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初中作文 开幕词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高一政治练习册参考答案(五篇范文)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静默星光 时间:2024-07-02 09:06:57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高一政治练习册参考答案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政治练习册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政治练习册参考答案1

    第一单元

    前言我们的经济生活

    一、知识结构图

    二、知识大冲浪

    (一)填上令人满意的答案

    1.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2.全面协调、实现

    3.发展、以人为本、统筹兼顾

    4.经济视角

    (二)你能选出最有说服力的一项吗

    1.B 2.A 3.B 4.C

    (三)有哪几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CD 2.ABC 3.AB 4.ACD

    (四)你能正确、简明地写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吗

    1.(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立足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的现实条件,顺应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迅速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5)举例。(略)

    2.(1)“经济眼光”就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经济视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从经济上进行分析,要有经济头脑。

    (2)举例。(略)

    三、经济观察

    (一)辨一辨对错,再说说理由

    不赞同小张和小李的看法。

    人人都应学一点经济常识,掌握经济知识、培养经济头脑并不只是经济学家的事。懂得一点经济常识,培养现代经济生活所需要的“经济头脑”和基本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青年的一种期望与要求;我们生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学习经济常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基本的经济知识和国家的经济建设,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观察下列图片或图表,结合课本知识,回答问题

    (1)无节制地滥建开发区占用了农民宝贵的粮食耕地。

    (2)中国粮食生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稳步增长,1998年粮食生产总量高达5.12亿吨,创历史水平,但近几年来粮食产量逐年减产,2024年跌至4.3亿吨,降至10年来的最低点。粮食减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无节制地扩大工业用地、扩大城市建设规模,使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1952年我国人均耕地2.82亩,2024年减少到1.43亩,在各地“圈地”热潮中,近7年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

    (3)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它把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它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全面、协调发展原则;它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行可持续发展。

    (4)如国务院发出《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国土资源部发出《关于严格按照标准和政策界限抓紧清理整顿现有各类开发区的函》,集中对各类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

    (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每月可节水486升,节约水费约0.90元。

    (2)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要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节约用水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作为上海市民应该从节约用水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

    四、课外活动设计

    五、阅读与感悟

    略。

    要求:仔细阅读,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写出自己的感悟。不少于100字。

    六、智慧小站

    第一课 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一、知识结构图

    二、知识大冲浪

    (一)填上令人满意的答案

    1.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发展2.生产力生产关系3.劳动者的劳动4.不可再生性5.农业社会工业社会6.国内生产总值(GDP)7.资金物质

    (二)你能选出最有说服力的一项吗

    1.A2.C3.B4.D5.D

    (三)有哪几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ABC2.ABCD3.ABCD4.BD5.ABC

    (四)你能正确、简明地写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吗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生产力作为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以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生产力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下,才能进行生产,而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生产关系形成后,它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当一种生产关系能够调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一方面,政府是宏观经济的管理者,指挥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大方向;另一方面,政府还直接掌管着一定的社会经济资源,用来向社会大众提供各类公共物品和服务。如果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是科学的、规范的,那么,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就会有良好的态势。

    3.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经济增长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靠简单劳动支撑推动。长期存在重速度、轻效益,重产品数量增长、轻产品质量提高的现象,由此使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带有明显的粗放特征。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经济发展要又好又快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三、经济观察

    (一)辨一辨对错,再说说理由

    1.不会造福一方,只会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损害人民的利益。因为:

    (1)这样不顾一切的发展经济,只会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GDP指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但不顾一切的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也是不对的,GDP本身也存在一定缺陷,我们应该遵循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发展地方经济。

    2.这种观点不对。

    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开了积累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有了积累,才会有条件去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的人有工作和有收入;才会有条件建立更多的学校和医院等公共设施;才有能力去应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等等。一个社会,如果只有消费而没有积累,其生产就不可能发展,经济生活就会出现问题甚至危机。可见,社会积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二)观察下列图片或图表,结合课本知识,回答问题

    答案略。要求联系实际生活领悟“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之间的关系。

    (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人均GDP是反映一国(或地区)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提出2024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24年翻一番,旨在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

    发展经济必须要讲经济效益,要不断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比率,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提出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旨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这一段阅读材料与课本知识结合点有:

    (1)劳动、劳动者素质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科学技术作为渗透性要素,它能提高劳动者的创新思维品质,增强劳动者的生产技能、技巧,从而产生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课外活动设计

    五、阅读与感悟

    略。

    要求:仔细阅读,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写出自己的感悟。不少于100字。

    六、智慧小站

    高一政治练习册参考答案2

    第二课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

    一、知识结构图

    二、知识大冲浪

    (一)填上令人满意的答案

    1.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金2.适度合理3.耐用非耐用4.恩格尔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家庭消费总支出5.调解

    (二)你能选出最有说服力的一项吗

    1.B2.A3.C4.C5.B6.A

    (三)有哪几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BD2.ABCD3.ABCD4.ABD5.BD6.ABD

    (四)你能准确、简明地写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吗

    1.适度消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尚相适应的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消费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量的增长,必然会推动生产的增长。而生产的增长,自然会增加就业,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因此,适度消费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适度消费体现了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的生产目的。适度消费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创造,又必将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2.主要表现为: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物质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精神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非耐用消费品的比重逐步缩小,耐用消费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自给性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商品性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消费结构的进步还表现在食物消费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即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对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作了详细的规定,这些权利主要有: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受尊重权、获得赔偿权。

    三、经济观察

    (一)辨一辨对错,再说说理由

    1.小杨的爸爸不应该采纳小杨的建议。基于消费者的相对弱势地位,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给予了消费者特殊的保护,但并没有给消费者不正当维权的权利。消费者在勇于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在消费时行为规范、举止得当,实现文明消费。

    2.(1)提倡艰苦朴素不是反对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是提倡“禁欲主义”,而是反对脱离生产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的奢侈浪费。我们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有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而社会财富的增长,只能靠辛勤劳动来创造。提倡艰苦朴素,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2)提倡艰苦朴素,有利于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青少年要成长为“四有”的社会主义新人,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艰苦朴素的品质和作风是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提倡艰苦朴素,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沿着全面发展的道路健康成长。

    (3)提倡艰苦朴素,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等思想观念的影响和诱惑。在生活上崇尚艰苦朴素,可以帮助我们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而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二)观察下列图片或图表,结合课本知识,回答问题

    知情权。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询问和了解该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情况和交易条件。

