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日记 入职转正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2024高考文综历史易错知识点(大全)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雨后彩虹 时间:2024-07-26 12:13:55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2024高考文综历史易错知识点(大全)

    学习是苦与乐的交织。俗话说:“一份耕耘,一分收获。”耕耘就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没有那含辛如苦的“耕耘”,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高考文综历史易错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错因:对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性质混淆不清,误认为洋务企业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正确理解:洋务企业是指近代由洋务派兴办的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军事工业产品归军队使用,属于封建企业;民用工业则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洋务企业是官办企业,而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民间投资经营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企业,早期称商办企业,与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有一定的区别,是进步的经济因素

    2.英国确立殖民霸权的三场战争

    错因:误认为英国战胜西班牙、荷兰、法国都体现了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

    正确理解:英国战胜西班牙、法国,从本质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荷兰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但以商业立国,缺乏工业基础作为其海外扩张的后盾,英国战胜荷兰体现了工业资本优于商业资本。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错因:认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正确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有双重影响。一是破坏性,伴随着殖民掠夺和奴役而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和亚非拉地区长期贫穷落后的局面。二是建设性,殖民扩张和掠夺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客观上冲击和瓦解着殖民地半殖民地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亚非拉国家的近代化。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错因: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正确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三个部分: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只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

    5.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

    错因:把帝国主义等同于殖民主义。

    正确理解: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发展到垄断阶段,导致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殖民主义始于新航路开辟时期,是指比较强大的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

    6.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错因:三者的内涵理解不到位。

    正确理解: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7.美国总统胡佛与罗斯福对经济的干预

    错因:认为胡佛一直放任经济危机的蔓延,罗斯福是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人。

    正确理解:罗斯福并不是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人,早在美国总统胡佛执政期间,就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措施,但胡佛没有把这种干预上升到政府行为的高度,而且其反对政府直接干预,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由此可见其政策的重点是扶植、补贴大企业和大公司。19年罗斯福入主白宫后,则推行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新政。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对各个部门的干预管理,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压力,挽救了美国的经济和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错因: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成立的目的与任务混淆不清。

    正确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救急”性质的机构,当一个国家发生了金融危机时,可以向它求救,其贷款属于短期行为。世界银行属于“救贫”性质的机构,主要资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其贷款多为长期性贷款,利率很低。

    9.“仁政”与“仁”

    错因:认为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相同。

    正确理解: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具体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从孔子的“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仁”的思想适用于任何人的修养,而“仁政”则是对统治者发出的建言。

    10.荀子的思想与法家的思想

    错因:将荀子的思想和法家思想相混淆。

    正确理解: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提出“性恶论”,法家也主张“性恶论”,但仔细比较可知,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

    11.汉代新儒学

    错因:误认为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学”。

    正确理解: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已经与先秦儒学大有不同,实际上是“外儒内法”。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学精华的基础上,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建立了“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君主统治秩序,神化了皇权的同时,也塑造了对君主权力进行约束的“天”的形象。这一思想适应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因此被汉武帝确立为正统思想。

    12.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的思想

    错因:认为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正确理解:黄宗羲等人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由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早期的民主思想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3.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明清之际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

    错因:认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由明清之际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正确理解: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构筑了带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可以将其看作我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但是它与近代民主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从西方引进的,它是近代中国先进人士学习西方的产物,是中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的思想武器。

    14.林则徐与魏源的历史地位

    错因:对二者的历史地位认识不到位。

    正确理解: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率先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魏源在此基础上著《海国图志》,进一步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思想。

    15.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错因:对二者的关系认识不到位。

    正确理解: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的方略,并将其付诸实践,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早期维新派大多来自洋务派,洋务派成员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对封建制度的尊奉产生了动摇,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另一方面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主张“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以商战保国,以制度强国。

    16.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错因:错误地认为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正确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都属于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二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17.维新变法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错因:不理解二者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正确理解: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是利用和改造,其所著《孔子改制考》中体现了借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通过改良儒家思想达到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目的;而陈独秀、李大钊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则呈现出不同的做法,他们猛烈抨击儒家思想,有些人甚至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运动中存在着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绝对否定儒家思想的错误偏向。但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激进派,虽然对待儒家思想的立场截然不同,但其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18.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

    错因:认为三大政策就是新三民主义。

    正确理解: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指导思想、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两者相互依托,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新三民主义充分体现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要求。

    19.不同派别的“体用观”

    错因:不能正确区分近代主要派别思想主张的本质内涵。

    正确理解:洋务派的“体”指的是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用”指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中体西用”即最初冯桂芬所说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也就是只学技术不学制度。而维新派认为西方自有西方之“体”“用”,“体”“用”是无法分离的,“中体西用”的提法是错误的,即维新派主张既学技术,又学制度。

    2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错因:认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宗教信仰、反对上帝。

