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调研报告
第一篇:统计局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调研报告
根据省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要求和《省统计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部署,11月6日至8日,我和研究室、贸外处的同志组成调研组赴永州市开展“问计基层群众,共谋科学发展”的调研活动。通过召开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实地考察企业等形式,我们初步了解了当地经济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也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feisuxs新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县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近年来,永州市特别是**县充分利用自身的成本、税收、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解放思想,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创新发展思路,牢牢把握对接沿海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这一主线,外向型加工贸易发展迅猛,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
一是招商引资项目多,规模大。**县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香港丽宏针织、台湾承阳针织、香港利黄漂染、台湾湘威制鞋、台湾协威橡胶、香港必达电线、日本金山川粉末制造等一大批外资企业,总投资超过1.5亿美元。其中,丽宏,承阳,利黄,湘威,必达,宏泰等6家,均是年产值过亿元的战略投资者。今年又成功与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中铀集团、泰国昌泰国际、香港建滔集团等国内国际知名企业达成投资意向,总投资达140.8亿元。前三季度,全县加工贸易完成进出口总额2576万美元,占全市3305万美元的78%,排永州市第1、全省第6。其中出口1370万美元,占全市2024万美元的66%;进口1206万美元,占全市1219万美元的99%。
二是优势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增强。基本形成了以香港丽宏、台湾承阳、香港利黄为龙头,涵盖480余家毛织企业、用工6万余人、年工缴费收入8亿多元的毛针织产业集群;以台湾湘威、台湾协威为龙头的制鞋产业;以香港必达、日本金山川为龙头的机械电缆电子产业;以联佳、华兴为龙头的铸造产业;以亿利、海华为龙头的竹木深加工产业等五大产业集群。因针织产业突出的优势及竞争力,**县被授与**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县和全省唯一的毛针织产业基地县。
三是整体带动作用强,贡献突出。加工贸易带动了**县城镇化发展。全县加工贸易企业用工达8万余人;县城常住人口由2024年的2.5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2万人;县城面积由6平方公里扩展到12平方公里,带动了新城市的扩容提质。2024年**县的城镇化率为21.3%,2024年提升到31.5%,成为永州市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县区之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极大地拉动了运输物流业、商贸流通业、餐饮娱乐服务业、房地产业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感受到近年来永州市、**县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也看到了扩大开放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好处。首先,有力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在外向型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拉动作用下,今年前三季度,**县完成地方生产总值27.73亿元,增长13.8%;完成财政总收入1.32亿元,增长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7亿元,增长5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4亿元,增长22.2%。其次,有力加快了工业化进程。2024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0.2%,比2024年提高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54.9%,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7.7%。再次,提高了就业和收入水平。根据202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和今年9月份第二次经济普查单位清查初步统计显示,今年**县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5.1万人,比2024年3.1万人增长64.5%。近几年由于加工贸易企业发展迅速,劳动用工需10万人,有4万多外县人到**打工。前三季度,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8.8%和18%。最后,大幅增加了财政税收。2024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1.58亿元,是2024年的2倍,年均增长19.0%。
**县之所以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主要是因为他们突出观念和体制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制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主要有:
第一、突出解放思想,实现观念对接。**县具有毗邻粤港澳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老百姓市场经济意识强,外来企业给**带来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现代管理方法和管理人才。如:湘威鞋厂有20%的员工直接来自广东,他们所推行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相对于内地企业有明显优势。经营理念是共同提升、共同发展;管理理念是人本化、制度化、信息化;用人理念是用人唯贤、唯才是举;成本理念是提高效益、厉行节俭;服务理念是先人后己。通过学习效仿以及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县毫无疑问地成为全省对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排头兵和示范区。
第二、突出平台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对接。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县在从小就是天才 我的异界特种部队 宋末商贾第二部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feisuxs
大力解决电力瓶颈和用地瓶颈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园区和交通设施等平台建设。一是加强了工业园区科学规划,围绕“兴园建市,承接崛起”战略目标,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功能完善、企业主体、产业集聚”的原则,规划了“一园两线四点”产业布局。二是加快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解决与沿海地区的交通对接,不但会大大缩短**与沿海地区的时空距离,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feisuxs同时也将大大降低加工贸易的物流成本。
第三、突出优化环境,实现体制对接。本着“全面对接无缝隙,优质服务无上限”的目标。**县上下齐努力,共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政策、创业、服务和治安环境。沿海产业转移,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寻找发展环境更为宽松的“洼地”。为了吸引更多沿海客商前来投资办厂,**县着重在完善政务环境下功夫。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对企业用地、用电、收费、交税、贷款、子女入学、奖励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着力在放宽创业环境作文章。根据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积极为全民创业营造良好环境。鼓励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带头创办加工贸易企业;鼓励打工能人回乡开店办厂;鼓励农民进城经商置业;鼓励支持以商招商。目前,全县近万名打工能人回乡创办加工贸易企业410余家。着力在优化服务环境想办法。提出了“只要来**,一切好商量”的口号,全县23个职能部门集中办公,全部进驻县政务中心,简化了办事程序和手续,切实推行电子政务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方便了企业办事。着力在改善治安环境下力气。真正让外来投资者“投资放心、工作舒心、生活安心”。
第四、突出招商引资,实现产业对接。**县在坚持国家产业政策,坚持投资强度和环保底线的前提下,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同沿海地区的合作,吸引更多的公司进驻**;鼓励企业在**实现完整产品的成形生产;鼓励企业加大投入,进料加工,自创品牌,推进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在**报检进出口,扩大进出口总额。
二、国际金融动荡对当地经济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使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趋向复杂。对此,本次调研我们十分关注国际金融动荡对当地经济特别是对产业转移方面的影响。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当前国际金融动荡对当地经济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有限,尚未完全显露,但滞后的波及影响到底如何?还有待继续观察。
——国际金融动荡对当地经济和产业转移的直接影响尚不明显。从我们参观**县的部分企业中,看到的是生产一派忙碌,感受的是企业老总对前景依然乐观。如日本金山川粉末制造公司是以有色金属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其负责人告诉我们,国际金融动荡使得有色金属产品价格下跌,对他们厂的影响是有利的。目前生产情况较好,订单也比较充裕。从与政府部门和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中,我们也感受到他们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信心很足、干劲很大。从**县前三季度经济发展数据中,很难看出国际金融动荡对当地经济和产业转移有什么直接影响:一是外贸出口仍在加速。前三季度,**出口总额增长17.3倍,增速比上半年加快700个百分点,比全国快1705个百分点。其中加工贸易完成进出口总额2576万美元,增长482%,比上半年加快172个百分点,占全市总量的78%。二是经济增长仍在提速。前三季度,全县经济增长13.8%,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加快6.6个和2.6个百分点。三是工业生产仍在加快。前三季度,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31.9%,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加快45个、12个百分点。四是投资消费稳中有快。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67亿元,增长57.8%,分别比一季度加快19.8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04亿元,增长22.2%,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加快4.4个和2.6个百分点。
