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教育论文 十号文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六号文库

    2024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栏目:六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落花无言 时间:2024-06-05 15:51:28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2024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淮安市长曲福田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2024年工作回顾,二是2024年目标任务。

    回顾过去一年,曲福田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牢记习总书记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好的殷切嘱托,围绕市委六届三次全会确立的“两大目标”,全力聚焦“五大突破”,大力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十项重点工程”,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质态提升、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向好态势,实现了新一届政府工作的良好开局: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实现重大突破,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24亿元、达到2150亿元,增长12%,人均超过7200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建筑业产值跃上千亿元台阶,分别达1100亿元、1120亿元和1048亿元。主要指标增幅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1.4亿元,增长16.2%,税收占比达81.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50亿元,增长21%;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737亿元和1398亿元,增长14.2%和1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7亿元,增长13.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25180元和10870元,增长9.5%和10.5%。

    曲福田从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扩量提质;注重激发内在活力和集聚资源要素,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抓中心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城乡统筹步伐加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民生保障水平,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强化政府自身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履职能力不断增强五个方面,对2024年工作进行了回顾。

    分析今年发展面临的形势,曲福田说,只要我们把握大局、看清走势,积极应对、负重奋进,就一定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巩固提升现有位次,保持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他指出,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省“八项工程”总体部署,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扣“两大目标”,实施“六大战略”,推进“五大突破”,重抓“十项重点工程”,切实以改革增活力,以投入保增长,以开放聚要素,以创新促转型,以发展惠民生,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发展持续转型、城乡持续提质、民生持续改善”,确保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2024版全面小康指标体系要求。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左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高于省均水平,节能减排完成省定任务。

    曲福田说,实现今年的奋斗目标,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增创跨越争先新优势。着眼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创新求突破,勇闯深水区,打赢攻坚战,努力以改革创新抢占先机、争创优势、赢得发展。二是坚持转型升级发展,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全力实施工业第一方略,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6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均增长12.5%。三是坚持开放引领发展,全面增强要素集聚能力。强化开放型经济龙头作用,进一步拓展空间、提升质效,不断创造区域发展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力争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40亿美元。四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县域经济更大突破。完善“一县一题”帮扶机制,加快富民壮村强乡镇步伐,实现县区主要指标增幅在全省进位争先。五是坚持内涵特色发展,着力打造现代精品城市。按照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总体定位,重点实施八大类839个项目,完成投资1100亿元,不断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宜业宜居环境。六是坚持民生优先发展,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加大民生投入,加强社会治理,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

    今年将继续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投入40.1亿元,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件实事。一是老旧小区改造,二是公共交通能力提升,三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四是农村饮用水安全,五是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六是困难群体住房保障,七是改善基层办学条件,八是创建惠民示范医院,九是尊老爱老济困助残,十是完善便民服务设施。

    曲福田说,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实现跨越发展新目标,谱写好中国梦的淮安新篇章,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大力弘扬“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新时期淮安精神,积极顺应群众对政府工作求新求快求实的要求,坚持以高效廉洁为价值取向,恪尽职守,永不懈怠,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一是联系群众聚合力,二是锐意改革善创新,三是矢志发展敢担当,四是清正廉洁树新风。

    曲福田激情满怀地说,实干播种希望,拼搏创造未来。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务实奋进,为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2024年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20日在淮安市 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高雪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淮安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十一五”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淮安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强力推进“五大建设”,在应对重大挑战、接受重大考验中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主要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五年来,我们始终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显著增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24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5亿元、人均4046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31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41.43亿元,分别是2024年的2.3倍、2.8倍、4倍和5.3倍;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70亿元,是“十五”的3.8倍;

    二、三产业比重提高7.5个百分点;全面小康四大类25项指标有17项达到目标值。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五年投入2276亿元,组织实施846个亿元以上项目,FSK科技城、淮阴卷烟厂技改等项目竣工投产。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419户,实现销售收入2392亿元,增长49.9%,淮钢、FSK销售过百亿元。特钢、IT、盐化工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连续七年保持粮食增产,高效种植业、高效渔业面积分别达到266万亩和50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79%,形成11个年销售10亿元县域主导产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21家,创成5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乡镇工业集中区、村级创业点建成6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吸纳12.5万农民就业。服务业水平不断提升。创成4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8个省级物流基地(企业),建成仕泰隆模具城等31个专业市场,新增3个四星级以上酒店、7个4A级景区;淮安软件园、淮阴软件园、洪泽安芯智能港等蓬勃发展,阿里巴巴、搜狐、微软、浙大网新等知名软件企业相继落户。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五年来,我们始终围绕“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中心城市迅速扩张。建成区面积由80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人口由80万增加到120万,城市化水平由36.7%提高到45%。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生态新城、清河新区、清浦新城加快建设,万达广场、会展中心、新亚国际广场等建成投运,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功能进一步增强。里运河、大运河、古黄河风光带建设以及白马湖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启动,新建改建15个公园,免费开放市区所有公园,新增绿地1354公顷,污水处理率超过80%,改造旧城面积120万平方米,发放公积金贷款35亿元。城乡统筹力度加大。4个县城投入850亿元,建成涟水全民健身公园、盱眙奥体中心、金湖尧帝公园、洪泽幸福广场等项目,金湖创成国家园林城市。新建农村公路4470公里,疏浚县乡河道1393条,区域供水延伸到17个乡镇,建成7个省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项目和79个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创建12个省级康居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高速公路联网成环,干线公路提档升级,淮安涟水机场通航运营,宿淮铁路、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快速推进;南水北调、治淮等工程进展顺利;华能三期、国信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建成投运。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开放吸纳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累计引进5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1108个;新批外资项目760个,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6.24亿美元,累计新批台资企业600余家,台资占实际利用外资一半以上,台资集聚新高地加速形成。载体建设实现跨越。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创成中国淮安出口加工区、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7个省级开发区和淮安工业园区、盐化工新区建设步伐加快。省级以上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61.8亿元,新开发面积13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4874家。改革重组进展顺利。基本完成市属75户重点企业改制,成功打造2个资产超百亿元融资平台、发行27亿元企业债券,引进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及苏南农商行来淮设点,积极构建担保、再担保体系,全面推开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和农业保险工作。2024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15亿元、贷款余额865亿元,分别是2024年的2.9倍和3.1倍。对外交流不断拓展。首创便捷通关模式,淮安港获批二类水运口岸;外经合作稳步推进,外贸出口突破20亿美元;国际友城总数达到11个。

    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五年来,我们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7.7万人,累计开发新产品2195件,专利授权量3282件,市高新技术创新中心建成国家级孵化器。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实现学费全免、硬件建设全达标、绩效工资全兑现,入学率基本保持100%。新创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职业学校17所,新增省市级优质幼儿园112所。普及高中教育,高考主要指标位居苏北前列。南京林业大学来淮合作办学,高教园区在校生增加至7万人。清河、金湖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新创三甲综合(专科)医院3个,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标准化,建成百万群众“15分钟健康服务圈”,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42万座。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实施。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等节会,建成运河博物馆群。广泛开展“三下乡”活动,实现乡镇文化站全达标、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有线电视村村通,主要公共文化设施人均面积超过全省水平。奥运金牌、残奥奖牌、中国戏剧梅花奖实现零的突破。

