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问候语 租房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我国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中的主要问题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梦里花落 时间:2024-09-28 21:55:12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我国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要看到在一些工业园区仍然存在着“有企业,没产业”,或者有产业集聚,但产业与产业之间缺乏关联度、甚至没有关联度,使区域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1.产业定位不清

    近年来,工业的园区化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但园区化只解决了产业集中或集聚问题。许多园区盲目发展,缺乏功能分区,专业化分工不明确,就好像“一个麻袋装着一大堆土豆”,许多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种类太多,范围太广,缺乏突出的产业优势,总体产业定位不清,不利于资源的集中配置,所以主导产业的主导作用淡化,不能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

    2.产业链多而短,产业关联度不高

    国内成功的工业园区,无一例外都有良好的产业定位和协调的主辅产业关系。如上海张江科技园突出发展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又集中在集成电路和软件领域,园区内芯片设计公司、硅片制造公司、光掩膜和封装测试企业以及相关的配套和设备供应公司,使园区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链。但很多工业园区在吸引产业方面似乎过于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渗透性,即没有适当引进上下游产业,导致园区内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因而无法产生企业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园区也就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

    3.技术创新严重不足

    许多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重化工业产业集群比例太低。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不少产业集群还停留在模仿、装配低价竞争阶段,产业结构的总体层次、水平仍较低,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能力不强;工业园区主要是靠吸引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入园以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工业园区对自身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支持力度不够,技术原创性较差。

    4.产业配套服务业薄弱

    大多数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只注重发展核心产业本身,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等外围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为整个集群发展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代表整个集群内大多数企业利益、并成为其与政府和社会各界交往的行业协会不发达,也缺乏为其培养专用性人才的教育机构和完整的培训体系。许多工业园区还是习惯把目光盯在大规模的生产线上。大规模的生产线固然重要,但如果与其相关的零部件的配套系统、相关的产业服务系统不协调,同样会制约整个产业的发展。

    第二篇: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经济聚集的重要载体,是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是展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名片和窗口。嘉禾工业园区由“一园五区”组成,即嘉禾(坦塘)铸造工业园、塘村五金制造项目区、袁家铸造工业项目区、龙潭返乡创业项目区、行廊加工贸易项目区、坦平金属加工项目区。近几年来,嘉禾县大胆“先行先试”,以优化园区发展环境为突破口,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县”发展战略,集全县之力不断把工业园区做大、做强,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科学跨越发展。

    一、存在问题

    园区已成“开放兴嘉”、“项目带动”的支柱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成为了嘉禾经济科学跨越发展的助推器,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征地用地难。“一园五区”普遍存在征地难、用地难等问题。嘉禾(坦塘)铸造工业园规划总面积14.8平方公里,现只开发了3平方公里。近年,虽然嘉禾经济开发区加大了征地力度(2024年征地1000多亩,报批600多亩),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出现有项目无土地的尴尬局面,制约了园区的发展。二是企业融资难。企业建设资金存在“瓶颈”,金融机构虽然加大了资金放贷力度,但固有的信贷模式还不能为园区企业提供充分的服务,造成许多企业融资难。同时园区不少企业还是家庭作坊式经营,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三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仅靠开发区自筹和县财政投入,亮化、绿化等生产生活设施不配套。如嘉禾(坦塘)铸造工业园已开发建设多年,至今仍没有建好企业污水处理系统,导致有的企业和园区周边村民因污水排放发生纠纷。四是园区周边环境存在不和谐因素。有关部门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园区周边村个别部分村民法制观念淡薄,不懂“园兴村兴、互利双赢”的道理,将园区企业看成“唐僧肉”,阻工扰工、强买强卖、强揽工程仍有发生,干扰了园区企业的生产经营,给招商引资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对策和建议

    要将优化“一园五区”发展环境,提升嘉禾县工业经济水平列入嘉禾县“十二五”规划,通过政策倾斜、改革创新、加大投入,将“一园五区”建设成为最具活力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

    一要加大部门协调力度。要创新对园区的管理方式,明确一名县级主要领导指挥、领导园区开展各项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调度协调县国土局、建设局、林业局、环保局等部门的关系。同时要明确相关单位及相关负责人的具体责任,督促落实到位。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与项目建设息息相关的各职能部门,要把园区项目建设与部门相关的工作当做部门的事,自己的事,尽心尽力服务于园区项目建设。要精简入园企业办理手续,减少办理流程,提高办理效率。同时在手续办理收费上,要做到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真正做到举全县之力支持园区的建设。

