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医学论文 其它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你是人才吗?》观后感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醉人清风 时间:2024-06-15 22:16:59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你是人才吗?》观后感

    《你是人才吗?》”观后感

    这个片子,我看得还是比较入神的,可能形式比较吸引人,而且内容跟今年我们所面临的有莫大关系吧。

    我做了一些笔记,大致归纳如下:

    1、李开复博士在面试时所提出的一些问题:

    (1)工作选择,主要是问面试者关于工作选择的一些看法;

    (2)课余生活,在一些很平常的问题中,却暗藏着杀机;

    (3)提问对用人单位的了解;

    (4)问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

    2、企业与学校对人才的看法:

    (1)企业(微软):人品、智慧、团队精神、激情

    (2)学校(北大):创新、执着、自信

    总结:从这些可以看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培养的人才方向还是有一些差距,当然这里的企业只是微软,而学校也只是北大,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吸收上出现了一定的分歧。

    最近,陆陆续续出现一些招聘会,我也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做了一些尝试,在招聘出现之前,我对自己还是挺有信心的,因为我坚信用人单位会很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是很有自信的。但是我去了几个招聘会后,我倒觉得我自己之前可能太“轻敌”了,他们给我的感觉是重成绩,成绩高于一切,这几次,我都是跟我班一个同学一起,她的成绩明显比我高(虽然我的成绩也不算很差),而我总觉得这些学校应该还是会考虑其他发展的方面。第一份简历退回来,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第二次,那个老师很直接就跟我说,你的同学学习成绩比你高,我终于明白到自己为什么会失败,我不知道应该为这些学校感到可惜、还是应该为自己感到悲哀。我并不是为自己打不平,也不是说成绩最好的就一定没有实际能力,但是我觉得用人单位的这种做法,往往会造成人才浪费,当然,作为一个老师,学术水平是一定要具备的,但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更重要的是怎样用他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他的学生,特别是在小学,知识还是比较浅显,而如何影响一个孩子将来怎样去进行他们的道路就变得更为重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是很根本、很重要的。而用人单位就仅仅凭借一个学分绩点来断定一个人是否适合做老师,我觉得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在“你是人才吗”这部片子中,李开复博士说过,在微软面试,是要经过20小时长时间的马拉松面试,而且在整个面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他提的问题不会问你在学校的学分绩点是多少,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考核你的专业知识,看你的临场发挥,我觉得这是长期重视人才的做法。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在这场求职**中,我或者被这些用人单位“逼”到“没性格”;或者坚持我的一贯做法,就像女孩子找“老公”一样,要找一个喜欢自己最真实一面的,能够让自己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这或许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我最近发出去的简历,我都是坚持不夹奖状和证书,我总觉得在简历中写了就可以了,毕竟用人单位和应聘者应该建立在信任的基础嘛,可是,最后我也还是发现,那些人不怎么喜欢看你写,反倒喜欢看那么厚厚的一叠,我有些迷惑,我怕自己最后可能就会动摇了。“我是人才吗?”坚信自己是,才会走出一条人才路。

    第二篇:你是人才吗观后感

    《你是人才吗?》观后感

    我不自信,不敢说自己是个人才,但现场的各大高校学子的声音此起彼伏,让我很是佩服。敢说自己是个人才的人首先就很棒,能够给出充分理由的人就真的很棒。

    人才没有标准的定义,但每一个人才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或因其才智或因其能力。人才的判定不仅仅在于自身更在于别人的承认,自己认为自己是个人才是源于自己的自信,而别人承认你是人才在于你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人才是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因素的结合物。

    在具体一点,人才不仅仅是指一个人的才智,能力。李开复在对话栏目中谈到这点,在他看来,微软要求的人才必备的素质是人品、创新、团队精神和激情。他把人品放在了第一的位置。对此我非常赞同。品相当于德,有才无德的人可以叫天才、鬼才,叫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叫人才。人才人才,人在第一而才在第二。所以,人品是人才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人品、创新、团队精神三个因素当中,唯有人品是难以培养的,一个的素质在其踏出社会之前就已经基本定型,以后很难再去做什么改变。

    讲到人品还想再说一下团队精神。现今社会不再是一个人可以单打独斗的社会,一个人在这个人才济济的世界中是不肯能站住脚的。每一个成功的企业之后站的都是一群聪明的人。所以一个好的团队就显得尤为的重要的了。好的团队要想很好的走下去团队精神是其必不可少的支柱。能够与他人有好的合作,能够把每个人的优点很好的融