    人民生活实现新改善。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富民优先,大力推进就业惠民、创业富民、社保安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600元和7100元,年均分别增长14.1%和12%;人均储蓄存款突破万元。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55.4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被征地农民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7.9平方米增加到32.3平方米,城乡居民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由0.5部增加到5.5部、电脑拥有量由13.5台增加到36台。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64.8亿元,年均增长18.3%。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乡低保提标扩面,惠及19.51万人;扶贫攻坚成效明显,46万农民实现脱贫;城镇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0%、98%和9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荣获首批中国爱心城市称号。民生实事深入推进。近两年,市、县两级累计投入34亿元,每年为城乡居民办十件实事,在苏北率先为8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尊老金、实行市区65周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五年来,我们始终以打造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全面加强诚信、团队、效率建设,公信力、执行力进一步增强。行政效能持续提升。顺利完成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执法类、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圆满完成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行政审批、招投标、电子政务等平台加快建设。精简行政审批事项212个,压缩审批环节195个,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项目226个,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和为企业送工等活动,多渠道保障用地需求,为客商提供101%服务。政务公开稳步推进。充分发挥市政府门户网站、市长信箱和新闻发言人作用,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主动加强与政协和社会各界的联系,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930件、政协提案2024件,满意率达99%以上。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圆满完成“五五普法”,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创建扎实推进,连续七年荣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称号。完善各类应急体系,建成区域性灭火救援中心,信访稳定、安全生产形势良好。其他工作统筹开展。国防动员全面加强,顺利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二连冠。圆满完成对口援建任务。供电、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邮政、地震、气象等部门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粮食、供销、农机、审计、物价、国资、机关事务、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民族宗教、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等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刚刚过去的2024年,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全面完成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十一五”发展划上圆满的句号。一年来,组织实施906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41个,投入705亿元;组织实施中心城市建设项目665个,投入412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7个县(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突破20亿元。成功举办台北经贸招商、台商淮安论坛、央企省企宁企对接、美食节集中签约等活动,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0.5亿美元,增幅居全省第一,县(区)实际利用外资全部突破1亿美元。

    “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全市人民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团结拼搏的结果,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心帮助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通力协作,离不开驻淮部队、武警官兵、驻淮各单位和各位老同志的鼎力支持,离不开广大来淮投资建设者的积极参与。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为淮安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社会各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十一五”发展,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只有全力以赴抓项目、一心一意谋发展,淮安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更强的竞争力,才能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只有始终突出又好又快的鲜明导向,在引进中提升,在增长中转型,在发展中调整,才能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只有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培育特色,做好“结合”、“转化”文章,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淮安特色的发展新路子。必须坚持和谐发展不动摇,只有统筹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之间的关系,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紧密结合,才能形成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大,县域实力还不强,部分人均指标低于全国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较为明显;公共服务水平还不高,一些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增收压力较大,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部分干部思想观念落后,工作方式有待改进,服务意识、操作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十二五”展望

    未来五年,是淮安跨越发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众多的挑战和考验,也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条件。一方面,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国家宏观调控趋紧,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我国发展内生动力增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沿海开发两大战略深入实施,这些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推动淮安在“十二五”实现更大突破。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为主题,以扩量提质、转型升级为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城市化、科教与人才兴市、借港出海与开放带动、绿色发展、城乡统筹战略,继续推进“五大建设”,全力打造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总量翻一番,财政超千亿,建成生态市,全面达小康。到2024年,全市经济总量在2024年基础上实现翻番,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在苏北率先建成全国生态市,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小康。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我们将着力突出五个方面:

    (一)在加快发展中增强竞争力。发展不足、实力不强是淮安当前的最大矛盾,加快发展仍然是“十二五”时期的首要任务。未来五年,必须进一步加大有效投入,加快项目建设,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2024年基础上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省前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力争1个以上县进入苏北十强、全国百强。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到“十二五”末,全市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新兴产业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突破1000亿元,工业销售超过8000亿元。大力实施县(区)和开发区工业突破计划,壮大县(区)和开发区工业体量。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做大做优五个百亿元主导产业,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到“十二五”末,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2%,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500名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

    (二)在对外开放中增强吸引力。继续把外向型经济作为淮安发展的“龙头”来抓,不断增强开放带动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累计达到120亿美元,其中台资50亿美元以上,成为海峡两岸有影响力的台资名企集聚区。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区扩容提质,加快专业园区、特色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建成50家省级以上开放载体,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全省十强。积极策应沿海开发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加快建设“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综合枢纽;加快区域合作和国际化步伐,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对接,拓展对外交流,新结国际友城5个。

    (三)在城乡统筹中增强辐射力。紧紧围绕培育江苏新兴增长极、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扩张规模、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到“十二五”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0万,城市化水平超过55%,基本建成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生态新城核心区等现代化功能区,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态水城特色进一步彰显,承载力、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加快县城建设步伐,涟水、盱眙建成生态优良、经济繁荣的中等城市,洪泽、金湖建成湖滨生态特色城市,进一步提高区域竞争力。加强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吸引产业、人口向城镇集中。到2024年,全市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非农产业比重超过92%,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四)在改善民生中增强凝聚力。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到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15万元和1.27万元。加大民生投入,市级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民生建设,每年为城乡群众兴办十件实事。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构筑较为完善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劳动就业等服务体系,初步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15分钟生活圈”。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广大老百姓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45万平方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让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五)在生态建设中增强承载力。以国家级生态市创建为抓手,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确保80%的县创成国家生态县、80%的乡镇创成国家生态乡镇、80%的村建成市级以上生态村,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确保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

    2024年工作

    2024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根据市第五次党代会第五次会议精神,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增长3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长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和12.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围绕上述目标,今年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以加快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扩总量、提质量、转方式、调结构,确保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5%,新增列统企业(新口径)150户以上。

    主攻重大项目。扎实开展“工业重大项目竣工提速年”活动,完成投入1000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40个、竣工100个,实施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0个。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加大项目考核权重,加快推进台玻100万吨纯碱、敏实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建设,确保天淮大无缝钢管、30万千瓦热电联产、天士力生物医药产业园、台啤等项目竣工投产。重点培育60个省级、220个市级新增长点,全年新增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20亿元,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

    壮大产业规模。以淮钢、FSK、台玻、国宝空调、今世缘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形成特钢、IT、盐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等千亿元主导产业,力争销售总额突破1500亿元。改造提升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强化新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力争销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发展壮大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产业规模实现倍增。扶持百户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中小企业提档升级,确保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600户,其中超10亿元企业30户。

    推进自主创新。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18亿元,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40个。依托国家级盐化工质检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全面深化与清华、南大、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加强人才引进和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签约合作项目400个以上。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在现有企业中实施50个重点节能改造项目,新增20户以上清洁生产企业。

    优化要素供给。坚持招工与招商并重,实行政府、学校与企业联动,引导职业院校学生本地择业,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务工,吸引中西部人员来淮就业,基本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积极争取土地点供指标,深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工程,加大土地整理和开发力度,保障项目用地需要。加强银企对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特色城市化。投入565亿元,实施八大类910个重点项目,加快“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步伐,确保建成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7%。