    正确理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信仰和上帝,而是资产阶级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对宗教领域的黑暗腐败现象进行抨击和改革,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文艺复兴反对的是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如禁欲主义等;而宗教改革则反对的是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权威。

    21.“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错因:误认为“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都是宗教改革的主张。

    “因行称义”是指教徒只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参加教会组织的各种宗教活动,才能得救。它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因信称义”的含义是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就可以获得拯救。它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42.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错因:对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盛行的时代及其主张认识不清。

    正确理解: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都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崇尚理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2024高考文综历史易错知识点

    第二篇: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归纳解析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归纳解析

    易错点1 不能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易错分析 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大趋势

    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认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差异

    易错分析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

    第一,传承方式不同。分封制实行世袭制。郡县制则不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即实行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没有统治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历史作用不同。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与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稳定、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各诸侯国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逐渐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郡县制的出现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易错点3 不能区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易错分析 学生易错认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其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各不相同。第一次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反抗匈奴,第二次是为了加强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易错点4 不能全面认识三省六部制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三省六部的职权区分不清,对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局限于一点——提高行政效率,下面从多角度梳理一下:

    (1)三省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2)六部 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

    ——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历史作用: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易错点5 弄不清各时期管理西域(新疆)的机构

    易错分析 历代封建王朝对新疆的管理

    (1)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唐太宗时)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时)管辖新疆地区。

    (3)清朝乾隆帝派兵平定了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叛乱和天山南路的回部(维吾尔族)的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

    (4)清朝于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易错点6 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理解错误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认识不清,下面梳理一下:

    (1)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2)具体原因:清政府统治腐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直接原因:英国用武力保护其肮脏的鸦片贸易。

    易错点7 对近代列强攫取的中国特权掌握不准确

    易错分析近代列强在中国攫取的侵略特权及废除 1.近代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中国特权

    (1)《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及永久居住的特权;

    (3)《望厦条约》,美国取得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特权,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特权;

    (4)《黄埔条约》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5)《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6)日本通过“二十一条”攫取了大量特权;

    (7)《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2.列强攫取的中国特权的废除

    (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的要求;

    (2)1943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英等国签订协议,废除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

    (3)1949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根据《共同纲领》,新中国彻底清除了帝国主义百余年来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获得的特权。对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辨别不清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二者区分不清,二者出现的相同历史背景:

    (1)经济基础一致:封建自然经济虽然在逐渐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2)阶级基础相同: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地主阶级,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一定的发展。

    (3)在政局方面,都发生在遭到列强侵略之后,清政府“摇摇欲坠”。

    二者的主要不同点体现在:百日维新的主观目的是加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清末“新政”则提出建立君主立宪。

    易错点9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建设活动记忆混淆

    易错分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十大民主政治建设活动

    (1)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3)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主革命的前进奠定了基础。

    (4)1931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

    (5)抗战时期中共按“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是当时中国最为民主的政权。

    (6)中共七大提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7)《双十协定》规定避免内战,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8)1946年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的政协协议。

    (9)《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10)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易错点10 不能准确理解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和主要政治势力的主张

    易错分析 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形势特点和主要政治势力的主张

    特点:

    (1)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国内矛盾逐渐突出;

    (2)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希望和平建国;

    (3)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壮大;

    (4)国民党实行“假和平、真内战”策略。

    主张:

    (1)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主张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的独裁统治。

    (2)中国共产党主张推翻国民党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国家。

    (3)民主党派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易错点11 混淆亚洲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

    易错分析 对二者的比较:

    (1)背景:亚洲革命风暴出现的背景是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严重侵犯了亚洲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亚洲的觉醒”出现的背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亚洲各国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和各国人民的苦难,阻碍了这些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性质: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是反殖反封;“亚洲的觉醒”的性质是反帝反封。

    (3)领导阶级:亚洲革命风暴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领袖或封建王公;“亚洲的觉醒”的领导阶级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

    (4)斗争形式:亚洲革命风暴是旧式的农民战争,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亚洲的觉醒”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宗教旗帜被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旗帜所代替。

    (5)结果:亚洲革命风暴大部分被镇压下去;“亚洲的觉醒”虽大部分归于失败,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易错点12 对中美关系的阶段特征掌握不牢固

    易错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关系处于对抗状态

    主要原因: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在此期间,美国侵略朝鲜、侵略越南等,把斗争矛头指向社会主义中国。

    (2)第二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主要原因 ①从美国方面来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动摇;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因此,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②从中国方面来看:当时,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直接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收缩和保守倾向非常明显;中美关系的改善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对苏联的威胁非常有利,同时,对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也有重要作用。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主要原因:美国的“和平演变”策略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密切。

    易错点13 对“一国两制”认识不到位

    易错分析 1.“一国两制”构想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

    2.“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意义

    (1)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大贡献: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式。

    (3)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有利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易错点14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理解不准确

