展

    白一峰

    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以新型工业化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第一推动力。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衡阳县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

    一、深刻认识新型工业化

    工业规模是核量工业化的基本标准。工业化首先是一个量的标准,就是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工业要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支柱,大部分财政收入来自工业,大部分GTP产生于工业,大部分人员从事工业。以工业化促进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以减轻居民和农村村民的负担,增进社会福利。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加速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人口的转移,缓解农民人均耕地的不足,促进农业效益的提高。加快实现工业化是由衡阳县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现状决定的,我们的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工业化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

    新型工业化是量的突破和质的提高的统一,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的工业体系。它是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保障,也是为了让广大群众和子孙后代能够在经济发展中永续受益,这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经济发展总是由初级向高级不断进化,表现出梯度性,渐进性,地区差异性,不可能一步登天,更不可能齐头并进。我们力争引进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优质企业,但现实条件的制约使我们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每一次产业转移都带来承接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的曼切斯特、伯明翰等城市兴起,造成了称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众多的发达国家,美国、日本等强国由之崛起;以信息产业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不发达地区转移,亚洲四小龙就是世界产业转移的受惠者。改革开放后,承接产业转移的中国沿海迅速发展,但伴随而来的是资源、环境、劳动力的制约显现,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内地或其它第三世界转移是沿海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衡阳县不可错过的历史机遇。

    招商引资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各种制约因素更加突出。迎接沿海产业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已形成广泛的共识,各地竞相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给予巨额的财政补贴,以期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衡阳县近些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吸引了64家规模企业落户,初步形成了衡阳至西渡之间的工业走廊,确立了以西渡经济开发区、界牌陶瓷工业园与演陂建材、库宗家具、关市铁矿、井头石材为重点的“一区一园四基地”的工业布局。但是,引进优质龙头企业相当艰难。一个准备从沿海搬迁的企业,不仅要考虑搬迁的当期成本高低,更要考虑长期的经营成本和未来的发展空间,考虑基础设施好坏、政务环境优劣、上下游企业是否配套、物流配送是否便捷、原材料和产品购销市场是否发达、融资是否方便„„因此考虑搬迁的企业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寻找投资成本最低、发展前景最好的地区落户。我们强烈地感到,由于本县财政无力作更大的投入,基础设施、物流配套、政务环境都还存在差距,对外资的吸引力不够,引进的龙头企业太少,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还相差很远。新的发展阶段要实现新型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有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发展举措。

    二、产业集聚,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捷径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

    为什么会形成产业集聚?快速的技术变化、增加的市场不确定性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导致传统的产业组织形式瓦解,生产从依赖大的一体化公司的内部规模经济,向依赖专业化工业综合体产生的外部经济转变。比方,一辆汽车的几千个零部件,不再象以前由一个或几个工厂生产,而是全球范围内采购,这就使单独某一个汽车部件的生产就可能在某地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聚能够减轻生产者交易互动的任务,因为地域接近转化为较低的成本和更大的需求能力。同类型或相关联的企业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导致大量的采购和销售活动,从而能够吸引各地的供应商和采购商相对集中,既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又扩大了产品销售市场,促进了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使产业集聚区提升整体竞争力,有了与大规模企业竞争的独特优势。形成产业集聚的关键的催化因素是规模递增收益,比如熟练劳动力的集中、专业化的投入供应和配套服务的发展以及知识的溢出效应,从而促进需求变化和市场冲击的快速反应,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区位品牌”,从而大大增强集聚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如同磁场一样从国外或其他区域吸引大量的人才、技术、资金,集聚内部的专门化程度也势必增强。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产业集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市场和政府的合力。产业为什么在甲地集聚而不在乙地集聚?在土地、资本、劳动力这三要素中,只有土地不能流动,其它两个要素都能够流动,都会向对自已最为有利的地方流动。资本必然在赢利预期高的地方落户,劳动力一般在谋生环境最好的地方集中。历史已经证明,产业总是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和政府管理最优的地方集聚。

