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一号文库 初中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水和溶液初中科学知识点提纲[精选5篇]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清香如梦 时间:2024-06-16 00:04:08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水和溶液初中科学知识点提纲

    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的科学学得怎么样呢?想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你就好做好知识点提纲,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水和溶液初中科学知识点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水和溶液初中科学知识点提纲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基本特征

    ① 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②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3.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

    ①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等;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②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③区分溶剂和溶质: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时,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液体和液体混合时,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④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例如: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解在汽油中;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解在水中。

    ⑤ 溶液中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⑥ 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4.关系

    ①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② 溶液、溶质、溶剂的体积关系: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原因: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物质在溶解时,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会使溶液的温度相应发生变化。

    2.有的物质溶解放热: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氧化钙等。

    3.有的物质溶解吸热:硝酸钾等。

    4.有的物质溶解没有明显的热现象:氯化钠等。

    三悬浊液和乳浊液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等。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例如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植物油和水混合形成乳浊液。

    3.溶液、悬浊液与乳浊液的对比

    ① 溶液均一稳定;悬浊液不稳定,静置一段时间后,固体小颗粒会沉降下来;乳浊液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

    ② 在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中,分散在液体中的粒子大小是不同的:溶液中溶质粒子直径小于;悬浊液和乳浊液中粒子直径大于。

    4.乳化作用

    ①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成为乳化,洗涤剂的这种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②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汽油洗衣服,利用的是油污能够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油污随着汽油挥发被带走;洗涤剂洗衣服,利用的是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它使油污分散成细小的液滴,可以随水流走。

    水和溶液初中科学知识点提纲2

    一、溶液的概念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

    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是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③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的判别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

    ①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 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 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 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 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⑥ 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拓展】

    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1、相似相容,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相似,溶解能力越强。如:氯化钠易

    溶于水,难溶于油,碘易溶于汽油,那溶于水。

    2、大部分物质稳定越高,溶解能力越强。对于气体,压强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水和溶液初中科学知识点提纲3

    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溶液中继续加入该种溶质,如果该物质的质量减少,那么溶液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如果该物质的质量不变,那么溶液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3.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以及结晶的方法

    结晶:已溶解在溶剂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① 特殊:氢氧化钙和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若把氢氧化钙和气体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需要升高温度。

    ② 结晶的方法可以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例如,用蒸发溶剂结晶法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的硝酸钾;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除去硝酸钾中少量的氯化钠。

    ③ 海水晒盐:利用蒸发溶剂结晶法使得食盐晶体从海水中析出,得到粗盐和含有大量化工原料的母液称为苦卤。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② 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二固体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内因溶质性质、溶剂性质;外因温度。

    3.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4.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①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制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可以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等等。

    ②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氯化铵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三气体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溶解度没有单位。

    2.影响因素:内因气体的性质、水的性质;外因温度、压强。

    一般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水和溶液初中科学知识点提纲4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

    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1概念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基本特征:

    1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2稳定性:若外界条件不变,溶液可以永久存在。

    3透明: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可见,也不阻碍光线透过,所以溶液透明。

    注:

    ①溶液不一定无色,溶液可以有不同的颜色。溶液中有Fe2+呈浅绿色,有Cu2+呈

    蓝色,有Fe3+呈黄色,有MnO4呈紫红色。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1≠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如食盐水中的NaCl;

    氨水中的NH3;碘酒中的I2

    2溶剂:溶质分散其中的物质。溶剂通常为液体,常见的有水、油等。

    如食盐水、氨水中的水;碘酒中的酒精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水和溶液初中科学知识点提纲5

    溶液的浓度

    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有很多,如体积分数、质量分数等,我们主要用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二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1.用固体物质配制溶液

    ①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胶头滴管。

    ② 步骤:计算、称量固体、量取水、溶解。

    2.用浓溶液稀释

    ①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② 步骤:计算、量取、混匀。

    ③ 计算依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a 加水稀释: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浓溶液质量+加入水的质量稀释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b 加入低浓度溶液稀释: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浓溶液质量+稀溶液质量混合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3.注意:配置好溶液后将其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中应包括药品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水和溶液初中科学知识点提纲

    第二篇: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宇宙空间1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臵 第一节四季的星空 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

    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1)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365.2422天。(2)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

    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的周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安排的。由于四季更替周期为365.2422天,故采用大小月,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3)阳历闰年的安排

    阳历在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天(平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4.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1)月相的含义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2)月相变化的成因

    ①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臵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3)月相名称及其出现时间的判断

    ①当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居中时为新月(朔),时间为农历初一,地球居中时为满月(望),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

    ②当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时,月球向日、地另一侧运动时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月球向日、地中间运动时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③月相

    ④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天。

    (4)农历月天数的安排农历月中。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小月相间分布,所以要安排闰月的方式与公历保持一致。第二节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1.太阳和月球(1)太阳的基本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l500万℃,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运动,绕着太阳旋转一周需要一年时间。(2)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月球本身不发光。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低地地区,月面的明亮部分属于月球表面的高原、山地地区。月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为一个月,它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周期恰好也是一个月,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都是同一副面孔。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1)常见的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黑子、日珥和耀斑。太阳黑子发生于光球层,日珥和耀斑发生于色球层。

    (2)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黑子最多的一年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最少的一年为太阳活动谷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

    ②过多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造成损伤。③影响地球的气候。

    ④影响地球的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太阳系

    (1)太阳系的构成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了太阳系。太阳是中心天体,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地吸引在它的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

    (2)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小行星带的位臵 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用肉眼看不到这些小行星,它们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旋转,形成了一个环状小行星带。(4)八大行星公转的方向

    八大行星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公转轨道跟圆都很接近。

    (5)①流星现象

    太阳系中的一一些固体小块闯人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称为流星现象。

    ②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这些流星体叫陨星。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叫陨石。它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是科学研究的极好素材。通过对陨石中各种元素的同位素含量测定,可以推算出陨石的年龄,从而推算太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著名的陨石有中国吉林陨石等。

    ③流星雨

    流星体原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在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变轨道,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圈。许多流星从星空中某一点(辐射点)向外辐射散开,就形成流星雨。4.彗星

    (1)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2)彗星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晶组成的“大冰球”。(3)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彗星,公转周期为76年。5.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1)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 6.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1.宇宙

    (1)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间物质组成的庞大的天体系统。

    (2)银河系从侧面看呈铁饼状,俯视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3)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赤道平面附近,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1光年约94605亿千米),太阳系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24多亿颗。2.宇宙的构成

    目前,人类所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这些天体系统被称为星系,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广阔无垠的宇宙。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叫总星系,它有约距地球150亿光年的时空范围。在这一范围内,由若干级别的天体系统构成,如下所示: 3.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1)哈勃发现星系运动的特点

    ①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②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③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2)宇宙大爆炸论

    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在不断地延续下去。4.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史 时间

    人物

    主要学说理论

    2世纪

    希腊科学家托勒密

    创立“地心说”。该学说认为,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绕地球转动

    16世纪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绕太阳转动 18世纪

    康德一拉普拉斯

    “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5.恒星的演化

    (1)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自己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叫恒星。恒星与地球的距离都很远,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它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多钟的时间)。(2)特殊的恒星

    ①超新星:亮度突增到原来的1000万倍以上的新星。它是恒星最激烈的爆发现象。

    ②爆发结果是恒星完全瓦解成为星云,或抛射掉大部分质量,遗留下来的部分物质收缩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从而进入恒星演化的终结阶段。

    ③在银河系里,已发现四颗超新星,其中,以1054年所发现的超新星最为著名,最近发现的蟹状星云就是超新星爆发的遗迹。(3)太阳未来的演变过程(4)恒星的演变过程

    6.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1)地球的演化过程(2)生命的诞生过程

    原始大气中甲烷、氨气、水、氢气、二氧化碳等在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作用下合成氨基酸、核酸、单糖等有机物,这些物质汇集在原始海洋中,经过长期而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蛋白质、核苷酸等大分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浓缩、凝聚等作用,形成一个由多分子组成的体系,外面有一层膜,在原始海洋中又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宇宙空间2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①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哥伦布、麦哲伦等著名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及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等。2.地球仪和地图

    ①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就是经线。②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是纬线。③赤道: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

    ④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⑤经纬网: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网,称为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臵。