    完善城市功能。加快生态新城建设,建成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城市博物馆和枚皋中路等,加快市体育中心、绿地广场等项目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商业商务功能,重点实施雨润国际新天地、苏宁广场等项目,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完善市政配套功能,重点实施明远西路、大同路等道路贯通和桥梁连接工程,启动市区快速通道系统前期工作,提高公交车、出租车服务水平,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大力推进北京路、西安路、延安路沿线旧城改造,加快西南化工片区企业和居民搬迁进度,全年开发房地产面积1000万平方米,竣工300万平方米。以提高市民素质、维护城市形象为目标,深入落实精细化管理措施,积极实施背街后巷整治、城市停车场建设等项目,城市公共厕所全部免费开放,确保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验收。

    加强生态建设。突出洪泽湖、白马湖生态水源保护,大力提升滨湖绿化生态景观,全面完成白马湖环湖大道建设及退渔还湖工程。实施里运河水位控制、古黄河水利枢纽等工程,建成大运河滨河风光带、里运河水岸公园、古黄河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二期等项目,全面提升城市出入口和主次干道景观,新增公共绿地600公顷,改造200公顷。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新创国家生态乡镇37个、市级以上生态村200个、康居示范村33个。

    促进城乡联动。加快四县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成淮金路,实施洪泽—楚州—涟水宁连路东绕城段,新改建农村公路370公里;建成徐杨水厂,加快城南水厂建设进度,年底前市区三大水厂水质达到106项检测标准;新建白马湖、渔沟等水厂,区域供水范围扩大到40个乡镇、惠及120万人口。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和管理,切实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拓展对外通道。加强与重点城市对接,开通至深圳、西安、成都、大连等航线,争取开通至台湾、香港航线,启动淮安涟水机场扩建工作。建成宿淮铁路,争取开工建设连淮扬镇铁路,组织开展宁淮城际、徐盐高铁(淮安段)规划性研究。推进盐河航道、淮河出海航道整治和金宝航道、新港二期、盐化工新区通用码头建设等工程。加快205国道西绕城段、金湖至马坝高速公路、洪泽至阜宁一级公路建设,建成326省道、235省道高沟至涟水段。

    (三)以富民壮村强乡镇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化、县乡工业化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规模基地标准化生产,全年新增机插秧面积40万亩、高效种植业面积30万亩、高效渔业面积5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82%。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盱眙满江红龙虾产业园、洪泽中药材产业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新创省级产业园2个。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全年固定资产到位资金50亿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创建,进一步放大淮安大米、盱眙龙虾、淮安红椒等品牌效应。

    重抓乡镇工业。坚持以乡镇工业集中区、村级创业点为载体,加快标准厂房建设,积极引进配套协作型、就地加工型、农产品开发型项目,确保固定资产投入突破200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140万平方米,新增150个上规模的村级创业点,省定经济薄弱村标准厂房实现全覆盖。积极培育列统企业,确保乡镇工业集中区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带动15万农民就业。改善农村环境。加大农村水利投入,组织实施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河道疏浚等工程。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丘陵山区、黄河故道农业开发,新建高标准农田14万亩。深入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建成80个秸秆固化成型示范点,提高镇村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能力。

    (四)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速。全面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推动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发展新兴流通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市综合物流园、涟水空港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继续推进供销“新网工程”,积极培育会展业。加强清河新区、清浦新城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实施奥特莱斯购物广场、现代国际新城、禧徕乐国际商贸城等一批重点项目,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依托市综合大市场,加快义乌小商品城、欧蓓莎购物中心等项目建设,力争销售超20亿元。加快物联网推广运用,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拓展金融保险业。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新引进1家银行机构来淮设点,光大银行、广州农商行各成立1个村镇银行,组建淮安农村商业银行和10家以上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市信用再担保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到30亿元以上。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县、达标县各1个。以加强安全生产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为重点,进一步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各类产业基金,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探索融资担保新方式,年内争取1户企业成功上市。

    提升文化旅游业。保护开发楚州区7平方公里历史文化核心区,加强河下古镇、码头古镇规划建设,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加快里运河文化长廊、洪泽创意文化产业园、盱眙影视基地、西游记主题公园等建设,精心筹划淮安大型实景演出项目,打响特色文化品牌。深度开发“名城、名人、名菜、名湖”资源,加快古黄河文化生态景区和白马湖、天泉湖等景区景点建设,筹建淮安游乐园,逐步实现由旅游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

    (五)以建设台资集聚新高地为重点,大力推进对外开放。抢抓用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沿海开发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突出招大引强。新引进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内资项目200个以上,实际到位资金500亿元;新批投资超1000万美元外资项目100个以上,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5亿美元。加强与央企省企宁企对接,促进更多项目、资金和高端技术、人才涌入淮安。突出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配套能力强的项目。推进民营招商,深入开展苏南、浙江等系列招商活动。深化淮台合作。大力引进与现有台资企业和优势产业相配套的项目,鼓励引导现有企业增资扩股,争取终端产品制造、研发基地向淮安迁移,年内实际利用台资突破6亿美元。充分发挥市台商协会、台北经贸联络处和台商服务中心作用,办好第六届台商淮安论坛,加快建设台湾风情一条街,进一步拓展淮台合作空间。

    建好开放平台。推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完善功能配套、壮大产业规模,全力冲刺全省十强目标。推进出口加工区扩区转型,加快留学人员创业园二期、软件园二期等功能片区建设,增强配套服务功能。加大淮安工业园区、盐化工新区、特钢产业园等投入,新创2家以上省级特色产业园。统筹推进其他省级开发区建设,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努力实现全省进位争先。

    (六)以促进民生改善为重点,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扎实办好各类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努力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增加居民收入。积极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强化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和跟踪服务,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000人。大力实施城乡居民创业孵化工程,推动有创业能力的各类人员自主创业,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万户、个体工商户4.5万户。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协商共决、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推动市区失地农民“社保”换“城保”,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繁荣社会事业。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注重从小培养文明习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成市高职校新校区,洪泽、盱眙争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优化“15分钟健康服务圈”,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快淮安大剧院、电视调频发射塔等项目建设,推进城乡有线数字电视一体化,加强文艺创作和遗产保护。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筹备第十八届省运会。全面做好人口工作,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提高保障水平。继续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全市“五险”扩面新增10万人(次)以上。推进医疗保险病种分值结算,城镇居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报销比例分别不低于60%、80%和60%,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报销范围,生育保险目录范围内个人零支付。加强城乡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新建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00个以上,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5%。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争取提前一年完成省定计划。加快建立非公企业住房公积金制度,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积极开展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新淮安人”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同城待遇。加强价格监管,关注物价变化,及时向低收入困难群体发放物价补贴。大力发展慈善公益事业,让各类特殊社会群体都得到应有的关爱。

    办好民生实事。投入25亿元,为城乡群众新办十件实事:

    1、新建扩建城区中小学校11所;

    2、新增优质幼儿园40所;

    3、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340元/月、210元/月;

    4、对全市80周岁以上老人普发尊老金;

    5、新建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6、新建惠民医院10所;

    7、建设全市统一的区域卫生管理信息服务平台;

    8、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

    9、为全市新婚夫妇提供免费健康检查;

    10、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加强社会管理。全面启动“六五普法”,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加强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建设,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做好双拥工作,确保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健全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各类应急处置机制,有效预防、及时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和自然灾害。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快淮安发展、建设全面小康,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诚信、团队、效率建设,全力推动淮安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更快发展。