    二要加大园区土地征用力度。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在园区土地审批时适当放宽。县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统一补偿标准,保障被征地农民权益,减少征地难度。县国土资源局要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用足、用好、用活先行先试政策。全面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县乡两级规划编制,在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同时,为扩大投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预留充足的用地空间。全力争取国家、省计划指标,统筹区域和产业发展用地,优先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要,严格控制高能耗、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项目。创新土地征用方式,发动园区周边村及村民以土地租赁、流转、入股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最大限度节约土地征用成本。

    三要加大园区建设筹(融)资力度。多渠道解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园区发展基础。县政府、县财政每年要确定一定数额的专项引导资金,用于园区的基础建设和正常运营。县政府应为园区成立专门的融资机构,负责政府投入部分资金及时融资到位。加大金融机构的融资力度,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园区建设资金的放贷总

    量。建立健全城投、交投、郴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嘉禾营业部等融资平台,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投资公司、村镇银行的构建,通过挤进笼子“要”、专业银行“贷”、吸收外资“引”、股份合作“吸”、社会资本“借”、BT模式“垫”等方式,广泛集聚资金,解决园区企业融资难问题,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四要加大村园共建力度。大力构建村园交流沟通平台和机制,通过召开园村共建和谐经验交流会、园村共建和谐总结表彰会,举行村企节日联欢会、村企体育友谊赛,实行企业联村对口帮扶、企业主与村委会相互走访慰问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园区企业与乡、村、组、村民之间的共建活动,全力构筑企业与周边群众的“双赢”发展格局,构建和谐发展的园村关系。

    五要加大查处打击力度。优化环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大力宣传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性,为园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严查效率低下、吃拿卡要、不讲诚信等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慢作为行为。健全公安机关打击阻工闹事快速处置机制,对园区发生的阻工扰工、欺行霸市、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事件,做到快速出警、快速处置、优先立案、依法从严惩处。全面推行园区派警驻勤制度或明确责任民警负责制度,负责整治园区内建设施工环境,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打击阻工扰工、强买强卖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护园区内企业的合法权益。

    工业园区的出现,加快了地区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工业发展平台、项目落地载体和民营经济孵化器的作用。工业园区需要不断发展,关键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科学、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近年来,南通工业面临着由“沿江开发,江海联动”和“大通道接轨上海”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规模偏小,集约化不够;供地紧张,缺乏标准;技资偏低,特色不明。因此,客观全面地把握乡镇工业园区的历史性作用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优化发展好工业园区,保持南通市工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

    解决好重点发展的问题

    开发区作为项目落户的载体、企业集聚的阵地、经济发展的平台,决定了地方的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要适应客观要求,抓好重点园区的发展,就应抓好国家和省级开发区的发展,县(市)区级要抓好省级开发区和12个已经批准设立、特色明显、前景良好的重点工业集中区的发展,进行重点培育。由于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优良的投资环境、较强的招商引力。南通应把省级以上开发区作为市工业园区发展的旗舰,发挥好龙头作用。据统计,目前南通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实际开发面积为74.56平方公里,平均投资强度为11.3亿元/平方公里,居苏中领先地位,但与苏南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从开发情况和数据对比看,南通市开发区有提高的空间和潜力。为此,要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促使更多的企业、项目向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

    发展定位上,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要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区域、率先融入苏南区域;在功能定位上,国家级开发区与省级开发区应围绕“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搞好功能定位,成为南通市沿江沿海开发的起跳区、高新技术的集聚区、临港产业的集中区、承接产业要素转移的主战区。用地指标应更多地向开发区集中,使项目落地:各地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尽可能放到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促进区域经济优化升级,必须集中力量,突出省级以上开发区发展。强化省级以上开发区与重点园区的产业特色和基础设施配套能力,促使开发区与重点园区实现差别化竞争和错位发展。

    解决好集约发展的问题。以科学规划引导产业集聚。高起点、高水平搞好园区规划,避

    免“村村有企业、处处有工厂”的零散无序局面。工业园区建设必须坚持正确定位、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形成区域经济的整体合力。规划应根据基础设施的配套环境,充分发挥南通临江靠海紧邻上海的比较优势,做强载体,放大优势,推动产业、人口集聚。特色主题园区要进行产业链规划,拉粗拉长产业链,有关部门应加强研究指导。经贸、国土、规划部门联动,市县镇共同优化布局产业、统筹园区规划。

    以壮大特色板块经济促进产业集聚。目前,南通市拥有许多相当规模的特色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程度的产业集聚。应结合发展特色、板块经济,优化相互关联的产业和企业空间布局,推动企业在新上项目和扩能时向主题园区集中,促进做强板块经济。通过增量扩张,分类建设主题园区,推动同类产业的聚合,放大产业特色。推动工业园区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优势板块经济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格局。

