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二号文库 应用文书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六号文库

    武钢相关产业发展战略的决策与实施

    栏目:六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水墨画意 时间:2024-09-04 22:01:14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武钢相关产业发展战略的决策与实施

    武钢相关产业发展战略的决策与实施

    编者按:武钢相关产业发展战略决策与实施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决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相关产业发展战略确定为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并通过实施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和走出去战略,加大技术和管理创新力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举措,全面提升相关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软实力,将武钢相关产业打造成为具有强大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产业集群,成为武钢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准确把握相关产业发展定位,科学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战略

    1.1 武钢发展相关产业的有利条件

    武钢相关产业起源于为钢铁主体服务而先后建设、设立的相关配套、辅助工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产业已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①武钢相关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钢铁配套产业体系,积累了一大批技术、管理和高技能人才,部分产品具有较强品牌优势,为武钢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②武钢钢铁主业的发展带动了部分相关产业的发展。部分相关产业配套主业发展,实力显著增强。③武钢钢铁主业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内部市场空间。④随着城市建设和国家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实施,大批相关产业企业面临着搬迁和改造,为相关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难得机遇。⑤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武钢发展综合利用产业、现代城市服务业、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相关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1.2 明确相关产业发展定位

    武钢深刻认识到,在钢铁产能严重过剩、钢铁行业进入微利时代的背景下,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在重视钢铁主业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把相关产业发展上升为集团发展战略,将相关产业由钢铁主业的辅助、配套产业上升为武钢集团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才能实现武钢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十一五”以来,武钢不断深化对相关产业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相关产业的发展定位。

    1.3 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战略

    2024年武钢在总结“十一五”成绩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相关产业发展战略及目标。2024年武钢提出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实现由单纯的生产经营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一业为主向一业特强、适度多元化转变、由内陆发展向沿海、国外发展转变,打造“质量武钢”、“数字武钢”、“创

    新武钢”、“绿色武钢”、“幸福武钢”的发展思路,并进一步明确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由一业为主向一业特强、适度多元化转变”,以钢铁主业为核心,以钢铁资源产业链、服务供应链、产业技术链为基点,在提高钢铁产业链总体竞争优势的基础上,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加大资金投入和市场扶持力度,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走产业多元化发展道路,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经济效益明显的相关产业,尽快形成布局清晰、重点明确、管控有效、具有强大盈利能力的相关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矿产资源、国际贸易、物流、高新技术、冶金工程及装备制造、钢材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金融和现代城市服务等九大相关产业板块。到2024年,相关产业收入达到1200亿元以上,占集团公司收入35%以上;力争2-3家企业成功上市,4-5个板块达到百亿元产值规模,并进入国内行业前十名。全面推进战略及规划实施,提升相关产业综合实力

    2.1 建立战略规划实施体系,有效推进战略实施

    武钢定期编制滚动规划,根据情况不断调整规划内容。制定年度投资计划,确保规划项目落实。各相关产业单位也根据自身实际细化本单位的发展规划,并大力予以推进实施。武钢形成了“以总体发展战略为导向,以五年规划为指导,以滚动规划为抓手、以年度投资计划为支撑”的相关产业战略规划实施体系。

    2.2 加大相关产业投入,提升产业规模和创效能力

    “十一五”期间,武钢完成相关产业投资172.37亿元,相关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武钢继续加大相关产业投入,规划投资390亿元,大力发展优势核心产业,着力培育潜力产业,积极推进规划项目建设和达产达效。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22个重点规划项目、开工在建42个项目、批复待开工10个项目,另有64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2024-2024年,相关产业累计完成投资80多亿元,一批投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并达产达效。

    2.3按照“五换”原则推进合资合作,以多元共赢方式加快相关产业发展

    武钢在相关产业投资策略上坚决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以往投资项目资金全部由武钢自筹的方式,按照“存量换增量、资源换效益、资产换投资、市场换发展、时间换空间”的资本运作原则,采取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国际国内优秀企业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以多元共赢方式加大相关产业投入和加快规划项目的实施。

    2.4推进相关产业整合,构建九大核心产业板块

    2024年以来,武钢按照效益最大化和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推进相关产业板块整合,按照“同产业归并、同产品归类”的原则,对货运物流、港口、资源综合利用、钢材深加工、装备制造、生活后勤、矿产资源开发等产业实施了分步有序的产业整合,通过实施专业化集中与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逐步构建矿产资源、国际贸易、物流、高新技术、冶金工程及装备制造、钢材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金融和现代城市服务等九大核心产业板块,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相关产业集群,提升相关产业规模和整体竞争实力。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激发相关产业发展的活力