    (2)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理位臵

    ①一个经纬度只能确定地球表面的一个点的位臵,地球表面的一个点也只有一个经纬度。

    ②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为18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通常用“E”表示(如34。E);以西的180。属于西经,通常用“w”表示(如340W)。

    ③赤道为0。纬线,由赤道到南北两极各分为90。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越往北北纬的纬度数值越高;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越往南南纬的纬度数值越高。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通常以300和600纬线把纬度划分为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3.平面示意图(1)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2)方向

    地平面上的基本方向有八个。在地图上常用三种方向表达。①用经纬网表达方向: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用方向指示标表达方向:在地图上有指向标,指向标的箭头所指方向为北。③在没有经纬线和方向标的地图上,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3)图例

    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2.地壳运动

    地壳在不断地运动。按照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水平运动使地表岩层在有些地方发生弯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有些地方则断裂张开,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3.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板块之间为俯冲、碰撞

    带,中洋脊,以及转换断层等活动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运动主要是由板块之间的断层活动来完成的,而板块边界之间的宽阔的块体变形很小,可以认为板块是刚性的。板块运动认为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大陆与大洋的地壳)的薄板在上地幔中黏性较小的软流圈上移动。4.火山地震分布及地震灾害预防活动(1)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

    (2)地震灾害预防活动

    ①工程性防御措施:加强各类工程的抗震能力。

    ②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建立健全减灾工作体系,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演习、科研以及推进地震灾害保险,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等工作。5.地形

    (1)主要的地形特征

    ①平原:地面广阔平坦,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起伏小。

    ②山地:山高坡陡,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大。③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地面平坦,起伏不大。④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中部地势较为平坦。

    ⑤丘陵: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形起伏,坡度平缓,相对高度小。(2)简单的地形等高线图

    ①山顶:等高线封闭,由外向内,海拔增高。②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由山顶至鞍部,海拔降低。③峭壁: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叠合并处。④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⑤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第三节土壤 1.土壤的结构(1)土壤的成分

    ①土壤是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等构成的。

    ②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2)土壤的类型

    土壤颗粒

    质地

    性状

    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

    颗粒较粗

    疏松,不易黏结

    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

    黏土类土壤

    黏粒少,粉砂多

    颗粒较细

    黏性,湿时黏,干时硬

    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

    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

    质地较均匀

    不太疏松,也不太黏

    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3)植物对土壤的作用

    ①有机质的积累过程。植物吸收养分,合成有机质,在母质中不断积累。②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植物根系有选择地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随着生物循环的进行,养分元素在土壤表层不断富集。2.土壤污染及保护

    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现状

    危害

    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面积广,流失量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特别严重

    耕地退化、沙化,洪涝加剧,生态恶化

    植树种草,综合治理 土壤荒漠化

    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最为严重

    耕地减少,沙尘暴频发

    植树种草,合理开发

    土壤污染

    我国土壤污染仍在不断恶化

    农产品品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预防为主,加强管理、监测和综合治理 第四节地球上的水体 1.水体的分类

    地球上的水中96.53%是海水,只有2.53%是淡水。淡水又可分为冰川水、地下淡水和其他水体。目前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只占全部淡水资源的0.3%。2.水循环

    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通过水体的相互转化和水分交换,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

    宇宙空间3

    3.水资源

    ①全球有60%的地区水资源缺乏,供水困难。

    ②我国是世界“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供水不足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2)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①节约用水,循环用水,充分利用。②防治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

    ③修建水库,进行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1.天气与气候(1)天气的概念

    ①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②天气现象:晴、阴、雨、雪等。

    ③天气要素包括: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等。(2)气候的概念

    ①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平均状态通常是用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现的。

    ②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2.人工降雨(1)冷云人工降雨

    ①用飞机或气球把冷冻剂_一干冰喷撒到云中,使云内的温度迅速下降,这样过冷水滴极易冻结,从而可形成大量冰晶。冰晶增大增多,即可下落为雨。②云内播撒碘化银,形成大量人工冰核,从而使云中形成很多冰晶。冰晶增大增多,即可下落为雨。(2)暖云人工降雨

    用飞机(或高炮、火箭)向云层播撒氯化钙、氯化钠等吸湿性强的微粒,将这些微粒作为凝结核,在云中吸收小水滴,小水滴相互碰撞合并成为雨滴,降落为雨。3.空气质量报告(1)空气质量报告的概念

    空气质量报告是通过新闻媒体(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向社会发布的环境信息,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它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首要污染物”等指标。(2)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污染指数(AP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数值形式,分组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4.人类与气候

    (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气候产生影响,包括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释放热量;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等。(2)城市“热岛”现象

    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暖空气团,形成一种气温较高、湿度较低、云雾增多的特殊气候。

    物质科学1

    3.物质的密度

    (1)公式ρ=m/v(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单位:克/厘米3或千克/米3,1克/厘米3=l000千克/米3。(3)测定:①主要仪器:天平、量筒(或量杯)。

    ②固体密度的测定: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m,用量筒(或量杯)测出物体的体积V(形状规则的物体,可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后计算出体积;不规则的物体通常用排水法),然后运用公式计算出物体的密度ρ

    ③液体密度的测定:用天平称出空的烧杯的质量m1,用量筒量取适量待测液体的体积V,将液体倒人烧杯中,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则待测液体的密度为ρ=(m2一ml)/V。

    (4)密度的应用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根据密度来鉴别物质,并可用于计算物质的质量或体积。

    4.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1)具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的固体叫做晶体。

    (2)特点:晶体吸热达到熔点时,就开始熔化。在晶体在B点开始熔化,B点对应的温度T即为熔点,在B-C的过程中,吸热不升温,且固态物质逐渐减少,液态物质逐渐增多,到C点全部熔化成液态;CD段是液体吸热升温过程。(3)晶体熔化的图象

    (4)熔化和凝固的关系: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物质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保持不变,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5)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晶体的熔点保持不变,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5、沸腾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汽化分为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并且不剧烈。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的高低 ②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 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④对于不同的液体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其中减少蒸发在农业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喷灌和滴灌,它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水分在传输中的渗漏和蒸发。

    蒸发吸热,吸收其它物体的热量,可以导致其它的物体温度降低。

    (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也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水沸腾时的现象:水在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液体的沸点受大气压的影响,一般气压越高,沸点也随着增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说明: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现象:沸腾之前,水的温度不断上升,并有气泡产生,这时的气泡中主要是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并有响声出现且逐渐增大。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沸腾,这时水底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把里面的水蒸汽释放出来,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低沸点物质的一种重要用途:医疗上有一种冷冻疗法就是利用低沸点物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而使局部组织冷冻,从而破坏或切除病变的活组织。

    (3)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

    1、降低温度可以使所有的气体液化,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譬如气体打火机以及液化石油气内的液体都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在常温下液体化的。火箭的燃料液态氢和液态氧也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制得的。气体液化的好处是可以使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4)电冰箱工作的原理是:主要用到了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在冰箱内(即冷冻室)要吸热使温度降低,在冰箱外(散热器)要把吸收的热放出。故在冰箱内冷冻室里是利用液体汽化吸热,使液体变成气体。而在冰箱外通过压缩机把气体压缩并在散热器放热使之液化变成液体又流到冰箱内,再又汽化吸热变成气体。如此反复循环,从而达到制冷效果。

    (5)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几种常见自然现象的解释:

    云、雪、雨、雾、露、霜

    说明:它们基本上都是空气中水蒸汽形成的,形成的位臵为:云、雪、雨在高空,雾在低空,露、霜在地面。

    云:高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云 雪:高空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或有些小水珠凝固而成的小冰晶从空中落下来就是雪。

    雨:云中的小水珠越积越大,最后从天空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雾:低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或灰尘上就形成了雾。

    露: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露。

    霜: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霜。

    物质科学2

    5.我国水资源的情况、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及相关防治措施

    ①我国江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拥有的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是世界“贫水国”之一。

    ②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很不平衡:夏季丰富,冬季短缺,南多北少。(2)水污染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用水量剧增的同时,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引起的水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使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3)水污染的相关防治措施:①工业上,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②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③生活污水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4)水的净化方法:沉淀法、过滤法和蒸馏法等。2.大气压强

    (1)大气会从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2)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可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如马德堡半球实验、用吸管吸饮料、塑料挂钩的吸盘贴在光滑的墙面上能承受一定的拉力而不脱落等。(3)大气压的变化