    产业集聚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交通、电力、通讯、土地以及相关的配套是产业集聚的基础。与此相对应,由于产业集聚的存在,使得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迅猛增长,投入基础设施的能力增强,配套设施也必将日益完善。

    产业集聚需要完善的配套服务。包括为资源流、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提供服务的各类服务载体(市场或中介机构),比如物流配送、安装维修、工艺设计、品牌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各类专业化的服务。这些服务载体必须是市场化的而不是政府强行提供的、高度竞争的而不是垄断的。产业集聚反过来使服务行业能够相对集中,并有合理的经济回报,使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产业集聚需要更优的政务环境。需要对所有企业和外来人口都公平的对待、低廉的收费、有效的管理、良好的服务。公平的对待就是人不分亲疏,地不分南北,对所有企业的普惠制而不是对个别企业的挂牌保护。但欠发达地区的现实难题就是,由于财政短缺,既无力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也不能保障管理部门的正常经费支出,而不得不依靠收费维持机关运转,因而陷入越收越穷、越穷越收的恶性循环之中。尤其严重的是,由部门掌握的收费权、审批权往往深陷部门利益之中,而很难跳出部门自利、越穷越收的恶性循环。也正因为优化政务环境非常之难,在各地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招商引资政策不断优惠的情况下,政务环境的差别成为各地的本质差别,政务环境好的地方成为资本追捧和集聚的洼地。在广大的欠发达地区,地区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政务环境的竞争,政务环境好坏,决定产业集聚的成败,决定经济发展快慢。

    三、采取过硬措施,形成发展合力,促进产业集聚

    1、把产业集聚作为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举措来抓。机会稍纵即逝,衡阳县能否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取胜,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紧迫的课题。要用新型工业化总揽经济工作全局,把产业集聚作为实现新型工作化的现实之途。围绕产业集聚抓工业园区建设,围绕产业集聚抓招商引资,围绕产业集聚抓现代农业。政策向产业龙头倾斜,用地为产业集聚让路,部门为产业集聚服务,财政向产业配套投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完善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上。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在土地控制、环境保护越来越严的情况下,要调整产业布局,明确功能分区。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企业向园区集聚;资源型企业向资源地靠拢;流通平台向城镇集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农村扩散,把农村的乡镇企业、村办企业、空闲的农居充分利用起来。以形成园区带动,全县联动的工业发展大氛围。

    2、把引进和培育产业龙头作为产业集聚的首要任务来抓。继续下大力气抓好招商引资,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依托本地资源和现有产业条件抓大型龙头项目的引进,领导出面,骨干专抓,拿出诚意,盯住目标,重点突破。这方面,衡阳县在引进新中源项目上已经创造了成功经验。继续支持龙头项目发展壮大。股市创业版即将推出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衡阳县有一批象恒生制药、天天见梳篦、尚卿矿业、长丰矿业、三和食品、金鲲米业等成长性好的企业,要鼓励它们实行强强联合,滚动发展,帮助它们把家族企业改造成现代企业,支持它们架通向上发展的桥梁,争取有一批企业在近年包装上市。

    3、把构筑流通平台作为完善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的关键环节来抓。加快改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放活为企业服务的各种配套行业,适时建设专业市场。将本地产业总体包装,将优惠政策和政府承诺,通过公众媒体对外发布,力争吸引一批又一批的相关企业主动来投,加速形成产业集聚。

    4、把优化政务环境作为实现产业集聚的根本措施来抓。综观全国的产业集聚区,往往最初是由放活形成的。要用低廉的收费和优质的服务促进产业集聚。低廉的收费就是以全国各地为参照系,用最低的税费吸引八方客商和各地人才集聚,而不是以现有的条条框框来界定收费。有效的管理就是各部门各尽其责,使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商业流通等各领域规范有序。良好的服务就是国家机关各部门都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有访必接,有求必应,使问题能够尽时解决,使矛盾能够及时化解,使社会风险降到最低。

    优化政务环境,干部是决定因素。在我县财政状况短期内还难于根本改善、政务公开机制还不完备、法制监督还不到位的情况下,更加需要一大批顾大局、识大体、超越部门利益和个人私利、注重整体利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服务型干部。这就必须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将会干事,想干事、不谋私的干部用到关键岗位,以促进我县产业集聚更快形成,促进新型工业化跨越式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衡阳县人民政府县长

