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招标合同 英文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九号文库

    13 陈永红 智障插班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教育对策

    栏目:九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独酌月影 时间:2024-09-04 18:59:35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13 陈永红 智障插班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教育对策

    智障插班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教育对策

    湖北省英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陈永红

    摘要:智障插班生是指在开学初或开学后入学,通过生长发育情况,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估后,根据评估的情况,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估后,根据评估的情况插入相适应的班级或与之水平相接近的班级中的智障学生。智障插班生多为智障儿童,年龄一般在10岁以上,他们由于不能适应普通小学的学习生活而转学到了培智学校。相对于一开始便就读于培智学校,已基本适应学校生活的智障儿童,这部分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情绪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敏感、爱哭、易怒,注意力稳定性极差、多动、自控能力差等方面问题。通过与正常儿童的对比,我们可以这些智障学生相当于几岁的儿童、幼儿、甚至婴儿从而找到相应的教育、训练方法。

    关键词:智障插班生

    学习兴趣

    组织纪律

    自卑

    不良言行

    智障插班生是指在开学初或开学后入学,通过生长发育情况,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估后,根据评估的情况,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估后,根据评估的情况插入相适应的班级或与之水平相接近的班级中的智障学生。这批学生之所以插班是由于经过评估后发现他们与一年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不适合从一年级开始学习。智障插班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因为智力发展迟滞、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低、肢体残疾等障碍造成无法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又找不到合适的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长期以来智能呆在家中的智障儿童,这类学生我们称为初次入学的智障插班生;二是曾经在普通学校进行过一段时间学习,由于无法跟上普通班的教学进度而转到培智学校的智障学生。这类学生我们称为初次入学的智障插班生。这些插班生有哪些心理行为特征?应该采取哪些教育对策?经过长期的观察,我们了解到他们具有的一些显著心理行为特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

    一、初次入学的智障插班生:

    这类学生的年龄一般较大,智力发展、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肢体残疾等障碍较多,但由于长期呆在家中,生活的接触面较小,都比较单纯。

    1、组织纪律意识淡薄:初次入学的智障插班生此前从未接受过正规系统的训练,没有进入过这样的场所去感受那种氛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组织纪律”,也就没有组织纪律的意识。他们在独处的时候,只要他的行为没有危险性,家长一般都不加以干涉,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学生自由散漫,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习惯。突出表现在课堂上拿出东西吃、拿出玩具玩,或是不打任何招呼,突然跑出去上厕所、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集体活动中自己做自己的事,对他人不理不睬。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后要进行针对性的强化教育,告诉学生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随时提醒、引导学生,直到学生教好的融入到校园的学习、生活中。

    2、依赖性强:初次入学的智障插班生,比其他智障学生表现出更大的对他人的依赖性。他们在入学时年龄多半已偏大,多数已达或超过10岁,有的孩子已有16、17岁。他们长时间呆在家里,由于自身存在较多、较大的障碍,做任何事情都比普通人困难,再者许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或是对孩子的愧疚,或是缺乏耐心,或是缺少正常教育孩子的方法手段),多采取包办代替的做法,不让孩子或少让孩子动手。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养成了事事依赖家长、依赖他人的心理惯势。而且,因为他们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期,这种依赖性不仅强,还在某种程度上已形成心理定势。对此教师首先要有心理准备,智障学生依赖性的转变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善于与家长、其他学科任教师进行沟通,彼此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教育步调。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各方面不能形成合力,不仅无法转变学生的依赖心理,还会加剧依赖的程度。而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剥茧抽丝的方法,即先通过表扬、赞美其他学生独立自主的行为、表现,使要转变的对象产生想要自己动手做事的渴望,再有意识的给予学生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学生尝试着独立去完成,这个视乎教师、家长要适当的给予一定的帮助,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形成自己去做一些事的意识,然后逐步增加任务的量,提高任务的难度,同时逐步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渐渐的学生就能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在很多事情上不再一味依赖他人,而是自己理所当然的去做。

    3、学习兴趣高:长期以来,看到邻里的小孩背着书包去上学,自己却只能呆在家中,加上经常看到听到有关学习、对校园生活充满了渴望与新奇的感觉,自然学习的兴趣较高。可是这种较高的学习兴趣是比较脆弱的,为什么呢?因为智障儿童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较低,一旦受到挫折,很容易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击,学习兴趣会随之降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常提供一些取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时时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乐趣;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鼓励性的教育,善于抓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闪光点,及时的进行表扬,要善于在学生遭遇挫折时把他们从失败的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鼓励他们继续前进。

    二、再次入学的智障插班生: 这类学生一般智力程度较高,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较高,肢体残疾也较少,但由于曾经在普通学校就读,承受过较大的学习压力,而且生活的接触面较大,相对来说要复杂得多。

    1、自卑:由于智障学生在反应能力、协调能力、灵敏性等方面与普通学生有一定距离,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显得不如普通学生,加上学生、老师有意无意的轻视和忽视,很容易在智障学生心里形成“我总是不如别人,我真是没用”的想法或观念,整个人显得十分自卑。有些再次入学的智障插班生在这方面表现很明显。教师对他们要多一些关注,多一些鼓励,同事要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关怀,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各方面与其他同学没有什差距,从而逐步消除自卑,建立自信。

