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历史论文 600字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九号文库

    乡土地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

    栏目:九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寂静之音 时间:2024-06-20 00:56:59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乡土地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

    乡土地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乡土地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育理念与多样化课型结构的相似性,然后浅谈了乡土地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的将乡土地理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以来,促进综合实践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与实施。

    【关键词】乡土地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多样化课型 课程资源

    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的重大突破,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它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一类新型课程。乡土地理活动课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它让学生走出教室,到自然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拓展视野、感悟生活、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是地理学科“减负”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教学研究价值。乡土地理的教学理念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下面,我将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乡土课程在多样化课型上的相似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乡土地理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样化课型上的相似性 1.观察观测型

    这是一种带有实习性的活动类型。

    (1)气象观测。我们利用地理的气象设备观测气温、气压、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风向和风速、日照和云量等气象要素。根据观测的数据,结合物象和天气谚语,作基本的天气预报。

    (2)土壤观察。我们选择富有代表性的地段,从土壤剖面上观察我县主要土壤类型----潮土、盐土及砂姜黑土的颜色、结构、质地、松紧度、酸碱度,并做对,学会分析鉴定土壤的类型。

    (3)植被观察。我们选择一座高山,从山麓到山顶,观察植被的类型和特点,从而了解从赤道到两极的植被类型及分布特点。

    2.野外考察型

    (1)地质地貌考察。选择典型的考察地点如孔望山、花果山等,考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水蚀地貌、小型冲积扇等。了解它们的形态,分析它们的成因,评估它们的作用。(2)河流功能考察。组织学生对于我县境内的主要河道——青口河、龙王河进行沿河考察,看看其灌溉、水产养殖、旅游等功能发挥得如何。水体有无污染,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等等。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依据。

    (3)生态农业考察。我们选择我县典型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如休闲乡村——赣榆宋口,考察生态农业区的的格局,了解生态农业究竟有哪些好处,与农村脱贫致富有什么关系。

    3.调查研究型

    调查的内容可以是我市旅游资源调查、环境污染源调查、工业布局调查、城市规划调查、交通状况调查、一个乡村土地资源利用调查、小区绿化现状调查、一个街道或居委会的人口调查,以及乡土文化、历史遗产、民居聚落、基础设施调等等。通过调查,撰写出有论点、有事实、有分析、有解决问题对策的调查报告。

    二、乡土地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

    1.乡土地理教育处于协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

    目前用乡土知识改善国家课程结构的问题不仅引起了教育界专家学者的关注,也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人类学者进行相关的研究,并引起了越来越多其他学科专家学者的重视。2024年在湖南凤凰举行了以“乡土知识和校本课程开发”为主题的教育研讨会,汇集了国内多名著名的教育学家和人类学家。滕星教授认为“国家知识与地方知识二者应该是互补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应融入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学校课程之中,从而在学校教育课程领域构律一种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7]。” 马戎教授认为“在看待国家课程和乡土教材、地方性知识的关系时,应该把两者看成辩证统一的关系”[8]。乡土知识应该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之中,优秀乡土知识有利于和谐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关系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乡土地理是最早进行乡土知识教学的学科,也是乡土知识的主要载体,在探索运用乡土知识改善国家课程体系方面比其它的学科有优势。

    综合活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实践课程设计的重要原则应该是乡土化”[9]。乡土地理是整合多种课程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优秀载体。总之,乡土地理课程处于协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中心地位,它既是新课程的一部分,又是保证新课程改革构建的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

    2.乡土地理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辅相成。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是地理课程的理念。乡土地理中承载着丰富的区域历史文化,其中的每个要素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也最有用。一方面,乡土地理教学要求补充动态的教学资料,要求开展综合活动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开发教育资源甚至编写地方教材。其次,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丰富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乡土地理教学具有地方性,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和情感性的特点。[5]乡土地理既为同学们所熟知又为同学们所喜爱,有利于教师在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中创设情景,进行情景教学。

    3.乡土地理教育为综合实践课程提供课程资源

    我国基础教育片面强调知识讲授,因而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而“乡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打开了一个窗口[3]”。家乡的土壤植被、地形形态、农业生产活动、矿产资源、水利建设乡土风物、民俗真实可感,都能使学生动情。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就蕴含在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周围的事物,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乡土地理是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最佳载体。

    4.乡土地理教育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活动场所

    乡土地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明确了研究性学习目的和任务的情况下,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去测量、去观测,到社区、工厂中开展各种各样的调查,上网收集资料,等等。乡土地理教学超越了单一的教室教学空间,也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与活动场所!

