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邀请函 租赁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人口小论文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醉人清风 时间:2024-09-26 12:54:16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人口小论文

    人本主义的人口发展战略----浅谈中国人口问题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得知,我国现今人口总量约为13.705亿。由此可见,计划生育成果显著,它有效控制了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保持低生育率,中国仍然还是世界上人口头号大国。人口问题仍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人口总数偏多,人口素质偏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分布不平衡等特点。因此,实行人本主义的人口发展战略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战略举措。

    人口问题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协调环境、资源、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核心。过去在人口问题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将人口问题理解成人数问题,生育问题,将人口效应理解成分母效应。这是传承至今的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计划经济思维。而这片面的认知,错误的思维,带来的必定也是糟糕的结果。以人口数量为考虑中心的“一条腿走路”战略,已经在实践中带来很多问题和挑战,譬如:我国人口生育率越来越低,甚至已经到了超低生育水平;中国面临着少子女老龄化、独子女老龄化和无子女老龄化的多重冲击;新一轮的人口增长并没有带来年轻一代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事实上,在许许多多的百姓眼中,所谓“计划生育”就是不让多生孩子,鼓励少生,最好不生。至于什么培养人才,提高素质,他们是没那意识的,也是没人向他们提起的。那一个个计生部门,除了贴几张宣传画,似乎也不会深入基层去实打实的宣传。实际上,中国的人口问题不是数量问题,是质量问题。人口领域的根本矛盾在于人力资本存量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城市化推进中出现的大量城镇人员与其文化素质低之间的矛盾:要么使得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却无谋生能力,变成城市贫民;要么使他们滞留农村变成隐性失业人口,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处理好这些矛盾,在新形势之下要实施以积聚人力资本、提高人口质量为主旨的新的人口战略。要实现从人口数量控制到人口质量提升转变,从依靠行政手段控制生育率到培育人口的内生调节机制转变。实践证明,计划生育在城市地区很管用,但在一些农村却往往失灵结果造成人口的“逆向选择”现象。计生部门应了解所管辖区域的的基本文化水平,实行有效宣传和管理。而政府也应该适当采用发展农村教育、经济和社会保障的手段来自动控制人口增长,加强人力资本投资,重视劳动者建设。

    全力推行人本主义的人口发展战略,贯彻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思想,要充分挖掘人口转变的潜在贡献,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切实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让人民感受到政府在行动并自觉加入行动中,为计划生育出自己的一份力。要清楚的认识,人口发展战略首先要关注的正是人口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少生不是一切。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做法并没有包含生育率并不是越低越好的意思。从人口安全发展的要求出发,我们需要及早确立“适度低生育战略”。

    政策的好与坏要看实施的效果。计划生育作为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在这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已经非常有效的控制了人口数量的增长,但我们希望在这以后的日子中,它能在人口质量上使中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2024-1-28

    第二篇:人口小论文

    人口小论文

    2024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已上报户口)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港澳台地区总人口 30812023人。

    我国人口总数庞大,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率大幅下降。缘于计划生育,我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高、低、高”到“低、低、低”模式的转变。不过,看似人口增长问题趋于缓和,其实我国正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曾经把人口问题仅仅理解为失业、贫困和饥饿,而现如今,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远不止这些。

    太婆那一代人,六七个子女是再普通不过。由于计划生育的推行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现在的家庭多为三口之家,只有一两个孩子。老人们子孙满堂的愿望再无法实现,孩子们也少了与兄弟姐妹一同玩耍的乐事。北大人口所教授穆光宗说:“中国已经不可救药地掉进了‘少子老龄化陷阱’或者说‘超低生育率陷阱’。”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数据也显示“0-14岁人口 2.22亿,占16.60%”,与2024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较,下降了6.3%。从公布的数据看,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仅在1.4-1.5之间,彻底颠覆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总和生育率为1.8的说法。虽说提倡“少生优生”但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不可小觑的。随着超低生育率的持续,未来中国必然是人口快速减少的重老龄化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将是中国经济水平发展的噩梦,更是中国经济实力增长的噩梦。还有更令人悲哀的是独生子女家庭是高风险的家庭,万一灾难降临,孩子夭折,带给父母的将是永远没有了自己的亲骨肉,家庭永远没有了快乐,常常是两人相对无言的结局。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凄惨的呢?持续的低生育率在理论上甚至还可能导致一个国家的消亡。不是“少生优生”,就是万全之策。计划时更应从长远,可持续的角度考虑。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从人的角度人的利益出发的政策才是好政策。”政策很多时候是可以带点人情味的。