    2、发泄心理和过激行为:不少再次入学的智障插班生在心理上都比较压抑,就是因为曾经受过不公平的对待,甚至是歧视,在心里有阴影,一直没有机会发泄出来,当他们来懂啊培智学校,他们心中的压抑,曾经受过的委屈就忍不住发泄了出来。教师要有敏锐的感觉,要能及时的发现他们的过激行为,一方面要有效的控制局面,防止他们的过激行为伤害到其他学生;另一方面要积极与家长联系,找到导致学生压抑和产生心理阴影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再次入学的智障插班生很好的融入到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

    3、不良言行:有些再次入学的智障插班生表现出的不良言行也值得我们注意。如满嘴的粗话、脏话、抽烟、无故旷课、逃学等。这些一般是个别现象,要个别教育,同事注意不要让这些不良言行影响到其他学生。对于这两类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要注意加以区别,只有准确把握学生,才能行之有效的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但是有些共性的问题我们也要加以注意: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到专门的培智学校就读对智障学生、对家长而言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许多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学校后都长舒了一口气,对培智学校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个别家长还流露出这样的想法:“老师,您对我的小孩只管要求严些,我还指望他以后读大学呢。”这类学生进入特校后,需要两个星期,长则

    一、两个月适应学校生活,个别学生的适应期长达一个学期甚至

    一、两年,在这段时间内,我们要给予学生高度的关注,教师、家长共同努力,帮助智障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这将为我们以后更好的教育学生铺平道路,也是为学生的发展建立一个好的平台。

    4、学习兴趣低:在普通教育学校,教学的进度比较快,教学的内容相对于随班就读的智障生来说是比较难的,智障学生想要跟上教学进度并不是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面对的是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不可能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智障学生身上。一旦学生在学习上落下了,这个距离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学不懂,在作业、考试中表现出的成绩就越来越差,学生渐渐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当他们转入到培智学校后在学习上就表现出没有兴趣、无所谓。教师在教学时要明白这类学生在培智班的学生中学习能力是较强的,只是学生自己并不知道这一点而已。那么开始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压力,督促学生去学习,很快学生就会发现这里的学习没有他想象中那么难,相反还比较轻松,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这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因为当学生发现自己在这里学习反而是比较强的时候,往往表现出有些得意忘形,所以一有这种苗头就要将其控制下来,这样才能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势头。

    参考文献:

    1、刘全礼、邢同渊、马积德《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心理学上、下》

    2、钟友斌

    《心理咨询与治疗》

    3、王东生

    《智障学生问题行为的智力、心理原因及对策》

    4、赵亚萍

    《智障学校插班生情绪行为问题对策》

    第二篇:陈永红

    一、道德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1、道德的认识功能。

    2、道德的调节功能。

    3、道德的教育功能。作用: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3、道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二、“以德治国”的含义是什么?

    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作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

    三、为什么要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需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需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想结合。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五、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重点是什么?

    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公民道德建设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六、什么是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人们用以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关系,为人们所公认并自觉遵守的公共生活行为准则。

    七、社会公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维护公共秩序。

    2、文明礼貌。

    3、诚实可靠。

    4、助人为乐。

    5、爱护公物。

    6、保护环境。

    7、遵纪守法。

    8、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

    八、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本质是什么?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其本质是:第一,职业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第二,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对职业行为的道德要求,与职业活动的要求密切相关。第三,职业道德是调节职业活动形成的各种职业关系的手段。

    九、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包括几方面内容?以及有哪些社会功能?

    职业性、从属性、强制性、继承性、实践性、多样性。功能:促进职业活动的健康进行;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积极的影响;职业道德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力量;职业道德可以促使人们自我完善。

    十、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规范体系,是由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良心、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作风和职业信誉等要素构成的。

    十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以及学习它的意义。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对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作用;是维护社会主义职业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意义:学习职业道德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措施。

    十二、

    第三篇:“90后”员工心理行为特征及管理对策

    “90后”员工心理行为特征及管理对策

    摘要:“90后”员工的心理与行为特点与以往员工有着明显的差异,致使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分析、研究新生代员工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并创新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90后;心理;行为;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24年起,“90后”开始大量走向工作岗位。“90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父辈不同的是,其生长环境更加优越,受教育水平更高。一方面他们性格活泼开朗,愿意与人交往,能够很快地融入到集体的生活,适应新的环境。同时,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天马行空,很多时候他们的创意能让人拍案叫绝;而另一方面,他们因为是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不愿与人分享并且急切地希望人们能够理解和尊重自己,容易受到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总体看来,“90后”与以往员工的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致使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因此了解新生代员工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并创新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开始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关注的焦点。