    3.1 建立董事会制度,构建适应市场的科学高效决策机制

    2024年武钢在江北公司等11家相关产业全资子公司全面建立了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制度,使决策权和执行权适度分离,构建权责明确、有效制衡、运转协调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对董事会的授权体系,进一步扩大子公司的经营自主权,为相关产业适应市场竞争、科学高效决策提供了体制保障。

    3.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力支持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为充分调动相关产业单位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强做大相关产业,武钢按照“放权、支持、协调、服务”的发展思路,加大对相关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2024年底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相关产业的若干意见》。根据该《意见》,武钢各部门研究制定各专项支持政策,一批支持相关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如适度下发投资审批权、拓展相关产业融资渠道、创新人才激励模式的制度相继出台。为加强对相关产业的协调和指导,武钢还确定一名公司领导负责相关产业,专门成立了相关产业工作协调小组及办公室,定期召开相关产业经济活动分析会,协调解决相关产业问题,全面支持和推进相关产业发展。

    3.3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增强相关产业发展活力

    为调动相关产业单位积极性,武钢对相关产业单位进一步放权,下放经营管理权、投资审批权、机构设置权和人事管理权,最大限度的激发相关产业发展活力。一是在钢铁行业率先实行自主经营承包,建立自主经营风险目标绩效考核机制,实行职工工资与效益联动,激发相关产业自主创效的积极性。二是积极推进分层分类投资审批模式,逐步扩大投资项目审批权限。三是在核定的机构数量范围内,进一步下放内部机构设置权,允许自主设置与调整内设机构和职责。四是进一步下放干部管理权、用工权、薪酬分配权。

    3.4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相关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一是赋予相关产业单位自主引进人才权限,支持其引进紧缺急需人才。二是赋予相关产业单位自主人才管理权限。三是加大相关产业单位人才培养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走出去”战略,努力提高相关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1 依托钢铁主业发展,迅速提升相关产业规模

    钢铁主业的规模扩大给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武钢相关产业依托钢铁主业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焦化公司随着钢铁主业的发展需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为配套武钢青山本部1900万t粗钢生产能力,建成投产国内最先进的7m焦炉,形成11座大容积焦炉、690万t的年产能规模,生产规模位居全国焦化行业第二位。

    4.2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占领高端和新兴市场

    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武钢着力推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和经营模式,占领高端和新兴市场。国贸总公司加快全球经营布局,由生产保产型向国际贸易转型,工程技术集团由技术保产向高新产业转型。江北公司抓住汉阳钢厂、江南燃气公司淘汰落后产能的时机,完成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优化工作,加快实施汉阳钢厂、江南燃气公司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城市服务公司由内部保障向现代城市服务转型,推进多元化业务组合及资源配置,组建合资公司拓展外部市场。建工集团实现业务领域由冶金工程向市政工程、经营模式由工程施工承包向BT(建设-移交)方式的转型。

    4.3 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武钢外部市场

    武钢按照“走出钢铁主业、走出内部市场、走出地域限制、走出单一资本、走出行业限制”的“走出去”战略,积极鼓励相关产业单位拓展外部市场,扩大外部市场份额,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海外矿产资源事业部面对武钢矿石资源严重缺乏、矿石价格完全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采取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低价进入国际矿业市场的难得机遇,走出地域限制,海外资源量从“零”起步到拥有数百亿吨权益量,2024-2024年海外项目运回权益矿达2200万t,武钢实现了海外资源开发的历史性突破和国际化经营的长足发展。加大技术和管理创新力度,不断增强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1 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相关产业发展后劲

    武钢不断完善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体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相关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创造力。依托武钢研究院,成立武钢研究院江北分院和武钢研究院耐火材料研究中心,建立产研体系,提升相关产业研发能力。成立建工集团钢结构设计研究院,并组建钢结构事业部,抢占钢结构市场制高点。

    5.2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武钢根据相关产业“十二五”规划制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组织成立相关产业信息化建设专家小组,制定相关产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进相关产业信息化建设,大力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物流公司建立武钢物流GPS车船监控平台,实现了产成品在途信息的全流程管控和质量追溯。氧气公司瞄准世界一流水平,打造数字氧气,用两年时间推进ERP信息化建设,彻底改变老旧管理模式,提升了科学管理能力。