——国际金融动荡对当地经济和产业转移的影响有所显露。通过仔细观察、深入调查和认真分析,虽然国际金融动荡对当地总体经济和产业转移没有什么大的冲击,但一些行业、一些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还是受到一定的影响。一是玩具制造业生产不足,从业人员明显锐减。**县满源玩具厂年初最高从业人员达300多人,9月份减少了200人,现在只有不到100人在维持生产;友祥玩具厂最高时也有80多人,现在只有36人左右。二是部分规模小的毛织企业开始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曾经生产繁忙的街边小企业、小作坊在寒秋中显得更加萧瑟,如**县曾辉毛织厂、宏强毛织厂9月份只有几个人在生产。三是对轧钢行业的影响比较大。据反映,当地生产的铁合金价格已从9000元/吨下降到5000元/吨。由于生产成本没有降低,而销售价格大幅下降,导致轧钢行业生产不景气。此外,招商引资规模和速度下降得比较明显。前三季度,**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同比下降203.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下降9.1%。
——国际金融动荡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也蕴含着很多机遇。在调研中,有些政府管理人员和企业负责人认为,全球金融动荡是危局中有机遇,寒秋中有暖意。首先,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面对金融危机,企业只有紧随着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适应全球产业升级的要求,加快技术更新,才能够继续生存,才能够不断壮大。同时,一些倒闭的小企业闲置下来的优势资源,对一些大企业也有一定吸引力,一些大企业通过收购或兼并那些处于半停产的企业,可以进一步增强和壮大自身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如毛织龙头企业丽宏国际针织有限公司将5家停厂半停厂的毛织企业视为自己的下属企业,直接发料给他们加工,这样既可以解决自己用工困难的问题,又为小企业节约了往返运输成本,二者互补双赢,成功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其次,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空间,有利于加快全县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县的投资空间十分巨大,从全县近年来房屋出租价格的走势可以看出,居民对房产的需求较为迫切。同时,产业转移企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比较高,现在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的缺口比较大。再次,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从今年9月份全县金融机构报表情况来看,全县居民存款余额达24.2亿元,而贷款余额仅6.8亿,存贷差达17.4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达20.7亿元,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潜力非常巨大,加上国家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政策的鼓舞,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是很有希望的。
三、几点思考
世界性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产业梯度转移发展的内在必然规律。同时,每一次世界经济的深刻调整都将伴随着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和产业大规模转移,引发全球产业空间布局和兼并重组。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承接产业转移是本世纪头20年必须抢抓的重要战略机遇,也是现阶段我省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不能因为全球金融动荡对外贸依存度小的地区影响小,而忽视甚至停止招商引资;而应该是积极应对,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和对外开放步伐。
(一)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产要素短缺,造血功能不强,人员素质不高,要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光依靠自身难以完成跨越式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还必须借助外力,加快招商引资,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省外广东清远,是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活生生的典型,该市紧紧把握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加快向外扩散转移,以及省委、省政府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山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等千载难逢的机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出台政策,提出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要突破口来抓,坚持“你发财,我发展”的双赢理念,打好外资、民资两张牌,实行引进国外资本和引进国内资本相结合,把招商的重点放到吸纳承接珠江三角洲的转移产业为主上。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的力度。2024—2024年,全市共引进内外资项目2024余个,合同引资总额达到2024亿元以上,实际投资接近600亿元。该市经济在广东省由2024年的总量排第20位跃居2024年的第13位,在全省前移了7位,gdp增长连续4年居广东省第1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韶关、赣州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亦是如此。省内永州(**)也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尝到了甜头。据测算,2024年,永州市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实现增加值99.3亿元,占gdp比重的19.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3.1%,拉动gdp增长3.2个百分点。其中**、宁远、道县成为新一轮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主要受益者;2024年,三地引进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4.4%、26.5%和26.2%。**以毛织为主的外向型加工贸易产业从无到有,已发展到430余家,从“**贫县”变“投资绿洲”。
(二)必须抢抓新一轮机遇,进一步有效和更大规模提高承接产业转移水平
当前,我省要抓好全球、特别是邻近的地区在全球金融动荡中进行产业重组和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强对接合作,力争在新一轮调整中,实现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和速度的快速提升。一是继续大力解放思想,突出招商引资的核心作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招商引资能否有突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关键。全省上下要树立“全民招商”、“抓大不放小”、“立体招商”和“换位思考”的观念,不断解放思想,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在这方面,沿海地区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二是继续大力优化经济环境,进一步增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意识。欠发达地区搞招商引资,光有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在发展环境上下功夫,全省上下要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在硬件方面,着力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的交通条件。沿海产业转移比较看重的基础设施是交通、物流,尤其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是决定转移的重要因素。在软件方面,要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不断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环境、法制环境和物流环境。三是继续大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签约项目落户率。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实现招商引资的破蛹化蝶,必须在招商引资方式和后期跟踪服务上有所突破。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地收集项目信息;组织重要力量,加强对世界经济和产业转移趋势的分析研究,追踪国内外著名企业的投资动向;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项目库,实行项目推介制度,定期对外公布重点招商项目名单,保证专业招商的活水源头。对全面招商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选择投资意向明确、信息质量较高的项目,组成专业的招商班子,制定完整的招商策略和方案,锁定目标,主动宣传,全程服务,实现专业招商与全面招商的有效对接。同时注重引资项目的后期管理与跟踪服务,对已签约合同项目要进行分类指导,跟踪调度,加强对已承诺资金的约束,保证资金的落实和项目的顺利实施。四是继续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正从一般加工项目逐步向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延伸,从传统投资建厂逐步发展到技术转让和研发转移,客观上要求承接地具备较强的科技实力和充足的专业人才。要用优厚的待遇营造鲜明的导向,吸引优秀的人才到招商引资第一线;尤其是对外向型人才,要不拘一格,重奖重用。要努力提高招商人员的素质,注重人才的梯次培养和知识更新,在全市培养一支具有“招商基本技能、掌握投资政策、了解项目信息”的招商骨干队伍。
