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入党申请书 自我鉴定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五篇)

    栏目:十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雾凇晨曦 时间:2024-06-16 21:12:47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

    地理学科有理科特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这常常令学生学习地理心生畏惧,部分学生从而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导致班级地理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小编为大家整理归纳了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的球体。

    2、地球绕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

    3、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4、地球绕太阳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5、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形成四季和五带。

    6、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7、0度纬线是赤道;0度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地球仪上只有一条0度纬线、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

    8、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9、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经线和纬线。

    10、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11、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经线或者是180度经线,就看度数,度数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西增大的为西经。

    12、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度数顺时针增大的是东经,逆时针增大的为西经;在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则相反。

    13、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14、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纬线,就看度数,度数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向北增大的为北纬。

    15、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纬要用以下规律:以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南纬;以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北纬。

    16、0度(赤道)划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划分东西半球。

    17、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A、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

    B、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数比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表示的内容简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指向北方;

    B、利用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无指向标、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8、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19、相对高度:两地之间的垂直距离。

    20、等高线: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

    一、位置优越

    【半球位置】

    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

    1、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近50度),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小部分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没有寒带。

    2、我国南北跨纬度近50度,由于高纬地区气温低,低纬地区气温高,所以气候南北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带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从而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并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

    1、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国土辽阔

    【辽阔的陆地领土】

    1、我国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2、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国家有14个。

    3、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4、我国领土东西距离约5000多千米;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

    【领土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最南瑞——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

    【广袤的海洋国土】

    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其中,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

    【主要岛屿】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以上,沿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等岛屿。【我国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口诀)

    东有朝鲜北蒙俄、西北吉塔哈萨克;西面巴基斯坦阿富汗、南有缅甸越南和老挝;

    西南不丹泥泊尔、印度西藏一山隔;隔海相望共六个、印马文菲日韩国;

    【中国之最】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我中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三、34个省级行政区

    【三级行政区划】

    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

    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4个省级行政区简称三字经】(口诀)

    京津沪、内蒙古;黑吉辽、冀豫鲁;青宁新、浙皖苏;

    湘鄂赣、晋陕甘;闽粤桂、琼台黔;港澳渝、川藏滇;

    【5个自治区】(口诀):新疆西藏和广西、内蒙宁夏自治区;

    【4个直辖市】(口诀):重上北天;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理性知识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联系的知识。它包括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理论三部分。地理理性知识的学法在策略上应有的放矢,即学概念要抓本质特征;学规律要找联系、找趋势;学理论要使概念和规律系统化。在技能上分为以下三种学法:

    1地理概念的学法。按照学习心理即感知、理解、记忆、区别概念的进程分为:

    ⑴感知概念的学法,即利用自己头脑中原有的感性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想象力,首先感知地理事物存在的状况;其次发现地理事物的特征,最后经抽象、概念的思维过程,抓住地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通过“感知事物→发现特征→抓住本质”三个具体步骤学习概念的学法。

    ⑵理解概念的学法,即在感知概念的基础上,先通过分析概念的内涵,再划分概念的外延(即归纳类型)两个具体步骤,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理解概念的学法。

    ⑶记忆概念的学法,即在感知和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对比、归纳、挖掘特征等相互并列或互补的方式,将概念的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的学法。

    ⑷区别概念的学法,即通过对概念之间本质属性或各种关系的比较,找出概念之间差异的学法。此学法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记忆概念,最适合学习易混淆的概念。操作时可从分析、对比概念之间的本质属性入手,找出差异,如时间与空间的区别;从概念的从属关系上区别,如降水与降雨,土地与土壤。从概念的并列关系上区别,如气候类型、植被带、自然带之间的区别;从概念的因果关系上区别,如风蚀作用与风蚀地形;从概念的对立关系上区别,如气旋与反气旋;从概念的近似关系上区别,如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从概念的交叉关系上区别,如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与外流区、内流区的界线。

    2地理规律的学法。地理规律是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它包括地理原理、地理分布规律和地理演变规律三部分。学习地理规律从策略上一定要抓住“联系”,寻找地理事物本质联系的原因,明确地理事物联系的状况,清楚地理事物联系的发展过程或趋势。从技能上需要掌握学习地理规律的主要方法。

    ⑴因果联系的学法,即在阅读课文、阅读图像、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或对规律所涉及的概念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找出地理事物为什么存在必然联系的原因,从而理解规律的学习方法。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原理,也可用于学习地理分布规律和演变规律的成因分析。例如,在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产业转移的原因,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周期性演变规律的原因时,均可用此法学习。

    ⑵空间联系的学法。由于地理事物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里(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甚至宇宙空间),有其空间位置、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所以,地理事物联系的状况,主要是空间联系。只有明确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事实,才能进一步理解地理事物与空间的本质联系。学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事实及其空间联系,最好的工具就是地理图像,尤其是地理分布图。空间联系的学法,就是通过阅读地理分布图,在明确了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分布、结构等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明确地理事物与空间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理解规律的学法。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分布规律。例如用此法学习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等内容。

    ⑶时间联系的学法。由于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发生,并随时间而变化。所以,时间联系的学法,就是采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逻辑方法,来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随时间发生、发展、变化的学法。它一般要用四个步骤来学习。首先,要特别关注地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其次,在阅读地理图像、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比较不同时期地理事物存在的状况,找出不同时期地理事物发展的特点;然后,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明确不同时期地理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最后,用概括的、准确恰当的语句或简图(表),表达出地理事物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演变规律,如学习生物演化序列,气候变化史、城市化进程等演变规律。同时也可作为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分布规律的辅助学法。

    3地理理论的学法。地理理论是有关整个地理环境或其中某一广阔领域的整体认识,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经过系统化后形成的知识体系。地理理论的学法就是通过综合分析和系统归纳,使相关的概念和规律系统化的学法。它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首先,建立新的概念;其次,明确理论中包括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明确地理理论的基本观点。例如板块构造理论的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学习、中心地理论的学习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常用知识点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面向太平洋,海岸线漫长,沿海港口多,有利于海运发展。陆上国界线漫长,接壤的国家多,容易导致不稳定。南北跨纬度大,东西跨时区多,山地居多。

    1、地理位置: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看,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

    3、主要邻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有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4、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它们与太平洋连成一片。

    5、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并能在地图上找出其位置。(八年级上册P10和P7)

    6、2024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7、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8、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另外55个民族人口较少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壮族。

    9、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呈东多西少的特点;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10、能在地图上找出京广线、京九线、宝成线昆线、陇海线等铁路干线。(八年

    级上册P91)

    11、主要铁路枢纽各位于哪些铁路的交汇处:

    12、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13、以秦岭—淮河划分南北方向。

    16、南北方人文差异及自然原因:

    17、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是:“高”、“寒”。西北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场。另外在西北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发展灌溉农业;在青藏地区的藏南谷地、湟水谷地等地区发展河谷农业。

    18、珠江三角洲的地理特色: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位置、资源)和社会条件(资金、技术、人才等),与港澳地区以“前店后厂”的模式发展外向型经济。19、北京: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研、教育中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城和国际化大都市。也是全国的交通枢纽中心,近年来,以电子、信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同时是全国对外交往的中心。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

    第二篇: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上地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1、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路上邻国 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 6个。

    2、渤海附近有我国最大的盐场—— 长芦盐场 ,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 舟山渔场。

    3、我国共有 34个省级行政单位, 包括 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 2个特别行政区。

    4、我国总人口为 12.95亿(2024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 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5、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 135人 /km2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39人 /km2的 3倍多。

    6、我国以 黑河—腾冲 为界, 东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7、我国有 55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数最多。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 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 大杂居,小聚居 ”的特点。

    8、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 自西向东:一、二、三。

    9、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是活动积温。

    10、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1、一个地方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12、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 我国的雨季。

    13、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14、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它是我国最长、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 水能宝库 ” 和 “黄金水道 ”之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15、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16、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17、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

    18、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 地为非农业用地。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 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19、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 400mm 的西部内陆地区。

    20、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 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 水平的四分之一,排名在第一百一十位之后。

    21、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从时间分配看, 夏季 我国降水集中,冬春季则降水少;从空间分配看, 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兴建水库 可以有 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跨流域调水 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

    22、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23、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交通运输 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 “先行 官”。

    24、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 生命线 ”。东部地区交通运输 网络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25、火车时刻表中的“↓(↑”表示“过站不停”和列车的行驶方向(上行,下行。

    26、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 统称农业。农业 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 基础产业。农作物包括 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宜 水稻北宜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种甘蔗 北甜菜、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27、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28、工业 是国民经济的 主导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29、高新技术产业 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 龙头 ”的产业, 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高新技 术产业的特点: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销售收入中, 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 例大;产品更新换代快。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 大分散,小集中 的分布特点。秦岭—淮河一线

    1、地理分区上: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气候类型上:温带季风气候(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的分界线。

    3、温度带上: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的分界线。

    4、自然带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的分界线。

    5、典型植被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的分界线。

    6、土壤上:棕壤(北和红、黄壤(南的分界线。

    7、水文上: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8、干湿地区上:半湿润地区(北与湿润地区(南的分界线。

    9、地形上: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10、一月份月平均气温 0℃等温线经过地区。

    11、年降水量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12、农业:小麦主产区(北方旱作农业与水稻主产区(南方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13、亚热带水果柑橘生长的北限(橘生南国。

    第三篇: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一、地理位置优越

    (一)地理位置:

    (1)从半球位置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处于中纬度地区;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3)从海陆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位置的优越性:

    (1)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①为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热量。

    ②纬度南北跨度大,使南北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①面临大洋,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对外经济联系。

    ②我国西部深入大陆内部,有利于发展陆上交通,加强与中亚、西亚、欧洲等的联系。

    ③面临大洋,背靠大陆,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在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形成丰富的降水。

    二、疆域辽阔:

    (1)

    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陆上边界线长2.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

    (2)我国领土的四个端点:

    ①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的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N)

    ②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南北跨纬度约为50度,南北最大距离约为5500千米,因而冬季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绿意盎然。)

    ③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④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73°E)。

    (东西跨经度约62°,东西相差约4个小时,东西最大距离约5000千米,因而东部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西部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

    (3)我国的临海与岛屿:自北向南依次为: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内海:渤海、E琼州海峡;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

    (4)中国的陆上邻国:(14个):F朝鲜,G蒙古,H俄罗斯,I哈萨克斯坦、J吉尔吉斯斯坦、K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N印度、O尼泊尔、P不丹、Q缅甸、R老挝、S越南。

    (5)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T韩国、M日本、L菲律宾、W马来西亚、Y文莱、Z印度尼西亚。

    三、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

    (2)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特殊省:(部分省区简称,行政中心表)

    全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全称

    简称

    行政中心

    称的省

    A云南省

    云或滇

    昆明

    I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

    呼和浩特

    B贵州省

    贵或黔

    贵阳

    J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

    C四川省

    川或蜀

    成都

    K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

    D陕西省

    陕或秦

    西安

    H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

    E甘肃省

    甘或陇

    兰州

    L西藏自治区

    拉萨

    上海

    上海

    江西省

    南昌

    重庆

    重庆

    福建省

    福州

    河北

    石家庄

    广东省

    广州

    河南

    郑州

    海南省

    海口

    湖北

    武汉

    安徽省

    合肥

    a、北回归线穿过的省(4个):F台湾、G广东、H广西、A云南

    b、邻国最多的省、面积最大的省:J新疆

    c、邻省最多的省、跨经度最大的省:I内蒙古自治区

    d、跨纬度最大的省:M海南省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一、众多的人口的国家及人口分布东多西少: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0年统计的数据为13.4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5。

    (2)人口方面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3)人口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东部人口密度大,尤其是沿海地区;西部人口密度小。

    (5)人口地理界线:黑河(黑龙江)------

    腾冲(云南省)。

    (6)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河南省,人口最少、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澳门,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是西藏自治区。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56个民族: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91.6%),少数民族55个。

    (2)a、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民族个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云南省;

    b、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西藏自治区—藏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

    c、台湾省--高山族,海南省--黎族,东北地区--满族、朝鲜族,西北地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西南地区--傣族、苗族、彝族等。

    (3)民族政策:平等、团结、自治。

    二、民族分布的最大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民族分布状况:汉族遍布全国,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等边疆地区。

    三、民族文化

    傣族——泼水节,藏族——雪顿节、信奉佛教,回族——开斋节、信奉伊斯兰教,蒙古族——那达慕节,高山族——丰收节,彝族——火把节,朝鲜族——长鼓舞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地势特征

    一、中国的地形和地势:

    (1)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沿36°N地形剖面图如上图)。

    (2)阶梯划分的主要依据:海拔高度。

    (3)三级阶梯概况:

    地势阶梯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

    1000-2024米之间

    盆地和高原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丘陵和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4)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比重最大,为33%,山区为山地、崎岖的高原、丘陵地区的统称,山区占全国总面积的2/3)。

    (5)主要的山脉: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

    走向

    山脉名称

    东西

    天山①~阴山②

    昆仑山③~秦岭④

    南岭⑤

    东北---西南

    大兴安岭⑥~太行山⑦

    ~巫山⑧~雪峰山⑨

    长白山⑩~武夷山11

    台湾山脉12

    西北-东南

    阿尔泰山脉13

    祁(qí)连山脉14

    南北走向

    贺兰山15

    横断山16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17(最雄

    伟的山脉)

    (6)主要地形区及特征:

    ①四大盆地:

    ②四大高原:

    准噶尔盆地(A):位置最北,纬度最高

    内蒙古高原(E):广阔坦荡

    塔里木盆地(B):面积最大,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

    黄土高原(F):沟壑(hè)纵横

    柴达木盆地(C):海拔最高、“聚宝盆”之称

    云贵高原(G):地势崎岖,石灰岩广布

    四川盆地(D):内部低山丘陵起伏,有“天府之国”之称

    青藏高原(H):世界海拔最高,有“世界屋脊”之称,(“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③三大平原:

    ④三大丘陵:

    东北平原(I):面积最大,“黑土地”

    辽东丘陵(L)

    华北平原(J):主要由黄河冲积形成,也被称为“黄淮海平原”

    山东丘陵(M)

    长江中下游平原(K):“鱼米之乡”之称

    东南丘陵(N)

    第二节

    气候基本特征

    一、气温

    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

    (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

    a、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b、造成南北气温差别大的主要原因:纬度因素(我国南北跨纬度大)。

    c、一月份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2、温度带:

    (1)依据:根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

    (2)六个温度带与耕作制度、分布的主要地形区:

    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

    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

    熟制

    一年三熟

    一年二熟或三熟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

    作物

    水稻

    水稻

    冬小麦

    春小麦

    春小麦

    青稞

    地形区

    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

    山东辽东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塔里木盆地

    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

    青藏高原

    二、降水

    1、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1)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集中于夏季。

    (2)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3)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4)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端。

    (5)我国年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台湾的火烧寮,最小值出现在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2、干湿类型:

    (1)划分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2)四类干湿区:

    干湿类型

    降水量(毫米)

    分布地区举例

    植被

    农业类型

    湿润区

    大于800mm

    南方地区

    森林

    水田农业

    半湿润区

    400mm―800mm

    华北平原

    森林、草原

    旱作农业

    半干旱区

    200mm―400mm

    内蒙古高原东部

    草原、荒漠

    畜牧业

    干旱区

    小于200mm

    西北地区大部

    荒漠

    三、气候:

    1、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2、我国的气候特征及优越性:

    (1)气候复杂多样: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2)季风气候显著:使许多农作物在我国的种植区比同纬度其他国家纬度偏高。

    3、我国的季风:

    (1)夏季风与冬季风:

    季风

    源地

    风向

    性质

    夏季风

    太平洋(东南季风)、印度洋(西南季风)

    偏南风

    温暖湿润

    冬季风

    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

    偏北风

    寒冷干燥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a、季风区:夏季风能到达的区域称为季风区。

    b、非季风区:夏季风不能到达的区域称为非季风区。

    c、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一、我国的湖泊:

    (1)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是:J青海湖(世界面积最大湖:里海)。

    (2)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K鄱(Pó)阳湖(世界最大淡水湖:苏必利尔湖)

    二、外、内流河与外、内流区:

    (1)外流河: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如长江、淮河。

    (2)外流区:供给外流河河水的区域叫外流区,我国外流区面积占2/3。

    (3)主要外流河:

    a:注入太平洋:

    A长江、B黄河、C珠江、D黑龙江、E淮河、澜沧江(湄公河)。

    b:注入印度洋:

    H雅鲁藏布江、怒江

    c:唯一注入北冰洋:

    F额尔齐斯河(鄂毕河)。

    f:人工运河:

    I京杭运河:世界上开凿最

    早、长度最长的人工河。

    (4)主要内流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G塔里木河。

    (5)内外流河的水源补给:外流河水源来自大气降水;内流河水源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内外流河的汛期都在夏季,但两者原因不同。

    三、长江与黄河概况:

    识图一:

    源地:A唐古拉山

    注入海洋:B东海

    分界点:C宜昌,D湖口

    支流:E汉江、F嘉陵江、G岷江、H雅砻江、I赣江、J湘江、K乌江

    湖泊:L鄱阳湖、M洞庭湖

    水电站:N葛洲坝、O三峡

    城市:P上海、Q南京、R

    汉、S重庆、T攀枝花

    识图二:

    源地:A巴颜喀拉山

    注入海洋:B渤海

    分界点:C河口、D桃花峪

    支流:E湟水、F汾河、G渭河

    水电站:H龙羊峡、I刘家峡、J青铜峡、K三门峡、L小浪底

    省区城市:M陕西、N山西、O内蒙古、P河南、Q郑州、R山东、S四川

    (1)长江、黄河概况:

    注入海洋

    源地

    分界点

    主要支流

    流经地形区

    长江

    东海

    (青海)

    唐古拉山

    湖北宜昌

    江西湖口

    汉江(最大支流)、嘉陵江、岷江、雅砻江、赣江、湘江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黄河

    渤海

    (青海)

    巴颜喀拉山

    内蒙古河口

    河南桃花峪

    湟水、汾河、渭河(最大支流)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a、长江干流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我国最长、水量最大的、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度世界前三的河流: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水量世界前三的河流:亚马孙河、刚果河、长江)。

    b、黄河干流长5500千米,为我国第二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长江、黄河都发源于青海省,都流经的省区是青海省和四川省,都流经的地形区是青藏高原。

    (2)长江、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a、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A“水能宝库”: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电站有: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等。

    B航运:“黄金水道”,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四川宜宾以下四季通航。

    C治理:首要任务是防洪(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洪水)。

    b、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A水能:主要集中在中上游河段,水电站:龙羊峡(青)、刘家峡(甘)、青铜峡(宁)、三门峡、小浪底(河南省、中游)。