    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创新目标定位,绝不能以基础差、底子薄为借口,更不能只与自己比、只同过去比,必须立足新起点、确立高目标,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全市争先进、全省争进位、全国有亮点。创新思想理念,深入推进思想解放,以开放的思维、宽阔的胸襟、积极的心态,支持改革,鼓励创新,以思想的领先保证发展的争先。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结合淮安实际打造特色品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扶持,全面调动基层的创新创造活力。

    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对上多争取,加强与国家部委、省属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扶持政策,确保有更多的项目受到关注,更多的资金流向淮安。对下多服务,深入践行101%服务理念,全力支持基层和企业发展,该落实的政策全面落实,该解决的问题迅速解决,该变通的地方灵活变通;全面增强群众观念,多做惠民利民富民的事,多做雪中送炭、为民解忧的事。对外多放开,加强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的经验做法、运作模式,政府该退出的坚决退出,能放开的一律放开,遵循市场规律,尊重企业选择。对内多沟通,重大事项及时向市委、市人大汇报,向市政协通报,认真办理建议提案,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联系,强化政府组成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全面增强发展合力。

    提高务实操作能力。坚持实干为本,把心思放在谋发展上,把本事用在跑项目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说了要算,定了就干,承诺的事情坚决办。带头深入一线,敢于动真碰硬,敢于承担责任,以良好的作风推动改革发展。坚持效率优先,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办事环节,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和网上办公,快节奏工作,高效率运转,不断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坚持精益求精,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做好每一件事,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力争零差错、创一流。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以科学规范为前提,严格执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和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完善政府议事规则,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自觉接受人**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强化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支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围绕土地出让、政府采购、医药购销、招投标和国有资产管理等重点领域,强化制度建设,坚持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廉洁从政为根本,各级干部带头执行各项廉政规定,落实“一岗双责”,踏实做事,清白为官;坚持勤俭节约办事,珍惜民力,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上来。

    各位代表,“十二五”发展目标已经确定,今年任务已经明确。让我们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凝聚全市力量,集中全民智慧,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为建设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美丽富庶新淮安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淮安市导游词

    淮安市位于苏北平原,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下辖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以及洪泽、金湖、涟水、盱眙四县,面积1.01万平方公里,人口510万,年平均气温14℃,降水量940毫米。

    淮安历史悠久,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青莲岗文化”发源地,商周时期还是徐文化的中心地域,明清时期淮安即为水运交通“咽喉”,大运河、淮河纵横交汇,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曾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这里曾孕育了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民族英雄关天培等。淮安古迹名胜众多。境内有唐代文通塔、宋代镇淮楼、妙通塔、明代明祖陵以及“东方庞贝”水下泗洲城,更有韩信钓台、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等著名人文景点。

    淮安自然风光也十分独特。全国五大淡水湖之

    一、素有“日出斗金”之称的洪泽湖,碧波万倾,荷香鱼跃,百里长堤被誉为“水上长城”、“休闲佳境”;国家森林公园盱眙铁山寺自然保护区万木葱茏,鸟语花香,环境怡人。作为农业大市,淮安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万亩荷塘、万亩水杉林、万亩蔬菜种植园也是农业生态观光一道道风景。

    淮安还是著名的淮扬菜系发祥地之一。这里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软兜长鱼、平桥豆腐、钦工肉圆、文楼汤包等传统名菜点早已享誉神州。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赵恺曾写道,“踏上淮安的土地,就是历史与自然的回归。淮安是古老的,淮安更是年轻美丽的。”

    第四篇:淮安市环境保护局

    淮安市环境保护局 淮 安 市 教 育 局

    淮环发[2024]107号 文件

    关于开展2024“绿色学校”

    创建活动的通知

    各县(区)教育局、环保局,开发区城乡事业局: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精神,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环境意识。同时实现市委、市政府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中确立的加强环境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目标,着力提高“绿色学校”的数量和质量,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的建设,促进我市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深入发展,经研究决定,继续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现将2024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内容和要求:

    1、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具体工作内容按照“淮安市绿色学校评选及管理办法”要求实施。各县(区)主管部门要做好县(区)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同时做好申报市级“绿色学校”推荐工作。

    此项活动由教育部门牵头,环保部门全力配合,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四城”创建工作任务中下达的“绿色学校”创建任务。

    2、按要求如实填写《淮安市“绿色学校”申报表》,提交的“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实施报告要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创建工作的过程。创建市级“绿色学校”申报材料包括“申报表”和“创建工作总结”材料各一式三份。

    3、提交一定数量的、能全面反映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相关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内容涉及环境教育的组织管理、环境教育教学、校园生态建设、污染控制及能源与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以及开展校内外环境实践活动、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等方面的成果和现状的典型材料。

    4、各县(区)所属学校申报材料需经县(区)教育、环保部

    门盖章后报送;报送材料寄(送)市教育局宣传处(德育处)收,联系电话:3605334;市环保局宣教中心联系电话:3675537。

    二、创建工作安排:

    各县(区)级“绿色学校”确认工作要求在2024年9 月底前

    完成,上报市级“绿色学校”材料截止日期为2024年10月底前。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由市教育、环保部门对各地申报学校进行考察,经评选后,年底前命名公布。

    附件:淮安市“绿色学校”申报表

    二00七年六月八日(盖章)

    主题词:创建绿色学校活动通知报送:省教育厅基教处,省环保厅宣教中心淮安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2024年6月8日印发

    共印45份

    淮安市“绿色学校”申报表

    第五篇: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10日在淮安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淮安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文件

    淮安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10日在淮安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樊金龙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淮安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