(三)选准产业转移对象,不断改善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承接产业转移,就像招“上门女婿”,人品很关键。招商引资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招商引资结构合理,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外资项目多,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项目比例大,就能保证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注入我省企业,改善企业的整体素质和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增强全省经济的竞争力。如果招商不严,招一些污染重、消耗高的企业,虽然求得一时的发展,但终究不会长久。因此,全省上下必须适时、灵活地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改善招商引资结构,引导资金向“瓶颈”产业和急待发展的产业倾斜,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倾斜;向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倾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我省在动漫、软件、太阳能光伏等信息产业,以及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主要依托长城信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48所、高斯贝尔以及长丰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骨干企业,精心筛选包装一批产业配套型项目,形成梯度分布、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相互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大力引进带动力强的产业。重点引进产业关联性强、带动力大的转移企业,积极引进催生配套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产业格局。同时,大力发展本地配套协作企业,提高产业专业配套水平。另外,我省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引导外资进入我省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实现错位发展。
从小就是天才 我的异界特种部队 宋末商贾第二部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feisuxs
第二篇: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情况调查
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情况调查
国家统计局宁远调查队黄明伟
为了解宁远县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正确把握金融危机下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好地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服务,推进县域经济持续增长。近日,宁远调查队组织人员对宁远县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了专题调查,近年来,该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主动承接沿海产业内移,扩张总量,提升质量,推动了县域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工业企业已发展到51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家。2024年,完成GDP48.94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工业总产值25.3亿元,同比增长22%,规模工业总产值15.5亿元,增长32.5%,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4.72亿元,同比增长22.77%。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去年以来,该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首选“菜单”,创新工作机制,积极破解发展难题,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成效显著。
1.发展目标明确。该县根据县域经济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敞开南大门,对接粤港澳”和建设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的战略决策,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完善了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分区,板块发展”的原则,将县工业园总规划面积扩大到30平方公里,构建“一园三区”的格局。即规划了各10平方公里的建材冶金工业区、加工贸易工业区、农林产品加工工业区。明确了产业定位。按照蓝宁道加工贸易区的整体布局,立足该县已有优势产业,确立了与蓝山、道县错位发展的思路,重点发展建材、冶金、针织服装、电子玩具、农林产品加工等产业。二是明确了产值目标。“十一五”期末,全县进出口总额达到5000万美元,到2024年,该县十里铺加工贸易区和华石盘建材冶金工业区总产值分别达到100亿元共200亿元总产值。
2.提升了承接水平。目前,该县已累计承接沿海转移企业968家,占全县所有工业企业的19%左右,其中规模工业37家。2024年该县被确定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试点县。拥有莲花水泥、福嘉富氧底吹6万吨一步炼铅项目、新美雅陶瓷、榕达钢业60万吨轧钢生产线技改等一批较大规模工业项目落户宁远建材冶金工业区。该县工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3.夯实了承接平台。该县始终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头等大事来抓,不断创新机制,破解发展难题。一是创新征地补偿机制。为让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出了“依法征收、合理补偿、固定保障、每年兑付”的征地补偿办法,既充分保障了群众利益,又缓解了政府一时难以拿出巨额征地资金的困难,实现了农民与政府的双赢,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目前建材冶金工业区已完成一期5500亩土地征收工作,十里铺加工贸易工业区也完成征收储备用地1000亩。同时,依托二广、厦蓉高速县城连接线和宁嘉、宁道公路等交通干线,加快对公路两旁土地开发整理,充分利用公路沿线的荒山荒地,尽量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加快建设标准厂房。去年8月,该县县委、县政府从工业园划出8宗土地面向社会成功招商,对2024年1月底完成标准厂房建设的,按1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2024年2月底完成标准厂房建设的,按6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仅此就筹集社会资金4000多万元,新建标准厂房6万平方米。二是改善基础设施。该县县政府筹集园区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园区道路逐步完善,自来水、宽带、有线电视、管网和公交车逐步向园区延伸,“园区城镇化”目标逐步实现。
4.拓展了招商引资方式。该县制定出台了《宁远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若干规定》,对落户工业园的项目,在用地、用电、用水、税费等方面全面给予优惠。一是开展“归雁创业”活动,引导宁远籍老板、打工能人带项目、引资金回宁远创业。目前,全县已有120余名打工能人回乡投资办厂。二是创新招商方式。聘请了广东佛山市陶瓷工业园创始人罗就成任县政府经济发展顾问,发挥其在佛山陶瓷业界路子宽、信息灵、人缘好的优势,帮助牵线搭桥,抱团式引
进佛山陶瓷项目。
5.优化了发展环境。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狠抓工业调度和服务。积极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大力开展就业培训,对来宁投资的工业企业采取代办服务实行“一站式办公、一站式审批、限时办结制”。县优化办加强了优化经济环境和行政效能的监察,强化行政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二、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分析
1.政策制约凸显“瓶颈”。一是金融危机对承接产业转移形成冲击。今年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大量的沿海企业陷于困境以及投资者对市场缺乏信心,不敢轻易实行转移,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县产业转移的步伐。二是政策调整对承接产业转移形成制约。首先,沿海企业转移的目的主要基于企业自身利润效益的最大化,内地低廉的土地、劳动力资源是吸引企业转移的最大动因。但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土地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建设性用地控制更严、审批更难、费用更高,内地要想通过廉价的土地吸引企业转移的做法已经行不通。其次,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实行“双转移”政策,给予转移企业电费、水费优惠补助,宁远县毗邻粤北的清远、连州,但电价、水价都高于粤北,没有比较优势。再次,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积极保增长的措施,保企业就是保增长已形成共识,目前各地政府都千方百计保企业,产业转移步伐放缓。
2.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一是生产经营难。在金融危机中,该县去年十月以来房地产市场全面下行,钢材市场销售价格持续下跌,钢铁和冶炼行业进入“严冬”,成为受影响最大的行业,钢铁和铅锭销售价格暴跌,市场逐步萎缩,导致企业生产得越多,亏损就越厉害。榕达钢业今年1-2月仅安排用工150多人,生产钢材3000吨,同比分别下降了50%、75%,企业从去年10月份以来,已亏损2024多万元,进入3月份后已基本停产。二是企业融资困难。融资难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大部分企业不熟悉银行贷款的游戏规划,或者缺乏银行需要的实物抵押,基本上贷不到款,不少企业主不得不通过借高利贷、变卖房产等方式“过冬”。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底,该县各中小企业没有从本地银行贷到一分钱。
3.发展环境仍然不优。一是承接平台建设滞后。从调查的情况看,由于缺乏资金投入,该县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还无法满足承接产业的需要。十里铺工业区虽已基本完成“三通一平”,但配套设施还很不完善,供排水、绿化、亮化等仍然不足,宽带互联网入园至今仍未解决,路灯电缆至今未埋设、路灯未安装。建材工业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还未出台,管网正在架设当中,“三通一平”还是处于起始阶段,后续建设任务还相当繁重。园区生产生活设施严重不足,商贸、行政、金融、购物、餐饮、休闲和娱乐设施缺乏,员工日常生活极不方便。二是软环境制约依然突出。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优惠政策不能到位。