    公平交易权。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遵循公平原则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通过平等协商确定交易价格以及其他交易条件,有权获得质量有保障、价格合理的商品或者服务。

    (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略

    2.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从低层次的消费结构向高层次的消费结构转化。“耳朵经济”的兴起,反映出在消费结构变化中,享受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精神消费的比重日益增大,服务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3.消费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应当从自我保护做起,这包括以下方面:

    (1)注意学习消费知识,积累消费经验,提高识别真伪、辨别质量的能力。

    (2)注意“货比三家”,在对价格基本有底时不妨讨价还价。

    (3)消费前制定计划,不要因为“抢购”等促销活动而冲动消费。

    (4)消费时注意按照说明书使用商品,按照服务规则接受服务。

    (5)消费时如果需要签订合同的,应当认真审读全文,弄清含义之后慎重签字。

    (6)消费时记得向经营者索要发票、质量合格证、保修卡、使用说明书等单据。

    (7)收集和保存各种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种服务热线和投诉电话资料。

    (8)权利受到侵害后,消费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解决争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选择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等途径。

    四、课外活动设计

    五、阅读与感悟

    略。

    要求:仔细阅读,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写出自己的感悟。不少于100字。

    六、智慧小站

    高一政治练习册参考答案3

    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

    一、知识结构图

    二、知识大冲浪

    (一)填上令人满意的答案

    1.物质资料服务有形及无形2.科学技术下降下降大幅度上升3.新亮点主导力量4.社会的需要精神的追求自身的主观条件5.责任劳动任务职业道德6.劳动关系法律约束力

    (二)你能选出最有说服力的一项吗

    1.C2.A3.C4.D5.C6.D7.C8.D

    (三)有哪几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BCD2.ABD3.ABCD4.ABCD5.ABC6.ABD7.ABCD8.ABC

    (四)你能准确、简明地写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吗

    1.(1)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当代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发达国家都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2)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劳动者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

    (3)政府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加突出位置,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为解决劳动者就业问题提供了根本保证。

    3.(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是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自觉学习新技术,提高职业技能;自强自立,开拓进取,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2)略

    三、经济观察

    (一)辨一辨对错,再说说理由

    1.(1)不赞同。就业是个人进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新起点,正确选择职业将为个人一生顺利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正确解决择业问题,既要考虑个人职业志向,又要考虑社会需要;既要考虑经济待遇,更要有精神追求;既要了解职业岗位要求,又要考虑自身主观条件。过分看重单位名气、过分追求经济待遇,是择业中的认识误区。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劳动者要自强自立、开拓进取,脚踏实地,开创未来。

    (2)谈启示。(略)

    2.这种观点不正确。劳动者在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两者是统一的。任何权利的实现总要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

    (二)观察下列图片或图表,结合课本知识,回答问题

    (1)我国技术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师仅占5%,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师占35%的水平相差甚远。

    (2)“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种职业各自承担着特定的职责,从而保证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选择职业既要考虑个人职业志向,又要考虑社会需要;既要了解职业岗位要求,又要考虑自身条件。

    (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2024年前后,上海将拥有金融人才约170万人;在未来10余年内,平均每年增加金融人才约10万人以上。作为金融人才除了应具备专业素质外,还应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创新能力素质等。

    2.(1)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就业方针政策,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劳动就业体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也为解决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提供了根本保证。

    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提高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是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国家制定并实施对农民工培训规划,必将提高全国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

    (2)可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议: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用人单位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质;提高农民工自身依法维权的意识,等等。

    3.(1)政府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是落实“科教兴市”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有力措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是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加大教育发展力度对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重要意义。

    四、课外活动设计

    五、阅读与感悟

    略。

    要求:仔细阅读,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写出自己的感悟。不少于100字。

    六、智慧小站

    高一政治练习册参考答案4

    国家财政与依法纳税

    一、知识结构图

    二、知识大冲浪

    (一)填上令人满意的答案

    1.收入支出2.基本平衡3.财政收入4.相对固定性5.税率6.法人7.征税对象8.用之于民

    (二)你能选出最有说服力的一项吗

    1.A2.C3.B4.A5.D6.A7.D8.C

    (三)有哪几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ABD2.ABC3.BCD4.BC5.ABD6.ABC7.ABD8.ACD

    (四)你能准确、简明地写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吗

    1.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财政收入决定财政支出的规模;另一方面,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财政的合理支出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又能为增加财政收入创造条件。

    2.财政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财政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财政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财政为巩固国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3.纳税人承担的义务有:纳税申报的义务;及时提供信息的义务;按时纳税的义务。纳税人享有的权利主要有:及时获取税法信息的权利;监督税务部门工作的权利;纳税人信息资料保密的权利;了解和监督税款如何使用的权利。

    三、经济观察

    (一)辨一辨对错,再说说理由

    1.这一说法是对的。因为国家增加财政支农的力度,使农民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而农民收入的提高是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前提,所以说国家财政能够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税收有无偿性的特征,即国家征税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不再归还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指国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财富以税收的形式集中起来,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广大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

    (二)观察下列图片或图表,结合课本知识,回答问题

    1.图表数据显示,从2024年到2024年,我国财政收入有较快增长。

    2.在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关系上,经济发展是源,财政收入是流;经济发展是根,财政收入是叶。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发展经济、厉行节约,广辟财源,才能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国家通过财政收入集中必要的财力,再通过合理的财政支出,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鼓励消费者购买小排量汽车,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2.从材料列举的2024年的财政投入看,我国的财政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财政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制度创新,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财政能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财政支持加快教科文化事业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总之,2024年财政投入体现了我国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性质。

    四、课外活动设计

    五、阅读与感悟

    略。

    要求:仔细阅读,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写出自己的感悟。不少于100字。

    六、智慧小站

    高一政治练习册参考答案

    第二篇: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一、基础练习

    1..D 2.C 3.C 4.A

    二、拓展练习

    5.(1)B(2)人身自由,但不属于罗马氏族成员,没有氏族权利,无权分得公地,不能参加人民大会,租佃贵族的土地,有的因借债而沦为奴隶。(3)A(4)平民在经济和军事事务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罗马的工商业多由平民经营,税收的很大一部分也来自平民。一切与罗马有关的战争,无论是自卫战,还是对外扩张都离不开平民的参与。(5)B(6)成果:打破贵族的特权,百人队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打破氏族部落的血缘纽带,以地域部落代替原来的三个血缘部落。局限:按照财产多少决定百人队的数字,以及在百人队会议进行表决时,每个百人队只有一票的规定使第一级的富有者还可操纵绝对多数。(7)C(8)土地少,加上连年出征,负债严重。债权人可以任意把债务人拘禁起来,强迫他们以劳动偿还债务,有的甚至把他们卖往海外。(9)贵族答应减轻平民的债务负担,平民有权选出两名“保护官”,以保护平民利益。颁布了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6.内因:统治者腐朽;奴隶制度的腐朽性使奴隶和奴隶主都失去了改进技术的积极性;军队和官僚机构过度的开支,导致通货膨胀;经济上的分散伴随以政治上的分权,随着贸易的衰落和国家岁入的减少,帝国大厦开始崩溃。外因:蛮族大规模入侵。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一、基础练习

