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教育论文 诗句大全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七号文库

    某省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报告

    栏目:七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清风徐来 时间:2024-09-28 21:54:37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某省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报告

    某省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报告

    江苏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产能过剩威胁日见增强,部分行业如钢铁、纺织、水泥和石化等供过于求。长期的产能过剩将在产业升级、价格波动和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等方面形成持续性压力。从而要求政府、银行和企业等重新角色定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并在中短期内加速规模化、联合化,增强企业抵御风

    险、研发创新能力,进而加速产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当前江苏省产能过剩的现状

    (一)分行业看,部分行业效益增长与产销增长脱节,设备利用率不足。

    1.纺织、钢铁行业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压力相对突出。我省纺织业尽管因纺织品配额暂时取消而效益可观,实现工业产值3027.82亿元,利润82.3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8%、55.3%,但随着贸易摩擦加剧和欧美“新配额”时代到来,行业内尤其是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压力明显增强。以纺织企业集中的吴江市为例,该市部分实力较弱、产品档次偏低的中小企业出口受阻,规模在100台以下的多数喷气织机企业,去年下半年仅能依靠大企业剩余订单维持生产,开机率已不足50%,个别企业甚至已停产。

    钢铁行业内中小型企业因产品多处于产业链低端,竞争日见激烈,产能闲置问题相对突出,如体量较小的江苏淮安钢铁实际钢产量仅为年产能力的79%,1-2月该比例进一步降至72%;而大型企业产销相对较好,如产能十倍于淮安钢铁的我省钢铁业龙头企业沙钢集团、南钢集团产销率都在98%以上,基本无设备、土地闲置现象,但是生产成本同比提高40%左右,利润大幅负增长。

    2.石化、水泥行业存有一定结构性过剩产能。我省石化业供求状况相对较好,而水泥业在部分地区已出现一定过剩局面。以水泥企业集中的溧阳市为例,至市场销售不畅,价格持续低走,水泥均价170-180元/吨,比下调24-34元/吨左右,库存日见增多,开工渐显不足,该市水泥生产仅完成设计能力的60%,达产企业近乎于无。

    3.电力行业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因电力行业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度,难以在一省内明确把握供求波动,但从设备利用率情况看,电力行业极有可能存在一定的产能过剩。据初人行南京分行金融研究处调查,全省电力行业设备利用率整体较高,但仍有25%的样本企业设备利用率比去年同期下降,而且随着部分企业扩充产能,平均设备利用率将进一步降低。但随着苏北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等政策举措深化和“十一五”经济增长对电量的需求,加上浙江、上海近几年没有大型电力项目上马,短期内我省电力不会形成产能过剩问题。

    (二)分地区看,苏南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产能过剩情况较为突出,但苏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将更多受产能过剩损害。

    以经济较发达的苏锡常三市为例,产能过剩情况相对突出。末五大行业产成品库存和应收账款近700亿,比末多出180亿左右。需要指出的是,当前苏南地区新产能持续形成,如吴江市、溧阳市分别增加纺织业、水泥业固定资产投资以技术革新、设备更新,形成大规模产能,而旧有产能因各类原因未能及时淘汰,新旧产能并立,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产能过剩问题。

    以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徐州等苏北五市为例,因经济绝对量相对较小,产能过剩情况似乎较不明显,但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库存的逐步增加显示该地区产能过剩压力也在持续增强。末苏北五市五大行业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库存约90亿,比末增加近12亿。相对于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无论在技术、资本还是社会配套环境等方面,苏北地区都处于劣势。这使得如果未来产能过剩压力增强,苏北一方面难以像苏南地区一样通过输出过剩产品、转移过剩产能缓解压力,另一方面在主动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也难以承受相应损失,即苏北五市可能更多受到产能过剩压力损害,无论这压力是否来自苏北本地区。

    (三)产能过剩是前期投资迅猛增长的结果,而根本原因是国内外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

