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问候语 六号文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七号文库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大全五篇]

    栏目:七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沉香触手 时间:2024-08-31 06:07:08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

    只要不放弃努力和追求,小草也有点缀春天的价值。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哲学基础知识】(第一单元)

    1、哲学的理解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③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哲学对社会的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①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哲学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同时能够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第一次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二、辩证唯物论(第四课、第五课)(原理+方法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包括: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特点)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其一,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其二,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即反对从主观出发,又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思想。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六课)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②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想,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为什么追求真理需要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

    四、唯物辩证法(第六、七、八、九课)

    (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客观性原理。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原理:区别: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①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② 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5、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优化的思想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具有创新

    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就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中不断发展的。(即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①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①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②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三)矛盾的观点

    1、矛盾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即用全面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②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即一分为二观点看问题),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补充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对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统一:二者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学会正确认识事物的秩序(特殊——普遍——特殊)

    ②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补充: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6、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主流,不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原理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8、矛盾观(6 个原理)

    矛盾分析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或者加上 坚持全面观点看问题)

    9、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和根本分歧点

    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归、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0、辩证的否定观

    原理内容: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

    方法论:①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

    1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破旧立新)

    12、创新对社会的作用(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五、社会历史观(第十一课)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在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2、两对矛盾和两个规律

    两对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决定和反作用)

    两个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因此: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六)价值观(第十二课)

    1、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内容: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错误的世界观则起阻碍作用

    所以要求我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标准:客观依据: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主观依据: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地位、需要、认识角度、立场、阶级性等

    3、人生价值观

    (1)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奉献,即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和自我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索取,即人是价值的享受者)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为社会、为人民奉献了什么。

    (3)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首先必须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一是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三是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

    第二篇: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国家的本质和根本属性?我国的国家性质?

    (1)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从产生上讲: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2)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3)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中国公民和中国人民的区别(1)中国公民包含中国人民和敌对分子(2)人民为政治概念,公民为法律概念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和本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人民民主的特点)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4、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及表现?

    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民主权利的广泛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制度、物质、法律的保障;也表现在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5、国家的性质,决定因素和判断标志

    (1)含义:即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2)决定因素: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3)判断标志: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为什么阶级服务。

    6、民主,专政和专制的含义及其关系

    民主: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世界上从来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民主。(民主≠全民民主)

    专制:指在统治阶级内部,权力高度集中在个别人手中,对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实行个人专断的国家制度 专政:指国家依靠政权的暴力对被统治阶级实行的政治统治。关系:(1)我国的民主和专政是辨证统一的。

    一方面,民主和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

    另一方面,民主和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证。

    (2)民主与专制相对应,是对专制的否定。

    7、我国政府对人权问题的观点:

    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得到保障。

    注:我国政府观点主权高于人权。

    8、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已被写入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

    义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9、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有哪些?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指选举人大代表和被选为人大代表的权利。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有此权利,但是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政治自由,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是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重要方式,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注:自由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自由和法律是对立统一的。公民享有政治自由,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公民的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但是行使监督权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歪曲事实进行陷害。

    注:权利属于法律概念,通常与义务相对应。权力属于政治概念(政治力量或者能力)。①权利的主体不是特定的,公民享有权利。而权力的主体是特定的,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权利的内容比权力的内容广泛得多。第三,权利可以放弃,但是权力不能放弃。

    10、我国公民应履行的政治性义务是什么?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1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把握哪些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表明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注:①这种平等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上的平等。(法律具有阶级性)

    ②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但不能说权利和义务都是相同的。

    ③这种平等,是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权利的平等,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

    要求:①国家在保护公民合法权利和依法惩罚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关系:①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离的。②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③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④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注:在我国,有些权利可以放弃,但是义务一定要履行;

    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又相对应存在的,无先后顺序;(3)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注: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一致,有时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会产生冲突。因此要求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公民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12、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

    (3)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5)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念。(这既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广泛发扬民主,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13、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①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自觉地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②需要学习政治知识,培养各种政治观念。

    ③贵在实践,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注:关于民主选举的权利与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区别:民主选举是广义上的选举,其范围广泛,包括人大代表的选举、国家领导人的选举、村(居)委会的选举等;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中的选举有特定的对象,即人大代表的选举。

    联系:公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民主选举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二者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都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2、民主选举的选举方式有哪些?比较各种选举方式各自优缺点。

