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建筑工程合同 赠言大全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教案(9篇)

    栏目:十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雨后彩虹 时间:2024-08-01 18:01:30 下载.docx文档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沟通分数与平均分的关系,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图形、语言与算式表征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类型

    实物操作型、小组讨论型、讲授型

    教学资源与环境

    PPT、CAMTASIA STUDIO软件、教室

    设计理念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得有个过程,同时有他的局限性和规律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先复习旧知,然后从生活实际入手, 引出问题,接着提供操作提纲,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然后通过学生分小组的讨论交流与PPT的演示,使学生掌握“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最后利用两题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的讲解,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得新知识得以深化和巩固。这样逐步推进的过程,既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及特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设计思路与特色

    本节微课围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内容来进行,它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分数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分数的含义,用整数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微课的教学设计在编排上分三步来展开。首先是“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从问题题收集、提取和解读信息;接着是“分析与解答”,借助孩子们的讨论形式,把直观图分析、动手操作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展现出来,并结合孩子们之间的对话说明解决问题的两个步骤;最后是“回顾和反思”,对解答的步骤和结果进行检验与小结,并结合练习题的讲解进行实际运用。这样的设计,使得整节微课层次清晰,自然流畅,易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过程

    环节,内容,时间:

    一、复习回顾,提出问题。利用PPT把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展示出来,既是对上一节课知识点的回顾,也顺势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0-55秒

    二、阅读与理解,提操作要求。结合PPT的演示逐步分析问题,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展现,并提出接下来的动手操作的要求。 56秒-2分05秒

    三、学生操作,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出来的操作要求进行实践,并尝试列式解答。然后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与交流。 2分06秒-5分05秒

    四、回顾与反思。利用PPT的演示把孩子们的思路整理并展现出来,再次小结解题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 5分06秒-6分00秒

    五、实际运用。利用PPT讲解两道比较经典的习题。第一题是基础题,通过讲解,巩固孩子对“分数的简单应用”知识点的掌握;第二题是提高题,通过对比与分析,让孩子进一步把握本节微课的知识点。 6分01秒-9分46秒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习)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 baihuawen.cn 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

    二、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习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 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 ) 系红领巾大约20( ) 煮饭大约30( )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课外作业。(略)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0页到74页“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内容。

    【教材解读】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以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什么是面积

    ⑴情境导入

    老师手中有两张纸,想请两名同学来进行涂色比赛,看谁涂的快一些,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张?为什么?

    生可能回答,选择小的那张,因为它小,就涂得快。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张纸小,是指的它的面小,这张纸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实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请你摸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在哪里,桌子的面在哪里,你感觉谁的面大一些学生可能说桌子的面大一些。

    再摸摸椅子的面,看看黑板的面,你感觉谁的面大?

    ⑵、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出示课件: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钟表表面的大小就是钟表表面的面积。谁还能举例说一说?

    2、、通过封闭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现在老师把这几个物体的面给大家请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像这样,首尾相连,密封起来的图形就是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

    它们有大小吗?谁大?谁小?(生交流方法)

    像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

    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大小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圆形的大小就是圆形的面积。你还能举例吗?如: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等等。

    3、小结归纳面积的含义

    谁能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师:物体表面或封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补充板书:或

    二、动手操作,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一)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设疑。

    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纸,它们相比较,谁的面积大?(生交流)同学们意见不统一了,用观察法更无法确定谁大谁小,用重叠法试一试。也不行,怎么办?谁来想个好办法?

    2、请学具帮忙:那就借助学具袋中的学具在这两张纸上摆一摆,比出它们的大小吧!动手操作要求:请同桌两人,每人选择一个长方形,任意选一种学具来测量长方形的大小,比比看哪个长方形大?

    (1)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A: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圆形摆,但由于原形没有全部覆盖整个长方形,不能确定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

    B: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长方形摆,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不一样,也不能根据小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关键是两人的标准不一样)

    C:可能有的同桌都选用正方形来测量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一样,所以能根据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D: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师质疑:为什么不用圆形?

    生展示时,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交流,质疑。(如果学生没有用到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师可质疑,为什么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没混着用呢?)

    3、师小结:大家都认为要用同样的学具,也就是要统一标准。有的小组用长方形作为标准,有的小组用正方形作为标准,都比较出了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

    到底使用哪种标准比较方便呢?人们习惯上用正方形的面积作为面积单位。

    学到这里,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国际上也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

    2、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

    3、汇报学习收获:

    师: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

    (1)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生交流)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一厘米吗?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如果让同学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橡皮有多大,能不能量出来?如果让你用它去量你的课桌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感觉怎样?太麻烦了?那么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适合量课桌呢?(一平方分米)

    (2)一平方分米在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呢?(谁来说)

    在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不是一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同桌两人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一平方分米

    量一量课桌的面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如果让你拿这张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们的教室,你感觉怎样?(太麻烦了)老师这儿还准备了更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一张一平方米大的纸贴到黑板上,想一想1平方米的大小。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计我们的黑板大约是几平方米?