    说完孩子,不可避免的提起老人。你是否也去过敬老院为孤寡老人献上一份爱心呢?你是否也曾好奇身边的老人有房子却没有家呢?他们总是孤身一人,一个人吃饭,生病时也无人照料。旁人的同情又如何能解得了他们心中孤独忧思的结呢?数据显示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这些数据是否刺痛了你作为子女的心?老人的愿望多简单,就是想子女常回家看看。而如今许多年青一代对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却日渐削弱淡化,致使家庭亲情出现隔阂甚至矛盾冲突,传统伦理亲情观念受到冲击和挑战。除此之外社会养老机制的不健全,也为“空巢”家庭再添一根致命稻草。如此总总,致使操劳了一辈子的老人们到头来还是孤身一人,无儿女承欢膝下,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老人的的孤独,谁懂?

    不仅如此,老人还成为了社会的负担。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说:“现在中国的人口结构倾向于倒金字塔型。塔顶的老年人口逐年增多,塔基的新生人口增长率逐年降低。这个情况已经不可避免,现在调整生育政策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口结构。”有人会问人口老龄化会有哪些危害呢?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会负担加重 2.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适应 3.家庭养老功能减弱 4.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如何解决该问题,翟振武教授也说:“解决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是靠‘多生孩子’,根本出路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支持体系。”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作为新一代的年轻生命,我们该做些什么。肩负国家命运兴衰,我们难道不应该“搏命运风浪,炼钢铁意志”吗?

    除了老人小孩。我国还面临,“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在“六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18.06。社科院发布的2024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024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难怪现在盛行过“光棍节”,这不相亲节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就业难”,“住房难”„„不久以后就会出现“娶妻难”了。

    中国的人口素质亟待提高。比拼人口总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比拼才是国家竞争的实质。我国现在劳动力的素质,与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和我们整个社会的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在人口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把着力点放到提高人口素质这样一个根本点上。我们讲‘以人为本’就是说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把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人口战略的核心。现在,更多的人开始重视文化教育。也有更多的人开始悔不当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当然,我们不仅仅要提高文化素养,更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要想提高人口素质,国家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教育事业应紧跟时代步伐,新的教育体制,新的教育模式理应被提出,被采纳。

    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人从家乡迁往发展较快的城市去打工,谋发展。这就使得流动人口面临市民和人口融合的问题日益凸显。据悉“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带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2024年流动人口约2.2亿人,未来将超过3亿人。如何让这些已经居住在城镇的流动人口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如何谋划未来新增农村转移人口的制度安排和空间布局,使人口城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是当局应该正视的。我们常称新迁入打工者为“外地人”,“外来务工者”。他们为我们的城市添砖加瓦,把我们的城市当成第二个故乡。而我们呢?至始至终只把他们当“外人”。这不免有些歧视的味道。

    然而,我国的人口问题远不止这些。如:流动儿童何时才能获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我国养老体系和社保体系滞后„„

    未来30年中国将面临严峻的人口问题的考验。未来30年需要我们独当一面撑起一片天。

    总有一天,人口问题将不是问题。

    第三篇:地理人口小论文

    空巢不空心

    姓名:范天天

    学号:1000X0XXX 浙江金华第一中学

    高一(X)班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青壮年外出打工,空巢老人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实际调查走访,分析和概述了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经济拮据,日常生活难以自理,身体健康与医疗没有保证,情感孤独,缺乏沟通,生活乏味,没有足够的娱乐活动,与邻里关系也时常紧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 生活现状 主要原因 想法与建议

    一.农村空巢老人

    1.1 空巢老人的定义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症。[1] 1.2 空巢老人的特征

    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2]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