    1.A 2.A 3.D 4.A 5.D

    二、拓展练习

    6.(1)C(2)“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体现了罗马人的法制精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利,规范了社会生活。它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的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部法只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3)《民法大全》说明古罗马人已有制定法律来约束人民行为,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古罗马人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第三单元单元练习

    一、我们的制度被称为民主政治

    1.选举法:选举城邦重要公职人员;立法权和行政权:修改法律、解决财政收支、决定宣战和媾和、缔结和解除盟约、评定军功等;司法审判权;监察权。

    2.人民主权(全体公民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法律至上;唯才是举。

    3.奴隶、外邦人、妇女、未成年的男子,这些人都被排除在雅典民主政治殿堂之外。

    4.狭隘指享受民主权利的人数太少(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只是少部分的公民,仅占总人口的9%左右);最充实+指全体公民在立法及治理公众事务上有直接与平等的权利。

    二、真正的法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1.保留了许多原始习惯法的陈规陋习,如同态复仇、对债务人的残酷处置、禁止平民与贵族通婚等。

    2.体现出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按律量刑,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

    3.A

    4.法官极有可能会判定罗莫洛斯的家人胜诉。理由:当时(公元前510年)古罗马还尚未形成成文法典,量刑定罪依据习惯,贵族掌握着对习惯法的解释权,可以在司法审判方面维护自己的特权。(此外,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也会与贵族展开不懈的斗争,也有可能胜诉)

    5.可能性一: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罗莫洛斯一般的财产将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站死士兵的家人。可能性二:罗莫洛斯的财产被其家人继承,因为他有继承人,再者“十二铜表法”作为早期的成文法,仍然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6.法官不会判克丽奥佩特拉母子加入罗马籍。因为,罗马的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如果从恺撒的强权角度考虑,他们也可能会获得罗马国籍)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一、基础练习

    1.D 2.B 2.C 4.A

    二、拓展练习

    5.(1)A(2)经济:商贸繁荣;宗教:半岛的宗教祭祀中心,有天降神物的黑色陨石和克尔拨古寺,多神自然崇拜盛行。(3)周边外族争夺霸权的战争,凯觎半岛商路控制权的战争,致使经济严重衰退;生存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动荡;信仰危机,外来宗教观念传入。(4)B(5)A(6)C(7)610年在麦加传教,遭到迫害,被迫于622年出走麦地那;不久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7世纪30年代初,阿拉伯统一国家初具形态。

    6.661年,穆阿维亚建立倭马亚王朝,定都大马士革,8世纪中叶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伊斯兰教随之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750年,阿拔斯利用下层民众起义,推翻倭马亚王朝,建立阿巴斯王朝,迁都巴格尔。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达到鼎盛,此后转向衰落。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亡。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一、基础练习

    1.A 2.D 3.C 4.改变了其统治下的亚、非、欧三洲交汇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如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宗教和国际关系趋于复杂化,成为这一地区日后不稳定的历史渊源。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迫使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二、拓展练习

    5.政教合一,以伊斯兰教为立国的基础,《古兰经》是一切权力和法律的最终根据;开始使用苏丹的称号,苏丹是国家元首,也是最高宗教领袖;下设分管具体事务的官员。

    第四单元单元练习

    一、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的辉煌篇章

    1.在两河流域实测子午线,并据此推算地球体积和圆周;建立巴格达天文台,发明精密的天文仪器,如:天球仪、地球仪和星盘仪等;编制《天文表》,是东西方各种天文表的蓝本;文学作品《天方夜谭》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伊斯兰装饰艺术中没有人和动物圆形,但是精致的几何图形、绚丽的色彩组合等使这些艺术品具有独特的韵味。典型的清真寺样式圆顶、尖塔等也反映了伊斯兰文明中独特的建筑风格。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人类文明多元论断的正确性。

    二、在火星上观察地球,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1.奥斯曼帝国。

    2.伊斯坦布尔。

    3.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

    4.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改变了其统治下的亚、非、欧三洲交汇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对有些地区的影响尤为深刻。如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宗教和国际关系趋于复杂化,成为这一地区日后不稳定的历史渊源。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12课 封建制度

    一、基础练习

    1.(从左至右依次为)日耳曼因素、隶农制、4.8世纪:上半叶采邑改革;11世纪:西欧封农奴

    2.(1)C(2)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3.庄园

    国王

    教会贵族建制度基本确立;14世纪:14世纪之后庄园衰败。

    二、拓展练习

    5.B E D C A

    6.在采邑改革后,封建主层层分封,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各级制度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国王位于最上层,但只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这种情况在法兰西最为典型。国王只能控制自己的直属领地,收入有限,加上生活奢侈,入不敷出,又无处搜刮,出现王朝拦路抢劫的现象并非偶然。

    第13课 城市的复兴

    一、基础练习

    1.意大利北部

    法兰西南部

    2.英国议会

    法国三级会议

    3.(1)封建等级制形成于西欧封建制形成的过程中。8世纪上半期的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在封建主层层分封的过程中形成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形成于西欧封建制确立以后。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2)封建等级制是国王与各级贵族组成的统治秩序和政权形式。国王居于最上层,其下依次为公、侯、伯、子、男爵,骑士位于底层;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国王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实际权力有限。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3)封建等级制的统治基础是各级封建贵族。等级君主制中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4)封建等级制中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等级君主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C

    二、拓展练习

    5.Burgher为“公民,人民”,bourgeoisie为“资产阶级”。从词源角度分析,市民、资产阶级都与城市密切相关,可以理解为从中世纪城市市民中产生早期的资产阶级。

    6.(1)东方由富强转向落后,西方由落后转向先进。(2)西欧封建制确立后,生产力水平提高,城市复兴,商品经济活跃,在与封建领主斗争中,部分城市取得自治,意大利北部地区城市兴起早,发展快。12世纪以后,英、法王权呈加强之势,先后召开等级代表会议,实行等级君主制,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3)拜占庭帝国日薄西山,统治阶级内部派别斗争激烈,到了灭亡的前夜。