    2024年至2024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新实干,圆满完成了市五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又好又快、量质并举的良好态势,在实干奔小康、建设新淮安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实力大提升的五年。预计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5亿元,年递增14.1%;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23.4亿元,年递增2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0亿元,年递增27.6%;三次产业比例为 17.1:48.1:34.8,二三产业比重比2024年上升9.7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累计完成工业投入908亿元,是上五年的6.1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利税分别达1050亿元和119亿元,是2024年的3.6倍和3.8倍,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55%,淮钢成为首家销售超百亿元企业,辉煌太阳能、今世缘、康尔馨等6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电子信息、特钢、盐化工新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初露端倪,富士康科技城一期工程竣工投产;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0%,比2024年上升1.4个百分点;开发区建设日新月异,中心城区“四区联动”全面推进,新建省级开发区6个,全市累计开发面积153平方公里,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市的36.4%、30%、18%;节能减排初见成效,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4年下降30.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完成省定目标。建筑业完成增加值61亿元,年递增14%。县域经济实现较大突破。县(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市占比分别比2024年提高0.6、10.5、18、21.2个百分点;镇村经济加快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有序推进,53个乡镇财政收入超千万元,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11.5万元;高效种植业、规模畜禽业、特色水产业比重分别达到20.3%、40%、18.8%,70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直接 带动基地172万亩、农户60万户,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850个,参加农户占比达20.2%;全市拥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标志434个,淮安大米、盱眙龙虾等4个农产品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服务业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增加值266亿元,年递增1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2024年提高4.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1%;新型服务业不断拓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开始起步;启动了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实施了钵池山公园、会展中心、中央新亚国际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600亿元、409亿元,信用一证通、快易通、快捷通等金融新产品得到广泛使用;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建成淮安国际商城、洪泽湖水产大市场等一批商贸项目;旅游业预计接待游客731.3万人次,实现收入60.8亿元,年分别递增18.6%和28.5%,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成功举办了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稻米博览会、盱眙龙虾节、金湖荷花节、洪泽湖水文化旅游节、江苏省第四届园艺博览会等节会活动。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大改观的五年。中心城市建设有序推进。淮阴、楚州融入主城区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由70平方公里扩大到95平方公里,人口由70万增加到95万,城市化率达40.1%;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专项规 划等,基本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投入410亿元建成1700多个城建重点项目,亮化、美化、绿化、硬化、无害化、便民化工程全面推进,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探索实行重心下移、以区为主、居民自治的城管新机制,亲民理念、和谐城管品牌获得好评,防违治违工作成效明显;全民聚力创“四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和江苏省文明城市称号,国家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国家技术考核,健康城市建设进展顺利,全国文明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创建全面启动。县城和镇村建设力度加大。四个县城围绕创建省级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日益显现,发展环境显著提升;重点中心镇、特色小城镇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取得新成绩,河道疏浚、村庄整治等工程深入实施,成为全国首批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示范市。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建成宁淮、宿淮、淮盐高速公路淮安段,改造干线公路300公里,实现市县公路一级化,成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新长铁路客货运全面开通,淮安火车站建成运营,淮安中长期铁路规划开始编制;淮安新港一期、京杭运河“三改二”等工程深入实施,盐河航道整治前期工作快速推进;淮安民用机场筹建进展顺利。华能淮阴电厂二、三期和淮安经济开发区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运,江苏国信楚州生物质发电项目开创了全国农村秸秆综合利用先河,建成西气东输天然气门站工程。淮河入海水道在抗击特大洪涝灾害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水北调东线淮安段工程有序推进,城市截污导流项目全面启动,洪泽湖大堤加固、圩区洼地治理和入江水道除险加固工程得到有效实施,农村水利建设、农业开发和农业机械化成效明显。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大发展的五年。科技创新力度加大,成功举办中国(淮安)科技洽谈会,累计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2772项,申请专利5357项,人才总量净增近4万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88.1%、99.5%、73.1%;全面完成“三新一亮”、“四配套”等工程,城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高教园区粗具规模,入驻院校6所,在校生6.5万人,成功引进西安外国语大学来淮办学。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市卫生五大中心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公共卫生体系日益健全,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巩固,金湖、洪泽、清河创成省“十五”计划生育示范县(区)。文体广电事业协调进步,确立了运河之都的历史地位,建成大闸口文化风貌区、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文化设施,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首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新建健身会馆等一批城乡体育设施,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建成淮安新中波台,开通城管广播。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 提高;“四五”普法如期完成,“五五”普法全面展开;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成功处臵“3·29”重特大事故,信访工作不断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认真抓好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顺利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二连冠”。国土资源、人防、食品药品监管、质监、物价、气象、防震减灾、机关事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大突破的五年。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完成市属企业改制215户,改制面达98.6%,理顺劳动关系8.5万人,提留、支付职工安臵费和经济补偿费21亿多元;成功实施淮钢、安邦、清棉等与行业内优势企业的并购重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市直管理执法类和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完成,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农村“一免四补”和夏粮托市收购等惠农政策有效落实,三麦、水稻和能繁母猪保险全面推开。投融资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万邦香料公司在新加坡上市,实现了淮安上市企业零的突破。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全面落实,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市区财政管理体制调整顺利完成,国库集中支付全面实施,财政监督稽查工作进一步提升。全民创业成效显著,民营经济加速发展,注册资本达400亿元、增加值395亿元,分别是2024年的3.6倍和2.6倍,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份额达到60%。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累计到账内资78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7亿美元,总投资超过18亿美元的富士康科技城项目的落户,掀开了我市对外开放新的一页。五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7.3亿美元、外经营业额6.8亿美元,新派境外劳务2.42万人次,新批境外投资项目6个,缔结国际友城3个。

    过去的五年,是人民生活大改善的五年。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21万元、5100元,年递增10.9%、8.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亿元,年递增16%,比上五年平均增速提高5.2个百分点;用于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支出明显增加;城镇居民、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0平方米和32平方米,住房公积金归集面达66.5%;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移动通讯拥有率、互联网注册用户率、有线电视行政村通达率分别达29.6%、23.5%、10.7%和93%。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收学杂费,减免费用1.8亿元。农村两轮五件实事成效明显,基本完成农村改水和5600户草危房改造,改建农村卫生户厕22.5万座,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受益农户8.5万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000多公里,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9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1%。投入扶贫资金6亿元,整村扶贫扎实推进。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3.4%以内,新增就业岗位22.5万个,下岗 再就业19.2万人。社保体系逐步完善,17.2万城乡低保群众实现动态的应保尽保,城镇非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建成保障性住房200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补贴450万元,资助各类贫困生62.8万人次,帮扶困难残疾人家庭6897户,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1岁。

    过去的五年,是政府创新大推进的五年。制度创新全面实施,政府执行力、公信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理顺各级行政机构的权责关系,逐步下放项目核准、城市建设和管理等权限。设立政府工作创新奖,组织实施了200多个创新项目,政府部门全面开展ISO9001标准体系认证。建立规划咨询、土地管理、公益性项目投资评估等制度,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担任市政府顾问,召开听证会,实行公示制,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各级政府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联系,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100%、满意率99%。政务公开步伐加快,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建立健全行政审批服务、招投标交易、电子政务、政府110四大平台,95%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一站式办理。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行行政问责制,严格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市政府领导班子带头规范从政行为,认真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的。这是市委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位老同志及社会各界支持、帮助和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全市人民,向解放军和武警驻淮部队官兵,向来淮投资建设者,向长期关心支持淮安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奋斗,五年的探索,为今后发展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五年来,我们坚持把中央和省里的精神与淮安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宏观调控中寻找机遇,通过制度创新发挥内外部优势,用改革的办法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为淮安加快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量质并举加快发展。五年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统筹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以市场机制为取向,整合资源集聚要素。五年来,我们立足后发展地区的现实,遵循市场经 济规律,在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最大限度地整合外部资源,集聚发展要素,为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必须始终以人民需求为根本,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谋利,无论是制定政策、作出决定,还是安排财力、分配收入,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始终以真抓实干为准则,凝心聚力狠抓落实。五年来,我们不断完善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责任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充分调动各级各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一切力量,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凝心聚力,埋头苦干,与时俱进,就一定能够干出一番大事业。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经济集聚度和外向度不高,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还不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镇村经济比较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不足,社会管理机制还比较滞后,全社会创造活力还不强,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收入水平还不高,持续增收的渠道还不宽,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仍然不少,公共安全压力较大,政府职能转变、机关作风建设和领 10 导市场经济的能力有待提高,和谐社会建设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淮安跨越发展