    B

    灌溉农业:“塞上江南”(b河套平原和a宁夏平原)、渭河平原、湟水谷地。

    C治理:关键是治沙,根本: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黄河最大危害是下游的(河南山东)“地上河”)

    活动课

    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2、自然灾害种类的分布地区及原因

    灾害种类

    分布地区

    原因

    旱灾

    华北平原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洪涝

    南方地区

    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地震

    台湾省、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

    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西南区位于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上;华北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滑坡、泥石流

    中西部山区,西南最集中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

    寒潮

    北方地区为多发区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台风、风暴潮

    东南沿海

    濒临西北太平洋

    3、避灾:

    (1)发生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2)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有序撤离到安全空旷地带,不能及时撤离可暂时躲在小开间的墙角。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

    (1)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比重最大)

    (2)耕地占世界第四位,林地占世界第六位

    二、几类土地资源的分布:

    (1)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2)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

    (3)我国三大林区:a东北林区(最大的自然林区);b西南林区(树种最丰富的林区)c东南林区(最大的人工林区)

    三、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山地多,平地少。(山区为山地、崎岖的高原、丘陵地区的统称)

    后备耕地资源缺乏。(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省区)

    四、我国土地政策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第二节

    节约与保护水资源

    一、水资源:

    (1)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指可用的淡水资源。

    (2)中国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

    (3)目前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4)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一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来衡量。

    (5)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

    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解决办法:

    ①时间分配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修建水库)。

    ②空间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

    三、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原因: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②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

    措施:①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②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

    四、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我国北方水资源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淮河、海河、辽河。

    五、跨流域调水工程包括:

    A:引滦入津、B:引黄入晋、C:引黄济青、D:引滦入唐、E:南水北调东线方案、F:南水北调中线方案、G:南水北调西线方案

    南水北调:把我国长江流域的水调往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分为东线方案、中线方案、西线(主要缓解西北地区缺水)方案。

    活动课

    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及分类:

    (1)含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源于自然界、有用性)如土地、矿产、森林、水能、太阳能等。

    (2)分类: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循环利用的资源叫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和培育),如土地、森林、水、水能等;用一点少一点,短时间(或人类历史时期)不可再生叫非可再生资源(珍惜和节约),如矿产资源。

    (3)我国自然资源现状: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第一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及其地位:

    (1)农业: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等部门。

    (2)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农业地区分布

    1、东西部差异

    (1)东西部分界线:以400mm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为界,可分为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区。

    (2)东部是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区,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3)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2、南北差异

    (1)东部以800mm(秦岭-淮河线)为界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耕地类型:南方水田,北方旱地。

    (2)粮食作物:南稻北麦。

    (3)油料作物:南方油菜,北方花生。

    (4)糖料作物:南方甘蔗,北方甜菜。

    (5)东北平原一年一熟(春小麦),华北平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冬小麦),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6)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1、农业发展的条件:自然条件:地形、水资源、气候、土壤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技术水平、交通运输、国家政策等

    2、布局原则: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的山区---林业(保持水土)宜林则林;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耕作业,宜粮则粮;在降水较少、草场广布的地区---畜牧业,宜牧则牧;在河湖较多、水流平缓的地方---淡水渔业,宜渔则渔。城市郊区发展郊区农业(花卉、蔬菜、肉、蛋等)---市场需求;桑基鱼塘---生态农业。

    第二节

    持续协调发展工业

    一、工业的地位及分类:(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2)把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称为重工业,如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等;

    把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称为轻工业,如食品、纺织、玩具等。

    二、能源与原材料分布:

    (1)煤炭资源:被誉为“工业的粮食”。

    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处有“乌金三角”之称。山西有“煤海”之称。

    (2)石油资源:被誉为“工业的血液”。

    a、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油气储量最多,有“西气东输”管道从新疆轮南到上海。

    (3)能源分布特点:煤、石油等能源以北方居多,南方多水能

    三、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及分布特点:(北重南轻,中间两个为综合)

    (1)四大工业基地及特点、中心城市:

    代号

    工业基地名称

    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沪(hù)宁杭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的性质及特点

    重工业基地

    北方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中心城市

    沈阳、大连

    北京、天津、唐山

    上海、南京、杭州

    广州、深圳、珠海

    (2)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我国工业分布不均衡,东部工业分布密集,西部工业分布稀疏,表现沿江河、沿海、沿铁路线分布的特点

    五、高新技术产业:

    (1)它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为“龙头”的产业,其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主要特点:从业人员中科研和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大;成本中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费用所占份额大;产品的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快。

    (3)分布及分布特点:大多依附于大城市与高校和科研单位集中地,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在东部沿海地区,已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4)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北京-中关村号称中国的:“硅谷”。

    第三节

    合理发展交通运输

    一、交通运输业的地位及现代五大交通运输方式:

    (1)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二、四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

    运输工具

    运速

    运价

    运量

    适合的运输

    航空运输

    飞机

    最快

    最高

    最少

    贵重急需量少等货物运输

    铁路运输

    火车

    较快

    较低

    较大

    远程量大货物运输

    公路运输

    汽车

    较慢

    较高

    较少

    短途运输,灵活方便

    水路运输

    最慢

    最低

    最大

    远程大宗笨重货物运输

    (1)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2)最机动灵活,能实现从“门口到门口”的服务的运输方式:公路运输。

    (3)以运输液体、气体为主,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小:

    管道运输。

    三、运输方式的选择原则:

    (1)一般说来贵重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选航空运输。

    (2)容易死亡、变质的货物、鲜货、短途可用公路运输。

    (3)大宗笨重不急需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可选择水路或铁路运输(靠水则水路,靠铁路则铁路)。

    四、交通运输网:

    (1)铁路主干网。

    方向

    铁路干线名称

    起止点

    南北

    方向

    京沪线

    北京-上海

    京九线

    北京-香港九龙

    京哈线

    哈尔滨-北京

    京广线

    北京-广州

    焦柳线

    河南焦作-广西柳州

    宝成-成昆线

    陕西宝鸡-成都-昆明

    青藏线

    青海西宁-拉萨

    东西

    方向

    京包-包兰线

    北京-包头-兰州

    陇海-兰新线(第二亚欧大陆桥东段)

    江苏连云港-兰州-乌鲁木齐

    沪昆线

    上海-昆明

    滨洲-滨绥线

    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

    南昆线

    昆明-南宁

    (2)交通运输网的特点: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

    (3)全国交通运输中心:北京、郑州、徐州、兰州、株洲等。

    (4)青藏公路---“世界屋脊”生命线,承担着80%的进藏物资的运输任务。

    (5)青藏铁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起止点:西宁--拉萨。

    第四节

    繁荣地方特色文化

    1、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

    北方民居:院落开阔(地形平坦),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墙厚窗小(冬季低温,保温)。

    南方民居:院落较小(地形复杂),墙薄窗大(夏季高温,散热),屋顶坡度大(降水多,便于雨水流泻)。

    傣家竹楼:下层架空,上层住人(炎热,潮湿)。

    陕北窑洞:(气候干燥,冬季低温)。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北方吃面食(种小麦);南方吃米饭(种水稻);西北地区以肉奶为主(牧区);北方饮暖性的红茶和花茶(低温);南方饮绿茶(炎热)。

    服饰与地理环境:服饰的款式、面料、色彩和衣着的季节更换等均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举例:藏袍(气温日较差很大);蒙古族皮毛服饰(牧区)。

    2、地方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旅游:海南岛的黎族风情—竹竿舞;云南西双版纳傣族风情—泼水节;四川变脸艺术;南京传统庙会;汉族—赶庙会、扭秧歌、舞狮子、赛龙舟。

    3、中国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北京八达岭长城、北京故宫、江苏苏州古典园林、云南丽江古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陕西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皖南古村落、安徽黄山、山东泰山、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甘肃敦煌莫高窟、四川峨眉乐山大佛、山西平遥古城、河南龙门石窟、重庆大足石刻、江苏南京明孝陵等。

    第四篇: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月0℃等温线

    8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限

    水田与旱地的分界限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

    2、四大区域:

    ⑴、划分及分布:秦岭—淮河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确定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降水量(400mm等降水量线)

    确定青藏地区与其它三大地理区域界线的主导因素又是什么?地形地势

    确定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气候

    一.

    北方地区

    1.地形区:东北平原---黑土地

    黄土高原---黄土地,水土流失严重,措施(1修筑梯田

    2)植树造林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地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中国重要的林区。

    耕地:旱地。

    熟制:长城以北——一年一熟(东北平原,春小麦)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华北平原,冬小麦)

    2.工业区和工业中心

    :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

    3.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二.

    南方地区

    1.主要地形区

    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高原:云贵高原。

    丘陵:东南丘陵。

    盆地:四川盆地。

    山地:巫山、雪峰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岭等。

    2.地形特点

    地形复杂多样,位于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西部地形多高原和盆地,东部地形多丘陵和平原。二三阶梯分界线:巫山(左四川盆地,右长江中下游平原)

    二.气候特点

    1.主要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800mm,>0摄氏度(冬季

    三、南方地区的农业特点

    耕地类型:水田。

    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主要农作物:水稻、生猪、柑橘、茶叶、桑蚕、甘蔗、淡水鱼和热带作物。

    三.

    南方地区有色金属资源相当丰富

    四.