    一、“90后”员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

    1.在职场中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

    “90后”员工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舒适自由,思维天马行空,希望能找到能让自己快乐的工作,这恰恰与目前的企业管理模式相矛盾,这就造成了“90后”员工的忠诚度不高,容易跳槽。复旦大学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进入职场的第一批“90后”离职率高达30.5%,离职理由包括食堂伙食太差、失恋、宿舍不能上网等各种被称为“不靠谱”的理由。

    2.在企业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

    “90后”人际交往的范围与前代人相比有明显的扩大,不只是局限于自身的生活场所和工作场所,还涉及到网络、不同的城市甚至不同的国家;也不局限于同龄人,还有不同层次、不同辈份的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并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在“90后”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同时,“90后”的人际交往具有选择性,与自己个性相同或志同道合者会成为他们交往对象的第一选择。

    3.在时间管理中的表现

    “90后”的员工热爱自由,追求个性和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对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时间管理方式多会表示不能接受。例如,北京某家公司规定上班不许迟到,迟到一次扣50块钱。结果有一次扣到一个“90后”女孩儿时,她当时就给公司领导一百元,说不用找了,领导问:“怎么回事儿,扣五十你给一百?”她说:“我觉得这周还是会迟到的,所以不用找了。”由此可见,“90后”员工对于企业严格的时间控制抵触情绪很大。

    4.在对待收入上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

    有超过七成的“90后”对自己的薪水不满,内心充满了抱怨。“90后”的一代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物质丰富的生活,微薄的薪水让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频繁跳槽追求高工资便成为“90后”员工常见的现象。

    二、企业在管理“90后”员工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对“90后”员工缺乏客观评价

    现在的管理者谈起“90后”员工时普遍会发出感叹:现在的“90后”员工真难管,不守规矩不听话,把工作当儿戏动不动就辞职,对他们好也不行,不好也不是,做事不多要求却不少,真难驯服。而“90后”员工会说:为什么一定要按照你说的做,只要我把工作做好不就行了,领导太多事,真难伺候。管理者依旧用老方式管理“90后”员工,而“90后”员工是在新时代的特殊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个性鲜明,所以两者存在矛盾是必然的。

    2.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有的管理者只重视企业文化的规划,忽视了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培育。“90后”员工与企业中老员工相比在价值观上有很大的不同,在企业文化的认同上也有些差异。企业如果想让“90后”员工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就必须让他们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让员工与企业价值观相契合。

    3.管理模式程序化

    目前,“90后”员工逐渐成为企业的主力军,但很多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忽视了“90后”员工个人需求及心理感受,没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只是依赖程序化的管理手段,过度强调对组织规则的遵守,忽视员工的个性需求。

    4.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方式简单

    目前,我国有些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但是从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培训只是对员工进行所在岗位的技能培训,没有进行法律知识、企业文化等人文素质方面的培训。这样的培训只能培养出一个个活的生产机器,而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转型要求的新时代员工。

    5.激励机制不适合“90后”

    目前我国的企业对“90后”员工的需求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片面注重薪酬的激励作用。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90后”员工具有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除了物质上的需求外,他们对个人价值的实现要求很高,而管理者并没有考虑“90后”员工个人价值实现、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

    三、针对“90后”员工的心理行为特点应采取的管理对策

    1.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随着“90后”员工涌入社会,企业管理方法也就需要随之改进,采取人性化的管理办法,确实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点,才能管理好“90后”员工。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以人为本”管理观念的重要性,尊重“90后”员工的群体特征,围绕新生代员工的生活、工作习性展开研究和管理,使企业更贴近人性,从而达到合理,有效地提升“90后”员工的工作潜能和工作效率的目的。

    2.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

    应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应建立合理的薪酬等级制度。众所周知,所有人的工作薪酬都相同的话,员工就会对工作缺乏热情,“90后”的员工在这个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如果将员工的工资与业绩挂钩,薪酬因业绩形成等级,员工的工作热情无疑会有极大的提高,就会为公司创造出更多的效益。其次用树立榜样的方式激励“90后”员工。榜样的力量不可轻视,无形之中会对年轻人的争强好胜产生正确的引导。再次建立程序公正的制度化管理,提高“90后”员工参与度,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融为一体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3.试行开放式管理

    “90后”的员工热爱自由,希望能自己安排时间,所以,在不硬性规定时间的情况下规定任务,非常受“90后”员工们的欢迎。例如美国微软公司,实行的是弹性工作制:员工不需要朝九晚五地按时间点上下班,也没有按迟到时间扣奖金之类的硬性惩罚措施,只是要求员工在不延误公司运转的条件下完成上级交给的软件开发任务即可。这种灵活、轻松的工作方式更适合“90后”员工,也能更大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4.强化团队意识,增强合作理念

    一个企业就相当于一个团队,“90后”不喜欢等级制度,所以领导如果想让自己的企业充满凝聚力,必须做到的就是淡化等级,增强团队意识。强调大家是一个充满凝聚力的集体,为每一位员工找到其适合的工作,这个企业将会充满生命力。

    5.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晋升机制

    “90后”对于我国传统的人际关系并不是特别看重,更注重的是自己的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采用对“70后”“60后”工作人群的提拔方式,势必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从而增加其离职率并且降低工作效率,使得企业蒙受更大的损失。如果想增加“90后”对企业的忠诚度,就要在提拔过程中采用让大部分员工认可的标准,在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晋升机制中充分发挥“90后”每一个人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姚伟龙,李蓓,郭磊.“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分析――基于思想行为学视角[J].成人教育,2024,(2).[2] 丰岩.“90后”新生代员工的管理方略[J].经济导刊,2024,(11).[3] 李智.基于心理契约的90后员工管理探析――对“闪辞”现象的思考[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24,(2).[4] 吴国锋.90后员工的行为特征与管理对策探讨[J].中外企业家,2024,(6).