    合在一起,让一队人如同一个人一样的工作。那么这个集众优点于一体的团队该是多么强大啊。团队精神必不可少。

    对话中有这么一段。开复与北大校长同台而战。一个人才供方,一个求方,对于人才必备素质的要求却是截然不同。陈校长写的是创新、执着、自信,开复写的确实人品、创新、团队精神,基本不搭边。诚然,他们站立的位置不一样,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开复认为他需要一个可以靠的住的人才。陈校长认为他需要培养站的住的人。我理解中,陈校长认为他们的责任只在于培养学生的才能,而把素质丢给家庭或者社会。一个素质不好的人在社会中经历的挫折多了也就会变乖了,也就就慢慢学会做人了。但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这代价未免有些大了点。对于一个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满怀信心地投入到社会中是却被泼了一盆有一盆的冷水,来教导我们该怎么样去做人,说起来是太打击人了。心理脆弱者可能因此一蹶不振。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地方。但他训练出来的人才却与企业需要的人才不尽相同时,还需要社会帮忙去教化。那么试问一句,这个学校所做的是不是无用功呢?学校需要以企业的要求来教育学生,不能一味地求才不求质啊。

    我想做一个人才,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对话节目让我知道了,在学校一味苦学只是小学生的作为。大学要交给我们的那不仅仅是知识,有眼界、有能力、有认知、有人品。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在学习中了解这个社会,一步一步地把自己融入到其中。学校只是个主导,我们的路还要自己去走。想做个人才,仁和才缺一不可啊。

    第三篇:2024《你是凶手》最新电影观后感影评

    《你是凶手》围绕的逮捕凶手这一事件展开。白兰的孩子被绑架,非常遗憾地死掉了,警察们经过漫长的寻找追查却毫无线索。事隔十年,凶手逐渐浮出水面,碰巧又一小女孩遭受到了绑架,这给他们寻找凶手又重新提供了线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你是凶手的电影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24《《你是凶手》观后感

    看过韩国原版影片,所以对剧情没有好奇,三位主演还没出场就已经猜到位置。对剧中星星的初期人设不讨喜,有这么个人大概就是为了让前后两个案子连在一起吧。宋佳老师演技还可以,映后个人气场足足的,千源老师在映后活动好腼腆啊,话也不多,比较让人想笑的是有位冯远征老师的中年粉丝在现场问这是不是他第一次演坏人。。

    关于宋佳在一一采访时远征老师为什么要说那么重要的一句话也问了导演,导演说,远征老师是位物理老师,这就像是老师们的一句口头禅,比如催促你天天学习好好向上,然而这句话女主听了不下一千遍,所以这个完全听出来了,只是还是觉得明知道对面坐的是仇人即使是口头禅也不应该说到吧,毕竟这是一个严肃、紧张的场合。。大概是因为看过原剧情所以多有挑剔吧……

    影片有瑕疵,比如镜头开始有丢丢的晃,办案查案总要到现场看一看绑条警卫线出来吧,没有看过原版剧情的会觉得很不错,可以去看一看

    2024《你是凶手》观看有感

    有幸看了影片点映,剧本其实改了不少,一开始就想要给四分,三分给三位演员。因为真的颠覆了一如既往对其印象,又让我感同身受到了,时隔十年,两个家庭的悲剧纠葛。

    一分给王导的镜头感,不愧是摄影师出身,镜头切换自如,松弛有度。

    可能你会觉得故事前部分讲的有些慢,但请你一定!一定!要看完最后一个镜头。

    为了救自己的女儿去牺牲别人女儿,很自私吧。

    所以,你让我没了孩子,我也要让你尝尝失去亲人的痛。情敌互相残杀,备胎纷纷砍死正主,索性我得不到的你也别想要。

    如果人可以不顾一切地去做一件事,那么这世界应该彻底乱套了。

    但世界毕竟不是这样的。依然循环往复,秩序井然。有一个家庭看似圆满,可能背负着另一个家庭的痛。有一个人幸福,背后就有一个人为之宽恕和成全。

    所以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

    老实讲,对电影,我是个门外汉。有时候就是看片傻乐的那一种。这种听名字就觉得压抑的影片必然不是我的菜,但等到上映后,这可能会是我第一个二刷三刷的悬疑片。直到我找到答案为止。