    第14课 王权与教权

    一、基础练习

    1.(1)奠定教皇国的基础,并使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2)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教权和王权各有所得。(3)表明教皇已完全摆脱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其后,教权不断增强。(4)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

    2.教会感到欣喜。从此,基督教会成为法兰克封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3.一手掌握十字架,表示宗教权力,另一手握宝剑或者权标,表示世俗权力。“君权神授”,权力最终来自上帝。

    4.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级的支持,英、法等国的中央政府权力逐步得到加强。这一结果是必然的。

    二、拓展练习

    5.(1)材料一:耶苏基督显灵,帮助克洛维的军队在面临毁灭时反败为胜。材料二:日耳曼国王没有文化,也不会治理国家,当时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在修道院。(2)材料二是可信的。材料一是把克洛维皈依基督教神化,为王权与教权结合制造舆论。

    6.主教授职权曾长期为世俗君主所掌控,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却规定世俗君主不得染指主教授职权,矛头直指亨利四世。所以,亨利四世要废黜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宣布剥夺亨利四世的教籍和帝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部分德意志大贵族遥相呼应,乘机制造事端,以致帝国政局动荡不安。亨利四世被迫屈服。

    第15课 中世纪文化

    一、基础练习

    1.托马斯·阿奎那

    《神学大全》

    2.B

    3.(1)×

    (2)×

    (3)√(4)×

    (5)×

    4.(1)法国南部。(2)基督教

    伊斯兰教

    (3)这位君王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创始人丕平之子,在位期间,大肆对外用兵,扩张版图,大致相当于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史称查理帝国。800年加冕称帝,号“罗马人的皇帝”,后世称之为查理大帝。他在位期间曾出兵西班牙,征讨阿拉伯人。(4)法兰克王国。(5)罗兰的诗表达了忠君爱国的情操,虽有时代局限性,但其积极的部分应该充分肯定。

    二、拓展练习

    5.略

    6.相似点:体裁——叙事诗;主题思想——反映骑士的道德标准和理想追求;故事情节——歌颂查理大帝等人的武功伟业和传奇经历。不同点:主人公的地位不同——罗兰是普通骑士,贝奥武甫则成为王国;故事背景不同——查理大帝出兵西班牙,征讨阿拉伯人的情节比较真实,而挑战半人半神的怪物格伦德则明显具有虚构的成分。

    第五单元单元练习

    一、欧洲中世纪城市复兴起源于……

    1.忽视了城市复兴的背景中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2.10到11世纪,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农产品有剩余;专门技巧的手工业部门生产,手工业脱离农业而成为追求交换价值的生产;各类商人应运而生,商品交换日趋活跃。

    二、“黑暗的中世纪”,这一说法对吗?

    第三篇:高二政治练习册答案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

    1-5 BCABC 6-10 BABBD 11-12 BA 13.①两者都属于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②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在解释世界本原的问题上,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物质”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共同本质的高度抽象和概括,而不是指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因而更加科学、深刻。前者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后者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5 DDBAA

    6-10 BACBC 11-12 CC 13.①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克拉底鲁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否认静止的存在,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只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应该把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

    14.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材料所反映的生态环境恶化就体现了这一观点。③我们应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做到既造福于人类,又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意识的本质

    1-5 ADABC 6-10 DBBCB 11.①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②从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的关系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的思想观念都是从生活和实践中来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在参与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学好哲学。

    意识的作用

    1-5 AACBB 6-10 BADBB 11-12 BC 13.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②我们做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家和商家只有掌握各种信息,了解市场变化,认识和利用市场规律,才能科学决策,及时开发或调整自己的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5 CAAAB 6-10 BACCC 11-12 DB 13.①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做法“允许试、允许闯”,是因为其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加以检验,并推动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5 BDBBB 6-10 DBBDA

    11-13 CAA 1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随着人口的增加,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的受批判上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我国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有效地解决了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是实现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单元复习

    1-5 CADAA

    6-10 DCACC 11-14 DAAC 15.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做人、做事、做学问都应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地估量和对待自己,不能弄虚作假、自欺欺人。16.(1)可以从两个角度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所以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就要重视调查研究,而不能盲目轻信别人的经验和教条。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参与实践活动,从实践中获得真知灼见,这样才能检验我们所学到的知识理论是否正确,是否可行。(2)“庖丁解牛”、“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5 BBDAC 6-10 CDBCA 11-12 DA 13.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既有有利于事物发展的联系,又有不利于事物发展的联系。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发展,过高的油价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这正是联系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一种情况。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5 DCCBA

    6-10 BBABB 11-13 CCB 14.整体处于主导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部分无法替代整体的功能,故细节不能决定成败。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部分的性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性能、状态起着决定作用。关键的细节对事物的成败起着决定作用。所以,绝对地说“细节决定成败”是片面的。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5 CBBDB 6-10 CCDBC 11-12 BB 13.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指导实践,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②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持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体现国家土地经营政策的稳定性,有利于促进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③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土地规模经营必须循序渐进,坚持适度原则。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5 BAABA

    6-9 CABB 10.(1)①坚持联系的观点。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注意经济与能源的关系,加强对我国能源的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②当局部以合理、有序、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可以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低耗高效产业,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③坚持发展观点,培养创新精神。加强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略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5 BDDAD 6-10 DBCCC 11-12 CB 13.(1)云南省在分析省情时,既看到优势,也看到劣势,体现了两点论的观点;着眼于省情,则符合矛盾特殊性原理。(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分析特殊性;各地既要考虑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又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立足于地区优势,才能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5 CCBAA

    6-10 DCDCD 11-13 CDC 14.(1)①坚持了全面分析的观点。在分析我国农村的经济状况时,既看到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取得了解决温饱问题这一了不起的成就,也看到了我国农业、农村所面临的库存增加、农民增收缓慢的新问题。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农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各有特点,解决的方法也不同。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同时,又指出了“努力增加农民加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抓住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课题:农民素质与农民增收的关系。依据:提高农民素质能增加农民收入。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5 BDBCD 6-10 BDCCC 11-14 CCCD 15.①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③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所以,“勇克危机在创新”。(若从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角度回答,也可)