    5.乡土地理教育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达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无统一的教材、无统一的内容、无专业的师资、也无大纲的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树立资源意识,具有一双能够发现课程资源的眼睛与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开发乡土中蕴含的教学资源;同时,乡土

    地理的教学过程要求师生互动,要求尊重学生的经验,要求尊重地方文化和多元文化。所以乡土地理教学的开展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逐渐转变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方式转变从根本上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明确了研究性学习目的和任务的情况下,乡土地理倡导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去测量、去观测,到社区、工厂中开展各种各样的调查,上网收集资料,这个过程需要调动他们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收集和利用资料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这说明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乡土地理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诸多相似之处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无不提醒我们只有将乡土地理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才能更进一步促进中国教学范式的革新,也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参考文献】

    1.《重视乡土地理教育,发挥地理教育的育人功能 ——以兰考县为例》 刘晓东 林程吉 朱 毅 陈丹静

    2.《乡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类型》 石玉凤 3.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4.江苏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5.《乡土地理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23 王静爱 6.《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03:14 9 李家清 7.《重视乡土知识 传承民族文化》[J].民族教育研究.2024.1 刘卓雯.张天军 8.《如何思考我国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建设》[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4.1 马戎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经验取向的课程。一方面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

    学科课程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学生发展,但其逻辑前提是体系化、理论化的间接经验,即知识体系。

    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认知取向的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课程观的差异,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实践取向的课程观,而学科课程则偏重认知取向的课程观。

    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各种课程具有内在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其他各种课程为基础。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类学科取向的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和理性准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为学科知识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而且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知识的整合。

    2.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倾向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学生从做中学而进行的经验重组的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应防止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的倾向。

    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能以书本为中心;

    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

    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以教师讲解为主;

    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不能以书面作业为主。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在活动中,既要对所学的各科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又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在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自主性。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实践过程和呈现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的安排、过程的实施、知识的运用和获取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5)生成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建构自我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这些内容不像学科知识那样靠‘告诉’的方式获得,而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亲历和体验而不断生成的。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1)突出学生主体;(2)面向学生生活;(3)注重学生实践;(4)强调活动综合;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要求:

    (1)学校能够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启、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课程表)

    (2)学校领导重视课程开发团队建设,设立专门组织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学校机构、制度)

    (3)要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规划方案。(学校规划方案)(4)各年级活动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具体、可操作;学校各个班级有完整的活动档案,确保学习活动过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学校档案室)

    (5)参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至少一年以上。(老师)(6)学校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学校)(7)教师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案。(老师)

    (8)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管理部门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效果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之

    研究性学习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他们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把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启迪思维,激发探究热情;要加强与学科课程的联系,再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应用各科知识。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选题、分组、选出课题组长进行小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及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执行阶段。按照已经拟定好的研究方案,进行观察、实施,按小组分工收集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事实材料或数据。●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材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性学习类成果的要求:

    (1)参评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至少一年以上。

    (2)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3)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4)研究性学习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具体、可操作。

    (5)班级有完整的活动档案,确保学习活动过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

    五、研究性学习成果需提交的资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含申报成果的教案)(5)学生确定的研究主题。(课题题目、背景、目的意义)(6)制定的研究方案。(课题题目、研究的内容、步骤、方法、时间、条件、分工等)

    (7)实施的研究过程。(查阅资料、调查走访、讨论分析等活动的图文、视频资料。)

    (8)研究成果。(论文、图表、模型、多媒体演示、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

    (9)教师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材料。(10)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的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综合实践活动之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一、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概念: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和社区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学习领域。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主要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方面。

    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根本特点体现在活动的社会性上,是在实际的社区或社会情景中开展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因而,其基本内容是指在特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下,以主题的形式开展各种服务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

    (1)社会实践活动领域:

    ① 社会考察、调查、内容一般涉及本地区或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文化古迹和文化遗产等。社会调查可结合学科学习进行。② 社会生产劳动。包括工农业生产劳动、公益劳动、校园劳动等。③ 参观游览。一般指配合专题教育进行的,包括参观德育基地、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参观科技园、参观博物馆、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2)社区服务活动的领域:

    ① 为社区特殊人群的生活服务和家政服务。如拥军优属活动、敬老助残活动等。一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以学年确定服务对象,定期进行。

    ② 社区管理服务。包括法制宣传、社区学校辅导、扫盲辅导、板报画廊宣传、科普宣传等。

    以上两个领域的活动均要体现一定的学科性,要让学生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展开活动,学以致用,并在活动中丰富知识。