    云南傣族服饰短衣长裙,房屋:竹楼,为了适应多雨气候

    三.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和甘肃(兰州)、宁夏(银川)的一部分。

    西部:新疆:三山夹两盆;东部内蒙古高原(以畜牧业为主)

    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是重要的畜牧基地。产品:肉、奶、皮毛

    气候:“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成因;深居内陆,又有山脉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早。因素:海陆位置

    绝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少部分为温带季风气候

    和高山高原气候

    气候特征:干旱,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2)自然景观的变化——从东到西,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原因;降水量从东到西逐渐减少。

    三.河流:河流稀少,多为内流河(塔里木河是中国最大内流河)

    1.主要农业区及农作物

    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盆地中的多个绿洲。主要生产小麦、棉花、甜菜、瓜果等。(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位于黄河沿岸,主要的灌溉农业区

    新疆地区:棉花好,瓜果甜。有利条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2.发展农业的条件

    优势:日温差大;光照强,热量条件较好。劣势:降水少,水源不足

    一.

    青藏地区

    一.地形特点:

    以高原地形为主

    三江源:黄河,长江,澜沧江。被誉为“中华水塔”

    二.气候

    1气候类型:高山高原气候

    2自然环境特征:高寒。

    三.农业畜牧业

    青藏地区种植的青稞和小麦等作物穗大粒饱原因: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重要牧区——代表性畜种是牦牛。主要农业区——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聚宝盆”——柴达木盆地。神奇的“天路”——青藏铁路。

    青藏地区的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藏族人民的主食是糌粑,即青稞、豌豆炒熟磨制而成的炒面。

    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东北地区

    1.位置范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2.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流域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阔的平原。(山环水绕,平原居中)

    3.气候特征: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降水多集中在夏季(空间分布上大致是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

    4.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不均。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口多,山区人口较少。

    (2)。满族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5.城市分布:

    (1)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线沿线地区(铁路运输占主要地位),特别是哈大线(哈尔滨—大连)、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沿线地区。

    (2)哈尔滨: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和重要的铁路枢纽。具有“异国情调”魅力的城市(3)长春: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是中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基地。

    (4)沈阳:职能: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5)大连:是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著名的避暑旅游胜地,全国重要的水产基地

    6(1)农业发展条件: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地形平坦,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

    (2)主要农作物:①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其中玉米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小麦在东北平原广泛分布。②经济作物:甜菜、花生、亚麻。甜菜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3)农业地位: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原因:地广人稀

    7.重工业基地

    (1)工业发展优势条件: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劳动力充足

    (2)工业特征和工业部门:重工业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机械、汽车、石油化学工业等。21世纪以来,东北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轻纺工业也有了长足发展。

    (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升。

    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第一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

    1.位置:地处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北与广东省深圳市相连。

    2.范围或组成: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组成。

    5.地形特征:以低山、丘陵为主,平原狭小。

    6.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香港的年降水量并不算少,但严重缺水。原因是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ƒ缺少大江大河。

    有效的解决措施有:控制人口规模;‚提高节水意识,发展节水技术;ƒ采用污水净化措施:④跨流域调水或海水淡化。

    7.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及措施

    (1)问题:城市建设用地严重不足,地狭人稠

    (2)措施:“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地。

    二.发达的交通运输

    1.地位;世界重要的交通运输中心,有许多航线通往世界各地。

    2.发展现状:(1)海运:拥有宽广的海域和良好的港口设施(2)航空:国际航空中心3)铁路与公路:香港与祖国内地有京九、广深铁路、高速公路、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相连,交通运输非常便捷。

    三.先进的现代服务业(支柱产业)

    1.旅游业:2.国际会展中心:3.国际信息中心:4.发达的教育:

    3.经济结构:以国际贸易为基础,以金融业、房地产业、加工制造业和旅游业为支柱的多元化经济结构。

    (1)对外贸易:香港是世界上著名的自由港,对外贸易长期是香港的主导产业。

    (2)商业:香港商业发达,被誉为“购物天堂”。

    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香港给祖国内地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祖国内地给香港提供: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厂房和日常消费品。

    第二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

    一.地理概况

    1.位置: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珠江口西南,背靠珠江三角洲,毗邻珠海经济特区。

    2.范围或组成:澳门特别行政区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

    3.面积变大原因:因1.珠江口西侧泥沙大量淤积,2.填海造地,4.气候与环境:澳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环境优雅素有“海上花园”之称。

    5.经济:主要经济支柱有博彩、旅游、工业、房地产业以及服务业等。

    6.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是:①气候宜人,环境幽雅;②中西方文华融合,有众多的名胜古迹;③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④交通便利

    ※在右图中填写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

    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珠江三角洲的成因:由珠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三角洲的总称,简称“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区域是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包括9个城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

    2.位置及重要性(优越性):临近香港澳门与东南亚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是中国的“南大门”。

    3.地形:以平原为主。4.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5.发展农业的条件:土地肥沃,河网纵横,水热充足,拥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6.珠江三角洲区域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

    其有利条件是:①临近港澳台及东南亚:②国家优惠的发展政策;③水陆交通便利;④华侨众多,是著名的侨乡;⑤丰富的劳动力及土地租金低廉;⑥相对开放的历史经验。

    二.外向型经济的壮大

    1.发展过程:通过从境外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与管理模式,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引进来:资金、技术、设备与管理模式

    走出去:商品出口

    2.主要城市及发展

    (1)广州:①广州别称“羊城”,是著名的侨乡,华侨人数居全国各城市之首。广州文化教育发达,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粤剧、粤菜、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等蜚声海内外。

    (2)深圳:深圳位于珠江口东侧,南邻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中国重要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综合竞争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

    3.珠江三角洲发展模式:“前店后厂“,珠江三角洲——“厂”;港澳——“店”。

    4.港珠澳大桥中部为什么建成海底隧道?方便大型船只通航

    5.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作用(意义)

    ①缩短了车程,拉近了港珠澳的距离。②加强了珠江口两岸的联系,利于经济往来。③有利于形成深港、广佛、珠澳核心都市圈④有利于三地的物质交流和人才流动。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是:临江滨海;多条铁路通过;稠密的公路网;多个航空港;水网密集。

    区域核心城市。上海(核心)——中国规模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拥有庞大的现代工业体系,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南京————“六朝古都”,是区域内北翼的中心城市,南京港是中国内河航运第一大港。杭州——“中国丝都”,区域内南翼的中心城市,加工制造业发达,也是著名的旅游观光城市。

    第八章

    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

    北京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

    地理位置:①北京经纬度:40°N,116°E,位于中纬度,暖温带。②位于华北平原北缘,不临海洋。

    地形特点:以平原、山地为主。

    地势特点:西北高,东南低,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

    记住图中燕山山脉、太行山、华北平原等地形区。

    气候类型及特点: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晴爽宜人,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集中于夏季。

    北京——文化、政治、经济、交通中心

    城市职能:北京是中国首都,是中国政治中心(例:人民大会堂)、文化中心(例:大学,博物馆,图书馆)和对外交流中心(例:外国大使馆)。

    北京面临有哪些发展中的问题?

    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1.①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南部,位于热带和亚热带。

    2.②海陆位置: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闽)相望。

    3.台湾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是地震多发地区。

    4.组成:台湾省的主体是台湾岛,还包括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

    地形地势特点: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东高西低。依据:河流大多自东向西流。山脉集中分布中部和东部,平原多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台湾山脉走向:东北—西南

    说出台湾岛东部与西部年降水量的差异,分析导致这种差异主要原因。

    东部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中国“雨极”火烧寮,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

    为什么台湾岛上的河流都比较短促,水能资源蕴藏量却相当丰富?

    短促:台湾面积狭小,以山地为主。

    水能丰富:①台湾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②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落差大。

    工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部门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经济模式为:进口——加工——出口型(或外向型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强

    旅游业:台湾省旅游业发达,现已成为其重要的经济支柱。主要旅游景点阿里山、日月潭、台北故宫。

    (1)台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

    ①有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②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③积极吸收国外资金④政策支持

    铁路线的分布特征:呈环状沿海分布,主要影响因素:地形

    原因:①周围沿海地区地形平坦

    ②沿海地区人口和城市集中,经济发达。

    台湾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中东部山地人口稀少

    俄罗斯

    民族:居民以汉族为主.全省约80﹪的人口祖籍为福建省,少数民族主要是高山族。

    哈萨克斯坦

    蒙古

    主要城市:台北:台湾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台湾省最大的城市

    高雄:新兴重化工业基地,也是台湾省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台南:台湾省最早兴起的城市,也是重要的渔港和食品工业基地。赤嵌楼为台湾省著名的古迹。

    第三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

    位置:位于中国西北边陲,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据图记忆: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接壤。(是我国陆上邻国最多的行政区)。

    1.地形(地形特征):

    以山地和盆地为主,自北向南依次是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构成“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大势(看图记忆)。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温差大,降水稀少

    干旱是新疆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原因;深居内陆,距海洋远,受山脉阻挡,海洋水汽不易到达。

    3.河流和湖泊:绝大部分河流为内流河,河流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额尔齐斯河是中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湖泊多为咸水湖和内流湖。

    资源丰富:①土地资源丰富、草地资源丰富②矿产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

    ③气候资源:太阳能资源丰富(原因:降水少,晴天多,日照充足)、风能资源丰富(①靠近冬季风的发源地②植被稀少摩擦力小)

    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有什么影响?