    2.1 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寒假期间,我在我家附近的几个农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附近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中有的子女在外务工、定居,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有的子女虽然与自己居住在同一个村庄,但不与自己共同生活;有的甚至膝下无子女照料。调查题目包括:经济状况、日常生活状态、健康与医疗问题、心理状态、娱乐活动等方面共计27个题目。调查问卷共计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4份,回收率94.7%,并且回收的问卷全部有效。问卷回收后,本人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经济没有足够来源,生活拮据。

    2.日常生活难以自理,行动不便。3.身体状况不好,就医不便。4.心理孤单难受,终日难以释怀。

    在调查中,空巢老人也反映了大量其他方面的事实与想法,例如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容易与邻里发生一些小摩擦,闹点矛盾,也有的会与子女或儿媳发生意见纠纷的。同时,空巢老人也提出了对政府和村委的一些期望,如希望得到更多的生活补助,希望村里能为老年人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和娱乐活动等等。

    三.空巢老人问题的主要原因

    3.1 社会原因

    据金华第6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金华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6.29万人,占14.23%,比2024年人口普查下降4.08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为387.45万人,占72.26%。值得关注的是,60岁及以上人口为72.42万人,占13.51%,比2024年人口普查上升1.21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48.81万人,占9.10%,比2024年人口普查上升0.29个百分点。按照国际通行惯例,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是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是判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主要标志。按照这个标准,金华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老龄化”[3]。

    一方面,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农村经济水平和社会保障制度仍较低的背景下,高龄农村空巢老人比重偏高,农村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难以得到保证和满足,生活中,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另一方面,这些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远远没有达到国家提出的“六个老有”(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4])的理想境界,国家对人数众多的农村空巢老人做出的实质性投入显得十分不足。

    3.2 其他原因

    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社会、自我养老模式不够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人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不够到位,农村老年人文体娱乐活动不够丰富。

    四.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想法与建议

    4.1 社会方面

    第六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24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24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24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数据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不可置疑,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5]根据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如何结合农村空巢老人的实际情况,有效地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我认为,社会方面,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即:

    1.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2.依靠各自然村自身的力量,作出实质性的建设。3.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养老社区。

    4.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5.完善社会支持,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的养老意识,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机构。

    6.加强人文关怀,深入农村社区宣传,改善家庭功能。7.开展辅导帮助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中的弱势。

    4.2 子女方面

    子女应当敬老养老。中华民族素来有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应尽可能的照顾老年人,担当起赡养老年人的义务。如果条件不允许老年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经常的探望、电话问候也是必需的,儿女的关心常常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快慰。

    4.3 老年人自身

    老年人自身,也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老年人应自我调适,克服空巢心理。2.做好慢性病健康教育。3.改变空巢老人的认知观念。4.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关爱农村空巢老人,共享快乐美好生活。我们应以中国传统文化孝道为根基,搭建一个更广阔的体现老年人社会价值的平台,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推动以孝亲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构建当代和谐社会,让更多的空巢老人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在全社会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风尚,以此来号召全社会更多的人关注空巢老人,让老人空巢不空心。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空巢老人——百科名片; [2]百度百科,空巢老人——特征;

    [3]浙江在线2024年05月25日讯 金华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 4人中有1个是新金华人;

    [4]中组发【2024】10号文件;

    [5]百度百科,第六次人口普查——七大特点(五、老龄化进程在加快)。

    第四篇: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小论文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报告,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排在世界第一。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谁来养活中国?已执行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调整,是否应放开二胎管制,无疑都需在新的人口环境和发展背景下重新考量。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24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产生老龄化的原因只有二个:寿命延长和少生孩子。

    解决老龄化的措施,依据产生的原因不同而有所区别:一是由于人们的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防止老龄化,而是如何应对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主要措施是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服务;二是由于人们少生孩子而产生的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是家灾国难的开始。解决的措施只能是允许多生、奖励多生、补助多生;三是中国的老龄化是由人们寿命延长和少生孩子共同作用产生的。由于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通过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服务,来解决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

    第五篇:社会实践论文--人口老龄化

    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摘要:本文是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探索,以及对如何解决此问题提出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人口老龄化