    (1)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能使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能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不适用于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操作性复杂,成本太高,效率低)。适用范围:①县及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②城市的居民委员会选举、③农村的村民委员会选举。

    (2)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的选举方式,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适用(操作性简单,成本低,效率高。)不能表达每一个公民的意愿,不能直接选择自己心目中的当家人。适用范围:①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②乡及乡以上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人员的选举。

    (3)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的选举方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选民可能误以为将要当选者已事先“内定”,影响参加选举的积极性。在极少数情况下才被采用。

    (4)差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的选举方式,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会影响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如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各级人大代表一般都实行差额选举。

    3、制约选举的因素:

    (1)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选举方式。(2)选举方式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3)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4、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前提;(2)专家咨询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3)社会公示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4)社会听证制度——有利于决策利民。

    5、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

    ①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科学性。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6、实行民主管理,发展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

    (1)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2)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7、理解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的性质

    是村民或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8、农村村民如何实现村民自治?(理解即可)

    (1)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2)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3)通过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

    (4)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监督村干部的行为和村委会的工作。

    9、公民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信人舆新”(1)信访举报制度;(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3)舆论监督制度,舆论监督以其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发挥着独特作用。(4)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新形式、新方法。

    10、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1)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消除腐败现象。

    (2)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11、公民怎样行使监督权?

    (1)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2)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12、公民有序的和无序的政治参与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3、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1)为什么?

    ①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②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这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2)怎么办?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就能确保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展:公民

    (1)公民为什么要自觉参与„„?

    ①必要性:我国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和义务、三原则。②重要性:

    第一,对公民——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二,对社会或国家——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现代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①内容:A.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B.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 C.坚持三原则。;D.依法有序的参与;

    第 二 单 元: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工作的基本原则分别是什么?政府在工作中如何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1)政府的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公安局,司法局,监察局,法制局),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2)工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3)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4(4)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一方面,政府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人民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

    3、政府的作用 提供管理和服务。

    4、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的:

    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5、公民怎样处理和政府的关系

    不断提高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积极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了解政府的职能,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6、政府为公民求助和投诉提供的途径和方式

    ①开设热线电话②设立信访部门③推行电子政务④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1、依法行政的含义: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2、政府为什么坚持依法行政?(根本原因,国家,政府的性质)

    (1)必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2)重要性: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政府权威

    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3)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3、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措施:

    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②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利的行政管理体制。

    4、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1)为什么?

    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重要性: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①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②才能防止权力滥用,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③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决策;

    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2)怎么办?

    ①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②依靠行政监督体系

    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A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B中国共产党的监督;C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D社会与公民的监督;E司法机关的监督。

    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A上级政府的监督;B监察部门的监督;C审计部门的监督;D法制部门的监督

    5、我国政府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的意义?(1)坚持依法行政,做好自身工作的必要保证

    (2)有利于科学民主决策,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3)有利于建设廉洁政府,树立政府权威(4)有利于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5)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6)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6、政府权威的决定因素是国家性质,有无权威的标志是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7、有权威政府的表现?

    ①必定是依法行政的政府 ②必定是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③必定是讲信誉的政府 ④有权威的政府对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都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8、如何树立政府的权威?

    (1)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3)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9、政府怎样依法行政

    (1)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宗旨和原则

    (2)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3)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审慎行使权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拓展:政府

    (1)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①国家性质、政府性质、人民地位决定。

    ②是政府为人民服务宗旨和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需要。

    ③是政府某种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的内在要求。④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⑤有利于政府自觉接受监督,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建设服务型政府,保障人民权益。⑥我国政府是有权威的政府,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2)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

    ①履行职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②坚持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③依法行政:坚持依法行政,才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接受监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⑤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审慎行使权力。

    ⑦深化体制改革,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建设服务政府,创新管理形式,提高工作效率。⑧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 ⑥树立权威:树立政府的权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6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

    (1)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2)职权:“法定免督” 依法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地位: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4)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4、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1)权利:“表审询案” 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2)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5、区别“一府两院”与人民代表大会

    (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一府两院”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其中政府是行政机关,法院是审判机关,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体)及它的含义。(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物的政治制度。

    7、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及表现。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实行民主集中制。

    (1)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9、分析说明为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理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2)意义: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3)优越性:①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②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③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和宗旨