    对西部地区:①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③增加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对东部地区:①能够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②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③改善东部地区的环境质量。

    新疆种植棉花优势条件:①昼夜温差大,可抑制病虫害;②降水少,晴天多,空气湿度小,有利于棉花生长和收摘

    ③盆地边缘多绿洲,地形平坦

    ④有丰富的高山冰雪融水

    新疆哈密瓜特别甜的原因:①日照充足,②昼夜温差大,养分得以积累。

    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和湖泊干涸、耕地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发等。

    2.新疆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新疆干旱区面积广,生态脆弱;

    人为原因: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

    3.采取的措施①植树种草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休耕、轮牧、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土地沙化防治土地沙化。

    第四节

    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喀斯特(石灰岩)地貌广泛发育,地表崎岖。地势西高东低。

    气候及特点: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湿润多雨。

    贵州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海拔较高,夏季较为较凉爽,故'寒暑适中'

    贵州河流常常出现“无头河”、“无尾河”?因为喀斯特地貌广布,地下多溶洞,暗河众多。

    贵州年降水丰富,但许多地方都缺水。请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原因:①喀斯特地貌广布,降水多渗漏地下②地形崎岖,取水困难

    ③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措施:①保护植被,涵养水源

    ②兴修水库,调节降水时间分配③发展节水农业

    1.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贵州石漠化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自然原因:①土层薄,植被根系浅,石灰岩成土缓慢。②地形崎岖,山高坡陡。

    ③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人为原因:陡坡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滥垦乱伐,不合理开矿和工程建设

    三、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石漠化治理的措施)

    1.生态环境恢复措施:封山育林、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坡耕地改梯田。

    2.生态工程措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

    3.社会经济措施:①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型林草业。

    ②发展适合石漠化地区的特色产业(绿色食品、旅游观光等)。③生态移民。

    4.依托大型煤炭基地(六盘水),充分发挥“水火互济’优势,优先发展火电,深度开发水电。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一.

    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淀区,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祁连山脉的乌鞘岭,东到太行山。主要包括山西和陕西大部分、宁夏和甘肃一部分。

    2.黄土高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②缺乏植被保护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人为原因:滥垦乱伐,过度放牧,不合理采矿等导致植被破坏严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1植树造林、种草

    2坡耕地改水平梯田。

    3沟里建坝拦蓄泥沙,打坝淤地。

    3.地表特征:沟壑纵横(或: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形成黄土梁、黄土墚、黄土峁三种地貌

    黄土塬:平坦的黄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黄土梁:长条形的黄土高地,黄土峁:孤立的黄土丘,二者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和交通。

    传统文化:剪纸

    腰鼓

    信天游、秦腔

    白羊肚头巾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第五章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三、教学难点: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

    五、教具准备: 挂图。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答:略。

    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板书: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讲授新课]

    读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请同学们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说出其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提问)哈尔滨、北京——北方地区;武汉、广州——南方地区。

    同学们请看课本第7页图5.9中四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填表(大屏幕显示,逐个比较,依次显示)

    区域 最热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 年降水量(较多/较少)季节分配 南方地区 7月接近30℃ 1月0℃以上 较多

    较均匀

    北方地区7月25℃左右 1月 0℃以下 较少集中在7~8月季节变化明显 板书:

    北方地区 降水较少 最冷月均温低于0℃ 南方地区 降水较多 最冷月均温高于0℃ 活动1:(课文第8页活动第1题)

    归纳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并填写下表。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内容

    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低于800mm 高于800mm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活动2:在图5.9中找出长江、黄河,它们分别属于哪个区域?(南方地区、北方地区)

    老师点拨、引导学生看图5.9,比较长江、黄河流量过程线。提问:哪条河流径流量大?(长江)

    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可以回答:流域内降水丰富。(另外:支流多,汇水区域广也是原因之一,在此老师要适当给学生说明)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说明的是,这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差异,可以做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河流径流量的差异。板书:北方地区:河流流量小 南方地区:河流流量大

    思维发散:大家知道,水到0℃以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结冰)那么冬季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有何差异呢?

    南方河流一般不结冰;

    北方河流冬季普遍有结冰现象。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5.9中两幅植被景观图。比较南、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

    南方:常绿林。

    北方:落叶林、针叶林。

    教师做适当解释:这是在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下,长期适应环境的表现。板书: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活动3:(课文第8页活动第2题)

    分析形成北方和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学生完成这个题目,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

    承转:我们了解了南方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是不是它们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别呢?

    看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相同吗?答:不同。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相同吗?答:不同。东北地区典型植被为针叶林。

    比较图5.11海南岛植被与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同吗?答:不同。[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确了解了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植

    被类型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另外,同学们也了解到同一区域内部也有一定的差异。板书设计

    地理区域: 地形 降水 最冷月均温 河流流量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 高原、平原、山地 较少 低于0℃ 小 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较多 高于0℃ 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第五章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南、北方的自然差异有哪些?(回答: 略)今天我们在此基础上,了解两区域在人文方面的差异。[讲授新课]

    分别介绍北方、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及熟制、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工具、民居的特点等。根据讲述,完成活动!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熟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水运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在完成“其他不同”这一项内容时,分成几个小组,最后由组长发表组里的集体观点,学生们会从: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说出两区域的差异,教师要总结、点评。

    活动:(课本第10页活动第2题)

    橘树是喜温作物,移栽到淮河以北,因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热量不足,所以树木本身及果实发生了变化。活动:(课本第10页活动第3题)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所以寒假较长。南方地区夏季更热,所以暑假较长。[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了解到人类活动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南、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两地人文方面的差异也较大,这些反映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板书设计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主要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气候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至三熟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水运 地形、气候

    多用汽车、马车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较大,墙体高 气候

    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启发引导法。

    五、教具准备

    挂图。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读图5.4(课本第4页)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与同学们一块儿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今天我们来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板书: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讲授新课]

    读图5.4:西北地区的地形。

    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

    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同学们请看(展示中国地形图),分别展示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

    想一想: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阻挡气流)

    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想一想:

    1.这里的降水情况如何?(稀少)2.气候有何特点?(干旱为主)3.河流分布多少?(河流稀少)

    4.河流多为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内流河。教师提示、点拨学生从气候、地形方面找原因)3、4两题目要通过大屏幕显示中国河流分布图,把推理结果在现实中得到印证。

    板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活动1:(课本第12页活动1)

    这个题目,学生很快即可完成。通过提问,看有无问题,适当点评。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教师点拨: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

    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 看图:

    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2.荒漠草原景观。

    3.荒漠景观——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看完后,教师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完成第12页活动第二题。想一想:

    1.西北地区制约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缺水)2.西北地区的西部都是沙漠吗?(不是)

    3.哪些地方不是呢?(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教师进一步解释为:地表水、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录像片段: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我们把沙漠地区,水分条件较好,能生长植物的地方,叫绿洲。提问:这些绿洲的分布有何特点?盆地边缘。[课堂小结](师生一起复习总结)

    提问:

    回答:

    1.本区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2.东西方向山脉?

    对湿润气流阻挡。3.结果呢?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4.特征包括?

    降水稀少。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板书设计

    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或听到过青藏高原有关寒冷的图片或报道吗?看到、听到过。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与它海拔较高有关呢? 本区寒冷的气候,是由于其海拔较高造成的。[讲授新课]

    读图5.17:青藏地区的地形。

    通过阅读(结合图例),从颜色上判断其海拔高度大致为平均4000米。看图中小图——地球上超过8000米的山峰,大都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和西部,引导学生复习气温垂直变化规律,计算山顶的大致温度。

    总结:由于气候寒冷,青藏地区许多山峰终年积雪不化,冰川分布广泛,而这又加剧了寒冷的程度。

    看图中小图——高原上的山地冰川。板书:高——寒

    活动1:(第14页活动1)

    给学生充足时间比较、计算、思考,教师点拨,最后提问、总结。(1)两地年平均气温 拉萨:5.6℃左右 成都:15℃左右(2)两地气温差异及原因 拉萨地势高,则年平均气温低。板书:高——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太阳能资源丰富

    承转:青藏高原地势高,除影响本区气温外,对降水有影响吗?

    有,阻挡夏季风,降水稀少。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有相似的一面,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缺水)由于水分的制约,这两个地区不能像北方、南方地区那样以耕作业为主,而是以畜牧业为主。

    读图5.21: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1.通过读图,明确本区以牧业为主。

    2.找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主要畜种——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畜种——山羊、绵羊、伊犁马等——细毛羊为著名畜种。青藏的牦牛、绵羊、山羊等——牦牛、藏绵羊为著名畜种。宁夏的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

    3.通过图例,找出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提问:

    ①这些地区分布是否集中、连片?不是。分布面积小,分散分布。②为什么这些地区能发展粮食生产呢?