    60年代是中国人口急速增长的年代,其中1963年中国人口出生率高达43.37%,如此高的出生率导致这个年代的人们成为中国人口的主力军。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那批婴儿已渐渐步入中老年时期,不难想象,再过10年、2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如此庞大的地步。

    在社区的实习工作更让我体会到老年人口的重要性,如何解决和安置好老年人,成为社区以及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样也是社会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概述

    (一)中国现状

    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24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

    2、老龄化发展迅速。

    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将长时期保持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3、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

    4、城乡倒置显著。

    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5、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

    目前,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464万人,2049年将达到峰值,多出2645万人。21世纪下半叶,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基本稳定在1700万-1900万人。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中50%-70%都是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高龄女性人口。

    6、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1000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三)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考验着政府规划养老的能力。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中国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245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2%—3%的水平。

    此外,养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未来养老的发展应该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渐走向社会化,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由政府承担是大趋势。尽管机构养老在中国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中处于补充地位,但其作用却是相当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人民群众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现有的养老设施总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不仅如此,由于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滞后,中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目前(2024年),中国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达到14.6%,农村已经超过20%,这部分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照顾,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比例3:1推算,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

    但现在的情况是,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不过2万多人,不仅与中国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差甚远,而且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养老机构、床位和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养老服务的瓶颈问题。

    二、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结论与意见

    1.21世纪中国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是20世纪50到60年代高生育、低死亡的必然后果,与世界人口发展趋势一致。

    2.计划生育这一基该国策从20世纪70年代起实施至今,使中国少生3亿多人,降低了21世纪中期老龄人口的数量,从而减轻了社会抚养老人的负担。

    3.成功的计划生育工作使中国的劳动力总量直到老龄化严重的21世纪30年代前后,仍可保持在总人口50%以上,在21世纪20年代前劳动力总量最丰富时甚至可达总人口的65%,目前仍有1.5亿以上的富余劳动力。因此,今后数十年内都是中国劳动力充沛的黄金发展时期。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不会发生经济发达国家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4.人口多、土地少、资源相对缺乏仍将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基该国情。尽管日本人均耕地只有7分,但劳均耕地却有13亩,远远高于中国。因此,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扶养老人的各种需求,才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5.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未来扶养老人的社会能力的提高,应从培养高素质人口着力,采取各种措施使中国从人口数量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为此,中国应采取稳定低生育水平,培养高素质人口,完善经济、社会制度,提高服务、保障能力,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统筹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发展。

    6.中国各个地区人口差别巨大。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生率已低于死亡率,从1993年起即进入人口自然负增长阶段,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世界最长寿国家的水平,个别区早在10多年前老人比例已接近1/4。同时,也有少数省份人口仍然十分年轻,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人口零增长。鉴于这种情况,中国在人口及其相关的政策上不宜一刀切,应当采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

    7.中国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迅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影响将反映在社会结构及功能、人际关系及代际关系、家庭内经济流动、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这些变化也会对老龄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政府应当相应地在社区建设、养老保障、医疗体制、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适当的安排。

    8.老年人不仅需要社会的扶养,同时也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中国许多老人年老志不衰,仍然在各个领域继续作贡献。老人的知识、经验、威望、品德、能力等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提倡“老有所为”是中国特有的老龄工作方针之一,充分体现了对老年人的重视、尊重,仍应继续作为中国老龄工作的重要方针。

    9.近年来,健康老龄化的观念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提出,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中若有较大的比例属于健康老龄化,老年人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老龄

    化的负面影响得到制约或缓解,则其老龄化过程或现象就可算是健康的老龄化,或成功的老龄化。为实现健康老龄化需要社会各方面协调一致的努力,也需要老年人的积极参与。中国在这方面应当大有作为,努力为世界提供范例。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处理的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处理不好,则可能成为制约因素。

    三、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建议

    (一)国家老龄工作宏观政策措施建议

    1)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长期规划

    2)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

    3)明确国家老龄工作的方向

    4)将老龄工作落实到各地的发展计划中

    5)逐步实施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6)改善居家养老环境

    7)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

    8)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

    9)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10)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11)适度调整市场机制以带动老龄产业发展