    第二篇:工业产业集聚发展有关政策暂行规定

    加快工业产业集聚发展有关政策暂行规定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切实加快我区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特制定如下政策规定:

    第一条 产业导向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统一规划新区工业区布局,提高道路、通讯、电力、供排水、供气、治污等基础设施水平。科学

    合理布局工业项目,新区工业区入园企业应按所属产业划分,原则上进入相应的产业片区发展,提高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以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为主攻方向,鼓励支持优势企业整体搬迁至新区工业区发展,新建项目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等指标应达到国家和省市区规定的行业准入条件,并经有资质的专业评估评审机构认定。投资强度一般不低于240万元/亩,容积率一般不低于1.0,建筑系数、产出效益和创造税收等不低于国家和省市区规定标准。在主要依靠市场优胜劣汰的同时,运用行政、法律手段,依法关闭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影响生态及水源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对于城市核心区内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区发展要求的企业,区政府将按照“依法拆迁,依法补偿”的原则逐步关停,土地依法收回储备。

    第二条 土地政策

    (一)从新区工业区以外整体搬迁至新区工业区发展的企业,用地价格按省市确定我区的同期相应工业地价据实测算。经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评估符合以下投资标准的,分别按以下用地价格测算,该用地价格与省市确定我区的同期相应工业地价差额用于鼓励企业整体搬迁和新项目建设,该奖励资金于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后拨付。具体地价为:投资形成固定资产2亿元以上的,按12.5万元/亩测算;投资形成固定资产2亿元以下1亿元以上的,按13.5万元/亩测算;投资形成固定资产1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按14万元/亩测算;投资形成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下或用地面积15亩以下的,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按照科学布局、集聚发展原则统一安排进入规划的标准厂房区,标准厂房区内企业自建厂房用地价格按14.5万元/亩测算。以上用地价格均包含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征地管理费、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和征地补偿费,不包含契税、挂牌交易费和社保基金。建设用地指标根据项目建设进度需求分期供给。按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相关要求,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或预建多层厂房基础,多层厂房一般不低于3层,容积率应达到1.2以上。

    (二)位于城市核心区(东至五岭路,南至南过境路,西至滨博高速路,北至北山路)内,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整体搬迁企业,其城市核心区内土地由区政府委托区土地储备交易中心按照市政府批准我区工业性质相应用地价格依法收回储备,地上附属物经专业评估公司评估后由区土地储备交易中心据实补偿,相应土地、资产过户到区公有资产经营公司名下。城市核心区内原土地招拍挂出让后,纯收益部分的30%-50%由区政府按照“一事一议”原则奖励搬迁企业,用于鼓励企业整体搬迁和新项目建设。

    第三条 财政政策

    (一)从新区工业区以外整体搬迁至新区工业区的企业上缴税收形成的区级财政留成部分,其正式投产前一的基数仍作为迁出地的财政基数;以后增长部分迁入地和迁出地按6:4的比例分成。

    (二)从新区工业区以外整体搬迁至新区工业区,且项目投资规模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自企业整体搬迁投产之日起,第1-3年按企业实际上缴企业所得税区级留成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部分等额奖励企业,第4-5年按企业实际上缴企业所得税区级留成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部分的50%奖励企业,用于鼓励企业整体搬迁和新项目建设。

    (三)从新区工业区以外整体搬迁至新区工业区标准厂房区自建、租用或购买标准厂房进行生产经营,且项目投资规模达到2024万元以上的企业,自企业整体搬迁投产之日起,第1-2年按企业实际上缴企业所得税区级留成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部分等额奖励企业,第3-4年按企业实际上缴企业所得税区级留成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部分的50%奖励企业,用于鼓励企业整体搬迁和新项目建设。