    第四篇:智障生心理教育

    智障生心理教育

    本文作者:田桂芬 作者单位:抚顺特殊教育学校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伴之而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被提到议事日程,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过去的身体健康,而是身心两个方面,具体说,“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显然,“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就是指“心理健康”。作为一名智障孩子的老师,我则更加关注智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为此,浅谈几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认识智障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智力残疾是智障学生的先天不幸,依照“健康”的科学内涵,他们生来就与“健康”无缘了,他们生理方面的不健康———智力残疾,是我们教育者无法改变的,可是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着眼,我们教育者只能也必须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入手,对智障孩子实施心理疏导,对其行为加以矫正,以减少和避免智障学生从“生理残疾”走向“心理残疾”,使他们不断地趋于“健康”。这是从事培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把它放在作为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去认识和探索。

    二、抓住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

    智力缺陷导致智障孩子的认知活动一般表现得迟钝。他们的大脑神经通常有一种惰性,心理上缺乏追求和期待,因而知觉的主动选择功能较差,知觉速度缓慢,知觉范围小,注意力分散,思维水平低,语言能力发展缓慢,甚至没有。能进行沟通的孩子大多发音不准,发音困难,口齿不清。他们的个性特征表现为:依赖性强,惰性严重,做事不能持之以恒;在情绪上表现为易变化,多冲动,行为难以控制,遇事敏感多疑,“牛劲到底”。

    三、积极探索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教师引领学生向每一个新的起点迈进的同时,每时每刻都要善于发现和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每个教育环节中渗透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做他们的生活、情绪、行为的表率。

    1.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智障学生由于普遍存在的生理缺陷,听觉感知和心理发展的渠道不畅通,他们往往胆小、害怕、羞于见人。我们需要创造一个优美、怡人的校园环境和一个和谐温馨的班集体,在这里有丰富的活动场所,可以培养他们的广泛兴趣;同学之间友爱相处,教师爱生如子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会使孩子们感觉到在学校有如到家的感觉。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学校,喜欢上班集体,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充满信心地乐于来到学校,以自己能拥有这样的学习生活为荣。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目标的完成通过课堂来实施。因此,它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认知、感知能力以及知识经验的积累都是非常有限的。故而,在教育内容上,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孩子的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尽量提供简单易懂的教育训练内容,接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活动设计应由近到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为主。这些孩子的抽象思维极度贫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内容,要易于被孩子们接受、理解,避免难懂、晦涩。要热爱、相信、尊重、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多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多与学生沟通,善于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达不同意见,教师给出相应的不同答案,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智障孩子的心理发展方面看,他们感知事物的能力差,只能直观地看到事物,却不能做综合分析;他们注意力分散,不稳定。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正常孩子,对智障孩子来说更为贴切。愉快教育就是兴趣教育,在智障孩子身上,发展游戏教育,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意识,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这就要求教师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依赖生活环境,所利用的生活中的实物、图片和环境,是孩子能够亲眼看到的、和自己的生活贴近的事物。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有兴趣了,能够主动参与,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心理调试过程。例如,我在讲授数学“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一课时,在学生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出示了一个“神奇”的小袋子,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推向高潮,他们不自觉地来到我身边,就要去摸袋子,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们做了两种游戏:一种是指名摸一种图形;一种是指名摸不同图形。游戏内容由简到难。学生从口袋中摸出指定形状的物品,并说出名称,不仅掌握了知识,同时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自信,这种快乐让他们久久不能忘怀。

    3.尽力满足学生表达情感的愿望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人总有表达的欲望,智障学生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情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他们保持好的心境,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把想要说的和想要做的都表达出来或做出来。比如,有的学生情感表现为:“老师我想你了”,说完就往教师身上一贴,得到心理的满足;有的学生则表现为走到教师跟前,把脸凑给老师,让老师掐一掐或者摸一摸,之后就高高兴兴地跑了;而有的学生则走过来直接抱着老师„„学生们的种种表现,老师都不能有反感情绪,要笑脸相迎,一一做出回应,别去挫伤学生,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现亲近他人的愿望,始终保持活泼、稳定、快乐的心情。此外多让学生参与一些合适的、能满足他们心理要求的体验活动,这也可以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心境,培养丰富的理智感,让他们用心去体会新的环境和条件,克服种种困难,从心理障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4.引领学生学会心中有爱,心存感激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所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就是关心、宽容与理解。然而智障孩子成长历程非常艰辛,父母会因为有了这样的孩子导致不和,家长往往看到孩子就烦,有的甚至使用暴力。试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孩子怎么会体验到爱,怎么能学会去感激呢?其结果只能是致使孩子用相同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无私地爱每一个智障孩子,爱他们的同时,也要引导让他们学会去爱别人,这样他们才不会以自我的情感来评判这世间的一切。平时多组织他们参加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去关心他人,学会互相帮助,用自己的真情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在生活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有的孩子会心存感激,而有的孩子却不能意识到,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教育孩子知道别人在帮助、关心、爱他们,要心存感激地去面对,而不是漠视。