    (1)地位:领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和执政地位(是我国的执政党)。(2)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3)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2)性质和宗旨决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要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3)意义(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③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①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地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地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2)关系: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4、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党的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7、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8、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首基活左右)。

    (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8(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9、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

    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物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10、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1)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主题和职能: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11、我国政党制度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当舍正统经文”

    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 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拓展:党

    (1)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①国家性质和人民地位决定的;②性质(人民和民族的先锋队)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决定的; ③党的地位决定的(中特色事业的领导核心和执政党);

    ④党的作用决定的: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③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⑤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决定的。⑥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⑦是加强党自身的建设和党的指导思想的需要。(2)党怎样做某一件事?

    ①始终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②完善执政方式(科学、民主、依法);

    ③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⑥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政治、思想、组织领导)

    (3)为什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①国家性质、党的地位和性质决定的

    ②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决定的(基本政治制度)③我国政党制度的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我国处理民主关系坚持的基本原则及之间的关系(1)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关系: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意义:

    有利于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巩固国防。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9(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自治地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3)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4)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等。

    5、为什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2)优越性:“安全、权利、关系、事业发展”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6、我国的宗教政策的内容: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7.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了解)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一项完整、全面的政策。

    8、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了解)

    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9、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了解)

    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10、认识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性(了解)

    (1)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发展宗教(2)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3)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

    1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3)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12、我国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拓展:关于民族问题

    1、关于民族问题上“为什么?”(“关则制策”)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消灭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党和国家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人权。

    (4)中央和兄弟省市给予无私的支持和援助,带动少数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2、关于民族问题上“怎么办”(党+国家<关则制策>+公民)(1)坚持党的领导;

    (2)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3)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反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依法打击煽动民族分裂的行为。

    (6)完善和落实扶持、支援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力度。(7)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第八课 走近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

    (1)地位:是国际社会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基本要素:主权国家由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基本要素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3)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4)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

    2、国际组织

    (1)地位: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1)分类:政府间和非政府间,世界性和区域性,一般性和专门性。

    (2)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

    3、联合国

    (1)性质:是当代国际社会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4)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联合国也有局限性。其中积极作用是主流。

    4、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

    (1)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2)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3)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的作用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4)我国对联合国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从联合国得到了有益的支援。

    5、国际关系

    (1)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2)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3)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6、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1)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的利

    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7、关于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1)我国国家利益的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2)我国公民为什么要坚定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2、影响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及解决途径(1)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

    (2)解决途径: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出五项原则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3、世界多极化的意义?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4、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5、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决定因素:

    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6、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7、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为什么?

    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

    ②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

    ③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落实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2)怎么办?

    ①积极履行主权国家义务。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②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④增强综合国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拓展:

    1、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①积极履行主权国家义务。

    3、②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4、③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冲突的根源,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④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6、⑤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依靠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

    7、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8、关于“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国家角度:

    ①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增强国家实力,提升综合国力;②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③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反对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干涉我国内政,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④坚持和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公民角度:

    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我们要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必须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3、我国在对外关系方面为什么?(中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为什么?

    ①必要性: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际形势的要求(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世界多极化趋势);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主权国家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积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

    ②意义:对我国,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世界,才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2)怎么办?

    ①从国际社会成员角度:主权国家应该积极履行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自觉遵守联合国的宪章的原则和宗旨,充分发挥联合国的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的作用。

    ②从国际竞争实质角度:抓住战略机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③从国际形势角度: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④从国际关系角度:

    a.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他国正当利益,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

    b.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加强同发达国家的战略对话,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发从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⑤从外交政策角度: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基本目标,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以和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篇: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治复习全套知识点总结(政治生活)

    1.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真实性: 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适用于敌对势力。(2)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已经写入宪法。(2)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3)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5.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

    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的政治权利)(2)政治自由

    (3)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和控告权)义务的内容: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的原则。7.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1)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2)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3)履行义务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4)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5)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力的实现

    8、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结合: 原因: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要求(1)我们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利益。

    (2)当三者出现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9、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本质,内容,要求: 本质:崇尚民主与法制

    内容(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3)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2)学习政治知识,贵在实践 10.民主选举的方式?(1)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2)等额选举或差额选举

    11.公民应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表现。“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一时不强的表现。

    (2)行使选举权,投出自己的神圣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公民政治素养的重要标志。只有每个人都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地透出自己的一票,才能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真正实现民主选举的预期目的。

    1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哪些方式?