    5.3 深入开展管理提升活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武钢在相关产业深入开展管理提升活动,通过强化基础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对标找差距,降本增效,推行精益六西格玛、卓越绩效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方法,不断提升相关产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氧气公司深入推行卓越绩效模式,与世界先进企业对标找差距,企业管理水平位居同行业前列,2024年成功问鼎“第十一届全国质量奖”,成为工业气体行业唯一全国质量管理奖获得者。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着力提升相关产业的软实力

    6.1 秉承武钢核心价值理念,积极打造相关产业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武钢相关产业单位大力加强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秉承武钢核心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不同单位各具特色的文化亮点,为提升相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工程技术集团坚持“大胆吸收,各取所长;求同存异,兼容并蓄;融合提炼,突出特色”的方针,打造“高新”文化,吸引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人才。建工集团结合建筑行业特点,奋力开拓外部市场,打造“铁军”文化,有效拓展了外部市场。国贸总公司通过重视员工培养,增强员工对家的认同感;公开公正选拔人才,增强员工对家的荣誉感;关爱职工,增强员工对家的归属感,打造“家”文化。

    6.2 实施精品名牌战略,进一步壮大“走出去”的竞争实力

    武钢在发展相关产业的时候注重发挥武钢品牌优势,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进一步壮大相关产业“走出去”的竞争实力。氧气公司通过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武钢”牌稀有气体产品被评为首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知名品牌产品”。耐火材料公司利用“武钢”的品牌效应,成功开拓日本JFE转炉镁碳砖市场、印度JSW炮泥市场,“武钢耐火”品牌知名度在国际市场获得快速提升。现代城市服务公司“武钢咸伙计”盐汽水正在申报武汉市著名商标,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

    6.3 坚持把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落到实处,着力打造“幸福武钢”

    武钢在相关产业发展中始终牢固树立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的思想,不断焕

    发相关产业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基本形式,不断探索并实践民主对话会、值班厂长(经理)、职工监督员等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民主管理的途径和方法。相关产业子公司建立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推动职工从参与管理到参与治理的转变。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五大类基本保险”实现了全员覆盖,并建立了“五道防线”的扶贫帮困体系。深入推进“快乐每一天”职工文化活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第二篇:中国LED研发与产业发展战略决策思考

    LED研发与产业发展战略决策思考

    近年来,我国LED产业发展迅速,现阶段从事该产业的人达数十万,研究机构近百个,企业数千家。从全球LED产业竞争格局看,当前国内LED封装企业自动化水平提升较快,以道路照明为主的照明应用产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LED封装和应用方面在规模和产业化技术方面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另一方面,国内LED外延和芯片企业的产能和技术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上游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总体上讲,在全球的竞争力相对还比较弱。在此背景下,科技部适时启动了“十城万盏”计划,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官、产、学各界对半导体照明事业发展的热情。值此机会,我们将近年来在调研基础上形成的有关LED研发和产业发展的想法提出来,供业内同仁参考和指正。

    一、未来产业发展特征:技术和市场一起成长

    实际照明灯具的输出光通量通常在上千流明至数万流明,而目前单颗高端功率型白光LED的光通量仅在100流明左右,因此半导体照明灯具通常由数十至上百个集群白光LED组成。以目前的LED性能而论,低压、恒流驱动的集群LED的使用造成半导体照明灯具必须解决巨大热量的耗散和由交流市电向低压恒流转换而引起的电源管理问题。另外,传统封装的功率型LED的小光通、高亮度的发光特性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眩光。所以,半导体照明技术不仅限于芯片的制作和封装技术,而是一个包含了光学设计、热量和电源管理等在内的系统级技术。从LED外延片到最终的照明灯具需要经过材料外延→芯片制作→管芯封装→灯具设计和装配等一系列产业链环节。一方面,从外延片到最终照明和显示应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能形成独立的产品,并具有各自的技术壁垒和研发需求;另一方面,终端应用产品的质量会受到每个环节的影响。例如,半导体照明的核心部件是LED芯片,但LED芯片的发光效率达到100lm/W,并不等于半导体照明灯具的效率也达到了100lm/W;更为重要的是,半导体照明产品要获得市场认同,包括灯具效率、可靠性、人眼舒适性等在内的综合性能相对于传统照明产品必须获得明显的优势。换句话说,即使半导体照明灯具的效率达到了100lm/W,也不意味它就一定能为市场所接受,半导体照明本身还有许多科学问题需要研究,比如照明效果和品质包括显色性、色品一致性、人眼舒适性等。只有当技术的发展使得半导体照明灯具在效率、照明品质、设计新颖性等方面相对传统光源取得优势,半导体照明才可能进入并不断开拓市场。另一方面,市场的扩大会促使产量扩充及业界研发投入的增加,加速技术进步,从而使性能提升并且成本与价格逐渐下降。上述两个过程交替往复,最终导致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未来市场集中领域:半导体照明和LED显示