    5.家长与教师要密切合作

    要做好智障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除了教师的积极引导,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多沟通,必要时,也可以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由于家中有智力障碍儿童,家长常会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对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无疑是一道障碍。要告诫家长,在家中,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杜绝不良习惯。因此,教师在关注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不可忽视对家长的指导,教他们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便引导学生向着正确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如此家庭与学校紧密结合,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我想引用美国人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中的一段话作为我们探索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航标。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全心的爱,积极维护智障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学会自信,学会自赏,学会自爱,也学会钟爱别人,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一路欢歌,一路阳光,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日趋健康,日趋完善。

    聋生虽然存在听力障碍,但渴望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听力障碍往往会使聋生出现自卑、自私、多疑、分辨是非能力差等性格特征,这无疑会加重他们在日常活动中遭遇困难和挫折的程度,影响自身的发展。学校教育阶段是聋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提高聋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为其实现自我价值奠定基础

    吴井玲,1979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辽源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曾先后获得校骨干教师、校先进工作者,辽源市教学新秀、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班主任,全国特殊教育园丁奖等荣誉称号。

    “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是她的做人原则,“让每一位学生在她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是吴井玲事业追求的目标。

    15年的特教生涯中,吴老师始终站在教育工作前沿,其中有8年时间担任聋部班主任、语文组长,2024年休完产假的她,看到智力残疾的孩子那热切和期待的眼神,她决定去培智部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面对异样的目光及“傻子老师”的称号,她毅然成为了11名智力残疾儿童的班主任老师。由于自身的病理原因,这些孩子的智力、语言、行动及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她说的话学生听不懂,而学生的语言障碍,又使她听不清他们在讲些什么。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进餐总是弄得满身、满桌都是饭粒,她就耐心地指导他们用勺子。学生大小便控制能力差,常常会弄脏衣裤,她从不嫌脏嫌臭,帮他们一遍遍换上;穿衣服、系鞋带,正常儿童五六岁就会做的事情他们全不会。这一切都让吴井玲深深感到做一名智力落后儿童的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有做母亲的博大胸怀,从生活上照顾这些残疾儿童,同时还要尽一个医生的职责,从心理上、生理上治疗这些小患者,担负起从品德上、智能上塑造这些儿童的神圣使命。

    吴老师不停地在教师、妈妈、医生中实现着角色转换,她付出了真挚的爱,也收获了学生的爱,学生深情地说:“老师你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第五篇:听障及智障学生心理与教育

    听障及智障学生心理与教育

    第一部分

    听障学生心理与教育

    一、听力残疾学生心理

    (一)听力残疾的诊断

    1、什么事听力残疾的诊断

    听力残疾的诊断是通过听力检查对被检测者有无听力残疾,听力残疾的部位、性质以及听力损失程度作出评估,其目的是为检出的听力残疾者提供治疗和康复训练的科学依据。

    2、听力残疾的诊断方法。

    (1)行为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受到声音刺激后有无相应的行为反应,一次简介推断其听力是否正常的方法。听力测查法。

    (2)主管测听法。常用的有语声测听、哨声测听、击掌测听、音叉测听、纯音听力计测听和语言测听等。

    客观测听法。常用的有电击反应测听、声导抗测听。

    (二)听力残疾学生的心理特点。

    1、听力残疾学生感知活动的特点

    感觉和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形式,感觉只是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听力残疾学生感知活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感知活动受到局限。(2)不能利用声音定向。

    (3)使视觉发生明显的变化。

    (4)触觉、振动觉、言语动觉更具有重要性。

    针对听力残疾学生感知活动的特点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视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重视触觉、振动觉的功能训练。

    2、听力残疾学生注意的特点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征。听力残疾学生注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引起注意的刺激主要来自视觉对象。听力残疾学生不能获难以对听觉刺激产生和保持注意。

    (2)无意注意起主导作用,有意注意发展迟缓。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反之则是有意注意。

    (3)注意的稳定性较差。由于听力残疾学生较多地依赖和使用视觉感知事物,往往因其视觉疲劳而分散注意;如果被注意的对象难以理解获枯燥无味,其注意很难长时间保持。

    (4)注意分配困难,较多用注意的转移代替注意分配。(5)注意难以随任务变化而适时转移。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学习活动中是相辅相成的,把二者恰当地结合起来组织教学,既能集中注意力,又可以减轻注意的疲劳。