    12)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13)努力降低为老服务产业发展成本

    (二)加快完善老年法律法规体系

    1)加大有关老年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

    2)加快完善老年立法步伐

    3)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

    4)进一步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

    5)加强党中央对老龄工作的领导

    6)健全政府的老龄事务管理机构

    7)扩大老龄工作社会化服务队伍

    (三)战略对策

    1)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

    2)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

    3)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

    4)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

    四、社区工作仍是重中之重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中国目前的独生子女数目越来越多,赡

    养老人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于是,社区成为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养老也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首先,社区服务对养老保障有着重要的经济补给作用。虽然我国经过十几年在社会养老保险事业上的努力,使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得到了一定的保’正。但是,养老金的社会需求和供给的矛盾仍然是我圜养老保障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仅1998年全国养老保障基金收不抵支即达 70亿元以上。这就意味着,社会上不仅有一批老年人不能按时足额地领到养老金,即便是领到养老金的人,从这里得到的经济保障水平也是有限的。当政府与企业还不能为退休人员提供更高的退休待遇时,社区服务便充当了弥补这种不足的角色。社区可以通过发展社区经济,走福利服务与经营服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道路,大量吸收、安置有劳动能力的退休人员,使他们在为社区创造效益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必要的劳动补偿,从而改善和优化他们的退休生活。虽然目前用这种方式为老年人解决的经济问题是有限的,但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其发展的潜力不可估量

    其次,社区服务对于退休老人的日常生活有保障作用。现代中由于流动加快,不少老人的子女身处异地他乡,所以离退休后老人只能自己单独居住。这样,他们的日常生活必然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区。即便是和子女一起居住,由于子女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他们能为父母日常生活提供的照顾也常常是不全面的,老人的日常生活保障依然离不开社区服务这一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据上文提到的那次社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当问及老人是否可以享受到来自街区组织和领导等方面的日常生活照顾时,回答“是”的占到41.9%。其享受到的具体照顾依次是“作伴聊天”占70.8%;“逢.7%;“其他”占5.5%。当进一步问及老人是否想利用街道和居委会为老年人设立的服务项目年过节看望”占37.5%;“看病买”占25%;“帮助买东西”占23.1%;“病后护理”占11%;“帮助做饭”占3时,回答“想利用”的占42.4%;回答“不知道”的占13.5%。这些情况表明,由社区组织和机构提供的社会照顾资源已经开始被老年人接受,并逐步开始在养老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

    再次,社区服务对离退休人员在精神生活方面也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老年人退出劳动岗位,从自己原来熟悉的生活方式中疏离出来,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疏远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和被抛弃感。再加上退休后老人在家里的时间较多,子女由于忙于工作,难以有充足的时间陪伴老人,这就更容易使老人产生孤独感和被冷落感。另外,由于“代沟”的存在以及年龄的原因在一些老人身上引发的健康问题,都易造成老人的精神苦闷。而社区服务则能够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前述老人们对社区照顾资源中“聊天解愁”的利用看,老人们在精神需要满足方面对社区的依赖是非常明显的。

    最后,社区服务在解决各类与老年人生活有关的问题上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退休后的老年生活作为生命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常常面临着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多、也更棘手的问题,如老年人基本权益保障问题、医疗护理问题、老年婚姻问题以及由住房改革带来的住房调换和住房困难问题,当然还有临终关怀问题等。所有这些老年人问题往往是政府鞭长莫及、单位无能为力的,家庭也因种种原因不能解决的。而社区服务在处置这些问题上则能发挥独特的优势。如社区的咨询服务、社区医疗服务、社区的信息协调服务和婚姻介绍服务、精神安慰服务等,都对老年人幸福安康地安度余生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社区服务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运行载体,在养老得保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重大的责任。

    参考资料:

    中国网 china.com.cn 2024-05-04 发表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7大特征》 朱尧耿 王欢:《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推荐阅读:
    人口小论文
    计生工作责任书
    美邦2024发展计划[精选]
    厂劳动动态管理暂行规定
    人事办事流程(大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