    教师点拨:西北地区的农业区:灌溉水源丰富。

    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场草质较好。青藏地区高寒草场草质较差。成因:地势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影响植物生长。

    牧区→放牧→流动性强 生活习俗:喝奶茶、穿靴子、赛马比赛„„ [课堂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水分和热量这两个重要因素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而这些差异的形成也离不开地形、地势及海陆位置的影响,使我们再次了解到地理事物的联系性。板书设计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景观图片等。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书: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板书:

    一、北京概况

    位置、面积、人口

    归纳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 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116°E。北京市面积1.68万km2,现有人口1382万人(2024年)。板书:

    二、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板书)

    指图(显示北京市地形图)讲述:北京的地势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板书),地势较高。西部的山地总称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由几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褶皱山岭组成。门头沟西部的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最高峰。北部山地属燕山山脉,统称军都山。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沿着燕山山脉蜿蜒起伏,雄伟壮丽。越山地,北与内蒙古高原相连,西与黄土高原衔接。在重叠的群山之中,由于河流侵蚀,形成了不少隘口,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北京的东南是华北平原(板书)的一部分。由于靠近燕山和太行山,平原大部分为山麓冲积扇。北京城就位于永定河的脊部。平原东南地势低洼,属于冲积平原,整个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板书:2.北京的气候

    (显示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讲述: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板书)夏季高温多雨(板书),春秋短,冬夏长,年平均降水量609 mm。

    北京的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多风;夏季当东南季风来临时,形成7~8月间的高温多雨天气。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气爽,为北京最舒适的季节;而冬季则盛行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

    在了解了北京的自然环境以后,我们来看作为一国之都的北京的交通。板书:

    三、北京的对外交通

    讲述:(显示北京市交通图)北京市的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有京沪、京

    九、京哈—京广、京包—包兰等密集的铁路网;北京市还是中国最大的航空港之一,有多条国际航线通向世界各地;北京的公路密度也是全国最大的,有多条高速公路连接(全国各地);北京虽地处内陆,但东距大海只有150千米。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分析概况出北京市位置的优越性。归纳讲述:北京位置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地处内陆但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有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

    2.战略位置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3.经济区位优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牧

    区,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承转:正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北京自古就是我国的战略重镇,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建都,新中国成立后,又一次定都北京。板书:

    四、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2、6.4,看看从哪几个方面可以说明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归纳: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在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

    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特征,知道北京位置优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中华儿女最向往的地方。板书设计

    第六章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城市职能,谁来说说北京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提问,学生回答:北京的主要职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讲述:北京的这种城市职能与它的历史文化有直接的渊源,同时也决定着它的未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节的第二部分:(板书)历史悠久的古城和现代化大都市两部分内容。[讲授新课]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5,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建城有多少年的历史?有哪几个朝代在此建过都?

    2.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哪两个朝代?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布局? 归纳、讲述:1.北京建城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为周武王时的蓟城,先后有金、辽、明、清各代在此建都。(板书:建城时间早)

    2.至明、清两代,北京旧城的格局基本形成。旧城格局的特色是皇宫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都城。城市的建筑排列成棋盘状。城市中轴线突出,皇宫位于城市中心中轴线上,东西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展开。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北京旧城之所以这样布局,从自然因素考虑,一主要是要利用现在北海和

    中海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因为城市是人口集聚的大型聚落,每天需要大量的淡水,因此水资源的分布会影响城市的布局;二是因为我国位于北半球,北京位于我国北方,冬季严寒且常刮西北风,为了有充足的光照,以利于房屋的避寒保暖,坐北朝南成为城市布局的主导方向。

    北京旧城的这种布局特色还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将宫城和殿堂放在城市中心体现了“普天之下,惟我独尊”的封建帝王思想;面向南方体现了“面南而王”的传统观念。

    承转:北京旧城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也曾不断变化。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7,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自辽代以来,北京旧城在空间上是如何变化的? 2.北京旧城城址的变迁与水源有什么关系? 3.现代北京城与北京旧城有什么关系? 学生读图,分析、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自辽代以来北京古城的空间变化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北京旧城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其次,空间分布上从辽南京城原址逐渐向北、向东扩展,至明清时又向南缩,使旧城轮廓由辽代的正方形到金、元的长方形,至明清时期演变为“凸”字形。

    北京旧城城址的不断变化与水源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出,无论城址如何变迁,都要始终保证城市附近有丰富的水源,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因此,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职能的不断丰富,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址的变迁。

    现代北京城是在明清格局基础上的拓展。如北京的二环线就是以北京城墙为基础的,这说明“历史”对“今天”有深刻的影响。

    承转: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北京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板书)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北京可以凭借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课本的第四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虚拟旅游”就是一个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利用和保护这一对矛盾的好主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北京也在不断发展。那未来北京应如何发展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25课文及图6.11,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你的认识和感受,说说你对城市现代化的理解。

    2.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3.为加快北京的发展速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归纳讲述:城市现代化表现在经济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北京是中国的心脏所在,是中国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须朝着现代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因为北京是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今天,所以在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在注意保持旧城格局和原有风貌的同时修建现代化建筑,这使得北京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殊景观。

    为了北京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北京越来越成为人地协调发展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文化深深地烙印在北京的城市布局、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决定了它必须朝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我们相信,未来的北京一定是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历史与今天同现、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板书设计:

    第六章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特点等人文地理特征; 3.使学生理解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海陆位置优越,城市为主体,人多地狭以及外向型经济发达”这一类国家或地区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德育目标

    1.通过香港和澳门的“身世”和“一国两制”政策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香港和澳门概况:位置、范围、人口等; 2.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难点

    香港经济特点及与内地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指导自学法、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关于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地名大家耳熟能详,但对香港和澳门的详细了解,可能为数不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讲授新课]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香港和澳门的面积、位置等大概情况。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及图6.13,P29活动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完成下表的填写:(可以板书,可用投影仪展示)

    回归祖国时间 位置 面积 范围 人口 人口密度 香港

    澳门

    2.比较香港、澳门与北京、上海、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深刻理解“人多地狭”的含义。

    3.说说香港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土地面积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4.“寸土寸金”的香港为什么还要保留大片绿地? 学生读书读图、填表、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讲述: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回归以后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特别”之处在于祖国内地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和澳门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使澳门和香港顺利地回到祖国,也保障了香港和澳门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同时为台湾的统一也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重点讲述表格中人口密度一栏。

    讲述:港、澳的人口密度远大于北京、上海,比人口密集的城市岛国还大许多。可见,香港和澳门是名副其实的“地狭人稠”。

    正是由于地狭人稠,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才促使香港的建筑物越来越高,正是所谓的“上天”,不仅“上天”,还“下海”——填海造陆,澳门也如此。澳门目前的面积是1912年的两倍多,这都是填海造陆的功劳。无论是“上天”还是“下海”,都是人多地狭地区或国家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必须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不能增加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而破坏了海洋环境,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香港值得我们学习。“寸土寸金”的香港却有大面积的城市绿地。关键还在于香港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着环境效益,只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才有好的社会效益,香港才可以持续发展下去,也就是只有人地协调发展才是根本之发展。

    好,请大家继续看表格中人口一栏。我们注意到香港和澳门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我们华人血统,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在清朝年间归广东省新安县(今宝安县)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原属广东省香山县。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承转:如今,这两颗灿烂明珠早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刚才我们讲到特别之处主要在于“一国两制”。我国政府之所以在香港和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是充分考虑了香港和澳门的实际情况,既保证祖国的统一,又要促进港澳的稳定繁荣和经济发展。那香港的经济有什么特点,与其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31“转口贸易”。

    讲述:香港本是一个小渔村,在短短一百多年中发展成为世界国际化大都市。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之

    一、全球贸易中心之

    一、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

    一、全球航运中心之一。香港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灵活的经济政策以及祖国大陆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香港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珠江口东岸,濒临南海,扼我国华南地区之

    门户,亚太地区中枢。香港的地理位置优势体现在:1.香港背陆面海,海陆兼顾,具有双向优势,既有利于开拓中国内地,也为开拓沿海经济地带和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2.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同美国的旧金山、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并称为世界三大最优良天然港,又位于沟通日本、东南亚、大洋洲及太平洋沿岸美洲各国的海上交通要道,这使得香港成为许多国家商品的中转站,转口贸易发达。

    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一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许多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进出口手绪也极为简便,从而吸引国际船只和货物过境,这也促进了香港转口贸易的发展。

    香港经济的繁荣离不开祖国内地提供的多方面支持与合作。香港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祖国内地在提供食品(祖国内地每天有三趟专列向香港输送肉、蛋、家禽、家畜、蔬菜等食品)、燃料、原材料等资源以及劳动力和广阔市场等方面对香港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目前香港80%以上的生产、生活资料来自祖国内地;同时,长期以来,祖国内地又把香港作为转口贸易的重要基地,通过香港,祖国内地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这也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在祖国内地多方面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同时,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香港也将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通过各种渠道带到了祖国内地,目前香港80%的工业转移到内地。

    由此可见,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是(板书)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唇齿相依。[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祖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的概况、经济发展等知识,认识了香港和澳门过去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今天是炎黄子孙的骄傲。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内地的支持,香港的发展也带动了祖国内地的发展。相信在伟大祖国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和澳门这两颗明珠会更加熠熠生辉,光芒四射。板书设计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一、香港和澳门概况

    回归时间 位置 面积 范围 人口 人口密度 香港 澳门

    二、港澳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课后小结:

    第六章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2.使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德育目标

    通过大量的史实材料,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2.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三、教学难点

    台湾的经济特色。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台湾省挂图,图片等。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阿里山位于我国哪个省?学生齐答:台湾省。

    讲述:台湾岛与台湾省含义相同吗?台湾除阿里山外还有些什么山、什么河呢?今天我们就来畅游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讲授新课]

    我们首先来认识台湾省位置、范围等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及图6.22,回答以下问题:

    1.在地图上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东海、台湾海峡、太平洋等地理事物,并填在填充图册上。2.看看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的哪个部位? 3.看图说出台湾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4.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数量,计算台湾省的人口密度。

    归纳讲述:台湾省,简称台。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及其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组成。面积共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达611人/km2,属人口稠密地区。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因此台湾位于低纬度,南部属热带,北部属北温带。2.阅读P34兰色内容,填出下面空格:

    材料 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地缘关系。材料 说明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血缘关系。

    材料 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与文化渊源。

    而且种种史实资料和证据证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同胞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殷切地盼望台湾回家,祖国统一,都希望看到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祖国繁荣昌盛的那一天,我们相信那一天为期不远了。

    活动:请大家阅读P35课文“美丽富饶的宝岛”及图6.24,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简要概况台湾自然环境的特点。

    2.台湾之“宝”主要指台湾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说说台湾有哪些农林产品,分析台湾的自然环境对农林产品分布的影响。3.看看台湾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

    归纳讲述:台湾岛多山,山地丘陵占2/3。其中玉山最高峰3952米,为全省最高点,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及东部狭窄的沿海地带。

    台湾岛属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20℃~22℃,年降水量2200 mm左右,季节分配较均匀。

    岛上河流众多、水量丰富,但由于地形限制,流程较短,最大河流为浊水溪,最大湖泊日月潭。

    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面积广阔的山地孕育了台湾岛丰富的森林资源。台湾山脉海拔较高,从山下至山上气候的垂直分异明显,使得台湾森林树种十分丰富,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其中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台湾西部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壤深厚肥沃,成为稻米、甘蔗、亚热带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区,因此台湾有“海上粮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的美誉。

    台湾岛四面环海,还有丰富的渔业和盐业资源,因此台湾又有了“东南盐都”的美称。

    从图上我们还可得知,台湾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铁、石油、天然气、铜等。

    板书:

    二、经济特点:出口导向型经济

    (请大家读图6.28)讲述:20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的经济一直以农业和农产品的加工为主,主要出口蔗糖、菠萝、稻米、樟脑等,大家看图,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的出口比例远大于工业产品,但从60年代以后,台湾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重点发展了出口加工工业,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大家从图6.28上可以明显看出60年代后出口商品中工业品直线上升,而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下降很快,到90年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台湾出口商品中所占比例已微乎其微。承转:那么,大家思考过没有,台湾发展出口加工业的优势在哪? 活动:请大家读图6.27,分析回答刚才所提问题。

    教师归纳讲述:台湾经济在60年代以后得以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四小龙”之一,得益于以下几个有利因素:1.台湾地肥水美,物产丰富,从基础产业到工业原料都为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条件;2.台湾是个海岛,有许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3.60年代后,台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大幅度提高了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台湾人口稠密,这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而又素质很高的劳动力;4.60年代后,台湾扩大了开放力度,吸纳了大量外国资本,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资金保障;5.为加速经济发展,台湾还大力建设了大量出口加工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台湾硅谷”——新竹科学园。请大家阅读P38材料。

    承转:在以上优势条件的推动下,台湾经济发展很快,那么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30,回答以下问题: 1.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

    2.这几个工业城市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可能受了哪些条件的影响?

    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台北、台中、高雄等位于台湾西部平原的沿海城市。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从地形来看,这几个城市都位于平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农业发达,这为城市的形成、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2.从开发历史来看,西部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相距较近,是大陆移民首先到达,最早开发的地区;3.由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移民又先到达,因此西部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这也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4.这几个城市多为沿海城市,交通便利,尤其是海运便利,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港口,这为台湾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提供很大便利。

    总之,工业的分布,城市的分布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了解了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之“宝”。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翘首盼望着她的归来,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平统一尽一份力。板书设计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一、台湾省概况

    位置

    范围

    面积 人口 人口密度 我国东南沿海 台湾岛及附近小岛 3.6万km2 2200多万 611人/km2

    二、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三、台湾之“宝”——丰富的资源

    森林、矿产、水产、农产品丰富

    四、台湾的经济特点:进口—加工—出口型

    第六章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2.使学生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使学生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步训练学生绘制简图反映地理事物分布的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德育目标

    通过西部大开发等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 2.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不破坏环境。

    四、教学方法

    地图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相关地图等。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维吾尔族姑娘穿着民族服饰的图片。请大家辨认一下,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

    学生齐答: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大家可能知道新疆的瓜果又香又甜,但为什么这么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这个中国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板书: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讲授新课]新疆地处祖国的西部边陲,无疑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首先让我们来认识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板书:

    一、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活动:请大家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P40课文和图6.31,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新疆在中国的位置特点,找出与新疆相邻的国家有哪几个。2.找出横亘于新疆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列山脉,说出它们的走向。3.找出新疆的两大盆地及其分界山地。

    4.将上述山地和盆地在P41页新疆轮廓图中画出(用铅笔)。学生读图画图,教师巡回指导画图方法。

    讲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从东北向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八个国家相邻,是我国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的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现有人口1925万人,人口密度12人/km2,属我国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10多个民族。新疆的地形特点可以用“三山夹两盆”来概括。

    归纳讲述:由于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内部(据中科所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测定,亚洲大陆的“心脏”——地理中心位于新疆乌鲁木齐郊区的乌鲁木齐县永丰乡包家槽子村),距海遥远导致干旱少雨,因此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冰川融水。在这冰雪、冰川融水的滋润下,在盆地的边缘山麓地

    带出现了许多绿洲,新疆的人口、城市等也就集中分布于这些绿洲中。冰川冰雪融水还孕育了一些内流河。在这些河流沿岸也分布有城市、人口等。交通运输是加强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促进工农业生产和方便人民生活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交通设施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密不可分,多沿盆地边缘分布,将人口、城市和经济活动集中的绿洲联系起来,既靠近水源,也带动了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生活,但新疆各绿洲之间相距遥远,这势必导致新疆的物流、人流不畅,信息通达度较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极大地影响、制约新疆的经济发展。面对这种境况,应从实际出发,加大新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扩大新疆的对外交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承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新疆由于特殊的环境特征,生态环境很脆弱,是我国荒漠化较严重地区。

    活动:请大家读图6.34,完成:荒漠化最容易在哪些区域发生?人们在这些地区生产和生活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归纳讲述:简单地讲,荒漠化就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在自然因素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等促使下,造成的以上一些地区的土地逐渐退化,直至变成荒漠的过程。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就是因为土地的不断荒漠化而在版图上消失的。

    在新疆,绿洲是人口、城市的集中分布区。而绿洲的外围就是茫茫沙漠,如果因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人类行为破坏了植被;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的灌溉等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就很容易导致脆弱的绿洲边缘的土地荒漠化。为了不让楼兰古城的悲剧重演,我们应从生产和生活的多方面着手,如培养优种牲畜,合理放牧、轮牧,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等等阻止土地的荒漠,使绿洲常绿、草地常青。[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在独特环境特征影响下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板书设计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一、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二、西气东输

    1.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基地

    2.西气东输工程实施的意义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情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三、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五、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请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板书: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讲授新课]

    设疑思考: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读图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

    设疑思考: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国榜首呢?它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

    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归纳总结见上面答案)。[课堂小结]

    总之,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板书设计

    第七章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

    ——珠江三角洲(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一下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或者说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有哪些?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它的经济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属外向型经济;教师:答得很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 板书:外向型经济 [讲授新课]

    师问: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生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和最新高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大量外资来自哪里呢? 生答:珠江三角洲的外资74%来自港澳地区,这是本区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其中3%的外资来自祖国的台湾地区;23%的外资来源地在世界其他地区。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呢?引导学生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及外向型经济的名称,边想象边画出外向型经济示意图。

    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

    投影2:“外向型经济一例”(图7.4)加深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理解。师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怎样的合作方式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从而使该地区贸易国际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呢? 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P53材料,明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前店后厂”的基本模式合作发展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两地区正是采取了这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合作模式,到20世纪末,珠江三角洲才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发散思维:“前店后厂”模式充分利用两地的互补优势,实现了强强联手。你认为这种分工合作模式还对哪些地区有借鉴意义?

    点拨:“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对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发展外向型经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吸引了台湾各大电脑厂商前来投资建厂,形成了完备的电脑零配件生产体系。但是,随着企业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加上远离市场,人才储备不足,使得这里吸引资金的优势渐失。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而且本身就是一个深具潜力的市场,使得这里开始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近几年来,台商投资已经向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昆山、苏州、南京一带转移。

    点拨: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税收减少等。这些现象毫不奇怪。因为投资者追求的主要是经济效益,什么地区获得经济效益大,就投资什么地区。什么地区投资环境好,就投资什么地区。这是商人的经营之道。投资要考虑各种因素,才可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制造、电子通信设备等产业

    靠近港澳和东南亚,很多地方是侨乡,有利于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且海陆交通便利

    辽中南地区(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钢铁、机械、石油、化工、船舶制造工业

    有色金属、煤炭、铁矿资源丰富,海运便捷、铁路运输发达,有利于发展重工业

    过渡: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城镇的迅猛发展,可以说城镇的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的发展。板书:城镇的发展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前后的录像。让学生说说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明确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前者农田广阔(以农业用地为主),后者却是城镇密集。土地利用方式的显著变化是珠江三角洲城镇发展的重要标志。

    师问: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前后土地利用方式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形成这种巨大变化需要哪些条件呢?