4.物流成本相对较高。物流成本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宁远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没有建立铁路、公路和航空三位一体的现代交通立体网络,连接周边省市特别是通往广东的公路仅有清连高速和永连公路。宁嘉公路尚未通车,二广、厦蓉两条高速公路已经开工,但离竣工还有几年时间,柏关、宁道两条出县跨境干线二级公路进展缓慢,全县的交通大环境未明显改善,企业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高居不下,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影响了外商投资的积极性。二是该县现代物流业刚刚起步,难以满足转移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相对较高的物流成本成为制约该县大规模转移沿海产业的“瓶颈”。三是公路治超罚款厉害。该县属物流大进大出县区,但永连公路两大治超站像两大咽喉,罚款太甚,企业反响强烈,并影响了社会稳定。
三、对策及建议
1.增强竞争意识,广辟招商渠道。承接产业转移是各地争夺发展机遇的大角逐。必须破除“守株待兔”的思想,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准确把握产业转移趋势,抢抓这一难得的机遇,因势利导,主动出击,赴东部发达地区和周边大中城市积极宣传推介宁远县域优势资源和承接优势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主动承接外部产业转移。进一步完善小分队招商方式,开展走访、推介、洽谈、对接活动,积极引企入园;推进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招商;建立与宁远县籍在外人士的长期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指派专业知识丰富、社会活动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对重点区域进行驻点招商,联络当地政府、商会和驻外办事处,宣传推介招商项目,搭建招商信息平台;继续大力推行以会招商、以商招商、以友会商、中介招商等投资少、见效快的招商方式,广辟招商渠道,加快产业发展。
2.立足资源优势,选准承接目标。该县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必须选准承接点,充分发挥宁远县的比较优势,实现产业有效对接。要利用宁远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水电资源、农林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择优选择示范和带动作用强,发展前景好的工业项目,实施“招凤引蝶”,从而产生产业集聚效应,最终实现产业集群。一是围绕建材、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承接,积极发展潜力巨大的陶瓷业。抱团引进建材、冶金、陶瓷等优势产业,争取引进那些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财税贡献大、发展前景好的工业项目,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二是利用丰富的特色农副产品资源,承接特色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转移。针对宁远县烤烟、油茶、中药材、生猪、九疑山兔等特色资源,承接、培育一批环保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三是依托水、电、气、土地、劳动力等综合成本优势,积极承接纺织、食品、服装、鞋业、玩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
3.加快园区建设,构建承接平台。一是加快征地扩园。继续采取“按政策依法整体征收,补偿金参股工业园,政府固定分红,到期退股还本”的办法,鼓励农民用土地参股企业,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足够的土地。二是完善配套设施。运用政策和市场的手段,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鼓励和吸引多种投资主体,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求达到“五通一平”,同时,使储备的园区土地变生地为熟地。同时,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引进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尽快形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运行规范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园区餐饮、娱乐、休闲、商务、金融等配套服务建设,改变园区“孤岛”现象。三是探索政府与企业共建园区模式。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标准厂房,联合对外招商,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化发展环境,汇聚承接人气。优化发展环境,打造优质服务,是营造投资洼地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宁远县“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的必须选择,没有好的环境,客商引不来,来了也留不住;没有好的环境,项目和资金引不来,来了也建不好。因此,要把优化承接环境当作产业转移工作的重中之重。软环境方面:一要积极为企业排扰解难。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企业服务年”和“项目服务年”活动,把企业当“父母”,变政府为“娘家”,主动为投资者和企业主着想,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中面临各种问题,营造“亲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二是打造高效政务。职能部门实行挂牌服务、经济部门实行全程代办服务,县级领导实行保姆式服务。切实执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认真清理各种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真正做到让利于商、服务于商。三是加大投资环境整治。落实好“企业保护期”有关文件精神,坚决清除排外、欺外的思想流毒,坚决杜绝排外、欺外的事件发生,坚决减少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干预,斩断部门与收费罚款间的利益联系,从严约束和规范部门行为,在企业照章纳税、守法经营的前提下,不给企业任何干扰,禁止任何部门到企业去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切实维护企业利益。硬环境方面:一要完善交通路网。在抓好二级干线公路建设的同时,重点加速推进高速公路建设的前期工作,进而早日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降低转移企业的物流成本。二要抓好电力建设。抓紧配合建设好永州南500千伏变电站和工业园110千伏变电站,争取尽快竣工,投入使用,为企业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三要抓好职业培训。加大对职业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如针对企业需求开展专业岗位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大力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在制定专业培训计划、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培养产业发展人才,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力支持。
第三篇:承接产业转移
推动中部崛起、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落实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具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势在必行, 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在减弱,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而专门制定的规划,规格高,意义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于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承接是一种手段,承接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首要的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结合起来,坚持高起点引进、高水平承接,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政府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软硬环境营造等,可以有效避免产业承接和转移中的无序无度,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让企业成为产业转移的主体。
“承接”和“示范”,是未来示范区建设的关键。
规划中的示范区,应当是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重要板块,努力实现以区域对接促产业转移,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它将开辟科学承接的新路径,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当前东部地区存在的 “区域内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存在的无序承接、低水平重复承接等问题;它将成为产业承接的平台,增强产业承载力,它要在着力加快自主创新的进程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它将是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和谐新区,亦是民生得到极大改善和保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先行区。
准确定位是确立整个地区发展战略方向的基础。“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的区域定位,以及“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的功能定位,决定了示范区当建设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战略定位。
“一轴双核两翼”,创意空前的产业空间格局构想,铺展了皖江发展的宏大篇幅,彰显出安徽人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量。综合皖江城市带的产业现状、资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主轴”串联安庆、池州、铜陵等6个沿江城市,发挥合肥、芜湖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核”带动作用,舞动滁州、宣城“两翼”,使之成为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沿江发展轴”的定位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产业基础,发挥其沿江岸线优质资源;合肥、芜湖两大中心城市的发展,则以提升其产业集聚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增强其产业辐射力和服务功能,带动示范区产业加快发展;滁州和宣城两市毗邻长三角、民营经济活跃、矿产和农产品丰富,将依靠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舞动腾飞的双翼。
“皖江”飞跃,承载的是一份期待和心愿,人们在规划蓝图时,审时度势,贴合实际,定性定量,一笔笔勾画美好的图景。