    以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加快产业集聚。盘活存量,节约利用土地。尽快让闲置土地活起来。提高容积,集约利用土地。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鼓励在提高容积率上下功夫,向空间要土地,尽快制定与提高园区入园企业数、土地利用率、建筑容积率相关联的政策,根据区域发展和产业情况确定单位土地最低投资密度和产出标准,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引导纺织服装、电子等产业多建标准厂房,多向空中借地。对用地规模在20亩以下,每亩投资强度在1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中小项目,原则上引导进入标准厂房。项目用地“一次协议、分期供地”,防止投资者多拿地、不用地,避免土地资源浪费。

    解决好统筹发展的问题

    园区整合后,应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机制,把各方面的力量集中起来。一是市县之间园区规划的对接。二是园区共享机制的建立。园区发展要充分依据各地的客观条件,不再新建、新批工业园区。对原有发展基础相对较好、已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位于中心镇的工业园区可作为工业集中区;对原有区位偏、基础差、投资强度低的园区要加速整合,不宜再定为工业园区,要作为省级以上开发区的配套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孵化区予以规范发展。对此,要围绕重点发展省级以上开发区、已批准的工业集中区,探索共建、共用园区的办法,鼓励联合办园、联合招商、联合开发,解决好跨地区建设工业集中区带来的利益机制问题,提高基础设施的共享度和投资强度。园区发展统筹,关键要建立共建共用共享机制。三是农民建房与园区布局的衔接。解决好农村住房布局问题,这一点对工业园区的布局、发展至关重要。四是园区发展与城镇发展的衔接。园区布局要与小城镇建设总体规模相衔接,形成以工业园区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加快完善园区功能的互促共进局面。五是当前与长远的统筹。要坚持当前发展需要与长远发展相衔接,对一些特色明显、潜力巨大、已经批准的工业集中区应加大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增强其后续发展能力;对功能不全、档次较低,环境成本较高的园区应加速重组整合。六是环境资源的统筹。园区发展应注重资源利用、保护环境,做到不欠生态债、可持续发展。

    工业园区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实践。现在不少地方已提出“工业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必须处理好当前发展和长远更好发展的关系,土地市场整顿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关系,工业向园区集中与鼓励全民创业的关系。

    第三篇: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

    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很多省份都有分布,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发育程度不同的产业集群,其中以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最为集中。由产业集群导致经济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东北、京津冀、山东半岛、苏沪浙、海峡西岸、广东,特别是珠三角,由产业集群导致城镇集群和经济集群。

    在我国产业集群可以大致分为五类:一是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特色集群。这些集群一般形成了专业化的、劳动密集型的小城镇,浙江称之为工业化特色产业区。从其产生的过程来看,产业集群经济主要是一种民间经济,由大量中小企业构成。从全国来看,这类企业集群也为数最多。

    二是基于“三来一补”基础上形成的两头在外的产业集群。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港台地区的制造业正好面临劳动力和土地价格飞涨、成本迅速上升的压力,广东、福建、江苏省敏锐地把握了这一机遇,以优惠政策、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以及邻近港澳、联接广州深圳的区位优势,迅速发展成港台制造业的“工厂”。

    三是与大型企业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在山东青岛海尔集团、重庆嘉陵摩托集团、辽宁东北钢琴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附近,都有相关企业繁殖和衍生,进而又促进了配套产业的发展,并在相关行企业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升级,形成一些企业集群。还出现了基于外资企业配套而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亦庄的诺基亚星网工业园。

    四是在中心城市城区出现的都市型产业集群。都市型工业园区是特指以大都市独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能在市中心区生存发展,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具有增殖快、适应市场快等特点的工业集聚类型。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群发展迅速。

    五是在政府规划下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全国目前已有53个高新技术园区。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基础上,国家正式批准成立设立了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

    上述分类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逐渐从民间层面进入政府视野,从低技术、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的集聚几乎一统天下发展到高技术、创新型产业集群崭露头角,从东南沿海向内地蔓延滋长。从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来看,产业集群已经覆盖到大部分的传统行业,形成较大的经济规模,一些产业集群已经形成特色产业和品牌,还出现了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成长为相关行业的产业基地,许多产业集群的产品外向度不断提高。

    然而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1.产业集群存在多方面的内在不足:如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偏低,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2.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约束与挑战增加:如产业集群的内部环境较差,外部约束日益严厉。3.地方政府行为的误区:如政府职能定位存在误区,园区建设过热,出现过度竞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用十个词语概括就是:无为而治;集而不群;拔苗助长;不堪重负;营养不良;行政分割;质量柠檬;落地无根;抓大放小;重硬轻软。