    三、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基本过程:

    1、社区服务的一般过程

    (1)明确社区服务的活动项目

    学校和教师结合社区背景,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在社区调查或考察的基础上,确定社区服务的活动项目。(2)确定社区服务的目的和活动对象

    具体提出社区服务活动的目的确定活动对象或活动区域。社区服务的对象可以是社区特殊的社会群体(如孤寡老人、残疾人、幼儿等),也可以是社区的经济机构(如商场、农场)、政府机构、(如环保部门、宣传部门)、文化机构(如图书馆、电影院)。

    (3)与社区服务对象或机构取得联系,制定具体的活动时间和活动方案。(4)实施社区服务。根据社区服务活动方案,展开具体的社区服务活动过程。

    (5)社区服务活动的总结。总结并交流社区服务活动的体验和感受。

    2、社会实践(考察、参观和访问)的基本过程

    (1)提出或选择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的主题,提出活动目标,确定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的地点、对象、时间,并有学生自主的制订考察、参观、访问的活动方案。

    (2)与考察、参观、访问的对象(人或机构)取得联系,通过交流和磋商,确定具体的活动时间表。(3)准备必要的活动设备。

    (4)进入实际社会情景,展开实质性的考察、参观、访问活动,收集资料。

    (5)撰写考察、参观、访问的活动报告。

    (6)相互交流考察、参观的体会,分享不同的感悟,进行活动总结。

    四、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成果的要求:

    (1)参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至少一年以上。(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具体、可操作性。

    (3)班级有完整的活动档案,确保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

    五、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成果需提交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5)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案。

    (6)组织学生实施活动过程的视频、照片、体验心得等档案材料。(7)所实践、服务单位的证明材料。(8)学校教师的总结材料。

    (9)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效果的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综合实践活动之

    技术教育

    一、技术教育的概念和内容

    技术教育以项目设计与制作为主要形式。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实践与职业体验、技能练习与技术试验以及信息技术为主题的探究活动等。

    内容:项目设计与制作,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制作、应用设计等类型。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如一次社区宣传活动规划,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设计;制作、应用设计,如改进某一设备,设计某一产品等。

    二、技术教育类成果的要求:

    技术教育活动主题的选取应与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内容有效整合,与理化生、体音美等学科的实验和体验紧密结合。

    注:技术教育实践活动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又是一种技术手段,为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支撑。

    三、技术教育类成果需提交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5)教师指导技术教育活动方案。(6)学生作品的构思设计方案。(7)制作或创意作品(图片)。

    (8)活动过程的视频资料及教师评价意见。(9)申报人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材料。

    (10)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起着必要的补充和拓展作用,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校本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项目按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教材类和教学类两个成果类别进行评选。成果的征集面向从事中小学校本课程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个人和团队。

    一、校本课程教材成果的概念:

    校本课程教材指编写者自主开发,具有原创性、地域性、教育性、实用性,系统讲解某一领域知识的教学材料汇编或正式出版物(文本教材)。

    二、校本课程教材优秀成果的要求:

    (1)要符合国家基础教育相关政策规定,体现新课程理念。(2)从校本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

    (3)结构合理,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行文流畅,用语规范,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便于讲解或自学,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际能力的培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4)课程不存在方向性、科学性、知识性错误。(5)成果要求不少于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6)成果确系根据学校实际自主开发,严禁抄袭。(7)成果著作权可以是个人或团队或单位。

    (8)成果不包括学习辅导用书、习题集、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参与编写的国家和全省地方课程教材等。(校本课程教材成果必须是列入课程表,有师生共同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材,校本教材与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是并列的而不是附属的关系。)

    三、校本课程教材优秀成果参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教材成果类)》。

    (2)提交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3)教师撰写的校本课程纲要并附学校课程评审委员会审议结果。(4)文本教材。

    (5)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每周的教学活动次数、教学活动形式、教学活动目标)(6)学校对课程学习的评价结果。校本课程之

    教学类

    一、教学类成果的呈现形式

    提交教学视频课例光盘(一课时)和相应的教学设计。视频课例征集的范围是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典型课例(其形式相当于我们报视频优质课)。教学成果必须与教材成果一起申报,它是教材成果的附属成果,不能单独申报。

    二、参评校本课程教学优秀成果的基本要求:

    (1)符合国家基础教育相关政策规定,体现新课程理念。参评课例应该是能够体现本校校本课程实施的典型课例,能反映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成果,具有鲜明的特色、较强的代表性和科学性,以及较高的推广价值。

    (2)课堂教学目标具有适宜的难度,密切结合教学场景和学生实际,目标表述具体明确,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反映本校特色。(3)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实施灵活规范,教学过程层次清晰简明,教学效果明显。

    (4)教法运用与学法指导具有实效性和创新性。教学评价科学,操作性强,能够彰显学生个性。

    (5)富有创造性教学情景,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出一种对话式的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不断反思,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商丘市基础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建设培训会

    会议摘要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教学案例

    王庄镇中心小学 徐焕新

    一、课题背景

    进入新世纪,温室气体排放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低碳生活”的概念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意愿也越来越强烈。低碳经济成为了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低碳生活延伸到了生活、工作、交通等各个领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当前全球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理解低碳生活的相关知识,学会节能减排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和处理,学会利用处理的信息进行交流。

    (2)学会合作、讨论、分析,科学决策,形成共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形成关注人类生活环境的情怀,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并将这一现代理念进行大众传播。

    三、教具准备:课件、题板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群有趣的动物朋友,想看吗?(播放课件、音乐)

    师:它们可爱吗,它们做了什么,让你们觉得可爱?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二)了解天气变热的原因

    师:现在天气为什么越来越热?教师板书现象:天气越来越热。教师指学生回答变热的原因。

    师:(课件)科学家们认为,由于人类过量排放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这些气体会使我们身边的空气变得像厚厚的玻璃,罩住了地球,地球被扣在里面,散不了热,就像被关在温室里面,透不了气,就像发烧一样,所以现在的天气越来越热。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教师板书:温室效应。

    (三)了解温室效应的影响

    师:温室效应有哪些影响?请看一段短片。(播放课件、音乐)

    师:这样下去,我们将走向世界末日,那么我们要不要救一救我们的地球?所以,我们要怎么做?

    学生回答:

    PPT显示低碳——

    师:低碳生活的概念

    师:我们小学生可以怎么做?

    教师总结:我们普通家庭日常生活其实都在源源不断地直接或间接地排放着二氧化碳气体。

    只要我们坚持节约,养成习惯,就能救地球。

    (四)确定课题,分组研究

    师:给我们的活动起个名字吧!教师板书课题-------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师:同学们最想研究什么问题? 师:学生分组

    课件出示要求:1,选出一名组长。2,共同填写题板。

    3,小组汇报。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上台秀一秀。各小组展示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为什么要低碳生活,提出了走进低碳生活这个主题,根据同学们的兴趣,分成了四个方面来研究。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好吗?下课。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重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其实施过程中时空的安排与学科课程的时空安排不同。经常被一线老师和校长问到这样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究竟怎样安排?大班额条件下如何组织学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看来,时空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其实,时间和空间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一、有“时间”才可能有深度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时间问题涉及课时的落实与具体安排、活动主题实施的持续周期、活动过程中的阶段划分、活动过程中的时间效率、时间管理等方面。“有时间”才可能有深度实践。

    (一)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时间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但当前实施过程中,不少实验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下列问题。

    1.未认真贯彻《课程计划》,课时不落实

    课时不落实是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学校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正确认识,认为既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考和高考不考,何必在这方面浪费时间;不少省市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方管理之名,任意分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3课时中的2课时用来开设所谓的地方课程;有的学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缺乏“专职教师”,缺乏“教材”,缺乏明确的评价指标,开设的时机还不成熟,干脆把3课时分别划给语文、数学和外语,或者只是要求学生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简要地做点调查,写一篇调查报告应付教育管理部门的检查。种种现象表明,《课程计划》的严肃性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的国家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活动主题的实施缺乏必要的时间周期

    现在不少地方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包,有的地方和学校干脆把资源包当作“学科性教材”来使用,按照学科课程的课时安排的方式来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一课一课地在课堂上教,一两节课就完成一个活动主题,一个学期的活动主题数目过多,预设的成分太强,学生的活动主题缺乏充足的时间和必要的活动周期,没有处理好“长作业”与“短作业”的关系,活动的实施周过场,学生缺乏深度实践的时间周期,也是当前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学生的实践过程缺乏有效指导,时间效率不高,存在着浪费时间的现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把大量时间还给学生来自主时间,但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实施过程加以有效地

    指导,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有效地开展活动。但当前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指导缺乏必要的规范和指导策略,教师指导不深入、缺乏有针对性地指导,导致学生活动效率不高。