    3、听力残疾学生记忆的特点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

    环节。听力残疾学生记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视觉记忆相对占优势。从记忆所依赖的分析器来看,听力残疾学生的视觉记忆优于动觉记忆。

    (2)对与词语关联密切的材料的记忆明显薄弱。凡是需要借助语言的记忆才来哦,听力残疾学生的记忆效果都较普通学生差。

    根据听力残疾学生的记忆特点,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办法增强听力残疾学生的记忆能力,诸如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记忆活动、充分利用无意记忆、着力培养有意记忆、将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恰当地结合起来等。

    4、听力残疾学生想象的特点。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个新形象称为想象表象。听力残疾学生想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无意性较强,有意性相对薄弱。听力残疾学生的想象往往是由外界事物的直接刺激所引起的形象的联想,或在情绪和兴趣的影响下展开想象。

    (2)富于形象性和直观性,逻辑性和概括性相对肤浅。(3)再造性成分较多,创造性成分较少。

    培养听力残疾学生的想象力,应从发展其语言活动能力、丰富表象积累想象素材、陶冶情感激发想象动力、培养阅读兴趣扩大信息量等措施入手。

    5、听力残疾学生思维的特点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听力残疾学生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

    (2)思维发展较长时间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

    (3)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发展到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转变过程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4)思维过程的特点:

    分析与综合。听力残疾学生的分析能力往往由于综合能力。比较。听力残疾学生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不同点,而较难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点;不善于作全面比较,往往顾此失彼;通常注意事物的外在差异而忽视事物的本质特征。

    (5)思维形式的特点。仅以听力残疾学生掌握概念的特点为例,往往是将概念扩大与缩小而失之准确。

    培养听力残疾学生的思维恩那个李,要正确认识发展其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切实贯彻启发式教学,把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开展系统的认知策略训练,培养听力残疾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6、听力残疾学生语言的特点

    言语是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听力残疾学生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言语形成的过程与健听学生不同。听力残疾学生由于缺少听觉的帮助,在入学后才开始系统地学习口语和书面语,造成口语和书面语一起学。

    (2)听力残疾学生除学习口语、书面语外还要学习和运用手语。(3)听力残疾学生在感受口语的过程中还要使用看话的方式。认识听力残疾学生言语活动的特点,遵循规律指导他们的言语活动,有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言语能力。

    7、听力残疾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心理学把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二产生的体验称为情绪、情感。通常把一些低级、简单、与生理联系较密切的体验称为情绪,把高级、复杂、与社会联系较密切的体验称为情感,但二者的区别只是相对的,很难截然分开。听力残疾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听力残疾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情绪、情感内容日益丰富但相对贫乏;情感体验日益加深又相对肤浅;情感的稳定性有所发展,但易变性仍很强。

    (2)听力残疾学生高级情感的发展。听力残疾学生的理智感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道德感主要是在集中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其美感主要是再艺术、文学等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听力残疾学生的情感教育主要通过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切实提高语言能力,增强情感体验与表达功能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8、听力残疾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听力残疾学生意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意志的自觉性一般比较低。(2)意志的果断性一般不强。(3)意志的坚持性不很强。

    (4)意志的自控性不如普通学生。

    培养残疾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应从大处着眼,开展目的、理想教育;从小处着手,加强意志行为训练;重视引导他们意志的自我锻炼。

    二、听力残疾学生的教育

    (一)聋校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它是再总结教学实际经验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聋校除应遵循普校一般的教学原则外,其特殊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1、传授知识与发展语言相统一的原则

    2、最大限度利用残余听力的原则。

    3、多种语言形式综合运用的原则。

    4、各科教学共同负有发展听力残疾学生语言的责任原则。

    (二)聋校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

    聋校的教学方法和普通中小学校一般的教学方法和学科教学法有许多相同的,但也有一些特有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在语言训练课中,听觉训练、言语训练飞方法,律动课中的演示法,沟通与交往课中的示范法等。

    第二部分

    智障学生的心理及教育

    一、智障学生的鉴定

    1、智障学生鉴定原则

    (1)目的性原则:鉴定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鉴定确定学生智力缺陷的类型和程度,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专业人员的教育训练决策提供参考。

    (2)客观性原则:鉴定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实地记录所观察到是事实,多方面地搜集材料,避免主管臆断。

    (3)系统性原则:鉴定过程中要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和实际表现进行系统的深入的了解。

    (4)连续性原则:鉴定工作必须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持续性。智力测验通常是一年一次。

    (5)个别性原则:为了使鉴定结果更准确、全面和公正,进行鉴定时应当尽可能在一对一的情况下进行。

    2、智力障碍学生鉴定的内容

    (1)医学方面:了解血红色呢过从其母亲妊娠到现在身体的发育史;所患过疾病的症状、治疗过程;目前的身体状况;视力、听力和神经系统的检查;内分泌机能的检查等。

    (2)教育方面:主要勒戒学生在幼儿园和学校各方面的表现。

    (3)心理方面: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适应性水平进行测验。(4)社会方面:主要涉及学生的急停、邻里、学校的状况;父母的文化水平、经济地位、教养态度;对学生的期望水平;三代以内亲属有血缘关系者的智力情况,生活环境的变迁情况,家庭的稳定度、和谐度等。