    如何解决这些阻碍产业集群发展的弊病呢?我觉得应该从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入手,正确的进行定位和协调配合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对于企业来说,应该通过重组与整合,在发展中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首先,要进一步发挥创造性地整合本地资源的良好机制,克服没有限制地跟风仿冒的弊端,真正形成产业集群自身的特色产业和品牌。其次,强化技术创新,形成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第三,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分工,形成弹性生产体系,进一步发挥集群内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形成集群竞争力。第四,加强与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的横向联结,形成集群创新的社会化基础。第五,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自组织,培训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制定和执行行业规范,培养自律、诚信的集群经营氛围,限制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尤其是没有约束的仿冒以及恶性价格竞争等。第六,提高外向度,向全球化的价值链的纵深推进。

    对于政府而言,要正确定位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首先,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以更为完整、科学、可行的产业集群政策替代简单的产业布局安排。其次,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首要职能是创造基础条件,消除任何阻碍集群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因素。第三,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不断帮助集群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自组织体系。第四,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始终严格执行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标准。第五,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高度重视和确保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我国的产业集群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刘易斯拐点的即将到来致使人口红利带来的成本优势已经逐渐消失,就我所知的前一段时间所出现的“制造业回流”现象,这就逼迫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这或许也将会是我国产业集群深入发展的一个机遇。

    第四篇:发展工业园区, 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

    发展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

    司咏梅 赵云平

    当前,工业园区以及由于园区发展而带来的园区经济效应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工业园区发展的成功案例足以表明:工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尽管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式,但是工业园区所具有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它是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以工业园区作为手段和中介目标,以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作为最终方向,形成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是区域新型工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产业集群理论的指导下,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不仅是内蒙古发展产业集群的现实需要,更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一、内蒙古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工业园区作为重要的新型经济发展载体在内蒙古已进入了规范、健康发展阶段,在推进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部分园区集群效应不断呈现。到2024年底,我区通过国家审核的工业园区已达到45个,其中省级工业园区39个,国家级工业园区6个,自治区重点工业园区20个,完成工业增加值715.2亿元,同比增长44.7%。但是我区工业园区在推动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园区集群效应不明显

    内蒙古工业园区建设的初衷是以利用外资为主,因此,园区内的工业主要以区外企业为主,工业园区是典型的外力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就使得很多工业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考虑自己的区域背景,致使园区的产业定位与周边地区相脱节,缺少与当地企业的联系,不能实现园区与所在区域产业的联动发展,多数园区还是简单的企业扎堆,园区内企业之间、园区内企业区外企业之间的联系状况比较松散,园区运行中应产生的各种效应尚不明显。离真正的产业集群的要求还具有很大差距。对产业集群的承载力明显不足。

    (二)工业园区基本以政府主导型为主,内生动力不足

    内蒙古现已形成的工业园区基本上都遵循了这样的发展模式,即由上级政府批准,划出特定区域,再由政府组织专门领导班子,制定特殊发展政策,集中投入建设资金,然后大力招商引资。由于过度依赖土地经营和优惠措施,竞争的着眼点放在基础设施、土地价格、税收等可模仿的要素方面,容易导致过度竞争。在条块分割的体制下,部分园区出现诸如产业缺乏特色、企业之间缺乏联系和分工等问题。并且在追求数量增加的思维模式影响下,一些地区在工业园区发展评价指标中重视招商引资数量、产销规模等数量指标,而忽视了内在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等质量指标,导致园区内企业在竞争力、发展可持续性、创新能力上都比较弱,内生动力明显不足。

    (三)部分开发区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工作不到位

    工业园区管理体制不顺,主要存在于一些建在旗县(区)内的工业园区。有些工业园区虽然有牌子、有编制、有人员,但大多数工作人员同时兼任所在地的行政职务,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园区工作之中;有些园区管委会管理制度不健全,基础工作较差,处于粗放式管理的状态;有些园区管委会管理职能不到位,自主能力弱,服务协调力度不够,不能提供“一站式服务”“窗口式服务” 等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和条件。

    (四)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受财力不足影响,园区的基础设施普遍投入不足。我区园区每平方公里土地开发的基础

    设施投入平均为8269万元,通常情况下,要达到“七通一平”的最基本投入是每平方公里

    1亿元,基础设施投资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园区建设的差距,将直接影响发展环境,影响招商引资工作。

    二、加快工业园区发展,促进产业集聚

    (一)合理确定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可以有多种选择:

    第一,在产业链上寻求优势环节,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地区特有的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基础决定了该地区的竞争优势。在产业链上基于优势环节形成企业集聚是发展特色工业

    园区的可选模式之一。例如,从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产业构成上看,虽然它与美国硅谷是类

    似的产业集群,但是两者之间在产业层次和产业链分工上有较好的互补性。美国硅谷的产

    值主要来自于原创性新技术产品的开发;新竹工业园区则集中于科技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

    生产。从自身优势出发,合理定位,而不是单纯模仿硅谷模式,是新竹工业园区成功的经验,也值得内蒙古工业园区发展借鉴。

    第二,依托现有或具有形成可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按照波特的观点,产

    业集群有外生的,但更多的是内生的。因此,工业园区建设要优先选择现有的或具有形成产

    业集群可能的区域,充分考虑具有支撑产业发展独特优势的地区。单纯靠优惠政策吸引和扶

    持一批所谓高新技术企业难以达到工业园区发展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靠优惠政策构建的优势将会减弱,工业园区的竞争优势必须建构在具有独特区域优势的产业

    集群之上。

    第三,集聚适应性技术企业,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特色工业园区发展不能仅限于所谓高

    新技术工业园区,对基于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的工业园区发展也必须给予高度关注。正如波

    特所说,没有低技术产业,只有低技术生产的产业——关键是形成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

    浙江的产业集群几乎都属于传统产业,但是,浙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却很强。因此,传统产

    业集聚的特色工业园区仍是内蒙古工业园区发展的有效模式。

    (二)明确工业园区的区位选择与产业定位

    区位条件与经济基础是工业园区发展的原动力。尽管在知识经济时代,后天优势在地区

    竞争中比先天优势显得更为重要,但是在目前的欠发达地区,先天优势还是地区赢得竞争优

    势的首位因素。工业园区发展有赖于企业间协作,因此,要构建和发展工业园区,就必须从

    产业关联性的角度去考虑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与集聚。

    工业园区的产业选择首先需考虑在园区内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和分工协作体系,重点把

    握“产业链”这条主脉,坚持发挥大项目的“火车头”作用,用大项目推动大发展和工业产

    业的优化升级。因此,工业园区应该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集约化利用园区空间考

    虑,充分把握全球产业的发展趋势,发展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度高、市场前景广阔、规模经

    济效益突出、可持续发展性强、环境污染少或无污染的产业。

    工业园区的产业选择应结合当地的工业发展特点和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确切

    地说,工业园区是以区域经济和资源特点为基础,以企业自身优势为依托,以对外拓展市场

    为导向,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的专业化工业区。因此,工业园区进行产业选择时,应考虑

    到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地区工业经济和资源特点;第二,工业园区工业发展现状;第三,工业园区的区位特点和交通物流因素;第四,邻近工业园区的产业选择等。

    (三)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工业园区发展升级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区各地工业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必须根据各地工业园区发展的实际

    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推动工业园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对于已经进入到填充阶段,正在向集群阶段发展的工业园区,要努力实现增长方式的转

    变。根据自身优势和现有特点,发展一批围绕一类产品、彼此分工协作、高度关联的产业集

    群,向链条化、集群化发展,推动园区创出特色和水平,增强发展后劲。首先主导产业定位

    要有特色,通过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强的竞争优势,实现区域

    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确定园区发展方向,规范入园企业和项目标准,增强产业链发展的合力与张力。其次,要注重研究各产业的特点和产业转移规律,引导转移产业由初加工向精加

    工发展,由低端向高端延伸转化,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第三,健全园区生产协作与服务体

    系。对于仍处于初始阶段或填充阶段初期的工业园区,在强化激励措施的同时,要围绕发展

    特色产业,集聚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企业,强化专业市场功能,提升区域竞争优势,为逐

    步形成产业集群奠定基础。要因地制宜选择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点培育,不断拓展产业空间,提高区域竞争力;要围绕特色产业,创造条件建设专业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配套,加速企业集聚和产业集中,为产

    业集群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围绕特色产业制定和完善激励措施,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

    企业逐步集中到工业园区,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做强,扩大特色产业市场规模,提高市场竞

    争力。

    (四)明确政府职能,推进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良性互动

    首先,完善政府宏观管理职能。指定专门机构,负责全区工业园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对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宏观调控。引入竞争机制和专家论证制度,重点规划园区基础设施、产

    业发展和公共政策,实现园区内资源的低成本共享。强化规划的导向作用,鼓励突破行政区

    划的限制,用产业集群的理念引导工业园区产业的发展,制定和培育特色产业的集群化发

    展规划,利用政府所能够采取的方法所掌握的资源支撑一定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产生示范