力争到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24年翻一番以上,工业化率提高到6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力争建成汽车、钢铁、有色、装备制造、化工、建材、家电、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优势产业,形成8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开放合作不断加强,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到2024年,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外向度将大幅提高,外来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来自长三角的资金年均增速不低于50%,外贸进出口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
承接产业转移,警惕成本陷阱
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向获利最大化的地方流动。
中国吸收的外资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从历史上看,国际制造业基地已发生了五次转移。第一次是在19世纪末,由于美国的崛起,使得欧洲尤其是英国的工业基地向美国转移。第二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等国家的制造业向日本转移,战后的日本把自己重建为一个低成本制造业基地。从六十年代初开始,世界经济出现了两大趋向,一是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和信息时代,制造业面临转移;二是发展中国家全面启动工业化进程,需要新的产业支撑。因此,在七八十年代,出现了制造业基地向发展中国家的第三次转移。即日本制造业向韩国转移,韩国在七八十年代就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八十年代后期,东南亚国家包括中国的台湾又承接了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从九十年代开始至今,正在发生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这就是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地向中国转移。
国际产业之所以大量向中国转移,归根到底是由国际产业以低成本为核心的竞争愈演愈烈的格局决定的。由于国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尖锐,商品价格日益走低,国际资本为了生存和提升竞争力,被迫转移竞争方式,由原来依靠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效益,转而依靠降低成本实现收益提高并加强竞争力。这样一种竞争方式的选择,就意味着国际制造业基本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具体看,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成本因素。中国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价格低廉,所以国际上的小五金、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向中国转移,这些产业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是毫无疑问的。同时家电、电脑、造船、建材等产业也在向中国大量转移。二是市场因素。中国是一个大市场。就拿汽车来说,据国发中心的研究报告,在20年内我国不仅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汽车消费国,同时也会成为第一大汽车生产国。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汽车制造商包括通用、丰田、大众、日产、本田等都已进入中国,中国的几大汽车集团全部与外商合资生产。三是周期因素。就是某一产业的升级使其生产出现周期性转移。最典型的就是IT产业。20世纪80年代,IT产业靠垄断技术就可以控制世界市场并获得超额利润,但是90年代之后,由于技术日益成熟与扩散,高频率的创新阶段已经结束,靠垄断技术获得超额利润已不可能。IT产业的竞争也转入成本竞争的阶段,随着研发与生产的分开,制造肯定要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目前,江苏省形成了从昆山至南京的200公里的信息产业带,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近2024亿元。四是外部因素。由于法律等原因,有的国家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比如化学工业。大量的化工行业也在向中国转移,当然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长三角等地区采取建立化工区的办法,目前,从上海到南京已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化工生产带。五是竞争因素。即国际竞争带来的转移。国际资本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向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好的地方转移投资。我国东部沿海之所以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就是因为它的某些产业,特别是一些中间体加工业水平相当高,配套能力相当强。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形式和组织方式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从产业转移的重点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更高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化。过去转移的产业主要是纺织服装、鞋、金属制品等产业和初级电子组装活动,现在转向电子、化学、汽车、机械等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活动。这几个产业是全球零部件和中间产品贸易中的最重要部分,其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1997年就达到了43%。据世行官员分析,从2024年开始,发达国家的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最大限度地节省成本,也加快了向中国等国家转移的步伐,向这些国家转移更具附加值的服务性工作平台,并认为这是新一轮全球化最显著的特点。从产业转移形式看,在直接投资继续增长的同时,非股权参与的外包形式被普遍采用。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乃至非主要的设计活动,都分别包给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去完成,这样不仅减少了固定投入成本,而且达到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从产业转移的组织方式上看,产业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在国际生产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领导企业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通过这些国际生产网络或体系,国际产业转移的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链和供应链。波音是全球最大的飞机制造商,而他的零部件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70多个国家生产的,也就是说,波音飞机的生产链和供应链已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样的情况在福特、丰田、GE等大的汽车、飞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制造商都是一样。这样,市场竞争的性质就发生了新的变化,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生产链、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从而使竞争的程度和影响范围大大增强。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我省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及工业化水平较低,政府服务及法制环境不尽如人意,以及产业配套条件较差,由此造成区域性商务成本过高所致。但是更深一步看,在这些背后起作用的是人,尤其是人的思想观念。
把创新投资环境的基点放在降低商务成本上:
投资环境是指能影响投资资本有效运行的一切外部条件或因素的有机综合。吸引外来投资归根到底要靠环境优势,而投资环境的优劣则直接表现为商务成本的高低,所以降低商务成本是改善投资环境的出发点和主要目的。
一般而言,一地的商务成本主要包括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成本、获取要素和组织生产的成本,以及产业配套成本三个方面。一地的生产要素价格低,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成本就低;一地政府服务效率高,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成本就低;一地的产业基础好,企业的产品配套成本就低。降低商务成本,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同时着力。
对外来投资实行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降低外资进入成本或企业生产要素的支出成本,这不是我国的特例,世界各国都将此视为吸引投资的重要手段,就连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也是如此。美国国内各州、市政府之间“优惠政策”的比拼历来也是十分激烈的,有的是直接降低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价格,有的给予税率、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持。芝加哥市政府曾经以每亩一美元的地价,将土地出让给日本的三菱公司。
放宽政策,进一步降低外资进入成本。(1)降低投资项目土地成本。除国家法律规定的耕地开垦费、征地管理费等收费项目外,不得向外来企业征收其他费用。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城镇工业园用地,征用新地应以征地费和上缴费等征地成本为基础,合理确定地价,并可视情况实行更优惠的地价。(2)采取更加灵活的供地方式。鼓励实行多元化的土地出让方式,除国家法律规定的可用划拨供地的方式外,均采取租赁、出让、作价出资、入股等市场方式供地。投资者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获取土地使用权。(3)实行鼓励投资的电价政策。坚决清理影响供电价格的不合理因素,合理调整供电价格,降低整体电价水平。鼓励工业用电大户和高耗能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电源项目开发,以直接获得稳定和廉价电能,过网费按保本微利的原则核定。(4)降低综合运价。按照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区的要求,全面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增强综合功能,提高流通效率。进一步规范铁路、公路运输、内河航运、港口等交通运输行业的价格行为,适当降低综合运价。同时,要坚决取消对企业和投资者的一切不合理收费,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依法允许将资产整体或部分无偿划转的方式,鼓励外来战略投资者购并重组国有企业。
建设法治政府,降低企业生产组织成本:
从区域商务成本的总体情况看,我们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在要素的价格成本,而是在要素的组织成本上,即由于政府服务、法制及诚信等方面的欠缺,导致了投资者在获取生产要素和组织生产经营过程中支付了更大的成本。因此,以落实行政许可法等法律为契机,建设法治政府,就成为我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降低商务成本的关键所在。
依法行政。国家机关各部门在行使权力时,以往的一些习惯做法是可以自我授权、自定规章、自己执行,出现了所谓“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的怪现象,有的借“自我授权”之机,打着维护国家利益、强化行业管理的旗号,从中夹带“私货”,为部门的权力和利益“跑马圈地”,扩大收费、处罚和许可权。这种自我授权的观念或做法,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将被废弃。根据新法律规定:要通过法律法规授权才能设行政许可,部门自定的规章不能作为行政管理依据。而行政许可的设置权只有三个层次的国家机关可以行使,即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省级人大及常委会、省级人民政府。其他任何机关、部门都不能设定行政许可,不能自我授权,自己又参与执法。
规则导向。长期以来,由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及在管理方式上的权力导向,往往使规则容易受到破坏,使可以通过规则解决的问题仍需通过上级批示才能落实,权大于法,权力导向的观念比较盛行。新法通过对权力的约束,将促进按规则办事的观念逐步确立,行政许可也将从权力导向转向规则导向,否则将是违法。这样就能达到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和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
公开透明。政府行政机关有保密制度,然而一般的行政管理措施都与企业、公民的实际利益相联系,健康的市场经济要求行政管理行为有透明性和公开度。行政许可法就提出“有关行政许可决定”、“行政机关作的准予行政许可决定”、“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等,都应公开。我们应通过学习和落实行政许可法建立这样的观念:对政府,公开是原则,保密是例外;对百姓,保密是原则,公开是例外。个人的隐私权是应依法得到保护的,而政府的工作应公开、透明,因为“封闭必然产生腐败”,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权责挂钩。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谁发证,谁监督,谁负责。这就特别告诉我们,权力与责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联的,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应建立起权责统一的观念。权力要与责任挂钩,而与利益脱钩,从法律上解决了有些人偏好权力而不愿承担责任的问题。曾有外商对中国市场管理发表看法,认为进入难,进来了就比较自由了;也有专家对某些政府部门在管理中的一些“颠倒”行为感到诧异,说该用“市场办法”管的事用“计划办法”管,该用“计划办法”管的事却用“市场办法”管。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政府部门在权责统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至于那些多层执法、多头执法、权责脱节、各自为政的行为就更是有违权责统一原则的。
走产业集群之路,降低企业产业配套成本: 产业集群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一个世纪前提出,它是指产品价值链相关的企业在某一特定区域的聚集。具体表现是在一个适当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若干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中间服务业高度密集地集中在一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显著地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产业集群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它的巨大作用曾经在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地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从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的“块状经济”的现状来看,我国也已进入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相关的阶段。
产业集群的最大威力就在于它能使专业化分工获得空前发展,直接带动整个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极大地提高当地吸引资本的能力。通常以“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式存在于一个企业内部的生产环节,在产业集群的情况下,则大量地分布在不同企业之间,每个企业只做一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的某个环节。企业分工的特点是,对技术含量较高、零部件较多、价值较大的产品,如彩电、复印机等,不是一个而是几个主机厂(总装厂)在同一区域。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不是一家,而是若干家。一个零部件厂可同时给多个主机厂配套,很容易达到规模经济要求,从而降低成本;而对主机厂来讲,有多个供货商可供选择,有利于通过他们的竞争改进质量、降低成本。珠三角地区IT、家电产业集群后,在一百公里左右的范围内,90%以上的计算机零部件、80%以上的手机部件、将近100%的彩电部件都可以采购得到。可见,在高度专业化基础上形成的配套体系,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也是招商引资最重要的优势。因此,要把加快产业集群提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珠三角主要承接香港的一般商品生产转移,这种加工贸易模式缺少技术含量,不值得学习。江浙模式实质是在重复欧洲早期的工业原始积累,离开其特定环境和政策支持就难以复制。湖北是具备优势的老工业基地,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要做成本转嫁的承担者
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其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以前有所不同,同时区域之间产业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区域之间的产业对接转移不是一个简单复制的过程。
没有竞争门槛,谁都可以进入,只要运输距离不断增加,利润就不断摊薄,而利润摊薄就不可转移。由于多年来形成对地租分配的惯性,而没有用于积累,没有作产业升级的准备,导致珠三角一带至今没有完成从一般商品生产向设备制造业的过渡。
除去地租,还有一个利润的来源,在于打工者的低工资。近年来,南方的“民工荒”不是因为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而是在于打工者收益太低,没有基本福利,劳动力简单再生产供给的所需没有给足。我国《劳动法》的全面贯彻实施,将成为压垮这种模式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它并不值得学习。
国际产业分工有五个层次,最低端是供应资源,其上是一般商品生产、重化制造工业、金融服务业,最高层次是技术创新。
30年前改革开放时,基本上是进入第四层次。目前,正向第三层次升级。升级阶段,涉及几个工业核心点,一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二是长三角,三是以大武汉为中心的产业布局圈。
以苏南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发展,曾在我国红火一时,它解决了农民就业,带动了农民收入增长,但后来在面对市场竞争的道路上,失去了政策扶持,乡镇企业纷纷走下坡路。在这种情势下,苏南难以向重化工业和社会制造业升级。
在工业发展到一般商品生产阶段,浙江把作坊加工业变成场地型加工业,把一般商品生产的多个环节以地域型方式集中起来,形成产业集群。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银行的官员考察浙江模式时说,其实这是重复着西方早期的工业原始积累,只不过在作坊小工业上增加了一些现代简单机械。
从经济规律来讲,一个第三层次产业形成并相对集中的城市,必定具备某种地缘经济要素优势。怎么利用结构差异形成竞争优势,如何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协作布局并实现集约发展。
当产业转移时,也就是利润摊薄到不能维持时,企业不外乎是破产或转移。
中部与东部对接的内容是什么?按珠三角模式,不顾环境代价和土地限制行不通。一般制造业既无技术含量又无资本门槛,现在主要是向越南转移。
目前,我国中西部招商引资热情高涨,需要提醒的是,有的转移投资短平快,捞一把以后丢下一个烂摊子。我们认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必有产业提升带来的巨大成本,这个成本必然向某些可能承担的地方或领域转嫁,地方不要做成本的承担者,而要争取成为收益的获取者。
由于长三角的产业基础、经济优势和文化底蕴,台资由珠三角向长三角延伸也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随着我省发展环境的改善及沿海地区生产成本的升高,经过艰苦努力,台湾制造业向中部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也是大有可能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署,为香港产业向大陆转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观念“瓶颈”是承接转移的重大障碍: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思考如何接受国际产业转移,中部和西部的欠发达省份除了要积极接受发达国家的国际产业转移外,还要盯住东部的资金和产业转移。接受产业转移就如打篮球一样,球传给谁,要看谁的位置抢得好,同时看谁的球技高。
第四篇: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推荐]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XX年初xx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在此宏观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并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这是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之一,现在正处在加速追赶、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市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迎来的空前、重大机遇。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潜在的发展动能,认真剖析制约发展的现实因素,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快示范区建设,使**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
1、**在皖江城市带的地位
**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9.5%,占沿江城市带23.5%;人口610万,占全省9.1%,占沿江城市带25.7%;XX年国内生产总值704.72亿元,占全省7.9%,占沿江城市带21.5%。《安徽省沿江城市群“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双核三带”发展战略中,**又是安徽临江产业发展轴上的两大产业集聚核之一。**应该成为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皖江城市带发展及承接产业转移中是必须有所作为,也能够大有作为。
2、战略意义