    (四)上述第(二)、(三)款,均需扣除相关企业原税收基数,并按现行区镇(街道、开发区)财政体制有关规定,由区镇(街道、开发区)两级共同承担。

    (五)新区工业区以外镇、街道的招商引资项目进入新区工业区的,招商企业上缴税收形成的区级财政留成部分按企业坐落地和招商主体镇、街道6:4的比例分成。

    第四条 基础设施配套政策

    (一)新区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按照区政府统一规划要求,由所在镇政府或开发区管委会牵头制定具体建设规划,经区政府批准后实施。

    (二)由区政府确定的产业集聚区骨干道路,骨干道路上桥梁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费用由区政府和建设项目所在镇、开发区按5:5比例共同承担

    。建设项目争取到的上级扶持资金,按出资比例抵扣区、镇(开发区)的投资。

    (三)除国家、省市有明确规定外,企业整体搬迁形成的区级综合开发配套费免缴;相关区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先征后返。

    第五条 工业地产建设政策

    对产品有技术保障、有市场前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但暂时没有资金能力购置土地、建设厂房的搬迁企业,区政

    府按照“协作开发、定向建设”的原则,委托区公有资产经营公司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和建设要求,与搬迁企业签订代建协议,先期为企业购置土地并建设生产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土地、房产等产权落户在区公有资产经营公司名下,相关税费由区公有资产经营公司依法缴纳。工程开工前,搬迁企业需向区公有资产经营公司支付工程预算价格的10%作为定金,该部分定金可抵扣租金或购置款。自协议签订之日至工程竣工并达到投用条件之日为建设期,原则上不超过1年。建设期超过1年的,计息期按1年期计算(下同)。建成后搬迁企业可根据协议约定,选择向区公有资产经营公司租赁使用土地、厂房及配套设施,或通过一次性购买、分期购买、先租后购等方式实现土地、厂房及配套设施的产权转让。产权转让过程中产生的相关税费由搬迁企业依法缴纳,其中区级行政性收费项目予以免除,事业性收费按最低标准执行,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由相关部门帮助予以协调尽量减免。具体按以下办法执行:

    (一)工程竣工并达到投用条件后一次性购买的。购置土地价格按照本规定第二条

    (一)款相应政策执行,购置厂房及配套设施按工程决算价格计算,购置款应加计自协议签订之日起同期银行贷款利息,并扣除已支付的定金。

    (二)工程竣工并达到投用条件后分期购买的。购置土地价格按照本规定第二条

    (一)款相应政策执行,购置厂房及配套设施按工程决算价格计算。第一期应自交付之日支付购置款的40%,加计自协议签订之日起同期银行贷款利息,并扣除已支付的定金;第二、三期付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各支付购置款的30%,利息按自协议签订之日起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上浮10%计算。

    (三)工程竣工并达到投用条件后租赁使用的。租赁期限一般为3-5年,租赁价格按照“保本微利”原则,由区财政、物价部门按照工程决算价格核准确定,租金按预支付,定金可抵扣租金。租赁期满企业可申请延长租赁期限,每次延长期为1年,延长期租金由区财政、物价部门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及该资产当市场评估价格核准确定。

    (四)租赁期满后一次性购买的。土地价格按当区政府制定的同类用地价格计算,厂房及配套设施按市场评估价格执行。

    (五)鼓励吸引企业资本、金融资本及其他社会资本参与工业地产建设经营,合作方式原则上参照本规定第五条执行。

    第六条 其他说明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有效期两年。区政府已出台的文件规定与本文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本规定由**区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三篇:以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引导约“1亿人”就近城镇化。城镇化需要不断强化产业支撑。近年来,河南、江西、安徽、河北、陕西等中西部省份把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引领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规划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提高了产业发展和集聚人口的能力,促进了农村转移人口就近从业。中西部地区如何依托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关系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集约发展,关系到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健康发展。

    中西部地区依托现有的产业集聚区,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关键是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发挥产业集聚区的吸纳效应,引导转移人口就近就业。过去的产业集聚区建设注重经济功能,强调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忽视了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城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今后,需要从产业可持续、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迁移人口就业能力三个方面,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区对于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的作用。