    社情民意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13.公民为什么要参与民主决策?

    地位:公民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决策。

    意义(1)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族,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2)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3)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4)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物的热情和决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地 政治责任感。14.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1)利于扩大基层民主

    (2)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3)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4)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15、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具体来说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公共职能。

    16、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目前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有行政体系外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和行政体系外的监督(上级政府、监察部门、法制部门、审计部门)

    17、政府如何接受人民监督?

    我国政府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例如,“阳光工程”。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阳光工程”是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表现。

    18、“阳光工程”意义

    (1)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

    (2)保障人民的权益,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开放红头文件的查阅,政府的群众意识、服务意识逐步加强。(3)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4)利于群众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5)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19.政府权威表现、怎样树立(最根本的三点)

    体现(1)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广大群众中有较高的的信誉。(3)富有威望和影响力,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有令必行、有禁必止(4)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有积极的知道和促进作用。

    要求(1)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树立起来(2)政府树立权威,在根本的是坚持以下三个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2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 性质:是最高按国家机关

    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职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2、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注意: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人民是间接行使者。

    一方面,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的权力。

    另一方面,人民代表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23、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权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义务:人大代表代表任民德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24、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政体由国体决定,政体反映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有重大作用。,政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5、民主集中制体现

    (1)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一直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程序予以罢免。

    (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才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2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地位:

    含义: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择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29“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一种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P64 客观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是我国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意义(1)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3)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而且必须领导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含义、原因、具体要求及三者的关系

    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关系:依法执政是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工作。(科学执政是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依法执政是保证)

    32、“三个代表”:

    1.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

    (1)确立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体现了党的吉贝尔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4、如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核心、本质)

    (1)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它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2)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3)党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35、中国共产党为何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他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后点。

    原因(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也越发展。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要求(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政治文明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广泛的系统工程。

    (2)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36.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38、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

    39、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40、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41、国际组织的作用?

    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

    42、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作用? 宗旨(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觉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

    (3)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4)简单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作用(1)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2)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面临诸多挑战,改革任重道远。

    43、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发挥重要作用。

    44、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决定因素和重要因素)

    决定因素:国家利益(1)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

    (3)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国家间矛盾和利益交织,使国际关系纷繁复杂。

    影响因素:国家力量(1)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是含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

    (3)是衡量一个国家杂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45、为何要坚决维护我国的利益?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际礼仪,并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46、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的表现?(和平问题的影响因素)(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2)民族、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3)西方国家对这些纠纷插手和利用(4)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

    47、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怎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1)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2)改变旧的国际秩序

    (3)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48、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1)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2)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3)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4)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49、各国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

    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有有利地位。

    50、世界为何会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51、中国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

    我们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利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52、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5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4、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了什么?

    中国式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55、中国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

    (1)要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3)要坚决发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第四篇:高中政治必修二第六课知识点总结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知识点一: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①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②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1)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原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①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③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4.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和执政的基本方式:

    (1)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3)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执政的基本方针: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针,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5.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

    ①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 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 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 主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③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3)科学发展观

    ① 主题:科学的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② 内涵: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党。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知识点二:我国的政党制度(课本68—70)1.民主党派

    (1)性质: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2)我国的民主党派包括: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

    2.我国的政党制度

    (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二者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②多党合作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③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4)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显著特征: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③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3.关于“人民政协”

    (1)性质: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注意:人民政协不属于国家机关。)

    (2)组成: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3)主题: 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4)职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4.注意两个问题:

    (1)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府、政协在我国政治格局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大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是我国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①事业上:通力合作的亲密有党关系;

    ① 政治上:执政与参政、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② 组织上:相互独立(不是“隶属”关系); ③ 法律上:完全平等;

    监督上:相互监督(不是“监督与被监督)。

    第五篇: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枣庄市第一中学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 公民的政治生活2024-05-28 樊堂斌国家具有阶级性(根本属性)。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真实性。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的职能。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为什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①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宪法。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①扩大社会主义民主②实行依法治国③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④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⑤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年满18周岁,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③监督权(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等)。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我们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内容?①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③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④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3 参与政治的方式:(1)民主选举