    投影5:《珠江三角洲独特的土地利用景观》(图7.6)、《川流不息的民工潮》(图7.7)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短文加深印象。

    启发思考:同学们,画中的城镇幢幢建筑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居住、建工厂、办学校、办医院等)城镇的建筑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学生:当地剩余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越来越多,人口急剧膨胀。教师:及时鼓励)

    讨论表述: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投影片)珠江三角洲地区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序号将它们排列起来,并派小组代表加上适当的动词,用一段完整的话表述出来。

    ①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②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

    ③城镇的发展

    ④大量就业机会

    ⑤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外地劳动力

    ⑥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学生:①②④⑤⑥③)

    评价点拨:学生讨论、排序、口头表述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业、娱乐业、运输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不仅吸纳了本地剩余劳动力,还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正是由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入,珠江三角洲才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改变为工业、交通和城镇建设用地,这些非农用地散布在城郊和乡镇,与尚存的农业用地相邻,形成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农业用地交错分布的独特土地利用景观,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

    小结:由于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才使本区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可见,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的形成条件是:外向型经济繁荣,产业结构调整。珠江三角洲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只有做到适度发展、科学合理地规划、注重环保、适当引进外来人口,搞好宣传教育工作,才有可能解决好本区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协调好人地关系,获得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条件,采取的独特的模式,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利弊和解决办法。板书设计

    第七章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三、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五、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学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讲授新课]

    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学生: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学生: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

    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

    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学生:泼水节)教师:回答得很对!这是傣族的一个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欢乐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板书: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旅游促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问:西双版纳地区原来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呢?

    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西双版纳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近几年,由于周边的州县也纷纷建立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西双版纳面临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旅游景点相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旅游接待也没有国际化,直接削弱了西双版纳在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实力。

    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的驱动,在某些景点或旅游沿线的购物点诱骗游客购物,影响了西双版纳在旅游市场的声誉。

    部分旅游景点建在自然保护区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压力比较大。部分景点的参观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3)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提问:面对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趋势,人们该怎么办呢?: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旅游机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也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倡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了解了西双版纳地区的位置、资源优势和原始热带雨林的成因和景观特征及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知道了西双版纳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地区,为什么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会出现下滑趋势,西双版纳将如何重振旅游雄风。板书设计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三、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

    导学法、讲述法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

    2.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板书: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板书: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

    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板书设计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2.黄土物质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2.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②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承转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板书: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承转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

    板书:

    四、生态建设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板书设计

    三、水土流失的后果 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

    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2.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活动。

    第八章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三、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有关课本插图和资料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沿江地带。

    板书: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讲授新课]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

    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主要的地理位置特点。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长江干流纵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武汉、重庆三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江沿江地带地势总的来看比较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平原东西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本区年降水量在800 mm~1000 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

    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长江沿江地带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2.让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图8.17)及76页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完成活动1,看沿江地带的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什么差异,概要描述长江中下游的地形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滩多流急,落差较大,我们可以在长江上游发展水电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域广阔、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湖泊中浮游生物众多、饲料丰富。由于地处亚热带,水温较高,利于鱼类索饵、越冬和繁殖,捕捞、人工养殖都有较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在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河道宽阔、径流量大而变幅小,来水过程较为稳定,有利于发展航运。实现了江海直达和江海联运。

    3.引导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完成课本活动2,认识沿江地带有哪些自然资源,并比较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自然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区别。并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河湖众多、水利资源丰富。长江上游河流湍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不够丰富,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地区,是铜、钨、锑的主要产地。江西大余的钨、德兴的铜、湖南水口山的铅锌矿、冷水江的锑矿等都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产地。

    铁矿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如湖北的大冶、安徽的马鞍山、四川攀枝花等。能源资源相对较少,煤主要分布在四川攀枝花和贵州六盘水。天然气分布在四川自贡。

    非金属资源中磷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湖北等省。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其上游资源种类较多。其中水力资源、煤矿、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较下游地区丰富。下游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但能源缺乏。[课堂小结]

    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基础,使本区成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特别是192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了新的机遇。长江沿江地带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

    ①沿长江东西带状分布的地理区域。②长江纵贯东西,航运发达。

    (2)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①地势低平,以平原丘陵为主

    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 ③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

    ④自然资源丰富

    ——长江沿江地带(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本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板书)[讲授新课]

    1.要求学生按下列步骤画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①画出长江干流略图。

    ②标注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

    ③标注出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位置、长江沿江地带。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①以长江为横轴连接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构成了什么样的图形?(英文字母“H”形)②读图说明为什么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③沿海地带与西部地区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什么?④从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入手,具体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

    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重点说明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和纽带作用的意义。

    长江沿江地带是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纽带。第一,西部地区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

    第三,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第四,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3.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活动1,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的南北辐射作用。

    ①对照图8.18、图8.26,在图8.23上填绘出嘉陵江、汉江、赣江等支流及名称,绘出在重庆、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交汇的南北铁路干线并标出名称。②结合中国政区图,说说通过以上这些交通方式,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辐射可以影响到哪些地方。③具体描述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4.让学生在完成活动1的基础上,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基础。②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是哪一个?③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哪些方向辐射?④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经过学生回答后教师对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基础、动力、方向、意义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本区东接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线、京沪线、沪杭线、京广线、汉丹线、成渝线等多条铁路干线、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沿江地带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是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生产部门,通过众多的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

    承转过渡: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河流关系密切,长江沿江城市大都是凭借便利的河运发育起来的。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板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的“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学习活动。①思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与长江的干支流有何内在联系。(城市多分布在干支流的交汇处)②在图中圈出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四大城市密集区。③举例说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作为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的最大港口、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④比较说明长江上、中、下游城市密度差异。(上游城市密度最低,下游城市密度最高,中游城市密度居中)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活动1中上海辐射作用的相关内容和活动2中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作用,分组讨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然后教师依据学生讨论结果,强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与其辐射作用的关系。

    长江沿江地带拥有许多城市。其中,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课堂小结]

    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板书设计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

    ——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导入新课]

    长江沿江地带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现已成为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板书)[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和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说明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的分布。教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分布与工业分布的联系。

    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四大工业基地。

    由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工业带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体系。其特点是:①以加工工业为主体。其原料来自于广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输入区外矿产原料发展冶金,基本化工工业;③各部门、各城市间协作关系密切;④发挥经济、技术、科研方面的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量具和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中心。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上海的纺织业历史悠久,已形成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纺织及印染等配套的纺织工业综合体系。是上海市出口产品数量最大、创汇最多的工业部门。

    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宝山钢铁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建立一是靠近市场;二是临海港,矿石进口运输便利)

    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发祥地。目前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基地。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第一,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是我国钢铁、轻纺工业的重要基地。本区交通条件优越,长江、京广铁路交汇于此,以它们为主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已有较好基础,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成为以钢铁、机械、纺织、建材为支柱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大冶的铁矿是武汉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

    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本区位于长江中、上游咽喉,有长江和焦柳线交汇于此,水能资源极其丰富,且开发条件好;以葛洲坝、三峡以及三峡大坝为主的风景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工农业均有一定的基础。三峡工程枢纽建成后,将会促进冶金等高耗电业发展。

    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是以六盘水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攀枝花的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基地。

    2.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沿江地带有上海(桑塔纳、别克、赛欧)、南京(依维柯)、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庆菱、嘉陵),构成了沿江“汽车工业走廊”的雏形。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83页活动,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长江沿江中上游地区水能丰富,有二滩、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水电站。三峡工程建成后,电力更加充足,但因地处内陆,对外经济的往来受限制,信息不畅,缺乏资金和技术。

    长江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达,耗电量很大,有些工厂因为缺电,开工不足,设备闲置。用煤发电容易污染环境,从华北运进煤炭,又给运输带来极大压力。

    下游地区产业密集、技术先进、科技教育力量雄厚。因此,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在积极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行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把中上游地区丰富的电力资源、市场广阔的优势和长江下游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形成长江经济带新的发展优势,共创新局面。

    承转过渡:世界大河流域内大规模的开发治理,往往容易改变流域的生态环境,引发生态问题。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也遇到了类似问题。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板书)

    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但环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产生了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灾害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长江上游地区经济较落后,人们为了眼前利益,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库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了洪水灾害。

    ②洪涝灾害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洪涝灾害频发区。加强水利建设,从根本上防治洪灾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③环境污染加重。

    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进行生态建设。

    ①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严禁开垦大于25°的坡地,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地和人工草地。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结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对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库、堤坝进行加固,提高防洪标准。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防洪能力。严禁围垦湖泊、侵占江河、滩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乱采江河砂石的行为。

    ③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对现有污染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达标。对新建项目要做到生产与“三废”防治同时规划,同步建设。对上海、武汉、南京、长沙、南昌等工业聚集程度高的地区,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把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课堂小结]

    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发展经济同时没能同环境保护同步,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发展地区经济必须同环境保护同步。板书设计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

    1.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

    3.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4.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三、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四、教学方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有关录像片或VCD光盘。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

    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讲授新课] 1.区域差异很大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

    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

    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2.区域发展不同

    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发展简单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学生:不相同)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教师及时板书)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教师小结: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优势互补,使各区域得到共同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区域合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典范。

    过渡:出示“世界地图”(挂图)。刚才,我们从实例中看到我国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和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那么,我们的祖国怎样才能在世界这个更大的区域中求得发展,大显身手呢? 板书:在世界中发展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中国历经15轮谈判终于在2024年11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为什么中国经过千辛万苦一定要加入WTO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首先,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入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引导学生读图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时代赋予我国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大责任。某型飞机生产网络——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例证 [课堂小结]

    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使用地图本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的生活。板书设计



    推荐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五篇)
    一起放风筝优秀(共五篇)
    寒假安全文明倡议书五篇范文
    中学生封神演义读书笔记(共五则)
    六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知识点[5篇范例]
    中学生
    Top