    党的十七大在深刻分析我国发展新趋势新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新要求;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新任务;市第五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提出确保2024年、力争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发展不足,在经济发展还很不充分的条件下就面临着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在物质积累还很薄弱的情况下就面临着实现公平和谐的新追求。贯彻中央和省、市委的新要求,实现全市人民的新期待,只有牢固树立跨越发展的新思路,才能探索出一条具有淮安特点的又好又快发展之路。面向未来,淮安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有跨越发展的需要,更有跨越发展的可能。从所处阶段看,我市农业从传统自给型向现代高效型转变,工业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服务业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多样化消费和生产性服务转变,城镇化从突出中心城市建设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社会保障从低水平、生存型向广覆盖、发展型转变。这种阶段性发展特征,决定了今后五年是淮安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累期、关键期。从有利条件看,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有利于我 们更好地集聚外部资源;全省区域共同发展和振兴苏北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争取上级支持;周边地区逐渐形成的综合优势可以为我所用。特别是经过多年努力,我市的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和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为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积极寻求跨越发展新动力,增创跨越发展新优势,拓展跨越发展新空间。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提前1-2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落实“六个更加”的新要求,坚持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开放活市、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努力构建经济又好又快、文化活跃繁荣、生活宽裕幸福、生态自然优美、社会和谐稳定、政治清明开放的新淮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人均超全国,增速超全省,苏北争进位,全面奔小康。就是通过五年努力,力争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确保发展速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各项建设努力赶超苏北兄弟城市,主要指 标基本达到全面小康要求,部分县(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主要预期指标是:到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65亿元,人均GDP超4000美元,达到3.15万元,年递增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2024亿元,年递增25%以上;财政收入超300亿元,年递增2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0亿元,年递增25%以上;城市化率超50%,年均提高1.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超3000美元,达到2.2万元,年递增12.9%;农民人均纯收入超1000美元,达到8200元,年递增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2%;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全省领先;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稳定增长机制。

    实现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必须认真把握好以下三条原则:

    ———经济发展坚持量质并举。立足科学发展,突出好字优先、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优中求进,真正实现量质并举、又好又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共同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二产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调带动转变;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由发展一般加工业向培植支柱产业转变,由主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向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的内外并重转变;创新发展举措,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 者素质转变,由招商引资依靠外力发展向同时激发内生动力转变,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城乡统筹实现互动并进。基本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确立重点开发的主体功能区定位,合理布局全市生态、生产、生活区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科学规划市域城镇体系,增强对外集聚和对内辐射双重功能;建成苏北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国土功能开发;合理规划市、县、乡镇三级生产力空间布局,实现产业梯度延伸和集聚,初步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不断完善就业、社保、住房等政策制度,逐步推行城乡居民的平等待遇;有序推进城市居民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创建良好人居环境。

    ———社会建设追求公平和谐。突出政府主导,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管理,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和谐相处、幸福安康。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稳定低生育水平,增强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水平;扩大就业,支持创业,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实现城乡居民的充分就业;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促进国民收入分配公平和城乡居民 收入提高;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实现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创建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实现社会安定团结;保护历史文化,创造当代文化,构建创业创新创优核心价值观,发展活跃、繁荣、和谐的地域文化。

    实现五年的跨越发展,必须抓好开局,打好基础。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财政总收入增长2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5%,招商引资固定资产到位资金450亿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6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和10%,物价涨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5%。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空气质量优良率8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2.2%和3.2%,中心城市、县城镇绿化覆盖率和全市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39.5%、35%和21%。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

    新型工业化是淮安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全力加以推进,全面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

    大力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全力发展大产业。做强做大三大千亿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以富士康等企业为龙头,充分 发挥产业集群效应,重点发展计算机及网络产品产业链,全力打造苏北IT产业制造基地;特钢产业利用淮钢与沙钢战略重组机遇,以延伸加工和产品配套为方向,形成特钢产业链,全力打造中国三大特钢产业基地之一;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加快盐岩资源深度开发,大力发展氯碱化工新材料,积极发展精细化工,全力打造中国新兴盐化工新材料基地。到2024年,力争三大产业销售突破1500亿元。坚持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轻工建材、烟草、食品等优势传统产业,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尽快形成一批新增长点。每个县(区)着力培育1-2个百亿级产业,加快推进产业集群。组织实施大项目。围绕三大千亿级产业发展,今年确保富士康二期工程竣工投产,做好富士康显示器、LED照明、纳米电线等项目的跟踪服务,加快推进100万吨大无缝合金管、50万吨精锻项目进度,开工建设台玻200万吨纯碱、离子膜烧碱和环氧氯丙烷项目。每个县(区)每年引进实施2个以上投资超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今年重点加快银珠盐化工综合开发、德新年产30万吨无缝钢管、井神60万吨纯碱等项目建设。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一批优势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力争每年实施10个10亿元以上或1亿美元的技改项目,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形成销售超500亿、300亿、100亿、50亿、10亿的企业梯队。完善激励机制,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聚,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给予企业家更多的关心、支持和鼓励。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科技开发园区、高新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研发机构等基础平台建设,每年确定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引进一批拥有创新成果、通晓管理、善于运作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列统工业产值的20%以上。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力争五年内培育和引进国家级品牌10个以上,省级品牌20个以上。

    全面提升开发区载体功能。优化工业产业布局,积极打造京沪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宁淮(连)高速公路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引导开发区、专业园区、乡镇工业集中区和物流产业向沿路两侧集中,提升产业集聚度。实施“五区联动”战略,围绕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目标,大力推进市经济开发区与清河、淮阴、楚州开发区以及涟水西南片区沿京沪高速公路两侧联动发展,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全市经济,实现苏北争先,争取赶超苏中,努力追赶苏南。今年上半年,确保出口加工区、海关、商检、保税仓库等全面运行。积极开发各类专业园区,凸显产业特色,促进产业集聚,建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以富士康科技城为依托,规划建设淮安软件园,承接软件服务外包和代工业务,建成1个省级服务业外包基地,培育5户以上省承接服务外包重点 企业;以淮安民用机场建设为契机,规划空港产业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高教园区、留学生创业园为载体,形成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提升研发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县(区)开发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注重集成配套、功能完善,注重节约资源、集约发展,提高开发区建设水平,到2024年县(区)开发区工业销售全部突破150亿元,培育1个销售超300亿元、2个销售超200亿元的开发区。加强与苏南挂钩合作,加速开发区共建步伐。

    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服务业。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努力提高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服务外包,深化改革,推动淮钢、清江石化、淮阴卷烟厂等大型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向外部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在引进外资制造业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吸引关联性外资服务业,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集制造、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集聚,争取把富士康科技城培育成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促进的新型园区。增强规模集聚效应,通过规划布局,支持生产服务业向城镇、开发区、沿路产业带集聚,形成层级分布、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落实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集聚区与工业开发区同等待遇,吸引产业要素投向生产服务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进 一步完善市场规划布局,鼓励现有市场改造升级,积极发展工业原料、生产资料市场,加快市经济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和特钢、盐化工产业物流园建设,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和苏北物流枢纽城市。

    扎实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依靠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抓好重点行业、企业的污染治理,所有企业2024年底前淘汰列入目录的落后用能设备。深入推进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关闭“小化工”的三年计划提前到今年底全部完成。依靠技术进步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实施企业能源管理和耗能设备的节能技术改造,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大力推行资源综合利用和企业清洁生产,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综合利用率,确保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生物质发电,推广太阳能和沼气利用。依靠加强管理节能减排,完善和落实节能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强化目标责任制,加大执法力度。全面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确保全市工业废水、废气全部达标排放,县(区)在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的基础上,加快管网配套工程建设,发挥应有效应。积极探索中水技术应用,创建节水型城市。