国家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意义和作用在于: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形成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有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有利于完善产业转移体制机制,为国家制定促进产业转移政策提供依据;有利于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科学途径,为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示范。
**地处皖、鄂、赣三个中部省份交界,地理位置独特,可以发挥更大范围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效应;**市是皖江城市带人口最多,土地面积最大的行政区域,壮大**经济,打造皖江城市带新的增长极,不仅是有效改变皖江城市带产业发展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现状,整体推动皖江城市带加速发展最为现实的措施。也是有效激发**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更好地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任的重大举措。
建设示范区不仅有利于**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为加快崛起提供政策保障;还能够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加速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壮大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更有利于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二、**建设示范区的优势
区位条件比较独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市东临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西接武汉等中西部重要城市,是沟通皖、鄂、赣三省并连接上海、武汉两大经济区的枢纽。随着近年来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管道等快速、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南京至**城际铁路的开工建设,更成为连接长三角快速通道。
资源禀赋条件较好,生态环境优良。**地域广阔,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境内沿江滩涂、丘陵等可供产业发展的空间承载能力强;**文化底蕴深厚,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素质较高,且用工成本较低;**地貌类型多样,江湖广布,森林覆盖率高,环境容量较大。
岸线优势突出,开发潜力较大。**市拥有247公里长江岸线,条件优越、适于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一二级岸线73.3km,其中尚未开发的岸线所占比重达60%以上。**港是安徽省长江北岸唯一的深水良港和国家一类水运口岸,港口腹地资源丰富。优良的岸线和港口条件为发展大运量、大耗水的重化工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3、完善载体保障,打好“园区牌”。承接产业转移,园区是主战场。必须用更大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政务环境,把承接的平台做大做优做强,推动园区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创新是园区发展的动力,也是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要求。必须加大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新的开发模式、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在领导班子配备、干部交流、分配制度等方面要实现新的突破。要有效防止园区体制向区外现行行政体制的回归现象,遵循精干、高效的原则,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一园多制”、“企业化经营”等不同办法,开发建设园区。要进一步提升园区的发展理念,从“工业集中区”向“产业集聚区”转变,着力打造园区发展的新优势。
4、创新体制机制,打好“环境牌”。**承接产业转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受到思想观念保守、发展环境不优等诸多制约,更面临着来自周边地区的竞争压力,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的首发点在于真正解放思想。实践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力度和崛起的速度。解放思想不能依赖于“改良式”的,而是需要“变革式”的。必须冷静地思考、客观地查摆,切实解决思想解放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与群众需要联系不够的问题。创新体制机制的着眼点在于有效接轨。一是要主动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交流,勇于承认、敢于吸纳、善于借鉴,特别要借鉴长三角地区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形成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我们自身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法,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使我们的体制机制更加接近于长三角,努力营造“宾至如归”的产业发展氛围和条件;二是主动了解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和需求,剖析自身的差距和问题,找准方向和对策;三是建立多层面的协调对话机制,协调利益分配,解决制度性障碍,促进共赢。创新体制机制的着力点在于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理顺产业发展思路、协调产业关系、吸引积蓄人才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关键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为服务,破除自身有碍于产业发展壮大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机械式工作方式,摒弃顽固的官本位意识、等级意识、唯权意识等等,创造性、灵活性地运用政策,才能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第五篇: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2024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
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在此宏观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并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这是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之一,现在正处在加速追赶、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市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迎来的空前、重大机遇。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潜在的发展动能,认真剖析制约发展的现实因素,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快示范区建设,使**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
1、**在皖江城市带的地位
**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9.5%,占沿江城市带23.5%;人口610万,占全省9.1%,占沿江城市带25.7%;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704.72亿元,占全省7.9%,占沿江城市带21.5%。《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双核三带”发展战略中,**又是安徽临江产业发展轴上的两大产业集聚核之一。**应该成为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皖江城市带发展及承接产业转移中是必须有所作为,也能够大有作为。
2、战略意义
国家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意义和作用在于: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形成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有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有利于完善产业转移体制机制,为国家制定促进产业转移政策提供依据;有利于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科学途径,为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示范。
**地处皖、鄂、赣三个中部省份交界,地理位置独特,可以发挥更大范围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效应;**市是皖江城市带人口最多,土地面积最大的行政区域,壮大**经济,打造皖江城市带新的增长极,不仅是有效改变皖江城市带产业发展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现状,整体推动皖江城市带加速发展最为现实的措施。也是有效激发**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更好地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任的重大举措。
建设示范区不仅有利于**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为加快崛起提供政策保障;还能够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加速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壮大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更有利于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二、**建设示范区的优势
区位条件比较独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市东临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西接武汉等中西部重要城市,是沟通皖、鄂、赣三省并连接上海、武汉两大经济区的枢纽。随着近年来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管道等快速、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南京至**城际铁路的开工建设,更成为连接长三角快速通道。