    易错分析 君主立宪制

    (1)议会、内阁和首相

    英国议会包括上院和下院,下院掌握实权。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2)内阁的权力: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等。

    (3)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

    (4)英王的地位和权力:作为国家元首,英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作为英联邦首脑,英王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英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易错点15 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掌握不准确

    易错分析 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遵循的三大原则(1)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2)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3)联邦制原则——一个最高行政长官(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易错点16 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掌握不准确

    易错分析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经济前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之中,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

    易错点17 区分不清隋唐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制的本质

    易错分析 学生易错认为两种体制都体现了民主,其二者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2)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3)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4)实质:三省六部制式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易错点18 对二战后欧洲联合认识不全面

    易错分析 学生易将欧洲联合的根本原因当作美苏的威胁,另外,不能全面掌握联合的影响。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②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丧失。③外部因素:美苏的威胁。④直接原因:1950年,“舒曼计划”的提出。

    (2)欧洲走向联合的影响

    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②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③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易错点19 对世界多极化趋势认识不准确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认识不全面,下面梳理一下:

    (1)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西欧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2)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3)不结盟运动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了两极格局。

    (4)通过建国后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崛起。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

    (5)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逐渐衰退。

    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的崛起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

    易错点20: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

    易错分析:此知识点出错的原因是没有掌握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①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的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又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自然因素。南方的气候条件更适宜发展农业。

    ③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易错点21: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

    易错原因:忽视教材中对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史实的描述。

    (1)主要特点①封建经济发展到顶峰: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进步;商业繁荣。

    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手工工场规模扩大,部门增多,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成因:①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工具先进等);②生产关系的调整(更名田、一条鞭法、地丁银等);③有利的社会环境(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④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易错点22:“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易错分析:缺乏对“海禁”、蜜罐锁国政策相应了解。

    (1)含义

    ①海禁政策:指明清时期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的措施——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②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商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

    (2)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具体原因:①明初实行海禁政策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②清初实行海禁政策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③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3)清朝的闭关政策,是清朝政府针对西方殖民者的不断侵扰和日益严重的鸦片走私等活动所采取的防范措施,因而具有民族自卫的性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在客观上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长期隔绝,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错点2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易错分析:缺乏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发展的条件的深刻认识。下面梳理一下:(1)有利条件

    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被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②发达的手工业。明中期以来,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③发达的商业。农产品、手工业品被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⑤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不利条件

    ①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无法脱离土地。

    ②商人发财后往往买田置地,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

    ③封建制度的束缚,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

    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易错点24: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变化

    易错分析:缺乏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有效掌握。下面总结一下:(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多少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5)税种由繁多到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6)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易错点25:重农抑商政策

    易错点:缺乏对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了解。下面梳理一下:

    (1)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多数统治者所推行的一项基本政策,其目的是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评价:①在封建社会初期,由于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所以重农抑商对促进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②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③值得肯定的是,这一政策中的“重农”是正确的,它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易错点26: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易错分析:不能通过城市的发展认识到中国古代商业的进步。

    (1)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重农抑商的含义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商业的发展。

    (2)农业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农民又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重农”。

    (3)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因此“抑商”。

    (4)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但到了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的情况下,统治者仍推行这一政策则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辩证地看,“重农”是正确的,但把商业和农业长期放在对立面,人为地抑制商业发展则违背了基本经济规律。

    易错点27: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

    易错分析:缺乏对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的正确理解。

    清朝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且自18世纪末起英国等国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但是正常的中外贸易一直是存在的。

    (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日本、朝鲜、菲律宾等亚洲国家,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贸易基本上是以朝贡形式进行的,数量少,规模小;另一类是西方国家,包括英国、法国、美国、荷兰、西班牙、丹麦及俄国等,其中与俄国的贸易主要在陆路上进行,市场交易额不大,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最主要的是中英贸易。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地区——只许广州一地;范围——只许十三行进行;对输出商品的种类及数量的限制;对外商在华活动的限制。

    (2)在18世纪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入中国的主要是呢绒、棉布、金属制品;中国输往英国的是日常生活用品和原料——茶叶、生丝、药材,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但鸦片战争前几十年英国对中国鸦片走私激增,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中国处于入超地位。

    易错点28: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认识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

    明清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迹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加速了。

    表现:(1)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2)农产品的商品化。

    原因:(1)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2)外国资本主义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在中国掠夺原料;(3)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小农经济始终占优势,自然经济缓慢解体,但并未完全解体;(2)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易错点29: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阶段性特征

    易错点:没有认识到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分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个阶段。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以《马关条约》为界,分为以商品输出为主和以资本输出为主两个阶段。

    两者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想在中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两者的不同点表现在:①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一些国家的商人还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②资本输出主要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如中国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包括贷款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使中国沦为它们的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同时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易错点30: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

    易错分析:缺乏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表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早期著名企业主要有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等。