    三、表象运用,形成技能

    1、做课本76页第1题,做完后交流。

    2、做课本76页第4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黑板长4()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小明身高128()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小华腰围6()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四、全课交流,知识提升:说说你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地方?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研究却刚刚开始,老师给大家留下个课下小调查:除了今天学的,还有哪些其他的面积单位?把你的调查结果与同学和你的数学老师交流。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教案篇4

    设计说明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本节课,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算一算、估一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吨。

    1.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很少,接触这些质量单位的机会更少。针对这种情况,光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PPT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2.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学生认识了吨,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同学或老师的体重。

    2.讲故事。

    张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张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吨。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张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载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课件出示: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揭示课题: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

    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然后让班级的40名同学到前面站成密集队形,体会1吨的视觉效果)

    (2)让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卡,丰富对吨的感性认识。

    (3)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炭、建筑用的沙石的质量等)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P55、56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新课

    师:这个活动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汇报,师板书:32÷6

    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汇报: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

    师问: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

    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位。

    三、做一做

    出示食品饮料柜,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1)师:现在小丽有20元,全部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剩几元?

    思考:买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把钱进行平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注意对横式单位的检查。

    (2)如果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个减法、一个有余数除法、没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吗?(小组讨论、汇报)

    四、练习

    练习的第3题

    出示四月份的日历。从日历上你发

    现了什么?师提出问题:四月份有几个星期?

    要求有几个星期,必须知道什么信息?

    四月份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学生得出解决的办法。30÷7

    既然有4个星期,那么一定会有几个星期六和几个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天,那么剩下的两天就分别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五、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9-101页例1、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练习二十三的1、2题。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简单计算》。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分数,并能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为他们探究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法及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奠定了基础。但受整数加减法的影响,学生很可能认为+等于,鉴于这一点,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感知,形成正确表象;在操作中体会,得出正确结论;在交流中明理,认识到分数计算中分数单位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4、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教学方法

    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算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效、有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旧知,夯实基础

    ⑴、让学生任意说说想到的分数,师随机扳书这些分数:、、……)

    ⑵、根据板书,用“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的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引入新知,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由问题引发学生猜测推想,渗透新课所要运用的知识,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巧设情境,生成问题

    分吃生日蛋糕的情景:

    ⑴、小明今天过生日,全家为他准备了生日蛋糕,妈妈将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小明吃了1块,妈妈吃了2块。

    ⑵、(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小明吃了蛋糕的,妈妈吃了蛋糕的)

    ⑶、情景存疑:“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①小明和妈妈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教案篇7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米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每小组一张,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

    先估一估100米的距离,再量一量,走一走100米的距离,看看需要走多少步。

    沿学校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要几分钟

    步行的同学了解一下自己从家走到学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理

    (二)教学策略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改造和组织了教学过程。首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其次,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环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交流导入,引出千米

    (一)交流信息

    提问:课前老师带你们去操场了解相关的信息,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交流信息后教师板书:

    1,走100米的路大约需要200步。

    2,沿学校200米的操场走一圈大约需要3分钟。

    (二)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的时候用到了一个长度单位——米,如果我们想要测量温州到杭州的距离,该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呢(引出千米)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引导: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千米有什么用1千米到底有多长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2,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千米的这些知识,同学们,在你的印象里,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二)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联系实际: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用米尺要量1000次。

    方案二:走这样100米的路,要走10次。

    方案三:走100米的路大约200步,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20xx步。

    方案四:绕学校200米的操场要走五圈。

    方案五:绕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3分钟,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需要15分钟。

    ……

    (三)估计1千米的距离

    1,初步估计: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学生估计,师生共同评价

    2,引导(播放录像):让我们跟着摄像机的镜头从学校门口出发到街上走一走,看看1千米究竟有多长

    3,想象: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我们从学校门口出发向东经过十字路口,再向北经过建设银行,又经过小卖部门口,一直向北就来到了瓯海第三人民医院门口。这段路程大约是1千米。

    4,体会感受: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5,进一步估计:(出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

    师:老师还准备了一张学校周围的交通图,你们的桌上也有一张,请你画一画,从学校出发走1千米,还可以到哪些地方

    学生独立操作后交流汇报:(学生能汇报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从学校门口出发一直向西至蟠凤路口。

    方案二:从学校门口出发向西经一幼门口,再向北至经梧田高中。

    方案三:从学校门口出发向东经十字路口,再一直向南至温州中学门口。

    ……

    三,了解用途,体会价值

    (一)引导学生举例

    师:千米也称公里,用字母Km来表示。(板书:公里,KM),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理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千米(公路上,摩托车表盘上等)

    (二)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老师也从生活中收集了一些"千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电脑出示指路标志)瓯海实验小学距温州世纪广场约7000米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7000米等于多少千米呢你是怎么想的(板书:7000米=7千米)

    2,(电脑出示珠穆朗玛峰山峰图)珠穆朗玛峰,高度约9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师问:你又看到了什么9千米是多少米啊你能说说你思考的过程吗(板书:9千米=9000米)