    效应,吸引同类企业的集中和集聚。

    其次,要建立区内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一方面,对新建区内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

    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对于工业

    园区已有的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

    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另一方面,针对现在工业园区内产业配套能力弱的现状,以

    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

    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通过新公司

    衍生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

    第三,要健全企业服务网络。产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

    为此,必须下大力气发展第三方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要鼓励服务机构的专业细分,为服务

    机构创造市场机会、提供优惠政策,在发展的基础上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使这些服

    务功能弥补政府功能所不及,提高高新区的服务效率。同时,要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作用,使协会在产业集群中有最大的亲和力,成为集群中信息有效沟通的桥梁,成为集群联动的组

    织者。除此之外,还应把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条件、简便创建手续纳入改善服务的范畴。

    (作者单位: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时间:2024-09-27

    第五篇: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调查报告

    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调查报告

    一、连云港工业园区集群现状

    (一)连云港工业园区的基本特色 对于连云港市来说,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目标是形成一种有效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要根据连云港的实际情况选择几种本地的产业,尤其是产业链长、中间环节多的产业,运用产业集群方式加以培育,形成相当的竞争优势,从而拉动连云港的经济增长。

    从整体条件看,连云港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交通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非常明显;从发展目标和构想看,连云港市向着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国际型、生态型海滨城市的目标发展。因此,连云港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形成有区域特点的支柱产业。根据连云港的实际情况,连云港现在应该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临港产业集群;港口城市服务产业集群;化工产业集群;生态旅游产业集群;海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水晶加工产业集群;医药产业集群。

    连云港市工业园区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本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工业园区内的产业方式由集中到集聚,带动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版图之中起到了“增长极”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园区的规模有了较大提高,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集约发展态势也更加明显。连云港市工业园区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1.园区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板块形成;3.土地产出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后劲不断夯实;4.园区建设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连云港市工业园区建设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是仍然与一些矛盾和问题存在,因此连云港的经济发展决不能墨守成规,而要接受新思维,树立新观念,开创新路径,实现跨越发展,从而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另外连云港要充分利用宝贵的资源筑巢引凤,特别要对现有资源节约使用。并预留出未来50年以后的发展空间,增强国际竞争力。连云港市目前基本形成了2个国家级开发区(连云港出口加工区和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省级、2个市级和25个其他工业园区协调发展的布局,园区的规模和档次都有了较大提高。

    (二)、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特征分析 1.初具规模 连云港工业园区集群的数量虽不及苏南地区,但部分工业园区几圈已形成一定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连云港市先后建成了连云港市经济技术产业园区、江苏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连云港出口加工区、江苏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江苏连云港经济开发区、江苏灌云经济开发区、江苏东海经济开发区、江苏赣榆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连云港化学工业开发园区等7个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特色工业园区。其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的“三新”产业,灌云临港产业区、灌南化工产业园区的精细化工、船舶制造、金属精加工,海州开发区的纺织、机电产业、赣榆柘汪临港产业区的钢铁、石化产业、东海经济开发区的硅材料产业等都形成了较强的特色产业,带动了区域发展。2.选址布局基本完成

    连云港市有各类工业园区 37 个,布局已覆盖全市。连云港现在重点应该培育八大产业集群:临港工业产业集群—发挥国际性交通港口优势; 生态旅游产业集群—发挥生态型海滨城市优势;港口城市服务产业集群—发挥独特区位优势;医药产业集群—发挥当地龙头企业优势;化工产业集群—发挥能源、资源综合优势;海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挥近海渔业资源优势;水晶加工产业集群—发挥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挥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在上述八大产业集群中,港口城市服务产业集群将对其他七大产业集群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从连云港的整体条件看,其区位交通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非常明显,又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和生产要素低成本的优势,可以说,这种布局结构总体上符合连云港经济的基本特点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连云港的工业园区中,基本上都按照依托工业园区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目标,结合本地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并结合当地工业园区的实际编制了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比如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是 1984 年 12 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区已经吸引了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台湾、香港等 35 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进区,建成了医药、纺织、电子、化工、食品、机械、建材等一批大中型企业,有 4 个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8 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 个在国内同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园区规划面积 45平方公里。3.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经过几年的大量投入,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状况逐步完善,特别是企业入园发展最重要的水、电、路、气等重要因素得到了有效解决。比如连云港灌云县的临港产业区已在开发范围内全面实现了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排水、排污、煤气管网等设备的开通。园区周围的、银行、宾馆等配套服务设施正在逐步完善。比如连云港化工园区规划面积 30平方公里,目前开发面积达 16平方公里,标准厂房 6.2平方米,工业园区内实现“六通一平”,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生物质热电厂等配套设施完备。引进中国中化集团、日本迪爱生、韩国京仁洋行、江苏亚邦染料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分公司等一批重点项目。中国中化集团、日本迪爱生、韩国京仁洋行等国际知名企业先后进区兴办项目。全球最大蒽醌染料生产企业—江苏亚邦染料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分公司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4.激励政策初步建立