    3、智力障碍学生鉴定的程序

    智力障碍学生的鉴定要按一定的程序来进行。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转介。根据教师、家长或其他有关人员的观察和学业考核的结果,将怀疑为有缺陷的学生送往专门的诊断机构,请求进一步的鉴定和诊断。

    第二步:初步审查。初步审查的目的在于确认学生是否真有问题。

    第三步:个别评估。由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诊断性测验,包括各种智力检测和适应性行为测验。

    第四步:决策。召开决策会议,参会人员由教师、学校领导、家长、医生、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构成。会议主要内容包括:确认评估的准确性、公正性,解释和分析评估的结果,鉴定学生的特殊需要,做出教育安置决定,制定具体的教育和训练方案。

    二、智力障碍学生的心理特点

    1、智力障碍学生感觉的特点

    (1)视觉特点:智障学生视觉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远没有达到普通儿童的水平,且智力落后程度越重,这种现象就越明显。具体表现是,他们的视觉感受性较差,对大小、形状、颜色等的辨认能力明显低于普通儿童。

    (2)听觉特点:智障学生的听觉通常都比较迟钝,一方面表现在他们的听觉感受性较差,常常给人的感觉是“听而不闻”;另一方面,智障学生对声音的辨别能力较差,尤其是对语音的辨别能力差。

    (3)皮肤感觉特点:皮肤感觉简称肤觉,包括触觉、温度觉和痛觉,是维持人体生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的一种感觉。智障学生的肤觉不如正常学生敏

    感。肤觉感受性较低。似的他们常常不知道“冷”个“热”,对暴晒、严寒并没有特别的感觉。智障学生的肤觉能力较差还表现在手指对事物表面进行触摸的感觉能力较差。

    (4)嗅觉、味觉特点:智障学生嗅觉、味觉的感受性、分辨能力都比不上普通学生。

    (5)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的特点: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是人的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器官的状态和变化的信息引起的感觉。智障学生在这三方面的能力总体而言都较差。他们的运动能力较有限,动作不连贯,身体的协调能力、平衡能力也差,对饥、饱、渴、舒适与否的感受性明显降低,以至难以说出自己的真实感觉。

    2、智障学生知觉特点

    (1)智障学生的知觉速度缓慢、知觉容量小。他们的知觉速度明显低于普通学生。知觉的范围也较狭窄。

    (2)知觉分化不够,知觉联系少。智障学生的知觉分化不够,知觉联系少,直接原因是他们的大脑皮层直接通技能减弱、条件联系分化差。

    (3)缺少知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智障学生在知觉上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刺激或任务出现在普通学生面前时,他们都会积极主动地探究这些刺激,而智障学生却往往表现出懒得动的特点,缺少认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智障学生积极的特点

    (1)识记缓慢、保持差、再现不完整。(2)识记材料的处理存在困难。

    (3)记忆的目的性欠缺,有意识记差。(4)意义识记差,机械识记相对较好。

    4、智障学生注意的特点

    (1)注意发展水平较低。他们的不随意注意占优势,随意注意发展缓慢,注意的品质发展不及普通学生,发展时间晚、发展质量差、水平低。

    (2)注意的稳定性差。智障学生容易分心,不容易把注意稳定在一个对象上。他们注意的“即时性”强,注意的中心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很难控制。

    (3)注意广度窄。注意广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注意到或清楚地把握对象的个数。使得他们在听课时很难快速地感知多个事物,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4)注意分配能力差。注意分配能力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或集中于两个以上的对象。智障学生的注意分配的恩那个李比普通学生差,但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和教育训练的实施,他们也能够在某些任务上准确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5、智障学生语言的特点

    儿童语言获得或发展是非常复杂的,其中影响语言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要有相应的听力和相应的语言环境。当以言语发展的顺序为线索时,智障学生的言语特点表现出以下三大特点:

    (1)言语过程发生较晚,表达能力差。(2)词汇贫乏,语法简单。(3)言语发展过程有障碍。

    6、智障学生思维的特点

    (1)思维直观具体,概括水平低。他们的思维水平长期停留在直观、具体层次上,概括能力薄弱。

    (2)思维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没有目标更缺少达到这个目标的步骤,他们做事常常缺乏连贯性,容易被其他的事物或刺激所吸引。缺乏灵活性表现在思维僵化、呆板,形成的思维定势难以改变,不能多角度、立体地、综合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不知道或不能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还表现在其不能有效地根据外在条件的变化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

    (3)思维缺乏批评性和独立性。

    7、智障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1)情绪不稳定,体验不深刻。

    (2)情感体验的强度与引起情感的外部作用强度不一致。(3)控制情绪的能力差。(4)高级情感发展缓慢。

    8、智障学生意志的特点

    (1)缺乏主动性。智障学生主动性不足,依赖性大,不会主动支配和管理自己的行为,不会主动地去克服困难完成某项任务,他们也不善于按照长远的目标去行动,只对近期的、直接的目标或鼓励有兴趣。