    ①离地面越高,大气的密度越小,因此大气压强也就越小。②一般情况下,晴朗天气的气压较阴雨天气的气压高。

    (4)大气压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毫米汞柱等。海平面附近的大气压称为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1.01x105帕= 760毫米汞柱。(6)大气压的测量

    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气压计包括水银气压计与无液气压计。

    7.空气污染

    (1)引起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及可吸入颗粒污染物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烟尘排放、土地沙漠化等。(3)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4)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减少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气体及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量。

    ②提高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间的合作。1.物体的运动

    (1)物体位臵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① 说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③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做参照物。2.速度与平均速度

    (1)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指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①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量。

    ②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它不随运动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也不随路程的改变而改变,且速度是一个定值,公式为V=S/t,式中S是指在,t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③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3)平均速度: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公式为V=S/t。①时间的测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是s。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除了用钟表外,实验室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间隔。②长度的测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是m。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m)、纳米(nm)等。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是:

    I km=1000 m=103 m,l dm=0.lm,l cm=0.01 m,1 mm=0.001 m, 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通常根据被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数。更精确的测量工具可选用游标卡尺等。3.力

    (1)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做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2)作用效果:包括两方面: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4)力的三要素:习惯上,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①重力是指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作用点:物体的重心。②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③重力的大小:G=mg, 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其值为9.8牛/千克。在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牛/千克。(6)摩擦力

    ①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③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增大有利摩擦:使接触面变得粗糙,在接触面上添加增大摩擦力的材料,增大接触面的压力,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减小有害摩擦:使接触面变得光滑,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7)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得越长,它的弹力就越大。弹簧测力计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4.力的测量及图示

    (1)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①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其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②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点: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选择量程,判断最小刻度值。另外,所测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2)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作力的图示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②线段上箭头的方向必须跟力的方向一致。

    ③线段的长度(包括箭头在内)跟力的大小成比例,同时要标出单位线段表示的力的大小。

    物质科学 物理3

    5.二力平衡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2)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6.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是描述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

    (2)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的大小、是否受力、受力的大小均无关。7.压强

    (1)压力:物体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2)压强

    ①概念:压强是指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压强反映了压力的作用效果。②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为Pa.③公式:F=P/S(3)运用公式计算压强时的注意点

    ①压强的大小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共同决定的。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强与压力成正比;压力一定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

    ②受力面积不是指物体的表面积,而是指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直接接触的那部分面积。

    ③此公式适用于固、液、气体的压强的计算。(4)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强:一是增大压力,二是减小受力面积。②减小压强:一是减小压力,二是增大受力面积。(5)液体的压强

    ①产生的原因: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不仅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而且液体内部对容器内的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特点: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8.浮力

    (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起的力称作浮力。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F浮=G排。(3)计算浮力常用的方法 ①阿基米德原理

    ②称量法:F浮=G物一F,其中F为物体浸入液体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③压力差法:F浮=F1一F2。

    ④平衡条件法:F浮=G排,一般指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9.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l)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臵,压强越小。(2)实例

    ①机翼模型: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

    ②地铁站台上设臵安全线,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内的位臵候车。这是由于飞驰而过的地铁列车的速度很大,造成了安全线以外的站台边缘处的压强小,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指向列车的压强差,人若站在安全线以外,就很容易被地铁列车卷走。

    1.电路的组成(2)通路、开路与短路 ①串联电路的特点

    I=I1=I2,U=U1+U2,R=R1+R2。②并联电路的特点

    I=I1+I2,U=U1=U2,1/ R=1/R1十1/R2。2.电流

    电流是由于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科学上把正电荷的移动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大小用1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多少来衡量,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注意点①正确选择量程。被测电流不得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不能预先估计被测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应先拿电路的另一个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最大量程的接线柱,如果指针偏转太小,再使用较小的量程。②电流表必须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③使电流从电流表的“十”接线柱流进,从“一”接线柱流出。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两极。3.电压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必要条件。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常见的电压值:干电池的电压为1.5伏,我国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为220伏。欧洲的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为110伏。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为36伏以下。(2)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的注意点

    ①正确选择量程。

    ②电压表必须与被测的部分电路并联。

    ③电压表的“+”接线柱接在跟电源正极相连的那一端。④测量时,在电压表上读数的方法与电流表相似。4.电阻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为Ω。

    (2)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取决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

    (3)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对材料、横截面积不变的导体,通过改变接人电路中的电阻丝的长度而使电阻发生改变。

    使用时必须注意,要使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丝的长度可变,通常使用“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就行。5.欧姆定律

    (1)通过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公式为:I=U/R。

    (2)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R=U/I,测量得到U和I,根据公式求出电阻。(3)伏安法测电阻的要点

    ①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要达到最大。②多次测量后求出电阻的平均值,得到实验结果。6.磁现象

    ①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②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

    ③任何磁体都有磁性最强的两端,分别为N、S两个磁极。

    ④磁化: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磁化现象在工农业生产中均有很广泛的应用。

    (2)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3)磁场

    ①基本性质:它对放人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②方向:磁场具有方向性。将一个小磁针放人磁场中任何一点,小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③表示方法:用磁感线表示,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的切线方向表示磁场的方向。(4)电流的磁场

    ①直线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若用磁感应线表示,直线电流的磁场是以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②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其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与永磁体不同的是,螺线管的南北极可随电流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判定依据是右手螺旋定则,即安培定则。螺线管的磁场强弱会随电流大小、线圈匝数多少的改变而改变。电流为零时,磁场也随之消失。7.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l)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称为电磁感应现象。(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①必须有磁场。

    ②导体必须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③导体必须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3)感应电流的方向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的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物质科学 物理4

    8.常用电器

    常用电器有电话、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9.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家庭电路由电源引线、电能表、闸刀开关(断路器)、保险盒、插座、灯座、开关和家用电器组成。

    (2)家庭电路的各种用电器是并联接人电路的,控制各种用电器工作的开关必须与用电器串联。(3)火线和零线

    家庭电路由外面的低压供电线路供电,其中一根电源引线是火线,另一根电源引线是零线。火线和零线之间有220 V的电压,火线和大地之间也有220 V的电压。正常情况下,零线和大地之间没有电压。

    辨别火线和零线可用测电笔。测电笔由笔尖金属体、电阻、氖管、弹簧和笔尾金属体组成。用测电笔测一试时,氖管发光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4)熔断器、断路器的作用

    ①熔断器有封闭管式熔断器和敞开插入式熔断器两种。当电流过大时,熔断器内的保险丝会自动熔断,避免导线或用电器损坏.以免引起火灾。熔断器一般装在电器设备上。

    ②断路器可替代闸刀开关和熔断器。当电流达到额定值的一定倍数时,可以在几分钟或几秒钟内自动切断电路,从而起到电路过载或短路的保护作用。断路器一般接在火线上。10.电磁知识的应用(1)电磁感应现象

    由于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是一种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2)电磁知识在技术中的应用

    ①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实际发电机分为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

    交流发电机的电路中产生的是交变电流(简称交流),在交变电流中,电流在每秒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一号为Hz我国电网以交流供电,频率为50HZ ②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原理制成的。电动机使用方便、效率高、无污染、体积小。

    ③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及磁悬浮列车都是根据电磁铁的原理制成的。电磁铁是根据螺线管磁场的强弱控制原理制成的,由通电螺线管和铁芯组成。电磁铁的磁性有无、强弱和方向都可通过改变电流来控制。

    ④磁带、磁卡等是利用磁性材料记录信息的产品磁记录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1.波

    ①声波

    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做声波。频率大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波。②乐音

    声音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声音悠扬、悦耳,听到时感觉很舒服。人们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如歌唱家的声音、演奏家演奏的乐曲声等。乐音的三个特点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③噪声污染

    与乐音相对的是噪声。噪声妨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是国际公害。

    ④电磁波

    电报、电话、电视、广播、互联网的信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①声与信息传播

    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等都是声传递信息的实例。另外,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利用超声波可以准确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②电磁波与信息传播

    人们交流信息的方法最早依赖于语言和信号,有了利用电磁波原理制成的现代通讯工具,使人们进行远距离信息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信息传播渠道更通畅。

    2.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现象

    (1)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3 × 108米/秒。

    (3)光在不同物质里的传播速度 c>v空气>v水>V玻璃。

    (4)光的反射现象

    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遇到障碍物时,光会在障碍物的表面发生反射,并改变传播方向。一般来说,各种物体的表面都能反射光,我们能够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人了我们的眼睛。(5)光的反射定律