    提升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力,实现稳定就业。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引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前来集聚进而形成本地特色产业集群;另一种是在本地产业基础上延链条、壮龙头、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基于以上两种模式,中西部地区要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促进要素聚集,推动同类相关产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转移人口稳定就业奠定基础。健全产业集聚区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就近就业。中西部地区要依托产业集聚区,在中小城市着力布局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就业供给。在此基础上,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立统一高效的用工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县、乡、村就业服务工作机制,实现产业集聚区的用工需求和附近农业转移劳动力供给的有效衔接,吸引农业转移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提高就业能力。针对产业集聚区的用工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水平,促进转移人口的就近就业能力,保障稳定就业。二是发挥产业集聚区的扩散效应,推动产城融合。中西部地区要实现就地城镇化,就必须考虑转移劳动力及其家属的安居问题。迁移人口全家都迁居到城镇,从就业到安居,是城镇化的重要一环。目前,大部分迁移人口居住在工厂宿舍和出租屋等临时住所,这就要求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保障性住房和集中居住区,从科学规划、建立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机制、完善配套服务三个方面,促进产城融合。

    强化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的衔接。中西部地区可适度在中小城市边缘布局产业集聚区,与城镇规划相衔接,要强化中小城市产业集聚区的城市功能,围绕产业集聚区做好居住区规划;综合考虑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资源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不同类型产业集聚区功能定位,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建设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功能区。

    推动集聚区安居工程建设。绝大多数迁移人口都不具备在城镇稳定居住的条件,需要通过建设安居工程和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可探索在产业集聚区周边建设保障性住房和集中居住区。同时,探索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为进城农民工将农村资产转化为城市资产提供平台,为农村转移人口购房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安居在产业集聚区周围。

    完善居住区配套设施与生活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产业集聚区延伸,完善集聚区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实现集聚区污水处理和集中供热设施建设和城区设施紧密衔接,推动城区公交、邮政等向集聚区覆盖;加快完善与产业集

    聚区配套的幼儿园、学校、医院、商业等生活设施,解决转移人口的就地就医就学等问题,促进转移人口的家庭化迁移。

    三是发挥产业集聚区的引擎效应,促进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产业集聚区促进人口城镇化的社会功能依然较弱。新型城镇化要在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城镇化的基础上,通过推动产业集聚区户籍制度改革保护农民农村户籍附着的权益、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迁移人口的城市认同三个方面,实现转移人口市民化。

    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产业集聚区要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就需要把产业集聚区的就业人口由“工作人”转变为“生活人”,满足他们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中西部地区要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向产业集聚区延伸,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向产业集聚区内就业人口全覆盖。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实现集聚区内居民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保障方面的均等化。

    推动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合。新型城镇化要更加注重社会融合,实现转移人口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市民化。产业集聚区要强化社会福利渗透,通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高转移人口的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培育社会组织,扶持相关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等,引导其参与当地的社区生活和社区治理;塑造市民文化,通过文化建设,提高转移人口的城市认同感,形成与城市生活相适应的新文化。

    第四篇:建设创新型企业 推动跨越式发展

    建设创新型企业 推动跨越式发展 王君一 云南楚雄矿冶股份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

    华光平云南楚雄矿冶股份有限公司宣传部副部长

    作为资源型企业,如何做到又好又快发展,一个重要的选择,就是走创新型企业的路子,以创新激活力,以创新促发展。

    云南楚雄矿冶股份有限公司是2024年2月16日在原云南大姚铜矿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中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股份制公司。公司成立后,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企业实际出发,把建设创新型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坚持创新发展思路、创新运行机制、创新资源战略、创新科技工作、创新人才战略、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企业文化。特别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以创新的精神,既注重生产经营指标(发展速度)的率先,又注重企业经济效益(发展质量)的领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楚雄矿冶成立6年,主要生产经营指标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楚雄矿冶工业总产值占大姚县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上缴税收占大姚县财政收入的40%以上,成为大姚县的主要经济支柱。