    连云港市政府积极创造有利于投资、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并积极支持产业集聚是工业园区发展和产业集群形成的有利条件。通过多年的实践,政府等公共机构已总结形成了一套园区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即“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从设计施工方面,从项目设计到施工都能通过公开招标和市场化运作,选择资质达标过硬的单位负责设计、建设和监理;二是从园区管理方面,通过招标选择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专业公司负责环卫和绿化养护工作,政府不直接参与,仅负责监督。三是从园区的服务方面,各地也探索了不少好的做法,如实行“一门式”收费,封闭式管理,对进区企业实行“一条龙”服务,需要办理的手续由园区管委会一包到底等。管理部门进一步强化园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水平,对引入园区的项目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并实行限时办结制度,对前来投资兴业的每个企业,有关的审批环节都应成为绿色通道,以优良的服务环境吸引更多的项目、更多的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上述情况说明,连云港工业园区具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典型特征,同时也符合产业集群的演变规律,有较强的代表性。目前大多数园区具有较好的基础,企业进入园区的条件己经具备,下一步关键是解决矛盾,广泛吸引企业进驻、扩张、结网、植根,加快园区集群发展阶段的转变。二、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存在问题 1.工业园区产业趋同,同质化竞争严重

    从各园区实际引进的企业来看,产业规划缺乏约束,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各工业园区相互恶性竞争,纷纷压低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者,造成产业布局混乱,形成资源的无形浪费。这种恶性竞争和规划混乱的行为导致园区并没有完全按照产业定位来执行,影响了园区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2.产业层次低,产业链发展不完善 虽然目前园区有选择性的招商引资,但由于建园之初部分园区盲目地招商引资,并不从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注重企业自身的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不注重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引进了一批浙江和苏南地区淘汰的项目和科技含量不高、高污染、高耗能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属于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或低端产业类企业,造成园区产业结构层次低,生产规模小,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问题较为突出。另外园区内产业链式分工协作没有建立起来,企业运行效率仍有待提高。园区产业定位过于宽泛,产业链发育程度低,引进的企业缺乏技术联系及资源、技术、市场的共享,难以产生集聚效应。主要表现在园区内各企业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前后关联效应不强。从企业间合作程度看,园区内外企业间的分工协作的程度不够高,无法产生真正有实效的交互作用。3.企业植根性不强,难以培养比较动态优势 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植根性,同时植根性也是推动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工业园区内的很多企业是通过招商引资进来的,与当地特色产业、当地特色资源和市场缺乏紧密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有些企业进入园区的主要目的在于吸纳当地廉价资源、享受土地出让等优惠政策,只是利用园区的静态优势,并不热衷于培育发展动态比较优势,因此植根性不强,导致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在后续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方面配合度不高。同时当地的工业园区对区内企业的植根性未能真正重视,而是陷入了以土地低价转让和其他优惠条件来争取企业入驻的误区,没能形成园区的特色产业,从而使园区的产业集聚陷入困境。

    4.污染问题较严重,环保问题未得到应有重视

    引起工业园区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环保意识不强,领导重视不够

    在工业发展进程中,政府的精力主要集中于如何进行招商引资、如何完成项目的引进、如何完成固定资产投入等数量指标,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对于环保问题,虽有所考虑,但迫于经济增长压力,往往就不够重视。例如:环保审批滞后,缺乏综合决策机制,项目预审制度、工业环评制度执行不力,没有完善的部门会审制度、决策咨询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② 园区规划不到位

    园区的污染整治工作,要坚持做到源头控制与末端整治相结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污染集中的工序应该相对集中,便于集中治理。园区建设项目批准建成后,一些园区的管理机构会急于求成,忙于招商引资,在园区还没有整体规划和安装完善的污染治理设施的情况下,就引入项目进入园区,促进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工投产,取得经济效益。由于没有坚持园区规划先行,整个园区在建设过程中,显得杂乱无章,园区布局混乱,综合功能没有体现,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供暖设施、水处理收集和处理系统没有按照当初的环评规划要求进行建设。