    如果,你看了电影,你应该会和我一样,把这最后一分,给放大的“善”,给抱紧珠珠的白兰。

    珠珠的照片没有像铃铛一样的恐惧了。写在上映前,希望好电影能发光。

    2024《你是凶手》观看心得

    看之前没看过韩国的这一版所以不好评价到底多少是改编 多少是跟原来的剧本一致 但是多多少少有一种浪费了好演员的感觉

    而且最致命的逻辑bug 凶手到底是一个精通心理学的冷酷无情的反社会分子?还是一个在自己人生的选择中 做了错误选择的普通人?从经常去给孩子烧香来看我相信应该是后者 那么这样一个人 自己失手杀了一个孩子 伤害了一个家庭 难倒会不记得那个孩子母亲的样子?还是说当年绑架的时候 做了那么充分的准备工作 调查了受害者家庭更多各种信息但是单单没调查母亲的长相?这两种情况都不太可能吧 所以十年后相遇时 母亲能凭一句口头禅认出凶手 凶手却对母亲的长相毫无反应 就已经是一个bug了

    再说 凶手第一次接到绑匪电话 应该立刻意识到是自己当年的声音吧如果警察都能发现这一点 凶手应该也不会这么健忘 而且之后已经非常明显的让他重复自己当年的行为 这个马上就能反应过来是当年的受害者在报复吧 然后难道不是应该或者自己去查当年受害者的信息最不济也可以在被警察抓住的时候自首 让警察帮忙去查一下当年的受害者啊

    还有几点吐槽也是除了吐槽不知道该说啥 冯远征演的这个凶手外公 按照设定和满头白发 怎么也得60+吧平时走路慢悠悠 好像知识分子身体不大好的样子穿上迷彩服立刻飞檐走壁 连警察都追不上 有点厉害 年轻时候可能不是物理老师 是体育老师吧

    另外肺癌晚期的患者这么能折腾?就说那个桶装满了红色的涂料得多少斤啊? 一个肺癌晚期 怎么自己推到山顶上去的 当然 你要是非的说母亲为了复仇 啥都能做到 我也无话可说

    还有感觉有些情节估计是从韩国的直接搬过来的比如警察办案的一些流程 跟我想象的我国警察的也不太一样 外公说自己被锁在那个洞里 之后警察难道不派个正规的警察去收集证据?感觉只有王千源跑过去了 而且收集的证据完全没人管感觉不是很合理 另外 犯罪份子当年的录音 按道理也不应该留给受害者家属吧? 当年的查案的档案 警察辞职的时候难道能带走 还交给受害者家属吗? 这些感觉也不是很合理

    2024《你是凶手》观看体会

    当失去时我们会感到不舍,感到遗憾,感到无所适从。

    有时候,失去并不是逝去,只是他/她/它还存在着,只是不再属于你。

    然而,有时候,失去是已然离开了这个世界,可能,从今以后,只能存在于记忆里面。

    电影中的女主角白兰,失去了心爱的女儿,十年间,阴阳相隔,却始终无法放下。

    即使已经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也想用生命的弥留之际为女儿找出凶手。

    顶着病痛的折磨,克服重重困难,她终于找到了十年前的凶手。

    当她有机会报复的时候,她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其实,无论是报复,还是放下,对于受害者来说,永远是不公平的。

    即使将凶手绳之以法,即使凶手判了很严重的刑期。

    可是,本来,所有的错误都在凶手。

    失去女儿的白兰,一切都是被迫的,甚至,她从来没有选择权。

    即使凶手以命偿命,再也换不回来失去的女儿,不是吗?