资源禀赋条件较好,生态环境优良。**地域广阔,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境内沿江滩涂、丘陵等可供产业发展的空间承载能力强;**文化底蕴深厚,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素质较高,且用工成本较低;**地貌类型多样,江湖广布,森林覆盖率高,环境容量较大。
岸线优势突出,开发潜力较大。**市拥有247公里长江岸线,条件优越、适于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一二级岸线73.3km,其中尚未开发的岸线所占比重达60%以上。**港是安徽省长江北岸唯一的深水良港和国家一类水运口岸,港口腹地资源丰富。优良的岸线和港口条件为发展大运量、大耗水的重化工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体系较为完备,特色优势逐步显现。**的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机械装备与制造、轻纺、建材等产业为主,其他产业如:旅游、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等不断发展壮大的格局,这种格局形成了较为齐全的技术、人才储备,有利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承接产业转移。
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产业发展平台不断完善。“双百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8平方公里,城东新区和北部新城框架基本形成,县城和建制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开发区发展态势良好,全市拥有省级开发区11个,近期总体规划面积180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4.6平方公里,远期总体规划面积近300平方公里。
区域合作日趋紧密,开放力
度不断加大。**是较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与国内各地区经济合作密切,尤其与长三角地区经贸往来密切,近两年从长三角地区引进资金近300亿元,占总量的比重超过60%。
三、面临的制约和挑战
应当看到,**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人均经济指标在全省相对落后,经济总体实力和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对外开
放程度不够高,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扩张速度不快,产业链尚未形成,领军作用不强;民营经济发展不足,产业水平和结构层次较低;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布局分散,资源开发效率不高,产业空间集聚优势不够突出等。尤其是在在解放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等主观方面更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我市承接产业转移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一是城市与区际竞争导致对产业发展要素的争夺、占领和控制将更趋激烈,对我市产业综合竞争力形成了新的挑战;二是环境容量和资源能源的约束矛盾将日益凸显,给我市产业发展将构成新的压力;三是国家产业与空间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对我市产业发展方式将提出新的要求。
四、建设示范区的几点思考
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点是“产业”,中心任务是“承接”,着力点是“园区”。必须从**实际出发,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加强前期争取、谋划工作,打好“政策牌”。示范区规划的功能布局和产业布局关系到沿江各城市中长期的发展方向,将对现有产业发展形成一定的调整和影响。我们必须抓住当前相关规划正在编制的关键期,努力将我们自己的发展思路纳入到国家、省层面的规划中。这样有利于我市有针对性的开展争取政策支持工作,承担更多的承接任务;超前谋划好符合发展方向的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确定发展的重点项目,有效避免和降低因产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也有利于我市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政策造势,提高知名度,扩大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效。真正做到一步领先、招招在前。
2、明确定向和定位,打好“产业牌”。
按照《**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纲要》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各区域的产业结构,整合产业发展资源,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打造**自己的产业高地,凝聚**的产业“灵魂”。紧紧围绕加速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主导产业的目标,以更广阔的视野,深入研究国际及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资本向内地转移的类型与特点,深入分析我市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提出更具前瞻性、贴合性的承接产业方向,提高产业承接的有效性和主动性。同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扶持、承接力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理念,切实转变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构建产业链开展招商,突出园区招商、项目招商和产业招商,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促进招商引资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完善载体保障,打好“园区牌”。承接产业转移,园区是主战场。必须用更大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政务环境,把承接的平台做大做优做强,推动园区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创新是园区发展的动力,也是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要求。必须加大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新的开发模式、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在领导班子配备、干部交流、分配制度等方面要实现新的突破。要有效防止园区体制向区外现行行政体制的回归现象,遵循精干、高效的原则,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一园多制”、“企业化经营”等不同办法,开发建设园区。要进一步提升园区的发展理念,从“工业集中区”向“产业集聚区”转变,着力打造园区发展的新优势。
4、创新体制机制,打好“环境牌”。**承接产业转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受到思想观念保守、发展环境不优等诸多制约,更面临着来自周边地区的竞争压力,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的首发点在于真正解放思想。实践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力度和崛起的速度。解放思想不能依赖于“改良式”的,而是需要“变革式”的。必须冷静地思考、客观地查摆,切实解决思想解放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与群众需要联系不够的问题。创新体制机制的着眼点在于有效接轨。一是要主动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交流,勇于承认、敢于吸纳、善于借鉴,特别要借鉴长三角地区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形成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我们自身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法,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使我们的体制机制更加接近于长三角,努力营造“宾至如归”的产业发展氛围和条件;二是主动了解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和需求,剖析自身的差距和问题,找准方向和对策;三是建立多层面的协调对话机制,协调利益分配,解决制度性障碍,促进共赢。创新体制机制的着力点在于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理顺产业发展思路、协调产业关系、吸引积蓄人才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关键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为服务,破除自身有碍于产业发展壮大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机械式工作方式,摒弃顽固的官本位意识、等级意识、唯权意识等等,创造性、灵活性地运用政策,才能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推荐阅读:
统计局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司法局基层司法所法制宣传活动——法律六进(合同法法律知识)简报(5篇)
人事局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总结
安吉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出炉(5篇范例)
相关文章:
- [ 七号文库 ]统计局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调研报告
- [ 七号文库 ]产品设计体会产品经理与项目经理的区别
- [ 七号文库 ]振兴东街小学-郝昌英培训总结
- [ 七号文库 ]2024年给爸爸的父亲节祝福语 祝福爸爸的语句父亲节(22篇)
- [ 七号文库 ]日记风筝节600字初中(最终5篇)
- [ 七号文库 ]高中语文边城的知识点五篇
- [ 七号文库 ]一到十祝福话语 一到十的祝语(5篇)
- [ 七号文库 ]2024年国家公祭日缅怀悼念主题活动心得体会 国家公祭日心得体会(十三篇)
- [ 七号文库 ]最新幼儿园教师学期工作总结及打算(8篇)
- [ 七号文库 ]2024年腊八节的祝福语简短(二十篇)
- [ 七号文库 ]最新给男朋友家人拜年短信 给男朋友长辈拜年(三篇)
- [ 七号文库 ]2024年客服的工作心得体会最新五篇
- [ 七号文库 ]2024年小学毕业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小学毕业班主任工作计划表模板
- [ 七号文库 ]2024年快乐的植树节作文350字(8篇)
- [ 七号文库 ]最新除夕微信朋友圈贺岁祝福语 除夕祝福朋友圈经典祝福语(24篇)
- [ 七号文库 ]高考励志名言个性签名 励志人生格言短句(推荐阅读)
- [ 七号文库 ]坚持党建引领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 [ 七号文库 ]流水九年制学校“年度目标考核”工作汇报
- [ 七号文库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和策略(共5篇)
- [ 七号文库 ]校讯通教师用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