    (2)难以抑制的冲动。他们的抑制缺陷不仅存在发动缺陷,而且还存在抑制缺陷,他们的行动具有不可遏制的冲动并缺乏自制,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出现。

    (3)易受暗示和固执。

    9、智障学生个性的特点

    个性是指个体后天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需要、兴趣、动机、世界观、志向等个性倾向性,又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志等内容。以下从之争学生的需要、兴趣两个方面呈现其个性特点。

    (1)智障学生需要的特点。首先,智障学生需要的发展很不协调,其原始的、本能的、较低级的生物性需要一直在其生活中占有相对的优势,高层次的需要发展缓慢且比较贫乏。其次,智障学生存在需要的“亢进”现象,即对某事物的需要特别强烈,甚至达到不能控制的程度。另外,智障学生的需要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2)智障学生兴趣的特点。智障学生的兴趣单调,范围狭窄,物质兴趣占主导地位,其直接兴趣占优势,间接兴趣发展缓慢,并且其兴趣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受新奇、新异事物刺激的影响。

    三、智障学生的教育

    1、智障学生教育的目的

    在《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使智障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应该达到以下四个目标:

    (1)培养智障学生妥善处理和应付个人和家庭生活问题的能力。(2)发展智障学生的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

    (3)发展智障学生的身心机能,矫正其身心缺陷。(4)发展智障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掌握一技之长。

    2、培智学校教育的任务

    培智学校主要担负着给智障学生传授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任务;另外担负着矫正和补偿身心缺陷的任务。这三重任务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3、培智学校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培智学习哦啊课程类型主要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和潜在的课程。

    4、培智学校课程的内容及其特点

    (1)课程设置中遵循一般性和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一般性课程为必修课,设置一下棋类科目: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选择性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的区域环境、学校特点、学横的潜能开发需要二设计的可供学生选择课程,课时课弹性安排。

    (2)培智学校的课程内容是根据培智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智障学生的身心的特点和规律来确定的。一般而言,培智血红色呢过的课程内容应该具备一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智障学生由于认识发展水平的限制,很难学习深奥的抽象的知识,也很难掌握和记忆数量日益增加的知识,因此,为他们选择的教育内容应该是该学科最基本的且难度较低的知识,知识量也不可太多。

    第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培智学校课程的内容应该是智障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所必需的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第三,教育内容的补偿性。培智学校课程一方面要给学生传授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技巧,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地矫正和补偿学生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的缺陷,这就要求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补偿性。

    第四,教育内容的教育性。培智学校课程的内容除了应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外,还应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有利于激发智障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有利于他们遵纪守法、动文明、讲礼貌。

    第五,教育内容的灵活性。培智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伸缩性,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允许适当的变通。

    第六,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教育的内容进行综合,然后交给学生,无疑有利于他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运用。除了具有以上六方面特征外,还应体现层次性、形象性等。

    5、培智学校的教学原则

    培智学校的教学原则是根据培智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培智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指出的知道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个别化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每个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不同课程内容,进行不同的教育训练,使每个智障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2)形象化原则:所谓形象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于形象性的教具如利用图画、图表、实物、模型、幻灯、投影、电视等去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使智障学生更好地掌握较抽象的知识和技能。

    (3)情境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条件,积极设计教学所需要的情境。

    (4)激发兴趣原则: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运用一切可能教学条件,激发和保持智障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5)充分练习原则:也称“过渡学习原则”。它是指在智障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再他们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要细心知道,反复练习,从而使智障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的程度。

    (6)补偿性原则:是指培智学校的教学工作应有计划、有系统地补偿智障学生的身心缺陷,促进其康复和适应社会生活。

    6、培智学校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结构

    (1)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特点。从认识方面看,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改教学是学生的个体认识、是一种间接的认识、是发展主体的认识。从实践方面看,教学活动室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学习性的实践,它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目的的特殊性、形式的特殊性和环境的特殊性。

    (2)教学过程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诊断;确定教学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拟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进行教学评价。

    7、培智学校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有关评价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便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和被评价对象做出某种资格证明。它既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作出判断,也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的变化作出估计。

    (1)培智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对学生的身心特征和特殊教育需要是否有系统了解;

    是否为每个学生制定了明确的、合适的长短期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是否考虑到了学生接受书评和实际需要;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中是否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爱; 是否重视学生实际生活能力的培养和人格健康发展;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有效,课堂气氛是否热烈而融洽; 班级授课中个别指导是否有合适的比重;

    教学参考资料、直观教具、教学仪器以及其他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是否妥当; 教学语言是否清晰、简练、通俗、准确、有趣味性;

    是否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缺陷补偿和矫正工作; 学生是否学会了教师想要教给的东西; 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

    (2)培智学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培智学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有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四种,分别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施行。



    推荐阅读:
    13 陈永红 智障插班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教育对策
    法律工作委员会2024年总结及2024年计划
    教师纪律作风教育整顿剖析材料2
    敖汉旗农电局创一流同业对标管理办法
    小学2024-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上一篇:人事科年度工作总结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