    特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表现: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特点:19世纪末,中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在近代工矿企业中,棉纺织业的发展尤其突出。

    (3)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表现: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特点: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4)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萎缩

    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夺沦陷区的工矿企业;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到1941年底,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美国货在上海占80%,这对中华民族资本是个毁灭性的打击。

    特点: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萎缩。(5)民族资本主义重获新生

    表现:建国初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完成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特点: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易错点31:中国共产党的土地(农村)政策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订的不同的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制定土地革命路线,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这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根据地的经济需要,成为“工农武装割据”取得胜利的最可靠保障。

    抗日战争时期:制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减轻农民的地租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通过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极大地调动了解放区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通过土地改革我国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易错点32: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和改造

    易错分析:不能有效认识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和改造。

    (1)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在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目的主要是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最终达到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内容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但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制。

    (2)1953年开始的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主要目的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改造时实行了赎买政策。通过赎买政策,新中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二者的联系: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必然结果。

    易错点33:建国以来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代表性事件 易错点:对建国以来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代表性事件混淆。

    (1)1950年土地改革,使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易错点34: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的土地政策

    易错点: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中各国处理土地问题的政策认识不清。英国

    方式:圈地运动。

    影响:①形成大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市场、原料等。

    法国(雅各宾派执政时期)

    方式: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购地款十年内付清。

    影响:①当时:赢得了农民的支持,挽救了革命;②长远: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美国

    方式:颁布《宅地法》。

    影响:①当时——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扭转了战争形势;②长远——形成大土地所有制,促进西部领土的开发及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

    俄国

    方式:农奴高价赎买份地

    影响:①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资金;②小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保留,阻碍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日本

    方式: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

    影响:正式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统一征收地税,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

    易错点35: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评价

    易错点: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评价易陷入一点论,只看到破坏性作用,看不到建设性作用。

    (1)评价英国的“圈地运动”。从道德标准来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一场“羊吃人”的运动;但从生产力的标准来看,英国形成了大土地所有制,这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且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市场和原料等。(2)评价美国的“西进运动”。从道德标准来看,给当地印第安人带来了深重灾难,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但从生产力标准来看,它促进了美国西部领土的开发,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西部扩展,带动了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

    (3)评价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从道德标准来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从生产力标准来看,殖民扩张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与思想观念,客观上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易错点36: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易错点: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认识不清。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其中经济体系指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可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易错点37:世界工业化进程

    易错分析:对世界工业化进程缺乏全面有效地了解。

    (1)中国在明朝和清朝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之首,高于整个欧洲的总和。(2)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英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逐步取代英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后起之秀德国也超过英法,居世界第二。

    (4)在西方殖民列强侵略和清政府、北洋军阀统治之下,中国越来越落后于世界。(5)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升,2024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首次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跻身世界第三。

    易错点38: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与当今的经济危机

    易错点:不能全面比较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与当前金融危机。

    (1)相同点

    ①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都开始于华尔街股市下跌。

    ③由一国波及到多国,都引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波及世界的原因都在于世界市场形成。

    ④都具有较大的破坏力。(2)不同点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着力于各自寻求各自的出路;当前世界各国寻求全球合作来应对危机。这主要是因为:当今国际贸易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各国相互依存程度增强。

    易错点39:二战后,德日经济崛起

    易错分析:对二战后德日经济崛起的原因认识不清。

    (1)二战后两国都实行了一定的社会改革,为发展现代经济奠定了基础。

    (2)两国在战后都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得以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物力进行经济建设。(3)两国政府都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以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4)两国政府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人才培养。(5)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和扶植。

    (6)两国经济发展都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易错点40:经济全球化

    易错分析:对经济全球化的片面理解。

    (1)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2)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3)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第三篇:高考文综-文综知识点汇总

    1.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

    水文:水量

    含沙量

    汛期

    结冰期

    流程

    流速

    水能

    性质(内流

    外流)

    水系:干流流向

    支流数量

    支流分布

    流域面积

    注入何处

    巧计:两量两期三流干支水能性质

    2.地形特征

    (1)地形:山地

    平原

    丘陵

    高原

    盆地

    (2)地势:_高_低

    起伏大小

    (3)地貌:褶皱

    断层

    (流水

    风力)堆积地貌

    (流水

    风力)侵蚀地貌

    (4)特征:山高谷深

    沟壑纵横

    3.水坝建造条件

    (1)落差大

    (2)水量大

    (3)峡谷地形

    (4)移民问题

    4企业应该怎么做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坚持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树立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4)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5)遵纪守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益的统一

    (6)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

    (7)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5.多条等值线分析

    (1)变化规律(从_向_递减)

    (2)走向/弯曲方向

    (3)疏密程度、均匀程度

    (4)局部的特殊弯曲/极值

    6.气候特征的表述

    (1)气温(均值/极值/年较差)