    ①内容:如图8一6,反射光线OB与人射光线AO、法线MN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人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BOM等于人射角∠AOM。②注意点:要抓住一面、一点、两角、三线,即镜面,人射点,反射角和人射角、反射光线、人射光线和法线。③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6)①镜面反射

    平行光线射到平面镜或其他表面是光滑的物体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镜面反射可以改变光行进的方向。

    ②漫反射

    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上时,反射光线并不平行,而是向着各个方向反射。漫反射可以使人能在各个不同方向都看到物体。(7)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学仪器后所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像。②实像:实际光线通过像点的像。

    ③虚像:物体上的某一点S发出的光线,如果其在传播方向上不能相交于一点,但其反向延长线却能相交于一点S’,那么S’是S的虚像(实际光线不通过像点)。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像与物体等大,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即像到镜面的距离一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⑤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可以成像;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如可用平面镜制成潜望镜。

    (8)光的折射现象

    大量实验表明,光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改变的现象。(9)光的折射规律

    ①内容:光从一种介质斜射人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如图8一7,折射光线BO与人射光线AO、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与人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光由空气斜射人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时,折射角r小于人射角i。光由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斜射人空气中时,折射角r大于人射角i。光垂直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折射角等于0。②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如果光逆着折射光线射人,其折射光线也将逆着人射光线射出。

    ③有反射光线不一定有折射光线,有折射光线一定有反射光线。

    3.透镜与眼球折光系统(1)透镜

    ①透镜可分为凸透镜与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②凸透镜成像原理

    物距

    像距

    像的情况

    应用

    正或倒

    放大或缩小

    虚或 实

    U>2f

    另一侧 f<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 F<u<2f

    另一侧 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幻灯机 u<f

    同侧 v>u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3)眼球折光系统

    ①人的眼球里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的焦距通过晶状体、房水、玻璃体的共同作用进行调节。人的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物体发出的光通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像。

    ②来自远方的光,经折光系统折射后,若成像于视网膜前,就是近视眼,近视眼应当用凹透镜来矫正。

    ③若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就是远视眼,远视眼应当用凸透镜来矫正。

    物质科学物理5

    4.电磁波(1)太阳光的组成

    太阳光包括可见光、红外线与紫外线。棱镜可以将可见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不同的光。各色光有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红光之外的是红外线,紫光之外的是紫外线。这两种光人眼看不见。①红外线的应用

    烤箱、浴室取暖灯、红外线夜视仪、遥控器等。②紫外线及其预防

    适度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医院里常用紫外线等来灭菌。此外,紫外线还可用作防伪标记。

    过度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轻者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因此在太阳辐射较强的季节,应注意使用防紫外线的用品,如防晒霜、防晒伞等。(2)色光的混合

    人们发现,红绿该三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监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如彩色电视机画面_上的丰富色彩就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3)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下射线等。1,能的形式

    能的形式有:机械能、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物质能等。2.机械能

    (1)动能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及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2)势能

    ①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及物体所处的高度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所处的高度越高,它的重力势能越大;所处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重力势能也越大。②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材料以及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就越大。(3)在一定条件下,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势能也可以转化为动能。单摆、滚摆的运动充分表明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机械能=动能+势能。

    (4)机械能守恒定律 物体具有的势能和动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果没有摩擦等阻力,那么在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机械能守恒定律反映了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不存在阻力的条件下,物体动能和势能在相互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即动能的减少量恰好等于势能的增加量;反之,势能的减少量恰好等于动能的增加量。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优点是:不需要考虑过程的细节,只要满足守恒条件,则初态的动能和势能之和一定等于末态的动能和势能之和。3.机械功

    (l)概念:功是作用于物体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3)公式:功=力×距离,即W=FS。(4)力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

    ①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例如人用力推一个笨重的物体而没有推动。一个人举着一个物体不动,力都没有对物体做功。②物体不受外力,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虽然通过了一段距离,但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这种情况也没有做功。

    ③物体通过的距离跟它受到的力的方向垂直,这种情况中虽然有力的作用,物体也通过了一段距离,但这个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的距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例如人在水平面上推车前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车虽然通过了距离,但在重力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因而重力没对车做功。

    (5)功与能的关系

    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则这个物体就具有能。正在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4.杠杆

    (1)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2)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①杠杆能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做支点。

    ②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

    ③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之间的距离,而不是支点与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3)求力臂的步骤

    辨认杠杆,确定支点,作出动力、阻力的图示,将动力和阻力的图示延长,得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再从支点出发分别向二力的作用线作垂线,便得这两个力的力臂。(4)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 L2。(5)杠杆的分类

    杠杆种类

    特 点

    应用实例

    省力杠杆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l1>l2

    动力小于阻力,Fl<F2

    开瓶器

    费力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l1<l2

    动力大于阻力,F1>F2

    钓鱼杆

    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l1=l2

    动力等于阻力,Fl=F2

    天平5.滑轮

    (1)定滑轮的结构和作用

    工作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的结构和作用

    动滑轮的实质是L1=2L2的省力杠杆,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3)滑轮组的作用

    滑轮组既可省力也可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n段绳子拉物体,拉物体所用的力F就是物重的n分之一,即F=G/n,其中n表示拉物体的绳子数。6.功率

    (1)概念:功率是用来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3)公式 P=W/t P=FV 机器的功率是指机器对外做功时输出的功率,每台机器都有各自最大限度的输出功率,对于需确定功率的机器,由P=Fv,可知牵引力跟速度成反比。(4)机械效率、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其关系

    有用功

    对人们有用的功瞻,即机械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额外功

    对人们没用又不得不做的功‰,即机械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总功

    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即:W总=W有+W额

    机械效率

    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或者说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即:η=W有/W总=W有/W有+W额

    (5)有关机械效率的注意点

    ①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没有单位。实际机械的效率总是小于1,即η<1(理想机械时:因为W额=0, W有 =W总,所以才有η=l)。

    ②总功是人们利用机械时,动力对机械做的功。如果动力为F,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s,则:W总=Fs。

    ③在实际计算中,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时,有用功W有=Gh;沿水平面使物体匀速运动时,有用功等于克服摩擦做的功,即W有=fs。在计算η时,根据题目条件正确确定W有和W总是解题的关键。

    ④机械效率的大小取决于W有与W总的比值,它与利用机械是否省力无关。有时与W有的大小也无直接关系,W有大,η不一定就大。7.电功与电功率、热量

    (1)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2)电功:公式为W=UIt,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千瓦时(kW•h)。换算:1 kW•h=3.6× 106J。

    (3)①电功率是用来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②计算公式:P=W/t、P=UI。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为W),千瓦(kW)。1 kW=1000 W ③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 .原理:P=UI;电路图;步骤。

    .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时,应调节滑动变阻器,使伏特表读数为额定电压U额时,再读出安培表示数I额,代入P额=U额I额中计算。

    (4)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其数学表达式为:Q=I2Rt,单位为焦。

    (5)电热器的原理是电流的热效应。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电阻率大、熔点高的合金发热体。

    (6)电功、电功率、热量的比较

    物理量名称

    表达式

    单位及符号、换算关系

    注意 电功形

    W=Ult W=Pt

    焦(J),千瓦时(kW•h)

    lkW•h=3.6×106J

    公式中各量的对应关系,电能表的用 途及读数方法

    电功率

    P=W/t P=UI

    瓦(w),千瓦(kW)1kW=1000W 当U实

    =U额 时,P实=P额

    热量Q

    Q=I2Rt

    焦(J)

    在纯电阻电路中,计算热量可利用Q=W ①正确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的关系

    有的同学认为“电流做功越多,电功率越大”,这是错误的。电功率描述电流做功的快慢,用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来表示。所以这里包含功和时间两个因素,只有在时间相同的前提下,做功多者功率才会大。若缺少时间这个因素,功率大时只能说明做功快,做的功不一定多。②注意电功和热量的区别

    如电炉、电烙铁、电饭锅,电流做功时将全部电能转化为内能,Q=W。而电风扇工作时电能主要转化为机械能,只有少部分能量转化为内能,因此电风扇发热时惟一使用的公式是Q=I2Rt(R为电动机线圈的电阻),而绝不能使用Q=W = UIt(其中U为电机线圈两端的电压)来计算转化的内能,因为此时W>Q。③注意电功率P= UI和热功率P=I2R的联系和区别