    在政府主导投资取向和资金供给廉价的背景下,90年代中期以后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直接导致当前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十五”期间全省合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万亿元,2.3倍于“九五”期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到“十五”期间最高年度增幅,同比增长38.6%,而1季度更达到惊人的63%。并且投资多集中于与钢铁、水泥等行业密切相关的能源、水利、交通、信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投资。从深层次看,剔除社会创新精神缺失等社会层面因素,国内外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产能过剩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是当前我国正由90年代中期以来由投资推动的经济抬升期逐步进入以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和知识升级为动力的经济升级期,旧有规模化产能与新形成产能并立;二是经济全球化全球范围重新配置资源,我省参与国际分工程度日见深化,外贸依存度达102%,苏南地区更达150.6%,本应淘汰的部分落后产能因各种

    原因借助外力压迫国内优质产能空间;三是我省正处于重工业化阶段,重工业增加值2倍于轻工业,而重工业在投资与形成产能之间时滞较长。

    二、对银行信贷资产的影响

    (一)当前我省五大行业银行信贷资产情况。

    2月末,全省五大行业贷款余额达2924.1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7.86%。从统计数据看,当前五大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基

    本稳定,并一直处于双降中。末全省五大行业不良贷款余额452.722亿元,比末下降54.51亿元,不良率下降8个百分点,但这并非得益于企业经营情况好转后的还款能力增强,而是主要得益于贷款核销和剥离,初仅工行江苏分行就政策性剥离270.94亿元,使江苏省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下降2个百分点。如果剔除剥离因素,上述行业贷款质量不容乐观。根据对淮安市的典型调查,末淮安市钢铁、纺织、电力三个行业不良贷款额合计4.26亿元,比年初增加3个亿,不良率11.41%,比年初提高7.62个百分点,尤其是纺织业末不良率更高达40%,当地政府拟破产的5户企业中3户为纺织业企业。

    (二)筹资渠道狭窄,贷款集中度过高。

    五大行业投资的资金来源除利用外资和发行债券外,主要依赖国内贷款,且集中度不断提高,潜在风险持续增强。如末吴江纺织业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达1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5亿元,信贷投入占比为50%,单个企业贷款总量聚集度也较明显,鹰翔、恒力、盛宏3家重点纺织企业末贷款余额合计51亿元,占比全市贷款的13.4%,单个企业最大信贷总量超过40亿元。

    (三)信贷收缩时存在“一刀切”现象。

    国家宏观调控以来,省内各主要金融机构已经意识到前期信贷放大所隐藏的风险,并结合各行自身内部改革的机会采取措施对可能出现的信贷资产风险加以防范:一方面对钢铁、水泥等行业整体关注,授权授信权限上收,贷款评估发放更为严格,对盈利能力不足、产品以低端为主的落后产能加速退出;另一方面关注企业各类信息尤其是信用信息的收集。但在信贷收缩的同时,存在忽视个体差异而“一刀切”的现象。以钢铁业为例,国有商业银行增量贷款权限普遍上收总行或分行,并加速压缩存量贷款,即使我省重点优质钢铁企业沙钢集团贷款也因此受到较大影响,截止5月末,沙钢本外币贷款余额93.36亿元,同比下降1.4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更同比下降1.5亿元。

    三、对通货紧缩等方面的影响

    无论是前期投资的消化,还是各深层原因的应对都需要一个艰难的反复的过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产能过剩的压力将在全国和省内持续存在,但目前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是暂时性、阶段性现象

    1.产能过剩与产业升级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二者互为因果,即产能过剩压力带来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产业升级过程中新旧产能的并立使一定时期内产能过剩存在加剧的可能性。如果政府有形的手缺位或者疏导失误,市场极有可能失效。

    2.与通货紧缩的关系。长期性的供给过剩无疑会给产品价格以强烈的向下压力,但这种压力是否转化为现实的通货紧缩则更多的取决于:一是前期因价格传导不畅而滞存在工业品价格里的原材料上涨压力如何释放;二是未来我国我省城镇农村居民名义收入的快速增长与实际收入的偏离程度;三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否可以扭转外汇持续流入、央行被迫放大货币供给的局面;四是国际油价等外生性因素是否渐趋稳定。从历史上看,产能过剩并不必然与通货紧缩相联系,当产能过剩导致了严重的市场失衡,市场更有可能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