    没有过切身感受的人,可能不会明白生离死别的真正含义。

    但是小花老师的生动表演,行云流水间呈现出一个母亲痛不欲生的绝望。

    从最开始镜头下的无助哭泣,到肺癌晚期躺在床上吸烟、血回流针管的茫然。

    从光着脚追车翻垃圾桶手被扎破的无惧,到脸色苍白也涂着精致口红的决绝。

    当然,最震撼的,是躺在地上看着天空,好像突然感概了什么,也好像突然释怀了什么。

    这是一部悬疑电影,却也聚焦了人性中的得与失。

    在角色的失去和救赎之中,也折射出生活的点滴感悟。

    对于拥有的一切,要且行且珍惜。

    对于潜在的风险,要防患于未然。

    不要等到一切失去后,才茫然若失。

    这是一部充满惊喜的电影,知名摄影王昱导演初次执导的电影作品。

    从画面上来看,摄影风格独具特色,人物特写有别具一格的美感。

    从剧情上来讲,十分紧凑,时间插叙倒叙,营造出的氛围较为紧张。

    不知不觉中电影就结束了,可以说毫无拖沓感。

    着重夸一下演员的演技,实力派飙戏果然不一样。

    尤其是宋佳,四月份,娄烨执导的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颓迷的林慧。

    十月份,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护航,给我整个8、帅气的吕潇然。

    这一次,化身肺癌晚期、痛失爱女的白兰,演技上出神入化,不用说话,表情满满都是戏。

    看过很多悬疑电影,基本上从开始就能猜到故事的走向和结尾。

    但是这部不一样,看完了近2/3,也没猜出凶手是谁。

    甚至,到了结局,还在错愕之中。

    但其实,如果仔细梳理逻辑,所有细节线索也有所铺垫。

    是值得二刷三刷的悬疑佳作。

    希望好电影不要被埋没。

    2024《你是凶手》观看感想

    我倒不知道是不是翻的,只是看很多豆友说是翻的,那么可能真是。韩国那几年确实出了很多精彩的犯罪悬疑片,叫好的我几乎都看过了。

    这些翻拍真是不知道有什么意思,如果照着拍,那么我们这些看过的人看个什么呢? 对比下中韩演员演技,还是对比制作水平?故事发展过程和结局我们不都认得了么,还看个什么劲儿呢?你这个还悬马屎的疑。如果你不照着拍,别人又要说你拍个什么几把玩意儿,乱改。这个东西真是出力不讨好。

    那么在我看来,最大的意义就是拍给那些喜欢看犯罪悬疑类电影,而刚好又很没触及过韩国电影的观众。但是我敢讲,真正喜欢这类电影的人,早就给棒子的电影看了个遍了。而那种即喜欢又没接触过棒子电影的人太少太少了。那么剩余的两种人就是喜欢且看过的和不喜欢也没看过的。前者看着尬并且了解剧情,嫌无聊不会去看。后者不感冒,直接不会去看。翻了干什么啊。

    如果真的有太多太多的观众就是我说的那种没接触过又偏好这类片子的人。那么我觉得应该多翻,因为韩国电影在这个类型上确实能称得上世界第一。

    真的,你尤其一天翻棒子的,还不如豆瓣阅读里面找两部不错的作品拍一下。前两天看了几个里面的短篇小说,真还不错。有一个叫《一步登天》的,剧情结构设计的很精妙,妙趣横生。颇有昆丁塔伦蒂诺的风格。只是作为电影的话可能故事稍微有点短。虽然豆瓣阅读里的爆款并不多,但真比现在拍的这些个烂片强太多了。

    第四篇:【你是我的兄弟】观后感

    [【你是我的兄弟】观后感]

    两点遗憾:

    1、花蕾蕾和老大在汽车行驶中的对话,主人公们都没有系安全带,很可惜;

    2、秋冬场景贯穿全剧,【你是我的兄弟】观后感。

    【你是我的兄弟】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电视剧:写实,同时很理想主义。主线一个是兄弟情分,老大一家子,里面就一个字,爱。

    另一条是恋情,老二和花蕾蕾、英子之间的故事,里面有两个字,执着。

    影视作品就其内容可分两种,一种是遥不可及的,只存在于人的幻想中,像让子弹飞、非诚2,故事的背景设定不是常人所能企及的;大部分作品都走这条线路,这是影视剧存在的最大价值:带你进入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是触手可及的,里面全是你生活中的人和事情;类似于这样的作品一般不讨巧:自己的日子都过得乏味了,谁还愿意花时间再看一遍别人的啊?但只要有一个突出的价值观在其中,一部作品就会一下变得有血有肉了,比如爱与执着。给观众所缺少的,才有人会买帐。

    亲情是这个社会逐渐被人淡化的一种情感。争名逐利本是一件高尚的事情,但比较可惜的是,名利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一个过程,而人们往往把这个作为结果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这就有偏差了。和理想中爱情一样,亲情是比较绝对的一种情感,是不应该受高低贵贱胖矮美丑这些外部因素影响的,观后感《【你是我的兄弟】观后感》。◆分享好文◆本剧中兄弟一家的起起落落中,互相关爱照顾的情感始终没有变化过,这一点在当代社会会让人觉得很奢侈。现在的中华民族并没有世态炎凉,但也没有多高的道德标准,日子过的下去就好了,再过几代人的努力,一切会慢慢变得高尚起来。人生追求如果和一个朋友说的那样其实是很好的:一家cafe,一个爱人,一只猫(当然那是女孩子的想法,作为男人,一根钓竿,一个朋友,一杯茶更有诱惑力一些)。最后总结一下就是几个字:与世无争,享受生命。