    单元复习

    1-5 ACACC 6-10 DADBB 11-15 DBDBD 16-20 DBBAA

    21-25 ACDBC 26-30 ACBBA 31 A 32.①贵阳从自身优势出发来选择发展之路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现。②贵阳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发展经济,坚持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③贵阳通过艰苦努力打造良好生态的事例说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贵阳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从源头上禁止搞污染项目落地的做法是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寻求最优目标的生动体现。

    33.①整体与部分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②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这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把改善民生置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中,统筹兼顾,合理安排。③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关键作用。④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这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解决民生问题要从构建和谐社会全局出发,合理安排,通盘考虑。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发展的规律

    1-5 ADDAA

    6-10 DAADB 11-12 AD 1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漫画中的两个孩子都不满意自己的现状,都希望改变自己的现状。而这种想法恰恰是由他们所处的客观环境所决定的。

    社会历史的主体 1-5 BDACB 6-10 CDABB 11-12 CD 13.(1)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实际是以民为本,坚持这一执政理念正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价值与价值观

    1-5 AACCC 6-9 ABAC 10.(1)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2)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沈浩的事迹之所以能够感动中国,在于他为小岗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社会作出了贡献。②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着。一个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应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满足。因此,认为“谈索取的人是可耻”的观点是不正确的。③我们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5 DDCDC 6-10 ADDCC 11.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立场、角度、利益出发点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和选择也会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从各自的立场、利益出发,作出了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利于全球气候问题的解决。各国在解决气候问题上应该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立场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国政府的决定反映了我国在气候问题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对全球气候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影响。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5 DCCDD 6-8 BAA 9.劳动创造价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他人及其正当选择;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10.(1)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网络调查法、电话访问法等。(2)我们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就越大。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人生的价值,还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单元复习

    1-5 BDAAC 6-10 CDBDA 1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要确保世界各国人民共享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必须充分预测筹办过程中的不足,科学谋划,积极解决。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要确保世界各国人民共享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必须发挥广大建设者、志愿者和公民的作用。③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确保世界各国人民共享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2.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主要应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③对网友的真诚实质上是对人民群众的真诚。领导干部倾听民意,问政于民,采集网友的智慧,能够使决策更加科学,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3.①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大学生应选择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并为之奋斗。②人生价值的实现表现为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自我磨砺中走向成功。大学生是人才,他们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奉献了青春,但也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为将来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大材”奠定了基础。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

    综合练习一

    1-5 CBABA

    6-10 ACACB 11-15 ACADC 16-18 DBC 19.①这种观点没有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前进和上升的趋势,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③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成长的过程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我们不应该苛求,要学会辩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积极支持新事物的成长。20.这种观点夸大了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活动推动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所以,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②英雄人物是在群众的实践中造就并涌现出来的,是群众的一分子。他们的活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他们和人民群众一样,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英雄人物如果脱离了群众,就将一事无成。21.略

    综合练习二

    1-5 DBDDC 6-10 CCAAC 11-15 BCBDC 16-20 BACDB 21.(1)上述材料体现了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2)①牢固树立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的世界观,并用这种世界观指导行动,切实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量体裁衣”,“因地制宜”,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2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这就要求我们尊重事物固有的内在的联系,在事物的联系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切忌主观随意性。门票收费与游客数量、相关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减免门票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还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通过对局部问题的处理促进和带动整体的发展。从表面上看,景点免票使旅游部门的经济效益受损,但使餐饮、住宿、零售等其他行业均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从而提升了整个地区总体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上述分析只要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即可)③(1)①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有助于价值观念的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②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③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2)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但认为“只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就能实现人生价值”是片面的。②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或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③ 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④需要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或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第四篇: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册答案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一、基础练习

    1.960

    契丹

    陈桥驿

    2.考试制度

    殿试

    弥封 3.B

    4.D

    5.C

    6.D

    二、拓展练习

    7、宰相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文人,很少有武将,以此避免武将专权;各类官职多用文人;文官地位高于武将;皇帝有“不杀士大夫’’的“祖宗之法”,尊重士大夫。

    8、史料是: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评价是: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为赵宋王朝选拔人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第18课

    北宋中期的改革

    一、基础练习

    1.宋神宗 制置三司条例司 2.司马光 元祐更化

    3.C

    4.C

    5.A

    6.A

    7.D

    二、拓展练习

    8、(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带来的各种后果。

    (2)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主要内容的王安石变法,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一、基础练习

    1.耶律阿保机

    2.党项族

    西夏

    3.B 4.A

    5.C 6.B

    二、拓展练习

    8、(1)官分南北指辽设置的从中央到地方两套平行的政权机构,因办事机构分别设在皇帝宫帐的南、北两侧而得名。

    (2)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为国制,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为汉制。

    (3)在契丹人和北方诸族居住地实行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在南方渤海人和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居住地实行可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从而有利于辽朝的统治。

    第2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基础练习

    1.水稻

    太湖流域

    2.机户 江西景德镇

    3.B 4.C

    5.D

    二、拓展练习

    6、(1)从图片中可以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的状况。如画面上树木茂盛,说明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反映了那时候江南社会比较安定,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还描绘了南方一人一牛犁耕的方法,说明宋代南方耕作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插秧与收获同时进行的情景,说明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攀升到一个新高度,等等。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宋代农业生产的新发展、新气象。

    (2)西汉时期,南方人口大大少于北方;唐代南方人口增加;宋代南方人口大大超过北方。

    (3)南方赋税收入已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由此可见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4)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南方的政治环境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方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7、(1)在“南海一号”沉船点发现了数万枚古钱币,其中年代最晚的是宋高宗主政时期的绍兴元宝。

    (2)到过的港口:宁波(明州)、杭州、泉州、广州;驶向的地方:南洋(东南亚)、印度(南亚)、阿拉伯(西亚)。

    (3)宋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商品,为海外贸易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宋代掌握了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航海中使用指南针;宋代政府采取了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北方时有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相对移向东南沿海等。

    第21课

    辉煌的科学技术

    一、基础练习

    1.毕异泥

    活字印刷铅活字

    2.蒙古国 阿拉伯 欧洲 3.C 4.A 5.B

    6.B

    7.A =、拓展练习

    8、(1)原因: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长期并立,战争频繁。外传经过:13世纪随蒙古国西征传人阿拉伯,后传人欧洲。

    (2)主要成就:十二气历、《梦溪笔谈》。研究方法:实地考察,模拟实验,总结经验和规律。

    (3)水运仪象台。韩公廉。(4)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古代科技达到了顶峰,并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印刷术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火药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等。总之,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第22课