    在电路中只有电阻元件时(即纯电阻电路),电功率和热功率是相等的。当电路中有电动机、电解槽等用电器时,电能要分别转化成机械能、化学能等,只有一部分转化成内能,电功率大于热功率。(7)正确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

    ①“PZ220一25”的意思是:PZ一普通照明灯泡,220一额定电压220伏,25一额定功率为25瓦。使用各种用电器一定要注意它的额定电压,用电器只有在额定电压下才正常工作。

    ②当用电器的工作电压不是额定电压时,它的实际功率不等于额定功率;当工作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当工作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时,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用电器有烧坏的危险。

    ③一个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只有一个,但它的实际功率有无数个。实际功率会随着实际电压的变化而变化,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的实际电功率。

    物质科学物理6

    8.核能的利用(1)裂变和链式反应

    裂变是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2个新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在裂变过程中,导致一系列原子核持续裂变,并释放出大量核能的反应称为链式反应。(2)聚变和热核反应

    聚变是使2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由于聚变需要很高的温度,所以也称为热核反应。(3)放射性及其应用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都会产生肉眼看不见、能量很高的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这些射线大剂量时会对人畜造成很大的伤害,但若用较小的量并谨慎地加以控制时,射线也可以用来探测机械设备、选育种子、治疗疾病等。(4)核能是原子核变化时释放的能,获得核能一般有两条途径: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目前建成的核电站都是利用重核裂变将核能转化为电能。原子弹是根据裂变的原理制造的,氢弹是根据聚变的原理制造的,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9.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做功和热传递。(2)做功和热传递的区别(3)内能、温度和热量的比较

    概念

    量的类型

    单位

    日常生活中“热”的不同含义 内能

    物体内部大量做无规则热运动的粒子所具有的能

    状态量,对应的是某一个时刻

    J

    “摩擦生热”,意思就是物体经摩擦后,内能会增加

    温度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状态量,对应的是某一个时刻

    “热”表示温度高,如“今天天气很热”,意思说今天气温很古同 热量

    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其本质是内能,是物体与物体之间传递的内能

    过程量,对应的是一段时间

    J

    “蒸发吸热”,意思是液体在蒸发时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10.能量的转化与传递(1)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从本质上看,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所区别的。能量的转化是指能量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一种形式能量减少了,而另一种形式的能量却增加了。能量的转移是指能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去,一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了,而另一个物体同一种能量却增加了,但能量的形式保持不变。

    能量转化和守恒是自然科学最基本的规律。“永动机”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它违背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与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例如热能可以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而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可燃物可以通过燃烧将化学能转化成内能,但不可能将内能自发地转化成化学能。(2)化学能与内能的转化

    燃料燃烧释放热量的过程,就是将贮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燃烧值,其单位为焦/千克。

    (3)生物体能量的来源和转化

    ①生物质能来自生物体,源于太阳能,是一类可再生能源。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生物体内的有机物中,其表达式为:

    ②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一部分供给生物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另一部分则转化为热能而散失。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将贮存在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其表达式为:

    第二节能源与社会 1.能源(1)能源的概念

    凡是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都可以叫做能源。

    (2)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

    利用的广泛性

    可再生性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等

    不可再生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资源

    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地热、沼气、潮 汐能等

    不可再生能源

    核能、油页岩等

    二次能源

    如电能、沼气、汽油、焦炭、蒸气、工业余 热等(依靠其他能源来制取)(3)煤、石油与天然气的比较

    能源

    重要性

    元素组成 主要分类

    用途

    我国第一能源

    碳元素

    无烟煤、烟煤和褐煤

    燃料、化工原料

    石油

    我国第二能源

    碳、氢元素

    汽油、柴油、煤油等

    燃料、化工原料

    天然气

    我国重要能源

    碳、氢元素

    燃料、化工原料(4)水能、风能、原子能的比较

    能源

    能源来源

    能量转化途径

    主要特点

    水(江河)能

    太阳辐射能

    水的势能一水的动能一电能

    第三大能源,无污染,可再生

    风能

    太阳辐射能

    气压差一空气的动能一电能

    无污染,不会枯竭,但不稳定

    原子能

    核变化释放

    核能一热能一机械能一电能

    能量巨大,可控制,需防护

    目前,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正是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这部分能量为人类和动物界的生存提供了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它们实质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此外,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换来的。2.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1)能源与人类的关系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之一。人类文明的每一进步,都和能源的利用息息相关。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是一部不断向自然界索取能源的历史。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膨胀,人类的能源消费大幅度增长。世界上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生物化石能源将在几十年至200年内逐渐耗尽。另外,大量矿物能源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人类在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我国的能源状况

    我国是个能源大国,水力资源居世界第一,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三峡水电站,设计容量为1842万千瓦,堪称世界之最。煤的储量居世界第三。石油、天然气正在不断探明中,据报道: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近来发现了丰富的油气层,埋藏的石油达500亿吨,天然气达8万亿米3。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年耗能不足1吨标准煤,不及世界平均值的一半;人均年用电600千瓦时,约为世界人均的1/4,可见我国又是一个能源穷国。(3)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和氢能、核能、生物质能是七种新能源。①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不会产生任何污染,是人类最理想的可再生能源。理论计算表明,太阳每秒钟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500多万吨煤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因此,地球上每年获得的太阳能是十分巨大的。直接利用太阳能的途径有:利用太阳灶和太阳能热水器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通过光电转换装臵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②氢能源具有来源广、热值高、无污染等优点,也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能源。目前该能源没有推广的原因是还没有廉价制氢的方法。

    ③核能是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也叫原子能。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产生的能量发电的,它的核心是反应堆,反应堆里放出的核能转化为高温蒸气的热能,再通过气轮发电机转化为电能。核电站的特点:消耗的“燃料”少,只需要很少的核燃料,就能产生大量的电能;成本低,1 kWh电能的成本要比火电站低20%以上。我国浙江秦山核电站(1991年建成)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已运行发电,预计到2024年,我国核电站的功率可达5 × lO7kW。

    生命科学1

    第一章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第一节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1.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严谨的结构——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都有新陈代谢作用。(3)都有应激性。(4)都有生长现象。(5)都能生殖和发育。(6)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的上述基本特征是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标准。2.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显微镜是生命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观察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观察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物体或细微结构。(1)显微镜的结构

    包括镜座、镜柱和镜臂、载物台、遮光器、反光镜、镜筒和物镜转换器、准焦螺旋、目镜和物镜等。其中目镜和物镜是显微镜的最重要部分。(2)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光线经反光镜反射,通过玻片标本、物镜、目镜的折射后,将所观察的物体放大,然后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成像。注意: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其操作步骤为:取镜→安放→对光→调焦距→放玻片→观察。观察前,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注视物镜,不让它接触玻片,否则会压碎玻片,损坏物镜(透镜);观察时,一定要慢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避免物像一晃而过,或根本没有觉察。(4)计算所观察物体的总放大率

    所观察物体的总放大率=目镜的放大率×正在使用的物镜的放大率。3.常见生物的种类、形态及生活特性

    (1)常见的动物类群

    (2)常见的植物类群

    4.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冈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物种丰富,特有属、种繁多,起源古老,经济物种丰富,生态系统的类型丰富。(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①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保护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第二节细胞

    1.制作临时装片。绘制生物图

    利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体的微观结构时,必须把待观察的生物材料制成玻片标本,使光线能够直接透过。玻片标本有切片、涂片和装片三种。(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①在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的内侧表皮上撕取一层很薄的表皮,放在水滴中。③用镊子展平,盖上盖玻片。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水滴,用镊子挑起另一端,然后轻轻放下玻片,以避免产生气泡。

    ④为能观察清楚,用稀释的碘液或红墨水进行染色。滴一滴碘液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使染液浸润到整个标本。(2)绘制生物图的要求 ①科学性和准确性。

    ②各部分的比例要合理,大小、位臵要适中。③绘图及注字要用铅笔。

    ④线条要均匀一致,用圆点衬阴表示明暗和颜色的深浅,不能用铅笔涂抹。2.细胞的结构(1)细胞的基本结构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相同的结构,它们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但是植物细胞还含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动物细胞一般没有这些结构,这也是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菌的细胞没有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植物、动物和真菌的细胞都具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3.细胞的分裂及其意义(1)细胞的分裂