    3,(电脑出示《汽车速度表》)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

    4,(电脑出示自行车行驶图)自行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5,(电脑出示温州至杭州高速图)温州到杭州高速公路连线全长约410千米。

    6,(电脑出示万里长城图)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大约长6700千米。

    (三)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还可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长度。

    四,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一)应用练习

    1,孙老师家离学校大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为什么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2,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二)课外拓展

    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千米,磁悬浮列车每小时可行驶()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千米。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大约()千米。(课后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这些资料。)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通过课前活动,即为学生课中研究1000米,认识千米提供了想象,折算,感受和思维的现实背景基础,又解决了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制约而不便操作的实践体悟问题,为千米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认知阶梯。

    在"千米"概念的揭示及空间观念的构建过程中,引导学生把1千米与课前了解到的信息进行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增强了学生对1千米距离的感性认识。

    利用多媒体(播放录像)唤起对行走本地区主要街道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交流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有关千米的应用知识,拓展了数学知识视野,而且在实际中进行换算,丰富了学生对原本枯燥的概念"千米"的学习情感,使学生感受了"千米"的数学和生活价值。

    课后延伸探索,拓展"千米"价值,教师在落实了教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后,课末布置了学生课后实践调查活动,把学生带向了研究性学习的行为中,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环境。

    五,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初步估计

    师:看来我们班同学真不错,想出那么多好办法来描述1千米的距离。现在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呢

    生1:从学校门口到美能达照相馆那里。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我家住在梧田街54号,我每天步行回家,不用10分钟,所以我想1千米肯定比我家还要远。

    师:恩,你说的有道理,不过从学校门口经梧田街再直到美能达照相馆那里还不到1000米,大约800米左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教案篇8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具准备:

    课件、盒子、棋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过元旦吗?

    生:喜欢。

    师:元旦你想为同学们表演什么节目?

    生1:唱歌。

    生2:跳舞。

    ……

    师:(课件出示教科书104页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知道了什么?谁能说一说?

    生1:元旦联欢会上,同学们每人表演一个节目,并且是抽签决定自己表演什么节目。

    ……

    师:如果我们也以这种方式表演节目,你还能表演你准备的节目吗?

    生1:不一定。

    生2:可能。

    生3:不确定。

    ……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问题,可能性。(板书:可能性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场景生成问题,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

    1、引领思考,探索方法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坐好,拿出准备好的2袋棋子和2个盒子,将1号袋的棋子倒入1号盒子,2号袋的棋子倒入2号盒子。

    请小组长将两个盒子的棋子摇匀。(1号袋棋子为红色,2号袋棋子有红、黄、绿、蓝四种颜色,棋子除颜色外完全相同。)

    师出示问题:几号盒子肯定能摸出红棋子呢?

    师:谁来猜一下?

    生1:1号盒子。

    生2:2号盒子。

    。.。.。.

    师:我们来试验一下。

    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一)》教案》,

    注意,每个同学摸之前要先摇匀棋子,摸完后放回,并且不能偷看。

    生在小组内试验并交流。

    师:哪个小组说一下你们验证的结果?

    生1:通过实验,我们小组知道1号盒子一定能摸出红棋子,2号盒子可能摸出红棋子。

    生2:我们小组知道1号盒子装的都是红棋子,所以一定能摸出红棋子。

    生3:通过实验,我们小组发现2号盒子里有红棋子,所以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的是黄棋子、绿棋子或蓝棋子,不一定能摸出红棋子。

    (要求学生列举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对发言积极、完整的学生及时表扬,激励学习。)

    ……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验证,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4)师小结:通过猜测、验证,我们知道1号盒子装的都是红棋子,所以一定能摸出红棋子;2号盒子里有红棋子,所以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绿棋子、黄棋子、蓝棋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师出示:星期六,淘气和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笑笑买了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师巡视。学生计算结果,师注意关注学生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才同学们帮笑笑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棒!在买书的时候,淘气也遇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

    二、互动解疑

    1、师出示: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汇报

    板书:3。2+11。5=

    2、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买书付钱的问题,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是怎样计算3。2+11。5的?

    生1:3。2元=32角,11。5元=115角,32角+115角=147角,也就是14。7元生2:可以用竖式计算。 3元2角3。2元+11元5角+11。5元16元7角16。7元

    (4)小组讨论。

    (5)完成课本试一试的题目,你会做吗?

    三、启思导疑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几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把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的加法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四、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第7万状的第1题。

    2、用竖式计算。

    2。5+0。2 3。9—2。9 6。5+3。1 3。小小文具店:小丽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一把尺子1。5元,一本笔记本2。1元,一个文具盒5。3元,一支钢笔4。4元。

    (1)一把尺子和一支钢笔一共多少元?

    (2)一个文具盒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推荐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教案(9篇)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8篇)
    三年级下册课文海底世界主要的内容(七篇)
    2024年销售内勤的工作职责(十五篇)
    最新主管会计岗位职责概述(11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