    半导体照明产业主要包括面向室外通用照明、室内通用照明等的上、中、下游产业;LED显示产业主要包括LED背光源以及LED显示屏领域的上、中、下游产业。就技术层面来说,上、中、下游产业技术分别是材料外延和芯片制备、封装、模组和灯具制造技术。半导体照明和LED显示产品的上、中游产业技术基本上是相同的,区别主要在于下游技术。

    1、未来半导体照明市场最大的部分将是通用照明

    通用照明包括室内照明和室外照明两大类。这两类应用都要求灯具具有高发光效率、长寿命、环保等特性,其主要差别在于室内照明光源对照明效果和品质(包括显色性、色品一致性、光源的出射度和均匀性、人眼舒适性等)有较高的要求,且其面向的消费群体对灯具价格更敏感。另一方面,蓝光芯片的发光效率的优势有待进一步提高且受限于白光LED的封装技术,目前的半导体照明灯具大多为高色温冷白光,加之色品一致性与传统照明相比还不尽如人意,使得半导体照明灯具目前在室外照明中有较大规模应用,而在室内照明中才刚刚开始起步。因此,受限于成本和照明品质,半导体照明将率先在室外照明大规模应用,之后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进入室内照明领域。

    室外照明的一个典型应用是路灯,路灯是城市照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耗电量占整个照明用电的很大部分。传统的路灯采用高压钠灯,高发光效率的高压钠灯显色指数很低,使得被照射物体颜色失真非常明显;高显色性高压钠灯显色性有所改善,但其发光效率、寿命都有所损失;受限于其寿命较短,因此需要经常进行价格不菲的高空维护作业。一般高压钠灯的配光性能较差,也就是说道路照明时的均匀性不够好,而为了满足道路照明对均匀性的要求一般高压钠灯路灯都采用比灯杆下照度需求大许多的额定功率,从而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因此,开发新型高效、节能、长寿命、显色指数较好、环境友好的路灯对城市照明节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室外照明领域的巨大市场需求,推动着功率型LED路灯等灯具的技术水平不断进步,成本不断下降,新产品不断出现。

    另一方面,室内照明最常用的产品是白炽灯和荧光灯。白炽灯的发光效率极低,只有十几个流明/瓦,而荧光灯含有汞等有害物质,不利于环保。因此,室内照明对高效环保照明产品的需求更加强烈。尽管目前的白光LED器件在发光效率和环保等特性上已经超过了白炽灯和荧光灯,但是由其构成的灯具的照明效果和品质还没有迅速形成对传统照明光源的优势,其在室内照明的应用才刚刚开始。然而,室内照明巨大的市场需求,必将推动着面向室内照明应用的封装和系统级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

    2、LED显示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LED显示产业包括LED显示屏和LED背光源。毋庸置疑,LED显示屏在户外显示屏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对于室内显示来说,目前有多种选择,包括PDP、TFT-LCD、全彩色LED显示屏等。但是,相比之下,PDP和LCD较难实现超大尺寸显示,并且整体效率低、功耗大;而LED室内显示屏一方面能提供高品质的显示且易实现超大尺寸,另一方面有利于节能环保。一般认为,LED显示屏已经是成熟的产业技术。然而,在室内超大屏幕显示领域,要充分发挥LED显示屏高显示品质、大尺寸、节能、环保等优势,普通的大像素间距的LED显示屏远不能满足应用需求。我们认为,在若干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大到体育场馆、展览馆、大型会场,小46到中小型礼堂、会议室乃至家居场所,都将是LED显示屏施展其特长的舞台。

    另一方面,与CCFL(冷阴极荧光灯)相比,LED背光源具有节能、环保、更完美的运动图像、更宽的色域等优势,将在笔记本电脑、LCD-TV等应用领域大显身手。

    三、未来突破领域:LED封装和应用等中、下游产业

    我们对GaN基LED产业中的国际、国内相关专利进行了系统调研和深入分析,重点选择该领域内的着名企业和核心专利进行统计,通过对欧洲专利局制作的专利文献数据库、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DerwentInnovationsIndex(DII))以及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中相关专利的检索,对美国(US)、日本(JP)、欧洲(EP)以及中国(CN)的3000余份专利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把检索得到的核心专利进行了分类,首先按产业链分为材料外延和芯片制作、器件封装、应用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内部再按技术细分为若干类,对每类的专利数进行了统计。可以看出,目前LED产业中的专利大部分集中在上游环节,中、下游部分的专利相对要少很多。这一结果也是和LED技术的发展进程相关的。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ShujiNakamura研制出GaN基LED以来,大量的研究工作致力于材料外延和芯片制作,从各个细节入手提高GaN基LED的性能。在这个过程中,上游产业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涌现了大量的专利技术,其中很多还是核心技术,而中、下游产品开发则相对滞后。这样就形成了目前专利技术“上重下轻”的状况。