    细胞的分裂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细胞核先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2)细胞分裂的意义

    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DNA,而DNA就是染色体的成分之一,细胞分裂实现了染色体的复制与均分。因此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

    物质相同。

    4.细胞的生长与分化(1)细胞的生长

    是指细胞由小变大的过程。生物体的生长指生物体内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2)细胞的分化

    随着细胞的增殖,细胞数量增多,细胞的形态和功能逐渐出现了差异,最后形成了具有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各种细胞。这种由一般到特殊,由相同到相异的细胞变化的过程,称作细胞分化。5.组织、器官和系统(1)组织

    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可以形成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这一细胞群即组织。植物的基本组织有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等。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2)器官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就形成了器官。被子植物由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等六大器官构成。人体由心脏、肺、脑、胃、骨、血管等器官构成。(3)系统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人体由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和内分泌等八大系统构成。

    多细胞生物有明显的结构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个体。

    第三节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物分类的单位、方法和检索表(1)生物分类的单位与方法

    现代生物学家根据生物进化的亲缘关系和形态结构的特点,用七个等级对生物进

    行分类,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一类。(2)分类检索表

    分类检索表是鉴定生物种类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查阅检索表可以帮助我们初步确定某一生物的科、属、种名。2.种群(1)种群的概念

    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2)种群的特征

    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种群的这些特征密切相关。3.生物群落(1)生物群落的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2)群落的分层现象

    在森林群落中,高大的乔木组成乔木层,灌木和小树组成灌木层,草本植物组成草本植物层,苔藓和地衣等植物组成苔藓地衣层,形成垂直分层现象。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布也有类似的垂直分层现象。(3)植物群落和植被的概念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被覆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4.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生物圈还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许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类型

    (3)生态系统的成分

    (4)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许多食物链常常相互交错成网状,称为食物网。(5)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从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后开始,并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个营养级传递,最后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渐减少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则是循环不息的,即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和循环。5.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生物一方面受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如光、水、温度、食物、风等的影响,而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包括人类的活动)又对无机环境及其他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2)生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现存的各种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即适应的普遍性。如仙人掌的叶刺、肉质茎对干旱环境的适应;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叶的形态结构对光照强度、水分蒸腾作用方面的适应;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对土壤穴居生活的适应;极地狐和沙漠狐的体形等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此外,更具典型意义的是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有两个地方因为格式原因传不上来(不好意思~~)两个地方都是图表,第一处是动物分类(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等)和植物分类,比较重要,不过这两张表我记得初一上的科学书上有的,还有图画配,就是看的时候可能要自己补充些细节,第二处是生态系统,没什么大问题的,注意下~!

    第三篇: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一、溶液和乳浊液

    1、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

    部分密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注意:(1)溶液的关键词:均

    一、稳定、混合物。均

    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2)判断某物质是否为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①是否为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②

    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4)一种溶液中可以含一种或多种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

    3、溶液的组成

    ①从宏观上看,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②从微观上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一地分散到溶剂分子之间。③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量的关系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 ≠质体积+溶剂体积

    4、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①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植物油的汽油溶液中,植物油为溶质,汽油为溶剂;当溶剂为水时,水可以省略,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②若固、气体与液体混合,一般习惯将液体看作为溶剂,固、气体看作溶质 ③若是由两种液体混合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④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

    • 注意:a一般水溶液中不指名溶剂,如硫酸铜的溶液就是硫酸铜的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为水。b、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生成物硫酸锌,而不是锌;

    5.影响因素溶解的因素有:①温度 ②溶质颗粒大小 ③ 搅拌

    6.乳浊液

    定义: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牛奶和豆浆。

    基本特征:乳浊液是不均

    一、不稳定的混合物,静置后,两种液体会出现分层现象。乳化剂: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如洗涤剂、洗洁精。乳化作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7.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时吸热的物质:氧化钙(CaO)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溶解时吸热的物质:硝酸铵(NH4NO3)

    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注意:①首先要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②饱和溶液是一定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的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③饱和溶液概念中的“不能“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达到了最大限度,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能”则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还没有达到最大限度。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温度下,是否能继续溶解该溶质(一般来说,可以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在增大则说明原溶液为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同一溶质: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不同溶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4、转化

    一般规律: 饱和→不饱和:加溶剂、升温

     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降低温度

    特殊规律(熟石灰):饱和→不饱和:加溶剂、降温

     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升高温度

    三、溶解度(符号S)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是同时存在的,只有四个关键词都体现出来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应用才有意义。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①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②外部因素:温度(与其他量无关)

    3、溶解性

    定义:根据物质在20摄氏度时的溶解度大小,人们把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叫做溶解性。(0—0.01g:难溶)(0.01—1g:微溶)(1—10g:可溶)(10g以上:易溶)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④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溶液时过饱和溶液(在较高温度下制成的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超过室温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过饱和溶液)

    (2)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 “坡度”比较“陡” 如KNO3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缓”如NaCl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2(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③可以确定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状况

    ④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下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5、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某气体在压强为101.3kPa和一定温度,溶解在1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气体体积(2)影响因素

    温度: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压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四、溶液浓稀的表示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2、表达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3、关系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注意:①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②溶质、溶剂、溶液量均以质量为单位表示,单位要统一③溶质质量是指全部溶解在溶剂中的质量,不包括未溶解的或结晶析出的物质的质量④某温度下,溶剂或溶液中加的溶质超过饱和状态时,所得溶液的最大浓度可以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求,溶质的质量分数=(S/S+100)*100%=【已溶解的量/(溶剂质量+已溶解的溶质质量)】*100%

    4、溶液的稀释和增浓问题

    (1)关于溶液的稀释计算:因为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浓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Bg,则Ag×a%=Bg×b%其中B=A+m水

    (2)溶液增浓的计算

    ①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溶质Bg后变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溶液,则Ag×a%+Bg=(Ag+Bg)×b% ②将原溶液蒸发掉部分溶剂:因为溶液蒸发溶剂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蒸发Bg水后变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溶液,则 Ag×a%=(Ag-Bg)×b% ③与浓溶液混合:因为混合物溶液的总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溶液的质量之和。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的溶质质量之和。所以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浓溶液的质量为Bg,溶质质量分数为b%,两溶液混合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的溶液,则Ag×a%+Bg×b%=(Ag+Bg)×c% 注意:溶液的质量和体积换算:密度=质量/体积

    五、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实验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签 2误差分析:

    (1)导致溶液质量分数偏小:天平使用不正确,如药品砝码放反;量取水的过程中仰视读数;烧杯不干燥,原来内部就有一些水;固体药品中含有杂质或水分,固体转移时损失。(2)导致溶液质量分数偏大:砝码生锈;量取水的过程中俯视读数,使水量取少了;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时,一部分洒在外面等。

    六、结晶现象

    1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 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

    2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

    • 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 注意:结晶后得到的滤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七、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的不溶性杂质 基本操作: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2结晶法:两种固体都是可溶的

    注意:①过滤的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漏斗颈靠在烧杯壁上

    ②在蒸发过程中要用到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到出现大量晶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余热蒸干 

    第四篇:初中地理人教版知识点提纲

    地理对很多初中生来讲都是学得很吃力的,主要还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一定要善于总结知识点和列好提纲,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中地理人教版知识点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初中地理人教版知识点提纲1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3、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4、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0°纬线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5、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6、纬度范围:0°30°NS为低纬度;30°60°NS为中纬度;60°90°NS为高纬度。

    7、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名称形状长度指示方向

    经线半圆(弧形)相等南北方向

    纬线都是圆(极点除外)有长有短东西方向

    8、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9、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

    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上。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的大洲。

    10、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1、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2、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13、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4、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15、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16、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17、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上。

    18、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6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19、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20、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

    21、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22、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3、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24、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三大人种的具体分布到P46图3-8识记)

    25、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26、世界的三大宗教:

    _:产生于公元1世纪,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27、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8、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概念特点

    天气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多变、不稳定

    气候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相对稳定

    29、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30、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

    一天当中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1、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32、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空气温度下降到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3、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降水多于东岸和内陆地区;

    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

    3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纬度位置、洋流因素。

    初中地理人教版知识点提纲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初中地理人教版知识点提纲3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 :自转 /公转

    绕什么转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 约24小时 /一年

    产生的自然现象 : 昼夜交替/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四、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汉语:主要分布地区 : 中国、东南亚等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_、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区 : 中国、东南亚等