    (2)降水(总量/变率)

    (3)昼夜温差

    (4)光照

    (5)热量

    7.河流航运条件分析

    自然条件

    (1)水量大,季节变化小

    (2)地形平坦,水流平稳

    (3)结冰期短或无

    (4)含沙量小,河流不易淤塞

    社会条件

    (1)人口

    (2)经济发展程度

    (3)河流流向与客货流向是否一致

    8.小农经济特点

    (1)自给自足

    (2)男耕女织

    (3)精耕细作

    (4)分散性

    (5)封闭性

    (6)落后性

    (7)脆弱性

    9.河流沿岸多城市的原因

    (1)地形平坦,便于建设

    (2)土壤肥沃,农业发展条件好

    (3)临近河流,生产生活用水充足

    (4)水陆交通便利

    10.文化的作用(发展文化的意义/为什么要发展文化)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交融

    (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5)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6)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7)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

    11.如何促进文化发展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要立足实践进行文化创新

    (2)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3)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4)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5)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6)

    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加强文化交流;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7)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

    (8)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促进文化的传递、沟通、共享

    12.新建交通显得意义

    (1)扩大运力,完善将通运输网,缓解运输压力

    (2)提升运输速度,节约运输时间

    (3)加强区域经济社会联系

    (4)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5)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13.建设新城区(卫星城)的意义

    (1)缓解城市化问题(市中心环境差,交通拥挤)

    (2)推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3)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14.经济生活:如何解决某问题

    首先要先根据材料,从国家、企业、消费者等主体切入

    (1)坚持科学发展观

    (2)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坚持自主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

    (5)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城乡差距

    (6)坚持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7)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深化改革开放

    15.“政府”相关问题

    (1)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政府应积极履行自身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职能(根据材料、分值,可分为四条或合为一条)

    (3)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4)政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5)政府应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树立政府权威(可分为三条)

    16.寒潮的影响

    (1)导致大风降温,对农业生产造成冻害

    (2)导致冰雪、风沙,破坏交通通信线路,影响人类活动

    (3)带来降水,缓解冬半年的干旱

    (4)杀死土地中的虫卵,减少病虫害

    17.“中共”相关问题

    (1)中共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先锋队,中华民族先锋队

    (2)中共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中共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中共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中共坚持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6)中共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

    18.政治生活:为什么能取得XX成就

    (1)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2)中共的正确领导,中共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积极履行责任

    (4)坚持社会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扩大公民政治参与

    (5)不断完善立法,完备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9.承接产业转移地区的区位优势

    (1)水陆交通便利

    (2)市场广阔,经济发展快

    (3)廉价劳动力丰富,劳动力素质高

    (4)工农业基础好

    (5)教育发达,人才众多

    (6)国家政策扶持

    20.某地人口稠密的原因(如美国东北部)

    (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气候温和,适宜农业发展和人居

    (3)矿产资源丰富

    (4)水陆交通便利

    (5)工业发达,经济繁荣

    (6)开发历史悠久

    21.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

    (1)将读书与做官相结合,提高官员素质

    (2)扩大统治基础

    (3)打破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加强中央集权

    (4)为后世所沿用

    消极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内容僵化,禁锢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22.宗法制

    (1)是什么:以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等级序列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作用: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23.郡县制

    (1)地位:中央集权制的基础

    (2)优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3)弊端:中央权力过大,地方缺乏自主性

    24.秦朝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地方官制(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3)政治制度:推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

    25.元朝行省制的影响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加强中央集权

    (2)促进民族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

    (3)为中国的省制奠基,影响后世

    26.自然经济的弊端

    (1)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阻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是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4)阻碍古代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变,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27.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1)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

    (2)出现“夜市”,隋唐时期出现的草市更加繁荣

    (3)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视

    (4)出现纸币“交子”

    28.“商帮”出现的原因

    (1)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2)城镇经济繁荣

    (3)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丰富

    29.政治:与“价格”有关的大题

    (1)价值决定价格

    (2)供求影响价格

    (3)价格变动的影响生产,有助于生产者及时调节生产规模,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4)价格变动影响人民生活

    (5)物价水平影响消费(消费本身、消费观)

    (6)价格变动有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引导生产消费

    (7)价格变动有助于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8)

    价格变动有助于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30.对古希腊民主制的评价

    积极

    (1)为西方近代民主制度奠基

    (2)民主氛围下,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消极

    (1)范围:局限于成年男性公民,是少数人的民主

    (2)过分泛滥的直接民主,易导致公民暴政

    (3)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维护奴隶制度

    31.商鞅变法的影响

    (1)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3)废分封行县制,确立中央集权制

    (4)使秦国富国强兵,为多民族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3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如何发展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中共坚持民主执政和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党内民主带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4)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5)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自觉履行政治性义务,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33.我国的外交政策

    (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我促发)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维和促发)