    然而时至今日,GaN基LED的性能尽管离理论极限还存在一定距离,但已经基本满足了照明的需求。随着上游技术的逐渐成熟,下游市场的逐渐壮大,LED封装和应用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从产品上看,无论是半导体照明灯具还是LED显示模组,都不是简简单单地将LED器件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封装和应用环节包含了驱动电路、散热和光学设计等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本身就意味着专利技术的产生。

    另一方面,中、下游产业的专利范围比上游产业更加广泛。上游产业的专利技术基本属于半导体材料、芯片制备工艺等相关领域,而中、下游产业更加直接地面向市场,其产品设计与产品的使用对象、使用环境以及使用要求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更加易催生新的专利。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下游技术现有的专利数量相对较少而可挖掘的专利数量非常多,国外大公司在这个领域的专利壁垒尚未构建得像上游领域那样森严。因此,在未来的几年内,各大企业可能将在LED的封装和应用技术上展开专利的争夺,其中应用方面的专利更是重点。而中国申请的专利中,下游产业的比重比上游产业更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部分企业在下游技术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中国在中、下游技术方面具备比上游技术更大的优势。因此,LED封装和应用等中、下游产业是国内企业最容易取得巨大成果的突破口。

    四、未来上游领域发展趋势:有选择地重点突破,发展自主外延和芯片技术 当前,国内众多科研机构在材料外延和芯片制作方面从众多细节入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另一方面,虽然近期国内LED外延和芯片企业的产能和技术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总体上看上游许多企业还未真正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路线,一些企业对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还比较困惑。我们认为,当前中国LED产业在上游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大部分芯片发光效率不够高,器件的可靠性有待改善。建议集中资源有选择的、在一些已经看得比较清晰的方向上重点突破,以提升我国上游产业的水平。当前国内在上游领域还是应该以提高内、外量子效率为核心,在深入理解GaN基材料物理性质的基础上,研发材料外延和芯片制备技术,提高晶体质量、降低位错密度、优化量子阱结构、控制应力和提高光提取效率,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此外,国内LED材料外延和芯片产业领域的本土化高层次人才缺乏是制约上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LED外延和芯片企业的高层次人才许多是海归人员或从台湾地区聘请,其加入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上游产业的技术进步,但为了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尽快打造本土化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建议建立多层次的人才支撑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中心、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为基础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共建博士后流动站、工程硕士联合培养点等方式,联合培养光学、物理、电子、微电子、材料等专业领域的创新型人才。

    第三篇:武钢工业化道路发展历程调研

    武汉钢铁公司工业化道路发展历程调研

    武钢工业化道路发展历程调研

    作者:学号:学号:学号:学号:班级:指导老师:

    武钢——纵观今昔,展望未来

    摘要:武钢工业化道路,中国工业化道路,武钢现状及前景。

    正文:。在中国,洋务运动开启了工业化步伐,钢铁工业也从此开始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1872年钢铁工业初创,到1996年粗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并成为世界头号钢铁生产大国,直至今天粗钢产量超过全球产量的1/3,100多年间,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而武钢在其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回顾新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中国钢铁工业大体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1993~2024年)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2024年以来)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前30年中,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两个黄金发展期”和“一段坎坷、曲折路”。这一时期,武钢迈出了它的第一次创业的步伐。

    一次重大转变,从建国初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在前苏联大力支援下开展的,几乎全盘照搬苏联的模式。

    旧中国1949年,产钢15.8万吨。再向前追溯半个世纪,“洋务运动”催生的汉阳铁厂,经营31年累计产铁250万吨、钢54万吨。经国多年的战火冲击,中国钢铁工业已是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一五”期间,苏联政府同意帮助中国援建50个重点项目,其中包括兴建一座钢铁企业。而这坐钢铁企业正是坐落在武汉青山区的武汉钢铁公司,它是由当时地处黄石市的华中钢铁公司更名改址而成。1955年6月,国家正式批准了武钢第一期工程的初步设计。从此武钢建设进入了紧张的施工阶段。

    鉴于苏联的经验教训,在确立中国工业化目标的同时,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时及时的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问题。之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同时提出了工业和农业并举的观点。在这之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认真总结学习苏联经验教训基础上,转变到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走大、中、小相结合之路。这一转变,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具有重要意义,完成了中国钢铁行业“三大、五中、十八小”的基本格局。武钢在创建和发展的同时,融合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思想,在党的领导下健康发展。1958年9月13日,毛泽东主席亲临武钢1号高炉观看出铁,武钢正式建成投产,这标志着武钢第一次创业的开始。在如此艰难的局势和艰苦的条件下,一穷二白的武钢又该如何实现从无到有,成为钢铁行业的领军者呢?