    3.与效益的关系。当前产能过剩问题之一是前期投资迅猛增长并未带来相应的效益增长。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前期投资中不以利润为导向、而以政府考核为动力的政府投资份额较大,如城建、交通、大学城等项目都列入“十五”计划等政府工作计划,刚性很强,全省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之比为32.77%,高出6.44个百分点,这部分投资本身不产生效益或产生一定效益但时滞较长;二是政府推动的工业集群化、规模化,短期内固定投资增大而效益下降,如企业搬迁至各级政府的工业园区等;三是作为市场主要个体的民营企业在避税等方面存在灰色区域,投资项投入不一定在利润项反映。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长期政策建议:明确市场主体地位,加速产业升级。

    产能过剩是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波动的产物,具有一定必然性。但政府主导投资、企业创新精神缺失等因素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周期,加剧了震幅。要平缓长期产能曲线,一是加强对经济周期的研究与认识,二是督促市场各主体明确定位、调整行为。

    1.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加强产业政策的权威性与控制力,同时加速产业在地区间梯次转移。在加强自身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吸纳相关行业、相关研究机构等社会各方的调研成果,并将此机制化,同时建设调研成果等信息的有偿或无偿的公布平台;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制止无序竞争,扶优劣汰,推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集中度;各级政府协调共进,结合地区在资金、劳动力和能源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江苏省内产业转移以及与其他地区的产业衔接。另一方面更多着眼于创建良好的社会市场环境,加强服务职能,深化税费等方面的改革,向社会让渡资源份额,由市场更多的行使资源配置职能。

    2.企业应立足核心,加速升级。一方面明确自身核心竞争力,集中力量专攻主业;另一方面以加速产业升级为手段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科研投入,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升级,加大对人的投入,以内部机制改革推动管理升级,加大对长期营销网络建设的投入,以诚信建设推动社会信用环境升级。

    3.银行应深化改革,完善自身。建立现代银行体系,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控制体系和授信授权评估管理体系,立足企业经营、盈利和信用等方面信息采集,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和产业前景,实现贷款科学决策,持续性的金融创新,有效配置金融资源。

    (二)中短期政策建议:加速规模化,加速联合化。

    当前,提高公务员和农村居民收入等措施是提高了整体消费能力还是仅仅形成了价格泡沫,仍有待持续监测。但可以肯定的是,消费需求短期内仍难以启动,那么如果产能过剩加剧甚至失控,只能通过压缩部分行业、部分地区的落后产能,牺牲供给以保证市场均衡,牺牲短期利益以保证长期利益,牺牲局部利益以保证整体利益。应借鉴西方产能过剩的历史经验教训,就是说:加速规模化,加速联合化。

    一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由政府牵头各行业龙头企业和权威性研究机构订立相关行业标准。一方面是结合中国实际,订立有全国意义的行业准入标准,另一方面是行业的先进生产力标准,各级政府据此协调行动,迅速并且果断的压缩落后产能,扶持优质企业规模化,加速产能过剩行业的资源集中。

    二是各金融机构应主动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向整体关注的同时“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对有一定实力、发展形势较好的企业,考评综合回报率,加大投入,对于列入压缩范畴的企业,及时知会企业与地方政府,加速退出。

    三是以利益均沾、风险分担为原则构筑多层次的联合。地区间的产业联合与政策协调,如长三角各城市的差别定位;企业间在原材料采购、产业链分工、销售市场的确定以及研究投入等方面的联合,如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的组团策略,在新产品研发中风险分担策略等;银行间的联合,如以银团贷款形式支持大型项目;在条件成熟时,甚至可以考虑进一步深化银企联合。

    四是谴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与之有理有节的斗争。一方面寻找新的地区市场和细分市场,调控出口增长序时进度与增幅,为国内产业升级争取时间;另一方面在当前资金充裕、鼓励自主创新的背景下辩证看待外资作用,结合土地占用、市场挤占等资源成本,综合考量引进外资带来的技术、管理等方面利益。

    五是根据省内不同地区在产能过剩中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出台相关政策,以防“一刀切”进一步引发结构失衡,如苏南地区应坚定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两个率先”,而苏北地区则可在坚持产业升级同时,吸纳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行业产能转移。

    六是建立产能过剩评价监测体系,明确产能过剩的定义、核心指标和先行指标。

    第二篇:钢铁大省如何化解过剩钢铁产能?

    钢铁大省如何化解过剩钢铁产能?