    (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树立负责人的大国形象

    34.泥石流发生的原因

    (1)陡峭的沟谷地形

    (2)暴雨/持续降水

    造成洪水

    (3)大量松散堆积物

    (4)植被覆盖差

    35.滑坡发生的原因

    (1)坡度陡

    (2)土质疏松,土层稳定性差

    (3)植被覆盖差

    (4)工程、降水加剧不稳定性

    36.沙尘暴发生的原因(以华北地区为例)

    (1)春季冷空气势力仍较强,且距冷远近,风力大

    (2)北部地区多沙漠分布,提供沙源

    (3)春季升温快,蒸发旺盛,地表易起沙

    (4)地形平坦,对风力削弱作用弱

    37.地理环境区位要素(强烈推荐)

    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半球位置(4)地区方位

    例:巴基斯坦

    位于北半球低纬度,东半球,南亚西北部,南临阿拉伯海

    自然区位要素

    (1)地形(详见no.2)(2)地价(3)地理位置(是否优越)(4)气候(详见no.6)(5)水文(详见no.1)(6)植被(7)土壤(8)自然资源

    社会区位要素

    (1)工农业基础(2)经济水平(3)人口(4)劳动力(5)交通(6)市场(7)教育(8)科技(9)基础设施(10)历史(11)政策

    巧记

    自然:三地气水土长树,自然资源土里埋

    社会:工农基础经济好,人口众多劳力足,交通便利市场广,教育发达科技强,基础设施建设好,历史悠久政策帮

    38.为什么要促进就业

    (1)就业是民生之本

    (2)就业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而实现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

    (3)劳动者通过就业获得劳动报酬,从而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

    (4)就业能够促进劳动者实现人生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就业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6)就业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7)就业能够提高消费水平,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8)就业能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9.为什么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2)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有助于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有助于提高收入水平,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5)有助于控制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6)有助于维护劳动者利益,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7)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提高的保证,有助于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0.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1)大力发展生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

    (4)再分配更加重视公平,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5)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财政税收政策调节分配

    (6)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提高的保证,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1.“人民群众”的哲学意义(就是说你在材料了看见“人民群众”,能想到的要点)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2)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将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最为最高价值诉求

    42.税收(这个可能考的比较少)

    (1)本质: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作用: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市场监督的重要方式;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

    (4)意义:·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有助于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43.农业发展优势条件

    (1)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温差是

    瓜果种植的必要要点)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价低

    (3)河流流经,水源充足

    (4)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5)降水充足,雨热同期

    (6)廉价劳动力充足

    (7)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这条多用在东亚的水稻种植业)

    (8)政策扶持(憋不出要点就加上它吧)

    44.与“消费”有关的大题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是消费的动力;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水平)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需求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会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与发展)

    (3)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当前收入;预期收入;社会收入差距)

    (4)物价水平影响消费(消费水平;消费观念)

    (5)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4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趋势

    (1)君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明朝废除宰相)

    (2)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权力逐步削弱

    影响

    (1)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促进经济文化繁荣

    (2)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4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

    早期(先秦)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2)未实现高度集权

    (3)家国一体

    中晚期(秦及之后)

    (1)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

    (2)官僚体系代替宗族体系

    (3)官吏任免制代替世袭制

    47.如何促进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要大力发展生产

    (2)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3)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稳定物价

    (4)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完善社会保障,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促进就业

    (5)国家要建立一个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这条可不答)

    (6)企业坚持诚信经营,保证产品质量

    (7)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8.如何促进就业

    (1)政府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2)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3)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发展个人才能,提高个人素质

    Ps正确的就业观

    竞争的就业观

    多种方式就业观

    职业平等观

    自主择业观

    49.文化交流的意义

    (1)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推进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促进中华文化发展

    (3)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4)有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这条可不答)

    50.如何看待文化多样性(或

    文化交流的要求)

    (1)既要尊重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求同存异,和睦相处

    (2)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3)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51.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1)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

    (2)降水多,淋失作用强

    (3)植物根系发达吸收强,养分储存在植物体内

    52.水土流失

    原因

    (1)地貌形态不稳定,土壤垂直节理发育,易被侵蚀

    (2)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3)植被覆盖差

    (4)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治理措施

    (1)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2)小流域综合治理

    (3)修建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梯田

    53.能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输入区(如西气东输的长三角)

    (1)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2)优化能源结构

    (3)缓解能源短缺

    对输出区(如西气东输的新疆)

    (1)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能源优势,带动经济发展

    (2)带动就业,增加收入

    (3)完善基础设施

    54稳定物价(这个是抄的板书)

    原因

    (1)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

    (2)物价水平影响消费水平

    (3)价格变动影响企业生产、人民生活

    (4)有助于提高消费水平,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5)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6)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有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感觉这条扯远了)