    元朝的统一

    一、基础练习

    1.大都

    商业大都市

    2.意大利威尼斯

    福建泉州 马可·波罗行纪 3.C

    4.B

    5.A

    6.D

    二、拓展练习

    7、(1)材料一藩王使者质问元政权为什么不遵旧俗;依据是蒙古人旧俗不同于汉法,是指游牧为业、不建城邑、不讲仪文制度。材料二力主元政权必行汉法乃可长久;依据是考察历史上的后魏、辽、金诸政权统治时间都很长,是推行汉法的结果。采纳了材料二的观点。

    (2)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行中书省是地方行政机构。“考求前代之典”,即沿袭北宋时期的中央官制。

    (3)中书省首创于隋唐。差别:唐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而元中书省是最高国家行政机构;唐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8、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元统治者对历代统治经验的借鉴和发展。特点:行省统管地方军、民之事,权力很大,但行省从属中书省,服从皇帝统治,亦即行省隶属于中央。

    第五单元 单元练习

    一、宋初军事改革的利弊得失

    1.禁军

    厢军

    乡兵

    2.针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而言。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3.首先,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其中,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其次,实行守内虚外、内重外轻的方针,令各地拣选强壮士兵编人中央禁军,地方上则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再次,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以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第四,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选拔文人担任军队的重要官职,以防范武将专权。

    4.宋初军事改革彻底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混战、武将跋扈专权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后,国家太平,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宋初统治者管理军队得法的结果。

    5.C

    6.不同:材料四认为,宋初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改革,虽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但造成地方越来越贫弱。面对金军的大举进攻,地方军队土崩瓦解,造成金军长驱直人,攻占开封,北宋灭亡。评价:宋初军事改革有利有弊。“利”:将军权、军队收归中央,避免了地方势力与中央抗衡,防止了武将专权和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弊”:由于地方军事实力薄弱,无力抵御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使北宋很快走向瓦解。

    二、褒贬不一的王安石变法

    1.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商:均输法;兵:将兵法、保甲法;士:科举新法。

    2.扰民伤财,影响了社会的安定。针对一些社会问题,修修补补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改弦更张。

    3.A

    4.法是好法,只是因为用人不当,结果百姓“但受其害,而不见其利”。

    5.王安石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一场进步的改革运动。其变法的一些指导思想流传至今。

    6.答案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能从辩证的视角阐释则更好。

    三、宋代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1.C

    2.反对(或不赞成)。

    3.北宋和南宋时期,少数民族契丹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蒙古族建立的元,先后与宋政权之间发生激烈冲突。虽互有胜负,但对宋政权而言,总体上是胜少败多。部分少数民族政权还进入中原,并确立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如金在南宋时期长期统治黄河流域;元还灭南宋,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4.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也达成和议;南宋与金达成“绍兴和议”。

    5.都是以宋政权向少数民族政权交纳岁币银、绢等为代价订立的。

    6.材料三认为,对宋朝而言,与少数民族政权议和是“图全之善策”。同意,但不完全赞同材料三的观点。理由:由于宋初的军事改革造成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大都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作为草原民族骁勇善战,正处在生机勃发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以牺牲部分利益换取民族间的和平相处是值得的。“澶渊盟而后两国享无事之福者且百年”便说明了这一问题。但一味的议和与妥协退让,带来的也往往是对方的贪得无厌和得寸进尺,使北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保障。独立自强与奋起御侮,可阻滞少数民族的进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如岳飞抗金就有效地阻滞了金军的南下,使南方社会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

    第23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一、基础练习

    1.朱元璋

    应天

    2.中书省 丞相

    宰相六部 3.B 4.A

    5.C 6.D

    7.D

    二、拓展练习

    8、(1)锦衣卫。

    (2)朱元璋。加强专制统治。(3)职责:职掌侦察、缉捕、审刑等,并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地位: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于政府司法部门之上。

    (4)其设置标志着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的集权程度臻于空前。

    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基础练习

    1.努尔哈赤

    后金

    皇太极

    2.李自成 张献忠

    大顺 大西

    3.C

    4.D

    5.B

    6.Ac Bd Cb Da

    7、(1)满族兴起后多次打败明军,并不时南下奔袭,严重威胁明朝的统治。(2)充任矿监、税使的宦官对工商市民恣意盘剥;赋税之外任意加派苛捐杂税;陕西等地区连年饥荒,民不聊生。(3)正确。外部:满族兴起后,多次打败明军,不仅占据山海关外的东北全境,而且不时南下奔袭,窥测中原,伺机长驱直人。内部:矿监、税使的恣意盘剥,激起多次民变,削弱了明朝的统治;苛捐杂税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陕西连年饥荒、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二、拓展练习

    8、(1)魏忠贤主要利用了皇帝特殊的嗜好、不亲理朝政的机会实现专权的。(2)皇帝觉察到大权旁落或新皇帝即位,宦官的伎俩便暴露无遗了。(3)宦官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出于生活的无奈,才被迫从事这种“非人”的职业,他们的命运是可怜的。但有些宦官一旦掌握权力,又往往会做出一些祸国殃民、匪夷所思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讲,他们的行为又是可恶的。宦官既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副产品,也是君主专制统治的牺牲品。

    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基础练习

    1.努尔哈赤

    后金

    皇太极

    2.李自成 张献忠

    大顺 大西

    3.C

    4.D

    5.B

    6.Ac Bd Cb Da

    7、(1)满族兴起后多次打败明军,并不时南下奔袭,严重威胁明朝的统治。(2)充任矿监、税使的宦官对工商市民恣意盘剥;赋税之外任意加派苛捐杂税;陕西等地区连年饥荒,民不聊生。(3)正确。外部:满族兴起后,多次打败明军,不仅占据山海关外的东北全境,而且不时南下奔袭,窥测中原,伺机长驱直人。内部:矿监、税使的恣意盘剥,激起多次民变,削弱了明朝的统治;苛捐杂税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陕西连年饥荒、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二、拓展练习

    8、(1)魏忠贤主要利用了皇帝特殊的嗜好、不亲理朝政的机会实现专权的。(2)皇帝觉察到大权旁落或新皇帝即位,宦官的伎俩便暴露无遗了。(3)宦官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出于生活的无奈,才被迫从事这种“非人”的职业,他们的命运是可怜的。但有些宦官一旦掌握权力,又往往会做出一些祸国殃民、匪夷所思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讲,他们的行为又是可恶的。宦官既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副产品,也是君主专制统治的牺牲品。

    第25课 康乾盛世(上)