    四、全力打造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

    围绕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大力推进市域范围内城镇群建设,优化空间布局,壮大产业实力,增强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努力构建江苏第四都市圈。

    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布局。积极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尊重自然,优化结构,集约开发,有机协调,确保全市列入省重点开发区域,实现市域规划全覆盖。立足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抓紧修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形成以一个特大城市为核心、四个中等城市为副中心、一批中心镇和特色镇为节点的城镇群。抓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机遇,中心城区打破行政分割,促进各功能区规划、分区土地规划相互衔接,确保可持续的生态空间、又好又快的发展空间、宜人舒适的生活空间各得其所,有机融合。加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推进乡镇合并,重点发展中心镇,合理发展特色镇。

    努力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投入160亿元,协调推进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建设,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路建设突出连线成网,全力实施205、237等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工程,重点解决相邻县(区)、沿湖、沿边乡镇通达问题,力争所有乡镇30分钟上高速,基本实现县与县、县与主要乡镇一级公路连通。铁路建设围绕构建“米”字型铁路网,今年开工建设宿宿淮铁路,争取早日实施淮扬镇、淮连铁路,做好宁淮铁路前期工作。水运建设突出内外 相联、通江达海,建成淮安东港,完善淮安新港功能,加快推进盐河航道“五改三”整治工程,积极争取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项目。开工建设淮安民用机场,确保2024年实现首航。加强站场配套工程建设,建成淮安汽车南站和北站,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隙衔接。完善天然气、石油、卤水等管道运输体系,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大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成韩侯大道二期、漕运西路等路桥工程,形成“十纵十横”的道路主骨架,将城市支路网占比由20%提高到40%;加快供水、供气、供热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防洪排涝等配套设施建设,市区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6%和85%以上;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推进输电网络建设、城市电网改造和信息网络升级。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基本建成苏北区域性商业、商务中心。淮海中心商业区重点实施中央新亚国际广场、金鹰国际等项目,丰富休闲、娱乐功能,成为商业集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加快推进会展中心、万达广场等项目,突出抓好金融保险、文化场馆、星级宾馆和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土地交易等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楼宇经济和区域性总部经济,为商务活动提供全方位服务,成为商务集聚区。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开发城市商业活力。市抓规划统筹、区抓运作实施,对建成区内清河、清浦环境较差的居民区和城中村实施开发改造,同步推 进淮阴、楚州旧城改造。规范、引导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加强质量综合管理,建成各类住房800万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300万平方米。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完成南水北调里运河截污导流工程,贯通城区自然水系,启动城市绿肺建设,强化城市绿地管理,彰显绿水生态特色。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市、区、街道和社区职责,逐步形成规划在市、管理在区、落实在街道和社区的体制。加快社区、居委会服务阵地建设,提高社区干部素质和待遇,建立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健全城管长效机制。年内启动数字城管,逐步免费开放城市公园。在巩固已有创建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和健康城市创建活动。

    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业。围绕文化名城、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生态家园五大品牌,完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尽快形成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中心城区人文景观和以洪泽湖、铁山寺、荷花荡等自然山水为主题的南三县生态风光两大旅游圈。改造提升现有景区景点,抓好河下古镇、码头古镇等旅游资源开发,建成8个4A级景区和10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大力拓展旅游市场,精心编排红色旅游、绿色旅游、文化旅游、美食旅游线路,重点瞄准沪宁、京沪高速公路以及新长铁路沿线大中城市开展促销,主 22 动融入长三角旅游圈,确保旅游业总收入年递增30%以上,使淮安成为苏北旅游目的地城市。

    五、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定不移地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在推进城乡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领导体制一体化上开创新局面。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蔬菜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和优质稻米等,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形成县(区)11个年销售10亿元的优势主导产业。今年,全市高效种植业、规模畜禽业和特色水产业占比分别提高到26%、50%和24%。加大农业招商力度,主攻基地型、物流型和出口型龙头企业,拓展休闲、观光农业招商,争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今年确保固定资产到位资金45亿元。到2024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00户,年销售超10亿元龙头企业达到10户以上,年成交额超20亿元的龙头市场达到2个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积极申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名牌农产品,争创国家级粮食、水产品、蔬菜物流市场。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全面落实治淮“新三项”工程,加强河湖管理,推进农村危桥改造和机电泵站建设,今年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22万 亩。稳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注重建筑节能和防震减灾,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生活质量。深入开展以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减少面源污染。探索建设简易可行、适度集中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逐步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垃圾处理办法,今年改造农村卫生户厕11.4万座。积极推广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实施农田林网、绿色通道等造林工程,形成现代气息与田园风光相融合的乡村风貌。

    延伸扩大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五年内将县乡公路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点,客运班车通达率100%;继续实施“三百工程”,提高农村素质教育和学前教育水平,关爱留守儿童,抓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完善农村卫生机构建设,实现农村居民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全覆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推进体育设施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乡村治理制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广泛开展文明乡镇、村、户创建活动,培育现代新型农民。

    重点突破镇村经济。全力推进重点中心镇建设,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和工业集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努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积 极发展特色镇,合理调整乡镇布局,发挥潜在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县城镇财政收入超2亿元,重点中心镇财政收入超5000万元,所有乡镇财政收入超1000万元。因地制宜发展村级经济,探索建立村级创业点,逐步实现资源性资产向资产性资产转化,加大对223个经济薄弱村的帮扶力度,有效化解村级债务。到2024年,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全市村均突破30万元。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组织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土地股份和社区股份三大合作,逐步提高经营性、资产性收入比重。高度重视和关心村组干部,不断提高村组干部经济待遇和自治能力。

    全力推进县城镇建设。做强做大开发区,加强规划,加快开发,加大招商,逐步成为县域经济产业聚集区、中等城市的现代化新城区;做优做美老城区,提升功能,激活市场,强化管理,逐步成为县域居民最佳人居环境和文化、商业聚集区,努力把县城镇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聚集地、对内带动的辐射源,争当苏北发展排头兵,争做融入苏中领先者。加快县域副中心规划建设,五年初见成效。

    六、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是创造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开放是淮安融入国际、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新的要求、新的期 待,需要我们更深层次、更加积极地推进改革;新的机遇、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更广领域、更加主动地扩大开放。

    深入推进各项改革。着眼于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深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加快企业改革重组步伐,巩固改制成果,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促进国有资本优化组合。继续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实施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优化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部门零基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行阳光工资政策;改革行政支出结算方式,推行预算单位公务卡制度,全面实施代建制,实行政府投资公共事业项目建、管、用分离,降低运行成本。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年内完成江苏银行县级设点任务,五年内争取两家以上商业银行在淮设立分支机构,争取一批商业银行来淮设立代理处。大力实施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展邮政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全力开拓资本市场,引导扶持银珠集团、今世缘公司等企业上市,争取五年内上市企业达到8家以上。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合理调整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市、区两级管理体制,发挥区级政府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扩权强县,增强县级政府在县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创新资源环境保护机制。认真执行土地管理政府目标责任制,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重大项目用地,规范土地出让程序和出让金管理,全面实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促进节能环保,严格执行环境价格政策,实施环境资源区域补偿。