    措施

    (1)加强宏观调控

    (2)供求影响价格,扩大生产,增加供应

    (3)坚持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4)实行适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5)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哄抬物价

    55.城市空间形态(其实适用于一切问分布形态的题)

    (1)条带状(典例:兰州)

    (2)团块装(典例:很多)

    (3)放射状(典例:北京)

    (4)组团状(典例:武汉)

    56.“公民”相关问题(公民应该怎么做)

    (1)依法有序参与民主政治,行驶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2)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

    (3)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依法行使监督权,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监督国家机关工作

    (5)了解政府的性质与职能,支持政府工作(这条很少用到)

    57.台风的防治

    (1)加强监测预报

    (2)营造沿海防护林

    (3)修建沿海堤坝,修筑护坡工程

    (4)制定应急预案

    58.旱灾的防治

    (1)加强监测预报

    (2)人工增雨

    (3)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4)发展节水农业,培育抗旱品种

    59.经济生活:“资源配置”相关大题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但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弊端

    (2)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具有调节作用,有助于资源合理配置

    (3)财政、货币、税收政策有助于调节资源配置

    (4)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60.文化生活:“教育”相关大题

    (1)含义:人类特有的,传递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2)功能:选择,传递,创造文化

    (3)地位:·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化建设上上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61.科技

    经济生活:科技进步的意义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科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

    (3)有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4)有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5)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节能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化生活:为什么要重视科技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交融

    (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5)科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6)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62.“国际社会”答题常用要点(政治生活第四单元)

    (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的(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我促发)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维和促发)

    (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7)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和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8)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际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国际冲突的根源

    (9)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10)主权国家的权力和义务(书上有,不赘述了)

    (11)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材料中涉及联合国才需写出)

    63.产业转移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分工合作,加强区域经济社会联系

    (3)促进工业化、城市化,也带来环境污染,加剧资源消耗

    (4)增加就业机会,改变劳动力空间分布

    64.文化生活:“XX精神”的影响(为什么发扬“XX精神”)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4)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5)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中华民族精神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有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7)有助于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8)有助于弘扬主旋律,发展先进文化,抵制落后腐朽文化

    65.“辩证否定观”常用要点

    (1)辩证否定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辩证否定观是联系与发展的环节

    (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

    (4)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66.经济生活:怎么做?

    (1)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

    (2)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3)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控制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4)企业应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5)企业应坚持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树立竞争优势

    (6)企业应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7)企业应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8)企业应遵纪守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益的统一

    (9)企业应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1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1)坚持自主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

    (12)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城乡差距

    (13)坚持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14)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深化改革开放

    (15)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

    (16)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运用WTO规则、法律维护经济安全

    67.文化生活:怎么做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要立足实践进行文化创新

    (2)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3)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4)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5)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6)

    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加强文化交流;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7)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

    (8)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促进文化的传递、沟通、共享

    (9)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10)积极发展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群众利益与呼声,为人民群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11)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12)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3)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思想道德建设

    (14)加强科学文化素养,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68.“收入分配”相关要点

    (1)分配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2)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收入分配公平能调动劳动着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

    (4)财政、税收政策有助于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69.“市场经济”相关要点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但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弊端

    (2)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具有调节作用,有助于资源合理配置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为目标,具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4)构建一个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维护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70.XX地理事物分布特征

    (1)_多_少

    (2)沿_分布

    (3)集中区域(例: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

    (4)均匀程度

    71.哲学:如何看待XX社会问题

    (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3)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将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最为最高价值诉求

    72.“意识能动性”相关要点

    (1)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意识对人们认识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3)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5)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规律客观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3.“社会发展规律”相关要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5)社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4.历史答题模式

    (1)结合XX/根据XX/从XX角度分析…:先列出X

    (2)如何认识XX/如何理解XX:,怎么样(影响)

    (3)比较A和B:分别列举A和B的背景

    内容

    影响

    (4)评述XX:先述(是什么,为什么)后评(意义,影响)

    (5)评价:是什么,怎么样

    (6)特点:目的,方式,性质

    75.火山爆发的影响

    积极

    (1)提供地热资源

    (2)产生多种矿产资源

    (3)火山灰增强土壤肥力

    消极

    (1)影响空中交通

    (2)火山灰加暴雨形成泥石流,破坏路桥城镇,危及人身安全

    第四篇:易错知识点

    易错知识点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中国的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是戊戌变法

    2、新疆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标志是西汉西域都护(前60年)

    西藏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标志是元朝巡检司

    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者列宁;新政的实施者:罗斯福

    4、一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爆发的标志:奥匈帝国攻打塞尔维亚

    5、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华约成立

    6、日本局部侵华的标志:九一八事变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七七事变

    7、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8、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七大

    邓小平理论首次写入党章是在哪一次会议:十五大

    9、一战的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二战的性质:反法西斯战争

    10、社会主义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完成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2、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是对工业的调整