    一、基础练习

    1.南书房

    军机处

    2.沙俄

    准噶尔部

    金瓶掣签

    3.D 4.A 5.A

    6.D

    7.B

    二、拓展练习

    8、(1)A台湾府;B驻藏大臣;C伊犁将军。A处:康熙时,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驻军守备,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之下。B处: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后,由驻藏大臣与**、**共同管理西藏,驻藏大臣监督**、**的转世程序。C处:清朝历经三代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乾隆时又平定回部叛乱,统一了天山南北,随即派军驻守,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政。(2)特征:抗击外来侵略势力,平定叛乱分裂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地方事务,加强中央集权。意义:维护了政权的统一,捍卫了领土的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为今后的反侵略战争奠定了基础。(言之有理即可)。

    第26课

    康乾盛世(下)

    一、基础练习

    1.双季稻 北京 2.古今图书集成 文字狱 3.C 4.C

    5.C

    6.C 7.B

    二、拓展练习

    8、(1)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从重视文化事业、传承传统文化角度谈“编书”的目的和意义;从推行文化专制以巩固王朝统治、钳制思想并阻碍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毁书”的动机和恶果,等等。(2)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从为政治统治服务的角度谈重视儒家著作;从农业社会的局限谈对科技著作的轻视;从统治者的心态等谈对西方科技著作的态度等。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一、基础练习

    1.朝贡贸易 月港 闭关锁国 2.澳门 丝绸 白银 3.D 4.C

    5.B

    6.B

    7.D

    二、拓展练习

    8、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商船东来,葡萄牙人以澳门为贸易中转的据点,使之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枢纽之一。以澳门为中心的转口贸易,将中国市场纳入世界贸易的网络之中。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一、基础练习

    1.16

    耶稣会士 2.入乡随俗

    思想文化

    风俗习惯 西学 学问

    3.A

    4.B

    5.D

    6.(1)利玛窦 徐光启(2)《几何原本》(前六卷)(3)利玛窦还与李之藻合作编译《同文算指》;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等;传教士还编译了水利技术专著《泰西水法》,机械工程专著《远西奇器图说》等;徐光启等参照西方历法,编成《崇祯历书》。

    二、拓展练习

    7、(1)由于与外国人往来较少,中国人对外国人存有怀疑、警惧的心理;君主专制统治严密,对百姓聚众防范严格。

    (2)贡献“方物”,赢得统治者的好感和信任;适应中国国情,改变固有的传教方式,实行人乡随俗的调和策略(包括取汉名、习汉语、穿汉服、钻研中国典籍、遵行中国礼仪、允许中国信徒祭祖尊孔等,尽力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注意打通官场关节,争取地 方官员乃至朝廷的支持;并以介绍西学、切磋学问的方法广泛结交士大夫。

    8、(1)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使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进而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并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2)天文、历法、物理、数学、机械制造等自然科学领域,以及艺术、商业贸易等领域。(3)不必统于一说,言之有理即可。赞成说:因为这一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学术思想,以及商业贸易等确实有比中国先进的地方。不完全赞成说:这一时期的中国并非所有领域都落后于西方。

    第五篇:高二政治练习册答案(下册)

    第五课政治参与公民责任 知识大冲浪

    (一)填上令人满意的答案

    1.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 2.依法

    3.党领导法治化渐进式

    4.政治权利主要途径国家管理 5.直接间接 6.政治素养

    (二)你能选出最有说服力的一项吗 1.A2.C3.B4.B5.D(三)有哪几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AB2.ABCD3.ABCD4.ABCD5.BC6.ABCD(四)你能正确、简明地写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吗

    1.公民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参加政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表达政治意愿的行为。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依据《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项政治自由,以及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

    2.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是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要求;是增强公民的政治责任感,保证国家机关的决策顺利实施的要求。

    3.参与民主决策,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和形式。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包括: ① 依法间接参与民主决策。是指公民通过选出的人大代表,参与国家各项事务的决策,履行参与决策的重要责任。

    ② 依法直接参与民主决策。是指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政治观察

    (一)辨一辨对错,再说说理由

    (1)不赞同小王和小张的看法。我的看法是:如果到了法定年龄,我们不仅要参加选举活动,而且要认真履行职责,选出优秀的候选人。

    (2)公民参加选举,才能维护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公民参加选举,是对国家和人民履行的重要政治责任,也是公民政治素养的重要体现。只有每个公民都在认真选择、理性判断的基础上,投出自己庄严的一票,才能选出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代表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行使权力,真正达到民主选举的预期目的。(二)观察下面的图片,结合课本知识,回答问题

    1.① 参加选举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②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产生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治的方式来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2.“坚决彻查”需要公民依法参与民主监督,这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又一重要途径和形式。在我国,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和失职行为,公民有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以保证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公众的直接监督是最重要的监督,公众的直接监督是各种监督机构发挥监督作用的基础。(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① 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日趋提高,公民依法参加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②

    通过政治参与的实践活动,增强了青少年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也提高了青少年政治参与的素养和能力,学会了正确处理政治参与中的实际问题,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课外活动设计

    提示:交通局、地铁公司、市民等各方代表都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员参加,市民的比例不能太低;市民代表应该兼顾不同群体;地铁公司不宜主持听证会;听证会应邀请有一定影响的媒体参加,以保证足够的透明度等。第六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知识大冲浪

    (一)填上令人满意的答案 1.中央政权机关 2.国家 3.完全统一 4.政治基础 5.和谐

    6.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经济社会 7.少数民族聚居 8.保持改革

    (二)你能选出最有说服力的一项吗 1.C2.C3.C4.D5.C6.A7.C(三)有哪几项最符合题意的

    1.ABCD2.AB3.ABC4.ABCD5.ABD6.BC7.ABCD8.ABCD(四)你能正确、简明地写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吗 1.(1)国家主权有两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国家主权对内表现为至高无上性。任何其他权力都不能高于国家最高权力。就是处于执政党地位的政党,也必须在国家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动,不能凌驾于国家最高权力之上。

    第二,国家主权对外表现为独立性。即国家拥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不容许别国的干涉和侵犯。就是像联合国这样的世界性国际组织,也不能任意干涉。国家主权的两个特性,是紧密相联的。

    (2)国家主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从基本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的政治独立。即国家在自己的领土范围内行使最高统治权,独立自主地决定其对内对外事务。

    第二,国家的经济自主。就是自主地开发和利用国家领土内的自然资源,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的国民经济,国家的经济不受其他国家的控制。