    创新发展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楚雄矿冶成立之初,其发展思路是“加速开发现有资源,加速积累,全力争取改制上市,依托开发多种产业,实现矿山向城市全面转移”。然而,楚雄矿冶控制的资源储量按生产规模仅能维系到2024年,而被一直列为矿山持续接替产业的云南楚雄云星实业有限责任公司(1996年矿山投资设立的分公司),也一直处于高额亏损状态,由于其下属19个分(子)公司、25个法人单位产业关联度低、产品跨度大、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

    面对这种局面,张义忠牵头,广泛调研,科学论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了“加大寻找资源力度,保证持续稳产;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寻求国家政策扶持,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精做强,争取上市”“三部曲”的发展思路。实施资源接替战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本区、周边及外围资源找矿勘探,迅速增加资源保有;实施结构调整,对云星公司进行全方位改革。经过不断的努力,2024年末,铜金属资源储备已达到80万吨,关闭破产于2024年12月顺利完成,改制上市于2024年3月以全部优良资产整体进入云铜股份为标志顺利实现。至此,“三部曲”战略顺利完成,企业发展进入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走过辉煌“十五”,楚雄矿冶又高点定位,提出了“十一五”“5123”发展思路(即发展规划目标):到2024年,实现铜金属产量5万吨,工业总产值10亿元,控制铜金属储量200万吨,建立3个主要生产基地。

    创新运行机制

    国有企业长期运行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中,职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及企业的人、财、物管理,无不深深打着计划经济的烙印,与市场经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形成巨大的反差和严重的不适应。如何克服传统的思维、行为惯性,有效激发智慧活力,适应市场竞争,加快发展?楚雄矿冶在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着眼于企业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以抢抓国家资源枯竭矿山政策性关闭破产的改革为契机,认真解决了困扰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按《公司法》规定,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着手现代企业制度运行机制的创新。

    ——调整和精简组织机构,精心打造“精干、高效”的企业班子。打破传统的矿山组织结构,对存续了20余年的矿山两大独立核算采掘作业单位(一坑、二坑)进行了合并,撤并了后勤辅助单位动力车间;同时,上下联动调整机关部室职能结构,有效地服务于生产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

    ——加大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的力度,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优化队伍结构,着力建设“三支队伍”(经营管理者队伍、技术人才队伍、职工队伍),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打造一流团队。

    创新资源战略

    楚雄矿冶成立时,铜资源保有储量仅有4.8万吨,按当年生产规模,只能维持到2024年。面对资源劣势,楚雄矿冶创新资源战略:“立足老区找矿”。以老矿山周边、外围、深部为基础,开展找矿探矿,稳定老区产量,尽可能延长老矿山服务年限;“加速对外扩张”。以楚雄为中心,辐射省内外、国内外,不断扩大资源占有区域,不断增加资源占有量;“依托政策和科技”。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关矿业政策、信息,在企业自筹资金找探矿的前提下,争取探矿找矿国家资金补助,获取找矿前景较好的项目和靶区,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找矿的效率和效益;“多渠道推进”。以股份制、公司制或参股、购买、兼并、重组等方式占有资源,奠定楚雄矿冶做大做强的资源基础。到2024年末,楚雄矿冶占有铜金属量已经达到80多万吨,并力争每年以30万吨的速度增长,实现“十一五”末占有200万吨铜金属资源储量的目标。

    创新科技工作

    楚雄矿冶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企战略,紧紧围绕找矿、采矿、选矿等主要生产环节,重点抓技术改造和技术自主创新工作,激活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在矿山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资源回收资源,是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的重要内容。针对矿山生产工艺中的薄弱环节,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和技术,改进了企业的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2024年,采矿损失率和贫化率分别为10.5%和3.8%,选矿回收率达91.5%,是国内同类矿山最好水平。

    ——注重矿山生产技术研究,搭建学术、理论研讨平台。在科研实践中锻炼培养科技人才,广泛开展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矿山每年坚持开展论文发布会、项目研讨会等技术、学术活动,获得云南省和云铜集团的好评和奖励。