    4.缺乏必要的时间管理制度

    要提高学生活动的单位时间效率,学校应逐步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管理制度,要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工作,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量计算方式。但目前绝大部分中小学没有建立起一种弹性的时间管理制度,“一张课表管理一个学期”的现象非常普遍。绝大部分地方和学校没有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计算的规范。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列入的综合实践活动往往被“课外化”,全部转移到“假期”,成了名符其实的“课外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安排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安排的根本策略是把时间当作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为学生的深度实践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具体要求如下。

    1.贯彻课程计划,落实课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每个学生应该必修的国家课程,《课程计划》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平均每周3课时。地方和学校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价值,认真落实课程计划的课时设计要求。地方和学校可以与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一起统筹安排,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和学校可以用某些地方课程来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简单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分割给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而是可以从内容上、活动方式上、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技术上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有效地加以整合。

    2.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深度实践

    在活动主题的设计上,减少每学期的活动主题数量,保证学生对自己干兴趣的活动主题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在各阶段能够深度实践。小学中年段适当设计一些“小主题、短作业”的活动主题,但也不应保证学生有时间完成各阶段的活动任务。学校高年段应适当增加“大主题、长作业”的活动主题,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深度参与一个活动主题的完整的实践过程。以正式课时利用为主,合理利用假期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将综合实践活动在时间上“课外化”,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

    3.加强时间管理,提高时间效率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逐步建立新课程背景下的时间管理制度,实现时间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立弹性课时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教师指导工作量计算方式。同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要增强指导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克服浪费时间的现象。

    二、有“空间”才可能有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问题实质是学生的发展空间或发展机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拓展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活动空间,就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有空间”才有学生发展的可能。

    (一)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空间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仅仅通过“课堂”能够实施的。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校园、校外等各类空间,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需要处理好的空间问题。但当前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空间问题,主要表现在:

    1.活动空间的广延性、经常性不足

    学生自主提出或选择的活动主题往往需要有多次校外活动时间和空间,但大多数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处于安全隐患、政策许可等方面的顾虑,往往对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作限定,剥夺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充分的体验获得发展的机会。真实情境中的活动往往呈现出“一次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学生活动空间往往局限于学校校园内、学生家庭里,丰富的自然环境空间和社会活动空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利用。活动空间的广延性和经常性不足,直接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成性价值的实现。

    2.缺乏相对稳定的活动基地

    学校要持续、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建立其相对稳定的活动基地,如技术实践基地、社会活动基地或共建体等。但目前小学普遍处于学生活动空间的应急性状态,学生需要什么活动空间,学校就临时去联络。应急状态的活动空间,不利于小学持续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就我所知,目前全国只有河北等少数省市建立起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提供了相对充足的活动空间。

    3.缺乏活动空间利用的政策支持

    绝大部分校长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非常担忧学生外出活动的安全隐患和违反“有关政策”。目前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学生外出管理制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相背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小学的办学自主权和教育专业自主权太小。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空间安排策略

    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一种重要课程资源。没有活动空间,便没有学生发展的可能。学生经验的丰富、鲜活的体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都需要在真实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情境中得到增长或生成。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空间利用需要与时间安排相结合来综合考虑。

    1.妥善处理课堂空间和课堂外空间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空间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不能完全在开放的课外活动空间中实施。课堂空间的活动组织形式应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必要的方法引导和专题讲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资料,充分讨论,自主研讨、设计、制作等。必要的实际情境的体验不能仅仅依靠课堂

    空间的模拟方式来实施,要保证学生经历必要的充足的开放空间的实践环节。“一次性”活动的发展价值是极其有限的。

    2.充分开发空间资源

    小学应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和自然环境中的空间资源,引导学生把基于文本的实践学习和基于实际情境和工具利用的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因此,小学应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实施方案,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展社区与小学共建等,做到开放空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避免“应急状态”。

    3.建立开放空间中的学生活动制度

    开放的活动空间的确存在着各种学生安全隐患。充分利用开放活动空间,学校应建立学生在开放空间中的活动制度,使学生的开放空间活动在学校和指导教师的有效管理之下有效地展开。如建立“学生外出活动申报制度”、“开放空间下的教师指导制度”、“小学生开放空间中的活动规范”等。开放空间活动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克服安全隐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



    推荐阅读:
    乡土地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
    晋江第二实验小学
    嵌入式实验环境搭建一般步骤
    2024年秋季学期安全工作总结(最新)
    裴卫东感悟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