    第三,国家的领土完整。国家以一定的地域为其存在的基础和活动范围。国家的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2.(1)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国防,维护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建设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2)实现民族平等;共同繁荣是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人民当

    家作主的地位和民主权利;每个公民都要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3.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

    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神圣职责,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湾分裂势力的重要力量。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是台湾的民意所向。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中国人民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4.第一,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用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的统一,可以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震荡,“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最佳选择。

    第二,有利于推动大陆的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国两制”付诸实践,保持局势长期稳定,可以一心一意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还有利于两种社会经济制度之间的和平竞赛,促进全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第三,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凭借祖国大陆的支持,港、澳、台地区的经济将会不断发展。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在经济上可以互利互补、互相促进。第四,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实行“一国两制”,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符合当代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总体趋势,有利于争取和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政治观察

    (一)辨一辨对错,再说说理由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这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凝聚着丰富的民族感情,渗透在各族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是尊重其民族感情,反之,就是损害其民族感情。所以,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关系到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大事,是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大事,切莫等闲视之。(二)观察下面的图片,结合课本知识,回答问题(1)① 蒙古族、维吾尔族、苗族。② 大杂居、小聚居。

    (2)保证了少数民族管理国家大事和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有利于捍卫国家的统一与安全;有利于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3)① 回族忌猪肉、蒙古族忌火等。

    ②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台湾当局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第15次失败说明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国家主权不可分割,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任何分裂祖国的阴谋都将遭到失败。联大拒绝将提案列入议程说明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联合国。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中国人民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2.抓好民族工作,特别是推进民族的教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抓好民族工作,特别是推进民族的教育事业,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抓好民族工作,特别是推进民族的教育事业,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抓好民族工作,特别是推进民族的教育事业,充分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课外活动设计(略)

    第七课独立自主和平发展 知识大冲浪

    (一)填上令人满意的答案

    1.人口领土政权主权独立权管辖权平等权自卫权 2.特定目的常设性议事

    3.国际和平与安全国际合作与发展 4.和平安全

    5.和平发展和平合作发展 6.独立自主和平

    7.和谐共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8.我国国情

    (二)你能选出最有说服力的一项吗 1.D2.C3.B4.A5.B6.D7.A8.D9.B(三)有哪几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ABC2.AD3.ABD4.AC5.AD6.ABD7.BD(四)你能正确、简明地写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吗

    1.各种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它们是发展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交往合作的纽带;是协调国际经济、政治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的主要力量;是争取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尤其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当代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国际社会法律、规则和制度的创制者与监督者,也是国际社会的管理者和国际争端的调节者,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基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3.我国政府主张: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是我国政府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所提出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主张,这对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4.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既消除了我国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也消除了我国对外侵略的社会根源。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是我国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因而,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我

    国也绝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这就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政治观察

    (一)辨一辨对错,再说说理由 1.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和归宿。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首要的是维护本国的独立和安全,其中包括谋求和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然而,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共同的利益,也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而不同利益则是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联合国在当代国际社会中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其国际集体安全机制的功能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而联合国安理会作为国际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已经成为公认的多边安全体系中最具权威性和合法性的机构。(二)观察下面的图片,结合本课知识,回答问题

    这是联合国的旗帜图案。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通过了联合国的旗帜。它的图案是以一个白色的联合国徽章置于浅蓝色的世界地图的正中。浅蓝色及橄榄枝代表和平,橄榄枝环抱着从北极俯视的世界地图,寓意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世界发展是联合国的重要宗旨。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①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当今时代主流。中非合作有利于促进非洲国家的发展,也有利于保障世界和平。②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趋势在加强。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非洲,非洲的发展离不开中国。③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我国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中非合作有利于朝着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 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我国与非洲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境遇和斗争经历,又面临着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本国经济的共同历史任务。

    北京行动计划的内容表明我国本着“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和科学技术合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⑤ 对非洲国家的政策优惠及其他规划内容也表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2.(1)① 日本政府授予日本帝国石油公司在东海中日争议海域开采权的行为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挑衅和侵犯,也违反了国际法的有关规定。

    ② 我国外交部向日方提出强烈抗议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正义之举。③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的和归宿。(2)①

    温家宝总理访日说明我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

    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重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互相尊重,扩大互利合作。② 我国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不断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

    ③ 我国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走和平发展道路。

    课外活动设计(1)准备

    ① 分组、分工

    ② 学习、熟悉我国的对外政策的知识 ③ 收集相关资料(2)主要观点

    ① 要有国际意识

    ② 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③ 要有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④ 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⑤ 要有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第八课立党为公执政兴国 知识大冲浪

    (一)填上令人满意的答案 1.中国工人阶级中华民族 2.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与时俱进经济社会战略思想 5.首要标志中国共产党 6.基本政治民主政治 7.执政党参政党 8.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二)你能选出最有说服力的一项吗 1.D2.C3.B4.A5.B6.D7.C8.A9.D10.C(三)有哪几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ABD2.ABCD3.AB4.ACD5.ABCD6.BC7.ABC8.BCD(四)你能正确、简明地写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吗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发展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根本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实行政治协商。

    4.(1)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参加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基本形式有二:一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协商;二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政治观察

    (一)辨一辨对错,再说说理由 1.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① 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协商的对象不仅包括民主党派,还包括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

    ② 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协商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同各民主党派协商,二是同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在人民政协中的协商。③

    中共中央与民主党派中央政治协商主要形式有:邀请民主党派领导人举行民主协商会、邀请民主党派领导人举行高层小范围谈心活动、中共中央或中共中央委托有关方面召开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座谈会等等。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①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维护中国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是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统一全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志和行动,才能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国际环境。②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二)观察下面的图片,结合课本知识,回答问题

    1.① 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

    图片资料显示: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拥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参政权,包括参加国家政权,参加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2.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处于参政党的地位,它们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是参政党和执政党的关系,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的关系。(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1)材料一说明:中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国土、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在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维护中国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

    根本保证,是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根本保证。材料二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我们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维护中国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是保证政权稳定的需要,是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需要。

    2.(1)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实行这样的政党制度,是由我国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的。(2)在现阶段,我国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各民主党派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体现了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的参政党,属于人民的范畴,它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政,是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是各民主党派在履行参政党职能。课外活动设计



    推荐阅读:
    高一政治练习册参考答案(五篇范文)
    传承五四精神绽放战疫青春思想宣传最新(五篇材料)
    表扬信给学生最新(大全五篇)
    最新2024抗击疫情作文600字5则范文
    创意又唯美节约用水的手抄报模板[大全5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