    ○3_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4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5_——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五、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10.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初中地理人教版知识点提纲4

    一、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汉语:主要分布地区:中国、东南亚等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俄罗斯

    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_、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区:中国、东南亚等

    3._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4.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5._——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三、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初中地理人教版知识点提纲5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⑴麦哲伦环球航行P2 ⑵月食⑶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P4 ⑷地球卫星照片 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

    4.经线和纬线的区别(见P5—P7)

    纬线 经线(又名子午线)

    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 圆 半圆

    长度 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相互关系平行 相交

    5.经度和纬度(见P6-P7)

    经度(子午线)纬度

    划分起点 0°经线(本初子午线)0°纬线(赤道)

    划分方法 0°经线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   0°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

    数值由0°经线向东向西同时增大 数值由0°纬线向南向北同时增大

    数值范围 0°—180°(180°W和180°E重合)0°—90°(90°N(北极)90°S(南极))

    表达方式 度数+W或E 数值+N或S

    变化数轴 半球划分 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东半球(20°W-0°-160°E)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

    西半球(20°W-180°-160°E)另: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即经度差为180°的两条经线)组成的圆圈

    例题1

    1.写出A、B的坐标(A:15°W,15°S B:75°E,0°)

    解题方法:①确定经线、纬线:直线型经纬网中横纬竖经;其他经纬网看线条的相互关系,相交或最终会相交的线条为经线,始终平行的是纬线

    ②判断东、西经,南、北纬:有0°的可以直接判断,0°经线以东是E、以西是W,0°纬线以北是N、以南是S;没有0°经线或纬线的经纬网根据数值的增加方向来判断—数值向东增为东经(E),数值向西增为西经(W),向北增为北纬(N)向南增为南纬(S)『注:判断的起点,要依据此图的经(纬)度间距来确定』

    2.判断A、B的半球位置(A:东半球、南半球 B: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处)

    ①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即北半球,为S即南半球,既无N也无S即在赤道,位于南北半球的分界②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有两种方法:其一数轴法,画出半球划分数轴(如上),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其二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此外,0°经线在东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20°W和160°E在东西半球的分界处(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3.A在B的 方向(A在B的西南方)

    解题方法:①根据经度判断东西方向:东经度大在东,西经度大在西(如:甲110°E乙10°E,则甲在东乙在西;丙110°W丁50°W,则丙在西丁在东;戊10°E己40°W,则戊在东己在西;两地一地在东经度一地在西经度时,要特别注意两地经度和是否超过180°,若超过180°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如:庚100°W辛100°E,则庚在东辛在西)②根据纬度判断南北方向:北纬度大在北,南纬度大在南③综合①②判断结果即为所求方向

    例题2

    1.标出C、D的经度

    解题思路:由中心的北极点(N)知,此图为北极俯视图,由北逆南顺知此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在图

    中用铅笔标出该方向,以辅助答题)。A的经度为0°,B的经度为180°,可知C、D的经度均为90°。自A至C

    数值增大,且增大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即向东增

    大,所以C为东经度即90°E。自A到D数值也增大,但

    增加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即向西增大,所以D为西经度90°W

    2.A在B的 方向(A在B的西北)

    求A在B的何方向,即求A相对于B的方位,A为要确定方向的点B为参照点。解题思路如下:①判断东西方向:从参照点出发到要确定方向的点去,若行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则要确定方向的点在参照点的东方,反之在西方②判断南北方向:离北极点(N)近则为北方,离南极点(S)近则为南方③综合①②判断的方向即为所求方向。

    1.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一年(365或366天)

    产生现象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

    产生原因 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和自转 绕日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呈66.5°夹角

    注:时间差异-位置越向东去,时间越早

    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仰视地球的自转为顺时针旋转,即北逆南顺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年中白昼长短的变化

    3.四季知识归纳(见下左图)

    日期 太阳光直射的纬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节气 北半球季节

    A 3.21 0°平分 春分 春季3、4、5

    B 6.22 23.5°N 昼长夜短 夏至 夏季6、7、8

    C 9.23 0°平分 秋分 秋季9、10、11

    D 12.22 23.5°S 昼短夜长 冬至 冬季12、1、2

    4.五带的划分(见下右图)

    温度带 范围 气候特点 特殊地理现象

    热带 南北回归线间(23.5°S—23.5°N)终年炎热 太阳直射

    南温带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间(23.5°S—66.5°S)四季分明 无

    北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间(23.5°N—66.5°N)四季分明 无

    南寒带 南极圈与南极点间(66.5°S—90°S)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北寒带 北极圈与北极点间(66.5°N—90°N)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5.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第三节 地图地图:把大范围的地区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的符号、颜色在平面上表示出来

    2.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⑴比例尺 a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缩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b大小: 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所画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较详细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画实地范围较大,内容较简略

    c表示方法: 文字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40km

    数字式-1:4000000(1km=1000m=100000cm)线段式-(厘米化千米去5个0,千米化厘米加5个0)

    ⑵方向:a一般情况下,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

    b指向标定向:箭头所指方向为正北 方法是将指向标平移到参照点再确定方向

    c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与注记: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牢记P14常用图例)

    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说明山高水深的数字

    3.地形图 ⑴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⑵分层设色地形图: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⑶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坡度陡缓

    4.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

    5.等高线: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见P16、P17)

    山地 a.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内高外低

    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山谷:等高线向高出凸出

    d.鞍部:一对数值相等的等高线之间

    e.陡崖:等高线重合处

    f.等高线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平缓

    高原:海拔较高>500m边缘陡峻,内部较平坦

    平原:海拔很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海拔较低,有起伏,坡和缓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⒈地球表面71%(3.61亿km2)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1.49亿km2)。概括地说,地球上是七分水三分地,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2.无论我们怎样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是: 太平洋(面积、岛屿最多、水温、水体最深);大西洋(形状如同“S”);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纬度)

    5.大陆架、大陆坡、海沟

    6.全球陆地被海洋包围,并分割成大大小小许多块,其中面积广大的叫大陆(共六块大陆:亚欧大陆、南美洲大陆、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洲大陆),面积较小的是岛屿。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半岛则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世界上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的岛屿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的大洲是亚洲,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7.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亚、非、北美、南美、南极、欧、大洋(面积由大到小排列)面积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州;平均海拔的是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欧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和北美洲;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北冰洋,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纬度、跨经度最广的大洲都是南极洲;纬度、跨经度最广的大洋都是北冰洋;

    8.大洲的分界:亚欧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非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南、北美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亚、北美的分界是白令海峡;北美、欧的分界是丹麦海峡;南美、南极的分界是德雷克海峡;欧、非的分界是直布罗陀海峡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喜马拉雅山中方向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堤)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其观点是: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_。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a地表岩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图P37)

    b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c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注:每个板块都是由陆地和海洋共同组成,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板块的运动可以分为张裂和碰撞挤压两种运动。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裂谷、出现新的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板块发生挤压碰撞时地表会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甚至消失如: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挤压运动)、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对比

    天气 气候

    概念 一地短时间的风雨、阴晴、冷热等大气状况 一地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特点 短时间;经常变化

    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天气差异可能很大 长时间;变化不大

    描述内容 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大小、气温 气温、降水、气压、风

    注: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气温是大气冷热的程度。风向是风的来向,有“北、南、西、东”四个基本方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0-12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词语判断:夜里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天气)

    岳阳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长冬无夏(气候)

    暴风骤雨,飞砂走石,风和日丽、阴雨绵绵(天气)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天气)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气候)

    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来挂丝(气候)

    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3.熟悉城市天气预报图中常用的天气符号(见P46图3.6)

    有时一个城市名称旁边会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将从某种天气状况转变成另一种天气状况

    4.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见P48图3.9空气质量级别和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空气质量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影响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测量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计放置的高度,离地面1.5米。单位:℃(摄氏度)。日平均气温一般取8时、14时、20时、2时四个时刻的气温均值

    2.气温的变化:(见P51图3.12、3.13,会做活动题1.2)

    ⑴日变化指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的日较差=(该天)气温-(该天)最低气温

    一天中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南北半球一样)

    ⑵年变化指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年较差=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海洋上8月、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1月,7月最低;海洋上2月,8月最低)

    3.气温分布规律:(见P53图3.17)

    ⑴世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不同纬度)

    ⑵同纬度相比,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同纬不同海陆)