    ——注重自主培养,在科技实践中培养科技队伍。大胆设置试验田,依法成立楚雄矿冶设计公司,承担矿山采、选工艺设计。持续接替开拓系统工程以设计招标的方式,在本公司工程技术人员中标后组织完成,仅老区凹地苴矿床南部开拓系统工程设计一项就为公司节省投资1700余万元,六苴矿床“刀把”Ⅲ期矿段开采工程设计节约费用1500多万元,创造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在技术自主创新中,还广泛开展修旧利废、小改小革活动。近年来取得重要创新创效成果400多项,对降低生产成本、改进生产工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创新人才战略

    楚雄矿冶在建设创新型企业中,把人力资源开发、创新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以人才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以技术优势赢得快速发展,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储备和发展基础。

    坚持按“德才兼备”原则,大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各级领导岗位担当管理重任。创造条件、加大投入,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和社会精英中招聘人才,采取送出去培养、请进来集中办学等多种方式,大力鼓励干部员工自学、自考、自我提高,努力增加知识储备。至2024年末,在楚雄矿冶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20人,本

    科学历56人,专科学历207人,中专学历145人。打破论资排辈和单纯以学历高低排座次的职称评定模式,把技术工作业绩与技术工作能力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标准。获得高级职称的有69人,中级职称150人,初级职称255人;高级技师27人,技师68人,高级工297人。对农民工做到政治上一样关心、工作上一样管理、生活上一样对待的同时,将农民工中的优秀分子纳入人才体系管理,并将他们逐步充实到基层管理岗位。创新管理模式

    以追求产品成本最低化为目标,深化完善“以市场价格倒推产品成本”的预算化管理,创造了吨铜制造成本国内同类矿山最低的新记录;以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环境友好型企业”活动为载体,创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6年来,楚雄矿冶安全生产实现了工亡事故为零、一次三人以上重大安全事故为零、重大机电设备事故为零、重大火灾事故为零、重大交通事故为零、重大跑沙透水事故为零,提高粉尘合格率,提高班组安全标准化作业达标率,降低千人负伤率,主要污染物百分之百达标排放;狠抓基础管理,夯实管理基础,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实现了管理科学化。

    创新企业文化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企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必然选择,也是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楚雄矿冶在云铜集团“经济力做强,文化力致胜”的核心理念与“敢为天下先,永远争第一”的企业精神总框架下,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创新管理体系,开展了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

    楚雄矿冶从“文明建矿、矿建文明”的自身发展实践中总结经验,积极培育提升、继续增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企业做强做优要求的企业文化。围绕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企业愿景、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传统、企业形象、企业风尚等企业文化主体构件,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规划,有力地推进了企业文化建设;编印企业宣传画册和

    招聘人才宣传手册,制作企业介绍专题片,建立宽带传输网站等,广泛传播企业的形象文化,展现企业素质和个性特征;以企业理念为灵魂,创作《楚雄矿冶之歌》,激发员工激情,培育企业新型精神文化;通过职工运动会、矿庆、歌咏比赛等大型活动和集会等形式,传播企业的品牌文化,让全体员工随时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让企业全体成员,包括领导、管理层和全体员工都互动起来,激发员工的热情、活力、创造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楚雄矿冶在企业制度文化的建设上,把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采取螺旋式提升的做法,一步一个台阶地逐步建立完善起新的企业制度;将全员培训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让每个员工都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充分调动起广大员工投身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编印《楚雄矿冶员工文明手册》,将楚雄矿冶员工文明行为规范中的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文明礼貌等主要内容编入其中,形成楚雄矿冶人必须遵循的行为标准,固化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真正发挥“灵魂变革”的催化作用。及时编辑出版《今日楚雄矿冶》、《楚雄矿冶安全环保管理工作手册》、《科技之光——科技论文选编》、《安全文化手册》等企业文化丛书,不断积累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责任编辑 高丽明)[社会主义论坛 第9期 2024年9月]

    第五篇: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工业合理布局工作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工业合理布局工作的通知

     工信部产业[2024]第1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厅(委)、经济和信息化厅(委)、经(贸)委、中小企业厅(局)、信息产业厅、通信管理局、有关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