    更为奢侈一件的事情就是爱情,所以老二和英子,其实都是挺理想中的人物,因为他们的作为其实是你我无力去做而又梦寐以求的。一辈子爱一个人,多美好的一个画面啊。花蕾蕾是我很能理解的一个人物:清高、内向,是一个外表柔弱内心强大的人物。但她的高贵气质和她的人生境遇相悖,所以是一个让人很惋惜的女孩子;站在花蕾蕾的角度来看,老二并不适合陪她度过一生,可惜编剧没有安排花蕾蕾的白马王子出现,可能是编剧也认为花蕾蕾过于完美而不愿将她世俗化,六个字:不食人间烟火。一袭白衣,很像我常见到的一个女生,的确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英子是一个人见人爱的角色,可爱率真温柔。过日子的确如老大所说,英子最合适。敢爱敢恨,爱笑爱哭,执着于自己想要的,得不到的时候心态也很好,我觉得这也不是凡人能够轻易达到的境界了。当然,英子自己也是挺漂亮的一个人,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如果英子长的再平凡些(奔着凤姐去了),即便仍有这样的性格,还会有人喜欢吗?她还会最后和老二走到一起吗?人之所以无法执着,是因为有些事情付出了再多的代价也是无法成功的,除非他喜欢执着的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得到救赎。

    人和人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除去包装,女人内心想要的这点东西完全一样:安全感,虚荣心。一个情字,一个钱字。这没什么不好,学学老二的样子,专心爱,用心赚,都会有的。

    第五篇:《你是我的眼睛》观后感

    《你是我的眼睛》观后感

    三年前的一场车祸,让年轻英俊的百万富翁齐沙努双目失明,偶然间巧遇了正打算自杀的幼儿园教师娜拉拉,阴差阳错之下沙努救了拉拉,而后发生的一幕幕,齐沙努到法国恢复视力、前女友千方百计纠缠不休、阿米妲母亲让女儿远渡重洋、博嫚上演的丑剧闹剧、娜拉拉出人意料的宽容和善良,小朋、律师、阿玛………

    “抬头仰望远方的天空,这天光的夜空里……”,故事开场扣人心弦,很快勾紧了观众的心,娜拉拉彷徨迷失了自我,美丽的身段漫步在宽阔的河桥边,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带着墨镜,手握拐杖,他们在不经意间相遇了!多么怡人,多么诗情画意的风景!

    作品大概有三类人物,一类是博嫚夫妇、丽熙夫妇、阿米达的母亲等;一类是齐沙努、娜拉拉等;一类是阿妈、小朋、阿米达等。三类人物演绎了复杂的人世生活,演绎了真情路上的崎岖、曲折与险峻,演绎了金钱的丑恶与魅力……

    谁是齐沙努的眼睛,是娜拉拉吗,剧情大概是这么回事,齐沙努多疑到没有智商,娜拉拉宽容到没有底线,令人难忘。谁是谁的眼睛,既然是眼睛,不仅仅是当拐杖用吧,至少可以帮他看清大自然的万物,至少能让他心灵得到净化,至少还让他生活安逸。相反齐沙努一次次因多疑赶出了娜拉拉,因丽熙齐沙努出了车祸,当她接近他时没有一点点防备,丽熙一次次奇招支走娜拉拉,甚至过于亲密的依偎齐沙努并不推辞,反而选择似不情愿的接受,似乎是气娜拉拉,偶尔轻轻的推辞,丽熙坚持一点,他没有半句对丽熙不高兴的话,娜拉拉也有本能的醋意,齐沙努反而怪罪娜拉拉,有时居然在娜拉拉的眼皮底下,眼里哪有娜拉拉。小朋、阿玛想方设法让齐沙努和娜拉拉接近、和好,一次次阻止丽熙的阴谋,可是,齐沙努总是一位长不大的孩子,丽熙还是一次次得逞,如果不了解车祸一幕,观众还以为丽熙才是齐沙努的眼睛,娜拉拉是他们的仆人呢?

    博嫚奇泼毫无休养,康达田自私伪装的君子形象藏匿很深,丽熙风骚无耻的言行令人厌恶,是一位没有人性的女流,康郎破产还追到法国,他的嘴脸也不逊色,几句话就可以让丽熙弄到齐沙努的50万、100万。那么多人追到法国,是追齐沙努这人吗,还是他口袋的钱呢?想出国就出国,真是挥金如土,博嫚一个电话可以让康达田做什么就做什么、到哪儿就能到哪儿,好像女儿掌控了父亲,父亲又无事不能。丽熙的姐姐为了齐沙努的财富,让博嫚带女儿阿米达到法国,千里迢迢,也不怕女儿吃苦、受罪,律师的丈夫事先却浑然不知,还频频给小朋信息。这些人物形象犀利、刻骨、入目。不过,居多的情节、居多的人物形象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影子!

    这是泰剧,泰剧大概有自己的伦理道德模式吧,当然也可能是我把握不了作品的内涵。



    推荐阅读:
    《你是人才吗?》观后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在全区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合集
    档案托管证明格式
    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汇报材料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