    在中国,钢铁产能过剩早已不是一个新鲜名词,然而减产难,减掉已建成的产能更难。同时,低迷的市场需求远远赶不上钢铁产量增长的步伐。面对如此境地,我们不是消极以待,而是采用积极的态度,尽可能的去解决问题,从2024年开始,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上了一个档次,直到现在,力度仍然不减,这或是钢市春天有望到来的前兆吧。

    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钢铁行业已开工项目510个,在建项目总投资2699亿元。其中,炼铁在建产能3000万吨,正在设计2800万吨,规划建设1700万吨;炼钢在建产能2200万吨,正在设计1000万吨,规划建设1700万吨。如果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国内炼铁和炼钢总产能将分别达到9.15亿吨和10.2亿吨,折合粗钢产能达到10亿吨。目前,中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国际公认的过剩或者饱和的边缘。仔细看一下数据,这或是我国缓解产能过剩力度不减的原因。

    面对如此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作为我国最大的钢铁大省——河北,又出台了什么政策呢?河北省石家庄市日前印发的《石家庄市压减钢铁产能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4年底,全市5家钢企将净压减钢铁过剩产能856万吨,其中压减炼铁产能374万吨、粗钢产能482万吨,全面提升钢铁产业核心竞争力。

    按照《方案》要求,在2024年压减西柏坡钢铁有限责任公司54万吨炼铁产能的基础上,到今年年底前,河北丰达钢铁有限公司将拆除450立方米高炉1座,净压减炼铁产能52万吨。河北石鹿特钢有限公司拆除70吨电炉两座,净压减炼钢产能60万吨。到2024年底前,河北敬业集团有限公司拆除450立方米高炉1座、80吨转炉3座,净压减炼铁产能55万吨、炼钢产能248万吨。到2024年底前,石家庄钢铁有限公司搬迁1080立方米高炉1座、580立方米高炉1座、480立方米高炉1座、60吨转炉两座、60吨电炉1座,净压减炼铁产能213万吨、炼钢产能174万吨。

    石家庄市政府提出,对未按规定期限压减产能的企业,将吊销企业排污许可证,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相关管理部门不予办理生产许可,已颁发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的要依法撤回。对未按期完成压减钢铁产能任务的县(市)、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

    除了河北,山东也加大了力度,继续动真格,山东省力争通过5年努力,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轮胎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船舶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24年,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分别控制在5000万吨、1.5亿吨、400万吨、1亿重量箱和600万载重吨水平。到2024年,山钢集团产能占全省的比重达到76%;水泥熟料、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前5家企业的产能集中度分别提高到90%、95%、95%和75%以上。

    看来,起到领袖带头作用的两个钢铁大省都继续走淘汰落后产能之路,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力度巨大是无法估量的,这也印证了我国对于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的决心——“不成功,便成仁”。现阶段钢铁业之所以低迷不振的根本原因就是过剩问题,笔者认为,在面对国家如此巨大的化解产能过剩力度面前,钢市有望再次迎来春天。

    第三篇:产能过剩

    今天我要说的钢铁企业产能过剩

    先看一组数据:几年前,一吨钢铁的利润约1000元左右,可以买到一部手机;一段时间后,一吨钢铁利润1.68元,可以买一瓶矿泉水;钢铁价格继续下跌,甚至降低到一吨钢铁利润为0.43元。钢铁企业利润率仅为0.13%,钢铁的价格相当于1994年的价格;迁安市钢铁的营业额2024年同比2024年下降95%以上。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问题:产能过剩。我先说一下我的观点:

    第一:从供求上看,钢铁企业堆积大量的库存,需求量小,按照我们的假设来说,钢铁企业现在应该停止生产,减少攻击,但是钢铁企业做不到。首先,因为钢铁企业是地方经济的支柱,一些钢铁企业的收入占地方GDP的30%以上,钢铁企业也是当地税收的主要来源,钢铁企业又能吸引当地很多的劳动力,出于这样的考虑,政府不希望钢铁企业停产(这是地方政府利益捆绑造成的);其次,炼制钢铁的锅炉如果停产了,要是再想开动锅炉的话,需要近一年的时间才能开动,企业不知道钢铁何时销路好,因此企业出于这种考虑也不会停产。再次,近些年,中国也在进行一些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但是淘汰的落后产能远远小于新增的产能。