    两个黄金发展期。第一个黄金发展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年均增钢80万吨,年均增长31.6%,到1957年达到了535万吨。然而此期间武钢正在创建初期。第二个黄金发展期是国民经济调整期间(1963~1965年),年均增钢185万吨,年均增长22.4%,到1965年达到了1223万吨。1961年,为了配合国民经济调整,武钢主要围绕年产150万吨钢配套进行充实调整工作。

    一段坎坷曲折路。1958年“大跃进”的高指标、大办钢铁、浮夸风,“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坏、整顿、再破坏,以及其后的“闹翻番”、“洋跃进”等脱离实际、违背钢铁工业发展规律的行为,使中国钢铁工业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了一段三起三落的坎坷、曲折路程,使中国钢铁工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武钢为代表的大型钢铁企业的生产均遭受了重大挫折,在很长的一段时期,武钢的建设基本上处于低潮。

    武钢的发展深受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国家采取扶植政策,在中外外交关系越来越好的局势下,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开始向西方国家微微开启国门,为新中国兴建的第一座大型钢铁企业武钢引进西方技术投资,1974年,“一米七”轧机工程在武钢建成投产,这标志着武钢第一次创业的结束,第二次创业的崭新开端。

    第二阶段(1978~1992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钢铁行业依旧采取扶植政策,引进外来先进技术,对老钢厂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改造项目,使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发展钢铁工业生产规模上,主要是抓现有钢铁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抓老企业技术改造、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方面,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立足现有企业,走挖潜、改造、配套、扩建的路子。”第二步:重点解决发展速度(数量)、品种结构、产品质量都不适应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需要的“三个不适应”问题。第三步:钢铁工业要上“四个新台阶”:上品种质量水平的新台阶,上现代化工艺装备水平的新台阶,上集约经营和规模经济的新台阶,上综合经济效益的新台阶,以增强钢铁工业的发展活力。当1978年中国步于改革开放元年时,武钢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方面已捷足先登,同时响应国家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和扩建。

    1984年7月至1985年6月,武钢对冶炼系统老厂进行了改造。包括对炼铁四号高炉、一炼钢厂三号平炉、烧结厂三烧二系列、二号烧结机和焦化厂五号焦炉同步进行大修改造,简称“四同步”改造。为了提升武钢的整体发展实力,在“七五”、“八五”期间,实施了“双500”、“双700”万吨技术改造扩建,进行了8大重点改扩建技术工程,为中国老高炉改造闯出了一条新路。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四大到2024年,是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这个时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着力“一个适应”,实施“二个转变”。

    “一个适应”,即着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由发展数量规模为主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转变,由钢铁产品长期数量短缺向控制总量转变。“两个转变”,(一)由长期规模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提高综合竞争力,提出把“结构优化作为钢铁工业发展的中心环节”,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同时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大力推进淘汰落后,采用新技术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工艺技术现代化。

    (二)钢铁产品由长期数量短缺转向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开始实行总量控制。

    然而优化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武钢早在前一阶段一大部分完成,走在同行的前端,但是在企业界组织结构优化上尚有不足,甚至比较落后。1978年,武钢借鉴日本全面质量管理经验,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C),并结合武钢实际,创新和发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从此,武钢开始了从传统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管理方式的转变。经过不断整改和完善,到1989年,基本形成了具有武钢特色的方针目标管理模式。

    第二、第三阶段也可统称为持续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武钢第二次创业阶段,它开创了中国钢铁工业成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先河,拉开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序幕。第二次创业不仅实现了产品结构升级换代,改变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品种结构,提高了我国钢材自给能力还实现了管理方式上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

    第四阶段(21世纪后),是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国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国钢铁工业不仅迎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2024年以来,武钢掀起了第三次创业浪潮。自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后,针对我国钢铁工业的结构不合理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国家颁布了对钢铁行业做出了一系列产业调整的政策,新政策从产业技术、产业规划、布局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行业准入及贸