    产业集聚发展有利于经济要素的集约和优化配置,有利于企业、行业间的相互协作、融合和提高,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循环利用,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工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地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方面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和重要支撑。但是,部分地区在产业集聚过程中也存在着园区数量和种类过多、规划滞后、主业不突出、服务不规范、企业关联度弱、资源集约性差等弊端和问题,失去了产业集聚的优势,制约了工业园区科学、健康发展。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在各地逐步形成技术更加先进、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发挥区域优势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现就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工业合理布局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推进区域工业集聚发展

    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性,把规范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作为实现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的重要平台,引导和推动企业合理、有序地集聚建设和发展,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效提升产业整体水平,推进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进程。要依据“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结合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统筹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优势产业、关联企业和相关保障要素集约建设,形成若干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产业集聚、资源设施共享、污染治理集中、废物循环利用的工业集中发展区,改变工业企业分散、无序和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使区域工业的建设集中度要逐步达到50%以上。发挥工业园区的强大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工业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

    二、科学规划,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

    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会同地方相关部门在调整、充实、提高原有国家级和省级相关产业园区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工业园区的数量、类型、规模和水平。制定工业园区规划既要积极稳妥、实事求是,也要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带动性,既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要求,也要突出区域产业特色,错位发展。支持跨区域、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企业在集聚中重组,鼓励相邻区域的工业园区在协调中整合,避免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把工业园区办成发展现代制造业的集中区、吸引投资创业的集聚区、机制改革的先导区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三、加强监管,集约利用土地

    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协同相关部门加强对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的管理,遵循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工业园区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计划,选址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土地,促进工业园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健康发展。严格禁止越权审批、圈占土地、低价出让土地等违规行为。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并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和妥善安置,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依法需报国务院批准的,要按规定程序报国务院审批。各地要按照相关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通过开展土地置换等方式鼓励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合理整合工业零散用地。

    四、鼓励创新,实现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要选择发展基础好、科技资源富集、工艺技术和产品先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较强竞争力及带动性的优势企业作为园区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立足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克服片面追求工业园区规模和引资数量意识,注重园区项目的质量和效益,注重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注重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使工业园区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强力引擎。禁止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废物难处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进入工业园区。

    五、加强环保,实现绿色生产

    工业园区要集约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环保。要结合区域和产业发展规划,统一建设道路、电力、燃气、供水、排水、通讯、消防等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共享;合理确定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提高要素利用率。推广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技术和工艺,充分消纳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热电联供等高效能公共设施。广泛采用建筑节能、节水等技术,鼓励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资源利用,实现建设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经济收益大、环境保护好的工业发展目标。

    六、积极协调,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服务体系

    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加强工业园区融资平台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服务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园区“造血”功能,解决园区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支持工业园区内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相关条件的企业采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通过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鼓励和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

    七、完善配套,提升工业园区服务能力

    加快公共平台建设,提升园区配套服务能力。鼓励在工业园区内设立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和人才中心。建立面向园区产业企业和项目服务的信息平台、技术研发平台。创立或引进第三方物流。鼓励通过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服务机构,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到园区投资创业。研究鼓励园区承接高附加值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业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完善鼓励创新保障体系。进一步支持工业园区在新形势下创新体制和机制,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

    八、加强指导,逐步实现标准化管理

    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工业园区建设的监督和指导,组织研究和建立工业园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体系,提出对工业园区产业集聚程度、投资完成情况、土地利用效率、环境保护指标等内容的考核指标,推动开展工业园区管理标准化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工业园区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支持工业园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发展。

    九、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组织人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跟踪了解地区整体和局部产业集聚和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状况,准确把握工业园区建设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组织开展区域间的交流和协作,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的经验、创新的理念和措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推进产业集聚和加强工业园区管理的工作水平。对产业集聚和园区发展中的重大情况和问题,及时上报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

    联系人:李彦云电话:010-66069905

    二〇〇九年三月十八日



    推荐阅读:
    全力推动产业集聚促进新型工业跨越式发展
    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学分析
    2024陕西社区考试报考条件:铜川
    武钢相关产业发展战略的决策与实施
    市场营销与新产品开发推广策略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