    13、秦朝完成统一前221年鸦片战争1840年甲午中日战争1894

    辛亥革命1911洋务运动19世纪 60年代到90年代

    中共一大1921.7.23日,九一八事变1931.9.18七七事变1917.7.7

    抗日战争胜利 1945.8.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10.1一五计划1953~1957三大改造完成1956年底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尼克松访华197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香港回归1997中共十五大1997澳门回归1999年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完成19世纪40年代

    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 美国南北战争1861.4月~1865.4月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19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20世纪四五十年代

    14、新中国的外交

    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20世纪90年代的外交成就: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1世纪初的外交成就: APEC、WTO21、前两次科技革命中美国的成就

    工业革命: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 碳丝灯泡飞机

    22、列举日本历史上的两次改革:大化改新明治维新

    列举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全面侵华战争

    23、中国古代行政制度:西周: 分封制秦朝: 郡县制元朝:行省制

    24、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及革命后颁布的法律文件:

    英国:《权利法案》法国《人权宣言》《法典》

    美国 《独立宣言》《宪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5、近代中国三大历史巨变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毛泽东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邓小平领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五篇:2024届高二历史小高考复习易错知识点汇总复习

    2024届高二历史小高考复习易错知识点汇总复习2024.3.10

    高二历史学业测试易错易混点归纳

    必修一:

    1、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

    分权的制度。

    2、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推行郡县制。

    3、秦汉的三公九卿制确立了专制集权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集权制。

    4、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5、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革命运动,并不是取得了彻底胜利,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这个彻底只是表达一种斗争精神。

    6、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7、国民党一大主要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8、武昌起义胜利了,但:辛亥革命失败了;北伐战争胜利了: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9、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表现为急躁冒

    进、急于求成。中共三次纠错会议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10、中国近代前期三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

    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义和团运动(不考)

    1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的名称辨析: “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地点在南方,目的是反蒋,是阶级矛盾的体现。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地点主要在华北,目的是抗日。“解放区”: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12、“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13、特别行政区:在政治上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而经济特区主要是有优惠的经济政策。

    14、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美苏对抗的结果。

    15、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6、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三大政策”的不同: 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从影响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7、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18、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19、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20、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直接)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21、注意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

    22、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2024年中国主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也是如此。

    23、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24、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达到鼎盛(“黄金时代”)。

    25、美国实行的:既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

    是(总统)共和制。

    2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妥协的结果。

    27、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

    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28、俄国的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只是推翻了沙皇统治,是十月

    革命的准备,而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社会主义革命。

    29、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当时资

    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30、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不是新中国的成立,而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3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

    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32、美国的“冷战”政策: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

    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3、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

    解体。

    34、“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因为多极

    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

    必修二: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2、唐朝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犁耕模式的定型,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

    “闭关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出现的根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5、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6、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根本原因: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

    7、民族独立和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没有民族独立就不

    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8、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9、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使用机器生产。

    10、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1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不是完全解体,一直到1953年三大改造,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体地位。

    12、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关系问题:民族资本主义不是以洋务企业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洋务运动在引进先进技术、培养人才、创办近代企业等方面都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示范的作用。

    13、《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是指允许

    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14、新中国1949—1956年“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15、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1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17、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而不是实行农民土地的私有制。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的公有制形式,改变的是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形式等。因此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18、当今的主动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的区别:

    背景不同: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被动进行的。

    基础不同:今天的对外开放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旧中国的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

    影响不同:今天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旧中国开放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与掠夺。

    19、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仍是市场经济。

    20、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2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重点不同。

    22、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

    论(凯恩斯主义)(1921年,1933年)

    23、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只是反映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不是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必修三:

    1、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明清民主启蒙思想家仍然是地主阶级儒学家,是对传统儒学批判的继承。

    2、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

    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3、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主要依据是从此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

    4、三民主义的地位:民族主义是革命的前提(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是革命的核心(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是革命的补充(社会革命)。

    5、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问题: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的奋斗目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蕴含在新三民主义之中,但不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而是为实现新三民主义所采取的斗争方式和手段。

    6、毛泽东思想: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7、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8、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9、中国的三次伟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1949年);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1956年);从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转变(1978年)。

    1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

    11、启蒙运动高潮出现在法国,而不是英国,这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阻碍在思想上的反映。

    1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

    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13、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运动更为彻底,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1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是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

    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

    15、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它追求主观理想,不再突出人的理性,注重抒发个人情感。现实主义文学从19世纪30年代起成为文学的主流,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显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而出现的,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现代主义文学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繁盛时期,由于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恐惧,从而使他们迷茫、痛苦,找不到出路,是一种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推荐阅读:
    2024高考文综历史易错知识点(大全)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高中(5篇材料)
    海南大学开学时间2024最新(优秀范文五篇)
    爱心包裹受赠感谢信[精选多篇]
    关于医生故事作文700字[合集]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