    易政策等各个方面,对钢铁行业进行了行政法规的限制。新的政策下,武钢又该如何迎接这一挑战?武钢集团公司的总经理邓崎琳表示:“由于发展空间受限制、环保压力大和运输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武钢在武汉的发展已无空间和优势。为了企业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必须通过第三次创业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武钢中西南发展战略的提出并实施,在做精做优武钢本部钢铁主业的同时,通过联合重组、新建防城港钢铁项目,实现武钢由内地走向沿海发展,这标志着武钢第三次创业的开始。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通过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为适应这种钢铁发展的态势和国家产业政策,武钢提出了中西南发展战略,即通过推进中西南部以及周边地区的地方骨干钢铁企业进行战略重组,实现优势互补,在沿海异地改扩建(新建),构建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市场控制力的世界一流钢铁企业集团。

    为了响应政策中提出的“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武钢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充分贯彻“品种、质量、环境、效益”八字方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搞好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应用,努力实现废物的资源化、无害化、最小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环保与节能作为推行清洁生产的两大重要手段,从末端治理转变为生产全过程控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废弃物产生,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落到实处。在“十五”期间,武钢每年持续以10%以上的环保投资比例来提高环保整体装备水平,出现生产大幅度增长,综合利用能力明显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的良好势头,2024年武钢集团下属的武钢股份公司荣获湖北省环境友好企业的称号。

    另外,武钢坚持科学发展观,致力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从上世纪70年代引进“一米七”轧机开始,武钢在信息化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进入新的世纪,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以及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武钢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在钢铁主业范围内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再造,并以信息化为推动力,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从2024年起,武钢投入巨资开发整体产销资讯系统。整体信息化的成功实践,不仅完成了从销售订单到产成品出货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营效果;不仅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推动了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以企业信息化系统已成为武钢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装备,是武钢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时代还在不断的向前发展,资源的缺乏,环境的恶化,这些已经成为了钢铁行业最严峻的挑战。降低“吨钢能耗”面临资源困境,我国铁矿石资源十分紧缺,大量依赖进口,而国际铁矿石资源高度垄断,导致了钢铁行业的微利,我国的钢铁行业的效益下滑。钢铁公司势必要寻求多元化发展和技术创新。武钢总经理邓崎琳的“养猪种菜”一说正是表明了我国钢铁企业所面临的效益上的巨大挑战。

    目前武钢正在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延伸钢铁产业链,多方位地促进低碳发展,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多元化发展的确能够提高其效益,然而,中国钢铁行业的根本问题--技术落后,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武钢的明天,中国钢铁行业的未来,依然要靠技术来过关!

    参考文献;邓崎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间:2024-03-16文章来源:武汉钢铁(集团)

    公司

    刘文龙;邱凌;龚强华《武钢的创建和三次腾飞》

    陶蓓《武汉钢铁:实施循环经济 抓节能促绿化》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新中国钢铁工业60年发展历程及成就回顾》

    第四篇:第三课 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

    第三课 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

    1、社会的三大产业

    农业的地位及其表现:

    工业的地位及其表现:

    第三产业的定义:

    第三产业的地位: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2、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

    产业结构发展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表现: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举措:

    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我国现阶段就业的良好机遇:

    劳动者却却择业应考虑的问题:

    劳动者影剧具备的素质::

    我国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原因:

    3、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的一种法定的用工制度。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

    第五篇:云计算与IT产业发展

    云计算与IT产业发展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云计算和微型化也在不断地进步,社会对计算机的需求已不在仅仅限于上网、计算和聊天了,而是更大更复杂化的计算,就是正在发展的云计算。也就是说,我们迎来了以云计算为核心的第三次IT技术革命,而这次革命,无疑会给市场带来潜在的巨大商机。任何专注并持续于云计算领域的创新性企业都将伴随着这场潮流获得长足发展。文章将大概讲述云计算和IT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况。

    关键字:云计算;IT发展;计算机;信息化

    一、云计算在全球及我国的发展

    当前,云计算服务已经成为全球ICT领域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据Gartner 预测,2024 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会达到1 072 亿美元,虽然整体上相对规模仍然较小,仅约占IT市场总额的2.9%,但其25.3%的增长率远高于ICT产业6%~7%的整体增长率水平,并大大高于ICT产业的其他领域。

    从国际上看,公共云服务正在逐步渗透到政府及传统行业应用中。根据Gartner 的调查,金融业、制造业、通信业、政府以及零售业已经成为国际上公共云服务市场中占比最大的五个行业。而从我国云计算在各行业的应用情况来看,政府以及能源、电力、医药等行业的大型企业仍倾向于建设私有云,云服务主要的客户还是来自于互联网领域。