    ⑶同纬度相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0.6摄氏度/100米(同纬同陆)

    ⑷世界最低气温分布在南极地区,气温在西亚巴士拉

    4.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即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等

    5.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6.等温线判断:⑴等温线密,温差大;等温线稀,温差小

    ⑵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陆影响显著

    ⑷等温线呈封闭曲线,气温内高外低为盆地,低地;反之为高原、山地

    ⑸等温线向北数值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为北半球

    ⑹等温线向高纬凸起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高;向低纬凸起气温比同纬低(若为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凸起处为陆地,向低纬凸起处为海洋;

    若为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起处为陆地,向高纬凸起处纬海洋)

    7.两地温差=两地相对高度/100×0.6℃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时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测量:测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单位:mm(毫米),一般每天8时和20时各测量一次,测量结果之和为日降水量。(注:日平均气温取四时刻的平均值,日降水量取两时刻的和)

    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4.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区多雨,两极少雨;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少雨、东岸多雨;

    中纬地带沿海多雨,内陆少雨;

    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1.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

    3.掌握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和气候特征(见P58图3.23)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以北半球为例)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极地冰原气候(全年少雨)

    极地苔原气候(全年少雨)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常年湿润)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夏季多雨区)

    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区(全年少雨区)亚热带季风(夏季多雨区)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区)

    热带草原(夏季多雨区)

    热带雨林(全年多雨)4.影响气候的因素

    ⑴纬度: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低纬降水多、高纬降水少

    ⑵海陆:距海近多雨、距海远少雨;距海近温差小、距海远,温差大

    ⑶地形: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摄氏度);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⑷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⑸人类活动:植树造林、修水库则风调雨顺旱涝灾害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形成温室效应,冰雪融化、水温上升,引发洪涝灾害

    气候也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5.能通过气温降水图判断气候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①判断南北半球(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 北半球12、1、2三个月气温 南半球

    ②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 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15-0℃之间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③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1000mm

    温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300mm

    温带季风气候500-600mm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200mm

    寒带 苔原气候、冰原气候<250mm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增长规律:18世纪前缓慢之后迅速,特别是20世纪以来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2.人口增长速度由出生率(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和死亡率(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决定。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人口增长;=0人口不增不减;<0人口减少,负增长)

    一般经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速度慢,经济落后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快

    出生率=出生婴儿数/总人数 死亡率=死亡人数/总人数

    4.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达60亿,现在世界每年增加人口近8000万

    5.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人/平方千米 一个国家或地取区的人口密度=人口总数/总面积

    6.亚洲东部和南部(主要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历人口密集)、欧洲及北美洲东部(主要原因: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图P66)

    7.人口稀少区:干旱沙漠地区、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高纬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8.人口问题:人口过多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就有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人口过少导致国防兵源不足、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9.人口问题对策控制人口数量(人口过多的国家进行计划生育,人口过少的国家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10.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农村人多地少生活困难;城市里有较好的医疗、教育条件,较多的发展机会等。过多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病:住房拥挤、交通堵塞、垃圾噪音污染等

    1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黄种和黑种三个主要人种。人类早期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深受环境的影响,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大体上从高纬度向低纬度,人的肤色和眼色逐渐变深。

    12.人种的分布(见P72图4.11)

    人种 分布地区 包括人群 特征

    白种人 欧北美洲大洋洲 阿拉伯人 白皮肤蓝眼睛黄头发

    黄种人 亚洲东部 因纽特人、印第安人 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

    黑种人 非洲撒哈拉以南 黑皮肤黑眼珠黑而卷的头发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见P75图4.13)世界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国、东南亚

    英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南部

    法语 法国以及前殖民地

    俄语 俄罗斯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三大宗教(见地图册P30)

    宗教 发源地 信奉的神和教主 经典 宗教建筑 分布

    _

    (第一大)巴勒斯坦 上帝和耶稣 圣经 教堂、十字架 欧美、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第二大)阿拉伯半岛 安拉(真主)和穆罕默德 古兰经 清真寺、星月形标志 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佛教(第三大)南亚(古印度)释迦牟尼 三藏 佛塔、寺庙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3.在中国,多数人不信教;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回族等多信仰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中国的本土宗教为道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形式。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这里的居民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生产活动

    2.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或没有聚落

    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形、气候、水源、土壤、自然资源、交通及经济状况等等(P80)

    3.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如:东南亚高架屋、因纽特人冰屋、黄土高原窑洞、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西亚小窗厚墙的村庄等等

    4.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但是,随着聚落的发展,传统民居在逐步消失,我们该如何处理好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呢?如北京四合院的改造:对四合院进行既符合现代居住要求又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合理改造。

    5.世界遗产可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自然与文化遗产三大类。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300多处。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的“巴黎塞纳河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等已被列入该名录之中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1.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国界是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它是国家主权范围的边界。国界是人为划分的,有的依据山脉、河流、海洋、经纬线来划分,有的依据民族、语言、宗教等来划分。如:美国、加拿大以湖泊为界,法国、西班牙以山脉为界,埃及、苏丹以经纬线为界P87

    3.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P88

    要能在大洲边界线附近找出横跨两大洲的国家。如:埃及跨亚非,土耳其跨亚欧,俄罗斯跨亚欧,巴拿马跨南北美洲,美国跨北美洲和大洋州(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属于大洋州)

    4.世界上陆地面积的国家是俄罗斯(1707平方千米、最小的是梵蒂冈(,居前六位的依次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P86了解六国轮廓)

    5.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世界上人口超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美国(北美洲)、巴西(南美洲)、巴基斯坦、俄罗斯(欧洲)、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非洲)(其余六国均在亚洲)

    6.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也不一样,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中国为社会主义国家

    7.世界各国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中国一贯主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五项原则,以求得世界各国的共同进步和发展8.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例如北美洲的格陵兰地区,是欧洲丹麦的属地

    9.根据经济水平的差异,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北美、大洋洲,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整个南美洲和北美洲的一部分)。目前,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

    10.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与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导致经济发展滞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全球经济发展的机遇,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如新加坡、韩国、巴西。在一些领域,有的发展中国家甚至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如印度的软件,中国的航天业、核工业

    11.发达国家多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大部分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12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购买原料、出售产品;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设备、技术,购买本国难以生产的产品,所以合作交流是相互的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组织名称 简称 缩写 总部所在地 性质(了解)

    世界贸易组织 世贸组织 WTO 瑞士的日内瓦 经济组织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国际奥委会 IOC 瑞士的洛桑 体育组织

    欧洲联盟 欧盟 EU 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政治、经济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 NATO 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军事

    石油输出国组织 欧佩克 OPEC 奥地利的维也纳 石油

    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盟 ASAN 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 经济

    美洲国家组织 OEA 美国的华盛顿

    非洲联盟 非盟 AU 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

    阿拉伯国家联盟 阿盟 LAS 埃及的开罗

    13.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联合国有6个主要机构,分别是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秘书处和国际法院。在联合国中,安全理事会是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它由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初中地理人教版知识点提纲

    第五篇:初中数学知识点提纲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精选,知识点提要

    证明:线段相等

    一)常用轨迹中:

    ①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②线段中垂线上任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③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二)三角形中:

    ①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

    ②任意三角形的外心到三顶点的距离相等。(外心:外角平分线的交点)

    ③任意三角形的内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内心:内角平分线的交点)

    ④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中线)平分底边。

    ⑤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一半。

    ⑥有一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⑦同底或等底的三角形,若面积相等,则高也相等。同高或等高的三角形,若面积相等,则底也相等。

    三)四边形中:

    ①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线相互平分。

    ②矩形对角线相等,且其的交点到四顶点的距离相等。

    ③菱形中四边相等。

    ④等腰梯形两腰相等、两对角线相等。

    四)圆中:

    ①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直径相等;等弧或等圆心角、等圆周角所对的弦、弦心距相等。②同圆或等圆中,等弦所对的弦心距相等,等弦心距所对的弦相等。

    ③任意圆中,任一弦总被与它垂直的半径或直径平分。

    五)线段运算:

    ①对应相等线段的和相等;对应相等线段的差相等。



    推荐阅读:
    水和溶液初中科学知识点提纲[精选5篇]
    检察院司法鉴定工作(含5篇)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5篇)
    迎接期末考试倡议书经典(五篇材料)
    小学生日记(优秀范文5篇)
    上一篇:宿舍工作总结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