    ③ 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不到位

    连云港市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比较好,供水、供电、供热等设施比较完善,但是环保设施建设还没有建设到位,例如,一些园区的污水处理厂和供热中心的基础设施都没有安装,污染物集中控制的用地都没有预留。园区的审批文件中明确规定,园区建设必须要遵循环保“三同时”制度,园区内排放的污染物必须要集中处理,实行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建立统一的污水处理管网,集中处理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当地的环保局验收后,才能投入使用。

    ④ 筹措环境基础设施资金困难

    目前环保设施的设备和技术成本较高,各地在工业污染防治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设施,即使建成了又没有充足资金来维持设施正常运行。部分园区缺乏竞争优势,只好降低标准求发展。工业园区发展不平衡,有的园区规模小,引进项目少,发展速度慢,后劲不足,没有勇气以超前的眼光建设和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但为了凑指标,不得不宽项目入口条件,降低环保标准要求,造成不良循环;甚至个别园区只是一个“空架子”,更谈不上环境的保护问题。

    三、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连云港市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建设与功能的发挥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连云港工业园区数量过多,但是企业的规模较小,布局分散。同时,当地的许多工业园区规划不合理,存在土地资源分配不均、投资环境较差,项目建设进度不快以及招商引资的质量,缺少一些支柱性企业。在调控手段上,政府还缺乏相应的产业政策和科学标准来鼓励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

    2.入园项目规模小,缺乏大项目支撑。据相关数据统计,其中2024年,连云港工业园区共有投产企业1476 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9 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下的企业近百家。有部分工业园区由于建区时间短、规模小,园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进园的门槛比较低,工业园区缺少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牵动性强、产业链条长的大型项目,使园区内的企业难以产生聚集效应。

    3.园区发展起点低、起步晚。连云港地处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于苏南地区比较落后。由于苏南进行产业升级,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进行战略转移,而连云港的一些工业园区正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所以对这些要战略转移的企业进行了招商引资并提供了相关优惠政策。而这些企业产业层次低、产业链发展不完善、产业前后关联效应不强,严重影响了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对园区和周围的环境也造成了污染。四、促进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探讨

    连云港市工业园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市经济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园区内产业由集中到集聚,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如何利用连云港的区域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成为各个工业园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业园区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社会、政府、企业等多种力量介入,在统一的方针指导下,实施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集群发展策略。1.可持续发展

    集群经济的竞争力来源于良好的环境。工业园区建设要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相统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应当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盲目求大,随意圈地。要科学规划,有序进行。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共享上的优势,对水、电、气、通讯、消防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对一些中介服务、产品开发、仓储等设施也应实行集中管理,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率。要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在批准前,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对项目验收严格把关。要鼓励引进污染物综合治理企业,对固体废物、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实行集中治理;鼓励和推行清洁生产。有条件的工业园区要争创生态工业园,推动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2.坚持机制与体制创新

    机制体制上的创新是一个工业园区最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动力,机制与体制的活力从根本上决定着工业园区的实力和潜力,越是向后阶段发展,创新的要求越高。因此,工业园区要按高效、务实原则建立全新的体制机制,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同步推进。要坚持以机制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实现思想观念、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的根本变化;以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为取向,活化机制,改革体制,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3.城市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同向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工业化水平决定着城市化水平,同时城市化进程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工业园区建设既要考虑产业发展的需要,构建产业发展的优势,也要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化过程的基础就是产业不断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因为当产业向城市集聚时,有利于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的共享,有利于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有利于企业以较低的生产成本和费用进行经营发展。工业园区建设要以城市为基础,从而带动城镇发展。

    4.集聚传统企业,发展产业集群

    工业园区发展不能仅限于所谓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对基于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的工业园区发展同样也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在我国,传统产业在工业体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例如,浙江的产业集群大都属于传统产业,但是,浙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却很强。因此,传统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仍是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有效模式。5.促进园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产业集群

    目前,连云港还属于经济欠发地区,产业集群大量集中于传统制造的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还是比较少。传统制造业的优势主要集中于低廉的价格和劳动力,技术含量比较低。但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命力所在,更是整个产业集群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所在。因此,地方政府应通过相关产业政策的实施,引导、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兴区,人才强区”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3个关键环节,加强园区产学研合作,建立园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园区传统产业集群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五、结论 产业集群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对连云港而言,一定要抓住这个发展机遇,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借助国家优惠的产业政策,推进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并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推荐阅读:
    我国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中的主要问题
    半粒种子也有春天
    某省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报告
    产学研专项资金申请
    女装店经营要掌握的
    上一篇:产学研专项资金申请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