    从我国看,2024 年我国公共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估计为35 亿元人民币左右。私有云市场由于与一般IT采购投资很难区分,因此也难以做出准确估算。根据计算,2024年我国云计算市场总量在210亿元人民币左右,从总量上来看在国内IT市场中占比约为2.1%。从数据上来看,国内云计算市场规模还相当小,对整体ICT产业的贡献还十分有限,因此当前不应对云计算过分夸大。但就增长率来看,国内云计算市场由于基数小,增速的确很快。就公共云服务来说,其市场规模较2024 年增长了70%以上,因此云计算整体市场前景还是十分看好的。

    其实,我国以政府数据提供为主的云计算服务正在全市范围内快速推进,通过服务外包和采购培育本地市场需求,引导和推动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同时加快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整合城市资源和计算资源,打造面向应用的城市公共大数据平台,推动大数据产业基础软件的发展。

    二、我国IT 产业发展环境

    我国IT 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0 —2024年IT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1.4 % ,是GDP年增长速度的3倍多,2024年IT产业工业总产值17800 亿元,在全球排名位列第三, 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IT的发展,也就意味着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现就IT的发展环境做如下叙述。

    1.政策环境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对国家经济、国防等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一直十分重视IT 产业的发展, 制定出台了许多产业政策。为了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 2024、2024 年国务院出台了18 号文件和47 号文件, 鼓励移动通信设备、软件、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为了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特别是软件出口,相关部门都制定了具体的优惠幅度较大的政策措施。

    2.人力资源条件。

    我国人力资源不仅具有总体成本低的优势, 而且人力资源结构也日趋合理,拥有大量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系统集成人才。据统计,我国拥有IT 产业中高级人才58 万。近年来, 随着我国IT 产业的高速发展, 各高校都开设或增开与之相关的学科,许多高校还直接参与IT 产业研发课题,为IT 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3.市场环境。

    在生产过程中, 和传统产业不同, 基本不受最佳生产规模的限制, 扩大化生产可以使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不断摊薄, 企业可以减低成本, 提高利润;另一方面, 信息产业具有网络外部性, 随着用户增多,信息交流的范围和内容将不断扩大,平均承担的费用将下降, 所有用户将从用户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大价值。因此, 我国巨大的市场空间为IT 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

    三、对我国云计算以及IT产业发展的展望

    云计算服务正式纳入了政府采购的目录,体现了政府对于支持和拉动我国云计算发展的积极态度。我国政府的IT投资每年超过500 亿元人民币,如果这部分投资的相当部分转移至云计算,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极大拉动国内云计算市场及相关产业。

    政府带头采用云计算服务也是目前各国政府的通行做法,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为了拉动本国云计算(主要是公共云服务)市场,都采取了一些政策性措施。但相对于美、欧、日、韩等国为政府采购云计算服务所建立的组织机构、标准规范、制度流程,我国在政府采购云服务相关的配套措施上还亟待完善。

    在我国,政府采购云计算服务还面临着观念和习惯上的挑战。国际上服务已经占到IT支出的50%以上,而我国IT投资中硬件投资仍占80%以上,扭转这种局面需要引进新的建设和服务模式。目前,浪潮、曙光等企业在一些地方所尝试的BT(Build-Transfer)或BO(Build-Operate)模式可能成为新的模式与方向。

    云计算引发的IT设备定制化趋势已经被不断证实,定制服务器已经占全球服务器市场的10%以上;在腾讯、阿里巴巴等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数据中心中也可以看到大量的定制服务器、存储产品,乃至网络交换机。这意味着至少在互联网和公共云服务领域,IT制造企业的品牌优势将被不断削弱,而定制化设计能力、低成本制造能力将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这也给国内具备较好设计能力、但缺乏品牌优势的企业带来新的机会。

    未来几年将是我国云计算发展的关键阶段,从产业自身到政府政策都需要逐步成熟和完善,这其中一定会遇到与现有习惯、制度、环境的冲突,需要相关各方积极适应新环境,探索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陆健.深圳IT产业发展报告

    [2]李楠.我国IT 产业发展模式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24 年第2 期

    [3]高巍.对我国云计算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推荐阅读:
    武钢相关产业发展战略的决策与实施
    市场营销与新产品开发推广策略
    作文必背 描写亲情的好词好句(精选合集)
    怎样做生意
    2024湖南湘西州教师招聘考试时事政治(600)(汇编)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