    第二:从成本收益上分析,假设钢铁企业的锅炉在炼制钢铁时,既能炼制100吨也能炼制120吨,那么企业一定会选择炼制120吨,因为都是花同样的成本,多炼出的钢铁在销量好的情况下就能多卖钱了。企业要维持饱和生产。

    第三:站在我国的角度,我国千方百计的追求GDP,因为我国正在处于大量建设阶段,是靠投资拉动的经济的,不搞GDP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国从上到下,以GDP为上,所以钢铁企业也就开足马力生产了。这是钢铁企业不得已生产。

    第四:从第三点的投资上看,几年前,钢铁行业利润大,理性人千方百计的投资钢铁,造成钢铁行业过热,需求跟不上来,供给与需求相差,就造成了现在的产能过剩。

    第五: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只能通过数量的多少来赢取企业的利润,所以近些年,企业钢铁生产多也就很正常了。

    第六:比较分析,比较东西部原材料的价格,造成了一部分企业向西部转移,但是东部当地政府又不愿意放弃企业,所以早晨了新旧产能并存的窘境。(也涉及地方政府利益捆绑)

    解决方法:提议就是要把源头堵住,然后消化过剩的产能

    第一:看到地方政府利益捆绑,首先要先让政府减少干预,让钢铁市场也实现淘汰,淘汰落后的产能,炸掉落后的锅炉,让市场消耗过多的产能;即使钢铁再赚钱,也不能让落后的企业在政府的扶持下生存。

    第二:既然无法改变我国要靠投资来增长的困境,就要改变消费,改变消费的结构,能让消费可以拉动经济,减少对投资的依赖。

    第三:要注重增加GDP的质量,而不是速度,现在的钢铁企业就是在速度上建立的,盲目的扩大钢铁企业规模。

    第四:对于钢铁行业,要制定一系列的准入标准,减少企业的不理性进入。

    第四篇:LED产业产能过剩

    LED产业严重产能过剩 在最近两年中,国内LED产业面临着严重产能过剩的窘况。近期发布的各大LED企业发布的2024年年报指出,业绩普遍低迷。业界分析称,2024年LED产业将仍然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LED产业近年来在国内引发投资热潮,并一度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然而自2024年以来,行业普遍遭遇“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近期各家企业发布的2024年财报数据也不尽如人意。

    和2024年相比,多家LED企业2024年无论营收还是净利润均出现了明显下滑。如知名LED芯片企业德豪润达,2024年营收28.24亿元,同比下降8%;净利润1.68亿元,同比下降57%。士兰微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12.74%,净利润同比下降88.07%。国星光电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11.87%,净利润同比下降66.45%。

    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各家企业给出的解释普遍是:由于受LED行业竞争加剧影响,公司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下降,并由此挤压了利润空间。

    在业内人士看来,2024年中国LED行业规模增长速度达34%,表明市场增长速度仍然维持较高水平。但整个LED产业产能扩张的速度远大于规模增长的速度,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整个LED行业散发出阵阵寒意。

    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2024年欧美、日本等LED市场增长速度不如国内市场,导致以出口为主的LED企业订单普遍下降;而随着国内整个产业链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直接导致企业毛利率迅速下降。

    据高工LED产业研究所统计,2024年中国LED芯片平均价格同比下降32%,部分产品例如显示屏用小功率LED蓝绿光芯片平均价格降幅超过50%。2024年中国LED芯片行业表现为盈亏平衡甚至亏损,最终导致大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看来,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降价消库存都将是LED产业的主基调了。湖南墙体广告: www.feisuxs

    第五篇:强化措施化解过剩产能

    我区强化措施化解过剩产能

    为有效的化解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我区积极建立全区化解过剩产能情况报送机制,加强沟通协作,定期报送化解过剩产能情况。

    报送内容主要涉及化解过剩产能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淘汰压减产能情况,水泥等行业运行及在建项目情况,以及行业建设项目落实产能等量减量置换等情况。

    为建立化解过剩产能工作长效机制,我区将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通过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动力等多重措施,合力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各项工作。



    推荐阅读:
    某省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报告
    产学研专项资金申请
    女装店经营要掌握的
    幼儿园交通安全责任书
    通讯公司试用期总结及计划范文
    上一篇:女装店经营要掌握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