    选举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直接选举 优点: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更能直接的反映民意。

    局限性: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选举的成本较高。

    间接选举 优点:成本较低,便于组织

    局限性:每个选民不能直接投票选举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等额选举优点:可以比较充分的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局限性: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选民易受误导,积极性受影响

    差额选举优点: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候选人之间形成了相应的竞争,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

    局限性:可能影响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候选人之间的竞争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

    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目前,我国将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级,并普遍实行差额选举。

    选举方式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用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珍惜选举权利的原因

    ①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是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的重要体现。

    ③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公民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①公民要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

    ②公民应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不断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公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③不断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培养公民的政治素养,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2)民主决策

    参与民主选举的方式: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自下而上的进行)②专家咨询制度

    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决策机关对重大事项进行公示,公民了解内容后

    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自上而下的进行)

    ④社会听证制度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其次有利于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科学性;

    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政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事实;

    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3)民主管理

    主要是基层民主自治(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农村村民自治

    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方面:

    ①民主选举: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②民主决策: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

    ③民主管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

    ④民主监督:村民在自治实践中,广大村民创造了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工作报告等形式,保证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干部的行为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城市居民自治

    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在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管理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居民自治的内容:居民委员会的成员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委员会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居民自治的意义:调动了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①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②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和深刻的实践,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4)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的方式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舆论监督制度④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的新形式、新方法。

    意义:实行民主监督,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要求:公民在行使民主监督权时,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第二部分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行政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1)我国政府的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政府履行基本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政府应当在法定范围内履行职能,既不能越位,也不能虚位,更不能缺位。

    (2)政府的作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服务。

    如何正确对待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这是我们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重要体现。(3)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政府原则的具体要求: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4)求助或投诉的途径:①从单位、社会团体等方面得到帮助。

    ②求助于政府: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法律途径)。

    公民向政府部门求助和投诉的意义:①有助于解决自己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②有助于政府不断改进工作我国政府受人们监督(1)依法行政:

    具体要求: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

    必要性: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意义:①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③有利于防止权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

    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我国政府正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2)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上级部门、监察部门、法制部门、审计部门 意义:①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②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③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④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⑤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建立一个具有威信的政府。

    我国政府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和办事公开制度

    政务公开的意义: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更好的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的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 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产生方式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人大代表每届任期五年 人大代表的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人大代表的义务: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民主集中制的表现:①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2)全国人大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3)人大代表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4)国体决定政体: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就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①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③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①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③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意义:①只有坚持中共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才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③才能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表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发挥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肢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关系: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①参加国家政权②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③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④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党合作的根本的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是民主和团结,履行的基本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基本原则:民族平等的原则(首要原则)、民族团结原则(重要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根本原则)。

    三者之间的关系: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荣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障。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孩子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双重权利: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自治权是民主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包括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其他自治权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现实情况:“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为前提和基础。(2)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主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3)宗教政策: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注意:邪教不是宗教

    第四部分 当代国际社会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1)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主权国家分类:按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按经济发展程度: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一个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利,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主权国家的两个特性:对内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自主性 主权国家的权力: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主权国家的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政府间和非政府间,世界性和区域性

    国际组织的作用:①促进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②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③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2)联合国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

    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2 国家利益

    国际关系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国际关系的形式:竞争、合作、冲突(1)国家利益与国际关系: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的实质: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结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②国家利益是如何影响国际关系的?各国间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③各国的国家性质与利益追求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

    ④要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协调国家间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2)我国的国家利益

    ①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②为什么维护国家利益:

    第一,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③怎样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第一,在维护我国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正当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权益。第二,公民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政治性义务,同损害国家权益的行为作斗争。国家: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增强综合国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外国干涉我国内政,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尊重他国利益。

    公民:热爱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3 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趋势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当代世界和平的形势: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世界仍很不安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解决途径: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国际新秩序的内容:①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②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③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④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2)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迈进。(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

    多极化的表现:①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②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斗争的演变过程。

    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我国应如何应对世界多极化?我们一定要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我国外交政策

    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用一中三年的教育改变未来三十年的成功人生!



    推荐阅读: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大全五篇]
    经典立志的励志名言(大全5篇)
    以快乐的春节小学生话题作文(合集五篇)
    2024年上海财经大学开学时间安排[5篇材料]
    乡镇干部工作鉴定报告[精选五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