    着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大内资招商力度,全面对接长三角、全力提升珠三角、积极开拓环渤海湾,组织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交流;围绕主导产业主攻国内500强和国字号大企业,进一步强化专业招商,着力引进关联度大、集聚度高、带动作用强的龙头型大项目;结合招商扎实开展旅游、美食推介活动,确保固定资产到位资金年递增30%以上。加强外资招商攻坚,主攻台湾、提升港澳、突破日韩、探索欧美,全面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对台招商上,发挥富士康优势,拓展新项目合作,引进关联企业,加快产业链延伸,形成产业集群,同时全面拓展与台湾各界的产业招商合作,积极承办苏台经贸洽谈会,努力建设苏北台资新高地。港澳招商上,利用CEPA平台,瞄准港澳服务业优势,招引品牌企业,开拓服务业市场,提升服务业水平。日韩招商上,抓住企业区域市场布局调整机遇,发挥淮安地理优势,主攻日韩在华投资密集地,借船出海,争取重大项目落户。欧美招商上,发挥淮安的资源优势,寻求合作机会,引进高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尤其在特钢、盐化工方面率先突破。发展外经外贸,坚持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产品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开展境外劳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七、大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育才兴教、医保惠民、住房、残疾人帮扶、敬老爱老、农村改水、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法律援助十大工程,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全力落实富民举措,依靠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通过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扩大就业规模与优化就业结构并举、扩大城镇新增劳动力与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并重,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城乡居民都享有就业机会。加大技能培训和政府帮扶力度,着力解决零就业家庭、双失业职工、被征地农民、社会无业青年等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对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由政府实行 保底就业,保持零就业家庭当年“动态清零”。对城市规划区内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并确保其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享受就业扶持政策。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完善工资协商制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形成最低工资标准正常增长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实行城乡人力资源动态管理。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基本保险覆盖所有劳动者,加强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管理。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提高廉租房保障标准,扩大经济适用房建设,今年新增廉租房房源600套,新建经济适用房3000套,努力实现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买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在稳步提高城市低保标准的同时,重点帮助农村低保对象,经过五年努力确保每人每天生活费不低于1美元。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逐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形成筹资动态增长机制,今年将参合标准从每人50元提高到100元,其中政府补助每人80元。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和重度残疾人供养标准。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老年人福利事业,从今年起市县全面启动示范性养老 机构建设。做好优抚安臵工作,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逐步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努力构建苏北人力资源高地,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化解义务教育债务,着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大力发展农村学前三年幼儿教育,让农村孩子享受公平教育待遇,确保到2024年全市所有中小学都达到省定合格标准。从今年起,城乡义务教育在全面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全部免费提供课本,城乡小学、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300元、500元。进一步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覆盖面,普通高中生按在校生10%的比例发放每年1000元助学金,高等学校学生按20%的比例发放助学金和奖学金,积极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政策。优化普通高中布局,关注农村高中,扩大优质资源,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市属职业学校化解债务,引导职教资源向高教园区集聚,加快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等新校建设,县(区)全部建立职业教育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建成苏北职业教育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和科学生活方式,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今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89%、99.5%和93.5%。

    积极发展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构建苏北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完成市一院扩建,建成市中医院病房楼、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等重点项目,大力实施名院、名医、名专科战略,新增一批省级重点专科和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四大体系,普及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确保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示范化标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强化药品价格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机构管理水平。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推进人口计生行政和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从今年起实施农村“二次改水”工程,用三年时间解决农村居民安全用水问题。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重抓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努力把淮安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市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规划展览馆和淮安名人馆、中国漕运博物馆、市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体育运动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一批标志性工程。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完成城区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抓好文化产业的旅游开发,加快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加强寺塔道观、会馆园林、名人故居等名胜古迹的保护,注重历史文化研究,做足名人、名景、31 名菜文章。今年,精心组织好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认真办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第四届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扩大淮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重视淮海戏、淮剧等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组织创作一批精品力作,完善金湖秧歌、十番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巩固提高全国诗词之市创建成果。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用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鼓舞斗志,筑牢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市。以加强大调解、大防控和基层基础三大建设为重点,开展新一轮平安淮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防范和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和应急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健全防灾减灾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面推进阳光信访,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积极预防和妥善处臵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加强人民防空和国防动员建设,提高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

    质量,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淮安凝聚更为广泛的社会力量。

    八、努力提高跨越发展的领导力

    任何地方的发展都是一个历史的渐进的过程,淮安的过去是繁华的运河之都,淮安的现在是充满活力的后发展地区,淮安的未来是辐射2024万人口的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我们将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咬定目标,努力走出一条跨越发展之路。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战略的眼光、全球的视野、创新的思维,深入研究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始终保持思想上的领先。着眼全局谋划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考量一区一域发展,在世界经济坐标系中找准自己方位,既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更抢抓难得发展机遇,努力创造后发优势,大胆与发达地区同台竞争,敢于同强的比、向高的攀、与快的赛,聚天下资源,为淮安所用。面向未来推进发展,破除落后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正确把握经济规律,主动应对宏观调控,不搞对策搞对路,在呼应宏观战略中抢抓机遇,在适应形势变化中推进发展,努力增强工作的创造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开拓创新服务发展,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强力推进政府工作创新,只要符合淮安发展需要的事情就大胆去试、大胆去闯、大胆去干,宽容探索中的

    失误,允许创新中的曲折,善待竞争中的失利,把方方面面的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形成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科学规范,高效施政。以建设法治政府为核心,进一步规范施政行为,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规范健全的法制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更加注重科学决策,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的民主程序,健全社情民意反映机制,完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制度,努力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更加注重高效运转,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拓宽公开渠道,完善网上政府、信息公开和招投标平台,建立政务公开长效机制。大力实施政务流程再造,力求政府部门服务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质量最优。更加注重工作落实,切实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建立健全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到政府工作项目化、项目推进责任化,一抓到底,务求必成。继续加强督查工作,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努力消除行政不作为,坚决杜绝乱作为。

    创新机制,促进发展。树立科学发展理念,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创新合作共赢的新途径,最大限度集聚市场要素,最大力度推进淮安的跨越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市

    场经济规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该管的管住管好,该放的放开放活,在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灵活多样地吸引外来生产要素,互惠互利地推进大开放大发展。坚持以发展为根本,一切从地方实际和人民需求出发,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新领先市场、符合人民愿望的发展举措,对所有市场主体诚信施政,让各方人才都能找到合适的发展空间,各类有益投资都能成功地落户淮安。坚持以和谐为目标,既注重提高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更关注公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保障每一位群众的生存与发展,做好就业、教育、居住等每一件民生大事,让全市人民共享小康建设成果,以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升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求真务实,勤廉为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着力加强作风建设,既创发展新业,又开清廉新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大力弘扬为民宗旨,坚持以民为本,始终不渝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真正做到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大力弘扬实干精神,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反对奢侈浪费。始终牢记“两个务必”,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沉下心来干实事,扑下身子抓落实,开拓进取不

    自满,脚踏实地不浮躁,埋头苦干不张扬,为发展尽全力,为改革担风险,为基层分忧愁,为社会作贡献。大力弘扬廉政风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审计、监察、财政、国有资产监管等制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强化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更加勤勤恳恳干事,更加清清白白做人,努力建设一支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淮安的发展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过去的成绩令人鼓舞,未来的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务实创新,为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开创淮安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推荐阅读:
    2024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主持词
    胡雪岩的启示(精选五篇)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题
    科学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的例子(推荐阅读)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